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的本质
论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

论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摘要】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在于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立身之道,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手段,是推动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是不断发展的源泉。
实践贯穿着人类社会的始终,是人类社会的核心本质,是不断前行的力量,也是永续的基石。
通过实践,人类社会不断创新、进步,不断适应环境和社会的变化,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基础,是人类社会得以永续发展的关键。
人类社会的实践本质是一个深刻而广泛的主题,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探索。
通过对实践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实现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人类社会起源、实践重要性、发展、动力、立身之道、个人价值、文明进步、源泉、核心本质、前行、永续、力量、基石。
1. 引言1.1 人类社会的起源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几十万年前早期人类的集体生活。
在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们逐渐凭借语言、工具和合作建立了社会群体,形成了共同生活和协作的模式。
人类社会的起源源于人类的原始实践活动,包括狩猎、采集、耕种等生产实践,以及相互间的合作、互助等社会实践。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人类逐渐树立了共同的目标和规则,形成了合作共赢的社会模式。
人类社会的起源还与人类社会的生存需求密切相关。
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人们面临着种种自然环境的挑战,需要通过合作和共同实践来解决食物、居住、安全等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通过实践可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存水平,从而形成了为了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实践的社会文化。
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说是人类在实践中不断彼此合作、相互帮助的结果。
实践是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通过实践,人类社会得以建立起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从而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1.2 实践的重要性实践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性体现在方方面面,它不仅仅是提升社会发展的一种手段,更是构建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的重要基础。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高教出版社,《马原》2018年版

--恩格斯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
“哲学家们只是 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问题在 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
•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 革命的运动。 ——列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深圳
名人名言
• “不登高山,不知 天之高也;不临深 溪,不知地之厚 也。”——荀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 要躬行——陆游
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
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基本特征:
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地活动。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 识活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中介:工具、手段、程序和方法。
3、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4、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你要有知识,你就 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 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 尝一尝。 ——毛泽东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数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建筑、手工业
战争
力学
孙子兵法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改革开放
实践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认识产生
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列文虎克制造的显微镜-200 倍
电子显微镜 – 300万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基本结构
实践结果
实践结果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所得到的结果,它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结果可以是人 们改造和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精神产品等,也可以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所得到的认知和 经验等。实践结果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所得到的反馈和检验,它反映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 认知和掌握程度
PART 3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实践的本质
-
目录
1
实践的本质
2 实践的基本结构
3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4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PART 1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本质
1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 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2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实现人的价值、表现
人的本质力量的途径
3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本质
实践的物质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实 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和结果都是客观的。 实践的主体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生物,他们 通过感官来感知世界,并由此构成了一个现 实的感性世界。实践的对象也是客观存在的 ,无论是自然、社会还是思维领域中的对象 ,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实践的手段,如工具 、机器等,也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实践 的结果也是客观的,它是由实践主体通过实 践活动改变客观世界而得到的,具有客观实 在性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 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 活动,具有各种不同 的形式,其中重要的 形式有科学、艺术、 教育等活动
实践形式的多样性
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 活动,构成全部社会生活的基 础;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 实践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产 生和发展,受物质生产实践的 制约并对其产生能动的反作用
实践的本质和意义

实践的本质和意义
实践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人们能够直接接触和观察客观事物,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并进一步升华为理性认识。
2.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真理的正确性。
理论和假设只有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
3.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能够推动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发展,还能够激发人类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中的新问题和新需求,促使人们不断探索和研究,推动科学技术和文化的进步。
4. 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离不开实践。
实践中的生产活动、社会交往和政治行为等,都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重要力量。
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

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结构实践是指在具体的实际行动中进行尝试、实现和验证一定目标的过程。
它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的真实经验和知识积累,是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和提高能力的有效途径。
实践的本质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对理论的检验和应用。
理论是由实践经验和实践问题抽象而成的,而实践则是对理论的检验和应用的过程。
实践通过检验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对理论进行了修正、完善和发展,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实践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对理论的应用,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操作方法,从而解决实践问题。
其次,实践是科学认识和创造发展的源泉。
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猜想,通过实验和实践验证来获得新的认识和发现。
实践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再次,实践是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可以锻炼人们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等。
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的观察力、分析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判断力等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务实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此外,实践是人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方式之一。
实践是人们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通过实践可以将理想变为现实,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价值。
实践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是实践活动的目标和计划。
实践活动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确定实践的任务、时间、地点、人员和资源等。
目标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实践活动的驱动力和指导方向。
第二层是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实践活动需要有组织和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包括组织团队、分配任务、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实施和监督评估等。
这一层次主要涉及实践活动的具体操作和执行过程。
第三层是实践活动的反思和总结。
实践活动需要对实践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包括对实践活动的效果、问题和经验进行评估和总结。
通过反思和总结,可以发现问题、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和水平。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简答题

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简答题
实践的本质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它不同于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活动。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同时实践可以把人头脑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基本结构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目标:实践的目标是实现某种预期的结果或达到特定的目的,目标可以是个人、组织或社会的。
2.行动:实践需要通过具体的行动来实现目标,行动包括思考、计划、执行、评估等一系列活动的组合。
3.反馈:实践中的反馈是指通过观察和评估实践的结果,了解实践的效果和影响,并根据反馈信息进行调整和改进。
4.反思:实践需要进行反思,即对实践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提高实践的效果和水平。
此外,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也是实践的基本结构之一。
这种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其中实践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
主体认识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综上所述,实践的本质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而实践的基本结构包括目标、行动、反馈和反思等要素,同时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实践的基本结构之一。
实践的本质——精选推荐

、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对世界本质的解释,与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不同,不仅在于提出了正确的哲学物质观,而且在于引入了实践的观点。
在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理论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他说:“从前的~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①就是说,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其主要缺陷是直观性,离开人的实践活动去理解世界,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
而唯心主义又走上另一个极端,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把意识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它当然也不可能坚持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
(一)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把“实践”引入哲学并非始于马克思,许多哲学家都曾讲过实践,但他们对实践的理解各不相同。
唯心主义者把实践理解为纯主观、纯精神的活动。
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
近代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把实践看成“自我”产生、设定“非我”(客观事物)的活动。
黑格尔把实践视为精神性的理念活动。
旧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日常生活的活动。
如费尔巴哈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卑污的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实用主义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活动,抹杀了实践活动的社会性。
他们对实践的理解,都只是抓住了实践的某种特征,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实践的各个方面,因而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把握实践。
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实践的本质名词解释

实践的本质名词解释
实践的本质是指人类通过实际行动来探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
它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参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实践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
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亲身接触、感知客观事物,了解其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其次,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工具。
实践不仅是认识世界的基础,更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人们通过实践将自己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和目的。
第三,实践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
它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实践内容和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实践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们通过实践可以创造出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实现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同时,实践也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实现自我超越和进步。
总之,实践的本质是人类通过实际行动来探索、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活动,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历史性、社会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通过实践,人们不仅能够认识世界,更能改造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真理与价值统一的基础。
马克用主义实践观深刻揭示了实践在自然演化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实践的本质、结构和表现形式,为科学把握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以前的中外哲学都使用过实践的概念,并作过很多论述。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实践被称为“践行”“实行”或“行”,与“知”相对应,但主要是指道德伦理行为。
在西方哲学史上,一些思想家对实践也有不少论述,如康德把实践看成是理性自主的道德活动;黑格尔把实践理解主观改造客观对象的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尽管他触摸到了生产劳动的意义,认为劳动陶冶事物,但最终还是把实践限定在抽象的精神活动范围之内;费尔巴哈把实践与物质性的活动联系起来,但他所理解的实践又仅仅限于日常生活活动,并将实践等同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总之,他们都没有科学地理解人类实践的真正本质,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和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意义。
马克思科学阐明了人类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了科学的实践观。
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集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重要文献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提出全部社会生宿住本风工定头或的,开鲜明指出折心。
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毛泽东在《实践从中地阐释
了实践的内涵、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之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现实的物质活动
因此,实践所具有的直接现实性也就是实践活动的客观实在性。
首先,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其次,实践的水平、厂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最后,实践能够引起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实践的这一特征,把它同人的主观认识活动区别开来。
第二,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的、被动的适应性活动不同,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目的性是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在人的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目的决定着实践者的行为。
马克思对此形象地比喻道:虽然蜜蜂建造蜂房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
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所以实践是人的自觉能动的活动。
第三,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
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
了它的历史性。
实践的内容、性质、范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