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用血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能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和负担、甚至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的事件。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明确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和反馈等程序。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积极报告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对报告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护和奖励。
第二章报告和调查第五条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后,医务人员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当在24小时内向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部门报告。
第六条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开展调查,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事件扩大。
第七条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部门应当在事件发生后的7个工作日内,将调查结果报告给医疗机构负责人,并通报相关科室。
第三章处理和反馈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用血不良事件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规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反馈,对涉及患者的处理结果应当告知患者。
第四章保护和奖励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保护报告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对报告人进行打击报复。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应当对报告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有功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奖励办法由医疗机构制定。
第五章附则第十二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三条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医疗机构。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是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而制定的。
本制度明确了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报告、调查、处理和反馈等程序,并要求医疗机构应当鼓励和引导医务人员积极报告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对报告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保护和奖励。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提高临床用血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是指在临床用血过程中,发生的可能导致患者损害或者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第三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制度,加强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提高临床用血安全水平。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明确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的职责分工,确保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第五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报告和处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能力。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不良事件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临床用血不良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利用能力。
第二章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报告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设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报告制度,明确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报告的程序、时间和要求。
第八条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一)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名称、发生时间、地点和涉及的人员;(二)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和结果;(三)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四)已经采取或者拟采取的措施;(五)其他需要报告的信息。
第九条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应当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所在科室负责人应当及时向临床用血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条临床用血管理部门应当对报告的临床用血不良事件进行初步调查,确认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后,应当在24小时内向医疗机构负责人报告。
第十一条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当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对临床用血不良事件进行调查和处理,并应当在7日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三章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处理第十二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处理机制,明确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处理的程序、时间和要求。
第十三条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处理应当采取以下措施:(一)立即停止使用可能导致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血液制品;(二)对已经使用的血液制品进行跟踪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三)对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当事人进行调查,了解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发生原因;(四)对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评估,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或者消除不良影响;(五)对临床用血不良事件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文一、背景介绍血液及其制品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对于诸多疾病的救治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血液资源的紧张性及供应的不稳定性给临床应用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为了保障血液资源的有效利用、合理分配,并确保患者的安全与利益,本医院特制定本血液管理制度范本。
二、制度目的1.明确血液管理的目的和原则,规范血液使用流程。
2.提高对血液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
3.加强患者血液用量的监控和评估,保证用血的合理性。
4.确保血液品质和安全,预防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5.促进合理用血观念的普及和落实。
三、术语定义1.血液及其制品:包括全血、红细胞悬液、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等。
2.用血适应症:指患者存在明确的临床指征需要血液输血的情况。
3.血液保供:指确保血液资源足够、充足供应的措施和管理。
四、管理责任和组织机构1.医院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血液管理的政策、标准和规程。
2.临床用血管理小组:负责血液使用评估和各科室用血的监督。
3.输血科:负责血液供应、存储和交付,以及血液质量监控。
五、血液使用流程1.用血申请:医务人员在患者信息系统中填写用血申请单,详细描述患者情况和使用指征。
2.用血评估:由临床用血管理小组对用血申请进行评估,评估符合适应症的申请。
3.血液配型与交付:输血科根据患者的血型和所需血液制品进行配型,确保输血安全性。
交付前进行双人核对,确保血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用血执行:由相关医务人员按照要求进行输血操作,同时注意术中监测和记录。
5.用血监测和评估:医务人员在输血后进行必要的监测,并及时评估输血的效果和安全性。
六、血液资源管理1.血液储备与补充:医院应根据患者需求和资源情况,合理规划和储备血液资源,并及时进行补充。
同时,要确保血液的质量和安全性。
2.血液使用的监控与评价: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血液使用监测系统,对每例用血进行记录和评估。
同时,要定期进行统计和分析,掌握血液使用的动态和趋势。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4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范本一、目的和范围为了确保医院使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科学性、规范性,提高血液使用的安全性和合理性,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此管理制度。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临床科室在患者临床治疗中应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1.严格执行医院血液管理制度,遵循医疗质量管理规范,确保患者用血安全。
2.合理用血,循证医学原则,严格按照用血指征进行血液使用。
3.严守血液管理流程和操作规程,保证血液采、存、运输和使用的规范化。
4.加强科室间沟通和协作,避免血液浪费现象的发生。
三、使用申请和审批1.医生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和用血指征填写《血液使用申请单》,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血原因、血型和交叉配血结果等。
严禁无指征地使用血液。
2.主管医生对血液使用申请进行认真审核,确保申请合理和规范。
3.针对急危重病患者的血液使用申请,主管医生可在紧急情况下口头申请,但必须书面确认和归档。
4.医院设有血液使用审批委员会,由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负责审批血液使用申请、监督和管理血液使用情况。
四、血液存储和运输1.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存放在专门的血液库房内,并保持明确的标识和分类。
2.血液库房应保持干燥、洁净、通风良好。
3.血液存储温度应符合规定,严禁冷冻解冻多次使用。
4.血液运输应采取冷链运输方式,确保血液质量和安全。
五、血液使用和记录1.血液使用时,医生必须在医疗记录中详细记录用血量、用血时间和血液反应等。
2.血液使用后,护士负责填写《血液使用记录单》,包括血液来源、血型、过期日期等信息,并及时归档。
3.对于大出血患者,应定期进行血液库存盘点,及时补充不足的血液。
六、血液废弃处理1.血液过期、污染、不合格等情况应及时报废处理,并填写废弃记录。
2.废弃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应进行特殊处理,避免对环境和人员的污染。
七、管理考核和监督1.医院设立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负责血液使用的监督、考核和指导。
2.定期开展血液使用的监督检查,对不规范的血液使用进行纠正。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1目的规范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报告、调查、处理流程,建立临床用血不良事件防范机制,提高医务人员临床用血风险防范意识。
2.范围本文件的执行部门/科室为医务部、临床科室、输血科等;执行人员主要包括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医务部、护理部的相关管理人员。
适用于用血不良事件报告、调查、处理等工作。
3.术语、缩略语和定义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系医疗不良事件(adverseevents)的一个类别,指临床用血工作中因工作人员违反用血管理制度或工作规范,而非患者疾病本身原因造成或可能造成患者发生损害的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血液报废的事件,以及可能造成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根据是否发生错误输血的事实、血液报废的事实和后果的严重程度分为4个等级:(1)一级事件:患者因错误输血而发生非预期的死亡,或者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的永久性功能丧失。
(2)二级事件:患者因错误输血,而非疾病本身造成患者机体与功能损害。
(3)三级事件:①虽然发生了错误输血的事实,但未给患者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②虽然发生了错误输血的事实,且有轻微后果,但患者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③虽然发生了错误输血的事实,但发生了血液报废的事实。
(4)四级事件:由于及时发现而未形成错误输血的事实。
其中一、二、三级事件作为严重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四级事件作为一般用血不良事件管理。
输血标本采集错误或血型报告错误按严重用血不良事件管理。
4.目标4.1工作人员发现用血不良事件及时报告。
4.2各科室对本科室发生的用血不良事件整改有成效。
5.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5.1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工作人员发现用血不良事件均有责任立即报告。
5.2临床科室和输血科对本科室发生的用血不良事件及时自查、改进,防止不良事件的进一步发展;按要求提交用血不良事件自查和改进报告。
5.3医务部/护理部负责组织对严重用血不良事件的调查,对严重用血不良事件进行处理。
6.工作程序6.1各科室必须重视输血质量与安全管理,认真贯彻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及技术规程,严防各类用血不良事件发生。
2024年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模版(六篇)

2024年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模版在内科的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事件后,我科室迅速采取行动,组织全员深入学习并复习了采血、送血、取血及输血的核查程序和流程。
全体人员深刻理解到在每一个环节中实施严格核查的必要性。
为避免在采血和输血操作中出现错误,我们制定了以下预防措施:1、确保严格遵循采血、送血、输血的规程,执行双人核查制度。
2、严格执行输血核查程序。
3、禁止同时采集两个或以上患者的血样。
4、采集血样后,立即在采血单上粘贴试管上的条形码。
5、血样必须由当班护士亲自送检,禁止护工和家属代为送检。
6、护士长需加强监督,对流程执行进行细致检查,防止任何违规行为。
7、如出现违反上述措施的情况,将与奖金考核直接关联。
2024年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模版(二)院方判决应承担侵权责任的;②因各类“作为”与“不作为”的过失行为,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责任人过失情节严重,虽未构成医疗事故,但因其恶劣影响,已对医院声誉造成损害的;③因责任人过失行为引发医疗纠纷,经调解后,医院向患方提供经济补偿以解决纠纷,并经医院医疗争议评判机构认定有责任的科室及个人;④在一年内,两次受到二级医疗质量风险警示的个人;⑤存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或发生可能构成医疗事故或引发医疗纠纷的医疗不良事件,却未按规定上报的。
2. 医疗质量责任追究与处罚(1)医疗质量责任追究与处罚措施包括:口头警告、通报批评、下岗培训、行政处分、取消两年内评优及晋升职称资格、扣发绩效工资、技术职称低聘、降薪、离岗待聘及追究经济赔偿责任等。
(2)针对受到不同级别医疗质量风险警示的责任人,南充市顺庆区第一人民医院将依据警示级别分别进行责任追究与处罚。
(3)对受到一级医疗质量风险警示的当事人,医院将给予口头警告处理。
(4)对受到二级医疗质量风险警示的当事人,医院将进行全院通报批评,并视情况扣发其当月绩效工资。
(5)对受到三级医疗质量风险警示的当事人,需在接到警示通知的当天前往医教科或护理部接受诫勉谈话,并接受为期一个月的下岗培训。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定稿)(一)2024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定稿)(一)一、引言临床用血是指将血液及其制品应用于患者治疗和预防疾病的过程。
在医疗工作中,用血是一个常见的临床操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为了保证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血液的采集、储存、输血、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详细介绍临床用血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血液采集与储存1. 血液采集(1)血液采集前的准备工作:血液采集前,医务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认患者的需求和采血的目的。
同时,注意对采血部位进行消毒和穿刺后的处理,确保采血过程的无菌和安全。
(2)采血时的处理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采血技术和方法。
同时,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正确标注,减少误诊的可能性。
另外,采集的血液样本应尽快送往实验室进行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血液储存(1)储存环境的要求:血液和血液制品应储存在符合要求的冷藏设备中,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储存环境的温度应在2-8℃之间,湿度控制在30%-60%之间。
(2)血液储存记录:医务人员应建立血液储存记录,记录血液的种类、数量、储存日期等重要信息。
同时,定期对储存的血液进行监测和检验,确保血液的质量和有效期。
三、输血管理1. 输血前的准备工作(1)输血适应证的明确:在确定需要输血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输血的必要性。
同时,对患者进行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血液的匹配性。
(2)输血前的检查和监测:在进行输血之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相关实验室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相应指标的变化。
同时,在输血过程中要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不良反应。
2. 输血过程管理(1)输血操作规范:在进行输血操作时,医务人员应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确保输血的安全和有效。
包括正确选择输血装置和输血速度,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和注射原则等。
(2)不良事件的处理:在输血过程中,可能发生不良事件,如输血反应、输血反应伴发症等。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三篇)

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制度一、总体要求临床用血管理制度是为了规范医院临床血液使用行为,确保用血的合理性、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制度的目标是达到合理用血、节约用血、保证供需平衡,并提高血液产品的使用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传染病的发生率。
具体要求如下:1.医院应设置血液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完善和执行血液管理制度,协调相关部门的工作。
2.各科室要建立临床用血小组,负责制定本科室的用血指南和规范,履行好临床用血的管理职责。
3.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血液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用血操作,不得违反制度规定。
4.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用血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用血水平。
二、血液使用的标准和途径1.血液使用的标准:临床上需要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应明确,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液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输血。
一般情况下,血红蛋白小于70-80g/L、血红蛋白下降快于10g/L/d,或出现休克、严重贫血和急性失血等情况,都是输血的适应证。
但是,对特殊患者如儿童、孕妇、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血液使用的判断。
2.血液使用的途径:血液使用途径包括定点献血和购买血液产品,医院要与当地血液中心建立血液供应管理机制,确保血液的及时供应。
三、用血操作流程1.临床医生在确定需要输血治疗后,提出申请,详细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病情及输血的原因和目的。
2.医院血库根据申请单和血液库存状况,审核申请单,并选择合适的血液产品。
3.临床医生核对血液品种和数量,并签字确认。
4.临床医生填写血液用法,包括输血速度、输血量和输血时间等,并通知护士负责输血过程管理。
5.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必须核对患者的身份、血型和血液品种。
6.护士监测输血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和呼吸等,并记录在输血观察表中。
7.输血结束后,护士做好输血过程记录,并填写输血后观察表。
8.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血效果,进行疗效评估,并记录在病历中。
四、临床用血的质量控制1.血液采集和储存:医院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血液采集的安全性和质量,储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
1医务人员应当熟悉输血相关的各种规定,严格执行标准操作程序,严禁违规操作,预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2 临床用血工作中遇到技术疑难或特殊病例,应当及时请示科室主管、上级血液
中心技术主管,及时查找原因,设法解决。
3 临床用血不良事件包括SHOT(The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事件, 也
包括输血相关医嘱、备血、传输、检验、配血、发血、输血不当等引起的不良事件。
4 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
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输血传播的疾病。
5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
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
(1) 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 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
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6 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
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1) 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义配血试验记录;
⑵ 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型、Rh (D)血型。
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
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
型、
Rh (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义配血试验;
(3)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
(4) 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活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
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5) 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6) 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7)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 7小时测血活胆红素含量。
7输血传染疾病
(1) 输血传染疾病发生者,从采供血机构和用血机构追溯传染源头。
(2) 核查相关献血者资料及相同受血者感染情况。
(3) 检查受血者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检查情况。
(4) 传染病的上报按传染病信息上报管理规范执行。
输血后临床医生需认真如实填写“输血记录”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单”,若出现输血反应,临床医护人员立即积极抢救,并填写“输血不良反应记录单” 送回血库作好留档登记。
8 若发生严重输血不良反应,应及时查活原因,血库值班医生及时报告科主任,
并初步核实后,要立即通知医务科、滨海血液中心,并协同临床科室做好受血者标本及血袋、相关记录的保存工作。
9 出现差错事故或者不规范的临床输血行为,应当详细记录,保留原始凭证, 并及
时报告科室负责人。
10严重影响输血安全的不良事件,科室负责人应当上报输血管理委员会,采取适当措施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加强培训、持续改进。
11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应对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定期分析,制定对策,不断提高
临床用血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