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15中国政治制度史(题目答案)

20190515中国政治制度史(题目答案)
20190515中国政治制度史(题目答案)

0414

1、4.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设有两个特别行政区,它们是——。

C西藏与川边

A东省与威海卫

D青海与西藏

B蒙古与西藏

参考答案:A东省与威海卫;

2、西周的卿事僚,其性质属于——。

D军务官

A参谋官

C神祇官

B政务官

参考答案:B政务官;

3、1.正式形成了群体宰辅制度的朝代是——。

D唐初

B西晋

A魏晋

C隋初

参考答案:D唐初;

4、3.“三公制度”正式建立起来是在——。

C西汉晚期

B西汉前期

D东汉初期

A秦朝

参考答案:C西汉晚期;

5、2.按严格的政治身份占有土地数量的名田制实行于——。

B秦和汉初

D北魏至唐

C魏晋之际

A战国

参考答案:B秦和汉初;

6、3.西周分封制下,大夫的统治区称为——。

C国

A天下

D家

B采邑

参考答案:D家;

7、南京国民政府的国体是——。

B地主阶级的政权

A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D封建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政权

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参考答案:C大地主、大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8、宋代监察本路各长官的监察官是——。

A采访处置使

C走马承受公事

D巡按御史

B提点刑狱

参考答案:C走马承受公事;

9、2.战国时期建立了地方官员行政业绩考核制度,叫做——。

B督查制度

D朝觐制度

A御史监察制度

C上计制度

参考答案:C上计制度;

10、2.春秋战国时期,有个职官名号“莫敖”,属于——。

A秦国

B晋国

C燕国

D楚国

参考答案:D楚国;

11、2.郡县制下的“县”,其出现时期是——。

A春秋前期

C春秋末期

B春秋中期

D战国初期

参考答案:B春秋中期;

12、5.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省与县之间尝试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中最普遍的是——。

C首席县长制

D行政长制

B行政督察专员制

A道员制

参考答案:B行政督察专员制;

13、4.在各代中,地方政权军事化特征突出的时期是——。

D元朝

C隋唐

B魏晋南北朝

A东汉

参考答案:B魏晋南北朝;

14、2.枢密院职官改由士人担任始于——。

C.D北宋

C五代

B唐昭宗

A唐宣宗

参考答案:C五代;

15、4.先秦时期由王或国君亲自挑选、任用、提拔人才的制度是——。

B简选制度

A世官制度

D推荐与自荐制度

C乡举里选制度

参考答案:B简选制度;

16、3.明代内阁制度最后形成是在——。

A成祖时期

D英宗时期

C宣宗时期

B仁宗时期

参考答案:D英宗时期;

17、2.清朝最初的议政和决策中心是——。

D.B内阁

D南书房

A议政王大臣会议

C军机处

参考答案:A议政王大臣会议;

18、3.下列诸项中,与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组织变化特点不符的是——。

E.D国家组织进一步体现宗法制原则

B开始推行君主委任制

A国家组织的设立进一步趋向以君主为中心

C神祇官在国家组织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参考答案:E.D国家组织进一步体现宗法制原则;

19、5.废除科举制后,清政府成立的主管全国教育工作的机构是——。

D通儒院

A学部

B教育部

C国子监

参考答案:A学部;

20、1.古代地主封建制成熟于——。

B两汉时期

C隋唐宋元时期

A魏晋时期

D明清时期

参考答案:C隋唐宋元时期;

21、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任用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

A.√

B.×

参考答案:A.√;

22、唐朝的门下省,在武则天时代曾被改称为鸾台。

A.√

B.×

参考答案:A.√;

23、各抗日根据地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各边区政府。

A.√

B.×

24、1908年,清政府宣布推行地方自治。

A.√

B.×

参考答案:A.√;

25、自秦统一以后中国就成了单一制国家。

A.√

B.×

参考答案:A.√;

26、商朝已实行分封制。

A.√

B.×

参考答案:A.√;

27、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区划实行“州郡县”三级制。

A.√

B.×

参考答案:A.√;

28、征召制度是地方长官自行征用属吏的制度。

A.√

B.×

参考答案:B.×;

29、1909年各省正式成立了民意机关谘议局。

A.√

B.×

参考答案:A.√;

30、商代国家组织的组织原则是亲贵合一。

A.√

B.×

参考答案:A.√;

31、清代监察组织中,六科与都察院处于并立的独立地位。

A.√

B.×

参考答案:B.×;

32、鸦片战争以后到1949年,中国基本上仍属于封建国体。

A.√

B.×

参考答案:A.√;

33、唐代“工商之子”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A.√

B.×

参考答案:A.√;

34、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根本特点是皇帝职位终身制。

A.√

B.×

35、在1913-1914年间各省成立省议会,省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

A.√

B.×

参考答案:A.√;

36、晚清时期最早设立的涉外机构是总税务司。

A.√

B.×

参考答案:B.×;

37、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建立起了国家封建制度。

A.√

B.×

参考答案:A.√;

38、抗日民主政权与工农民主政权的区别之一,是抗日民主政权实行议行合一。

A.√

B.×

参考答案:B.×;

39、南京国民政府地方监察实行分区监察,抗战胜利后改监察委员行署为监察使署。

A.√

B.×

参考答案:B.×;

40、北宋前期,三省六部二十四司虽有正官,不是特别任命,就不管本司的事务。

A.√

B.×

参考答案:A.√;

41、汉代租佃契约已经普遍。

A.√

B.×

参考答案:B.×;

42、汉代丞相制度对君主起着制约作用。

A.√

B.×

参考答案:A.√;

43、从1931年至1947年,国民政府坚持举行文官考试,一般每年或间年举行。

A.√

B.×

参考答案:A.√;

44、1930年以后,国民政府将市分为特别市与普通市两种。

A.√

B.×

参考答案:B.×;

45、政体是国家的本质,是国家的根本体制。

A.√

B.×

46、《苏维埃暂行选举法》规定,资本家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A.√

B.×

参考答案:A.√;

47、到战国时期,才产生专门的监察机构。

A.√

B.×

参考答案:A.√;

48、秦汉时期地主封建制尚未充分发展起来,国家封建制强大。

A.√

B.×

参考答案:A.√;

49、《太平御览》属于古籍中的会典类著作。

A.√

B.×

参考答案:B.×;

50、清代乡试取中的人,被称为秀才。

A.√

B.×

参考答案:B.×;

51、明代都察院的职能是管理社会治安。

A.√

B.×

参考答案:B.×;

52、清朝的军机处只负责处理军务。

A.√

B.×

参考答案:B.×;

53、隋朝最终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国家组织。

A.√

B.×

参考答案:A.√;

54、南北朝时期,中书省的大权逐渐转移于中书舍人之手。

A.√

B.×

参考答案:A.√;

55、元代六部属于中书省。

A.√

B.×

参考答案:A.√;

56、元代的行政体制从根本上说是一省制。

A.√

B.×

57、抗战以前,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副院长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

A.√

B.×

参考答案:A.√;

58、西周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A.√

B.×

参考答案:A.√;

59、战国频繁的战争促成了专制君主制的形成。

A.√

B.×

参考答案:A.√;

60、“工农检察委员会”是工农民主政权的检察机关。

A.√

B.×

参考答案:B.×;

61、2.隋唐时期国家政体的特征是什么?

参考答案:隋唐时期是专制君主制政体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政体表现形式是君主宰辅制,主要特征:(1)皇帝之下,有一群宰辅。宰相由一个人发展成为一群人,君主通过群相来专制臣民。(2)宰辅由一人变为一个群体,既有用“分散相权”的办法来维护皇权的意义,也有发挥集体智慧,减少决策失误的意义。(3)宰辅仍有一定的决策权。

62、1.为什么说隋唐宋元是封建制社会的成熟阶段?

参考答案: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封建制社会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因为地主封建制突破了国家封建制的束缚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1)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清除了障碍。(2)封建租佃关系的契约保证有了普遍发展。这是地主封建制成熟的重要标志。(3)封建城市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街市的出现。二是行会的出现。三是国际贸易有了大发展。城市经济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地主封建制经济发展的新水平。

63、1.为什么说明清国家组织体现了绝对君主制的精神?

参考答案:(1)废除丞相,皇帝集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于一身,直接指挥中央、地方行政机构,最大限度地实现独裁。(2)内阁、军机处(阁臣、军机大臣)均承旨办事,丧失了如唐宋元的中书机构的参与决策权。(3)皇帝和中央政府对边疆、地方的控制更直接。户部、刑部按省份设十三司,直接指挥各省事务,体现了专制集权的新发展。

64、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作用?

参考答案: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1)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垄断官员选拔制度的现象,为社会提供了相对平等的考试机会,以及进入国家官员队伍的可能性。(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科举制的消极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明清时期考试答卷的形式规定必须用八股文,这种标准化、程式化的考试形式与禁锢思想的考试内容,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淹没了人的个性,销蚀了人的创造力。它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65、春秋时期郡县制与采邑制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1)郡守县令(或大夫、长)由诸侯国君直接任免。(2)郡县长官不享有世袭的封邑,按职务领取俸禄。(3)郡县长官在中央统一指挥下处理军政财事务,接受中央的监督、考核。

66、3.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监察制度有哪些划时代的意义?

参考答案:(1)第一次确定了国家元首要由选举产生,并接受监督的原则,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国资产阶级按照“三权分立”即立法、行政、司法分立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第一次在中国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上,规定了国家元首要由选举产生,并接受监督的原则。它打破了中国国家元首历来由某些家族内部传承或暴力产生,国家元首至高无上,权力不受监督与制约的传统,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新气象。(2)制定具有宪法性质的约法,为监察工作提供法律保障(3)开创的议会监督制度。议会可监督行政,弹劾总统和国务员。这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7、1.民国初年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参考答案:(1)民国初年,调整行政区划为省、道、县三级制。(2)在省级政权组织方面,实行军、民分治。各省在1913-1914年间成立省议会。省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3)道、县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曾设县议事会,为立法机关,实行所谓地方自治。(4)袁世凯政府加强对对地方政权的整顿,加强省的控制,有维护统一的意义,但还含有清除其走向独裁专制道路上的新障碍的用意。

68、3.明清监察制度有何变化?

参考答案:明朝监察制度的变化:(1)中央恢复台谏并行体制,旨在加强对臣下的监察.废除御史台,建立都察院,为最高监察机构。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进行对口监察。(2)在地方建立多级交叉监察网络,有十三道监察御史;布、都、案三司;分巡道、分守道;总督、巡抚。(3)厉行厂卫特务组织的特殊监察.清朝监察制度突出皇帝的绝对权威。(1)科道合一,监察机构达到空前统一,而言谏制度终于消亡。(2)地方监察采用明朝办法,确立四级监察体制。十五道御史、督抚、按察司、巡道构成对地方的四级监察网络。

69、1.汉初封国王、侯与郡县行政长官的差别如何?

参考答案:汉初,王国与郡、侯国与县级别相当,但王、侯和郡县长官相比,仍有很大差别。(1)王、侯是世袭的,而郡县长官是随时可被调整和任免的。(2)王、侯是半独立的割据者,郡县长官是完全听命于中央的。(3)王国、侯国在境内征收的赋税,归王侯所有,而郡县的赋税收入必须上缴中央。

70、3.宋代科举制有哪些改革?

参考答案:宋代科举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1)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在州(府)试(发解试),省试之上,增加了殿试。(2)实行锁院、糊名、誊录。(3)废除吏部选试。(4)创立词科。

(5)王安石执政期间制定“三舍法”,将学校教育、考试与科举考试制度结合在一起。此外,放松考生资格限制,允许官员、“工商、杂类”出身的士人应举。扩大取士名额,设置特奏名,举人应省试或殿试多次不第,特赐出身,谓之“特奏名”,又称“恩科”。

71、2.中国古代官吏选任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官吏选任制度,依其主要形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三代世官制度,(2)春秋战国时期的军功、事功选拔制度,(3)秦汉的任子制、征辟制、察举制,(4)魏晋南北朝的九品官人法,(5)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72、3.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参考答案:(1)临时政府的大部分实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2)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和推行的措施,也集中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愿和利益。(3)南京临时政府的资产阶级性质,还集中反映在《临时约法》上。《临时约法》体现了人民主权的精神;确定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自由、平等的精神。

73、3.魏晋南北朝监察制度与秦汉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御史台完全独立、御史中丞地位显赫、机构日趋完整。曹魏时,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御史台组织机构日趋完善,御史行使监察权出现“风闻奏事”制度。(2)

尚书左丞成为行政系统内部监察组织,成为与御史台并立的中央监察机构。(3)改司隶校尉为刺史,监察权归并于御史台和尚书左丞。(4)谏官组织、谏议制度初步形成。但是,谏官的隶属关系不稳定,变化比较大。(5)魏晋时地方监察不太健全。南朝刘宋设置典签,才改变了地方无专任监察的状况。

74、2.简述察举制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察举制的建立,对于汉政权的巩固,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它否定世袭制,打破了汉初军功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冲击了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但后来凝固化的黄老政治,选拔了一大批国家急需的人才。(2)西汉晚期以后,地主阶级构成发生重大变化,世族地主阶级成为社会统治阶级,察举制遂成为大族、官僚、地主结党营私、把持政治的工具。察举制走向腐败,东汉末,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局”的现象。察举制促成了世族集团的形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

75、3.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为什么不能遏止腐败?

参考答案:南京国民政府仍然以监察院为全国最高监察机构,在监察制度上做了一些改革,监察院长、副院长、委员的产生由委任制改为选举制,形式上完善了国民政府的监察制度。但国民政府的监察组织却未能承担起监察的责任,惩治贪污和腐败。这其中有许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国民党的腐败,因为制度是由人制定并执行的,一个腐败的群体与政府难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监察制度并不能解决国民政府的腐败问题,问题的解决,与国体和政体的解决一样,最终只能由中国人民的革命胜利来实现。

76、1.明清时期绝对君主制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1)君主最大限度地总揽了权力。废除丞相,用“取消相权”的方式维护皇权。绝对君主制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不仅是国家元首,而且成为国家行政首脑,直接处理行政事务,独揽大权。(2)明内阁、清军机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但其性质属于秘书机构,不是正式的政府机构,有参议权而没有决策权。

77、3.唐代监察制度有哪些创制?

参考答案:唐朝监察组织,仍然可以区分为行政组织内部与外部的监察两大系统。行政组织内部的监察,主要由尚书丞负责。行政组织外部的监察由御史系统和谏官系统构成。唐代监察制度的创制,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御史台组织体系规范。经过多次调整,最终形成了三院分职的组织系统。(2)谏官制度发展成熟,形成与御史台并立的格局。标志着封建监察制度的成熟。(3)重新建立并健全地方监察体制。贞观初年将全国分为十道,临时派遣巡察、黜陟等使,分道监察地方官。天授二年以后,十道巡察成为定制。开元二十一年,分全国为十五道,置采访处置使,常驻地方,有治所,地方监察制度最终完备。

78、3.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组织机关有何调整?

参考答案:(1)建立集中党、政、军权的国防最高委员会。(2)国民政府主席职权的变化及各部、院的调整。(3)设立国民参政会。

79、全面内战爆发后,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解放区政权发生了变化,逐步完成了由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民主政府的转变。(1)专政对象和政府任务的变化。(2)参加政府的成分发生变化。(3)参议会向人民代表会议转化。(4)针对管辖地区的不同情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管理体制。

80、1.先秦时期贵族君主制的特点有哪些?

参考答案: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君主制度的基本特征,即君主世袭、被神化,这与古代西欧有些国家君主由诸侯选举产生确实大不相同。第二个特征,君权受到贵族,主要是宗法贵族的限制。这种限制又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君权受到来自贵族长老的制约。第二个层面,是分封制对君权的分割。

81、2.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创立皇帝制度,皇帝是国家的核心。皇帝制度的根本特点是皇帝拥有国家一切最高的、不受约束的权力。(2)国家组织规范统一。秦统一后,建立起权力集中、规范统一的国家组织。汉代进一步调整、完善。(3)政府的中枢组织在秦西汉前期是“三公九卿”,西汉后期至东汉演变为“尚书”。实行决策、执行一元化体制(4)国家组织仍带有家国不分、宫府一体的属性。

82、2.九品官人法有何历史影响?

参考答案:(1)在其实行之初,由于中央控制比较严格,大体上遵循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的方针,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国家选拔了一些有用之才。(2)制度本身带有落后、世袭的色彩,如赐官、赐爵与袭爵;中正多由高门大族出身的人担任;由此出现仕途为世族所垄断的格局,并影响中央集权,加深了吏治的腐败。

83、2.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在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1)国家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的原则、观念,对以后各代产生很大影响,分权的目的主要是加强皇权;(2)国家组织机构被后代延续。三省制在宋代有一段时间仍然实行,自隋开始的政事堂宰相议政制度延及宋代,六部是以后各朝国家主要行政职能部门。

84、1.中国古代国体经历了哪些演化阶段?

参考答案:(1)夏商:奴隶制国家阶段;(2)西周东周:封建领主制阶段;(3)秦汉——明清:地主封建制阶段:其中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其发展阶段;隋唐宋元是成熟阶段;明清是最后阶段。

85、1.秦汉时期国家政体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专制君主制政体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君主丞相制。(1)秦汉全面建立起专制君主制。(2)秦、汉初,皇帝之下有一个丞相(相国),君主通过丞相来专制臣民。(3)丞相位尊权重,丞相制度对君主起着一定的体制性的制约作用,丞相府是政府的中枢——最高决策兼执行机构,有一定决策权。汉武帝以后,用“中朝”尚书取代“外朝”丞相,以“转移相权”方式来维护皇权。但没有改变在皇帝之下有一个中枢首脑机构的格局。尚书对君主仍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尽管这种体制的制约是有限的。

86、2.试析南京国民政府的五院制。

参考答案:从1928年10月到1948年5月,是国民政府所谓“训政”时期,在“训政”时期,成立五院制国民政府。五院制国民政府由国民政府委员会、五院等组成。国民政府委员会名义上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权力机关。国民政府主席是国家元首,对外代表国民政府,并兼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国民政府委员会之下,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等五院是核心机构。五院制渊源于孙中山的“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学说,从政治体制上讲,有其一定合理性,但由于国民政府《训政纲领》明确规定:训政期间,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期间,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行政权。加之国民政府主席由国民党中央委员会选任,五院在实际上既不对国民政府主席负责,也不对国民政府委员会负责,而只对蒋介石一人负责,所以五院制的国民政府,实际上成为国民党一党专政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的工具。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转入战时体制,总裁、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独裁,“权能分治”和“五权分立”名存实亡。从1948年5月到1949年,是国民政府所谓的“宪政”时期。国民政府行宪时期仍实行五院制,五院之上设立总统和副总统。总统权力广大,可提名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各院院长人选,对行政院重要政策进行“核可”,实际上不受宪法的约束。五院制仍是个人独裁的实现形式。

87、2.试述抗日民主政权的特点。

参考答案:抗日民主政权,是在抗日战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民民主专政,因而它除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第一,“三三制”原则。“三三制”

主要是指:在抗日根据地的民意机关和政府机关的人员配备上,共产党员占1/3,他们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占1/3,他们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派占1/3,他们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三三制”政权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创造,这样配备政权机关人员,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政权上的具体表现,它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坚持抗日战争,促进国民党统治区民主运动的发展。第二,抗日民主政权是“地方性的联合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地方性,是指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府之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处于平行地位,而各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之上没有再高一级的革命政权机关。这时,国民党所掌握的中华民国政权,还是对外代表中华民国的合法政府,而抗日民主政权,则是共产党领导的在中华民国领土内的由人民当家做主的地方政权。抗日民主政权是联合政府,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人民选举的共产党人和抗日党派及无党派代表人物合作的政府。由于各革命阶级、阶层、党派,参加到抗日战争的行列,因而在政权中亦有相应的地位,共产党必须与他们合作。这种合作是以共产党的绝对领导权为前提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抗日民主政权方针路线的正确实施,才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利益。这个联合政府实质上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民主主义政权的形式。

88、2.晚清地方行政组织的基本形式和特点如何?

参考答案:(1)晚清的地方行政层级仍是省、府(直隶厅、州)、县(散州、厅)三级制。在省与府、州、县之间,作为综核、监察官吏之区,设有道。省的数目增加,除二十三省外,仍设有特设官厅,即特别行政区。(2)督抚的独立性加强。出于中外交涉、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朝廷将许多权力下放地方,使地方督抚的独立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成为地方专权以及日后军阀割据的转折点。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企图削弱地方权力,中央与地方掀起了一幕幕集权与分权、控制与反控制的政潮。最终,督抚仍有总揽地方军政,并与中央各部平起平坐的地位和权力。(3)出现了民意机关谘议局。谘议局在名义上是作为省议会的“预备”,与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地方议会相类似,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实际上受督抚控制。(4)提出推行地方自治。实际上没有推行。

89、1.明清地方政府与元朝地方政府相比有哪些主要变化?

参考答案:元朝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权力相对集中。明清时期地方政府有较大变化。第一,明清两朝行省逐渐划小,行政层次也逐步简化。明朝实行省、府(直隶州)、县三级或省、府、州、县四级,虽然仍不整齐划一,但层次较元朝简化。清朝实行省、府(直隶州、厅)、县(散州、厅)三级。明朝省之道不是一级政区。清乾嘉以后,道员成为地方实官,但道在实际上又不被认为是一级行政区划。第二,地方省级政府权力设置突出多元化、相互牵制。明朝前期省没有统一的权力机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等三司,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互相牵制。明中叶为了增强地方政府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提高统治效能,设巡抚、总督监督地方,但必要时也可以集中一省或数省的权力以处理地方事务。于是省级政府权力又开始集中。不过,三司的权力并没有丧失,巡抚可以节制三司,但不是三司的上司;总督可以节制巡抚,但也不是巡抚的上司。督、抚、三司之间是互相制约的,督抚可以奏罢不称职的三司,三司亦可以参奏违法的督抚。另外督抚也受到巡按御史的监察。这样的分权牵制,使总督巡抚不能成为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势力。清朝到乾隆时,督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布、按二司长官为其下属。督抚集中军民诸权,有比较大的自主权,权力超过宋代以后的任何一种地方官。但是,布按二司仍然保持一定的独立性,有密折上奏权。总督有权节制巡抚,巡抚有独立奏事权。总督、巡抚在处理相关政务时,还有会商制度,联名上奏制度。由此可见,清朝在省级实行二元化的领导体制,督抚互相牵制、监督。90、2.试述“新县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结果。

参考答案:从1939年起,国民政府推行“新县制”,新县制以“地方自治”为旗号。其

主要内容为:(1)县的地位、性质:“县为自治单位”,“县为法人”,其职掌为办埋一切自治事务,代办中央或省政府委办事项。在县长主持全县自治事项时,省政府只能从旁监督,县长的地位较以前提高了。在财政上,规定原属省支配与处置的税收均转归县及乡镇作为实施自治的经费来源,由县政府统筹统支,不再列入国家财政。(2)县政议决的原则:设立县政会议,实行合议制,以防县长专行独断。(3)县政府机构的设置:比以前更有弹性。允许各省自行制订县政府的组织规程、将县划为六等,设置不同的机构。(4)县级政权的民意机关:县参议会。参议员由乡(镇)及职业团体选举产生。县参议会有议决、建议、听取报告及询问、接受请愿等权利。(5)县以下,乡镇为“法人”,“办理本乡镇自治事项及执行县政府委办事项。”保甲为新县制下最基层组织,办理保甲自治、执行上级政府委办事项。新县制实施结果:(1)实行新县制使国民政府县制的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截止至1941年底,全国开始实施新县制的有944县,有25069个乡镇公所依法改组,有218367个保办公所依法建立。然而,新县制作为一种地方政治制度,虽在全国推行,却远未在全国确立,其实施的范围和程度也极为有限。(2)实行新县制,使国民政府集权统治得以加强。实施新县制后,县政府得到很大程度的充实,省政府的职权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与此同时,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国家的权力得以向基层伸展,为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集权统治提供了社会基础。

91、1.试述中国古代国家权力中枢组织的变化。

参考答案:(1)三代时期,以王为核心的国家组织由尹、相或三公,王事官系统,政务官系统,神祇官系统构成。(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国君之下普遍设立总领全国军政事务的长官,或为相,或相、将并立,协助国君治国。(3)秦汉时期,国家组织的主体是以皇帝为核心的“三公九卿”。(4)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组织突出变化是三省制的初步形成,三省诸部制逐渐取代三公九卿制。(5)隋唐时期国家组织的核心是“三省六部制”。(6)宋元国家组织的核心由“二府制”变为一省制。(7)明代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内阁、六部、司礼监,清朝国家组织的中枢是军机处、内阁。

92、1.以明清社会为例,论述地主封建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原因。

参考答案: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地主封建制社会必然灭亡的原因是由于这一时期社会特征决定的。(1)封建生产力的发展走到了它的尽头。地主封建制的生产关系使封建生产力的发展充分发挥出来,但封建的地主经济、小农生产方式,再加上延续使用了2000多年几乎没有大改进的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使地主封建制走到了它的尽头。(2)土地高度集中与破产农民大量出现。既破坏生产力,也冲击着封建生产关系。(3)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产生。明代中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两个条件已经具备。江南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较早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清代资本主义萌芽有所发展。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作为一种新生的生产关系,它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销蚀着封建生产关系,预告着封建社会的衰亡。

93、2.晚清国家组织有哪些变化?

参考答案:晚清国家组织的变化受近代社会性质变化、西方入侵和中国改良主义的影响。主要变化有:(一)鸦片战争后涉外机构的设立(1)南、北洋通商大臣。为办理中外交涉、通商事务,清政府在1844年10月设立五口通商大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增设三口通商大臣,称北洋通商大臣,五口通商大臣也相应被称为南洋通商大臣。(2)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是1861年1月清政府设立的专门办理洋务、处理涉外事务的机构,是晚清政府走向半殖民地化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3)总税务司署。19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设立的全国海关最高行政机关,长官和高级官职由洋人担任,它的出现,标志着清政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家组织的变化(1)戊戌变法时期国家组织的短暂改革光绪帝曾诏令裁撤、增置一些官署,变法失败后,除京师大学堂、保甲制度

两项外,一切恢复旧制。(2)“新政”时期国家组织的调整1901至1905年,清朝实施所谓“新政”。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增没了商部、巡警部、学部及练兵处、财务处、税务处等机构。这是清朝国家组织机构变化较大也较迅速的时期。(3)“预备立宪”时期国家组织的变化1905年——1911年为清朝“预备立宪”时期,其国家组织又有一些变化。(1)调整中央官制。(2)成立资政院。但根本不是什么“民意机关”。(3)成立责任内阁——“皇族内阁”。1911年5月8日,宣布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机关,被称之为“皇族内阁”。。清政府组织机构改革虽然有较多的被动和不情愿的成分,但对传统官制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它本身也预示着旧的统治走上了末路。

94、2.试述明清科举制度演变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明清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同时科举制度也走向僵化与衰亡。(1)科举制度与学校制度紧密结合。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非由学校出身者则不能参加科举考试。(2)科举考试实行三级考试。乡试,第一名举人俗称“解元”。会试,第一名俗称“会员”。殿试,排出进士的名次,分三甲,一甲三名,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3)科举制度也走向僵化与衰亡。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考经义,规定在四书五经里出题,经义的解释,如“四书”,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准,考生只能“代圣贤立言”,考试答卷文体为“八股文”(制艺)。科举考试内容陈腐,形式僵化,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淹没了人的个性,销蚀了人的创造能力。妨碍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的研究,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到清末,科举制度终于被废除。

95、1.从国体的角度论述秦汉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特点。

参考答案:(1)国家封建制强大。国家控制了大量土地,控制了大量农奴(编户齐民)。国家徭役与国家暴力相结合,具有很强的强制性、破坏性和落后性。国家成为大领主,阻碍了地主者个人与劳动者个人之间生产关系的展开。(2)土地等级占有制严格。秦和汉初都实行按严格的政治身份占有土地数量的名田制。法律对“田宅逾制”给予严厉的打击。这种严格的等级土地占有制度,阻碍了地主经济的发展。(3)奴隶制残余保留比较多。在秦汉社会经济结构中,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封建生产关系长期并存,无论农业生产还是手工业生产中都有奴隶的存在。

96、2.南京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的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上有哪些尝试?

参考答案:南京国民政府在省与县之间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上,做过许多尝试。(1)各种介于省、县之间的政权组织,基本上可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作为县以上一个行政层级,对县长有指挥监督职权,如新疆的行政长制、江西的党政委员会分会制(前)和行政区长官制(后)等;—个是仅为协调而无权指挥的,如江苏的行政区监督制、浙江的县政督察专员制及安徽的首席县长制、云南的“殖边督办公署”等。(2)介于省、县之间的政权组织最普遍的是行政督察专员制度,是上述两个类型之间的过渡形态。1932年8月,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鄂豫皖“剿匪”总司令部首先在鄂豫皖三省实行行政督察专员制度。与此同时,内政部制订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暂行条例》,在“剿匪”区以外的一些省份中实行。根据这一制度,省政府可将省内一些地方确定为特种区域,设行政督察专员。行政督察专员设在省、县之间,管辖三个县,一般由省政府指定其中一名县长兼任,报请国民政府任命。同时明确规定行政督察区是省政府的辅助机关,负责联系与监督所辖的各县,不是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在实行的过程中,行政督察专员制度的内涵发生了变化,逐渐演变为权力实体。特别是在行政督察专员不兼县长,单独设立办公机关,并开始兼任本行政区的保安司令后,更加强和提高了专员的职权和地位

97、1.试述晚清至民国文官选任制度的演变。

参考答案:(1)晚清的文官选任制度,一方面延续科举制,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变革,即举办新式教育,新式教育的毕业考试,照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规定执行,成绩优异者任用官职。1905年,停止科举。(2)北洋政府文官选任。北洋政府建立后,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文官考试分文官高等考试和文官普通考试两种。文官普通考试分中央和地方两种。考试平均成绩合格者可被录取,取得任官资格。对未经文官考试任用的官吏,北洋政府于1913年1月公布《文官甄别法草案》,规定要实行甄别。甄别合格,可继续任官职。北洋政府的文官任用,共分特任、简任、荐任、委任等4级。(2)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官选任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将考试权独立的政治理论付诸实施。文官考试制度。文官的考试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公职候选人的考试;第二类是任命人员的考试;第三类是依法应领证书之专业职业或技术人员的考试。在任命人员、专门职业或技术人员考试中又分为高等、普通、特种三种考试。高等文官考试是国家最高一级考试,是选拔县长以上高级文官与干部任职资格的考试。普通考试由各省举办。特种考试是中央和地方举行的临时考试,主要是为了选拔临时或特需人才而举办。1931年7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此后,高等文官考试和普通文官考试一般每年或间年举行。文官任用制度。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积极筹划新的文官任用制度,统一了文官的任用权,结束了文官任用的无秩序状态,具备了现代文官制度的根本特征。首先,对现有官吏进行甄别审查。其次,制定并施行现代文官任用制度:将文官的任用从各级官吏手中转到考试院和内政部;制定并公布了一系列文官任用法规法令,对公务员的任用资格、程序作了详细规定;任用了一批素质较高的文官。

98、1.为什么说秦汉时期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

参考答案:(一)秦朝全面建立起了御史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关称御史府,各郡设置监御史,隶属于御史府,简称郡监。在军队里设有军监。(二)汉代在秦朝基础上,奠定了古代监察制度的基础。(1)汉代建立了多元化的中央监察机构。分两个系统,三大组织机构:御史府(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2)监察机构独立性增强。西汉后期,御史中丞为台长,御史台实际上从行政系统分离出来。司隶校尉名义属司空,行使监察权却是独立的,与司空没有关系.(3)建立完整的地方监察制度。十三州刺史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表明中国古代地方监察制度基本形成。郡以下的监察由郡守负责,具体执行监察职能的官员是督邮。(4)制订了监察法规。汉初有“察辞诏凡九条”;汉武帝制定《刺史六条》。是汉代监察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5)形成监察组织之间的相互监察制度。

99、1.夏商西周国家组织的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夏商西周三代时期,国家组织经历了由诞生到成熟,由简单到严密的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国家组织的核心是夏后、商王、周天子,掌握国家最高权力。他们既是最高君主,天下的共主,又是最大宗主,天下的大宗,并标榜代表“神”行使统治权。(2)国家组织的职官任用实行宗法制与亲贵合一原则,实行世卿世官制度,即国家的重要职位大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在贵族内世代相传。(3)辅佐王、天子的最高行政长官,商有尹或相,周有三公,其下的国家组织主要分为三个系统:王事官系统,民事官系统(西周的卿事僚),神祇官系统(西周的太史僚)。(4)国家组织中宫廷事务与外廷政务并未完全分开,政务与宗教事务也并未完全分开,国家组织具有家国一体、宫府一体的性质。

100、2.唐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参考答案:唐朝历史可以安史之乱为界,此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重外轻,之后演变为内轻外重。(1)唐前期在行政和军事方面都实行了高度的中央集权。地方州县政府长官及其僚属,都由中央直接任免。军事方面通过府兵制的实行,有效地控制了四方。还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察制度,以使中央的各项政策能顺利地贯彻到地方。这使得唐朝前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表现为内重外轻的情况。(2)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节度使又兼观察使,使藩镇成为凌驾于州之上的一级行政区划。这些节度使,与地方上的豪强地

主相互勾结,各自割据一方。他们既有兵权,又掌握其割据地区内的政权,在割据地区内,练兵修城,自收租税,自定法令,自用文武官吏。节度使死后,子孙世袭,兵将拥立,唐中央政府不得不予以承认。这些说明唐朝后期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内轻外重。

福师1208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教学中心专业学号姓名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开卷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中国政治制度史》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1题10分,共20分) 1、三公九卿制度 考核知识点:秦汉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48--57 答:三公九卿制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汉时期。所谓三公,是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三公分别领导九卿,名义上是宰相之职,他们总隶于皇帝。 所谓九卿,就是奉常(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和文教;郎中令(后改光禄勋),掌宫廷车马仪仗及牧养;廷尉(几度改为大理),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行令、大鸿胪),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大司马),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2、三省六部制 考核知识点:隋唐国家组织模式,参见P70--78 答:三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唐改中书)省,共同组成中央辅政机构,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分管各项政务,其分工如下:吏部掌管官吏的铨选、考

课、勋封等事务;户部掌管户口、田土、赋税等事务;礼部掌管礼仪、祠祭、学校等文教事务;兵部掌管军事行政、后勤供应、武职铨选等事务;刑部掌管刑法狱讼和司法行政等事务;工部掌管水利土木工程及工匠等事务。三省六部是隋代新的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简答:(1题15分,共30分) 1、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 考核知识点:清末政治制度的变化,参见P268--274 答:一、军事制度的改革 ①.陆军:曾国藩利用地方人力物力资源,招募本地失业农民入伍,而由一些坚决保卫儒道的士人率领,建立起一支非正规的军队。袁世凯在华北训练的“新建陆军”,张之洞在长江地区训练的“自强军”,都采用了近代化的军事编练方式。清政府还在各省创武备学堂,改建省兵制,并裁减绿营和勇军。1906年,又改兵部为陆军部,直接统辖新军。 ②海军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办新海军,1910年成立了海军部。海军官制略如陆军,分为北洋舰队和南洋舰队。水师学堂和造船厂等也归海军部统辖。 二、行政机构的改革 (1)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2)调整和增设中央各部(3)组织责任内阁 三、教育制度的改革 (1)建立新式学堂(2)废除八股文,另立取士标准(3)颁布《钦定学堂章程》 2、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的构成。 考核知识点:南京临时政府,参见P274--276 答:南京临时政府仿照美国总统制组织中央政府。临时大总统有统治全国之权。临时大总统是行政首脑,在政府中负实际政治责任,并主持国务会议,等等。 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制与三权分立的美国总统制大体相同,是按立法、行政、司法三个系统建立政府的,但又具有自己的特点:第一,临时大总统和临时副总统的选举,限于革命战争环境,不是民选,而是由已独立的各省都督府指定的代表组成的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选举,“以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当选。代表投票权,每省以一票为限。”第二,临时大总统的行政权力高踞于立法权和司法权之上。第三,南京临时政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法经》是一部以()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和()。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与()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驻(),北洋大臣由()兼任,驻()。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地方是()。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简称《》。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和()。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及()。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 27、()年()月()日,是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纪念日。 28、建国初期,()是全国最高军事统率机关。 2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 30、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3、清代官缺制度 4、淮军

中国政治制度史

填空: 1.郡县制推行始于(秦朝) 2.猛安谋克制度使用创立的是(女真人) 3.科举制建立于(隋朝)、(隋炀帝) 4.军机处设立于(雍正) 5.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6.明代(宗藩制度)是宗法制的复轨 7.明厂卫制有东厂、西厂、(锦衣卫) 8.明省级的长官叫(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 9.明清的(改土归流)违背了因俗而治 10.秦朝的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11.春秋前宗教事务官吏称之为太史寮 12.秦政治文化的核心是(以吏为师)、(法家文化) 13.西汉(汉武帝)设立了(尚书台)为核心的中朝官架空了三公制 14.汉选举制有(察举、征辟) 15.科举制(进士科)士人最重视 16.元朝统治中原的制度是(投下分封制) 17.内阁制度设立于(明朝)(明仁宗朱高炽时) 18.元朝的四个等级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 名词解释 宗法制西周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分封。按照宗法制的规定,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应分封到地方去当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国君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即位,其余诸子分封为士。宗法制只适应于同姓贵族之间,与异性贵族之间的关系则以婚姻为纽带联结起来。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确定了贵族的亲疏、等级、分封和世袭的关系,保证了嫡长子继承王位,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诸子、诸弟的继承权争端,成为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郡县制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县令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玩过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扔位列六部之首。 三省六部制隋唐时的中央官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早想,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任务、户部主户口赋税、礼部主礼仪制度、兵部主军政、刑部主法律和刑狱、工部主水路工程。各部长官均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三省六部制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单元测试题

第一单元检测(1)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最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在( ) A.舜 B.禹 C.夏启 D.商纣 2.《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 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 3.周初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族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4. 在分封制下,诸侯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有( ) ①镇守疆土②交纳贡赋③朝觐述职④随从作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 ) 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 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 C.周王——诸侯——士——卿、大夫 D.周王——大夫——士——卿 6.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 ) 7.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层层封授形成金字塔的等级制度 C.在政治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D.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8.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大宗能率小宗,小总能率群弟”,按宗 法制的规定,下列不一定能成为相对血缘关系范围的大宗是() A.周天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B.卿大夫的嫡长子、嫡长孙 C.诸侯的嫡长子、嫡长孙 D.诸侯正妻所生育的儿子 9.下列有关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的说法全都无误的一项是( ) (1)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2)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 (3)中央和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4)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 A.(1)(2)(3)(4) B.(2)(3)(4) C.(1)(3)(4) D.(1)(2)(3) 10.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首”,其主要职责是( )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 C.下达皇帝诏令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 11. (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 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最新中国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政治制度史》期末复习大纲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同学们: 你们好!根据学院的要求,现在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期末复习大纲公布如下。就有关的问题提示如下: 1、本大纲所有复习题是供大家自学时使用,由大家根据所学,自行在电子课件或者教材中寻找答案。 2、期末考试是机考,随即出题;试题有可能与本大纲重合,也有可能超出本大纲,请大家复习时在范围上要更宽泛些,从第一章到最后一章。 3、题目很小,内容琐碎,题量却比较大。因此大家要立足于本大纲的复习,不要再找所谓重点进行复习。再强调一遍:要全面复习。 4、题型大家一望而知,不再赘言。请大家再参考平时答疑公告栏中所载“答疑回放”中的ppt。 5、说白了,请大家依据此大纲复习,并注意平时答疑中的有关公告。 一、单项选择题 1、西周的邦鄙是指()的行政区域。 A首都附近B、民族杂居地区C边境地区D、各诸侯国内部 2、西周的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为()。 A、采邑 B、庄园 C、坞堡 D、领地 3、辽朝以民政为主的地方行政系统由()负责。 A、南面官 B、大王院 C、枢密院 D、北面官 4、元代称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的()管辖。 A、户部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5、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将全国各行省一律改为(),废除行省制度。 A、承宣布政使司 B、都督府 C、提刑按察使司 D、都指挥使司 6、封建时代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控制,主要表现在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

上。 A、使用 B、培养 C、考核 D、以刑罚恫吓 7、宋代地方的军、民、财、法和人事权互不相属,权力都集中到中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主要着眼于官吏的() A、职有常守 B、相互牵制 C、争权夺利 D、能力培养 8、秦汉考核官吏实行一年一考,三年课()一次。 A优劣B赏罚C殿最D贤否 9明清时期在府一级设有同知、通判为知府的辅助官员,当时被称为() A副手B副官C辅官D佐贰官 10、“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说舜在用强制手段夺取最高首领的权位,是对所谓()制度的破坏。 A禅让B官员任免C官吏选拔D君主即位 11、清世宗雍正以后,皇帝对各省政务的批示经过须经过()。 A内阁B户部C军机处D兵部 12、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如果皇帝不亲政事,考核由()负责,交皇帝核准。 A奉常B长史C侍中D尚书 13、考课制度中,对官吏的提升称为()。 A升B提拔C迁D拔擢 14、东汉,三公改为(),共同辅助皇帝决策。 A太尉、司徒、司空B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C太尉、国尉、廷尉D郎中令、卫尉、校尉 15、西晋诸侯王身兼中央要职,又拥有一定的军队,威胁中央的安全,因此出现了()。 A吴楚七国之乱B靖难之役C八王之乱D异姓王反叛 16、宗法制度首先强调的是() A尊尊B忠君C极谏D亲亲 17、西周国学将成绩优异者通过司马推荐给周王。被推荐者叫作() A进士B贡士C贤士D才士。 18、御史台独立后,()主管纠劾官吏的失职滥权及其他违法事件,责任最重。A治(持)书侍御史B殿中侍御史C侍御史D御史 19、唐代宦官擅权,是先从掌握()开始的。 A财权B人事权C军权D处理宫中事务权 20、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部[州]监察区,各部设()。 A刺史B御史C廷尉D司隶校尉 21、()是指出自忠诚,从对统治者有利的出发点上提出来的补阙和匡正。 A劝慰B勉励C谏诤D讥讽 22、东厂一般是由(D)的掌印太监监领,称提督东厂,直接受皇帝指挥。 A、御用监B尚宝监C神宫监D司礼监 23、汉代()并行,郡设守,国设相,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 A郡国B府州C路府D省州 24明清两代的首都北京,名为()。 A顺天府B应天府C奉天府D大名府 25、“夏后”的“后”的意思是()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附全答案【电大备考】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 附全答案【电大备考】 【小雅为你整理的精品文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下载。】内容如下-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考试试题附全答案 一、填空题 1、一般把政体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类。 2、下列不属于传统社会特征的是(社会组织为社会的核心单位) 3、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儒家)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社会主义社会) 5、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 6、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中央集权制)。 7、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8、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等级君主制 )。 9、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制则是建立在封建(家庭)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10、封建社会是封建(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执掌国家政权的时代。 11、司马迁写(史记

)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12、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春秋)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13、从夏、商、西周和春秋的奴隶制时代到封建制时代开始阶段的战国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先秦时期“ )“。 14、(启)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15、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是(西周) 16、分封制则是依据(宗法制)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17、(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18、“兄长去世后由弟按年序依次继承王位,同辈之弟无或去世则由长兄之子继位。“这一王位继承制度被称之为(兄终弟及)。 19、“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嫡长子继承制) 20、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司空)。 21、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西周)。 22、关于中国奴隶制社会的终止时间问题,史学界通常取(“战国封建说“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九)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九) 一、选择题1、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时期。2、商朝时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3、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4、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5、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6、魏晋南北朝的兵制主要是世兵制和 7、府兵制最为完备。 8、到唐后期,禁军发展到十军,其中以控制的左右神策军地位最重要。 9、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朝廷直接统领的构成宋朝的军事主力。10、清朝八旗兵采取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11、唐开元时期,节度使

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二、判断题1、商朝军队除常备军,也有临时征集的征兵形式,征集的主要奴隶。(错) 2、西周军事制度中,军队编制以军为最高级别,总体编制为:军--师--旅--卒--两--伍。(对) 3、西周还有完整的军事礼仪规定,周礼中即有军礼一项。(对) 4、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对) 5、秦朝军队中守边的称\更卒\,守京师的称\正卒\,在地方衙门听差服役的称\戍卒\。(错) 6、西汉军队分南军和北军二大类。(错) 7、府兵制在初期为兵农合一,但逐步有向兵农分离的趋势。(错) 8、元朝时的新附军主要北方汉人,在中原的契丹人等组成,以步兵为主。(错) 9、明代卫所军兵和配置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错) 10、清八旗与绿营分别驻守京城与各地,但绿营无论装备、银饷和社会地位均不

中国政治制度史(三)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宰相)为核心。 2、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是在(战国)。 3、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 4、(汉武帝)时,丞相的权力开始削弱。 5、东汉时期,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6、唐代自开元以后,成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并有专印的是(中书省)。 7、宋代(参知政事)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 8、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御史台)。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10、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 11、清军机处成立后(内阁大学士)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君主独裁下的封建官僚行政体制萌芽于秦朝时期,初步形成于西汉时期,至东汉开始在全国统一确立。 (错) 2、春秋时期,将、相分治始成定制。 (错) 3、汉武帝末年,自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者往往为掌军国大政的实际丞相。 (对) 4、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对) 5、隋炀帝杨坚统一全国后,正式确定了决策、审议和执行三大系统的三省制。 (错) 6、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管理和任免,边防、兵备布置,出纳军事密令等。 (错) 7、始设于雍正年间的南书房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 (错) 8、元朝正式废除三省制而实行一省制,以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执掌最高军政事务。 (错) 9、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对) 10、三省制使丞相之权一分为三,由独相制到群相制演变,有利于皇权的集中。(对) 11、金代海陵王完颜亮时废三省制,正式确立尚书一省为中央最高行政中枢机构。 (对) 三、名词解释 1、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 2、中朝官:又称"内朝官",与以丞相为首的正式职官系统的"外朝"相对应,由宫廷内供皇帝差遣的侍从性质的文武官组成。总的特点是无定职、无定员、无官署,主要任务是在皇帝左右任护卫、陪从、处理文书、备顾问和随时差遣等。 3、尚书台:官署名,东汉时设置,又称"中台",为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二千石和南北两主客六曹分领事务,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 4、内史省:即中书省。中国古代对帝王、尊者实行避讳制度,隋代,为避文帝的父亲杨忠的讳名,改中书省为内史省。 5、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舍学士院,挑选用文才的朝臣任翰林学士,德宗时,翰林学士得以随侍皇帝左右,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权力日重,有"内相"之称。 6、枢密使:官名。唐代宗时设置,以宦官充任,掌中枢机密要务,时称"内枢密使",权力日重,侵夺相权。五代史设枢密院,枢密使多由武将充任,宋代枢密使掌军政,与宰相并称"执政"或"执宰"。 7、政事堂:唐代宰相集体议政、决策之处。初设于门下省,后移至中书省。开元十一年(723年),中书令张说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 8、内三院:清太宗时设立的官署名。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和内弘文院,分别掌管修史、起草诏命和皇族教育等事宜。三院各设大学士1人,顺治时改称内阁。 9、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入关前后的最高权力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源于八旗的旗主会议,议政王大臣全由满族贵族担任,权力极大,凡军国大政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决定,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随着军机处的设立,权力被不断削弱,至乾隆后期始最后取消。 10、"南书房":南书房本为康熙皇帝读书处。康熙十六年为加强皇权,康熙帝挑选了一批翰林官入南书房当值,称"南书房行走",除陪侍皇帝充任文学侍从外,还秉承帝旨,起草诏令,一度成为中央发布政令的机构,其后,南书房参与机务的权力为军机处所取代。 11、三公制:秦朝指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12、"使相制":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即节度使兼"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 13、"二府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合称"二府"。 14、军机处:军机处是清代官制中最有特色、影响最大的机构,始设于雍正年间,当时正值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因内阁距皇宫较远,加上为保密考虑,为处理军机要务,始于雍正七年(1729)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正式改称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处),成为辅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清代实际最高权力机构。 15、内阁:官署名,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太祖仿照宋制,从翰林院等文翰机构挑选了几名文臣充任文渊阁、东阁、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的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披阅奏章,随侍左右,以备顾问。实际上是皇帝的秘书。 四、简答题

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卷参考答案单选题 3

单选题 1.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黄帝与炎帝战争 2.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舜对“四凶”的战争 3.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4.夏以后,(世袭制)成为王权固定的继承模式,并得到了传统合法性观念的有力支持,从而构成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夏王朝的建立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5.商代最引人注目的,是制作和使用大量的(青铜器)。包括各种酒具、武器和礼器,制作精美。 6.西周后期已经出现了将王室与国家区分开来的政治观念,相应地,在制度上也出现了内廷与外朝的划分。(卿士寮)成为执政大臣的重要参谋和秘书机构。 7.西周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 嫡庶之分)为基础的。 8.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公侯伯子男)。 9.由于封建制和宗法制的实施,西周的任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是在特定的贵族家族的宗主之间世袭。 10.西周的宗法制,是以在同一宗族内,大宗、小宗的的划分为基本特征,而大宗、小宗的划分是以嫡庶之分为基础的。实际上就是以(血亲)为纽带,构筑了政治等级关系。 11.战国时期,原来的执政正式演化为(丞相)制度。除楚国仍沿用春秋时“令尹”名称外,山东各国的执政均称“相”。其职能为“百官之长”。 12.战国时期,因各国的度量衡不统一,薪俸制度的支付单位也是不一致的。其中,楚国是以(担)为单位。 13.战国时期,主要采用(粮食)作为官员薪俸发放的形式。 14.所谓皇位世袭制,体现的是皇帝家族对国家权力的独占。皇位继承的唯一合法依据是(血统)。 15.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与皇帝有关的各种礼仪制度也逐渐制定出来。皇帝的言行有法定的名称,皇帝自称(朕)。 16.明代废除宰相的做法为清朝所继承。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取代传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作为承旨办理军国要务、任免官员、呈递章奏、起草谕旨的中枢机构。 17.汉承秦制,皇帝制度较秦健全。皇帝的名号制度也进一步完善。东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制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 18.秦朝确立皇帝制度。秦王嬴政决定兼采三皇之“皇”,及“五帝”之“帝”,合成“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此后,(皇帝)代替三代时的“王”,成为最高政治权力拥有者的称号。 19.清朝为防止皇子争储带来的政治动荡,(雍正)皇帝决定建立秘密建储制度。 20.清朝预立太子的制度开始于(康熙)时期。 21.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世袭制)。 22.唐朝自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斗争时有发生,有唐一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答案 【篇一:中国政治制度史模拟试题及答案】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政体标志着统一的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 ) 2. 中国传统社会在政治上是神权从属于皇权;思想上,宗教【佛教和道教】与儒学同处于官 3.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汉族文化为主体,具有强大内聚力、扩散性和凝固力的外放型社会。 6.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借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罢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一职,并 以诏书形式宣布。至此,推行一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最后废除。( √ )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 √ ) 8. 唐代后期的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政权力机构,简称枢府,掌军国机要务、军籍、武官系统 10. 明朝州有二种类型,一种称直隶州,另一种称府属州。( √ ) 11. 唐玄宗开元年间编篡的《唐六典》是我国最早的行政法典。( √ ) 12. 《大清律案集解附例》是一部以《大明律》为基础编订的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部完备 14. 《法经》,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的成文法。( √ )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法律集中体现维护王权制度和父权家长制的基本精神。( c )是实际的最高立 法人。 a.宰相 b.御史 c.天子 d.内阁 2. 秦汉时九卿中掌民族及外交事务的是(典客)。 3.启是从暴力夺取政权的,将传统的首领选举制改为( c )。 a.君主立宪制b.共和制 c.世袭君主制d.民主共和制 4.国内外第一部最大部头的现代方法的中国政治制度通史性著作是( c )。 ? a.《中国古代社会研究》b.《中国考试制度史》 ? c.《中国政治制度通史》d.《中国政治制度史》

2020年电大《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

《中国政治制度史》机考单项选择题题库(省考课) 之一。( B) A、财产继承B、皇位继承C、姓氏继承D、后宫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其中的“台阁”,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将尚书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扩大机构,赋予更大的权力,时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它的长官尚书令级别不高,终汉之世只是一千石,但掌握国家实权。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A)A、尚书台B、中书省C、尚书省 D、门下省 3、《文献通考》:“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这里指的是唐高祖武德年间,设置(),作为议政决策机构。( B) A、议事堂B、政事堂C、内阁D、军机处 4、《新约法》,就是《中华民国约法》,是由《临时约法》增修而成的,形式上拼凑了西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实际上是确认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因而又称袁氏约法。于1914年4月29日完成三读程序,5月1日以大总统()名义公布。( A) A、袁世凯 B、孙中山 C、冯国璋 D、黎元洪 5、《新约法》颁布及袁世凯对行政机构进行改组后,袁世凯变成了终身总统,已成为实际上的皇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下令承认帝制,首先宣布独立的,是()省。( B) A、贵州B、云南C、四川D、湖北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具有宪法效力的约法,于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由()以临时大总统身份正式公布。( B) A、袁世凯B、孙中山C、冯国璋D、黎元洪 7、1861年设立的总理衙门,最初主要是一个办理()的机构。( B ) A、 B、外交 C、工商行政 D、地方事务 ()兼任。( B) A、两江总督B、直隶总督C、两广总督D、四川总督 9、不论是南朝,还是北朝,()都已成为参与决策的宰相机构,其长官侍中已成为宰相之一。(A)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尚书 ()成了真宰相。(A)A、中书令B、尚书令C、中书监D、侍中 11、曹魏时期,侍中的权力进一步增强,已与尚书一同“综理万机”。晋代,侍中寺进而发展成为(),主管政事范围也不断扩大,侍中的地位大体与尚书、中书比肩。(A )A、门下省B、中书省C、尚书省D、尚书台 12、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的正式启动。( B) A、新政B、预备立宪C、戊戌变法D、洋务运动 13、慈禧太后于1905年9月1日,颁布实施“预备立宪”的诏书,标志着清末预备立宪的正式启动。这份诏书在中国维新立宪人士中间引起了很大反响。远在国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修改其策略,将“保皇会”改为(),准备回国参与清廷预备立宪的工作。( D ) A、宪政公会B、自治会C、宪政筹备会D、国民宪政会 14、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康有为及其同道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活动,他们通过组织各种学会、办学、办报、演说、上奏章、著书立说来宣传自己的主张,争取社会的支持。在天津,()于1897年10月创办了《国闻报》。( C) A、康有为B、梁启超C、严复D、黄遵宪 15、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决定了中原霸权的归属。( B) A、黄帝与炎帝的战争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C、禹对三苗的战争D、舜对“四凶”的战争 16、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标志着舜从此确立自己的地位。( C ) A、舜对三苗的战争B、禹对三苗的战争C、舜对“四凶”的战争D、尧与三苗的战争 17、从黄帝时代开始,中国文献开始频繁地出现对战争的记载。下列哪一场战争确立了黄帝族在联合体内的优势地位和黄帝个人的权威。( A ) A、黄帝与炎帝战争 B、黄帝与蚩尤的战争 C、黄帝与荤粥的战争 D、颛顼与共工的战士均可参加。殿试由皇帝主持,因是“天子亲策于廷”,所以又称(C)。A、乡试B、会试C、廷试D、北闱 19、东汉,进一步加强中央监察系统。在公卿朝见皇帝时,时称“三独坐”,不包括(D)。A、御史中丞B、尚书令C、司隶校尉D、御史大夫20、东汉班固所著的(《》),列《礼乐志》、《刑法志》,上承《史记》,下启历代正史之写作体例。( B) A、《史记》B、《汉书》C、《通典》D、《通志》 21、对官员政绩进行考核称“考课”。秦已初具规模,汉朝则更完备,并设立了专门机构。当时对地方官的考核,主要由()负责。( D ) A、 B、各部侍郎 C、吏部尚书 D、丞相 汉蔡邕在《独断》中总结: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言曰(),史官记事曰上,等等。(A)A、制诰B、策书C、制书D、诏书 23、汉代,首次在正史中为制度史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建立了专题形式,是()在《史记》中专辟《礼书》、《乐书》。( A ) A、司马迁B、班固C、杜佑D、司马光 24、汉高祖二年,立刘盈为太子,以大儒叔孙通为太子太傅,负责其教育。从此,()制度称为定制。选立皇太子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 A) A、太子预立 B、秘密备储 C、禅让 D、推举 25、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杀中书左丞相胡惟庸及大批亲胡官员,进而废除(),并宣布“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 A ) A、宰相制度 B、翰林院制度 C、内阁制度 D、军机处 26、宦官在古籍中称寺人、宦者、中官、内侍、内官、阉人、内监等,唐代以后称太监。宦官是()制度的派生物。( B ) A、职官B、后宫C、皇帝D、宰相 27、皇位继承制度是延续专制皇统的重要保证,也是皇帝制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制度,其核心之一是(A)。 A、 B、竞争机制 C、禅让制 D、推举制 28、谏官在秦汉为加官,无定员。曹魏设侍中寺作为专门的言谏机构,设侍中四人。因侍中寺官员常随天子左右,参与国家政务机要机会较多,故在西晋时期逐渐发展成为(C)。A、尚书省B、中书省C、门下省D、御史台 29、九品中正制始于()时期。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正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 B) A、秦汉 B、曹魏 C、隋唐 D、明清 30、据文献记载,西周分封建国,往往赐予相应的爵位。 《春秋》将周的诸侯分成(C )。A、公侯子B、卿大夫、士、庶民C、公侯伯子男 )年废止的。( C ) B、1805 C、1905 D、1911 )时期,门第成为入仕的首要条件,士族把持政局,庶族很少有机会跻身上层职官。( A) A、西晋B、秦汉C、隋唐D、宋元 33、历史上著名的“公车上书”事件,真正拉开了中国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表明()战争的惨败,刺激了改良主义思潮迅速转变成社会运动。( B ) A、鸦片战争B、甲午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4、两汉时期,官吏的俸禄一般都发给粮食,按月领取,以()为单位。 A、石 B、斗 C、斛 D、升 参与朝廷决策,门下省的主要职权包括:献纳、()、监督朝仪礼法的实施情况。( C) A、出命B、执行C、封驳D、审核 36、明朝初年,朱元璋鉴于历代宦官乱政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但最终没有阻止宦官干政在明代重演。明朝重用宦官始于()时期。(B ) A、明太祖 B、明成祖 C、宪宗 D、武宗 37、明朝建立之初,沿用元制,以()为中枢机构,设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相权有所增大。( A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南北面官 38、明朝军队的基层单位为(D)。A、府兵B、八旗兵制C、绿营D、卫所 39、明朝内宫,建立了完善严密的宦官组织系统,计有十二监、四司、八局,共有()衙门,各设提督太监、掌印太监统辖,人数在十万以上。

中国政治制度史(张鸣)

中国政治制度史开篇语 绪论 一、何为制度 二、何为政治制度 三、何为政治制度史 四、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前封建时代和封建时代 第一节前封建时代 一、国家起源的假说 1.契约说 2.冲突说 3.贸易说 4.水利灌溉说 5.战争说 6.圣人造福说 二、中国的国家起源 1.从“国”字谈起 2.中国国家起源的脉络 第二节封建时代的过渡——夏

一、国家形态 二、王权 三、服内与服外 四、阶级与阶层 五、宗教与意识形态 第三节封建时代的确立——商 一、王族宗法制的确立 二、分封 三、官制 四、兵制 五、礼仪与宗教 第四节封建制的盛世——西周 一、严整的宗法制度 1.合乎礼法的贵族配偶制度的确立 2.继承制度:以贵以长原则 3.宗法体系 4.宗庙祭祀 二、分封 三、朝觐盟会制度 四、官制 五、意识形态、礼仪与教育 第二章“官僚”帝国时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

第一节官僚制帝国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一、礼崩乐坏——宗法政治秩序的崩溃 二、在宗法政治框架内秩序重整的努力 三、士阶层的崛起与新型官制的出现 四、战国时代的政治改革 五、战争形势的改变与军制的变化 六、政治文化:从百家争鸣到一家独尊 第二节法家帝国——秦 一、皇帝制度的确立 二、铲平贵族政治,实行社会等级流动化 三、郡县制与官僚金字塔 四、“以吏为师”的政治文化 第三节王霸之道——两汉 一、郡县制的最终确立 二、皇帝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1.名号 2.后宫制度 3.东宫制度 4.宦官制度 三、官僚体系 1.外朝官 ①丞相、三公体系

②九卿和列卿体系 2.中朝官 ①皇帝的亲卫武将 ②尚书台 ③皇帝的侍从 3.地方官 4.王国官 四、礼仪制度 五、司法制度 1.司法过程 2.法律的演变 六、汉代的乡里结构 1.类政权的管理机构 2.社会管理 七、汉代的选举制度 八、汉代的意识形态与学校制度 九、汉代的监察制度 十、官员的任用规则与考核制度 1.官员任用的习惯规则 2.官员的考核 十一、汉朝的兵制 1.符节制度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计40分。每空1分。) 1、《法经》是一部以(刑法)为主体,旨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和等级制度的法典。 2、秦在郡设(郡守)作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3、(曹魏)时期,尚书台脱离少府,成为独立的中央机构。 4、魏晋时期,中央军队分成(中军)和(外军)。 5、唐代开始,逐渐确立了在皇帝生前即上(尊号)的制度。 6、隋唐时期,确立了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7、(科举)是分科举拔人才的制度。 8、元代把大都周围一带称为(腹里),直属中央中书省管辖。 9、明清时代的监察机构是(都察院)。 10、清代辅政机关实行(内阁)与(军机处)双轨制。 11、清末,以两江总督兼任(南洋大臣),驻(上海),北洋大臣由(直隶总督)兼任,驻(天津)。 12、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以培养与外国往来交涉的买办人才。 13、康有为要求改政体为(君主立宪)政体,以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4、清末设立的“民意机关”,在中央是(资政院),地方是(咨议局)。 15、1911年,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简称《临时约法》。 17、1912年,在宋教仁推动下,同盟会与几个党派联合,改组为(国民党)。 18、北洋政府时期,跨省的军事机构是(巡阅使署)和(经略使署)。

19、1926年,中政会一度改名为(政治会议)。 20、1928年10月通过的《国民政府组织法》,奠定了国民政府五院制的基础。 21、国民政府的最高立法机关是(立法院)。 22、国民党统治时期,所谓县自治的议决机关是(县议会)及(县参议会)。 23、工农民主政权的中央政权机关,包括(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人民委员会)。 24、工农民主政权在检察工作方面采取(审检合一)制。 25、抗日民主政权的权力机关,是各级(参议会)。 26、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1948年在(华北)解放区设立了全国性的金融机关(中国人民银行)。 27、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28、54年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体系由三级两层改为(四级)。 二、名词解释 1、内服和外服 夏商周时期,在中央任职的各级官吏称为内服,封在王畿范围以外和边远地区的贵族、侯伯称为外服 2、宋代磨勘制度 磨勘指审核、推究,宋代将之作为考深和诠选的一项制度,则是指审核、推究、勘验簿历文状的一系列做法和程序。 3、清代官缺制度 清代规定在国家机关中实行按民族分配一定官缺的办法,即将重要官职分别定为宗室缺、满州缺、蒙古缺、汉军缺、汉缺等,其中以满缺、汉缺为主,按缺补授,这种办法,保证了满人的特殊权益,是民族歧视政策的反映。 4、淮军 淮军是模仿湘军建立起来的一支反动武装,其组织者是李鸿章,淮军的营制编组等与湘军基本相同,但装备有更多的洋枪洋炮,是一支买办性更强,直接依赖外国侵略者援助的军阀队伍。

中国政治制度史练习题(九)

一、选择题 1、车已用于军事目的是在(夏朝)时期。 2、商朝时(商王)是军队最高统帅,常直接统兵打战。 3、我国古代军事制度,大致可以(安史之乱)为前后分界点,前期是以征兵制为主。世兵制和募兵制为辅的时期,后期则是募兵制和征兵制相互参用的时期。 4、(战国)时期,贵族世兵制被最后取消,各国开始实行普遍的征兵制。 5、秦朝一统天下,军事制度整齐划一,(太尉)作为三公之一,掌管全国军政。 6、魏晋南北朝的兵制主要是世兵制和(府兵制) 7、(唐代)府兵制最为完备。 8、到唐后期,禁军发展到十军,其中以(宦官)控制的左右神策军地位最重要。 9、宋代的军队主要分禁军、厢军、乡兵、蕃兵四种,其中由朝廷直接统领的(禁军)构成宋朝的军事主力。 10、清朝八旗兵采取(世袭)兵制,年16以上的八旗子弟需当兵。 11、唐开元时期,节度使势力急剧膨胀成为拥兵一地,兼有行政、财政等权的地方实力人物,其发展结果最终酿至("安史之乱" ) 二、判断题 1、商朝军队除常备军,也有临时征集的征兵形式,征集的主要奴隶。(错) 2、西周军事制度中,军队编制以军为最高级别,总体编制为:军--师--旅--卒--两--伍。(对) 3、西周还有完整的军事礼仪规定,周礼中即有军礼一项。(对) 4、军制的改革是从改革田制和赋役制度着手,以保证兵员和军赋的来源。 (对) 5、秦朝军队中守边的称"更卒",守京师的称"正卒",在地方衙门听差服役的称"戍卒"。 (错) 6、西汉军队分南军和北军二大类。(错) 7、府兵制在初期为兵农合一,但逐步有向兵农分离的趋势。 (错) 8、元朝时的新附军(又称南军)主要由北方汉人,在中原的契丹人等组成,以步兵为主。(错) 9、明代卫所军兵和配置上采取"外重内轻"原则,京师地区配以重兵。 (错) 10、清八旗与绿营分别驻守京城与各地,但绿营无论装备、银饷和社会地位均不如八旗兵。(对) 11、唐安史之乱后至两宋时期以募兵制为主,辽、金、元以征兵制为主。(对) 三、名词解释 1、"都试":西汉地方军队称郡国军,凡入选郡国兵均需经一定训练并考核合格,这种考核称"都试"。 2、"世袭领兵制":在三国孙吴政权中,还有一种将领,即不但士兵世代相传,领兵的将领位置也可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一种保护江南世家大族利益的特殊制度。 3、部落兵制:北魏初期实行,拓跋氏部落有三十六姓,八大部,由部大人统领,凡部落成员壮年者均为士兵。 4、怯薛军:"怯薛",蒙语,意为番直宿卫)为成吉思汗时期即已创建,由蒙古平民子弟组成的亲军组织,兵力约万人左右。 5、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时创立的一种新的军事制度。军队编制分卫所两级制,大体以5600人为一卫。 6、"军户":明代卫所士兵皆自立军籍,称"军户"。军籍世袭,世代为兵,卫所士兵装备由所在地方负责治办,军队给养主要是通过军屯获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