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科技与文化题目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两汉的科技好文化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十五课两汉的科技好文化练习题一、单选题1.西汉时期,中国人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通过改进造纸原料和技术,纸张的使用日益普及,成为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东汉时改进造纸术的人是A. 蔡伦B. 张仲景C. 毕昇D. 祖冲2.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传统的中医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是()A. 华佗B. 扁鹊C. 张仲景D. 李时珍3.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 《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 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C. 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 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4.鲁迅先生称誉《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关于《史记》的说法,正确的是()A. 记述了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的主要史事B. 由史学家司马光所著C.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5.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不可能查阅到的是()A. 秦统一六国B. 陈胜、吴广起义C.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D. 华佗制成“麻沸散”6.有关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不正确的是()A. 东汉时,蔡伦改进了造纸术B. 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C.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D. 《史记》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7.下面几位人物中,便利了人们的书写,对人类文化传播者贡献大的是( )A. 张衡B. 蔡伦C. 张仲景D. 华佗8.一位同学得了重病需要做手术了, 他很怕疼。
他的同学安慰他说: “不要怕, 我国在东汉末年就有发明过最早的麻醉剂了, 你放心好了。
”( )A. 李时珍B. 华佗C. 扁鹊D. 张仲景9.如果你对佛教感兴趣, 那么下面可以去游览的佛教建筑是?( )A. 陕西韩城太史祠B. 河南洛阳白马寺C. 四川成都青城山D. 福建泉州老君像10.中医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下列人物中被称为“医圣”的是( )A. 扁鹊B. 李时珍C. 张仲景D. 华佗11.下面对《史记》的叙述不确切的是( )A. 《史记》是一部文学名著B.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C. 《史记》是一部杰出的史学名著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12.下列人物中,不会被司马迁在《史记》所记载的是( )A. 秦始皇B. 汉高祖C. 汉武帝D. 班超13.人们总是将医术高超的人称为“华佗在世”, 想一下华佗在医学上都有哪些成就呢?( )自己编著《伤寒杂病论》外科手术创制“麻沸散”创造“五禽戏”A. B. C. D.14.下列选项中是我国本土的宗教是( )A. 天主教B. 东正教C. 道教D. 伊斯兰教15.“医圣”张仲景的重要著作是( )A. 《千金方》B. 《唐本草》C. 《伤寒杂病论》D. 《黄帝内经》二、材料解析题16.两汉时期,文化灿烂,星光耀眼,在我国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
【习题】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1. “伦乃……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A. 春秋 B.战国 C.秦 D.东汉2.王菲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右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应是()A.《论语》 B.《史记》C.《齐民要术》 D.《资治通鉴》3. 中国古代有这样一部史学巨著,其内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其作者“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其体例则开纪传体史书的先河。
它就是( )A.《史记》B.《汉书》C.《通典》D.《资治通鉴》4.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得到幸福。
宣扬这种说教的宗教是()A.佛教 B.道教C.基督教 D.伊斯兰教5. 以下关于造纸术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B.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C.西汉前期就已经出现了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D.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6. 两汉时期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科技成就是( )A. 五禽戏B. 地动仪C. 造纸术D.《伤寒杂病论》7. 2011年5月,在北京开幕的中国首届华佗文化节,集中展示了传统中医的优秀成果,旨在推动中医文化发扬光大。
下列属于华佗医学成就的有( )①编著《伤寒杂病论》②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③奠定中医治疗学的基础④编制强身健体的五禽戏A.①② B.②④C.①③ D.③④8. 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中不可能查阅到的是( )A. 秦统一六国B. 陈胜吴广起义C.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D. 华佗制成“麻沸散”9. 下列说法中,不可能的是()A.西汉时期,纸张的使用已相当普遍B.东汉末年,一人突发疾病,医生给病人服下“麻沸散”,做了剖腹手术C.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的一个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简,需两个人才能抬动D.张骞通西域以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佛教在东汉初年传入我国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民间④张仲景医学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人称为“医圣”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造纸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2)图三中“蔡侯纸”最早是谁在什么时候制成的?(3)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司马氏世司典籍,工于制作,故能上稽仲尼之意,会《诗》《书》《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之言,通黄帝尧舜至于秦汉之世,勒成一书,分为五体: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练习(含答案)

3.15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选择题1.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C.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2.下列三幅图片中文物共同反映了A.佛教的传入B.儒家思想的传播C.道教的广泛影响D.古代思想领域的繁荣3.《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写道“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宋神宗认为《资治通鉴》“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这说明我国的史书A.以搜罗天下异闻为主B.编写体例多样C.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D.重在以古鉴今4.佛教传入我国,很快受到封建统治者的积极提倡和扶持,其根本原因是A.一些封建贵族信奉佛教B.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C.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深远影响D.对封建国家统治人民有利5.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素材,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
下列属于实物史料的是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6.《史记》的记载是我们研究黄帝的重要资料。
司马迁著《史记》时,游历各地,搜集民间关于黄帝的传说,考证文献记载,辨别文献真伪,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表明A.《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述具有唯一性B.传说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C.口头传说不足以印证历史D.文献记载没有参考价值7.东汉一医学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写出的不朽中医学名著是()A.《天工开物》B.《伤寒杂病论》C.《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8.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成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习题 含答案

第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点造纸术的发明1.发明和改进: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东汉时,宦官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传。
2.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辗转流传过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知识点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东汉末年的名医。
写成《》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的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被后世称为“”。
2.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
不仅擅长用、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够实施手术。
他发明了“”。
还创造出了“”,帮助人们强健身体。
知识点历史巨著《史记》1.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编写了不朽的历史巨著《》。
2.《史记》: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时约3000年的史事。
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知识点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创立的五斗米道。
2.佛教(1)产生: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
(2)教义: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的教义在一些方面迎合了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因此得以传播。
(3)传入中国: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东汉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1.工艺流程与生产水平密切相关。
观察下图,它反映了我国汉代哪一生产活动的工艺流程()A.造纸B.炼铁C.纺织D.制瓷2.历史上为“纸走进人们日常生活”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是()A.李冰B.张衡C.管仲D.蔡伦3.医学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及答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练习一、单选题1、我国古代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其中既然在发明过程中体现“变废为宝”的环保理念,又对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条件的科技成就是()A、造纸术B、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2、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是()A、古埃及人的纸草B、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C、欧洲以羊皮做的纸D、“蔡侯纸”3、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A、张角B、蔡伦C、张仲景D、华佗4、“蔡侯纸”的改进者生活于()A、秦朝B、西汉C、东汉D、三国时期5、下列关于造纸术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西汉前我国已经出现了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B、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作为造纸原料C、西汉时期植物纤维纸已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D、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6、日本有蔡伦宫,法国有蔡伦博物馆……,蔡伦受到世界如此尊敬,是因为他()A、发明了印刷术B、改进了造纸术C、发明了火药D、制成了罗盘针7、在我国很多中医院的前在都有一座塑像,他就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的()A、张仲景B、蔡伦C、扁鹊D、华佗8、小明的爷爷是一位中医。
请你告诉小明华佗是什么时期的名医A、战国时期B、秦朝时期C、西汉时期D、东汉时期9、如果让你扮演华佗,你应该具有的医学特长是()。
①针灸②外科手术③创制“麻沸散”④创制“五禽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0、被后人称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名著是()A、《春秋》B、《汉书》C、《史记》D、《资治通鉴》11、2009年2月,考古学家在陕西韩城市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珍惜宋代壁画墓,首次发现了一幅生动地展现中医药研制场景的画面。
韩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乡。
司马迁的最大历史贡献是写成了()A、《史记》B、《缀术》C、《资治通鉴》D、《水经注》12、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A B C D13、下列人物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A、秦始皇B、陈胜C、汉武帝D、曹操14、下列与《史记》的成书原因无关的是()A、司马迁史学知识丰富B、国家的需要C、记述了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D、当时文化繁荣15、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兰教16、被誉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我国信徒众多,影响甚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习题课件

8. 2021年,在陕西咸阳渭城地区发现的金铜佛像,将目前国内考 古出土的金铜佛像时代提前至东汉晚期。东汉时期,佛教逐渐在 社会上传播开来的原因是( A ) A. 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 B. 甘英开辟了通往西亚的道路 C.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D. 东汉重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9. 洛阳白马寺的十八罗汉像、西安大慈恩寺的大雁塔、敦煌莫高 窟的飞天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乃至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材料反 映( D ) A. 佛教进入中国自西向东传播 B. 佛教的艺术主导了中国文化 C. 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D.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文化
5. 《后汉书·华佗传》记载:“吾(华佗)有一术,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
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
身体轻便而欲食。”由此可见,华佗主张( D )
A. 对症下药
B. 保护动物
C. 针灸治疗
D. 运动强身
6. 题6表是古代不同文献对“华佗行医”的记述。据此可知,华 佗( D )
B. 出土文献更可信
C. 《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 秦始皇刚愎自用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史记》认为胡亥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 而《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历史真相仍需多方考证,C选项符合题意; 《史记》和《赵正书》均属于文献史料,均有较高的史料价值,A、B 选项说法均过于绝对,排除;题干无法体现秦始皇是否刚愎自用,排 除D选项。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1. 题11图反映的是( B )
A. 汉字的演变 C. 造纸术的改进
B. 书写材料的演变 D. 印刷技术的提高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图表题专练(含解析)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图表题专项练习1 .下列图片中,能体现我国古代史学成就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故B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属于医学著作,与史学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与史学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史学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2015年,如图商标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此商标用东汉末年张仲景的名字来命名。
张仲景是A.政治家B.名医C.军事家D.外交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广泛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3 .下列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A.古代科技的演进B.农业文明的发展C.中外文明的交融D.中原文化的辉煌【答案】D【解析】【详解】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笛子,甲骨文是河南殷墟出土的我国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世界佛教的集大成者。
三幅图片都体现了中原文化的辉煌,D符合题意;洛阳的白马寺没有体现古代科技的演进,古代科技的演进,AB排除;甲骨文没有体现中外文明的交融,C排除。
故选择D。
4 .下图楹联来自青城山。
与其相关的宗教是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道教。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是张陵,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同步作业含解析卷 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维度一、夯实基础,对点精练(精准练习显高效)知识点一造纸术的发明1.(2022年湖南湘西)湘西某班学生召开“四大发明”主题交流会,谈及造纸术的改进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
请问这个改进造纸术的人是A.张仲景B.蔡伦C.欧阳询D.王夫之2.(2022年四川雅安)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
这些发现证明了A.造纸术起源于西汉B.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C.西汉时纸已经出现D.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3.(2022年山东聊城)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
能反映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全国文字的统一B.纸的发明与改进C.科举制度的创立D.雕版印刷的成熟知识点二张仲景和华佗4.(2022年云南昆明)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他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A. 《齐民要术》B. 《天工开物》C. 《本草纲目》D. 《伤寒杂病论》5.(2022年江苏连云港)某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提到了三个关键词:针灸、麻沸散、五禽戏。
这篇传记描写的是A. 扁鹊B. 张仲景C. 华佗D. 李时珍6.(2022年湖南衡阳)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
这反映了中医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C.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D.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7.(2021年湖南岳阳中考真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十五个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土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中国筛选出的“三药三方”正是在《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一、农业与水利
在两汉时期,农业和水利技术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这一时期,铁犁牛耕逐渐普及,耕作技术也逐渐改进,农业生产水平大幅提高。
此外,水利工程如陂池、灌溉渠等也逐渐兴建,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二、工业与手工艺
两汉时期,工业和手工艺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冶铁、铸铜、纺织、制陶等工艺得到了大力发展。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新的手工艺品种,如漆器、金银器等。
这些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手法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三、数学与天文
在两汉时期,数学和天文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算术、代数、几何等数学分支得到了发展,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天文观测和历法制定也逐渐精确,为后来的天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四、医学与药学
在医学和药学方面,两汉时期也有着重要的成就。
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了中医经典的代表作之一。
此外,药学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如《神农本草经》的出现,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文学与史学
两汉时期,文学和史学也得到了繁荣发展。
赋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形式,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
同时,史学也有了巨大的发展,如《史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这些文学作品和史学著作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也为我们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六、哲学与宗教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两汉时期也具有显著的特点。
儒家思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同时道家、法家等思想流派也得到了发展。
此外,佛教也开始传入中国,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这些哲学和宗教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七、建筑与艺术
在建筑和艺术方面,两汉时期也有着独特的风格和成就。
建筑风格逐渐从秦朝的粗犷向精致转变,如石阙、石兽等建筑装饰逐渐流行。
同时,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也逐渐发展,如帛画、壁画等成为了重要的艺术形式。
这些建筑和艺术作品为我们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