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闽南居民建筑特色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特色戏台角檐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也有出砖入石之说。
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
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
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
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闽南一带十分常见。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类建筑反映着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闽南传统建筑特色PPT课件

山墙
• 山墙的砌筑方式有以下几 种:
• 1) 出砖入石: 这是最具有 闽南特色的砌墙方式。它 利用形状各异的砖、石、 瓦砾的交织堆叠, 粘以糖水 灰, 构筑墙体, 具有环保、 经济、巩固等成效。用这 种方法砌成的墙不仅巩固 防盗、冬暖夏凉, 而且古朴 美观。
• 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应该是石材和 红砖的利用,大局部是先用石条建 齐胸的基座,再砌上红砖,稳重大 方。
• 泉州惠安是石雕的故土,闽南民居 也少不了石雕,形象栩栩如生,也 为房子增加了几分特色。
砖雕和石雕
• 装饰能充分反映一个地区的建筑文化和地方特色, 是不同地区间建筑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
• 镜面是房屋的正立面, 也叫秀面, 是最重要的也是 最必须装饰的。
• 2) 人字砌石墙: 又称人字躺。 将大小相近的石块,左右倾 斜45度交织叠砌, 形成人字, 这种的施工砌法困难度较高, 但整体构造性较好。
• 3) 斗砌砖墙: 用大块扁形的红 砖, 以竖立及平放的方法组立 成盒状, 内部再填塞, 土石碎料。 这种做法的墙体, 很厚实, 又可 以节省砖材, 外观形成宽窄相 间的分隔, 在阳光下显得特别 红艳, 散发着传统建筑的魅力。
•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 并没有一种极 张扬的、类型化的 形式。其平面格局多是以“三合 天 井〞或“四合中庭〞为核心, 向 纵, 横开展起来的, 建筑 的外部材 料以红砖白石为多, 内部以木构架 为主。它 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 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 其壁 体构造以砖石相间堆砌, 营造出肌 理所表现出的 层次美感。特别是 本地所特有的橘红色贴面砖和屋 面 瓦, 使建筑呈现了统一的暖色调。 形成最具特色的红 砖文化。
闽南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及特色美学库

闽南传统园林建筑景观及特色美学库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
闽南文化的内涵是极为丰富深刻的,其表现形式是多姿多彩的。
构建闽南特色本土美学库,既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又能展现泉州特有的闽南城市美学,还可对外输出泉州特色闽南文化。
一、闽南传统园林闽南园林以书院园林、寺庙园林、私家园林为代表,数量多、分布广且特色鲜明。
泉州书院园林有梅石山房、小山丛竹等,寺庙园林以开元寺、承天寺等为代表,私家园林则有施琅(1621-1696)的“春夏秋冬四季园”。
闽南园林平面布局较简洁,以小空间近距离的欣赏为主;园林均有湖石假山、掘池为景的做法,假山体量小巧,有池必有石桥,并以平板桥居多。
(一)闽南传统园林建筑建构筑物是构成闽南园林的重要元素,形式有:楼堂斋馆、亭廊轩榭、坊塔桥院、拱门石埕、长墙漏窗、石栏凳几等,风格均按闽南传统建筑做法,采用红砖、红瓦、白石、燕尾脊、水车堵、鸟踏等要素。
在园林景观项目建设中巧妙运用闽南传统建筑手法,充分展示闽南传统建筑美学。
现已建设完成的“小山丛竹”复建工程中“不二祠”、“过化亭”、“晚晴室”古风古貌呈现;即将开园的西湖公园桃花岛通过在林中巧妙安排亭、台、楼、廊等园林建筑,营造一处构思精巧、景境相融、契合西湖山水园林神韵和自然生态的传统园林,再现闽南人的园林生活意趣。
(二)闽南传统建筑材料闽南传统建筑材料皆就地取材,主要有杉木、花岗岩、胭脂砖、红瓦、海蛎壳白灰等。
闽南传统园林中大量采用石材,园林中的建筑、地铺、桥、池、花台等均采用闽南盛产的花岗岩。
“小山丛竹”的复建以恢复历史原貌为主,采用的材料都是回收的老构件,体现闽南传统建筑材料之美。
(三)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泉州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历经千百年传衍,形成了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特色,其传统的“砖”、“石”、“木”及“灰塑”、“陶作”、“剪粘”、“油漆”、“彩绘”、“安金”等工法,均体现出各自独特的技艺特征。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整体的结构受压能力大,类似于现在的薄壳结构。
在插梁坐梁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很多不同地域风格的技术特色,使得有些屋顶高而窄,有的屋顶低而宽,同样是为了适应地域气候。
在闽南的普通居民建筑中,大多只采用穿斗式这一相对简单的结构。
其主要特点是堆积而成。
在底部四根竖立的底柱上穿插四根横柱,在横柱上以井字型逐层防止横木,并依次减段横木长度从而形成屋顶状。
这样的结构主要是靠一层压一层的,靠上层的
39
2019.02 |
[2]郑慧铭.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及文化表达[D].中央美术学院,2016.
[3]柳碧波. 闽南传统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的运用初探[D].北京工业大学,2016.作者简介
马阳 (1993-) 性别:男 籍贯:安徽 学历:硕士
40|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第7页/共34页
第8页/共34页
砖雕和石雕
第9页/共34页
3、飞檐
•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燕尾。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 中原南迁时带来的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
美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在话 •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和八 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例。
第16页/共34页
林 路 厝
第17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阔的 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下!
第10页/共34页
(三)、典型的建筑
•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1页/共34页
• 泉州杨阿苗故居——单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2页/共34页
二、闽南民居的演变
闽南华侨建筑
——说不尽的旧时遗事满画楼
--
《中国国家地理--福建特辑》
闽南,华侨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侨建筑,无论是鼓 浪屿的洋楼,还是侨乡的番仔楼,都不可避免带有强 烈的“中西混搭”的风格。
第18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第19页/共34页
骑楼
• 骑楼是源自南洋商住一体建筑,通常建二层或三层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行道, 正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间和楼上则做仓库和住所,使用率极高。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 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2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组图) [提要]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
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
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
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
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端午吹来中国古典风闽南民居的建筑特色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
闽南民居:鲜艳的红砖大厝

宽阔平坦,交通方便,语言相通。闽南是福建的精华所在。 闽南地区的泉州开发最早,宋元时代已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大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明
代泉州港衰落,然而漳州的月港在明后期崛起,继续保持闽南人的航海优势。明清之际,郑成功一度控制了南中国海的海权,并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这是大
经营屋顶的建筑了。前些年我在马来西亚的槟城参观龙山堂,一座保存极其完好的闽南宗祠,首先就被它屋顶的豪华装饰震撼了。 回国后我对曲利明说:“我们在
闽南采访过那么多闽南建筑。我告诉你,我见过的最好的闽南建筑在马来西亚。”
点是红砖红瓦,特别俗艳。这是很奇怪的。中国各地的民居,都以青砖灰瓦为主,不但因为青砖的质量优于红砖,还有建筑制度上的原因。红色是高等级建筑
才能使用的颜色,例如皇宫和寺庙。闽南民居不但铺红瓦,还使用红色筒瓦,的确是僭越了分寸。 闽南人自豪地称他们的房子为“皇宫起”,也就是皇宫体
的民居。 有个民间故事解释了这种建筑样式的来源:闽王王审知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她为什么。皇后说她想
。南安蔡氏古民居,一般面阔为五开间,两进或三进,左右带一排或两排护厝。 红砖红瓦成了闽南建筑的独特视觉特征。在亚热带的强烈阳光下,碧海边,龙
眼树与荔枝林的绿荫间,一幢幢鲜艳的红砖大厝显得特别青春亮丽、优雅动人。 闽南人喜欢红色,也许与他们喜欢张扬和热闹的性格相关吧。 通常说的闽南,
指的是原泉州漳州二府的辖地,现在则分属厦门、泉州、漳州三市。从地理看,闽南地区有三个重要的特点。首先,她是福建最炎热的地区,临近北回归线,
闽南建筑

之闽南建筑
古早厝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 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 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古早厝
红砖墙、飞燕脊,南曲雅调,绝色春茗 竹林径、月眉池,亭台楼榭,花木扶疏
建筑,被称为
凝固的艺术传统建筑是展现中源自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鼓浪屿在宋代就有福建人开始上岛开发,元代设兵员御守。明 初,设汛口,建墩台。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鼓浪屿建寨 屯兵,进行抗清斗争。鸦片战争后,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 西方殖民者大量涌入厦门,由于鼓浪屿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 于居住,而成为在厦外国人道选的办公地和居住地。从1844 年开始,先后有13个国家在鼓浪屿设立了领事馆,英、美、法 等国也先后在此兴建教堂、开办学校、医院以及洋行等。 1903年以后,鼓浪屿进一步沦为公共租界,成为西方列强的 共管天下,因此,鼓浪屿留下了较多的西式公用建筑和民用建 筑。20世纪上半叶,大量富商、华侨也纷纷到鼓浪屿建宅置业, 兴建了大量的西式或中西合璧式的私家宅院,鼓浪屿的建设达 到历史最高峰。现今,岛上所存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建 造的各式建筑共1000余座,其建筑形式多样,建筑质量上乘, 因而,鼓浪屿被誉为“万国建筑的汇集地”。
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一生倾资 办学,在家乡厦门投资兴创立并亲 自规划建设了著名的集美学村和厦 门大学两处学校区,建成了一批具 有独特风格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被 称为“嘉庚建筑”。
嘉庚先生热爱熟悉中国文化传统,特别是闽南当地的 传统民俗,根据他在南洋各地接触到的近代西方科技 文化,嘉庚风格建筑不仅仅指的是建筑本身,还有嘉 庚先生对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的规划。嘉庚风格建筑 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和 空间特征。其建筑呈现出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 南洋建筑的拼花、细作、线脚等;其空间结构上注重 与环境的协调;在选材用工上“凡本地可取之物料, 宜尽先取本地生产之物为至要”。厦大群贤楼群、建 南楼群均为“一主四从”的组团结构,即以上楼为中 心,其它四幢从楼沿两侧对称“一字”排开,主楼以 中式风格为主,从楼以西式风格为主。陈嘉庚先生深 受中华传统儒家文化和多年南洋侨居生活的影响,汲 取了中西文化不同的审美观,既注重中西交融又突出 地方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那些美丽的红房子
一、传统古民居(以泉州为例) (一)历史渊源 (二)构造 (三)典型代表 二、闽南民居演变——华侨建筑(鼓浪屿)
一、传统民居
雕梁画栋皇宫起,这里,被当地人称为“大厝” 的每一座房子都像一座皇宫和小庙。与其他地方的 青砖灰瓦白墙不同,闽南民居都使用红砖红瓦,屋 脊都呈弧线,不少为两段斜入高天的长燕尾形,风 格艳丽而张扬,别致典雅,蔚为壮观,有着别具一 格的建筑艺术。
(一)、渊源 ——赐你一府皇宫起
五代时,闽王王审之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 五代时,闽王王审之的皇后黄惠姑是泉州人,每到连绵 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他为什么。 阴雨天气,往往伤心落泪,闽王问他为什么。皇后说她想起 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即说: 了娘家房屋破漏,不能阻挡风雨。闽王即说:“赐你一府皇 宫起。 圣旨传到泉州, 宫起。”圣旨传到泉州,民众误以为泉州一府都可以建皇宫 式建筑,于是大兴土木。后来,王审之发现自己下旨有误, 式建筑,于是大兴土木。后来,王审之发现自己下旨有误, 连忙下旨停建,可是很多房屋都已建好,只能作罢。 连忙下旨停建,可是很多房屋都已建好,只能作罢。
——司空小月《中国国家地理》
厦 门 中 山 路 骑 楼
接下来欣赏在厦 门拍的一组照片
金瓜楼
富有闽南特色的
林语堂故居
结束语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是包容万象, 从古代的传统四 合院大厝开始,就反中国传统,大胆使用学西洋使 用红砖。而近代的华侨建筑“番仔楼”则更加体现 了“中西合璧”的特点,自成一派。 然而,这应归功于闽南商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 兼容并包,开阔视野和心胸的心态。他们背井离乡, 白手起家,挂念家乡,荣归故里。每一座楼都是他 们的辛酸血泪史。这种文化更是一种美!
林 路 厝
黄家花园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 “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 阔的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 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黄家花园
骑楼
骑楼是源自南洋商住一体建筑,通常建二层或三层 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 行道,正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 间和楼上则做仓库和住所,使用率极高。 漳州的骑楼多为两层,廊柱用红砖砌成,感觉质朴; 泉州中山路的骑楼为圆柱形廊脚,优美大气;厦门 的骑楼高达三四层,廊道宽阔,造型和纹饰采用西 洋样式,散发着浓郁的殖民地风情。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闽南民居的特点
(二)、构造 )、构造
1、整体结构
闽南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延承中国传统的对称建筑构造, 气势宏伟庄严。 基本形式为“几间张几落大厝”空间结构丰富,实用性高。
2、墙体——“红砖文化”
闽南民居正立面非常华美,红色的传与灰绿的石头 形成鲜明的对比,墙体上的石雕装饰也给人寂静洒 脱的感觉。红砖的拼花也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因此, 闽南建筑又被称为“红砖文化” 闽南民居最具特色的应该是石材和红砖的利用,大 部分是先用石条建齐胸的基座,再砌上红砖,稳重 大方。 泉州惠安是石雕的故乡,闽南民居也少不了石雕, 形象栩栩如生,也为房子增加了几分特色。
1、“嘉庚风格”
提到闽南华侨建筑首先就得想起——陈嘉庚。他建 的不是自己的住宅,而是校舍。包括厦门大学和集 美大学等,集美学村的主要建筑都出自他的手。 他留下的建筑物往往是闽南的大屋顶加上西洋式的 墙面和结构。被厦门人称为“头戴斗笠,身穿西 装”,这种风格显得优雅、从容、热烈,散发着事满画楼
---《中国国家地理--福建特辑》 -闽南,华侨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侨建筑,无论是鼓 浪屿的洋楼,还是侨乡的番仔楼,都不可避免带有强 烈的“中西混搭”的风格。 旅外的闽南华侨们,衣锦还乡,把西方的建筑特点与 家乡的红砖大厝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番仔楼”。 张扬的同时也为闽南增添了异域的风情。典型的代表 有陈嘉庚、黄奕住、林路等。
谢谢 观赏!
砖雕和石雕
3、飞檐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 燕尾。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中原南迁时带来的 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美 自然不在话下!
(三)、典型的建筑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体民居典型代表
泉州杨阿苗故居——单体民居典型代表
二、闽南民居的演变
但有文献资 料是这样说
明朝时,闽南海贸发达,多到菲律宾和台湾。当时,西班牙 在菲律宾建立殖民政府,并于漳泉私商贸易。而西班牙在殖 民地留下过很多红砖建筑,有的至今犹存(如台北的红毛 城),给闽南商人留下深刻印象。 但红色建筑是封建皇宫才有的,而闽商人的性格张扬,虚荣, 讲究排场,注重乡族观念,蔑视法规和主流意识形态。在菲 发财后荣归故里,逾越礼制。在家乡大量学习西班牙的红砖 建筑,中西合璧,建造了大量红砖建筑,富丽堂皇。
集大校舍——典型的“嘉庚风格”
2、“有林路富,没林路厝”
林路厝是新加坡华侨林路亲自设计的,中西合璧, 别具一格。标题的意思是:有比林路富的,但不可 能有比林路这样好看的房子。这说明了林路厝在当 时是多么华美独特。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 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 和八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