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以及复习建议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课堂练习
1、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地方行政制度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北魏前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广设 军镇,相当于州,镇下置戍,相当于郡,对所在地区实行军事控制。孝文帝为推行均田制、三长 制,下令将全国分为38州,除北方边境地区外,中原各地全面裁撤镇、戍,改为州、郡、县,地 方管理回归汉晋体制。孝文帝还将州、郡、县依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各分为上、中、下 三等,各等级地方长官的品级不同,其下所设属员多少也有相应的差别,规定地方长官“依户给 俸”,即据民户多少确定俸禄;又将州刺史带将军号的办法推而广之,各州刺史、各郡太守例加 将军号,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实际管理一州一郡行政事务,这为隋朝时将地方官吏全部纳 入朝廷管理奠定基础。“依户给俸”在孝文帝以后停用,而地方行政机构分为三等九级,直到唐 代一直没有改变。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答案:主要内容:①行政化:改镇、戍为州、郡、县,由军事管控变为正常行 政化管理;②等级化:将地方行政机构分按所管地区大小、民户多少等为三等 九级,据民户多少“依户给俸”;③管理化:将军府僚属纳入吏部管理,加强 中央对地方官吏的管理;④制度化:变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补充→宗主督 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督护地方)
选修一总结以及复习建议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 化改革。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 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 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 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 国的改革开放。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历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春秋战国时期旳改革商鞅变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首:历史发展旳多样性。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旳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增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旳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旳规律。
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目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旳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波及经济社会关系旳组合和各阶层利益旳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旳抵御,这就决定了改革旳复杂性。
阐明改革之路波折而艰巨。
从改革旳成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
决定改革成败旳原因有:①改革与否顺应历史时尚,遵照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旳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旳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旳高下强弱,以及改革者方略方针与否得当。
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原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旳作用来看,成功旳改革能极大推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梭伦改革变化了雅典贵族专权旳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旳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旳第一步。
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发明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华旳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旳国家,为后来秦旳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旳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旳发展发明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种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旳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旳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商鞅坚持公开颁行旳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旳,坚决依法予以惩罚,以大无畏旳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究竟,获得了重大胜利。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框架

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框架
一、古代改革
1.梭伦改革:走向民主政治
2.商鞅变法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宋王安石改革
二、走向近代的改革
1.洋务运动
2.戊戌变法
3.辛亥革命
三、近代史上的中外改革
1.明治维新
2.俄国农奴制改革
3.罗斯福新政
四、改革的分类
1.政治改革
2.经济改革
3.军事改革
4.文化改革
五、改革的性质
1.奴隶制度的改革
2.封建主义的改革
3.资本主义的改革
4.社会主义的改革
六、改革的影响
1.对社会制度的影响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对政治稳定的影响
4.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以上是一个可能的高中历史选修一知识框架,具体的知识点和内容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和课程要求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笔记)

公民没有充分的参政议政权利 ○2 改革削弱了贵族势力,但仍然他们仍然享有比平民更多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的残余
奖励军功
5
性质:前者是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后者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 结果:前者是奠定雅典及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传统,后者是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使中
国走上封建制道路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 1 课 改革迫在眉睫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北魏的崛起
(1)族源: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跋部;东晋时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 (2)崛起:386 年 拓跋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第 2 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改革内容 一、前期 1、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旧制度 2、措施:
⑴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⑵推行均田制
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③影响: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
3、梭伦的个人因素 ①出身贵族,同情平民 ②收复萨拉米斯岛,获得威望 ③“疯诗人事件”表达了爱国热情 ○4 公元前 594 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有权力)
1
第 2 课 除旧布新的梭伦改革
一、梭伦改革主要内容: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
1、“解负令”的内容 ○1 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 ○2 解放债务奴隶 ○3 废除“六一汉”制度。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发展,并借鉴汉 族的一些统治方式
高中历史选修一改革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梭伦改革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2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 3 –4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5 –6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 7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8(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2)

高中历史选修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目录课标要求 (1)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3)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5)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8)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10)第五单元欧洲的宗教改革 (12)第六单元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7)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20)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 (23)第九单元戊戌变法 (28)课标要求1.梭伦改革(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科选修部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1、背景:前7世纪,雅典贵族政治确立。
贵族政治上垄断国家政权、占据首席执政官、把持长老会议,使得公民大会沦为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关;经济上盘剥平民。
贵族政治的专横和压榨,导致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的局面阻碍了雅典经济的发展。
基伦暴动和德拉古立法未能解决社会矛盾,国内形势更为紧张;麦加拉占领萨拉米岛,沉重打击了雅典经济。
前594年,梭伦实行改革。
2、改革(1)颁布“解负令”,废除平民所欠的一切债务,取消债务奴隶制,扩大公民基础,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2)采取措施促进工商业的发展。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公民按土地收入的多寡享受政治权利。
动摇了贵族政治基础,为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
(4)进行民主化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使公民大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予公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5)组建公民法庭(公民陪审法庭),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
3、基本特点:梭伦充当了“调停者”的角色,走中间路线。
他站在工商业奴隶主利益立场上,为维护雅典的长久稳定和发展,一方面削弱保守的氏族贵族势力,又不使其受到不当损失;另一方面扶持平民阶层,但又不使其过分强大。
4、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顺应了时代的需要;采用了可行的措施;梭伦既是全权的立法者,又严格遵循法治精神,为法律制度的推行树立了尊贵守法的典范。
5、历史影响:(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商鞅变法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1、经济:(1)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2)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核心知识总结简洁版

一梭伦改革一、梭伦改革的背景:1、政治:贵族垄断国家政权,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2、经济:贵族盘剥平民;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奴隶主不满贵族统治3、改革尝试:基伦暴动和制定《德拉古法典》相继失败4、外患:出现萨拉米危机二、梭伦改革:1、内容:经济上:①颁布解负令②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政治上:①按财产多寡划分四个等级。
②创立四百人会议③组建民众法庭2、特点(或指导思想):中庸;不偏不倚;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平民。
(三者均可)三、梭伦改革的评价1、历史意义:①打破贵族专权的局面;②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③对西方民主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2、历史局限: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能根本解决。
二商鞅变法一、背景:1、经济上: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3、思想上:百家争鸣,思想繁荣。
4、军事上:分裂割据,诸侯争霸。
二、商鞅变法内容:1、经济改革:①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度;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③统一度量衡2、政治改革:①奖励军功;②推行县制,加强集权;③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3、文化风俗改革:①“燔诗书、明法令”;②移风易俗。
三、评价: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废除了贵族特权;加强了中央集权;②经济上: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了秦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军事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2、消极影响:严刑峻法导致了秦朝的暴政;重农抑商,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四、成功原因:顺应时代潮流;秦孝公支持;商鞅个人才能;方法得当。
被杀原因:侵犯旧贵族的利益,旧贵族的反对;失去统治者的支持;刑法过于严酷。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有利条件:北魏统一北方,社会安定;2、民族矛盾: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3、阶级矛盾:吏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二、改革内容:1、推行均田制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3、迁都洛阳(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汉化)4、革除旧俗:穿汉服、说汉话、该汉姓、通汉婚、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促使了洛阳的繁盛3促使鲜卑族的封建化;4、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历史影响:
(1)打击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完善了雅典政治体制,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
(2)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a物质基础:经济改革消灭了债务奴隶制,稳定了小农经济,确保了雅典公民经济上的独立。
B社会基础:采取措施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
C制度保障:完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
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全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大城市,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推动了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隋唐大统一和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④变法者个人的改革的意志坚定,失败后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同;⑤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不同点有①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
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
③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④结局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成功的改革;王安石变法则失败了。
第七单元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使许多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之异同
(1)不同点:A背景不同:俄国:a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缓慢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开始代替手工工场,而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
b农奴处境日益恶化,农民运动波澜壮阔地发展起来。
贵族地主统治岌岌可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决定废除农奴制。
日本:a19世纪中期的日本,仍然是一个闭关自守、封建落后的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世袭的将军手里,天皇只是傀儡。
农民生活悲惨,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b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的发展,西南部大名和商人不满幕府统治,要求改变现状。
武士的生活状况恶化,已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为反幕府的力量。
c民族危机严重,遭到美、英、法、俄等国侵略,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怒。
内外因的结合促进了幕府危机的总爆发,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明治政府进行了改革。
B目的不同:俄国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防止人民革命运动,维护自己的统治,迫不得已而进行改革。
而日本明治维新则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摆脱外来的压迫而进行改革。
(2)相同点:A时代相同:都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
B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结果相同: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改革都不彻底,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势力。
戊戌变法的历史特点
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制度(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
2、从推行范围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到广大民众中,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领导推行,显示出改革力量的弱小;
4、从性质上看,及时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双重性;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的过程上看,变法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