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

中国区域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

关键词 : 人力资源竞争力; 因子分析法 ; 聚类分析 法; 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0 1 F 6. 5 文献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0 3 39 (0 )8 0 2 — 4 10 — 8 0 2 1 0 — 0 8 0 1
人 力 资源 是经 济 发 展 的基 础 , 没有 一 定 数 量 的
2 1 年 8月 01
经济与管理
E o o n a a e n c n my a d M n g me t
Au , 0 1 昏 2 1
第2 5卷
第 8 期
D. 5 D8 f . 2
●观察 与思考
中国区域人力资源竞争力评价
李从 欣 一张再生 . ,
(. 1天津 大学 管理 学 院 , 津 3 0 7 ; . 天 0 0 2 2石家庄 经济学 院 经济 系 , 河北 石家庄 0 0 3 ; 5 0 1 3天津大 学 管理 与经济 学部 , . 天津 30 7 ) 0 0 2
以上 比重来 源于 (0 9 中国人 口和就业 统计 年 20 年 鉴》 、科技人员数 、科研机构数 、 & R D经费来 源于
(0 9 20 年科技统计年鉴》其他数据均来源(0 9 , ( 0 年 2 中国统计年鉴》 。
( ) 三 因子分析 结 果
的选择结果是一致 的。本文根据特征值大于 1 确定 因子个数 , 由于只有两个大于 1 的特征值 , 且其累积 方 差 贡 献 率 高 达 9 . 2 ,损 失 的 信 息 仅 占 1 9% 0 8 0%, . 8 因此提取两个因子是适合的。 9
人力资源 , 就无法和物质资本相匹配 , 就没有经济的 高速增长; 没有一定质量的人力资源 , 经济增长就没
该变量 ;2从相关矩阵中萃取共 同因子 ;3决定因 () () 子的数 目,一般根据特征根大小确定 因子数 目;4 ()

人才情况报告

人才情况报告

一、报告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人才现状,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特制定本人才情况报告。

二、人才总量及结构1. 人才总量截至2021年底,我国人才总量达到2.3亿人,其中高层次人才约3000万人。

与2010年相比,人才总量增长了1.2亿人,高层次人才增长了1000万人。

2. 人才结构(1)按学历划分: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占比为15%,具有本科学历的人才占比为25%,具有大专学历的人才占比为30%,具有高中学历的人才占比为20%,具有初中学历及以下的人才占比为10%。

(2)按行业划分:第一产业人才占比为5%,第二产业人才占比为25%,第三产业人才占比为70%。

(3)按区域划分:东部地区人才占比为45%,中部地区人才占比为25%,西部地区人才占比为20%,东北地区人才占比为10%。

三、人才发展现状1. 人才培养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高职院校1418所,各类成人教育机构近4万所。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2. 人才引进为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据统计,2010年至2021年,我国共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约30万人。

这些人才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人才流动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流动日益活跃。

据统计,2010年至2021年,我国人才流动规模增长了2倍。

人才流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 人才激励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才激励,通过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企业技术创新奖等,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同时,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提高人才待遇,使人才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充分保障。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 存在问题(1)高层次人才短缺:我国高层次人才占比相对较低,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人才竞争力研究报告

人才竞争力研究报告

人才竞争力研究报告一、引言人才竞争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在一个特定领域中竞争的能力。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本文将从教育背景、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角度,探讨如何提升人才竞争力。

二、教育背景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教育背景是人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能够培养人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一个良好的教育背景能够为个体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机会和晋升空间,从而提升其竞争力。

三、技能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除了教育背景外,技能也是人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

专业技能是指在特定领域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实践经验是指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成果。

具备丰富的技能可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个体的竞争力。

四、创新能力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

创新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泉,具备创新能力的个体能够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推动企业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提升创新能力对于增强个体的人才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五、团队合作能力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团队合作能力是指个体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并取得良好成果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团队合作已经成为大多数工作的基础。

一个具备良好团队合作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协调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并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因此,团队合作能力对于个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六、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跨文化沟通能力是指个体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个体或组织在国际交流中面临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沟通需求。

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提高交流效果,增强竞争力。

七、领导能力对人才竞争力的影响领导能力是指个体在组织或团队中担任领导角色时所展现出的能力。

一个具备优秀领导能力的个体能够有效地管理和激励团队成员,推动团队实现目标。

各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各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

各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根据市场调查和统计数据分析,以下是各城市的人才需求状况调查报告:1. 北京: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人才需求较高。

主要人才需求行业包括金融、科技、互联网、咨询和文化创意等。

在金融领域,银行、保险、证券等机构对人才的需求较大。

科技和互联网行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领域。

此外,国内外咨询公司和文化创意产业也对高素质的人才有较高的需求。

2. 上海:上海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人才需求较高。

金融、零售、制造和服务业是上海人才需求的主要行业。

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

零售业涵盖了各类商超、百货店和电商平台,对销售和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较大。

制造业方面,汽车制造、电子产品制造和船舶制造等领域对工程师和研发人才的需求较高。

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外资企业和物流公司也对人才有所需求。

3. 广州:广州是中国的南方经济中心,人才需求较高。

广告、咨询、金融和制造业是广州人才需求的主要行业。

广告公司和营销咨询公司对市场营销和创意人才有一定的需求。

金融方面,银行、保险和投资公司对金融分析和风控人才的需求较大。

制造业方面,广州以制造业为主要经济支柱,对工程师和技术人才的需求较高。

4. 深圳:深圳是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基地,人才需求较高。

信息技术、电子制造、互联网和金融是深圳人才需求的主要行业。

信息技术方面,深圳拥有众多的IT公司和研发中心,对软件开发和系统架构人才的需求较大。

电子制造业方面,深圳以制造业为主要支柱,对工程师和技术人才的需求较高。

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也在近年来迅速发展,对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分析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5. 成都:成都是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人才需求较高。

科技、金融、制造和文化旅游是成都人才需求的主要行业。

科技方面,成都有众多的科技园区和创新中心,对软件开发和数据分析人才的需求较大。

金融行业包括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对金融分析和经济研究人才的需求较高。

区域人才竞争力研究综述

区域人才竞争力研究综述

区域人才竞争力研究综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人才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传统上,人才竞争往往是指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人才资源竞争。

然而,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人才竞争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球。

因此,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研究已成为当前人力资源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区域人才竞争力是指一个地区(国家、省、市等)在获取和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竞争力。

具体来讲,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 人才数量和质量:即拥有数量和质量优秀的人才数量,包括高级人才、专业人才、技术人才等。

2. 人才流动和留存:即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包括改善人才待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的社会保障等。

3. 人才创新和引领:即培养和吸纳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建设知识型经济和绿色生态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研究与发展。

早在2000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地方特色经济和文化优势,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和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竞争的范围已经扩大到全球,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研究日益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目前,中国大陆关于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人才数量和质量研究。

从人才数量和质量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各地的人才数量和质量,比较不同地区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优劣。

(2)人才流动和留存研究。

从人才流动和留存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各地的人才流动率、流入和流出情况,以及制定相应的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

(3)城市竞争力研究。

从城市竞争力方面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各城市的人才优势和劣势,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4)其他研究方向。

除了上述几个研究方向外,还有其他更为特殊的研究方向。

例如,一些学者研究了各地高层次人才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大陆的区域人才竞争力研究开始展开,但还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战略系列谈”之一:人才优先发展是人才强国、区域发展的基础战略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战略系列谈”之一:人才优先发展是人才强国、区域发展的基础战略
人 们 的共 识 ;而 “ 人 才优 先 发 展 ” 的指 导方 针 ,则 是 变 ,为实 现全 面建设 小康 社会 目标提 供人 才保证 。
人才发展思想的重大创新 ,是一个带有时代性 的战略 思想 ,确立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先战略地位 。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 、社会转型 、体制转换
当前 ,我 国进入 到改 革发展 的攻 坚阶段 ,正在 才环境 战略 等八 大战略 组 成 ,文 中的 观点 和数据 都 实现 由人 才资 源大 国向人 才强 国的转 变。省域是 国 是 作 者 近 年 研 究 的 最 新 成 果 ,特 此 刊 发 , 以 飨
家的 宏观板 块 ,省域 人才 竞争 力是 国 家人 才竞 争 力 读 者
素 ,其重要表征就是人才资本的优先积累。
内人才 国际化竞争 ;其三 ,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特征决
世界各国的振兴史说 明,国家 的发达得益于人力与人才资 定了人才 国际流动的必然性 ,跨 国度的雇佣和被雇佣 渐 常态化 ;其 四,信息技术全球推进特征决定 了国 本的积累并有效使用 ;每一次成功 的经济追赶 ,都 同时伴 随着 日
R E N c A A I  ̄ z H : u E A N i J e I A l F L . u N T

栏 目 编 辑 : 李 国 君
2 0 1 3 年5 月号 总第 1 8 2 期
编者按 :
的主 体组 成部分 。形 成 、拥有和 保持 、提 升省域 人
当今 世 界 ,国 家之 间政 治 、 经 济 、 军事 、科 才竞 争力 ,直接 关 系到 国家人才 竞争 力的 强盛 。 技 、文化 、管理 乃 至 国力的竞 争 ,从 根本 上讲都 是
“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战略系列谈"之一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研究指标体系说明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研究指标体系说明

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研究指标体系说明以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研究指标体系说明为标题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速,国际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为了评估中国不同区域的国际人才竞争力,建立一个科学的指标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不同维度分析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一、人才供给指标人才供给是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基础,主要包括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流动性。

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才培养能力,人才培养质量则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

人才流动性是评估一个地区吸引和留住人才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人才需求指标人才需求是国际人才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高技能人才需求、创新人才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影响。

高技能人才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创新人才则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将对人才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三、人才流动指标人才流动是国际人才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和人才输出两个方面。

人才引进是评估一个地区吸引国际人才能力的指标,包括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和留学生数量。

人才输出则反映了一个地区人才资源的流失情况,包括留学生流失率和高层次人才流失率等指标。

四、人才政策指标人才政策是国际人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包括人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

人才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人才需求和人才供给的平衡,以及人才流动的引导和管理。

人才政策的实施则需要考虑政策的有效性和执行力。

五、人才环境指标人才环境是国际人才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环境和生活环境。

城市环境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创新能力等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和吸引力。

生活环境则包括居住条件、教育资源和医疗保障等指标,反映了一个地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福利。

六、人才创新指标人才创新是国际人才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氛围。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一、中国人才形势的总体判断(一)人才总体增量表现到“九五”期末,中国各类人才达到6360万,其中党政人才585.7万,占9.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80.1万,占12.3%;专业技术人才4100万,占64.4%;其他人才894.2万,占14.1%。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与1978年相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由18%上升到50%,45岁以下人才的比重由68%上升到77%。

1高层次人才增量表现(1)院士人才。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共有233名,其中自然科学方面共推选出172名科学家为学部委员,包括物理学数学化学部48人,生物学地学部84人,技术科学部40人。

另外还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61名。

到2003年底,中国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88人。

1993年,经过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批准,于1994年初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在当年选举产生了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96名。

到2003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663人。

到2003年年底,中国共有两院院士1351人(目前已有1543人)。

(2)留学人才。

教育部的统计显示,从1978~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

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5274万人,其中,有3566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学术访问等。

近几年,出国留学人数上升较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为3.9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3万人,单位公派0.4万人,自费留学3.2万人;200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为8.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3万人,单位公派05万人,自费留学7.6万人;200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为12.5万人,国家公派0.35万人,单位公派0.45万人,自费留学11.7万人;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02人,单位公派5144人,自费留学10.92万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一、引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区域人才竞争力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的人才竞争力情况,并探讨影响人才竞争力的因素。

二、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概述中国的人才竞争力因地区差异而存在明显差异。

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在人才吸引、培养和利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其高薪酬、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完善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

而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人才竞争力相对较弱,受制于经济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不足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等因素。

三、影响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因素 1. 人才政策各个地方政府对人才的政策
导向不同,一些地方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政策,如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住房补贴等。

而其他地方政府则需进一步加强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以提高人才竞争力。

2.教育资源教育资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础,与人才竞争力密切相关。

一线城市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优秀学生。

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则需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3.经济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人才竞争力密切相关。

经济发达地
区通常具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人才。

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应加大经济发展力度,转变传统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人才吸引和留住的重要因素。

一线城市
相对安全、便捷的社会环境吸引了许多年轻人才。

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应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高社会环境质量,吸引更多人才的到来。

四、提升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策略 1. 加强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各地方政
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并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待遇。

2.加大教育投入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提
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同时,建立跨地区的教育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互补。

3.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应加大经济发展力
度,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加强与一线城市的合作,共同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4.提高社会环境质量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应加强社会治安管理,提
高社会环境质量。

通过建设美丽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人才的到来。

五、结论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存在明显差异,一线城市的人才竞争力相对较强,而中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的人才竞争力相对较弱。

要提升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需要加强人才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加大教育投入,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提高社会环境质量。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实施,才能实现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