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一)
论人的主体性问题及意义

黑格尔受斯宾诺莎“实体就是主体”思想的启发,认为“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在黑格尔这里,主体已不再是笛卡尔意义上的“我思”,也不再是康德意义上的“先验主体”,而首先是绝对精神。人虽然也是主体,但他的主体地位是相对的。相对于表现为理性过程的历史世界即绝对精神,他又是客体,是绝对精神这个主体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或工具。而且,在黑格尔那里,主客体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既是绝对精神的工具,又是它的体现;精神对人而言是主体,又是它的目标和完成。客观世界或客体本身也不是绝对的客体,劳动将它们变成人自我发展或自我表现的中介:当对象由劳动产生和形成后,它们就成了主体的一部分,主体从它们那里看到自己的需要和欲望。主体和客体统一于自在自为的历史过程,统一于绝对精神。知识从根本上来说,不是一个与客体相对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绝对精神在历史过程中展开的自我认识。这样,黑格尔就根本取消了近代西方哲学关于知识如何可能和是否可靠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突破近代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立场,相反,通过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最大程度地加强了这种立场,因而也就将近代西方哲学的内在矛盾极端化了。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

关于主体和主体性问题研究综述模块一:研究概况主体性问题自80年代初起,首先在我国哲学界凸起,然后迅速地渗入各相关的学科领域。
仅从哲学界来说,它最初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为人们所关注,继而又向两个领域深入具体地分化、发展。
一个是认识论领域,一个是社会历史观领域。
随着研究的进展,主体性问题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和现实中的意义已逐渐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然而,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的主客体关系中其自身的差异性,使得主体性问题又成为目前理论界争议较多的一个问题。
总体来说,关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问题:一是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
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主体性的概念,其中,主体的自由度和交互主体的研究是对主体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另一方面是主体性原则,首先在这个原则能否成立的问题上有争论,其次在同意主体性原则成立的学者中对主体性原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二是关于物质观中的主体性问题。
关于物质观中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其一,主体性的物质前提。
在这一问题上,一些学者与坚持主体性哲学的学者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这些学者认为,主体性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拒斥形而上学”、“反对本体论化”为名,否定主体性的物质前提,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其二,主体性和受动性。
这里事实上如何正确认识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的问题。
三是认识论中的主体性问题。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述,从而大大加深了对认识活动的主体性问题的理解。
四是社会历史观中的主体性问题。
社会历史观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比认识论领域更为复杂,围绕着社会历史观领域中的主体性问题,学者们主要探讨了选择论与决定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问题。
这其中,选择论与合目的性强调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性因素,而决定论与合规律性则强调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性因素。
模块二:论点摘要一、关于主体性和主体性原则关于主体和主体性原则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到这样一些方面:其一是主体性的概念,其中,主体的自由度和交互主体的研究是对主体概念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其二是主体性原则,首先在这个原则能否成立的问题上有争论,其次在同意主体性原则成立的学者中对主体性原则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论网络技术时代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困境与建构

1 2 5 ・
维普资讯
主体性。信息化 、 网络化的认识系统 “ 极大地增强了人的本 质力量 , 提高了人的认识活动效率 , 扩大了人的认 识范围 , 增
长了人的知识创新能力 , 了人的思想观念乃至认识方式 促进 和思维方式 的变革 , 拓宽了人 的交往范围和扩展了人的交往
容、 翔实的文字资料 、 悦耳 的音 乐 、 动的影视图像 , 生 以及友
好 的界 面形象 , 多样 的网络游戏 , 对他们产 生了无尽 的刺激 和美丽无穷的诱 惑 , 牢牢地俘虏了他们 。许 多大学生网民常 常在不断打开的链接 中,不觉察 间就被牵着鼻子走 了很远 , 落人终端 时间异 常的陷 阱 , 出现 “ 花上三 四个小时在路边 闲 逛而不知所 往”的现象 。 对大学生来说 , 网络永远都是新的,
维普资讯
湖 北 社 会 科 学
教 育 论丛
论网络技术时代大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困境与建构
刘 戈
( 武汉科技学院 社科系 ,湖北 武汉 4 0 7 ) 303
摘要: 大学生的主体 意识 尚未形 成 , 缺乏主 动追 求道 德人格 的 力量 , 网络 迅猛 发展 的技 术 时代 易出现 主 在
一
特个性 品质。从 人格角度而言 , 主体性是人格素质与品质的
总和 , 包括 人的独立性 、 能动性 、 择性 、 选 创造性和 自主性品 格; 从个体 角度看 , 个体 主体性包含社 会思想 道德 规范个体 化和品德实践 自觉能 动性 两个 方面 。1 科 恩曾指出 : 人 3 J ( “
、
人 的 主 体 性 和 主 体 性 人 格 的 概 念
人是什么?人何 以为人?古往今来 , 多少圣人先哲为 有 其皓首穷经 、 耗尽 了毕生 尽力 , 又有 多少志士仁人 以 自己的
主体性道德教育及其现实困境与出路

德教育从工具主义教育 向现代教育发展的必 然结 过真实的道德生活来体验与认识这一系统 , 通过 自 果。由于其在教育过程 中特别强 调对受教育者权 己 的道 德 实践 对 既定 的道 德 取 向 与道 德 规 范予 以
利、 尊严 、 立人 格 的 维护 , 受 教 育者 自主 性 、 独 对 能 鲜活的说明、 具体的充实、 或者必要的改造 。
中图分类 号 : 4 1 G 6 文 献标识 码 : A
所 谓 主体 性 道 德 教 育就 是 以尊 重 学 生 的 主体 学 生 当成 鲜 活 的人 , 促进 学生 个性 自由全 面充分 发 性 为前 提 ,利 用 能充 分 发 挥学 生 主 体 性 的教 育方 展 , 提高学生 自主性、 选择性和创造性 , 使学生真正 式 ,以形 成学 生 真正 自律 的道 德 品质 为 目的 的教 能 成为一 个在 道德上 受过教 育 的人 。
第3卷 期 0 第6
江西理 工大 学 学报
v1 , . 。 0 。 .N 6 3
2 0 0 9年 1 2月 J U N O JA G I N V R IYO S I N EA O R AL F I N X U I E ST F CE C NDT C N L G De . 0 9 E H O O Y c 2 0
摘
要: 道德教 育要 取得 预期 成 效 , 不仅 要 求教 育过 程 中发挥 教 育 者的 主体性 , 要培 养和 发挥 还
受教 育者 的主体性 。 主体 性道德教 育正是 满足这 一要 求的教 育模 式。 本文试 分析 主体性道德 教 育 及 其遭遇 的现 实 困境 并探 索解决 困境 的 出路 之 所在 。 关键 词 : 道德教 育 ; 主体 性 ; 问题与 对策
当代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参考文献】 1. 刘兴邦. 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价值取向[J]. 湖南师范大 学教育科学学报,1991 2. 兰先芳. 儒家教育思想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D]. 广西师范 大学,2001 3. 蔡德贵. 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J]. 现代哲 学,2001
·228·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2.(11).2
( 四) 价值观混乱。主要表现在: 1. 教育价值观的混乱。上学有没有用? 上学为了什么? 两个问号及各式各样的回答凸显当代大学生对教育的重要 性缺乏足够认识; 在教育实用性和教育人文性的关系上出现 价值判断的混乱等。 2. 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大学期间性行为的普遍存在、学 术造假的泛滥、诚信问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代大学 生在道德层面出现滑坡。但这个群体又不乏理性的的自检 和反省,面对良心 和 道 德 问 题,大 学 生 群 体 内 部 分 化 和 个 体 的内心反思彰显了这一群体在道德价值观上的混乱和迷茫。 3. 缺乏信仰,过分崇拜金钱和权力等。功利性成为相当 比例的大学生的 标 签,无 论 在 思 想 上 还 是 在 行 动 上,这 一 群 体都呈现明显的趋利倾向。 ( 五) 从众心理严重。选择性是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学生在教育过程 中 可 以 在 多 种 目 标、多 种 活 动 中 进 行 选 择。 但在高校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多元发展途径的“多元选择 环境”中,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从众心理和从众 行为。比如: 考研,入党,选修等。 二、当代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剖析 ( 一) 客观原因。 1. 家庭影响。当代中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家庭教育让孩 子的主体性意识和能力培养先天不足。应该说,当代大学生 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的教育方式具有如下特 点及后果: ( 1) 溺爱。众星捧月的鸟笼式喂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在享受父母提供的优渥生活的同时,丧失了抗拒父母意志的 能力,也丧失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 2) “代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天 下父母从怀孕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以自己的思维和方式设计 孩子的前途命运,包 括 学 什 么,玩 什 么,上 什 么 样 的 学,甚 至 成年后跟谁交往,孩子的一切都被安排“妥当”。 ( 3) “偏科”。所谓“偏科”一是指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严 要求,只要学习好,其他不重要; 二是指他们所谓的“学习”其 实只是知识和技 能 的 学 习,孩 子 可 能 学 习 很 好 且 多 才 多 艺, 但是如何生活、如何做人的生活教育和人文教育滞后。 2. 学校教育。中小学阶段的学生主体性培养后天乏力, 是大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重要源头。成因如下: ( 1) 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弊端。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普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实现问题的困境及对策

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实现问题的困境及对策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实现问题的困境及对策摘要:市场经济创造了主体性实现所需要的条件,使主体思维走向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
如何使各主体之间能够形成一种较为平等的关系,保障不同主体的主体性得到实现。
关键词:市场经济主体性实现对策市场经济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调节作用的经济模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规那么对于所有主体而言是平等的,在生产活动中主体总是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生产活动。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的特点首先,人们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能积极地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
既满足了自身需要又很好地推动了社会的开展。
其次,市场经济保证了主体的价值的实现。
人的价值包括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真正的价值实现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人民群众的要求或利益总是代表着人类整体的利益与要求,因此,对于任何的主体而言,其认识的结果只有与人民的利益一致,才是正确的认识。
最后,市场经济促进了主体思维观念的转变。
市场经济在取代自然经济和传统方案经济的同时, 使主体思维走向独立性、丰富性和开放性。
新的观念的形成又有效地促进了人们的行为的改变,进而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开展。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性实现的困境市场经济条件下,受经济条件、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使人们的主体性实现面临着新的问题:第一,主体自身的异化。
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导致主客体地位的倒置,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人支配物的权利表现为物支配人的权利、而人本身那么成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
第二,客体的反主体化。
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抵抗或对抗。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加速了各种产业的开展,人们大量开采资源,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天灾频仍,危患不断。
大量砍伐森林致使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每年有大量的耕地为沙漠所吞噬。
而大力开展工业的结果是,空气污染日益严重,气候反常。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和出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和出路作者:李力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中下旬刊》 2015年第8期李力安康学院政治与历史系陕西安康725000摘要院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促成了主体性哲学的发展和鼎盛,主体性哲学突出人的价值和人在活动中的能动性,或从主观方面来解释世界和人生,它的功绩是把人从宗教中解放出来,肯定了人的价值。
但西方主体性哲学的思考方式依然是唯心主义的,由于抽象地、孤立地来把握人的主体性,因此往往会夸大主体的地位和性质。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来分析主体性问题,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出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并为其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
关键词院主体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困境;出路近代西方哲学经历了一场认识论转向,这场发生在启蒙时代的哲学革命以宗教哲学中的神性和政治上的君权神授为批判对象,在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中埋葬了欧洲的封建主义思想。
这一时期哲学的一大特点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或者说理性,一切事物和理论都在主体的审判下才能确立自己的价值。
毫无疑问,主体性哲学的发展顺应了近代社会科学兴起和政治上人的解放的大潮流。
但近代主体性哲学对主体的理解依然没有摆脱唯心主义的窠臼,对主体的理解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片面的主观性,仅仅从精神方面、理性来理解人,把社会和认识的发展看作是意识和思想的产物。
这种完全脱离自然、脱离人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性并没有实现人类社会的理想化和人的现实解放,相反导致了人的价值危机和理性的毁灭。
只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出发来分析主体性问题,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出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困境,并为其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
1 主体性哲学的困境费尔巴哈曾对近代哲学高扬人的主体性和理性的特点做出了高度的评价:“现在,人重新在对自己精神的宏伟创造的观察中感觉到自身的存在,意识到自己的独立自主性,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上的高尚优雅,意识到自己具有一种内在的、天生的、与上帝相似的东西,产生了对自然界的兴趣和研究自然界的兴趣,获得了观察的才能和对现实的正确观点。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困境主体性原则伦理实践论文摘要:主体性是主体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
在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忽略了对象的客体性维度,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要走出这一主体性困境,必须呼唤社会实践中精神文化实践和伦理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维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主体与特殊客体(主体)之间的沟通,达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主体性之所以被称为主体性,就是因为它是主动的、自主的、创造的,就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
但是,在当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人的主体性在扩展中引起了反主体性的问题。
在现代性背景下,主体不断刨造为我性客体、工具,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不断创造与自己作对的“非我性”世界。
主体性的发挥常常导致了对主体性的压抑和制度性的驱使,不断制造为我性工具的后果常常是主体成了自己某种力量的工具,改造客体的结果常常是自己成了客体。
当代社会出现的反主体性问题包括主体自身的异化、客体的反主体化和他人的非客体性等。
主体自身的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
马克思的描述是:“……他的活动由此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
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本身的异化在于人活动的异化,本质上是人生命活动的异化。
社会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同化它的成员,以便使他与社会融为一体。
在这种同化中,如果个体甘愿放弃自己的个性,或者社会强迫个体放弃自己的个性,那么这种同化实际上就是异化。
当人类越来越依赖自己所创造的高新科技产品时,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
劳动作为类的发展的自由的活动,变成为个人维持生存的手段,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主体自身的异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当代主体性困境和出路(一)
论文关键词:主体性困境主体性原则伦理实践
论文摘要:主体性是主体在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
在科技水平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由于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忽略了对象的客体性维度,人的主体性处在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要走出这一主体性困境,必须呼唤社会实践中精神文化实践和伦理实践的审美性和道德性维度,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通过主体与特殊客体(主体)之间的沟通,达到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主体性之所以被称为主体性,就是因为它是主动的、自主的、创造的,就是因为它具有自身特有的性质。
但是,在当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人的主体性在扩展中引起了反主体性的问题。
在现代性背景下,主体不断刨造为我性客体、工具,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在不断创造与自己作对的“非我性”世界。
主体性的发挥常常导致了对主体性的压抑和制度性的驱使,不断制造为我性工具的后果常常是主体成了自己某种力量的工具,改造客体的结果常常是自己成了客体。
当代社会出现的反主体性问题包括主体自身的异化、客体的反主体化和他人的非客体性等。
主体自身的异化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发生的,是主体的主体性的丧失,是主客体地位的倒置。
马克思的描述是:“……他的活动由此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
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本身的异化在于人活动的异化,本质上是人生命活动的异化。
社会有一项重要的功能,就是同化它的成员,以便使他与社会融为一体。
在这种同化中,如果个体甘愿放弃自己的个性,或者社会强迫个体放弃自己的个性,那么这种同化实际上就是异化。
当人类越来越依赖自己所创造的高新科技产品时,人就失去了自己的类生活和类本质。
劳动作为类的发展的自由的活动,变成为个人维持生存的手段,劳动的异化造成了主体自身的异化。
美国哲学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指出,工业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方式趋于同一化,“出现了一种单向度的思想和行为形式,形成了一种单向度的社会。
”“标准化和程式化,使生产性工作与非生产性工作同化了。
”“在职业分层中进一步显示出这种同化趋势。
”哪在社会整体单调的同一性中,人个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被牺牲或压抑了,个人甚至群体的主体性都可能发生异化。
这种情况不仅在刚走人现代化的社会中存在,而且在发达的工业社会里依然存在。
当代主体的困境还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抵制和反抗。
主体素来支配着客体,现在却反过来为客体所支配。
这种状况对于主体而言是异化,对于客体而言就是反主体化对于人类主体而言,客体就是自然界。
自然界作为客体的反主体化,是人类主体控制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引起的危害主体自身的反作用。
近代以来,科学及其转化而来的技术确实增强了人类的能力,使人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控制了自然。
但人对自然的控制不是单向的,而是必然反过来制约人自身在人类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体的情况下,控制自然意味着由某些个人或社会集团完全支配特定范围内的现有资源,并且部分或全部排斥其他个人或社会集团的利益。
加拿大学者威廉·菜斯写道:“在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人成了为控制自然而制造的工具的奴仆,因为技术发明的速度甚至连最先进的社会也不能控制……由于对自然的控制而加剧的冲突又陷入追求新的技术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政治控制。
”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制造的工具系统,本来是主体用以作用于客体的中介如机械系统、通讯系统、交通系统、武器系统等等越来越客体化,也可能反过来制约、束缚乃至危害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某种反主体的存在物。
同时,人类作为主体还创造社会客体,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管理和联系的手段等等。
这些由主体创造的为主体服务的社会客体或中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反过来凌驾于主体之上,束缚或反对主体,成为主体的主人。
同样的,人的观念的创造物(观念客体)如果被教条化、神秘化或神圣化,成为束缚、压抑、误导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东西,或者被统治者用来进行社
会控制、思想控制,无疑也会成为一种反主体化的客体。
在这种对抗和冲突中,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是真正的主体,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主体性,这就是把他人当作客体的主体陷入的主体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