谢灵运和鲍照
出自“南朝·鲍照、谢灵运”二人笔下的成语

南朝·宋·鲍照:[鲍照,字明远,人称鲍参军,南北朝时期诗人。
他是上集六朝精华、下启唐八风气的文学家,他的诗主要学习张协和张华,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著有《鲍参军集》。
胡应麟《诗菽》称其“上挽曹刘之逸步,下开李杜之先鞭”。
]《白纻(zhù)歌》:千金买笑(qiān jīn mǎi xiào):词意:指不惜重金博取美女欢心。
《代淮南王》:明月入怀(míng yuè rù huái):词意:比喻心胸开朗。
《登大雷岸与妹书》:波澜壮阔(bō lán zhuàng kuò):词意:波涛浩渺广阔。
比喻声势浩大,雄伟壮观。
《芜(wú)城赋》:瓜剖豆分(guā pōu dòu fēn):词意:瓜被剖开,豆从荚里裂出。
蕙心纨质(huì xīn wán zhì),也作——蕙心兰质:词意:形容女子姿质美好,心灵纯净。
南朝·宋·谢灵运:[谢公义,字灵运,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人称谢康公、谢康乐,东晋末年刘宋初年的文学家、山水诗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从谢灵运开始,山水诗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其诗与颜延之齐名,并称为“颜谢”。
著有《谢灵运集》。
] 《登江中孤屿》:交相辉映(jiāo xiāng huī yìng):词意:指各种光亮、色彩等相互映照。
《拟魏太子邺(yè)中集诗序》:良辰美景(liáng chén měi jǐng),也作——美景良辰:词意:美好的时辰,美丽的景色。
赏心乐事(shǎng xīn lè shì):词意:欢畅的心情和快乐的事情。
南朝三谢之一谢灵运的个人作品及人物评价

南朝三谢之一谢灵运的个人作品及人物评价>个人作品《隋书·经籍志》所录谢灵运著作36卷,已佚,除《晋书》而外,尚有《谢灵运集》等14种。
《谢灵运集》19卷(梁20卷,录1卷),已佚。
北宋以后就已散佚。
明代李献吉等从《文选》、《乐府诗集》及类书中辑出谢灵运的作品,由焦竑刊刻为《谢康乐集》。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有《谢康乐集》2卷。
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逯钦立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均有辑录。
黄节有《谢康乐诗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58年曾据清华大学讲义本校订排印。
谢灵运诗歌代表作如《登池上楼》等,另有赋10余篇,其中《山居赋》、《岭表赋》、《江妃赋》等比较有名,景物刻划颇具匠心,但成就远不及诗歌。
谢灵运早年信奉佛教、道教,曾润饰《大般涅槃经》,撰写《十四音训叙》以注解《大般涅槃经.文字品》。
有《辨宗论》为其阐释顿悟的哲学名篇。
谢灵运还于元嘉间奉诏撰《晋书》,但未成。
人物评价总评谢灵运曾自评“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其山水诗多集中笔墨于客观山水本身的精描细摹,往往末尾缀以说理议论,极少明显见出作者的主观感情,因而招致“寡情”之讥。
毛泽东晚年多次评论谢灵运在开创中国山水诗题材方面的贡献。
他认为,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没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
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历代评价谢玄: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钟嵘《诗品》: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汤惠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如错采镂金。
萧纲《与湘东王书》: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
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批评当时文坛“酷不人情”之弊,说是源自谢灵运的影响。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3
(四)章法程式:叙述——写景——说理(玄言)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作240)
二、谢灵运的山Biblioteka 诗4写景佳句:展示山水自然之美(史107)
三、谢灵运:诗运转关的关键人物1
(一)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1、沈德潜: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 诗运转关也。康乐神工默运,明远廉俊无前。
三、谢灵运:诗运转关的关键人物2
2、声色即作为布景的山水,而所谓性情也即直 接思想感情的活动。新体诗就是到了想通过更多 声色来表现性情的阶段。但文人们最初刻意的追 求也就不免于刻画。(林庚)——性情隐于后台, 声色走上前台。
三、谢灵运:诗运转关的关键人物3
(二)情必极貌以写物:舍写意而趋摹象;少启 示而多写实 这两点的根源是一致的: 1、有意于山水景物对象化——写实摹象 2、重声色——摹象写实
(三)谢之前蓄势已足: 1、山水进入审美视野 2、社会、文人、隐逸、山水 3、玄言:山水以形媚道 4、江南民歌的写景技巧
一、山水诗的产生与兴盛3
(四)山水诗人 谢之前的铺垫:教材104 谢之后的继承发展:教材110——王孟
(五)山水诗之意义 诗国中的重要题材 审美接受中重要的审美类型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1
(一)永嘉太守与江南山水之缘 (二)鲜丽清新 鲜丽——玄言诗的淡乎寡味(钟嵘) 清新——颜延之的错彩镂金(汤惠休)
二、谢灵运的山水诗2
(三)“作用”——自然 王世贞:琢磨之极而更似天然 皎然:苏李天与真性,发言自高,未有作用;曹 植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由作意,气格自高; 灵运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采而风流 自然。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_OK

• 谢惠连
• 灵运隐居始宁时,惠连与他朝夕相处,游宴赋 诗,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如其《三月三日曲水 集诗》、《泛南湖至石帆诗》、《泛湖归出楼 中望月诗》、《七月七日夜咏牛女》只是牢骚 不平之气比灵运多些。锺嵘《诗品序》说: “惠连《捣衣》之作,斯皆五言之警策者也。 所谓篇章之珠泽,文彩之邓林。”又《诗品》 卷中说他:“才思富捷,恨其兰玉夙凋,故长 辔未骋。《秋怀》、《捣衣》之作,虽复灵运 锐思,亦何以加焉!又工为绮丽歌谣,风人第 一。”
• 谢灵运诗歌的山姿水态占了主要地位,“极貌 以写物”(刘勰《文心雕龙·明诗》)和“尚 巧似”(锺嵘《诗品》上)成为主要的艺术追 求。他尽量捕捉山水的客观美,不放过寓目的 每一个细节,并不遗馀力地勾勒描绘,力图把 它们一一真实地再现出来。
11
• 《入彭蠡湖口》 • 《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 • 垂范后世的佳句 • 陶诗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整
5
• 三山水诗大发展的原因
• 1《诗经》《楚辞》建安诗人作了准 备;
• 2魏晋之后隐逸成风,士大夫以山林 为乐,得自然之趣,诗中山水描写大 增;
• 3晋宋士族地主,别墅修于尘世之外, 亲近自然成为常态,诗中山水描写又 增;
6
• 4玄学和玄言诗借山水悟玄理,玄言诗出 现了不少描写山水的佳句,孕育了山水诗。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说:“宋初文咏, 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4
• 二中国山水诗的形成过程
• 1《诗经》《楚辞》已有山水意象,但只 是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不是独立的 审美对象。
• 2建安曹操的《观沧海》是现存第一首完 整的山水诗。
• 3西晋左思的《招隐诗》和郭璞的游仙诗 客观上为山水诗提供了艺术经验。
• 4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大发展,并逐 步形成山水诗派。
文人对谢灵运才气的评价

文人对谢灵运才气的评价东晋名将谢玄:我乃生瑍(谢瑍),瑍那得生灵运!南朝宋文学家鲍照: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谢灵运半身像《宋书》:①文章之美,江左莫逮。
②性奢豪。
③灵运为性褊激,多愆礼度。
④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驰骋文辞,义单乎此。
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遒丽之辞,无闻焉尔。
仲文始革孙、许之风,叔源大变太元之气。
爰逮宋氏,颜、谢腾声。
灵运之兴会标举,延年之体裁明密,并方轨前秀,垂范后昆。
若夫敷衽论心,商榷前藻,工拙之数,如有可言。
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子建函京之作,仲宣霸岸之篇,子荆零雨之章,正长朔风之句,并直举胸情,非傍诗史,正以音律调韵,取高前式。
自《骚》人以来,而此秘未睹。
至于高言妙句,音韵天成,皆暗与理合,匪由思至。
张、蔡、曹、王,曾无先觉,潘、陆、谢、颜,去之弥远。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诗品》:①才高词盛,富艳难踪。
固已含跨刘、郭,凌轹潘、左。
故知陈思为建安之杰,公干、仲宣为辅;陆机为太康之英,安仁、景阳为辅;谢客为元嘉之雄,颜延年为辅。
斯皆五言之冠冕,文辞之命世也。
②其源出于陈思。
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芜为累。
嵘谓若人兴多才高,寓目辄书,内无乏思,外无遗物,其繁富宜哉!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
②《诗品·颜延之》引汤惠休:谢诗如芙蓉出水,颜(颜延之)如错采镂金。
南朝梁历史学家萧子显:江左风味,盛道家之言:……颜、谢并起,乃各擅奇,休、鲍后出,咸亦标世。
朱蓝共妍,不相祖述。
今之文章,作者虽众,总而为论,略有三体。
一则启心闲绎,托辞华旷,虽存巧绮,终致迂回。
宜登公宴,本非准的。
谢灵运鲍照

梅 花 落
梅花落
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 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庭中杂树很多,为什么偏偏要为梅花而咨嗟 呢?你为什么单单赞赏梅花?因感念梅花能 在霜中开花,露中结实,不畏严寒。 中庭:庭院中。咨嗟:赞叹声。 君:指“偏为梅咨嗟”的诗人。其:指梅。 作花:开花。作实:结实。
梅花落
鲍照
艺术特点: 1、主体风格---豪放俊逸、奇矫凌厉 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 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2、在七言歌行体的发展贡献巨大。
鲍照
• 七言诗的发展:
• 七言歌谣在先秦已有。 • 《左传-襄公三十年》―取我衣冠而楮之,取我田畴 而伍之,孰 子产,吾其与之” 《荀子-成相篇》 也夹有七言韵文。楚辞中的七言则更多。 – “四言变而《离骚》,《离骚》变而五言, 五言变而七言,七言变而律诗,律诗变而绝句, 诗之体以代变也”(胡应麟《诗薮》) • 到了两汉,七言民歌逐渐多起来,并且有了文人 七言诗,如张衡《四愁诗》还不能算是非常完整 的七言诗。
谢灵运与鲍照
主讲 孔刃非
文学院11级汉语言文学
南朝诗歌
• 刘宋时代-----元嘉体
– 代表作家:元嘉三大家,谢惠连、谢庄、汤 惠休、鲍令晖、江淹等。
• 齐初至梁中期------永明体
– 代表作家:前期--谢眺、沈约、王融、范云、 丘迟 后期--何逊、吴均、柳恽。
• 梁中期至陈------宫体
– 代表作家:萧刚、萧绎、徐庾父子、刘孝绰、 陈后主、江总、阴铿等。
代出自蓟北门行
对唐代诗人岑参的影响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第六讲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之转变_图文

• 《代东武吟》
• 主人且勿喧,贱子歌一言;仆本寒乡士, 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占募到河源。 后逐李轻车,追虏穷塞垣。密途亘万里, 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 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世事一朝异, 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 腰廉刈葵藿,倚仗牧鸡豚。昔如韝上鹰, 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 弃席思君幄,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 不愧田子魂。
四、鲍照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 一是对边塞诗的开创。他继承了前人借边塞题 材抒写建功立业抱负的传统,增加了边塞风物 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从而确立了边塞诗的题材 范畴。
•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 弓不可张”(《代出自蓟门行》)
• “汤泉发云潭,焦烟起古圻”(《代苦热行》) •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代东武吟》)
•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登池上 楼》)
• “乱石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 水共澄鲜。”(《登江中孤屿》)
• 第二、正如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蕴含着 陶渊明的人格精神一样,谢灵运笔下的山 水也是人格化的。
• 以他用得颇为别致的“媚”字为例:
• “绿筱媚清涟”( 《 过始宁野 》 )、
• 《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 《登江中孤屿》:“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 鲜”;
•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暝色,云霞 收夕霏”;
• 《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3、风格特点
• 第一、鲜丽清新,精雕细刻而能出于自然。 • “白云抱幽石”(《过始宁墅》) • “近涧涓密石”(《过白岸亭》) • “林壑敛暝色” • 明代王世贞所言:“至儂丽之极而反若平
• 刘大杰先生认为:“魏晋人的人生观…… 要求那种人生自然化的解放生活。”
成语天妒英才的出处

成语天妒英才的出处
摘要:
1.成语“天妒英才”的来源
2.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3.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正文:
【成语“天妒英才”的来源】
“天妒英才”这个成语出自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原文中记载:“谢灵运尝问鲍照曰:‘天下文章何人可与比?’鲍照答曰:‘惟韩康伯与支道林耳。
’谢灵运曰:‘何如我?’鲍照答曰:‘您乃天妒英才,非人力也。
’”这个故事讲述了南朝著名文学家谢灵运向鲍照询问天下文章谁写得最好,鲍照回答说韩康伯和支道林,而谢灵运认为自己应该也在其中。
鲍照为了不伤谢灵运的自尊心,便回答说谢灵运是“天妒英才”,才华非人力所能及。
【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成语“天妒英才”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有才华,但因为天意使然而中途遭受不幸,未能充分发挥其才华。
它多用于形容文学、艺术等领域的杰出人才。
在用法上,这个成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
“天妒英才”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仍然广泛使用,用以赞誉他人的才华。
在各种书籍、文章以及日常交流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个成语的身影。
例如,当我们称赞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时,可以说:“他的作品真是天妒英才,
让人叹为观止。
”
总之,“天妒英才”这个成语来源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一个故事,用来形容非常有才华但中途遭受不幸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 周 陈
南朝文人诗歌创作走向
沈德潜《说诗晬 沈德潜《说诗晬语》:“诗至于宋,性情 诗至于宋, 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渐隐,声色大开,诗运一转关也。” 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南朝是中国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时期。 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 南朝诗人更崇尚声色,追求艺术形式的完 善与华美, 善与华美, 山水诗兴起; 山水诗兴起;七言和杂言乐府诗发展 ; “永明体” 、宫体诗出现。 永明体” 宫体诗出现。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池塘生春草,
精心选择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象,再加上 精心选择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象, ”“变 两个动词, “生”“变”两个动词,描绘出了生机勃勃 的春天的景象。 的春天的景象。 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平仄相调。 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平仄相调。
宋·吴可《学诗诗》:“学诗浑似学参禅, 吴可《学诗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 自古圆成有几联?池塘春草一句子, 自古圆成有几联?池塘春草一句子,惊天动 地至今传。 地至今传。” 元好问: 池塘春草谢家春, 元好问:“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 新。”
明远。出身寒微, 明远。出身寒微,但才华出 极有抱负。 众、极有抱负。 南史》本传: 未见知, 《南史》本传:“未见知, 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 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 卿位尚卑, ‘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 照勃然曰: 王。’照勃然曰:‘千载上 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 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 安可数哉! 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 智能,使兰艾不辨, 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 与燕雀相随乎? 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 诗。”
鲍照的诗歌创作 • 《拟行路难》18 拟行路难》 首为代表作。 首为代表作。 • 鲍照的诗歌内容 丰富,题材多样, 丰富,题材多样, 有明显的社会意 义。
鲍照诗歌的内容 边塞诗, 代出自蓟北门行》 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 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生活的诗 描写游子、思妇、 代白头吟》 篇,如《代白头吟》 • 反映人民在战乱和赋税徭役逼迫 下的痛苦生活的诗篇, 下的痛苦生活的诗篇,如《拟古 诗》(束薪幽篁里) 束薪幽篁里) • 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 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 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 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 的诗篇。如组诗《拟行路难》 的诗篇。如组诗《拟行路难》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 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行路难·其六 拟行路难 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 丈夫生世会几时, 安能蹀躞垂羽翼? 安能蹀躞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 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何况我辈孤且直!
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
谢灵运是历史上第一个全力描写山水的五言诗人。 谢灵运是历史上第一个全力描写山水的五言诗人。
在玄言诗盛行的时代,他以山水入诗,使文学更接近 于现实,开拓了诗歌的领域,给病态的诗歌注入了新鲜血 液,极大地影响了后代。 他的诗歌以山水寄情,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某 些现实感受,是诗歌创作中的进步。
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 山水诗的产生, 着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加 深了, 深了,为中国诗歌增加了 一种题材,无论在文学史 一种题材, 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 积极意义的。 积极意义的。 山水诗的出现,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 诗言志” 了“诗言志”的传统 。
鲍照(414?~466),字 414?~466),字 ?~466),
谢灵运被誉为我国“山水诗人之宗” 谢灵运被誉为我国“山水诗人之宗”,由他开创的 山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山水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
谢灵运、鲍照、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元嘉三大家”
其他山水诗诗人
谢惠连、颜延之、鲍照、 王融、 1、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 沈约、何逊、阴铿等。 沈约、何逊、阴铿等。 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 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颜延 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 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 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 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
–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了 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对门阀社会制度的不满和抗争精神 ;
• 重点掌握组诗《拟行路难》描写边塞战争、 重点掌握组诗《拟行路难》描写边塞战争、 反映征夫戍卒生活,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 反映征夫戍卒生活,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 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渗透着激昂慷慨的情绪。 • 《代出自北蓟门行》 《代东武吟》反映普通 代出自北蓟门行》 代东武吟》 人命运与情感的诗篇 • 《拟古》其六《拟行路难》其三 拟古》其六《拟行路难》
山水诗人 谢灵运
பைடு நூலகம்
谢灵运
谢灵运(386- 谢灵运(386- 433), ),祖籍陈郡 433),祖籍陈郡 阳夏。 阳夏。出身于东 晋显赫世家。 晋显赫世家。 性格高傲 ,仕途 坎坷
谢灵运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 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壮士郁不用,须有所泄处。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 ----------白居易 白居易
• 梁中期至陈 梁中期至陈------宫体 宫体
– 代表作家:萧刚、萧绎、徐庾父子、刘 代表作家:萧刚、萧绎、徐庾父子、 孝绰、陈后主、江总、阴铿等。 孝绰、陈后主、江总、阴铿等。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449年宋魏全图 449年宋魏全图
柔
然
魏
宋
东晋南朝政治大势
572年陈齐周全图 572年陈齐周全图
突
厥
生平: (约414-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 涟水)人。出身寒微,曾任临海王刘子顼 的参军,故世称“鲍参军”,后在刘子顼 xū叛乱失败时死在乱军中。 文学创作: 诗、赋、散文都很出色,多有名篇。诗 歌为其主要创作成就,现存诗在200首以上。 五言乐府诗很有名。
鲍照
• 鲍照(约414 466)字明远,祖 鲍照( 414—466 字明远, 466) 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籍上党,后迁于东海(今江苏涟水附近) 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曾任临海王参军, (治所在今山东郯城)。曾任临海王参军, 后死于乱军中。 鲍参军集》 后死于乱军中。有《鲍参军集》。 • 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 学习三个重点: 学习三个重点:
–寒素意识----“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寒素意识----“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寒素意识---(《诗品》语) 诗品》
–鲍照与边塞诗 鲍照与边塞诗 –鲍照与七言诗 鲍照与七言诗
湖北黄冈鲍照冢墓,封土高2米,底径2米余。另有碑石一块,上刻“南朝宋参军 鲍公照明远之墓”
诗歌内容
• 存诗200多首,以乐府诗成就最高。 存诗200多首,以乐府诗成就最高。 200多首
谢诗与陶诗的比较
从写意到摹象。 从写意到摹象。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从启示性到写实性。
• 谢诗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 谢诗在移步换景中领略山水之美, • 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 陶诗写田园山水,往往是静观;
• 谢诗中的哲理往往游离于诗 形成叙事—写景 写景—说理 外,形成叙事 写景 说理 的单调章法。 的单调章法。陶诗的哲理则 融于体物之中 。 • 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深 语言上,谢诗精工绮丽, 涩难懂,陶诗则朴素、平淡、 涩难懂,陶诗则朴素、平淡、 自然。 自然。
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对唐代诗人岑参的影响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南朝诗歌
• 刘宋时代 刘宋时代-----元嘉体 元嘉体
– 代表作家:元嘉三大家,谢惠连、谢庄、 代表作家:元嘉三大家,谢惠连、谢庄、 汤惠休、鲍令晖、江淹等。 汤惠休、鲍令晖、江淹等。
• 齐初至梁中期------永明体 永明体 齐初至梁中期
– 代表作家:前期 谢眺、沈约、王融、 代表作家:前期--谢眺 沈约、王融、 谢眺、 范云、 后期--何逊 吴均、柳恽。 何逊、 范云、丘迟 后期 何逊、吴均、柳恽。
山水诗的起源
刘勰《文心雕龙》:“宋初文咏, 刘勰《文心雕龙》:“宋初文咏,体 》: 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 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 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 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 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
1、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文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 文人徘徊于出世与入世、朝廷与山林之 或借访道游山写其超然世事的情趣, 间,或借访道游山写其超然世事的情趣, 或借写山林化其心中郁结, 或借写山林化其心中郁结,借歌咏自然 景物来排遣郁闷。 景物来排遣郁闷。
山水诗的起源
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 诗经》、《楚辞》的时代, 》、《楚辞 出现了山水景物, 出现了山水景物,但并不作为一种独 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 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是 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 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