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3.桂花雨(优秀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

小学语文公开课《桂花雨》教案优秀6篇《桂花雨》教学教案篇一《桂花雨》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写了作者儿时在家乡摇落桂花的情景,充满了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先读课文前的导读部分,思考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桂花带给“我”哪些快乐?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的桂花香”?这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有一定难度。
课文中桂花带给我的快乐有些地方比较明显,有些地方比较含蓄,所以学生较为容易找出摇桂花的快乐,但是无法寻到桂花糕、桂花香、桂花茶的快乐。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桂花的句子,再带着感情朗读,利用评读来渗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从中感受人物复杂的。
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摇桂花”时的快乐心情。
接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特别是让学生扮演作者,直接来喊一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体验喊时的心情。
然后带着这种感悟和体验再次进入文字,读出了其中的感情。
整个课堂上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线,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本节课的优点之一。
但也有不足之处。
在介绍桂花的“香”这一特点时,学生都找到了“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准备抓住重点词语通过品读感悟语言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我通过“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与“全都浸在桂花香里”的换句式训练来强调桂花香,却忽视了一个“浸”字的独特作用。
尤其是一个“浸”字,这里可以尝试学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来代替“浸”字,通过他们自主的比较,体会词语的含义,培养他们推敲词语的良好语言习惯。
有人说语文教学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揣摩、品味、理解、吸收”语言上来,这是语文教学本体的回归。
我觉得这话说得好,今后,在这方面一定要加强,才能避免课堂教学蜻蜓点水的现象,力求做得更好。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6篇)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6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精选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桂花雨》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一、知识与技能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启发学生谈谈自己童年里难忘的人和事,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生自学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引导学生围绕自学提纲在小组中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3、通过反复品读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重难点: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桂花图,朗读录音(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看桂花树。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板书7、桂花雨)同学们,你们喜欢桂花吗?请谈一谈你对它的认识。
二、学习课文1、出示自学提示①听录音朗读全文,感受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找出文中有关句子读一读。
②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喜欢的段,然后再仔细读一读。
③精读第五自然段,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重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说说你的体会是什么?2、出示屏幕插图,配音朗读提问: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3、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喜欢的段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段?哪些语句好?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屏幕出示第五自然段,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生:他读的没感情。
师: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要学会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3桂花雨》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五年级语文上册《3桂花雨》教案含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懂故事内容,理解故事大意;
2.能够表演出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和行为;
3.能够通过故事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寓意。
二、教学重点
1.故事的理解与表达;
2.角色情感的表演;
3.道德寓意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1.课文《3桂花雨》;
2.教学反思表格;
3.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1.播放录音,让学生听一遍桂花雨的故事;
2.引导学生畅想:如果自己是故事里的小明,会怎样做?
3.学生回答,老师引导讨论。
第二步:学习故事(15分钟)
1.分角色小组阅读故事;
2.小组展示分角色表演;
3.全班一起讨论故事中的情节及人物感情变化。
第三步:讨论故事寓意(15分钟)
1.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道德;
2.学生讨论后,老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
第四步:课堂练习(10分钟)
1.给学生提问,让学生口头简述故事大意;
2.随机提问学生,让他们表达出故事的教育意义。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写读书笔记的作业;
2.提醒学生复习故事内容。
五、教学反思
1.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内涵?
2.学生在表演和讨论中的情感体现如何?
3.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德寓意?
4.教学反思是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本次关于《3桂花雨》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希望种下了学生心灵的种子,促进学生成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箩、杭”2个生字,会写“兰、箩”等10个字,会写“桂花、木兰花”等5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本内容,说说“桂花”给“我”带来哪些美好的回忆。
4.理解句子含义,感受桂花香,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激发兴趣1.出示桂花:同学们,这是什么花?——桂花(师板书:桂花)2.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叫——桂花雨(师板书:雨齐读课题)大家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桂花雨指的是什么?(桂花雨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二、自由读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着重强调要读准前后鼻音:“兰”、“浸”、“缠”为前鼻韵母,而“饼”是后鼻韵母。
3.指名逐段读课文。
4.疏通课文脉络。
三、初读课文,初闻花香1.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桂花的喜爱,是因为桂花很美吗?请大家找出课文描写桂花香的句子,想想作者喜爱桂花的原因。
(课件出示描写桂花的句子)(1)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2)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3)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4)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5)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2.这些句子中,哪个字最能体现出桂花的香气呢?(“浸”)3.“浸”本是指泡在液体里,在课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点拨:理解词、句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
4.是什么浸在桂花的香气里呢?浸泡时间有多长呢?(“邻居”“整个村子”“全年”)5.从这几个词语,你读出了什么?联系上下文理解:“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桂花雨》教案 (3)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桂花雨》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古代桂花雨的传说故事
•掌握课文《桂花雨》的内容和结构
•认识生字词:聚精会神、倏地、馨香、汗如雨下、浑身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对古代传说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理解课文的内容
•带领学生欣赏古代传说故事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传说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复杂词语和句子
三、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入桂花雨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
1.老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分段讲解课文内容,解释生字词
3.学生小组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并做简单总结
第三步:阅读理解
1.学生个人阅读课文,理解内容
2.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检查理解情况
第四步:语文练习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
2.听写生字词,检验学习效果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桂花雨》主要是围绕古代传说展开,将学生引入神秘的世界,开拓他们的想象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传说的内涵,并结合当下生活情境进行交流讨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上就是本次教学关于《桂花雨》的教案,希朥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增强对古代传说的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桂花雨》是一篇优美的记事抒情散文。
课文记叙了“摇桂花”等童年趣事,抒发了作者对快乐的童年和家乡的深切怀念。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欢迎大家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桂花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词、朗读、想像等方法体会其文中“浸”“全年”等用词的精妙,解读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过程】一、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初解课题1、激发认知冲突,营造阅读期待,一解课题《桂花雨》: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一篇文章,一起读课题──《桂花雨》。
题目把桂花和雨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你想到了什么?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想一想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读完交流(预设:花香、摇花乐或者一份情。
)二、分享“摇花乐”和“花雨美”,再解课题1、点题,定格摇花乐,指读语段(第五段):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2、谈感受,定位句子:哪些句子给你带来了这样的感觉,指名尝试情感朗读。
3、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想像:(出示图片,配乐)同学们,让我们置身在桂花树下,满树的桂花竞相开放,看着树上星星点点的桂花。
让我们一起来摇桂花,我们使劲地摇着桂花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
摇啊摇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对学生引导:桂花像什么一样落下来?落在哪里?对“满头满身”“这下”等词作一个回文。
)4、指导练习情感朗读:来,就带着这样的一份感觉,再有滋有味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自由读。
)引:用你的朗读与大家一同分享摇花的快乐,分享这场桂花雨的美丽。
(指名学生读。
)与学生的的交流与点拨中,体验这份乐,朗读这份乐,渲泄这份乐。
完成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5、扣题,再解课题: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题──《桂花雨》,你想那是一场怎样的雨啊?(迷人的雨快乐的雨香气四溢的雨……)6、配乐齐摇花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设计第1篇】课文的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
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
读着这篇文章,感觉到桂花的香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作者的思乡情也萦绕在心头,像桂花的香气一样浓郁且溢满字里行间。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是使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略读课文粗知大意,并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法点睛审题,初读课文,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精读深思,研究作者写作目的及表达特点。
①抓住课文三处描写桂花香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用词(侵字)用景用物等表达方式抒情的特点。
②研读摇桂花,体会作者怀念童年,怀念故乡的深情及作者用事抒情的特点。
③研读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体会作者母亲怀念家乡之情及作者表达方式的特点。
──回读全文,归纳用人事景物表达童年乐、思乡情的写法特点──评价归纳,转换运用学习目标1.认识2个生字。
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写作思路。
3.指导学生抓住事例及景物自读自悟,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叙事、写景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案学习提纲1.审题,桂花雨什么意思?跳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关于桂花的什么事?2.按小时候念在家乡──中学时在杭州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二段。
小时候主要写了()、()、()、()那几件事。
读中学时主要写了()、()二件事。
3.勾画小时候念中学的时候作者爱桂花、摇桂花、赏桂花的语句,思考批注体会。
《桂花雨》优秀语文教案

《桂花雨》优秀语文教案《桂花雨》优秀教案精选一《桂花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2.理解“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一句话的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中、难点:理解深层文意,体会文章中优美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导语:童年是美好的,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的回忆。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板书课题)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学生自由提出疑问)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的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的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2)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11桂花雨我喜欢的是桂花摇花乐(言、行)怀念、热爱家乡比不上家乡的桂花第二课时一、回顾课文内容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形式,将学文感受蕴含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一花一鸟总关情”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通过所写的事物,或蕴含着作者浓的感情,或引发了作者深深的思考。
本单元主要由《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三篇精读课文和《珍珠鸟》1篇略读课文组成。
《白鹭》是作家郭沫若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
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来说明做人的道理,表达了作者许地山的父亲希望他们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期望孩子们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桂花雨》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借助桂花,来展现了儿时生活的乐趣,表达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珍珠鸟》一篇描写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状物散文。
课文以细腻亲切的语言描写了“我”为珍珠鸟创造了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抓住珍珠鸟的可爱,表达了“我”与珍珠鸟之间互相信赖、和谐相处的情意。
2.单元重点:(1)阅读时,了解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或说明道理的方法。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知道课文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学习借用具体事物来表达作者心中感情的方法。
如:《白鹭》一文的学习中,要鼓励学生关注课文中描写白鹭的语言,通过对全文的读、悟加深了学生对白鹭的了解,从而深刻体会作者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情感的方法;《落花生》一文则抓住花生的特点来说明做人的道理;《桂花雨》则重点抓住抓住桂花的香、乐,来寄托思乡之情;《珍珠鸟》通过叙述珍珠鸟前后对人的变化,抓住珍珠鸟的可爱,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2)学习书面表达,从阅读课文做起。
本单元安排了习作《我的心爱之物》,由于本单元的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意味着学生写作的过程就是对前面四篇课文所学表达方法的运用。
先回顾前面所学的四篇课文:都是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
引导学生找到一样自己喜欢之物,或因美而喜欢,或因有特别的故事而喜欢,或因有特别的含义而喜欢等,而后要会按照习作中的提示:是什么,什么样子,怎么得到,为什么成为心爱之物等来安排自己的习作内容,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来表达自己对这样事物的感受。
【学情分析】五年级是由儿童向青春期过渡的开始时期。
这时候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有着明显的变化,是培养各种能力和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这时候孩子已经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有了自己的想法。
在语文学习上,理解课本的关键字词难度会更大;阅读方面则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的阅读速度以及阅读分析能力,对于准确理解字词的难度会比以往大。
本次习作,对学生来说找到一件具体事物不难,难在如何用文字将这事物所包含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是五年级开始的第一个教学单元,教学中,教师在鼓励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注意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适当放缓教学节奏,不能给学生“下马威”,要保护好学生学习兴趣。
【教法建议】1.引导学生积累描写事物的词句。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感悟整篇文章,把握文中描写具体事物的字词,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去感悟事物背后包含的感情,夯实这个过程,让学生在“走路”中记住“路线”。
并通过背诵等方式积累、加深对课文理解。
2.为习作做好阅读。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
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有特点的表达方法。
通过关注文章结构与表达方法,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还可以为单元习作做好必要的准备。
3.引导学生拓展相关课外阅读,加深对于单元主题的理解与运用,更好的形成单元整体感知,并增加语言文字积累。
【课时安排】3桂花雨(精读课文)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带来的美好回忆。
3.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和借助资料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4.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和借助资料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关键能力家乡的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围绕桂花写了哪些内容。
(重点)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一、导入新课导入类型:出示杨万里的《咏桂》咏桂宋·杨万里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教师提问:这首诗描写是什么花?(板书课题:1.桂花。
读课题。
)桂花是中国木犀属众多树木的习称,代表物种木犀,又名岩桂,系木犀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质坚皮薄,叶长椭圆形面端尖,对生,经冬不凋。
花生叶腑间,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园艺品种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等。
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集绿化、美化、香化于一体的观赏与实用兼备的优良园林树种,桂花清可绝尘,浓能远溢,堪称一绝。
尤其是仲秋时节,丛桂怒放,夜静轮圆之际,把酒赏桂,陈香扑鼻,令人神清气爽。
在中国古代的咏花诗词中,咏桂之作的数量也颇为可观。
自古就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被视为传统名花。
以桂花做原料制作的桂花茶是中国特产茶,它香气柔和、味道可口,为大众所喜爱。
桂花在园林建设中有着广泛的运用。
展示图片:说说你眼中的桂花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琦君笔下的桂花。
二、介绍作者琦君:当代台湾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人。
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
主要作品:《红纱灯》《桂花雨》等。
三、初读感知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1)认读生字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不懂桂花木兰花台风糕饼至少完整茶叶箩筐缠着杭州捡起浸润婆婆(重点指导生字“箩、兰、缠、浸”易错的读音,读准前鼻音“浸、捡”,后鼻音“懂”翘舌音“缠、茶”等。
)②你认为哪些生字容易记错或难理解的,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重点指导区别形近字:箩锣萝(区别,并口头组词)练①选字填空箩锣萝()鼓()卜()筐几大()(2)学习多音字:盛(shèng chéng)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桂花盛(shèng )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②读一读:.他盛( chéng )了一碗饭,坐到盛(shèng )开的桂花树下吃。
(3)理解词语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糕饼格外、特别。
尤其泛指饼状的糕制食品。
缠着形容香气浓郁,传得很远,很香。
香飘十里缠绕、纠缠。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关于桂花,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读完后,桂花里包含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课文主要写了“我”小时候爱桂花、摇桂花、收桂花和读中学时赏桂花、带桂花等事,表达了对儿时往事的无比怀念之情,抒发了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指名回答,朗读,完成初步感受。
(2)梳理课文思路练填空:“我”儿时在家乡()、()、()、()的情景,字里行间表达了()之情。
(17-29)(9-12)(13)(14)(15)(16)(17-29)四、学习“会写字”箩婆糕浸懂饼缠兰茶捡1.学生字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糕、浸、饼、缠、懂、捡”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箩、婆、兰”为上下结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箩、婆、糕、浸”,学生练写。
箩:上边两部分都要扁宽,四字扁框内是两短竖,夕字下边撇要长、点在里面。
婆:皮字横要带钩、一竖稍长,女字要扁、首笔撇短点要长、一横最长。
糕:左窄右宽,右边中间的王字要扁、中竖上下都不出头,下边四点要宽些。
浸:右上边山口朝左、三横长短相当,下边是冖、横稍长,又字捺收笔要重。
懂: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分类积累,练习表达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并摘抄积累: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不开花时,只见到满树的叶子;开花时,仔细地在树丛里寻找,才能看到那些小花。
2.练习运用: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事物,运用对比的修辞方法,写出这种事物的一个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画出有新鲜感的句子,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样的句子才有新鲜感,鼓励学生理解这些句子并学习运用,同时也重视了全文理解的的需要。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生活的无比怀念之情。
七、当堂检测(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30)(31-33)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能说出桂花带来的美好回忆。
2.学习抓住关键词语和借助资料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重点)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难点)【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花开香十里)三、享受“摇花乐”和“花雨美”但是,在作者的记忆里难以忘怀的仅仅是桂花的香味吗?你认为更重要的是什么?出示: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摇花乐和桂花雨?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摇啊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1.是呀!这就是摇花的乐趣,奇妙的桂花雨。
你们想读读这些句子吗?你最喜欢哪一句?(朗读指导)2.下面,老师带你们一起去享受摇花的快乐,桂花雨的美丽。
请大家轻轻闭上眼睛。
师配乐范读: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我尽情地摇着桂花树,任由桂花像雨点一样纷纷落下来,摇啊摇,桂花落在我的头上、脸上、肩上、身上、脚上,落得我满头满身都是,我沐浴在香甜的桂花雨中,整个人陶醉了,我忘情地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3.听着听着,你笑了,告诉老师你为什么笑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呀?4.此刻,我们也都浸在香气四溢的桂花香里了!摇啊摇啊,桂花落下来了,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同学们,在你的脑海里是怎样一副画面?在这画面里,你感受到了怎么样的情感?5.学生反馈。
(板书:枝摇花落乐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