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题讲解:古诗词整体阅读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二讲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件

中考语文第3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二十二讲古诗词鉴赏复习课件
【参考答案】1.诗人的回答是:因为“碧山”有别于“人间”的静美和闲 适。 2.C句与之相似,都蕴含了诗人对这份安宁闲适的喜爱。
(二)古诗阅读。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释】①孙蕡(fén):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②沧洲:滨 水的地方。 1.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赏析诗词表现手法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及用法举例:
(二)修辞手法及用法举例[见赏析诗歌语言] (三)常见的抒情方式及用法举例:
答题技法: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 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点明这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是如何运用的,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一 句话,从景、情、理等方面的为人称道之处,对诗歌的句子进行品评。 【答题格式】这首诗(词)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技法,写出了……意象,表现(突出)了……思想(感情)起到了……作用。
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作者的用意(即内蕴),答 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如刘禹锡的《酬乐天 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对 “闻笛赋”怎么理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这 里运用典故,意: (1)叠词。一是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二是起强调作用,可以使 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加绵密曲折。 (2)拟声词。一是给读者以听觉上的感受,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二是能 引发视觉、触觉的感受,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如临其境。 (3)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 染气氛。 【答题格式】X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 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 人……的思想感情。

中考语文 第四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讲解课件

中考语文 第四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讲解课件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3 分) “对 花惊白发”写 出对时光流 逝的感慨;“ 见雁忆黄 河” 写出对家乡的 思念;“乱后 书来少”表达 对亲人的牵 挂;“不堪羁宦日 ”表达对宦游的厌倦。
2.(2015·舟山)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 分)
崆 峒①
[清]谭嗣同
1.(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5 分) 九日寄子约① [明]皇甫
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 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 释】①子约: 即皇甫濂, 作者之弟。② 黄河:代 指故乡。③羁宦: 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 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 判断标题里的“九 日”是指重阳节。(2 分)
第四篇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古诗词鉴赏
从 2013~2015 三年间浙江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来看, 古诗 词鉴赏所考查 的内容和形式 都趋于稳定, 题型有简答 题、填空题和选择 题,一般设置两道小题。
浙江 各地市多倾向 于以课外古 诗词材料来命 题考查, 命题 考查点主要有 :①把握古诗 词的意象与意 境。②品味 古诗 词凝练的语言 ,体悟诗人的 思想感情。③ 理解古诗词 的内容,体会表达 技巧和表达效果。
示例 :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 语是“淡然” ,体现了 诗人享受朴素宁静 生活的淡泊情怀。
4.(2013·温州)古诗阅读。(5 分) 柏林寺南望 [唐]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②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释】①精舍:寺庙,指柏林寺。②霁:雨止。
(1)诗 的前两句描写诗人遥闻钟声、 泊舟穿径的情景, “ 微 ”“ 深 ” 二 字 体现 出 了 柏 林 寺幽 静 或 幽 深的 环 境 特 点。(2 分)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古诗词的整体阅读

古诗词的整体阅读一、常见题型1.感受诗词的形象,体会诗词的意境。

2.品赏诗词的语言,揣摩语言的特色。

3.理解并能正确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

4.评析诗词的手法的技巧。

二、解题技巧怎样进行古诗词的整体阅读阅读古诗词,首先要学会感受诗词的形象,体味诗词的意境。

诗词都是抒情言志的,而其情志往往蕴涵在诗词的形象和意境中。

这个形象有人物形象,有抒情主人公的自身形象,更多的是日月山川、花鸟虫草等这些融入了诗人情感的意象。

赏析时,我们要注意分析诗词的形象特点,尤其是诗词意象所蕴涵的特别的含意。

同时,要抓住诗词的画面和气氛去分析此时、此物、此景、此情,体味诗词的意境,了解诗人是如何借助抒情客体来表现自己的情感的。

其次,要学会品析欣赏诗词的语言,特别是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词。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联系全诗的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这些字词形象、凝练、富有表现力的特点。

同时,要能粗略地感知诗词的语言特色,如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李清照的词伤感缠绵等。

也可以从修辞的角度去品析诗词的语言。

第三,要能正确地理解诗词的思想感情。

由于诗人在抒发感情时不会喊出“我爱”“我恨”之类的话,而是运用较为含蓄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诗词时,应该仔细地揣摩其中蕴涵的情感。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从字面看像是在遣责不知亡国恨的歌女,实则不然,诗人批判的矛头实际上是指在酒楼征歌买笑、寻欢作乐的达官贵人。

最后,要学会评析诗词的手法和技巧。

诗词的字数有限,在有限的字数中表达出丰富的感情必须借助于手法和技巧。

阅读诗词时,我们不仅要能辨明技巧类型,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从而体会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无穷魅力。

三、典型例题【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诗的前两句选取“朝雨”和“柳”这两个意象有什么特定的含意?【解题指导】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诗的意象的理解能力。

中考语文试卷讲解古诗文

中考语文试卷讲解古诗文

一、题目回顾本次中考语文试卷中,古诗文部分主要考察了以下内容:1. 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2. 对古诗文字词的识记3. 对古诗文表达技巧的鉴赏4. 对古诗文意境的把握二、解题思路1. 理解古诗文内容:首先要对古诗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诗文的背景、主题、情感等。

在此基础上,逐句分析,把握诗句的含义。

2. 识记古诗文字词:对于生僻字、易错字、多音字等,要重点识记。

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掌握字词的正确读音和意义。

3. 鉴赏古诗文表达技巧:关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安排等。

通过分析,领悟诗文的表达效果。

4. 把握古诗文意境:体会诗文的情感、意境,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例题分析1. 例题一:阅读《登高》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1)请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①青青:②悠悠:③霜:④落: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①青青:指草木茂盛。

②悠悠:形容时间久远。

③霜:指霜冻。

④落:指树叶落下。

⑤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形容秋天的景象,树叶纷纷落下,长江水势汹涌。

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漂泊他乡,感慨岁月沧桑,病痛缠身。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他乡、感慨岁月沧桑、病痛缠身的思想感情。

2. 例题二:阅读《观书有感》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

(1)请解释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①半亩方塘:②一鉴开:③天光:④云影: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①半亩方塘:指一个小池塘。

②一鉴开:指水面如镜,清澈见底。

③天光:指天空的光线。

④云影:指云朵在水中的倒影。

⑤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这个池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对学习的热爱以及珍惜时光、不断进取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古诗文是中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注重对古诗文的理解、识记、鉴赏和把握。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赏析讲解部分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八古代诗歌赏析讲解部分

梅花:常常是坚忍不拔㊁高风亮节的人格的象征ꎮ
菊花:常常是恬然自处㊁傲然不屈的品格的象征ꎮ
燕子:因结伴而成为爱情的象征ꎮ
杨柳:暗喻离别ꎬ表达送别者的依依惜别之情ꎮ
鸿雁:借以抒情ꎬ寄寓乡愁ꎻ代指书信ꎮ
������������������������������������������������������������������������
第 2 首㊀ 蒹㊀ 葭
(2016 年单篇考查)
原文 参考译文 赏析 写作手法: 以蒹葭起兴ꎬ 描绘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图ꎬ 为全诗 蒹葭苍苍 ① ꎬ白露为霜ꎮ 所谓伊人 ② ꎬ在水一方ꎮ 溯洄 ③ 从之ꎬ道阻 ④ 且长ꎮ 溯游 ⑤ 从之ꎬ宛 ⑥ 在水中央ꎮ 河边芦苇青苍苍ꎬ秋深露水结成霜ꎮ 我心中 日夜思念的人啊ꎬ就在河水那一方ꎮ 逆流而 上去追寻她ꎬ道路艰险又漫长ꎮ 顺流而下去 寻找她ꎬ好像在水的中央ꎮ 的惆怅之情ꎮ 感情的抒发渲染了凄清的气氛ꎬ 烘托了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 内容: 三㊁ 四句交代了主人公所追慕的对象及其所在的地点ꎬ 可 见主人公思见心切㊁ 望穿秋水ꎻ 五㊁ 六句写男子逆流追寻时的困 境ꎻ七㊁八句描绘顺流追寻时的幻象ꎮ 由此ꎬ 主人公思见伊人而 不得的如痴如醉的形象跃然纸上ꎮ 的心情ꎮ 内容:描述了主人公追寻之路上的重重困难ꎬ突出了主人公急切 写作手法:用反复咏叹的手法ꎬ进一步写出了主人公追求伊人而 不得的惆怅之情ꎮ 炼字: 苍苍 萋萋 采采 把深秋凄凉的景象渲染得越来越 为霜 未晞 未已 的变
46 ㊀
专题八 ㊀ 古代诗歌赏析
93
第二部分 ㊀ 阅 ㊀ 读
清单一㊀ 课标 34 首古诗词曲主题类别
主题类别 篇目 1. 春望[2015 年与« 望岳» 对比考查] 3. 观刈麦(2011 版课标已删) 爱国忧民 4. 雁门太守行 5. 泊秦淮 7. 过零丁洋 6. 渔家傲������秋思 8. 山坡羊������潼关怀古 10. 使至塞上 感慨时运 思乡怀人 9. 己亥杂诗[2014 年单篇考查] 11. 行路难( 其一) 13. 相见欢 14. 浣溪沙 送别 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2 单篇节选考查] 主题类别 18. 观沧海 雄心壮志 篇目 19. 望岳[2015 年与« 春望» 对比考查] 20. 登飞来峰 21. 江城子������密州出猎 23. 次北固山下 24. 夜雨寄北 22.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5. 水调歌头[2011 年单篇考查] 27. 饮酒( 其五) 热爱自然 29. 钱塘湖春行 30. 游山西村 咏史 31. 赤壁 32. 关雎 爱情 34. 无题

部编版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古诗词阅读鉴赏指导课件

部编版语文中考一轮复习古诗词阅读鉴赏指导课件
02 抓意象
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 所言的“志”完善结合。例如:“梅花”是高洁品行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 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 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古诗词基本知识
不同的诗作题材
写景(抒情)诗 记事(咏怀)诗 咏史(怀古)诗 咏物(言志)诗 田园(山水)诗 边塞(征战)诗 ……
古诗词鉴赏策略
01 抓诗眼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 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 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 使诗歌生动形象,境域全出。
பைடு நூலகம்
古诗词鉴赏策略
分析各种表达技能
◆如斟酌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 ◆选材方面的反衬。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 ◆结构方面的对照。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古诗词鉴赏策略
品味各种语言风格
古诗词鉴赏答题指点
1.【分析意象型】 提问方式:简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意象。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 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完善结合。答题时 要注意“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答题示例: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古诗词阅读鉴赏指点
古诗词基本知识
01 古体诗(又称“古风”)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知识讲解

中考总复习——古诗词阅读与鉴赏考点透视中考要求学生能够“初步鉴赏浅易的古代诗词”。

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简要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近年来中考对古诗词(曲)的考查,一般有:1.理解、鉴赏诗句内容及表达效果;2.感知诗句中的艺术形象;3.理解诗词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评析诗词凝练的语言。

因此,考生平常就要注意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赏析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技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表现技巧。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古典诗词鉴赏题目的特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或元明清的曲,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二、历年的试题多为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少量律诗和词曲,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歌。

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四、鉴赏的诗歌多选自课外,有少数选自课内。

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2024_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核心考点专题04古诗词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4_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核心考点专题04古诗词阅读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04 古诗词阅读★学问划重点★初中诗词鉴赏题是初中阶段各类考试的必考内容,其实这类题目一共只有三种模式,现在已经替大家总结出来了,并给大家总结了各种模式的答题技巧。

一、内容情感型提问方式:(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选出下列对这首诗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呈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建,语言力求美丽。

(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详细。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要有:不畏艰难、忧国忧民、建功立业、思念家乡、惦念亲人、感叹世事、壮志难酬、孤傲脱俗、凄清哀婉、酷爱山水、豁达豪迈、愁苦孤寂、憧憬美妙、恬淡自乐、离愁别绪、焦虑冲突、遭贬愤世、明珠暗投、惆怅悲凉、踌躇满志等。

二、分析技巧型提问方式:(1)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诗歌中多处用到某种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鉴赏技巧:1、驾驭修辞方法(比方、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2、驾驭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争论,重点驾驭描写和抒情)3、驾驭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抑扬、联想、想象、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答题步骤:步骤一:(用什么手法) 步骤二:(写什么内容) 步骤三:(有什么作用)步骤四:(抒什么情感)★练习划重点★读李白的《行路难(其一)》,回答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闲来垂钓碧溪上,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话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2.简要分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专题讲解:古诗词整体阅读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古诗词是许多学生的启蒙老师,古诗词诵读鉴赏也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把握作品的形象、品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思想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鉴赏在中考中单独成题,分值一般在6-10分之间,主要考查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与作者情感。

(一)古代诗歌常识1.古代诗歌的分类(按体裁分)(二)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特点与涵义,感悟其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1.一般意象意象,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而这个物象是寄托了作者主观情感的。

因此,在诗词中根据情感的表达需求诗人会选取不同的物象。

表壮阔的:大江、长城、边关、飞流、瀑布、悬崖、高山、赤壁、塞外、大漠等。

表柔婉的:小桥、流水、香径、飞花、明月、闲云、细雨、杨柳、飞絮、桃花等。

表幽怨的:夜雨、闺房、蜡烛、玉楼、轻烟、孤灯、西楼、芭蕉、黄昏、珠帘等。

表忧愁的:秋雨、落木、寒鸦、斜阳、孤村、残荷、落花、丁香、悲风、飞燕等。

2.特殊意象诗歌的形象有时与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例如:“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桃花——美人;鸟——自由;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

此外,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鉴赏诗歌的语言1.熟记常用术语例如:准确、生动、形象、传神、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隽永、新奇、优美、绚丽、工丽、含蓄、质朴、自然、奔放等。

2.注意“诗眼”(“炼字”)例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运用通感手法,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把红杏在枝头盛开的情况点染得十分生动,“闹”字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让读者仿佛看到了莺歌燕舞、繁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王国维评价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历来被认为是炼字的典范,“绿”既有色彩又有动态,写出春风吹来,江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和“空”两字是诗眼,写出了荒凉寂寞、物是人非的哀伤怅惘之感。

“羌笛何须怨杨柳”句用了拟人手法,一个“怨”字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3.注意“炼句”由于诗歌篇幅、韵脚的约束或修辞的需要,诗人往往会对诗句进行特殊的处理,所以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古诗词的语法知识,才能读懂诗歌,进而鉴赏诗歌。

①词类活用例如: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悦,使……欢快;空,使……空明;杜甫《望岳》“一览众山小”,小,以为……小;《春望》“恨别鸟惊心”,惊心,使……惊心。

②互文见义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句译为“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句译为“花径不曾缘客扫而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而今始为君开”。

③倒装例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意应为:洗衣姑娘归来,竹林里响起喧闹的欢笑声;渔船顺流而下,溪中莲花摇荡。

杜甫《秋兴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在这里杜甫主要写京城长安的风物之美,强调那里的稻米和梧桐非同寻常,稻米是鹦鹉啄余的稻;碧梧不是一般的梧桐,是凤凰栖老的梧桐。

④省略例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没有用过多的笔墨,仅用几个名词连缀就写出了“早行”的画面,旅人早行的清冷和寂寞虽无明写,但是,我们都可以想象到。

(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表现手法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情景交融、联想、想象、渲染、对比、衬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直抒胸臆、卒章显志、借古讽今、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寓理于事(景)等。

①借景抒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通过写美景,写出诗人对这种恬静淡泊生活的向往。

②托物言志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借写梅花,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③情景交融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④感物伤怀如“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由孤雁失群想到自己的身世,表达了乱离漂泊之人的痛苦心情。

⑤动静结合诗歌中常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⑥寓理于事(景)诗歌分抒情诗和叙事诗两大类,其中还有一种说理诗,虽数量不多,但影响颇大。

这些诗都是通过具体事物或者景物来说理。

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苏轼)一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⑦衬托反衬——“以静衬动”,“以响衬静”。

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题李凝幽居》)一个动词“敲”,反衬托出月夜之宁静。

正衬——以美衬美。

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用众多宫女的美貌来衬托杨贵妃的绝色之美。

⑧对比如“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一诗中将昔时的繁盛和眼前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盛衰无常之感慨。

2.修辞手法诗文中运用修辞手法,其作用大体和其他文体中的修辞作用一样。

要找出修辞,直接说明作用。

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对偶、夸张、双关、设问、反问、反语、通感、互文、用典、化用等。

比喻——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拟人——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反问——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巧用典故前人诗句——精炼含蓄,扩展内容,富有文采。

如王实甫《长亭送别》中的“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明显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句。

通感——感觉器官的沟通。

如李白“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句中此时的雪花仿佛是春风中盛开的梨花,香飘万里。

视觉与嗅觉沟通,诗人的情意饱含其中。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叙事诗偏重叙述和议论,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写景诗描写和抒情较多,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但是在整篇诗歌中,这四种方法都会结合使用。

在考试中,单独考查表达方式的情况不多。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鉴赏的最后一步:由对诗的“感受”上升到理性的概括。

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

评价要尊重原诗,实事求是,既不贬低也不拔高。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从字面上看,此诗似在指责酒家卖唱女的无知和无心,但商女所唱曲目得由听者来点,可见这不过是曲笔。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该是座中的豪绅、贵族、上层官僚,他们才是作者实际抨击的对象。

二、方法点拨1.熟悉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如: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词有豪放派、婉约派。

2.熟悉重要作家的风格可以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类去分析,也可以比较同类作家的不同特点和不同作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

如:陶渊明——朴素自然、李白——豪迈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维——诗画一体、王昌龄——雄健高昂、李商隐——朦胧隐晦、苏轼——旷达豪放、柳永——柔美婉丽、陆游——悲壮爱国。

3.鉴赏诗歌要探究诗歌的创作背景要理解诗歌作品,一定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创作此诗时的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才能透彻理解诗歌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鉴赏诗歌应善于联想、想象学生阅读课外诗歌时似乎跟着诗的形象走,处于被动地位,但事实上,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审美习惯和美学理想等,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给诗的形象和诗人意到而笔未到的艺术空白加以补充和丰富。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不仅使读者看到杏花盛开的情状,而且还可想象出花丛中鸟儿的嬉闹,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把春的意境写活了。

考点:古诗词意象、表达技巧、内容、思想情感。

重难点:诗歌的思想情感、诗歌的表达技巧。

易错点:重点词语理解错误、思想情感把握不准。

题模一:课内例1.1.1 对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诗人借写登塔远望,抒发了自己踌躇满志、不畏困难的情怀。

B.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诗将写景和抒怀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答案】C【解析】“浮云”一词出自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所以C不对。

点评: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

不管选择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例1.1.2 阅读《浣溪沙》,回答问题。

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中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地表达词人浓重而深沉的伤春怀人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写了暮春黄昏时分的亭台、夕阳、燕子、小路。

对酒听歌,面对旧日的景物,诗人发出对时光流逝的叹惜和伤感。

【解析】(1)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