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养生之道
《浮生六记》论养生之道

以感悟李 白 浮生若梦
“
”
,
“
,
写其
一
六 记 中有
。
一
记为 养生记 道
约九 千字
,
其 中有 很 多 宝 贵 的 人 生 体 会
之点
,
很值 得 我们 参 考
原文是文言
,
现 在采撷 其重要
略作 阐释
。
《浮 生
文 /杨 琪 东
养生之要
拘
,
,
在于
一
“
闲放 不
致散乱
,
不 生 杂念
,
。
练到后来 神气相依
。
,
心 不 妄动
“
,
种
,
得 闲便 是 主
人
。
树开 花结果都能
,
玩 之偏爱
⑦众 人 各有病 根
克服
。
多 自省
食之益甘
”
。
陆放翁梦 到仙馆
。
,
这很 通俗
,
并是至理
,
。
天
,
以 为极 胜 之 景
,
我 们 对 大 自然
,
,
下 有 很 多佳 山胜水
名花美竹
,
⑧ 防风 寒
淡 嗜欲
。
应 有 淡 宕 之 襟 怀
愉 悦 身心
。
但 很 多 人 被 物 j 欲名 利 所 役
“
这 岂是 名 利 中人 能 达 到 的
免得 五 劳七 伤
但 四 肢要小 劳
。
,
养寿之 要
” 。
禅 师谈 的养 心 之 法
,
,
就是 如静
,
就像户枢常动而 不 朽
《养生主》原文和翻译译文

《养生主》原文和翻译译文1、《养生主》原文和翻译译文《养生主》原文和翻译养生主【题解】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
“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
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
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可以尽年⑩。
【解释】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
督:中,正道。
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
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
姑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
遵从自然的中正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人同处于一世,然寿有长短,有寿逾天年,也有半百而殂,何者?排除天灾人祸,先后天不同也。
一、先天因素:人之先天,源于遗传,受之父母,根于宗族,无法改变。
宗族昌隆,父母敏健,孕育得当,足月分娩,则身体康健,反之则羸弱多病,寿难久长。
二、后天养生:若想益寿延年,先天无法改变,我们就要通过后天调摄,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调理生机,条畅气血,平衡阴阳,和调脏腑,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以下我们从心境、环境、时节、呼吸、气功、饮食、起居、医药及理疗九个方面概述后天之养生,谓之“后天养生九篇”。
1、后天养生之心境养生篇益寿延年,良好的心态是首要的。
心态不平和,会致气机不调,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怒使气上,喜使气缓,忧使气郁,思使气结,悲使气消,恐使气下,惊使气乱。
气机不调则易伤损五脏,过怒会伤肝,过喜会伤心,过思会伤脾,过悲会伤肺,过恐会伤肾。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思想去看待,以超然的胸怀去面对,这是养生的第一要求。
为人处事要怀有慈善之心,豁达包容,待人以宽,仁孝感恩,敬老爱幼,行善积德,回馈社会。
举凡长寿之人,多有一颗平和仁爱的心,能笑口常开,对所有的事情都能不急不躁,泰然处之。
宽宏大度是养生之本,心底无私是长寿之道,自古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者无有长寿。
有容乃大,无愧自安,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境高远者,淡泊宁静,心胸开阔,去留从容,宠辱不惊,不争名在朝,不争利在市。
知足常乐,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情志无过,以此养生则益寿延年。
2、后天养生之环境养生篇古语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则地灵人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则人多长寿。
据世卫组织统计,长寿区域多符合上述的条件,如中国江苏的如皋,中国广西的巴马、中国新疆的和田、海南三亚的南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这些地区水土良好,空气清新,适合生活居住。
道家养生之道

道家养生之道篇一:儒道释养生之道儒道释对中医养生学的贡献我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历来重视身心兼养,形神俱健。
特别是道儒佛养生学说,异彩纷呈,各有千秋。
道家养真,儒家崇德,佛家养心,但主流还是三位一体。
中医养生学说来源于中国古代道家的哲学思想——法于自然,返朴归真。
道家养生的内容,以自然天道观为主,它的注意力主要是着眼于人的本身,对自我的生命活动具有丰富的体验。
他们追求的是生命本质的解脱和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渴望人生的自由。
老子养生的全部学说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
其核心是"返璞归真",无论是朴还是真,其最终形态都是"道"。
他一生重视养生,是位大寿星。
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他养生的最高思想境界是:追求道,体悟真。
主张"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深根固蒂"之法,"虚其静,入静归根";"甘其食,美其眠,安其居,乐其俗"。
以修道而养寿也。
道家养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摒绝一切外来因素对生命活动的干扰,求得身心的解脱。
因此,崇尚自然成了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的观点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一切都应该顺应自然规律,要不悖天地之理。
而人最初的状态最接近自然,因此他提出返璞归真,把婴儿推为"至朴""至真"的理想标准,养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人天合一的根本途径。
中国道家养生学的核心是中国道家内丹养生学养生之道,其功理完全合乎宇宙天地人大自然万物变化规律,故立论极其科学而高妙。
养生之道10句名言

养生之道10句名言养生之道不仅是健康的升华,更是一生之悟性、道德和智慧之本源。
每一句名言都把这种养生行为表达得淋漓尽致,下面10句名言将为你指明养生之道:1、人的生命并非由体力决定,而是由心态决定。
古代医学家张仲景生理上的健康当然不可忽视,但养生不只是健身、养身,更重要的是调节自己的心态。
情绪的积极乐观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心理压力,调节体内的免疫系统,让身体更加健康。
2、管理自己就是管理生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陶行知管理自己有助于人们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和仪式,如有规律的作息、节制饮食以及运动锻炼。
要想养生,必须对自己有所了解,了解自己的身体构造和心理需求,并积极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
3、内外须适应,身体自然康健。
《素问秋疫论》通过有节律的运动和调节饮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维持身体的生理机能,以及维持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平衡。
外界环境不仅是身体健康的基础,还和自身的情绪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4、生活中要坚持三件事,切忌懒惰,避免熬夜,不过度劳累。
《伤寒论》只有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拥有身心健康。
因此,要避免懒惰,保持适当的作息和休息,不过度劳累,以免影响“三焦”的平衡,使身体处于更健康的状态。
5、把活动适当丰富,就能把精力散发出去,其间也能吸收学问,这就是思想养生。
《清明上河图注疏》要想养生,不仅需要调节身体,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思想养生。
要多关注社会动态,了解不同文化,增长见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拓宽思维、提升自我,以达到身心健康。
6、把感官活动认真整顿,适度的色彩、甜美的音乐、芳香的味道,都能保持心情的安宁。
《论语》色彩、音乐和味道都能引起人们的感官,从而影响人们的情绪和心态。
更使用这些感官,放松身心,消除疲劳,也是养生之道。
7、滋阴养血,逆气止痛,阴阳平衡,药物调和。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指出,调和身体健康的双重要素是阴阳平衡,养阳和滋阴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过程,阴阳平衡才能让药物更有效的调和机体的健康。
培训_素问·上古天真论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 之,故五藏盛乃能泻。今五藏皆衰,筋骨 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 步不正,而无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 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 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 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 气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 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养生的方法: 志闲而少欲 心安而不惧 形劳而不倦
养生原则、方法归纳表
法于阴阳
外避邪气
养身之道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形与神 俱尽终
恬惔虚无精神内守天年
内养真气 饮食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和于术数
第二段 论生殖生理
• 8将120天数帝然曰也:?人岐年伯老曰而:无女子子者七,岁材,力肾尽气耶盛?, 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 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 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 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 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 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 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 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 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 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
的精神修
3. 食饮有节
节,节制,节律之义。 (1)节制食量(数量);节制偏食(品种)。 (2)定时饮食(节律,包括与之相应的食物品
质)。
4. 起居、社 会)。
(2)规律,作息规律。
5. 不妄作劳
妄,乱也。 作劳:劳力,劳心,房劳。 (1)主要是体劳。 (2)还有神劳、房劳。
论中国人传统的养生之道

六腑共同组成 一个 整体 ,每一个 局部 都紧密地联系着整体 , 局部的状 况反 映着 整体 的状 况 , 局部的安危影响着整体的安
危。 以, 所 中国养生学讲爱护牙 齿、 保养耳 目、 按摩脚掌 , 就绝 不仅仅是 牙齿 、 目、 耳 脚掌 的局部保健 问题 , 而都包含着灌溉 全身 、 补益性命 的深刻 意义 。 二是 注重 心性 修养 。认 为在 人身这个 小天地中 , 的心 人
几乎没有一人一书离开过摄养而谈治疗 。中国古代宗教 , 其 本质内容 就在于养生 , 的社会贡献亦在于养生 。 它 道教的《 道
损害。 有追求而不贪婪 , 能进取 而不 自伤 , 因时势之宜顺 自然 之性 , 经常保持着心安气 畅 、 体泰神清 的状态 , 自然就会身体 康强 、 青春长葆 。 这样他对社会 的贡献或许也就不可限量 了。 个 人没有过多 的欲 望 , 没有太甚 的追求 , 结果倒能 大有 所
气候的阴晴变化四季寒暑的循环朝夕晦明的更替地理区域的燥湿寒温土质水质的成分差异生活环境的幽旷雅噪以及远一些的月亮圆缺太阳黑子活动乃至更远一些的星系星象变化所有这些
Tour sm i Today
当 代 旅 游
论 中 国 人 传 统 的 养 生 之 道
孙天胜 曹诗 图 ,
(. , 币 1 I 范大学 徐J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江苏 徐州 2 1 1 ;. 2 t6 2 武汉科技大学 管理学 院, 武汉 .4 0 8 ) 3 0 1
摘
要: 从传统文化 的视 角 , 述 了中国传 统的养 生之道 的六 大突 出特 征 : 论 一是注 重整 体性 , 二是 注重心性修
养, 三是 注重天人调谐 , 四是调摄 养生活化 , 五是 强调 一溉之 功, 六是强调大道 自然。指 出养生思想的文化根 源来 自 于中国哲学与中医学, 并给 出了养生之道 的具体 实践路径。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智慧启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养生之道,在神,在形,在生生之和,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避邪气,言精神则心性务求超脱,言物质则衣食期于调适,言起居则动静常有节度,“更能明于事理,善知机趣,必能明哲保身,臻于上寿也”。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
曹庭栋说过:有生之物,莫不自爱其生。
微虫且然,况于人类?夫人生一世,死者不可复活,逝者不可复留,故天下宁有更贵于吾生者?然情欲之纵肆,物质之丰欠,起居之失调,灾祸之迫害,百事杂陈,故而知人之长寿,难矣!“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增补遵生八笺》)一言以蔽之,不外精神、物质、起居三端。
精神之要,首贵法一。
《吕氏春秋? 情欲》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抱一、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
《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 地真》说:“人能知一,万物毕。
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道起于一,其贵无偶。
”《庄子? 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意损伤,大喜伤阳气,大怒伤阴气。
怒喜悲思忧恐惊,五志七情过极均有害于养生,故要持清净心,方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王先谦《庄子集解》里说:“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则在养此生生之和……夫足以滑此和者(滑,扰乱),莫过于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养生之道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则补精益气。
●先饥而食,食勿令饱,先渴而饮,饮勿令过。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
●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
●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
●大渴勿大饮,大饥勿大食。
每餐八分饱,保你身体好。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消化系统的超负荷可以导致多种疾病,并且人们往往是用食的又在给自己挖掘坟墓。
●肥胖是健康长寿之敌。
●一个人的寿命取决于皮带的长度,皮带越长寿命越短。
●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少。
●吃早饭等于吃补药。
●少肉多菜,少食多嚼,少盐多醋,少糖多果。
●食勿言,寝勿语。
●人参补气,羊肉补形。
●人不得夜食。
●人生苟有累,食肉常如饥;我心既无苦,饥水亦可肥。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则生害矣。
●口腹不节,致病之因;贪虑不正,杀身之本。
●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
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
●凡当病,宜先减食。
●无饥无饱,是谓五藏之葆。
●不饥勿强食,渴勿强饮。
不饥强食则脾劳。
不渴强饮则胃胀。
●五味入口,不欲偏多。
故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辣多伤肝,咸多伤心,甘多伤肾。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太饿伤脾,太饱伤气。
●冬则朝勿虚,夏则夜勿饱。
●冬饱则身温,夏饱则身凉。
●饥即食,食勿饱,所谓调中者也。
●饥梳头,饱洗澡。
●百味未成熟勿食,五味太多勿食,腐败闭气之物勿食。
●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
●吃饭须细嚼细咽,以津液送这,然后味散于脾,华色充饥。
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
●先饥而食,食不过饱;先喝而饮,饮不过多。
●戒晚食为养生善术。
●每食不要重肉,喜生百病,常须少食肉,多食饭。
●每食必忌于杂,杂则五味相扰,食之不己,为人作患。
●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
●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
●所好之物不可偏耽则伤而生疾;所恶之味不可全弃,全弃则脏气不均。
●食不语,寝不语。
●食过则成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令能以时,身必无灾。
●怒后不可便食,仞后不可便怒。
●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毋灼唇,冷毋冰齿。
●婴儿病饱,贵臣伤宠。
●欲得生长,腹中当清;欲得不死,腹中无滓。
●晚饭少吃口,活到九十九。
●多食则气滞、多睡则神昏。
●大饥不大食,大渴不大饮。
多精神为富,少嗜欲为贵。
服药十朝,不如夜宿一宵。
饮酒百斛,不如饱餐一粥。
节食去病,寡欲以延年。
●物有三化:一火化,煮烂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自胃自化也。
●饮食茹淡,祛病延年。
●饮宜少些;食宜缓些;食宜淡些;食宜暖些;食宜软些,此皆利于滋养五脏。
3、长寿精言
●少肉多菜、少糖多果、少烦多眼、少衣多浴、少盐多醋、少言多行、少食多嚼、少怒多笑、少欲多施、少车多步。
●淡泊甘蔬糗,饭后百步走。
服劳自动手,安步当车久。
太极日月走,沐日令颜黝。
空气通窗牖,不嗜酒和烟。
早起亦早休,人无忧自寿。
关键词:养生之道,饮食养生,五谷养生,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