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数学课件】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面面垂直
线面垂直
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
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β A
B
α
a
? 思考题
已知:ABCD为正方形,SD⊥平面AC, 问:图中所示的7个平面中,共有多少个平面互相平行?
1.平面SAD⊥平面ABCD 2.平面SBD⊥平面ABCD 3.平面SCD⊥平面ABCD 4.平面SAD⊥平面SCD 5.平面SBC⊥平面SCD 6.平面SAB⊥平面SAD 7.平面SAC⊥平面SBD
S
D O
A
C B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第一个平 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 平面的直线。
β
A
B
α
a
例1已知: α⊥β,P∈α,P∈a, a⊥β.
求证:a α. 证明:设α ∩ β= c,过点P在平面α内 作直线b⊥ c,根据上面的定理有b⊥β.
因为经过一点只能有
一条直线与平面β垂直,
所以直线a应与b直线
重合.
β
所以a α.
α
P
a
b
c
例1已知: α⊥β,P∈α,P∈a, a⊥β.
求证:a α.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 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 个平面的直线,再第一个平面 。
α
P
a
β
例2 求证: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 的交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已知:α⊥γ,β ⊥γ,α ∩ β= а, 求证: a⊥γ.
证法三:
设α⊥γ于b,β ⊥γ于c.
在α内作 b′ ⊥ b, 所以 b′ ⊥ γ.
同理在β内作c′ ⊥ c,有c ′ ⊥ γ,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一、基础知识1.直线与平面垂直 (1)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直线l 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 就说直线l 与平面α互相垂直.(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则该直线与此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 ⎣⎢⎡⎦⎥⎤❶如果一条直线与平面内再多(即无数条)的直线垂直,但这些直线不相交就不能说明这条直线与此平面垂直.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则这两个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❷要求一平面只需过另一平面的垂线.]二、常用结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五个结论(1)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的任意直线.(2)若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一条直线垂直于两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则这一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垂直.(5)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考点一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典例]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 A=AB=BC,E是PC的中点.求证:(1)CD⊥AE;(2)PD⊥平面ABE.[证明](1)在四棱锥P-ABCD中,∵P A⊥底面ABCD,CD⊂底面ABCD,∴P A⊥CD,又∵AC⊥CD,且P A∩AC=A,∴CD⊥平面P AC.∵AE⊂平面P AC,∴CD⊥AE.(2)由P A=AB=BC,∠ABC=60°,可得AC=P A.∵E是PC的中点,∴AE⊥PC.由(1)知AE⊥CD,且PC∩CD=C,∴AE⊥平面PCD.∵PD⊂平面PCD,∴AE⊥PD.∵P A⊥底面ABCD,AB⊂底面ABCD,∴P A⊥AB.又∵AB⊥AD,且P A∩AD=A,∴AB⊥平面P AD,∵PD⊂平面P AD,∴AB⊥PD.又∵AB ∩AE =A ,∴PD ⊥平面ABE . [解题技法] 证明线面垂直的4种方法(1)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l ⊥a ,l ⊥b ,a ⊂α,b ⊂α,a ∩b =P ⇒l ⊥α. (2)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α⊥β,α∩β=l ,a ⊂α,a ⊥l ⇒a ⊥β. (3)性质:①a ∥b ,b ⊥α⇒a ⊥α,②α∥β,a ⊥β⇒a ⊥α. (4)α⊥γ,β⊥γ,α∩β=l ⇒l ⊥γ.(客观题可用) [口诀归纳]线面垂直的关键,定义来证最常见, 判定定理也常用,它的意义要记清. 平面之内两直线,两线相交于一点, 面外还有一直线,垂直两线是条件. [题组训练]1.(2019·安徽知名示范高中联考)如图,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BC =BB 1,AB 1∩A 1B =E ,D 为AC 上的点,B 1C ∥平面A 1BD .(1)求证:BD ⊥平面A 1ACC 1;(2)若AB =1,且AC ·AD =1,求三棱锥A -BCB 1的体积. 解: (1)证明:如图,连接ED ,∵平面AB 1C ∩平面A 1BD =ED ,B 1C ∥平面A 1BD , ∴B 1C ∥ED ,∵E 为AB 1的中点, ∴D 为AC 的中点, ∵AB =BC ,∴BD ⊥AC .∵A 1A ⊥平面ABC ,BD ⊂平面ABC ,∴A 1A ⊥BD . 又∵A 1A ,AC 是平面A 1ACC 1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BD ⊥平面A 1ACC 1.(2)由AB =1,得BC =BB 1=1,由(1)知AD =12AC ,又AC ·AD =1,∴AC 2=2,∴AC 2=2=AB 2+BC 2,∴AB ⊥BC , ∴S △ABC =12AB ·BC =12,∴V A -BCB 1=V B 1-ABC =13S △ABC ·BB 1=13×12×1=16. 2.如图,S 是Rt △ABC 所在平面外一点,且SA =SB =SC ,D 为斜边AC的中点.(1)求证:SD⊥平面ABC;(2)若AB=BC,求证:BD⊥平面SAC.证明:(1)如图所示,取AB的中点E,连接SE,DE,在Rt△ABC中,D,E分别为AC,AB的中点.∴DE∥BC,∴DE⊥AB,∵SA=SB,∴SE⊥AB.又SE∩DE=E,∴AB⊥平面SDE.又SD⊂平面SDE,∴AB⊥SD.在△SAC中,∵SA=SC,D为AC的中点,∴SD⊥AC.又AC∩AB=A,∴SD⊥平面ABC.(2)∵AB=BC,∴BD⊥AC,由(1)可知,SD⊥平面ABC,又BD⊂平面ABC,∴SD⊥BD,又SD∩AC=D,∴BD⊥平面SAC.考点二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典例](2018·江苏高考)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A1=AB,AB1⊥B1C1.求证:(1)AB∥平面A1B1C;(2)平面ABB1A1⊥平面A1BC.[证明](1)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AB∥A1B1.因为AB⊄平面A1B1C,A1B1⊂平面A1B1C,所以AB∥平面A1B1C.(2)在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中,四边形ABB1A1为平行四边形.又因为AA1=AB,所以四边形ABB1A1为菱形,因此AB1⊥A1B.因为AB1⊥B1C1,BC∥B1C1,所以AB1⊥BC.因为A1B∩BC=B,A1B⊂平面A1BC,BC⊂平面A1BC,所以AB 1⊥平面A 1BC . 因为AB 1⊂平面ABB 1A 1, 所以平面ABB 1A 1⊥平面A 1BC .[解题技法] 证明面面垂直的2种方法[题组训练]1.(2019·武汉调研)如图,三棱锥P -ABC 中,底面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P A ⊥PC ,PB =2.求证:平面P AC ⊥平面ABC .证明:取AC 的中点O ,连接BO ,PO . 因为△ABC 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所以BO ⊥AC ,BO = 3.因为P A ⊥PC ,所以PO =12AC =1.因为PB =2,所以OP 2+OB 2=PB 2,所以PO ⊥OB . 因为AC ∩OP =O , 所以BO ⊥平面P AC . 又OB ⊂平面ABC , 所以平面P AC ⊥平面ABC .2.(2018·安徽淮北一中模拟)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是矩形,P A ⊥平面ABCD ,E ,F 分别是AB ,PD 的中点,且P A =AD .求证:(1)AF ∥平面PEC ; (2)平面PEC ⊥平面PCD .证明:(1)取PC 的中点G ,连接FG ,EG ,∵F 为PD 的中点,G 为PC 的中点, ∴FG 为△CDP 的中位线,∴FG ∥CD ,FG =12CD .∵四边形ABCD 为矩形,E 为AB 的中点, ∴AE ∥CD ,AE =12CD .∴FG =AE ,FG ∥AE , ∴四边形AEGF 是平行四边形,∴AF ∥EG ,又EG ⊂平面PEC ,AF ⊄平面PEC , ∴AF ∥平面PEC .(2)∵P A =AD ,F 为PD 中点,∴AF ⊥PD , ∵P A ⊥平面ABCD ,CD ⊂平面ABCD , ∴P A ⊥CD ,又∵CD ⊥AD ,AD ∩P A =A , ∴CD ⊥平面P AD , ∵AF ⊂平面P AD , ∴CD ⊥AF . 又PD ∩CD =D , ∴AF ⊥平面PCD . 由(1)知EG ∥AF , ∴EG ⊥平面PCD , 又EG ⊂平面PEC , ∴平面PEC ⊥平面PCD .[课时跟踪检测]A 级1.设a ,b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则能得出a ⊥b 的是( ) A .a ⊥α,b ∥β,α⊥β B .a ⊥α,b ⊥β,α∥β C .a ⊂α,b ⊥β,α∥βD .a ⊂α,b ∥β,α⊥β解析:选C 对于C 项,由α∥β,a ⊂α可得a ∥β,又b ⊥β,得a ⊥b ,故选C. 2.(2019·湘东五校联考)已知直线m ,l ,平面α,β,且m ⊥α,l ⊂β,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α∥β,则m ⊥l ;②若α⊥β,则m ∥l ; ③若m ⊥l ,则α⊥β;④若m ∥l ,则α⊥β.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 )A.①④B.③④C.①②D.①③解析:选A对于①,若α∥β,m⊥α,l⊂β,则m⊥l,故①正确,排除B.对于④,若m∥l,m⊥α,则l⊥α,又l⊂β,所以α⊥β.故④正确.故选A.3.已知P A垂直于以AB为直径的圆所在的平面,C为圆上异于A,B两点的任一点,则下列关系不正确的是()A.P A⊥BC B.BC⊥平面P ACC.AC⊥PB D.PC⊥BC解析:选C由P A⊥平面ACB⇒P A⊥BC,故A不符合题意;由BC⊥P A,BC⊥AC,P A∩AC=A,可得BC⊥平面P AC,所以BC⊥PC,故B、D不符合题意;AC⊥PB显然不成立,故C符合题意.4.如图,在四面体ABCD中,已知AB⊥AC,BD⊥AC,那么点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必在()A.直线AB上B.直线BC上C.直线AC上D.△ABC内部解析:选A因为AB⊥AC,BD⊥AC,AB∩BD=B,所以AC⊥平央ABD,又AC⊂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ABD,所以点D在平面ABC内的射影H必在直线AB上.5.如图,在正四面体P-ABC中,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则下面四个结论不成立的是()A.BC∥平面PDFB.DF⊥平面P AEC.平面PDF⊥平面P AED.平面PDE⊥平面ABC解析:选D因为BC∥DF,DF⊂平面PDF,BC⊄平面PDF,所以BC∥平面PDF,故选项A正确.在正四面体中,AE⊥BC,PE⊥BC,AE∩PE=E,所以BC⊥平面P AE,又DF∥BC,则DF⊥平面P AE,从而平面PDF⊥平面P AE.因此选项B、C均正确.6.如图,已知∠BAC=90°,PC⊥平面ABC,则在△ABC,△P AC的边所在的直线中,与PC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个;与AP垂直的直线有________个.解析:∵PC⊥平面ABC,∴PC垂直于直线AB,BC,AC.∵AB⊥AC,AB⊥PC,AC∩PC=C,∴AB⊥平面P AC,又∵AP⊂平面P AC,∴AB⊥AP,与AP垂直的直线是AB.答案:3 17.设α和β为不重合的两个平面,给出下列命题:①若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平行于β内的两条直线,则α∥β;②若α外的一条直线l与α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l∥α;③设α∩β=l,若α内有一条直线垂直于l,则α⊥β;④直线l⊥α的充要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直线垂直.其中所有的真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①正确;②正确;满足③的α与β不一定垂直,所以③错误;直线l⊥α的充要条件是l与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所以④错误.故所有的真命题的序号是①②.答案:①②8.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平面α与棱AB,AC,A1C1,A1B1分别交于点E,F,G,H,且直线AA1∥平面α.有下列三个命题:①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②平面α∥平面BCC1B1;③平面α⊥平面BCFE.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解析:如图所示,因为AA1∥平面α,平面α∩平面AA1B1B=EH,所以AA1∥EH.同理AA1∥GF,所以EH∥GF,又ABC-A1B1C1是直三棱柱,易知EH=GF=AA1,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故①正确;若平面α∥平面BB1C1C,由平面α∩平面A1B1C1=GH,平面BCC1B1∩平面A1B1C1=B1C1,知GH∥B1C1,而GH∥B1C1不一定成立,故②错误;由AA1⊥平面BCFE,结合AA1∥EH知EH⊥平面BCFE,又EH⊂平面α,所以平面α⊥平面BCFE,故③正确.答案:①③9.(2019·太原模拟)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BAD=60°,P A=PD=AD=2,点M在线段PC上,且PM=2MC,N为AD的中点.(1)求证:AD⊥平面PNB;(2)若平面P AD⊥平面ABCD,求三棱锥P-NBM的体积.解:(1)证明:连接BD.∵P A=PD,N为AD的中点,∴PN⊥AD.又底面ABCD是菱形,∠BAD=60°,∴△ABD为等边三角形,∴BN⊥AD,又PN∩BN=N,∴AD⊥平面PNB.(2)∵P A=PD=AD=2,∴PN=NB= 3.又平面P AD⊥平面ABCD,平面P AD∩平面ABCD=AD,PN⊥AD,∴PN⊥平面ABCD,∴PN⊥NB,∴S△PNB=12×3×3=32.∵AD⊥平面PNB,AD∥BC,∴BC⊥平面PNB.又PM=2MC,∴V P-NBM=V M-PNB=23V C-PNB=23×13×32×2=23.10.如图,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别为AB,BC的中点,点F在侧棱B1B上,且B1D⊥A1F,A1C1⊥A1B1.求证:(1)直线DE∥平面A1C1F;(2)平面B1DE⊥平面A1C1F.证明:(1)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A1C1,在△ABC中,因为D,E分别为AB,BC的中点.所以DE∥AC,于是DE∥A1C1,又因为DE⊄平面A1C1F,A1C1⊂平面A1C1F,所以直线DE∥平面A1C1F.(2)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A1⊥平面A1B1C1,因为A1C1⊂平面A1B1C1,所以AA1⊥A1C1,又因为A1C1⊥A1B1,A1B1∩AA1=A1,AA1⊂平面ABB1A1,A1B1⊂平面ABB1A1,所以A1C1⊥平面ABB1A1,因为B1D⊂平面ABB1A1,所以A1C1⊥B1D,又因为B1D⊥A1F,A1C1∩A1F=A1,A1C1⊂平面A1C1F,A1F⊂平面A1C1F,所以B1D⊥平面A1C1F,因为直线B1D⊂平面B1DE,所以平面B1DE⊥平面A1C1F.B级1.(2018·全国卷Ⅱ)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AB=BC=22,P A=PB=PC=AC=4,O为AC的中点.(1)证明:PO ⊥平面ABC ;(2)若点M 在棱BC 上,且MC =2MB ,求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 解:(1)证明:因为P A =PC =AC =4,O 为AC 的中点, 所以PO ⊥AC ,且PO =2 3. 连接OB , 因为AB =BC =22AC , 所以△AB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且OB ⊥AC ,OB =12AC =2.所以PO 2+OB 2=PB 2,所以PO ⊥OB . 又因为AC ∩OB =O ,所以PO ⊥平面ABC . (2)作CH ⊥OM ,垂足为H ,又由(1)可得OP ⊥CH , 所以CH ⊥平面POM .故CH 的长为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由题设可知OC =12AC =2,CM =23BC =423,∠ACB =45°,所以OM =253,CH =OC ·MC ·sin ∠ACB OM =455.所以点C 到平面POM 的距离为455.2.(2019·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AB ∥CD ,AB ⊥AD ,CD =2AB ,平面P AD ⊥底面ABCD ,P A ⊥AD ,E ,F 分别是CD ,PC 的中点.求证:(1)BE ∥平面P AD ; (2)平面BEF ⊥平面PCD .证明:(1)∵AB ∥CD ,CD =2AB ,E 是CD 的中点, ∴AB ∥DE 且AB =DE , ∴四边形ABED 为平行四边形,∴AD ∥BE ,又BE ⊄平面P AD ,AD ⊂平面P AD , ∴BE ∥平面P AD .(2)∵AB ⊥AD ,∴四边形ABED 为矩形, ∴BE ⊥CD ,AD ⊥CD ,∵平面P AD ⊥底面ABCD ,平面P AD ∩底面ABCD =AD ,P A ⊥AD , ∴P A ⊥底面ABCD , ∴P A ⊥CD ,又P A ∩AD =A ,∴CD⊥平面P AD,∴CD⊥PD,∵E,F分别是CD,PC的中点,∴PD∥EF,∴CD⊥EF,又EF∩BE=E,∴CD⊥平面BEF,∵CD⊂平面PCD,∴平面BEF⊥平面PCD.第六节 直线、平面平行与垂直的综合问题 考点一 立体几何中的探索性问题[典例] (2018·全国卷Ⅲ)如图,矩形ABCD 所在平面与半圆弧»CD所在平面垂直,M 是»CD上异于C ,D 的点. (1)证明:平面AMD ⊥平面BMC .(2)在线段AM 上是否存在点P ,使得MC ∥平面PBD ?说明理由.[解] (1)证明:由题设知,平面CMD ⊥平面ABCD ,交线为CD .因为BC ⊥CD ,BC ⊂平面ABCD ,所以BC ⊥平面CMD ,所以BC ⊥DM .因为M 为»CD上异于C ,D 的点,且DC 为直径, 所以DM ⊥CM .又BC ∩CM =C ,所以DM ⊥平面BMC .因为DM ⊂平面AMD ,所以平面AMD ⊥平面BMC . (2)当P 为AM 的中点时,MC ∥平面PBD . 证明如下: 连接AC 交BD 于O .因为四边形ABCD 为矩形, 所以O 为AC 的中点.连接OP ,因为P 为AM 的中点, 所以MC ∥OP .又MC ⊄平面PBD ,OP ⊂平面PBD , 所以MC ∥平面PBD . [题组训练]1.如图,三棱锥P -ABC 中,P A ⊥平面ABC ,P A =1,AB =1,AC =2,∠BAC =60°.(1)求三棱锥P -ABC 的体积;(2)在线段PC 上是否存在点M ,使得AC ⊥BM ,若存在,请说明理由,并求PMMC 的值.解:(1)由题设AB =1,AC =2,∠BAC =60°, 可得S △ABC =12·AB ·AC ·sin 60°=32.由P A ⊥平面ABC ,可知P A 是三棱锥P -ABC 的高,又P A =1,所以三棱锥P -ABC 的体积V =13·S △ABC ·P A =36.(2)在线段PC 上存在点M ,使得AC ⊥BM ,证明如下:如图,在平面ABC 内,过点B 作BN ⊥AC ,垂足为N .在平面P AC 内,过点N 作MN ∥P A 交PC 于点M ,连接BM .由P A ⊥平面ABC ,知P A ⊥AC , 所以MN ⊥AC .因为BN ∩MN =N ,所以AC ⊥平面MBN , 又BM ⊂平面MBN , 所以AC ⊥BM .在Rt △BAN 中,AN =AB ·cos ∠BAC =12,从而NC =AC -AN =32,由MN ∥P A ,得PM MC =AN NC =13.2.如图,在四棱锥P -ABCD 中,PD ⊥平面ABCD ,底面ABCD 为正方形,BC =PD =2,E 为PC 的中点,CB =3CG .(1)求证:PC ⊥BC ;(2)AD 边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P A ∥平面MEG ?若存在,求出AM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因为PD ⊥平面ABCD ,BC ⊂平面ABCD , 所以PD ⊥BC .因为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所以BC ⊥CD . 又PD ∩CD =D ,PD ⊂平面PCD ,CD ⊂平面PCD , 所以BC ⊥平面PCD .因为PC ⊂平面PCD ,所以PC ⊥BC .(2)连接AC ,BD 交于点O ,连接EO ,GO ,延长GO 交AD 于点M ,连接EM ,则P A ∥平面MEG .证明如下:因为E 为PC 的中点,O 是AC 的中点, 所以EO ∥P A .因为EO ⊂平面MEG ,P A ⊄平面MEG ,所以P A ∥平面MEG .因为△OCG ≌△OAM ,所以AM =CG =23,所以AM 的长为23.考点二 平面图形的翻折问题[典例] (2018·全国卷Ⅰ)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 中,AB =AC =3,∠ACM =90°.以AC 为折痕将△ACM 折起,使点M 到达点D 的位置,且AB ⊥DA .(1)证明:平面ACD ⊥平面ABC ;(2)Q 为线段AD 上一点,P 为线段BC 上一点,且BP =D Q =23DA ,求三棱锥Q -ABP的体积.解:(1)证明:由已知可得,∠BAC =90°,即BA ⊥AC . 又因为BA ⊥AD ,AC ∩AD =A , 所以AB ⊥平面ACD . 因为AB ⊂平面ABC , 所以平面ACD ⊥平面ABC .(2)由已知可得,DC =CM =AB =3,DA =3 2. 又BP =D Q =23DA ,所以BP =2 2.如图,过点Q 作Q E ⊥AC ,垂足为E ,则Q E 綊13DC .由已知及(1)可得,DC ⊥平面ABC , 所以Q E ⊥平面ABC ,Q E =1.因此,三棱锥Q -ABP 的体积为V Q -ABP =13×S △ABP×Q E =13×12×3×22sin 45°×1=1.[题组训练]1.(2019·湖北五校联考)如图1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DC =90°,AB ∥CD ,AD =CD =12AB =2,E 为AC 的中点,将△ACD 沿AC 折起,使折起后的平面ACD 与平面ABC 垂直,得到如图2所示的几何体D -ABC .(1)求证:BC ⊥平面ACD ;(2)点F 在棱CD 上,且满足AD ∥平面BEF ,求几何体F -BCE 的体积. 解:(1)证明:∵AC =AD 2+CD 2=22, ∠BAC =∠ACD =45°,AB =4,∴在△ABC 中,BC 2=AC 2+AB 2-2AC ×AB ×cos 45°=8, ∴AB 2=AC 2+BC 2=16,∴AC ⊥BC .∵平面ACD ⊥平面ABC ,平面ACD ∩平面ABC =AC , ∴BC ⊥平面ACD .(2)∵AD ∥平面BEF ,AD ⊂平面ACD ,平面ACD ∩平面BEF =EF ,∴AD ∥EF , ∵E 为AC 的中点,∴EF 为△ACD 的中位线,由(1)知,几何体F -BCE 的体积V F -BCE =V B -CEF=13×S △CEF ×BC , S △CEF =14S △ACD =14×12×2×2=12,∴V F -BCE =13×12×22=23. 2.(2018·合肥二检)如图1,在平面五边形ABCDE 中,AB ∥CE ,且AE =2,∠AEC =60°,CD =ED =7,cos ∠EDC =57.将△CDE 沿CE 折起,使点D 到P 的位置,且AP =3,得到如图2所示的四棱锥P -ABCE .(1)求证:AP ⊥平面ABCE ;(2)记平面P AB 与平面PCE 相交于直线l ,求证:AB ∥l .证明:(1)在△CDE 中,∵CD =ED =7,cos ∠EDC =57,由余弦定理得CE = (7)2+(7)2-2×7×7×57=2.连接AC ,∵AE =2,∠AEC =60°, ∴AC =2. 又AP =3,∴在△P AE 中,AP 2+AE 2=PE 2, 即AP ⊥AE . 同理,AP ⊥AC .∵AC ∩AE =A ,AC ⊂平面ABCE ,AE ⊂平面ABCE , ∴AP ⊥平面ABCE .(2)∵AB ∥CE ,且CE ⊂平面PCE ,AB ⊄平面PCE , ∴AB ∥平面PCE .又平面P AB ∩平面PCE =l ,∴AB ∥l .[课时跟踪检测]1.如图,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圆内接四边形(记此圆为W ),且P A ⊥平面ABCD .(1)当BD 是圆W 的直径时,P A =BD =2,AD =CD =3,求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2)在(1)的条件下,判断在棱P A 上是否存在一点Q ,使得B Q ∥平面PCD ?若存在,求出A Q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因为BD 是圆W 的直径,所以BA ⊥AD , 因为BD =2,AD =3,所以AB =1. 同理BC =1,所以S 四边形ABCD =AB ·AD = 3. 因为P A ⊥平面ABCD ,P A =2,所以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V =13S 四边形ABCD ·P A =233.(2)存在,A Q =23.理由如下.延长AB ,DC 交于点E ,连接PE ,则平面P AB 与平面PCD 的交线是PE . 假设在棱P A 上存在一点Q ,使得B Q ∥平面PCD , 则B Q ∥PE ,所以A Q P A =ABAE.经计算可得BE =2,所以AE =AB +BE =3,所以A Q =23.故存在这样的点Q ,使B Q ∥平面PCD ,且A Q =23.2.如图,侧棱与底面垂直的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的底面是梯形,AB ∥CD ,AB ⊥AD ,AA 1=4,DC =2AB ,AB =AD =3,点M 在棱A 1B 1上,且A 1M =13A 1B 1.已知点E 是直线CD 上的一点,AM ∥平面BC 1E .(1)试确定点E 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2)求三棱锥M -BC 1E 的体积.解:(1)点E 在线段CD 上且EC =1,理由如下:在棱C 1D 1上取点N ,使得D 1N =A 1M =1,连接MN ,DN , 因为D 1N ∥A 1M ,所以四边形D 1NMA 1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MN 綊A 1D 1綊AD .所以四边形AMND 为平行四边形,所以AM ∥DN . 因为CE =1,所以易知DN ∥EC 1,所以AM ∥EC 1, 又AM ⊄平面BC 1E ,EC 1⊂平面BC 1E , 所以AM ∥平面BC 1E . 故点E 在线段CD 上且EC =1. (2)由(1)知,AM ∥平面BC 1E ,所以V M -BC 1E =V A -BC 1E =V C 1-ABE =13×⎝⎛⎭⎫12×3×3×4=6. 3.(2019·湖北武汉部分学校调研)如图1,在矩形ABCD 中,AB =4,AD =2,E 是CD 的中点,将△ADE 沿AE 折起,得到如图2所示的四棱锥D 1-ABCE ,其中平面D 1AE ⊥平面ABCE .(1)证明:BE ⊥平面D 1AE ;(2)设F 为CD 1的中点,在线段AB 上是否存在一点M ,使得MF ∥平面D 1AE ,若存在,求出AMAB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四边形ABCD 为矩形且AD =DE =EC =BC =2, ∴∠AEB =90°,即BE ⊥AE ,又平面D 1AE ⊥平面ABCE ,平面D 1AE ∩平面ABCE =AE , ∴BE ⊥平面D 1AE . (2)当AM AB =14时,MF ∥平面D 1AE ,理由如下: 取D 1E 的中点L ,连接FL ,AL , ∴FL ∥EC ,又EC ∥AB ,∴FL ∥AB ,且FL =14AB ,∴M ,F ,L ,A 四点共面, 又MF ∥平面AD 1E ,∴MF ∥AL . ∴四边形AMFL 为平行四边形, ∴AM =FL =14AB ,AM AB =14.4.如图1所示,在Rt △ABC 中,∠ABC =90°,D 为AC 的中点,AE ⊥BD 于点E (不同于点D ),延长AE 交BC 于点F ,将△ABD 沿BD 折起,得到三棱锥A 1-BCD ,如图2所示.(1)若M是FC的中点,求证:直线DM∥平面A1EF.(2)求证:BD⊥A1F.(3)若平面A1BD⊥平面BCD,试判断直线A1B与直线CD能否垂直?请说明理由.解:(1)证明:∵D,M分别为AC,FC的中点,∴DM∥EF,又∵EF⊂平面A1EF,DM⊄平面A1EF,∴DM∥平面A1EF.(2)证明:∵EF⊥BD,A1E⊥BD,A1E∩EF=E,A1E⊂平面A1EF,EF⊂平面A1EF,∴BD⊥平面A1EF,又A1F⊂平面A1EF,∴BD⊥A1F.(3)直线A1B与直线CD不能垂直.理由如下:∵平面BCD⊥平面A1BD,平面BCD∩平面A1BD=BD,EF⊥BD,EF⊂平面BCD,∴EF⊥平面A1BD,又∵A1B⊂平面A1BD,∴A1B⊥EF,又∵DM∥EF,∴A1B⊥DM.假设A1B⊥CD,∵DM∩CD=D,∴A1B⊥平面BCD,∴A1B⊥BD,与∠A1BD为锐角矛盾,∴直线A1B与直线CD不能垂直.5.(2019·河南名校联考)如图,在多面体ABCDEF中,四边形ABCD是梯形,AB∥CD,AD=DC=CB=a,∠ABC=60°,四边形ACFE是矩形,且平面ACFE⊥平面ABCD,点M在线段EF上.(1)求证:BC⊥平面ACFE;(2)当EM为何值时,AM∥平面BDF?证明你的结论.解:(1)证明:在梯形ABCD中,因为AB∥CD,AD=DC=CB=a,∠ABC=60°,所以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且∠DCA=∠DAC=30°,∠DCB=120°,所以∠ACB=∠DCB-∠DCA=90°,所以AC⊥BC.又平面ACFE⊥平面ABCD,平面ACFE∩平面ABCD=AC,BC⊂平面ABCD,所以BC⊥平面ACFE.(2)当EM =33a 时,AM ∥平面BDF ,理由如下:如图,在梯形ABCD 中,设AC ∩BD =N ,连接FN .由(1)知四边形ABCD 为等腰梯形,且∠ABC =60°,所以AB =2DC ,则CN ∶NA =1∶2.易知EF =AC =3a ,所以AN =233a .因为EM =33a , 所以MF =23EF =233a ,所以MF 綊AN ,所以四边形ANFM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AM ∥NF ,又NF ⊂平面BDF ,AM ⊄平面BDF , 所以AM ∥平面BDF .6.如图所示的五面体ABEDFC 中,四边形ACFD 是等腰梯形,AD∥FC ,∠DAC =60°,BC ⊥平面ACFD ,CA =CB =CF =1,AD =2CF ,点G 为AC 的中点.(1)在AD 上是否存在一点H ,使GH ∥平面BCD ?若存在,指出点H 的位置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2)求三棱锥G -ECD 的体积.解:(1)存在点H 使GH ∥平面BCD ,此时H 为AD 的中点.证明如下. 取点H 为AD 的中点,连接GH , 因为点G 为AC 的中点,所以在△ACD 中,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GH ∥CD ,又GH ⊄平面BCD ,CD ⊂平面BCD , 所以GH ∥平面BCD .(2)因为AD ∥CF ,AD ⊂平面ADEB ,CF ⊄平面ADEB , 所以CF ∥平面ADEB ,因为CF ⊂平面CFEB ,平面CFEB ∩平面ADEB =BE , 所以CF ∥BE ,又CF ⊂平面ACFD ,BE ⊄平面ACFD , 所以BE ∥平面ACFD ,所以V G -ECD =V E -GCD =V B -GCD .因为四边形ACFD 是等腰梯形,∠DAC =60°,AD =2CF =2AC ,所以∠ACD =90°, 又CA =CB =CF =1,所以CD =3,CG =12,又BC ⊥平面ACFD ,所以V B -GCD =13×12CG ×CD ×BC =13×12×12×3×1=312. 所以三棱锥G -ECD 的体积为312.第七节 空间角考点一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典例] (1)(2018·全国卷Ⅱ)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棱CC 1的中点,则异面直线AE 与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A.22 B.32 C.52D.72(2)(2019·成都检测)在我国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将四个面都为直角三角形的四面体称为鳖臑.如图,在鳖臑ABCD 中,AB ⊥平面BCD ,且AB =BC =CD ,则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A.12 B .-12C.32D .-32[解析] (1)如图,连接BE ,因为AB ∥CD ,所以AE 与CD 所成的角为∠EAB .在Rt △ABE 中,设AB =2,则BE =5,则tan ∠EAB =BE AB =52,所以异面直线AE 与CD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52. (2)如图,分别取AB ,AD ,BC ,BD 的中点E ,F ,G ,O ,连接EF ,EG ,OG ,FO ,FG ,则EF ∥BD ,EG ∥AC ,所以∠FEG 为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的角.易知FO ∥AB ,因为AB ⊥平面BCD ,所以FO ⊥平面BCD ,所以FO ⊥OG ,设AB =2a ,则EG =EF =2a ,FG =a 2+a 2=2a ,所以∠FEG =60°,所以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2,故选A.[答案] (1)C (2)A [题组训练]1.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2BB 1,则AB 1与BC 1所成角的大小为( ) A .30° B .60° C .75°D .90°解析:选D 将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补为四棱柱ABCD -A 1B 1C 1D 1,连接C 1D ,BD ,则C 1D ∥B 1A ,∠BC 1D 为所求角或其补角.设BB 1=2,则BC =CD =2,∠BCD =120°,BD =23,又因为BC 1=C 1D =6,所以∠BC 1D =90°.2.如图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1)求AC 与A 1D 所成角的大小;(2)若E ,F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求A 1C 1与EF 所成角的大小. 解:(1)如图所示,连接B 1C ,AB 1,由ABCD -A 1B 1C 1D 1是正方体,易知A 1D ∥B 1C ,从而B 1C 与AC 所成的角就是AC 与A 1D 所成的角.∵AB 1=AC =B 1C , ∴∠B 1CA =60°.即A 1D 与AC 所成的角为60°.(2)连接BD ,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 AC ⊥BD ,AC ∥A 1C 1,∵E ,F 分别为AB ,AD 的中点, ∴EF ∥BD ,∴EF ⊥AC .∴EF ⊥A 1C 1. 即A 1C 1与EF 所成的角为90°.考点二 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典例] (1)(2018·全国卷Ⅰ)在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BC =2,AC 1与平面BB 1C 1C 所成的角为30°,则该长方体的体积为( )A .8B .6 2C .8 2D .8 3(2)已知三棱柱ABC -A 1B 1C 1的侧棱与底面垂直,体积为94,底面是边长为3的正三角形.若P 为底面A 1B 1C 1的中心,则P A 与平面ABC 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_.[解析] (1)如图,连接AC 1,BC 1,AC . ∵AB ⊥平面BB 1C 1C ,∴∠AC 1B 为直线AC 1与平面BB 1C 1C 所成的角,∴∠AC 1B =30°.又AB =BC =2,在Rt △ABC 1中,AC 1=2sin 30°=4.在Rt △ACC 1中,CC 1=AC 21-AC 2=42-(22+22)=22,∴V 长方体=AB ×BC ×CC 1=2×2×22=8 2.(2)如图所示,设O 为△ABC 的中心,连接PO ,AO ,易知PO ⊥平面ABC ,则∠P AO 为P A 与平面ABC 所成的角.S △ABC =12×3×3× sin60°=334,∴V ABC -A 1B 1C 1=S △ABC ·OP =334×OP =94,∴OP = 3. 又OA =3×32×23=1,∴tan ∠OAP =OPOA=3,∴∠OAP =60°. 故P A 与平面ABC 所成角为60°. [答案] (1)C (2)60° [题组训练]1.在正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1,点D 在棱BB 1上,且BD =1,则AD 与平面AA 1C 1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104 B.64 C.105D.65解析:选B 如图,取AC ,A 1C 1的中点分别为M ,M 1,连接MM 1,BM ,过点D 作DN ∥BM 交MM 1于点N ,则易证DN ⊥平面AA 1C 1C ,连接AN ,则∠DAN 为AD 与平面AA 1C 1C 所成的角.在Rt △DNA 中,sin ∠DAN =DN AD =322=64.2.(2019·青海模拟)如图,正四棱锥P -ABCD 的体积为2,底面积为6,E 为侧棱PC 的中点,则直线BE 与平面P AC 所成的角为( )A .60°B .30°C .45°D .90°解析:选A 如图,在正四棱锥P -ABCD 中, 根据底面积为6可得,BC = 6.连接BD 交AC 于点O ,连接PO ,则PO 为正四棱锥P -ABCD 的高,根据体积公式可得,PO =1.因为PO ⊥底面ABCD ,所以PO ⊥BD ,又BD ⊥AC ,PO ∩AC =O ,所以BD ⊥平面P AC ,连接EO ,则∠BEO为直线BE 与平面P AC 所成的角.在Rt △POA 中,因为PO =1,OA =3,所以P A =2,OE =12P A =1,在Rt △BOE 中,因为BO =3,所以tan ∠BEO =BOOE=3,即∠BEO =60°.故直线BE 与平面P AC 所成角为60°.考点三 二面角[典例] (1)已知正四棱锥的体积为12,底面对角线的长为26,则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平面角为________.(2)已知△ABC 中,∠C =90°,tan A =2,M 为AB 的中点,现将△ACM沿CM 折起,得到三棱锥P -CBM ,如图所示.则当二面角P -CM -B 的大小为60°时,ABPB=________. [解析] (1)如图,O 为正方形ABCD 的中心,M 为BC 的中点,连接PO ,PM ,OM ,∠PMO 即为侧面与底面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设底面边长为a ,则2a 2=(26)2,∴a =23,∴OM = 3.又四棱锥的体积V =13×(23)2×PO =12,∴PO =3,∴tan ∠PMO =33=3,∴∠PMO =60°.故所求二面角为60°. (2)如图,取BC 的中点E ,连接AE ,EM ,PE ,设AE ∩CM =O ,连接PO ,再设AC =2,由∠C =90°,tan A =2,可得BC =2 2. 在Rt △MEC 中,可得tan ∠CME =2, 在Rt △ECA 中,可得tan ∠AEC =2, ∴∠CME +∠AEM =90°,∴AE ⊥CM ,∴PO ⊥CM ,EO ⊥CM ,∠POE 即为二面角P -CM -B 的平面角,∴∠POE =60°. ∵AE =22+(2)2=6,OE =1×sin ∠CME =63,∴PO =AO =263. 在△POE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PE =⎝⎛⎭⎫2632+⎝⎛⎭⎫632-2×263×63×12=2,∴PE 2+CE 2=PC 2,即PE ⊥BC . 又∵E 为BC 的中点,∴PB =PC =2. 在Rt △ACB 中,易得AB =23,∴ABPB = 3.[答案] (1)60° (2) 3[题组训练]1.已知二面角的棱上有A ,B 两点,直线AC ,BD 分别在这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内,且都垂直于AB ,已知AB =4,AC =6,BD =8,CD =217,则该二面角的大小为( )A .150°B .45°C .120°D .60°解析:选D 如图,AC ⊥AB ,BD ⊥AB ,过A 在平面ABD 内作AE∥BD ,过D 作DE ∥AB ,连接CE ,所以DE =AB 且DE ⊥平面AEC ,∠CAE 即二面角的平面角.在Rt △DEC 中,CD =217,DE =4,则CE =213,在△ACE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CAE =CA 2+AE 2-CE 22CA ×AE =12,所以∠CAE =60°,即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60°. 2.如图,AB 是⊙O 的直径,P A 垂直于⊙O 所在平面,C 是圆周上不同于A ,B 两点的任意一点,且AB =2,P A =BC =3,则二面角A -BC -P 的大小为________.解析:因为AB 为⊙O 的直径,所以AC ⊥BC ,又因为P A ⊥平面ABC ,所以P A ⊥BC ,因为AC ∩P A =A ,所以BC ⊥平面P AC ,所以BC ⊥PC ,所以∠PCA 为二面角A -BC -P 的平面角.因为∠ACB =90°,AB =2,P A =BC =3,所以AC =1,所以在Rt △P AC 中,tan ∠PCA =P A AC= 3.所以∠PCA =60°.即所求二面角的大小为60°.答案:60°[课时跟踪检测]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为AB ,C 1D 1的中点,则A 1B 1与平面A 1EF 所成角的正切值为( )A .2 B. 2 C .1D. 3解析:选B A 1B 1与平面A 1EF 所成的角就是∠B 1A 1C ,tan ∠B 1A 1C =B 1C A 1B 1= 2.2.在矩形ABCD 中,AB =3,AD =4,P A ⊥平面ABCD ,P A =435,那么二面角A -BD -P的大小为( )A .30°B .45°C .60°D .75°解析:选A 作AO ⊥BD 交BD 于点O ,∵P A ⊥平面ABCD ,∴P A ⊥BD . ∵P A ∩AO =A ,∴BD ⊥平面P AO ,∴PO ⊥BD ,∴∠AOP 即为所求二面角A -BD -P 的大小. ∵AO =AB ·AD BD =125,∴tan ∠AOP =AP AO =33,故二面角A -BD -P 的大小为30°.3.如图,空间四边形ABCD 的对角线AC =8,BD =6,M ,N 分别为AB ,CD 的中点,且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的角为90°,则MN 的长度为( )A .5B .6C .8D .10 解析:选A 如图,取AD 的中点P ,连接PM ,PN ,则PM ∥BD ,PN ∥AC ,PN =12AC =4,PM =12BD =3,∴∠MPN 即为异面直线AC 与BD 所成的角, ∴∠MPN =90°,∴MN =5.故选A.4.已知AB ∥平面α,AC ⊥平面α于点C ,BD 是平面α的斜线,D 是斜足,若AC =9,BD =63,则BD 与平面α所成的角的大小为________.解析:如图,过B 作BE ⊥平面α,垂足为E ,则BE =9.连接DE ,则∠BDE 为BD 与平面α所成的角.在Rt △BED 中,sin ∠BDE =BEBD =32,所以∠BDE =60°. 答案:60°5.(2018·全国卷Ⅱ)已知圆锥的顶点为S ,母线SA ,SB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78,SA 与圆锥底面所成角为45°,若△SAB 的面积为515,则该圆锥的侧面积为________.解析:如图,∵SA 与圆锥底面所成角为45°, ∴△SAO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则SO =r ,SA =SB =2r . 在△SAB 中,cos ∠ASB =78,∴sin ∠ASB =158, ∴S △SAB =12SA ·SB ·sin ∠ASB=12×(2r )2×158=515, 解得r =210,∴SA =2r =45,即母线长l =45, ∴S 圆锥侧=πrl =π×210×45=402π. 答案:402π6.已知边长为2的正方形ABCD 的四个顶点在球O 的球面上,球O 的体积V 球=1605π3,则OA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解析:如图,过点O 作OM ⊥平面ABCD ,垂足为点M ,则点M 为正方形ABCD 的中心.∵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 ∴AC =22,∴AM = 2.∵V 球=43πr 3=1605π3,∴球O 的半径OA=r =25,∴OA 与平面ABCD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为 cos ∠OAM =AM OA =225=1010.答案:10107.(2018·天津高考)如图,在四面体ABCD 中,△ABC 是等边三角形,平面ABC ⊥平面ABD ,点M 为棱AB 的中点,AB =2,AD =23,∠BAD =90°.(1)求证:AD ⊥BC ;(2)求异面直线BC 与MD 所成角的余弦值; (3)求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解:(1)证明:因为平面ABC ⊥平面ABD ,平面ABC ∩平面ABD =AB ,AD ⊥AB ,AD ⊂平面ABD ,所以AD ⊥平面ABC . 因为BC ⊂平面ABC ,(2)取棱AC 的中点N ,连接MN ,ND . 又因为M 为棱AB 的中点, 所以MN ∥BC .所以∠DMN (或其补角)为异面直线BC 与MD 所成的角. 在Rt △DAM 中,AD =23,AM =1, 所以DM =AD 2+AM 2=13. 因为AD ⊥平面ABC ,所以AD ⊥AC . 在Rt △DAN 中,AN =1, 所以DN =AD 2+AN 2=13. 在等腰三角形DMN 中,MN =1, 可得cos ∠DMN =12MN DM =1326.所以异面直线BC 与MD 所成角的余弦值为1326. (3)连接CM .因为△ABC 为等边三角形,M 为边AB 的中点, 所以CM ⊥AB ,CM = 3.因为平面ABC ⊥平面ABD ,平面ABC ∩平面ABD =AB ,CM ⊂平面ABC , 所以CM ⊥平面ABD ,所以∠CDM 为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的角. 在Rt △CAD 中,CD =AC 2+AD 2=4. 在Rt △CMD 中,sin ∠CDM =CM CD =34.所以直线CD 与平面ABD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34. 8.(2019·湖北八校联考)如图,在Rt △ABC 中,AB =BC =3,点E ,F 分别在线段AB ,AC 上,且EF ∥BC ,将△AEF 沿EF 折起到△PEF 的位置,使得二面角P -EF -B 的大小为60°.(1)求证:EF ⊥PB ;(2)当点E 为线段AB 的靠近B 点的三等分点时,求四棱锥P-EBCF 的侧面积.解:(1)证明:在Rt △ABC 中,∵AB =BC =3,∴BC ⊥AB .∵EF ∥BC ,∴EF ⊥AB ,翻折后垂直关系没变,仍有EF ⊥PE ,EF ⊥BE , 又PE ∩BE =E ,∴EF ⊥平面PBE ,∴EF ⊥PB . (2)∵EF ⊥PE ,EF ⊥BE ,∴∠PEB 是二面角P -EF -B 的平面角, ∴∠PEB =60°,又PE =2,BE =1,由余弦定理得PB =3,∴PB 2+BE 2=PE 2,∴PB ⊥BE ,∴PB ,BC ,BE 两两垂直, ∴△PBE ,△PBC ,△PEF 均为直角三角形. 由△AEF ∽△ABC 可得,EF =23BC =2,S △PBC =12BC ·PB =332,S △PBE =12PB ·BE =32,S △PEF =12EF ·PE =2.在四边形BCFE 中,过点F 作BC 的垂线,垂足为H , 则FC 2=FH 2+HC 2=BE 2+(BC -EF )2=2,∴FC = 2.在△PFC 中,FC =2,PC =BC 2+PB 2=23,PF =PE 2+EF 2=22, 由余弦定理可得cos ∠PFC =PF 2+FC 2-PC 22PF ·FC =-14,则sin ∠PFC =154,S △PFC =12PF ·FC sin ∠PFC =152. ∴四棱锥P -EBCF 的侧面积为S △PBC +S △PBE +S △PEF +S △PFC =2+23+152.。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例6、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 如图所示,在矩形ABCD 中,AB=2BC,P、Q分别为线段AB、 AB= BC, 分别为线段AB、 AB CD的中点,EP⊥平面ABCD. CD的中点,EP⊥平面ABCD. 的中点 ABCD (1)求证:DP⊥面EPC; 求证:DP⊥ EPC; (2)问在EP上是否存在点F使平 问在EP上是否存在点F EP上是否存在点 FP AFD⊥平面BFC 若存在, BFC? 的值. 面AFD⊥平面BFC?若存在,求出 的值. AP
D
新新新 源源源源源源新源 源 新新源 源源源源源源源源 源 特 特特特特特 特王新王王特王 特特特 特 新 王新王王 王 新 新新新 源源新源新源新源 源 源源源 源源源源源源源源 源 特 特特特特特 特王特特特特特 新王王 王 新 王新王王 王 新
内的射影, 连结AD1,则AD1是AC1在平面ABB1A1内的射影, ∵A1B⊥AC1,∴A1B⊥AD1 取AB的中点D,连结CD、B1D, 则B1D∥AD1,且B1D是B1C在平面ABB1A1内的射影 ∵B1 D⊥A1 B,∴A1 B⊥B1 C
(1)求证:平面 ABM⊥平面 PCD; 求证: ABM⊥
(2)求直线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正弦值; (2)求直线 CD 与平面 ACM 所成的角的正弦值;
的距离. (3)求点 N 到平面 ACM 的距离.
四、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 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一、三垂线定理和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 三垂线定理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 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 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 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 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α
l
所以 BD⊥α,BD⊥BC, 所以△CBD是 ⊥ , ⊥ , 所以△ 是 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在直角△ 在直角△BAC中,BC= 3 + 4 = 5 中
2 2
在直角△CBD中,CD= 52 + 122 = 13 在直角△ 中 所以CD的长为 所以 的长为13cm. 的长为
β β α α
2.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 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①文字语言:如果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 文字语言: 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②图形语言: 图形语言:
α
A B
β
③符号语言:AB⊥β,AB∩β=B, 符号语言: ⊥ , , AB
ALeabharlann 平面ACD⊥平面BDC; ⊥平面 平面 ;
D B C
(2)在原图中,直角△BAC,因为 )在原图中,直角△ , AB=AC=a,所以 ,所以BC= 2 a, , 所以 BD=DC=
2 2
a, ,
△B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BC= 所以BC= 2 BD= a 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D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所以AB=AC=BC, , 所以 因此∠ 因此∠BAC=60°. °
B D C
练习题 1.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C ) .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分别过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A)平面 和β分别过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平面α和 分别过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 则α⊥β ⊥ 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 (B)若平面 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内 )若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的两条平行直线, 的两条平行直线,则α⊥β ⊥ 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 (C)若平面 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内 )若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的两条相交直线, 的两条相交直线,则α⊥β ⊥ 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 (D)若平面 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内 )若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 的无数条直线, 的无数条直线,则α⊥β ⊥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 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 •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关
系 • 两个平面垂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
用 • 两个平面垂直的典型例题解析
目录
01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判定定理的内容
01
02
03
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 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线来证明。
性质的应用
01
在几何学中,两个平面垂直的性 质可以用于证明空间几何中的一 些定理和性质,例如空间几何中 的勾股定理等。
02
在物理学中,两个平面垂直的性 质可以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 的作用,例如物体在重力作用下 的运动轨迹等。
03
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的关系
判定与性质的联系
判定是性质的依据
两条相交直线
在给定平面内选择两条不 平行的直线,这两条直线 必须相交。
垂直关系
这两条相交直线必须与另 一个平面垂直。
判定定理的证明
证明思路
通过反证法证明,假设两个平面不垂直,则它们必然存在一个公共点,由此可以确定一条过该点的直线。由于这 条直线同时位于两个平面内,因此它必然与两个平面都垂直。这与题目中给定的条件矛盾,因此假设不成立,所 以两个平面垂直。
家装设计
在家装设计中,需要确保墙面、 地面和天花板之间的垂直度,以
提高家居的美观度和舒适度。
家具摆放
在家具摆放时,需要确保家具与 地面垂直,以提高家具的稳定性
和安全性。
悬挂物品
在悬挂物品时,需要确保物品与 墙面垂直,以提高物品的稳定性
和安全性。
05
两个平面垂直的典型例题解
析
例题一解析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05
两平面垂直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简单的几何图形
总结词
通过观察几何图形,可以直观地判断两平面是否垂直。
详细描述
在平面几何中,常见的图形如矩形、正方形和正六面体等,它们的相对面都是垂直的。通过观察这些图形的角和 边,可以直观地判断两平面是否垂直。
பைடு நூலகம்
实例二:建筑模型的分析
总结词
建筑模型中的墙面和地面通常都是垂直的。
判定定理的应用
应用场景
判定两平面是否垂直,特别是在几何、工程和物理学等领域中,两平面垂直的判 定定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实际应用
在建筑学中,为了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需要判定各个平面是否垂直;在 机械工程中,判定两平面是否垂直对于零件的设计和制造至关重要;在物理学中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用于研究物体的运动轨迹和力的分布。
判定定理的证明
• 证明过程:设两平面分别为α和β,且α内的两条相交直线a和b 分别与β垂直。在直线a上任取一点A,由于a与β垂直,作直线c 平行于a且在β内,使得A落在c上。同理,在直线b上任取一点B, 作直线d平行于b且在β内,使得B落在d上。由于a和b相交,所 以点A和B确定了一个平面γ。由于c和d都在β内,且c与d相交, 所以β包含在γ内。又因为α与γ内的两条相交直线a和b都垂直, 所以α与γ垂直。由此可知,α与β垂直。
详细描述
在建筑领域,墙面和地面通常都是垂直的。这是因为垂直的 平面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撑和稳定性。通过观察建筑物的结构 和设计,可以分析出两平面是否垂直。
实例三:物理实验的现象分析
总结词
物理实验中经常涉及到两平面垂直的情 况,如重力的方向与地面垂直。
VS
详细描述
在物理实验中,很多现象都涉及到两平面 垂直的情况。例如,在研究重力时,重力 的方向总是垂直于地面向下。通过分析这 些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可以深入理解两平 面垂直的性质和应用。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2021年新高考数学总复习第八章《立体几何与空间向量》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1.直线与平面垂直(1)定义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直线l叫做平面α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2)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a,b⊂αa∩b=Ol⊥al⊥b⇒l⊥α性质定理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a⊥αb⊥α⇒a∥b2.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1)定义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若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它们所成的角是直角,若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它们所成的角是0°的角.(2)范围:⎣⎡⎦⎤0,π2.3.平面与平面垂直(1)二面角的有关概念①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②二面角的平面角: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以该点为垂足,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构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2)平面和平面垂直的定义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l⊥αl⊂β⇒α⊥β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α⊥βl⊂βα∩β=al⊥a⇒l⊥α概念方法微思考1.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吗?提示垂直.若两平行线中的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在平面内可以找到两条相交直线与该直线垂直,根据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可以得出两平行直线中的另一条也与平面内的那两条直线成90°的角,即垂直于平面内的这两条相交直线,所以垂直于这个平面.2.两个相交平面同时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它们的交线也垂直于第三个平面吗?提示垂直.在两个相交平面内分别作与第三个平面交线垂直的直线,则这两条直线都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线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可知,这两个相交平面的交线与这两条垂线平行,所以该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题组一思考辨析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直线l与平面α内的无数条直线都垂直,则l⊥α.(×)(2)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平面平行.(×)(3)直线a⊥α,b⊥α,则a∥b.(√)(4)若α⊥β,a⊥β,则a∥α.(×)(5)若直线a⊥平面α,直线b∥α,则直线a与b垂直.(√)(6)若平面α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β内的无数条直线,则α⊥β.(×)题组二教材改编2.下列命题中错误的是()A.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B.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C.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平面γD.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所有直线都垂直于平面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体几何综合复习
一、直线与平面垂直
1.定义
如果直线l与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我们就说直线l与平面α互相垂直.记作:l⊥α.
2.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简记为:线线垂直⇒线面垂直
数学描述:l⊥a,l⊥b,a⊂α,b⊂α,a b P
=⇒l⊥α
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简记为:线面垂直⇒线线平行
数学描述:a
b
α
α
⊥⎫
⎬
⊥⎭
⇒a b
∥
4.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1)定义: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相交,但不和这个平面垂直,这条直线叫做这个平面的斜线,斜线和平面的交点叫做斜足.过斜线上斜足以外的一点向平面引垂线,过垂足和斜足的直线叫做斜线在这个平面
上的射影.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
..,叫做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2)规定: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等于90;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
我们说它们所成的角等于0.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α.的范围是
....π
[0,]
2
.
5.常用结论(熟记)
(1)若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则另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
(2)若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内任何一条直线.
(3)过空间任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平面垂直.
(4)过空间任一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直线垂直.
二、平面与平面垂直
1.定义
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平面α与平面β垂直,记作αβ
⊥.
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文字语言
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简记为:线面垂直⇒面面
垂直
图形语言
符号语言l⊥α,lβ
⊂⇒α⊥β
作用判断两平面垂直
3.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文字语言
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
简记为:面面垂直⇒线线平行
图形语言
=l
a
a
a l
αβ
αβ
βα
⎫
⎪
⎪
⇒
⎬
⊂⎪
⎪
⊥⎭
⊥
⊥
4.二面角
(1)二面角的定义: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通常称为半平面.
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
....
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这两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在二面角的棱上任取一点,以该点为垂足,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垂直于棱的射线,则这两条射线构成的角叫做这个二面角的平面角.
(3)二面角的范围:[0,π].
三、垂直问题的转化关系
考向一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典例1如图所示,和都是以为直角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平面B.平面C.平面D.平面
1.如图,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E 、F 分别是棱BC 、1CC 的中点,P 是底面ABCD 上(含边界)一动点,且满足1A P EF ⊥,则线段1A P 长度的取值范围是
A .51,⎡⎤⎢⎥⎣⎦
B .53,2⎡⎤
⎢⎥⎣
⎦
C .1,3⎡⎤⎣⎦
D .2,3⎡⎤⎣⎦
典例2 如图,在三棱柱中,各个侧面均是边长为的正方形,为线段
的中点.
()求证:平面
; ()求证:直线
平面
;
2.如图1所示,在Rt ABC △中,∠C =90°,D ,E 分别为AC ,AB 的中点,点F 为线段CD 上的一点,将
ADE △沿DE 折起到1A DE △的位置,使A 1F ⊥CD ,如图2所示.
(1)求证:1A F BE ⊥;
(2)线段1A B 上是否存在点Q ,使1A C ⊥平面DEQ ?说明理由.
考向二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判定面面垂直的常见策略:
(1)利用定义(直二面角).
(2)判定定理:可以通过直线与平面垂直来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
(3)在运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时,若没有与交线垂直的直线,则一般需作辅助线,基本作法是过其中一个平面内一点作交线的垂线,这样就把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线线垂直.
典例4 如图,直三棱柱中,分别是的中点,.
(1)证明:平面;
(2)证明:平面平面.
考向三 线面角与二面角
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方法: (1)求直线和平面所成角的步骤: ①寻找过斜线上一点与平面垂直的直线;
②连接垂足和斜足得到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斜线与其射影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即为所求的角; ③把该角归结在某个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出该角. (2)求线面角的技巧:
在上述步骤中,其中作角是关键,而确定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是作角的关键,几何图形的特征是找射影的依据,射影一般都是一些特殊的点,比如中心、垂心、重心等. 求二面角大小的步骤:
简称为“一作二证三求”.作平面角时,一定要注意顶点的选择.
典例5 正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所有棱长都相等,D 是11A C 的中点,则直线AD 与平面1B DC 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 .
35 B .
45 C .34
D .
55
典例6 如图,直三棱柱111ABC A B C -的底面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E F 分别是1,BC CC 的中点. (1)证明:平面AEF ⊥平面11B BCC ;
(2)若直线1A C 与平面11A ABB 所成的角为45°,求三棱锥F AEC -的体积.
4.如图,四边形
为矩形,四边形
为直角梯形,
.
(1)求证:; (2)求证:平面
; (3)若二面角的大小为
,求直线
与平面
所成的角.
1.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如果平面α⊥平面β,且直线l∥平面α,则直线l⊥平面β
B.如果平面α⊥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存在直线平行于平面β
C.如果平面α不垂直于平面β,那么平面α内一定不存在直线垂直于平面βD.如果平面α⊥平面γ,平面β⊥平面γ,α∩β=l,那么l⊥γ
2.设a,b,c表示三条直线,α,β表示两个平面,则下列命题中不正确的是
A.c
c
α
β
αβ
⊥⎫
⇒⊥
⎬
⎭
∥
B.
a b
b b c
c a
β
β
⊥⎫
⎪
⊂⇒⊥
⎬
⎪
⎭
是在内的射影
C.b c
b c
c
αα
α
⎫
⎪
⊂⇒
⎬
⎪
⊄⎭
∥
∥D.
a
b
b a
α
α
⎫
⇒⊥
⎬
⊥⎭
∥
3.如图,在三棱锥中,⊥底面,,则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大小为
A .
B .
C .
D .
4.如图,三条相交于点P的线段P A,PB,PC两两垂直,P在平面ABC外,PH⊥平面ABC于H,则垂足H是△ABC的
A.外心B.内心C.垂心D.重心
5.如图,A,B,C,D为空间四点,在△ABC中,AB=2,AC=BC=,等边三角形ADB以AB为轴旋转,当平面ADB⊥平面ABC时,CD=
A.B.2
C.D.1
6.如图,已知六棱锥P-ABCDEF的底面是正六边形,P A⊥平面ABC,P A=2A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PB⊥AD B.平面PAB⊥平面PBC
C.直线BC∥平面PAE D.直线PD与平面ABC所成的角为45°
7.《九章算术》卷五《商功》中有如下问题:今有刍甍,下广三丈,袤四丈,上袤二丈,无广,高一丈,问积几何?问题中“刍甍”指的是底面为矩形的屋脊状的几何体,如图1,该几何体可由图2中的八边形沿,向上折起,使得与重合而成,设网格纸上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此“刍甍”中与平面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B.
C.D.
8.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AD=3,点E为AD的中点,现分别沿BE,CE将△ABE,△DCE翻折,使得点A,D 重合于点F,此时二面角E-BC-F的余弦值为
(1)(2)
A.3
4
B.
7
C.2
3
D.
5
9.已知α,β是平面,m、n是直线,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α,m⊂β,则α⊥β;
②若m⊂α,n⊂α,m∥β,n∥β,则α∥β;
③如果m⊂α,n⊄α,m,n是异面直线,那么n与α相交;
④若α∩β=m,n∥m,且n⊄α,n⊄β,则n∥α且n∥β.
其中命题正确的是__________.
10.如图,三棱锥,平面平面,若,则△的形状为__________.
11.在四面体中,平面,,,,,为棱上一点,且平面平面,则__________.
12.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 A⊥底面ABC,∠BAC=90°,F是AC的中点,E是PC上的点,且EF
⊥BC,则PE
EC
________.
中,PA⊥底面ABCD,且底面各边都相等,M是PC上的一动点,当1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DM⊥________时,平面MBD⊥平面PCD.
14.四棱锥中,,且平面是棱的中点.
(1)证明:平面;
(2)求三棱锥的体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