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件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件

课件网免费发布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孙权劝学》,更多初中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相关信息请访问课件网。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

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某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

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

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

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

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

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本文某大的亮点就是对话描写,我们再仔细揣摩一下:

1.找出孙权劝学“劝”的内容,并揣摩他说话时的语气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此处板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反问语气。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告的不悦,有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什

么作用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2.接下来还有一个人物出场,那就是鲁肃,请二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心理说

明了什么十分惊讶。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的惊人变化。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

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自得、自豪。

3.我们刚才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揣摩,下面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再次

朗读课文,我相信,这一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好!

四、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这样几个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2、吕蒙由不愿学,到学,再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3、学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明确: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某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读书学习能使人聪明,更有力量。我们可以通过读书,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让自己成为全面的人。

劝人要讲究策略

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要爱才但不能忌才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某能说明本文的故事);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不能总拿老眼光看待人和事

不能找借口轻言放弃……

五、背诵课文

同学们对课文把握的不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背背课文,看谁背得又快又准1

六、课堂练习

请看大屏幕,谁能回答这些问题

七、总结

同学们掌握的真不错。我们来小结一下。

八、布置作业

古今中外有许多劝人读书的名言、格言,请搜集这些名言。

一、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习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

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

1.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

人物形象。

3.讨论法。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

众人”。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板书题目)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

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

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

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

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

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有名的

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

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

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

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

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

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

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

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文中故事发生时间大约是汉献帝建安15年,即公元210年。这一年

吴国大将周瑜在伐蜀途中突然病逝,此时的孙权可以说是失去了一支臂膀,以后更要倚重吕蒙,所以对他真诚地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寄予了厚望。)

(二)、初读熟读课文

1.范读。教师范读了解一下文章,听的时候注意掌握字、词的读音,

注意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

2.齐读课文,熟悉内容。

(1)理解下列列词语的意思

当途:当道,当权辞:推辞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涉猎:浏览群书,不

作深入研究见往事:了解历史。

(2)理解下列成语并学会运用。

吴下阿蒙:吴下,指吴县,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意思是改变旧看法,用新眼光看人。

(3)理解下列重点句子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句)

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以:拿,用,介词。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三)、精读疏通文意(竞赛法)

翻译课文,标出问题,小组探讨,理清结构。

概括情节:孙权劝学(详写)——吕蒙就学(略写)——鲁肃赞学(侧面描写)。

(四)、研读赏析文章

1、分析语言(分组表演阅读)

①“不可不学!”应该是怎样的口气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应该怎样表达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略带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应该怎样表达

反问句,语重心长,言辞恳切.鼓励吕蒙求学。

总结:孙权的这番劝言,先揭示学习的必要性,再说学习的目的、方法,然后揭示学习的可能性,委婉的批评,某后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表现出他的善劝。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

蒙当时怎样的心情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得、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2、人物形象(研讨法)

孙权:善权,从自身出发。吕蒙:善学,虚心。鲁肃:尊重有学识的

3、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本文通过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

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故事,强调了读书学习对增长才略的重要作用。

(五)、积累词句。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

3.见往事耳()

4.即更刮目相待()

(二)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卿今者才略,非夏吴下阿蒙!

2.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六、布置作业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件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件 课件网免费发布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孙权劝学》,更多初中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相关信息请访问课件网。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孙权劝学》它选自《资治通鉴》,同学们先看一下《资治通鉴》的相关知识。关于司马光,同学们都知道他 砸缸的故事,下面再了解一下。 二、感知课文 1.学习文言文某重要的是朗读。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 感情。下面老师读一下,同学们要听准字音、停顿。 2.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看这几个字怎么读。 3同学们,该你们来朗读了!千万要注意读准字音,还要把握好节奏。 4.好,下面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才能啊 5.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里的人物! 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 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 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 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 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 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6.理清了人物关系,下面我们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书下注释,来疏通课文,有问题尽量在小组内解决,若组内有疑难,则提出来全班解决。 有哪个词哪句话不理解,提出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还有两个成语出自本课,看大屏幕;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希望同学们能把它们积累下来,并熟练运用。刮目相待(刮 三、研读赏析 理解课文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再读一遍课文。读完了,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这几个问题。 1、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2、吕蒙读书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在塑造三个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好,现在我们来解决这几个问题: 1.孙权劝学,先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孙权劝学可谓善劝. 2.文武双全,有勇又有谋. 3.运用了对话的描写方法

孙权劝学教案ppt

孙权劝学教案ppt 【篇一:《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龙源期刊网 .cn 《孙权劝学》的思维教学 作者:黄敏尤昌镇 中学语文课改已经轰轰烈烈进行了十多年了,在阅读、现代诗教学等领域已是遍地开花,精彩纷呈。而文言文教学改革尽管说起来春色满园,但现实却令人堪忧。或许片面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的缘故,传统的“串讲——翻译——背诵”教学比比皆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翻译,强化背诵,似乎成了文言文教学追求实效的捷径,从而把一篇篇包含着先人生命意识的文章,看成是一堆堆规则、用法的文字材料,彻底撕裂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以致让学生读得枯燥乏味、兴趣寡然。当然,也有高举改革大旗,对“言”轻描淡讲,甚至完全架空文本,而大谈特谈“文”,听得学生云山雾罩,似乎都是微言大义,可畏可敬,回头一望却是空中楼阁,连基本的字词含义也一脸茫然,最后,连文言文姓什么都不知道了。毫无疑问,任何割裂“文”与“言”、“章”与“道”之间关系的教学,一定都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如何在“言”“文”“章”“道”之间找一个结合点使之和谐地统一?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的定位,笔者以为把“感悟和运用”作为结合点,精心设计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着力点,不失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好途径。 《孙权劝学》是人教版七下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选自《资治通鉴》。文章短小,全文仅119个字,但记事精当,语言简练生动,适合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了以朗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策略,不仅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文言知识,更注重培养了学生思考质疑的能力。 第一个环节:读懂文意。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次,读对句读。在大屏幕上投影没有标点符号的课文,让学生抛开课本试读。若能读得通顺流利,句读正确,就达到了阅

《孙权劝学》课件

《孙权劝学》课件 一、赋文引入 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皇帝之一,其文治比武功更为突出。其所写的《孙权劝学》一文,以慷慨激昂、深情动人的语言表达了对治理国家、繁荣社会必须推行教育普及的认识和观点。 二、孙权劝学的意义 《孙权劝学》强调教育对于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性,它的主要意义在于: 1. 强调教育是民族繁荣的重要保障。 孙权在文中提出,“教育不修,政事无备;礼乐不明,操行不正。”意思是要想国家繁荣昌盛,必须首先修筑教育,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2. 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在《孙权劝学》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问之功为诚,比到道心通明。”孙权认为要想常养道德,必须不断地学习虚心获益,努力掌握各种知识。 3. 提倡教育普及。 孙权在文章中强调教育的普及和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敢问天下,贤者成方;敢问成方,无学不成。”在他的眼中,只有广泛普及教育,才能让更多的人掌握知识技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孙权劝学的文学特点 孙权劝学的文学特点包括: 1. 慷慨激昂,富有感情。 孙权劝学采用较为严谨的、居于汉朝经典文化传统的文体,同时富有自己的情感。他借用了一些流行的格律,贯穿全文,使文章有更为激动人心、富有感情的表达效果。 2. 语言优美,措辞得当。 孙权劝学的语言质朴,简洁明快,富有诗意。他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用极深的思考和体悟把复杂的思想精髓凝集在一起,并用社会大局和个体的目标相结合的论点,表达了极

深的思考和体悟。 四、结语 孙权劝学,是孙权的一篇散文。它在推行政治文化教育方面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提醒、鼓励人们,不要忽视教育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它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遗产,值得后人传承和研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 【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他选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中排第二位,文武全才。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卿.(qīng):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脱。 4.务:事务。 5.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涉.(shè)猎:粗略地阅读。

2021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同步精品讲义

《孙权劝学》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孙权劝学》故事背景及人物常识; 2、引导学生重点识记文章传世名句;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内容主题及写作特色,并进行感悟思考; 4、带领同学探索真实历史和《三国演义》中的不同之处。 使用建议 1、课件设计意图 这是一讲《孙权劝学》的导读课。希望可以通过10分钟左右的学习,让学生对《孙权劝学》产生兴趣,想去深入学习这篇文言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爱上学习。希望授课教师用幽默的语言讲出课件内容,寓教于乐。讲义内容较为丰富,授课时需要酌情删减。 2、环节建议用时 建议课程总体时间大约11分钟,其中环节用时建议:【背景知识】2分钟;【传世名句】1分钟;【内容主题】4分钟;【写作特色】2分钟;【文化拓展】2分钟。 一、背景知识 吕蒙不学习,领导很着急。 、、 1、领导是谁? 姓名:孙权 小字:仲谋 谥号:大皇帝 职位:三国时期吴国领导人 关系:父孙坚兄孙策 爱好:射老虎 人物评价: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 2、吕蒙是谁? 姓名:吕蒙 职位:三国时期吴国主要将领 关系:姐夫邓当

性格特点:胆儿大 座右铭: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弱点:文化教育短缺 【教法备注】 建议授课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可以用一些诙谐幽默的网络语言把内容像讲故事一样串起来,吸引学生兴趣。可借鉴语言举例:①命运对孙权不薄,给他发了一手好牌。②除出身加持外,孙权本人也很优秀,最爱的就是“射老虎”,八百年后的大文豪苏东坡热情洋溢地赞美他,写下了“亲射虎,看孙郎”的诗句。③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直接晋升江东地区大总裁。④而早在孙权降生前四年的时候,吕蒙就已经火急火燎地降生在汝南富陂。⑤可惜他投胎技术太差,直接选择了地狱模式,吕家穷得吃饭都成问题。⑥孙权意识到吕蒙文化教育短缺这个硬伤,就找他谈话了。 拓展资料孙权: 吴大帝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县(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人。三国时期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5月21日在位)。 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黄武元年(222年),孙权被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建立吴国。同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称帝,国号吴,不久后迁都建业。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设置郡县,并继续剿抚山越,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黄龙二年(230年),所派将军卫温、诸葛直抵达夷州(今台湾)。 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于神凤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岁,在位二十四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 拓展资料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省阜南县王化镇吕家岗)人。东汉末年名将。 早年依附姊夫邓当,跟随孙策征战,以胆气著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破曹仁于南郡,从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抵御魏军。官拜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年末(220年初),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是东吴攻灭关羽的最早倡议者。吕蒙针对于关羽所督的荆州,215年夺取三郡,219年再夺三郡,最终使得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其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中国古代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相关典故“士别三日”“刮目相 待”“吴下阿蒙”等。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wps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引出《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辞学——就学)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时间一课时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劝学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司马光《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

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重点文言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点+复习题) 第4课孙权劝学 一、全文讲解篇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本书是由北宋(朝代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 年间的史事。 1、劝学,劝说,鼓励学习。文题点明了文章所写的故事的主要内容。 2、本文仅区区129字,以“劝学”为中心事件展开描写,写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点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3、写作思路: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 4、人物性格:孙权(严格要求下属、循循善诱)、吕蒙(知错就改,谦虚好学)、鲁肃(敬才爱才) 5、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

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6、全文解析: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7、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8、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身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议论”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部编语文七下《4孙权劝学》[王老师]【市一等奖】优质课

1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二)学校:大连市第五十五中学姓名:张翠莲一、课题《孙权劝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二、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在学生完成(七上)五篇文言文的基础上,本册见到的第一篇文言文,鉴于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但能力又不是很强,借助学运用书后积累拓展五的五字法,来进一步掌握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同时也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这些,都在启示着我们如何进行创新的教学设计。三、学情分析:学生对古文的精读方法还知之甚少,学会透过细节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根据初中一年级学生特点,对文言文的有畏惧心理的现状,利用本课生动活泼接地气的特点,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进入情境,体会大将军都得都能听人劝并努力学习的事实,从而知道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听老师家长的劝,努力学习。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体会对话的精彩之处。 2.抓关键词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3.比较阅读,拓展延伸。(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编课本剧进行表演,体会人物性格。2.通过分析对话内容,进一步把握人物的精神内涵。(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从历史人物的言谈举止中体会古人健康的精神世界。五、教学重点:抓关键词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六、教学难点:比较阅读,拓展延伸,译讲简短外选文言文。七、教学准备:朗读配乐。(见ppt第1页《高山流水》音乐;(见ppt第6页:微课古文译讲方法) 2 八、教学过程:(一)导入(8分钟)1.学生小组合作,分配角色4人(旁白、孙权、吕蒙、鲁肃),分角色朗读。2.推荐优秀演员,表演课本剧。3.小组互相评价,评选优秀演员。【设计意图】激发兴趣,有利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二)教学环节深入研读(7分)1.学生思考如下问题:说说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学生独立思考后明确:吕蒙作为一介武夫,最先是不愿意学习的,后来成为一位儒将,这样才能看出孙权劝的功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对话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对话的精妙。尤其是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学后,其才略而有了惊人的长进。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书后思考二:课文是如何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学生小组合作:一人先试着提问,一生讲给组内其他人听,补充答案,交换意见。教师活动:教师在教室内巡回,教师边提问,学生边回答。帮助学生释疑,并将巡回过程中学生存在的共性做集体解答。【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旨,并从中受到启发。(三)积累迁移(15分)1.ppt出示《伤仲永》一二自然段,学生个体练读。提出要求:注意读懂原文,语速不宜太快,把握节奏。2.小组成员互相读给别人听。3. 结合《孙权劝学》书后第三题的指导,查找《伤仲永》文段中的语气词“父利其然也.”,“泯然众人矣.”,读出注意读出惋惜的语气。【设计意图】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并通过朗读来体会。学生有了对课内具体语气词的理解把握,以《伤仲永》语段为载体向课外迁移能力。深入体会语气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 3 4.学生在自主练读《伤仲永》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并和《孙权劝学》在内容方面作比较,看看有何不同之处?【设计意图】自主感知文段大意,目的是通过一正一反(年长好学,学有所成;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方面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5.译讲《伤仲永》一二段,切入微课,五字法讲解,注意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1).父 异焉(2).传 一乡秀才观之(3).邑人 奇之(4).稍稍 宾客其父(四)课堂检测:(5分)A卷:译重点字,并译句:1. 及鲁肃过寻阳,

孙权劝学说课课件

孙权劝学说课课件 孙权劝学说课课件 篇一:孙权劝学说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二)、资料助读,了解作品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 司马光(1019-1086)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读准字音,注意句读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孙权劝学原文及注释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原文及注释 《孙权劝学》原文,译文及注释如下: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翻译: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怎么能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没有学识的)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鲁肃就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注释: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当涂:当道,当权。当:掌管,主持。“涂”通“途”。

以:介词,用。务:事务。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书。 但:只,仅。当:应当。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就学:指从事学习。就:趋向。及:到了……的时候。过:经过;到。论议:谈论,商议。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 《孙权劝学》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 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

七年级下期语文公开课(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公开课 教学内容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三)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孙权劝学》。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释。)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全班齐读。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语句。 (5)故事复述。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短文两篇》 1、填空 《孙权劝学》选自______,这是一部______体史书,主持编撰的是____代___家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字 (1)权谓.吕蒙曰( ) (2)卿今当涂 ..掌事( ) (3)蒙辞.以军中多务.( )() (4)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 (5)但.当涉猎 ...耳()( )( ) ( ) ..,见往事 (6)蒙乃.始就.学( )( )(7)及.鲁肃过.寻阳( )( ) (8)非复 ..吴下阿蒙( ) (9)肃遂.拜蒙母( ) (10) 更.刮目相待( ) (11) 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 ) 3、辨析古今异义 (1)博士(古)________________(今)_______________ (2)但(古)_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 (3)往事(古)_______________ (今)_________________ 4、选出下列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两组( ) (1)A卿今当涂掌事/摩拳擦掌B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辛苦 C但当涉猎/门当户对D见往事耳/往事如烟 5、解释下列成语 (1)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翻译下列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整体感知课文后回答下列问题 (1)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文学常识积累 1、《夸父逐日》体裁是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________又名___________,是______淮南王________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重点字词解释。

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孙权劝学知识梳理 作者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宋史》,《辞海》等明确记载,世称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学巨著《资治通鉴》、《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原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宋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第1页共9页

注释 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 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 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 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今:当今。 当涂:当道,当权。 掌事:掌管政事。 辞:推托。 以:介词,用。 务:事务。 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 气。 但:只,仅。 当:应当。 涉猎:粗略地阅读。 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 若:比得上。 益:好处。 乃:于是,就。 始:开始。 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 及:到,等到。 过:到。 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 论议:讨论议事。 大:非常,十分。 惊:惊奇。 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非复:不再是。复:再,又。 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 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 "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 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 指“几”。士,读书人。 即:就。 更(gèng):另,另外。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 擦眼。待:看待。 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何:为什么。 见事:知晓事情。 第2页共9页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知识讲解梳理运用 作者与背景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涑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不久,周瑜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吴大将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

【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者,公元229-252年在位。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孙权的父亲孙坚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力,成为江东霸主。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为江东的新主人。他选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成长龟鉴(下)—《孙权劝学》】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第4课《孙权劝学》(练习)-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精品课件+随堂练习(部编版)解析版

第4课孙权劝学 一、基础与巩固 1.文学常识填空。 (1)(孙权劝学》节选自_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__ (朝代)的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是一部__________ (史书体例)通史。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__________》《诗》《__________》《__________》《春秋》等书。 (3)古代文言文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以下意思写出出自本文的相应成语。 比喻人学识尚浅。( ) 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 【答案】 (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编年体 (2)易书礼(3)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原文填空。 (1)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而吕蒙却以“___________”为由推托。孙权以自己为例,使吕蒙“______________”。 (2)鲁肃发现吕蒙今非昔比,表示惊叹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面对鲁肃的赞扬,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了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4)孙权建议吕蒙采用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孙权劝学》中描写孙权劝学成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军中多务乃始就学(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4)但当涉猎见往事耳(5)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字词清单。 (1)通假字: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2)解释下列词语,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当:当.涂掌事(当权)但当.涉猎(应当)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 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课文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行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 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孙权劝学》学问点 (一)课文字词详解 【字词】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行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详解】①初:当时,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②谓:告知,对……说,常与“曰”连用。③今:现在。④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 ⑤掌事:掌管政事。⑥辞:推托。⑦以:用。⑧务:事务。 【字词】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详解】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②岂:莫非。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④治经:讨论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⑤为:成为。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⑧但:只,只是。⑨当:应当。⑩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 【字词】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详解】①以为:认为。②益:好处。③乃:于是,就。④始:开头。 ⑤就:从事。 【字词】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 【详解】①及:到,等到。②过:经过。③论议:争论,评议。④惊:惊异。⑤才略:才能和谋略。⑥非复:不再是。复,再。 【字词】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别。 【详解】①士别三日:有理想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天。②即:就。③更:重新。④刮目:擦拭眼睛。⑤相待:对待。⑥何:为什么。⑦见事:知晓事情。⑧乎:表示感慨语气,可译为“啊”。⑨遂:于是,就。⑩拜:访问,拜见。别:告辞。 (二)重点句子翻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