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时候的故事

合集下载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

莫言讲的三个故事导读:本文是关于莫言讲的三个故事,希望能帮助到您!莫言讲的三个故事作者/四川徐敬德2012年12月7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斯德歌尔摩瑞典文学院发表的演讲中讲了三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故事一】告密莫言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他们去参观苦难展览。

参观时,同学们都放声大哭。

为了让老师看见自己的表现,莫言舍不得擦掉脸上的泪水,可是有几位同学将唾沫涂在脸上冒充泪水,一位同学的脸上竟然一滴泪水也没有……事后莫言把这个脸上一滴泪水也没有的同学的表现报告了老师,为此,学校给这个同学以警告处分。

许多年以后,莫言深为这件事忏悔,想找该同学道歉时,可他已经去世了。

【感悟】我们没有理由要求所有人的态度、表现、看法都一致,对不同的态度、丧现、看法应该尊重,持宽容的态度。

众人都哭时,要允许有的人不哭,特别是当哭威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

【故事二】论理30多年前,莫言在部队工作。

一天晚上,他在办公室看书,一位老首长推门进来,看了一眼他对面的椅子,自言自语地说:“噢,没有人?”莫言随即站起来,高声说:“难道我不是人吗?”那位老首长被顶得面红耳赤,尴尬而退。

当时,莫言认为自已是英勇的斗士,多年后,却深深地内疚。

【感悟】莫言为什么深深地内疚?因为他明白了,表明自己的观点时,要考虑别人的感受,要体谅别人;如果为表明自己的观点,给别人造成了伤害,就是过错。

【故事王】八个泥瓦匠这个故事是莫言的爷爷在许多年前讲给他听的。

8个泥瓦匠外出,遭遇暴雨,躲进了破庙里。

雷声一阵紧似一阵,火球在庙门外滚来滚去,空中似乎还有怪叫声。

众人都心惊胆颤,一个人说:“我们这些人中,必定有人干过伤天害理的事。

谁干过坏事,就自己走出庙去接受惩罚吧,免得好人受到牵连。

”自然是没有人出去。

于是有人提议:“既然大家都不愿出去,那我们就将各自的草帽往外抛,谁的草帽被刮出庙门,就说明谁做了坏事,就让他出去接受惩罚。

1962年照片曝莫言童年饥寒吃煤块谎言

1962年照片曝莫言童年饥寒吃煤块谎言

1962年照片曝莫言童年饥寒吃煤块谎言莫言8岁照片你见过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8岁时候的样子吗?今天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发布微博:“文学虚构可以改变真实记忆,甚至作家也会迷失真我。

某作家常写自己小时候饥寒交迫,这是他1962年春天的照片。

”没错,照片中的小男孩正是作家莫言。

不过,照片一经发出,就引来不少网友质疑。

网友@裸奔的渔父:“这张照片拍得真不是时候!时间:1962年春——‘莫言的童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最悲惨的一段时期,所谓的三年困难时期,全国饿殍遍野,莫言曾在香港公开大学演讲时回忆道’。

年龄:8岁——穷得光着身子到处跑,狗一样把任何能吃的东西塞进嘴里,十岁前不知道啥是照相!”@天高云淡T01:“都饿成莫小胖了啊!”是啊,多次讲述童年时艰辛经历、备受饥饿煎熬、穿不起衣服的莫言看上去跟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算不上白白胖胖,但也没有很消瘦,身上还穿着棉袄。

难道莫言自己的记忆出现了差错?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农历乙未,正月二十五,属羊。

这是山东省高密县河崖乡平安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庭成分为富裕中农。

莫言在散文《超越故乡》中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诞生:“1955年春天,我出生在高密东北乡一个偏僻落后的小村里。

我出生的房子又矮又破,四处漏风,上面漏雨,墙壁和房笆被多年的炊烟熏得漆黑。

根据村里古老的习俗,产妇分娩时,身下要垫上从大街上扫来的浮土,新生儿一出母腹,就落在这土上。

我当然也是首先落在了那堆由父亲从大街上扫来的被千人万人踩践过、混杂着牛羊粪便和野草种子的浮土上。

”对于童年的莫言来说,似乎一直与饥饿,寒冷相伴,莫言自己的文章里,曾反复地提到“饥饿”这个词。

小时候跟现在差别好像不大……莫言说:“那时候,我们这些五六岁的孩子,在春、夏、秋三个季节里,基本上都是赤身裸体的,只是到了严寒的冬季,才胡乱地穿上一件衣服。

”莫言继续说道,“那时候,我们身上几乎没有多少肌肉,我们的胳膊和腿细得像木棍一样,但我们的肚子却大得像一个大水罐子。

童年的莫言在阅读中成长

童年的莫言在阅读中成长
20世纪60年代初,莫言的大哥家有一 些中学语文教材。每逢雨天无法下地干活的 时候,莫言便躲到磨房里去读那些教材。当 时的语文教材分为汉语和文学,汉语教材主 要讲逻辑、语法、文言文;文学教材主要选 录古今中外名著的片段,比如《林家铺子》 《骆驼祥子》《说岳全传》等等。
这些教材虽然很薄,但是它们打开了莫 言的眼界。曹禺的《雷雨》让他知道了话剧 的艺术表现形式,老舍的《骆驼祥子》让他 知道了北京车夫的艰苦生活以及生动活泼的 北京方言。
莫言至今还记得,《骆驼祥子》中有 个细节,写的是车夫祥子饱喝了一顿凉水之 后,肚子里发出的声音就像刚饮了水的骡马 一样。莫言对这个细节的感受非常深刻。当 时,莫言在农村生活,干活累了之后饱喝一 顿凉水,肚子也会发出这样的响声。这种描 写非常生动、准确、独特,这对莫言后来走 上文学道路进行人物描写起到了榜样作用。

《林海雪原》《青春之歌》 等。莫言借到这些书之后,
都是用最快的时间读完的。

当时,莫言的家里养了两只 羊,放羊的任务就落在他的

肩上。每次借到书后,莫言 往往钻到草垛里以最快的速
度把书看完。书读完了,天

也黑了,羊饿得咩咩直叫, 莫言回到家难免会受到家长
的惩罚。可是,喜欢阅读的

莫言从不后悔。因为在阅读 中,莫言有了很多的收获,
百科大转盘
人物故事簿
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
童小时候,他喜欢阅读,对书的喜爱到了痴迷 的地步。
有一次,莫言到邻村

一个同学家里去玩,看见他 家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

义》。为了读到这本书,他 便经常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
推磨。推磨让莫言痛苦不

堪,因为它非常单调,没有 任何趣味可言。

莫言小时候编写的四字作文

莫言小时候编写的四字作文

莫言小时候编写的四字作文说起莫言,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呀!但今天咱不说他那些获奖的大作,而是聊聊他小时候编写四字作文的有趣事儿。

莫言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候条件艰苦,学习资源也匮乏。

可这丝毫没影响他对文字的热爱和那满脑子的奇思妙想。

有一回,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字数不少,可对于当时还是孩子的莫言来说,这可真是个大难题。

他抓耳挠腮,冥思苦想,怎么也凑不够那么多字。

别的同学都刷刷刷地写着,可他面前的那张纸还是空白一片,只有那几行歪歪扭扭的题目。

就在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时,一个“绝妙”的主意冒了出来:要不,咱写四字作文?说干就干,莫言提起笔,就开始了他独特的创作。

他写的第一篇四字作文叫。

只见他写道:“春天来了,播种开始。

男女老少,挖土刨坑。

种子入土,盼望收成。

”写完这几句,他心里还挺得意,觉得自己可聪明了,这写起来多轻松呀!接着又写:“夏天来到,阳光普照。

禾苗渐长,除草施肥。

汗流浃背,盼望丰收。

”写到这儿,他觉得这作文简直太顺溜了。

再往下:“秋天已至,谷穗金黄。

收割繁忙,颗粒归仓。

满心欢喜,笑声飞扬。

”最后结尾:“冬天雪飘,休养时节。

吃喝不愁,期待来年。

”写完后,他自己读了一遍,觉得虽然字数少,但把种地的过程都说清楚了。

当他把这篇“大作”交给老师的时候,心里还七上八下的,生怕老师批评。

没想到老师看完后,先是一愣,然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老师对莫言说:“你这孩子,倒是挺会想办法,不过作文可不是这么写的哟!”但同时,老师也夸他能把种地的事儿用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来,也算有点小聪明。

莫言听了老师的话,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觉得挺有趣的。

从那以后,他知道了写作文不能偷懒,得认真地把心里的想法、看到的景象详细地描述出来。

可这段编写四字作文的经历,却成了他童年里一段难忘的回忆。

后来,莫言长大了,他开始真正用心去感受生活,用丰富的语言去描绘那些曾经的故事和风景。

但他始终记得小时候那篇四字作文带给他的欢乐和启示。

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天真无邪的尝试,才让他在后来的写作道路上更加勇敢地去探索、去创新。

莫言的故事5篇

莫言的故事5篇

莫言的故事5篇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个偏僻小村落里。

村里有习俗,产妇分娩时,身子下面垫着一层浮土,婴儿呱呱坠地时,就落在那层浮土上,应和“万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亲从大街上扫回来的,它是莫父与这个世界交流的第一种物质,混同着浮土里牛羊粪便、野草种子等等味道,充满了养分,似乎这浮土也滋养了莫言的笔端,滋养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长,让他这一作家当得挺靠谱!一儿时的莫言不遭人待见,在新书《聆听宇宙的歌唱》里,他对自己总结很不客气:丑、懒、馋,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见。

儿时经历混在一场国家的运动中,让家中长辈行事说话都小心翼翼,对孩子说的最多的也是:别在外面给我惹麻烦。

十二岁那边,莫言因为拔了生产队的一个红萝卜,被罚跪在毛主席像前请罪,回家后被父亲用蘸了盐水的绳子抽打。

至于么有着些许世外仙人气质的爷爷也是这么说的:“不就是拔了个萝卜吗!还用得着这样打”但终究,“中农”出生的家庭让每个人在这场运动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实实,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压抑的,压抑的童年让人想逃离。

所以在选了四年兵之后,莫言终于在1976年爬上了装运新兵的车,别家孩子都与亲人流泪告别,他则雀跃如同飞出牢笼的鸟,满脑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车在开了三百华里之后,停了。

从高密到黄县,一路上的欣喜瞬间变成失望。

雪花覆盖,来路无影。

莫言记得当时新兵连设置在黄县县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里,那座豪宅在胶东半岛都赫赫有名。

进去时,首先看见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

数十个新兵站在影壁前听一个干部点名。

“管谟业。

”“到”。

“跟着班长进去。

”“是”。

他随着一个老兵进到一栋雕梁画栋的大房子里,把背包一放,好了,莫言的军旅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虽说未能实现“天涯海角”的愿望,可“树挪死,人挪活”的古话还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许的应验。

在家里吃不饱穿不暖,整天吃一种口感差到要命的杂交高粱,到了这里,托后方基地农场的福,他不仅每顿都能吃得饱饱的,还是那种用小麦磨成的精粉!他觉得,当兵还是蛮靠谱的。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

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有关莫言的小故事八则故事一:我在用耳朵阅读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

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

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

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

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

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故事二:老师表扬的力量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

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

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

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

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故事三: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我们去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

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

从乐读到苦读-早年莫言的读书故事

从乐读到苦读-早年莫言的读书故事

从乐读到苦读-早年莫⾔的读书故事从乐读到苦读-早年莫⾔的读书故事 我也曾经体验过读书的乐趣,那是我童年的时候。

书很少,好不容易借到⼀本就如获⾄宝。

家长反对我读这些没⽤的“闲书”,⽜⽺等待着我去放牧它们,我躲起来,不顾后果,⽤最快的速度阅读,匆匆莫⾔忙忙,充满犯罪般的感觉,既紧张⼜刺激。

——乐读“闲书” 莫⾔只上了五年⼩学就失学了。

他从⼩就迷恋读书,那时的农村,既⽆电视,也少有收⾳机,连电影都很少看到。

最⼤的娱乐就是听村头上的⼤喇叭⾥播放的歌曲、样板戏或春节期间看本村业余戏班⼦演的《三世仇》、《姑嫂擒匪》等茂腔戏,⽣活很枯燥。

说到这⾥,我觉得中国⼈真应该感谢周有光先⽣制定的拼⾳字母和拼⾳⽅案,莫⾔上到⼩学⼆年级就学会了查字典,所以他很⼩就能查着《新华字典》读“闲书”。

所谓“闲书”,是农村⼈对⼩说的称呼,⼈们把看“闲书”当成不务正业,所以莫⾔开始看“闲书”时,家⾥⼤⼈是反对的,因他常常为了看“闲书”⽽耽误了割草放⽜⽺。

后来,学校⽼师来家访时说,只要功课学好了,看看“闲书”也⽆妨,既可以多识字,还能明事理,向书⾥的英雄⼈物学习。

此后,家⾥⼤⼈们才不⼤反对他看“闲书”了,只要能完成分给他的劳动任务,搞好学习就⾏。

好在那时的学校,⽆论是⼩学、初中、⾼中,⽼师不布置或极少布置家庭作业,所以莫⾔有⼤量的时间看“闲书”。

莫⾔从⼩记性好,看书速度很快,⼀遍看完,书中的⼈名就能记全,主要情节便能复述,描写爱情的警句甚⾄能成段背诵。

读欧阳⼭的《三家巷》时他才六七岁,看到书⾥的美丽少⼥区桃牺牲之处,禁不住流泪,看完此书,⼩⼩年纪便怅然若失,上课⽆⼼听讲,在课本的空⽩处写满了“区桃”⼆字,被同学讽刺、告密,受到了⽼师的批评。

有位⽼师借给他⼀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保尔和冬妮亚的初恋同样让他着迷,读到⼆⼈分⼿时,他禁不住为之伤⼼流泪,⼀连⼏天,好像害了相思病。

这说明他是真的读懂了,是⽤⼼在读。

为了读杨沫的《青春之歌》,他不去割草放⽺,钻在草垛⾥,⼀个下午就读完了。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名人故事】莫言的故事: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莫言,原名管谟业,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

由于家境贫寒,莫言从小就在偏远的乡村长大。

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时充满了贫困和艰辛,但同时也有着乡村孩子们的天真和快乐。

莫言的父亲是一名木匠,母亲是一名农民。

家中的生活虽然贫苦,但莫言的父母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

尽管没有书籍可供学习,但莫言的父母仍然努力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他们的影响下,莫言在很小的时候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莫言的求学过程也是异常艰辛的。

他每天都要步行数公里去学校,再走数公里回家。

尽管条件艰苦,但莫言却一直都很用功读书。

“读书不求甚解,只求广博”一直是莫言的信条。

在他的父母的帮助下,他终于考上了大学。

大学期间,莫言开始尝试写作,并且得到了一些朋友和老师的赞赏。

他的作品虽然很初级,但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大学毕业后,莫言进入了一家报社工作,并且开始发表自己的小说和散文。

起初莫言的作品并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他的文字在报刊上发表后,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回应。

这让莫言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和写作的道路。

但莫言并没有放弃,他依然每天坚持不懈地写作。

直到有一天,他写下了一篇名为《伤逝》的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生活,包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部小说一经面世,就迅速在文坛上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甚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在国际上获得了一致的好评。

莫言也因此一举成名,被誉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生活感悟和扎实的文学功底,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莫言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他在成名之前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

正是在这些挫折和磨砺中,让他变得更加坚韧和坚定。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努力和坚持,才能获得成功,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能轻言放弃。

莫言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文学并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是一种表达真实和感悟生活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小时候的故事
莫言只是小学毕业,没有上到初中,可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的作文曾被拿到了中学生的课堂里宣读,作为一种学习的范文。

莫言的作文很棒,记得第一次引起老师注意的作文,写的是一场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学校篮球比赛。

每逢“五一”,小学里就举行体育盛会,有乒乓球、标枪、跳高、赛跑。

写作文的时候,同学大部分都是走马观花,流水账一样把各种运动项目都写一遍。

他另辟蹊径,别的比赛一笔带过,把绝大部分笔墨专门写篮球比赛,写怎样抢球,怎样运球,怎样投篮,受到了老师赞扬,当作范文全班宣读。

莫言受了表扬,一下子兴趣就上来了,天天盼着上语文课,因为那是他出风头的时候。

后来,他经常在作文中虚构故事,而他的小学作文还被拿到中学里宣读,给中学生当范文。

他回忆说,自己文学的开窍比别人多了一份觉悟,那就是对“虚构”的重视。

小时候推10圈磨才准看1页书
莫言嗜好读书,小时候冒着家长惩罚的风险读书,甚至出力推磨换书看,推10圈磨才能获准看1页书。

在访谈时,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倩问:“您不能推1圈磨就看1页书吗?”莫言大声说:“我愿意人家不愿意啊!”
莫言仍然记得读《青春之歌》的那一天,朋友只准他借书一
天,不管看不看完,第二天必须还书。

怎么办,他跑到一个草垛上躲了起来,放羊这个“本职”工作被放到了一边,羊儿饿的咩咩叫,他读得忘乎一切,气得母亲要打他。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莫言读遍了周边10多个村庄的书籍。

一天之内读完了的《青春之歌》,他至今记忆清晰,还记得书中的一些段落。

回想以前,已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先生感慨:“那些回忆都变成了我宝贵的资源。


你们用眼睛看书时我在用耳朵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授奖词的关键词之一,就是莫言作品中的“魔幻现实主义”。

其实,这种熏陶从莫言的幼年就开始了。

拿他的话说是:恐怖故事听多了,经常感到恐惧,吓得割草都割不着。

可是,越恐怖越想听,越想听越恐怖。

漫长冬天,无以为乐,他就在村子里、炕头上听恐怖故事,听多了自己都乱寻思。

恐怖故事方面,比如,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人在桥头走路,听到背后有人嘿嘿笑,可是回头又没有人。

自己乱寻思方面,比如,一天晚上,莫言在自己的大门口,仿佛看到远处田野里有一个橘黄色的球,被两只狐狸抛来抛去。

当然,还有很多土匪豪杰的故事。

这些民间故事、传说,最后都成了莫言创作的素材。

一位幼时伙伴说:“咱小时候听到的那点儿事儿,都上你的书里去了!”在与同行交流时,莫言曾骄傲地说:“你们在用眼睛看书时,我是在用耳朵阅读!”
我看到野草燃起来,心里就高兴
在接受专访的时候,莫言透露了自己的一个爱好:喜欢到田野里,河滩上,把枯草烧成灰,一来让它们变成灰肥,二来也满足一下自己“想做点儿坏事的冲动”。

莫言说:“在田野里烧草,既很快乐,又不犯法!”
这种独特的快乐,其来有自,绝非偶然。

莫言从饥荒年代走来,“记忆最深的就是饿”,没粮食的时候,村民都挖野菜吃,有人因此得病、死亡。

不仅粮食匮乏,连烧火的野草都是一个大问题,都弄不到。

所以,今天的莫言回到乡村,看到田野里的秸秆,河滩上的野草,都枯萎在那,没人收捡,自己的心里油然而生一种感慨:“哎呀,这些东西怎么都堆在哪里没人要?”
所以,当莫言走近这些昔日的柴草,他就喜欢点火。

他说:“我看到野草燃起来,心里就高兴。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