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南传统民居建筑组合类型研究
简析湖南传统民居构造

民族 交 融 的 特 点 , 在 构 造 做 法 、 料 运 用 和 细 部 装 饰 上 仍 然 但 材 具 有 较 强 的地 方特 色 。
2. 1 1合 院 式 : 镇 民 居 , 合 院 形 式 为 主 。 如 岳 阳 张 . 城 以
们 所 要 求 的 自然 属 性 , 无 论 从 视 觉 还 是 触 觉 都
与 石 材 也 占有 一 定 比重 。 建 造 装 修 利 用 地 方 的 漆 树 桐 树 自产
的 土 漆 和 桐 油 。 南 民 居 的 主 要 形 式 源 于 干 栏 式 建 筑 , 合 中 湖 结 原 地 区 传 统 院 落 式 布 局 形 式 , 成 较 为独 特 的湖 南 民居 形 式 。 形
业 、 离污染 的清新生 活风格 。 远 而 制 作 古 朴 淳 厚 的 贝 叶 则 充 分 地 具 有 了人
城 镇 的 民居 形 式 从 使 用 性 质 上 看 , 分 为 大 型 合 院 式 住 宅
和 商 住 合 一 住 宅 两 类 。 受 到 文 化 政 治 经 济 的 影 响 ,建筑 中融 合 了 其 他 地 区 民 居 的 特 点 , 风 格 及 平 面 格 局 呈 现 出 多 文 . 多 f s a
色 料 持 久 , 迹 不 易 磨 灭 , 能 进 一 步 加 强 贝 叶 字 也 的 防腐 性 能 。最 后 在 贝 叶 周 边 涂 上 金 粉 或 红 黑
油漆 , 类似 叠扇子 的形式 用线绳 将 5 以 0至 1 0 O
1湖 南 民 居 概 述
湖 南 省 位 于 长 江 中游 、 洞 庭 湖 以 南 ,辖 1 市 、 3 1个 自 治
满 足 了 当 代 包 装 装 潢 重 返 自 然 和 绿 色 无 污 染 的 诉 求 。 例 如 用 贝 叶 包 装 的 茶 叶 , 器 , 头 饰 品 瓷 案 等 ,都 更 好 地 衬 托 了商 品 的 气 质 。 而 在 装 潢 方 面 , 贝 叶 来 搭 建 凉 亭 , 为 墙 角 装 饰 , 是 隔 用 作 或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桂阳县阳山古村为例

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形态及建筑特色的调查研究——以湖南省
桂阳县阳山古村为例
程明;石拓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湘南地区处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具有独特的民风习俗,这深刻影响了其传统村落的形式和发展.郴州市桂阳县的阳山古村是湘南地区遗存和保护较为完善的传统村落之一,该文通过研究该村落的发展历史与人文风气,分析其村落颇具匠心的选址布局,道路交通、防御、引排水系统的规划,以及村落居住和公共建筑的形制、建造、装饰特点,充分体现出湘南地区传统村落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人居环境特点,以及传统单姓氏族依靠血缘关系聚族而居的模式.
【总页数】6页(P167-172)
【作者】程明;石拓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建筑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湘南地区坳上古村传统村落形态与建筑特征研究 [J], 张思英;伍国正
2.传统村落形态与里坊、坊巷、街巷——以湖南省传统村落为例 [J], 伍国正;吴越
3.湘南地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调查研究——以湖南省江永县上甘棠村为例 [J], 严
钧;许建和
4.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实测与分析——以湘南地区上甘棠古村落为例 [J], 许建和;王军;梁智尧;严钧
5.湘南民居门簪纹饰符号语言——以湖南郴州桂阳县阳山古建筑为例 [J], 周超;黄春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

湘西传统建筑的形态和建筑布局的特点湘西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的分支,包括了湖南省西部、湖南、湖北、四川三省边缘地带的历史建筑。
相较于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在湘西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地方特色的表达,并且这些特点也相当独特,下面就来看其中一些具体的形态和布局特点:一、建筑形态1. “三进院”式湘西传统建筑中比较典型的布局形式就是“三进院”式,一般由山门、前院、正院和后院组成四部分,前院和正院间相通,后院和正院之间仅有一条小巷隔开。
这种布局方式使得建筑更加庞大,同时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活空间。
此外,这种“三进院”式的布局方式也带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当外敌入侵时,可以将重要人物(如家族祖先)藏于后院。
2. “坊厝式”在湘西地区的城市和镇上,常见的建筑形态是“坊厝式”,也就是一条幽长、蜿蜒曲折的街道两旁,建筑物的左右相邻,前后相连,构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关联紧密的建筑群体。
这种形态的建筑布局既能满足生活、工作和社交需要,也能提供借鉴他人经验、共同解决问题的机会,使得居住在这种“坊厝”里的人们相互关注和支持,建立起一个紧密联系的社区生活。
3. “偶数跨”在湘西地区,建筑物的跨度大小也有一定的规律性,以“偶数跨”占比较多,例如2跨、4跨、6跨等。
这种规律的设计不仅使得建筑稳定,同时也让建筑具有一定的美感,整体非常和谐。
二、建筑布局1. 廊庑式在湘西地区的农村,建筑布局较为松散,住宅建筑的布局往往是“廊庑式”,即房子的两侧围绕着开敞的庭院,房子通过一条宽阔的通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长街。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提供通风、采光和绿化条件,同时也方便人们在户外活动,成为一种热爱自然、健康生活的体现。
2. 中轴线对称布局湘西传统建筑的建筑布局中,也非常注重中轴线对称,在整个建筑中,通常有一个核心的中轴线,在这条线上,建筑的各个部分都相对称衡。
这种布局的设计理念是以平衡、和谐、庄重为中心的,为建筑增加神秘感,也能给人们带来一种安定、肃穆的感觉。
《2024年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研究》范文

《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与适应性研究》篇一一、引言湘南地区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汉族传统村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也正在经历着显著的演变。
这一演变的背后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既有自然环境的变迁,也有人文社会的影响。
本文以湘南汉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及适应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具有显著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沿革。
村落的布局往往遵循风水理念,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空间秩序。
同时,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湘南传统村落呈现出错落有致、依山傍水的空间布局特点。
此外,受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湘南传统村落的建筑风格、空间结构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魅力。
三、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变迁、人文社会影响和经济发展推动三个方面。
1. 自然环境变迁:湘南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这些自然因素对村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气候的变化,村落的布局和功能区划也会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自然环境。
2. 人文社会影响:湘南地区的文化传统、家族制度、宗教信仰等因素对村落的空间形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因素使得村落的空间布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传承性。
3. 经济发展推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产业结构、交通状况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进一步推动了村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四、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适应性研究面对空间形态的演变,湘南汉族传统村落展现出了一定的适应性。
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风格的延续与更新: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建筑逐渐融入了现代元素,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
2. 空间布局的优化与调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湘南汉族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和调整,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湘南民居建筑风貌

一、湘南民居的历史及文化溯源
湘南古民居是明清时期湘南地区相对繁荣时期多种文化孕育的产物,既有着湘南独特的地域特色,又融合了中原文化、客家文化及南粤文化。
湘南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蕴含着悠久的人文精神,它与湘南地区的地理条件和人文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从地理位置而言,湘南是典型的梯级过渡地带,毗邻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古时是中原通往华南的沿海的要冲,所以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中原战争频繁,大量汉民南迁融入湘南地区,带来各种文化并与之相融合。从地方方言的分布状况可以看出这种历史的渊源关系,靠南部地方土话以脱壳于客家语言;靠北地区流行方言为“西南官话”。从现存民居建筑风格分析,靠南地区受客家及南粤文化影响,它装饰较为夸张,色彩丰富;靠北地区以端庄大院落为主。
1、湘南民居的总体布局和平面组合及外形艺术特征
建筑外立面
湘南民居属于南方汉族地区的天井式合院建筑,有着基本的平面布局,即单元建筑、前堂后寝、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严谨规范,外部有高高的封闭围墙。整栋建筑沿轴线前有门斗,进入大门后为前堂,然后是天井,再是正堂,沿轴线两边各有厢房,左右厢房与厢房之间有通道,可以进入另一个院落,其他多进院落的建筑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扩展而形成的。
天井
湘南民居外形基本上为四边形,四周为高大结实的墙体,建筑物北房是两坡硬山顶,其他三面都是斜向天井的单面坡,四周的墙头却高出屋顶以上以利于防火。墙头的轮廓线可以自由处理。山墙一般作阶梯状跌落的马头墙。山墙的墙面一般为清水灰砖,墙顶覆盖青瓦,只在接近墙顶处粉刷白灰,色调明朗雅素。外观十分朴素,青砖墙小青瓦,封闭、安静而舒适。
湘南建筑调研报告

湘南建筑调研报告湘南地区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区之一,这里的建筑融合了传统的江南风格和现代的建筑理念,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美学价值。
为了进一步了解湘南地区的建筑形态和发展趋势,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湘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主要受到江南传统建筑的影响,建筑多采用木质结构,屋顶以青瓦为主,具有丰富的仿古风格。
同时,湘南地区的建筑也兼具现代化的特点,使用了更加先进的建筑技术和材料,注重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在我的调研中,我发现湘南地区的建筑分为两大类别: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
传统建筑主要以古村落和庙宇为代表,如岳阳楼和洞庭古村。
这些建筑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与传统建筑相比,现代建筑更多地出现在城市中心地带。
湘南地区的城市规划注重功能性和美观性,建筑设计多样,形式丰富。
无论是豪华住宅、商业综合体还是公共建筑,都展现了湘南地区追求现代化的发展态势。
湘南地区的建筑发展还受到当地气候条件的影响。
由于湘南地区气候湿热,建筑的通风和遮阳设计成为重要考虑因素。
许多建筑采用流线型设计和多孔墙体来增加通风效果,同时使用遮阳板和植被来遮挡阳光,提供凉爽的室内环境。
在调研中,我还了解到湘南地区的建筑材料和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进步。
传统的木质结构逐渐被混凝土、钢筋和玻璃等现代材料所替代。
同时,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创作的空间和可能性。
总的来说,湘南地区的建筑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传统的江南建筑为湘南地区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而现代建筑则展现了湘南地区不断追求发展和创新的精神。
未来,我相信湘南地区的建筑将继续发展,为当地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湘南传统宗族聚落形态与建筑特色研究——以祁阳县龙溪古村为例

征 ;装 饰 文化
承。据龙溪 《 氏宗谱 》记载: 李 早在元末明初之际 ,李
文 敬 的 五 代 祖 公 名 叫 李 思 立 ,迫于 兵 乱 与 灾荒 之难 , 携 家 带 口从 江 西 迁 至湖 南 祁 阳 。 由于 家境 贫 寒 ,几 番 迁 徙 ,至 六 代 孙 李 文敬 ,聪 明 能 干 ,耕 贸相 长 ,尤 以
李 氏先 祖 文 敬 公 于 明弘 治 十 一 年 ( 元 1 9 年 ) 建 以 公 48 创
it o g i n i t i a eo i a g c u t n n ti no L n x c n l g fQ y n o ny i Hu a , h s a e vl n
Lo ngxiv la ilge,a nd Com p e nsvey a l e t nc e t r he i l na yz s he a i n r hie tr co ai n f t r s m od n ta ii na a m ng a c t cu ede r to eau e e b yig r d to lf r i c tr ulu e. K e o ds: So h yw r ut Huna n; t d ton lc a ete e a ii a l n s tlm n; s tlm e te n; a c ie t r lf aur s de o a in ul e ete nt t r pa r h tc u a e t e ; c r to c t ur
中国名城 1名城保护案例与技术创新
湘南传统宗族聚落形态与建筑特色研究术
以祁 阳县龙 溪古 村为例
《2024年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范文

《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现代适应性研究》篇一一、引言湘西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其中尤以土家族、苗族等为代表。
在这些地区,传统木构民居不仅是一种居住方式,更是文化遗产的珍贵载体。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木构民居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以期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特点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而著称。
首先,在建筑风格上,这些民居多采用坡屋顶、挑檐、马头墙等元素,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建筑风貌。
其次,在结构特点上,传统木构民居主要采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形成稳固的建筑结构。
此外,这些民居还具有通风良好、冬暖夏凉等优点。
三、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挑战尽管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具有诸多优点,但在现代化进程中,它们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木构民居在舒适度、安全性、功能性等方面存在不足。
其次,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新型建筑材料的出现,使得传统木构民居在建筑风格和结构上受到冲击。
此外,传统木构民居的维护和修缮成本较高,也给居民带来了经济压力。
四、湘西少数民族传统木构民居的现代适应性策略为了使湘西地区的传统木构民居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应加强对传统木构民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通过建立保护机制和政策支持,鼓励居民参与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其次,在改进和优化方面,可以根据现代生活需求,对传统木构民居进行适当的改造和优化。
例如,在保持原有建筑风格和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建筑的舒适度、安全性和功能性。
可以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和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木构民居进行加固和改造,提高其抗震、防火等安全性能。
同时,可以结合现代生活需求,增加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提高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南传统民居建筑组合类型研究
作者:李毅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1期
关键词:湘南;建筑组合;传统民居
一、湘南传统民居概述
湘南属于湖南省南部的地理位置,主要包括衡阳,永州,郴州地区。
位于北纬25°~26°之间。
湘南的丘陵及盆地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人口稀少。
亚热带气候。
湘南民居的人民多聚族而居。
村落的地理位置大部分避风向阳,依山傍水,靠近肥沃的土地。
靠山的村落一般会在西北角种上大树,作为“后龙山”,借助地形遮阳避风。
由于湘南地区丘陵多平地少,因此民居建造十分紧密,阳光与寒风很难进入。
各栋房屋以廊相通,房屋多呈片分布。
二、湘南传统民居建筑组合类型
1.民居的基本特点
湘南地区的民居无论大小,都是由正屋,横屋,院子所组成的,正屋处在主轴之上,是整个民居大院的核心位置。
民居以堂屋为中心,两旁会设置房间,称为厢房。
如图1和2,湖南省祁东县沙井湾古民居的平面图及俯视图。
堂屋如果后面有“开间”,则称为退堂。
人们习惯将退堂作为厨房的功能。
退堂与堂屋会用木板或砖墙进行隔离,堂屋作为人神空间,不设置阁楼。
但退堂上空设置放置杂物的阁楼。
一栋横屋在纵轴线布置上允许若干“进”,每两进之间用厢房或者天井进行分隔。
横屋是民居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横屋呈排分布,在平面布局上与正屋垂直,常见的横屋一般有“三开间,五开间”,甚至更多开间。
2.平面基本类型分析
2.1开间式
开间式是最简单的形式。
一厨房加一间卧室为一户,一般四户相连,开间式民居前有缓冲的地方,通常在厨房前面加一个走廊。
2.2二开间式
二开间式是由一开间发展而来的,多出的一间房间作为堂屋。
堂屋的功能是作为起居或者迎送客人用的,堂屋如果满足不了家庭需要,比如要堆放大型农具时,可以单独建造堂屋,发展为三开间的平面形式。
2.3三开间式
三开间是在二开间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农业经济收成好时,开间式和二开间式不能满足生活需要,因为会往一户多室的方向发展。
三开间式会将堂屋放在中心,卧室和厨房分布在堂屋两侧,杂屋设置在堂屋后面。
2.3.1三开间的发展形式之一:侧拼式
此种形式是在一个三开间房屋侧面多拼房间,在两户共同使用一个三开间房时,如果某一户需要增加房间,可以在三开间的一侧增加卧室和一个测厅,与现有的三开间联合起来,同时各有大门出入。
2.3.2三开间的发展形式之二:后接式
后接式是在一个三开间后面建造一排小屋子,厅堂靠门上的窗户通风与采光。
这种的平面布局方式提高了家庭户数,住户分别从几个大门口进出,如果多户人居住,则厅堂可作为各户家庭的公共区域空间。
2.3.3三开间的发展形式之三:前拼式
在三开间的基础上,往前面加上厢房则演化为三合院,前拼式呈纵向分布排列,各进正厅位于主轴线上,各进之间利用格栅进行分隔。
两进的正屋用天井和厢房连接在一起,随着地面自然坡度的逐渐加高,在天井处就形成了上下两进房屋的高低屋面,不仅丰富了层次,还增强了天井透光。
此类房屋的结构适于多户居住,郴州地区普遍存在此类的房屋。
2.3.4三开间的发展形式之四:连立式
连立式是将多个三开间连立起来,不仅可以节省人们的土地,可以让各户家庭都有堂屋使用之外,还可以有遮雨遮阳的外走廊。
2.4五开间式
在多户家庭住居的房屋,建造五开间比较适合四户家庭的居住需求,一方面造价经济,另一方面形式简单。
五开间的形式有双拼式的,这种形式是将两个五开间用廊在纵向保持连接,但这种类型的房屋一般光线差,公共空间面积少。
2.5庭院式住宅
湘南地区普遍存在较多的庭院式民居。
庭院式民居一般在正屋周围利用矮墙进行围合,增加朝门形成院子。
虽然朝门方向不在正屋的主轴线上,但有的朝门方向垂直于正屋。
在围墙上正对正屋主轴的位置升高一段围墙作为照壁。
3.结论
本文大致介绍了湘南地区的民居基本特点和平面形式。
湘南民居的特点是多户集体居住,平面形式利用基本单元变化,平面由简变繁,根据人们的生活基本需要而发生变化,平面布置合理,但如果多户家庭聚居一起,公共空间面积不能满足人多的使用需要,部分空间会造成通风采光差的问题,但总结起来,这些平面形式都是人们基本生活的所需。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民居.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2]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黄家瑾,邱灿红.湖南传统民居.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