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蒋钦全

合集下载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与装饰

摘要闽南红砖厝民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建筑品位、艺术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建筑形式方面来说,它既有浓厚的传统闽南民居建筑特征,又有海外建筑风格特点,表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保护和研究这些古建筑群,有利于发掘地域文化并与现在设计观念相结合,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去,对于延续城市文脉和创造富有地域文化韵味的现代建筑有着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红砖厝民居建筑艺术风格装饰语言ABSTRACTThe red brick hou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south of Fujian province reflect a high taste of architecture, artistic value and abunda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aspect of architectural forms, both strong traditional features of loc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and overseas construction characters are reflected .It demonstrates a charm of a peculiar art of old constructions. Protecting and researching these ancient buildings is benefit of exploring the local culture. If it is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design concepts and can be used when designing a modern building, it will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on of modern buildings which keep local features at the same time.KEY WORD: Red brick house; Residential buildings; Artistic Style ; Decorative language绪论:闽南红砖厝建筑在建筑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浓郁的闽南地方特色与南洋风格的完美融合,既是传统民居建筑中的瑰宝,又是值得现代建筑设计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闽南建筑文化。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闽南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红砖红瓦。

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那鲜艳的红砖红瓦。

红色,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繁荣和热烈。

这种红砖的运用,不仅赋予了建筑鲜明的色彩,还展现了闽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红瓦则与红砖相得益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燕尾屋脊也是闽南建筑的显著标志之一。

那高高翘起的燕尾,如同展翅欲飞的鸟儿,充满了灵动之美。

燕尾屋脊的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

它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和人才辈出,寄托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且,燕尾屋脊的造型独特,其工艺复杂,需要精湛的技艺才能完成,充分体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在闽南建筑中,石雕、木雕和砖雕等装饰艺术更是精彩纷呈。

石雕通常用于建筑的门柱、石鼓和栏杆等部位,其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

木雕则多见于门窗、梁枋和斗拱等处,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砖雕则常出现在墙面和屋脊上,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传达了闽南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闽南建筑的布局也颇有讲究。

常见的有“四房看厅”“五间张”等格局。

房屋多为四合院式,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

这种布局体现了闽南人重视家族团结和秩序的观念。

而且,闽南建筑注重通风和采光,房屋之间通常留有天井,既能让阳光照入室内,又能保证空气的流通,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闽南建筑还常常运用蚝壳墙。

这种独特的墙体材料,是将蚝壳与灰土混合堆砌而成。

蚝壳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潮性能。

在泉州的一些古老建筑中,蚝壳墙依然保存完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闽南建筑中的防火墙也是一大特色。

防火墙高耸厚实,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屋顶构造工艺研究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屋顶构造工艺研究

闽南沿海红砖民居屋顶构造工艺研究
成丽;于仲
【期刊名称】《古建园林技术》
【年(卷),期】2024()2
【摘要】闽南沿海红砖民居的屋顶多以红瓦覆盖,在当地自然、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下,发展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形态特征和构造工艺,蕴含着深厚的建构思想与营造智慧。

文章采用田野调研、匠师访谈等方法,从屋顶各部位的构造特征入手,归纳材料种类、尺寸与砌筑方式,探究其设计规律与原理,梳理构造做法的地域差异,总结构造设计与防雨、排水、抗风等实用功能的关联,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以及遗产保护工作提
供参考。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成丽;于仲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闽南红砖建筑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以蔡氏古民居为例
2.中国闽南民居建筑装
饰语言应用——基于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实地研究3.闽南沿海传统民居规尖灰塑
装饰构图研究4.闽南传统民居屋顶的再设计应用研究——以A度假酒店建筑群建
设项目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红砖建筑典范——探究闽南古厝的魅力

红砖建筑典范——探究闽南古厝的魅力

红砖建筑典范——探究闽南古厝的魅力
侯艳芳;侯婷婷;李婷婷
【期刊名称】《砖瓦》
【年(卷),期】2022()2
【摘要】闽南古厝是闽南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有着极其浓烈的地域特色。

在闽南古厝的传承中,"红砖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红砖厝的建筑风格不仅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红砖文化"不只是闽南古厝建筑特色发展与成就的概括,它也代表了闽南人坚韧豁达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性格,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而独特的底蕴,使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总页数】3页(P31-32)
【关键词】红砖建筑;闽南古厝;燕尾脊;拼砖工艺
【作者】侯艳芳;侯婷婷;李婷婷
【作者单位】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商丘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522.01
【相关文献】
1.闽南红砖古厝民居建筑保护和开发研究
2.闽南红砖古厝外墙装饰的地域性探究
3.闽南建筑的奇葩/厦门红砖古厝
4.感受古建筑艺术魅力传承莆仙民间文化——浅谈红砖古厝线描写生的教学
5.承载历史记忆的闽南红砖古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与众不同——闽南建筑的特点

与众不同——闽南建筑的特点

与众不同——闽南建筑的特点(一)地域性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区域环境,特殊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造就了其独有的地域文化,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建筑风貌。

以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一一红砖大厝为例,这类建筑深受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也以合院形式布局,讲究中轴对称,但它们在建筑材料、屋顶造型、建筑装饰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在建筑材料方面,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以木构为主,而闽南地区盛产白色花岗岩,传统民居建筑也大量使用这类石材;中国传统建筑大量使用青砖灰瓦,而闽南民居建筑则普遍使用红砖红瓦(板瓦和筒瓦)。

白色的花岗岩与红色的清水砖两种建筑材料的有机组合,使闽南民居建筑在墙面表现形式上具有出砖入石的特点,在色彩上形成既对比又和谐的效果。

闽南民居屋顶造型普遍采用人斜面成凹曲线,两端为高高翘起的燕尾脊,如果是五间起的大厝,屋顶会多出两条燕尾脊,不同高度的燕尾脊相互穿插,其造型结构体现了闽南建筑独特的韵味,而中国传统建筑则很少使用燕尾脊。

闽南民居建筑重视细节装饰,充分发挥砖雕、木雕、石雕、泥雕、彩绘等民间工艺的作用,使其墙面和屋顶均具有鲜明的装饰美感,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形成闽南特有的地域色。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闽南建筑在材料和表现形式上也兼容海外建筑的一些特色,但是即便是现代私人别墅,仍然具有传统古民居的建筑风格。

(二)多样性闽南地区建筑种类繁多,堪称建筑文化的聚宝盆。

除了传统民居建筑,还有各类欧式建筑、中西合璧的建筑、宗教建筑和祠庙建筑。

民居建筑数量最多的是红砖大厝、土楼和土堡,近代以来,在闻南城镇地区还出现手巾寮、竹篙厝等街屋。

厦漳泉三地的建筑都属于闽南建筑的范畴,建筑风格基本相同,但各地因为地域条件的差异,又有各自建筑的特点。

泉州地区的古建筑带有“皇官式”的建筑风格,例如瓦筒(半圆筒形的瓦)这种建筑材料,在泉州古建筑中就比较常见。

漳州传统建筑材料主要是原生木、红土壤或土坯砖、窑烧砖瓦和花岗石。

厦门由于早期作为通商口岸,西方殖民者的涌入,留下较多欧式建筑。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16闽南民居营造技艺闽南民居营造技艺是发源于泉州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技艺,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传播于闽南文化圈的泉州、漳州、厦门,还有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

俗称“皇宫起”的官式大厝是泉州最为典型的类型,在泉州侨乡随处可见,其代表作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南安蔡氏古民居和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杨阿苗故居。

闽南民居属于中国院落式民居的一个流派,是民居形态中材料使用和结构技术最先进、构成因素最丰富、“礼”的层次最复杂和装修装饰最多样的一种类型。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砖石作、油漆作、彩画、堆剪作等主要工种,其中大木作最为重要。

工匠也按工种分类和分工,同样以大木作工匠为核心。

该技艺发源于泉州,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主流早报讯(记者张素萍)泉州南音、泉州李尧宝刻纸已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但鲜为人知的是,泉州市博物馆发起参选的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也入选世界“非遗”!记者昨日获悉,8月19日至20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颁证仪式暨保护论坛在北京举行。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列入世界“非遗”名录,而闽南民居营造技艺作为其三大技艺之一,也被囊括其中。

泉州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国际古建筑修复师姚洪峰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是以我国3个省的营造技艺“捆绑”在一起,联合进行申报的。

福建省是其中之一,而泉州是福建省惟一参与并入选的城市。

其实,申报工作早在2008年前就开始了。

“我们以杨阿苗民居为代表性建筑,制作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用来介绍闽南民居营造技艺。

”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陈建中说,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泉州,工作人员以杨阿苗民居建造技艺为范本,“阐述”了该技艺。

此技艺是“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一个子项,也许就是它造成了该技艺入选世界“非遗”,但却长时间“养在深闺人不知”。

闽南民居营造技艺发源于福建泉州,始于唐五代,是闽南地区古建筑技艺的代表。

2009年,该营造技艺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之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营造工法技艺解析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XX省XX市古建筑XX 董事长蒋钦全日期:2012年11月8日关键词:红砖民居特征营造技艺摘要:民居是人类赖以生栖、衍繁、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形建筑实体(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居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它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式样和文明程度,并以其多元性、多样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化遗产宝库。

探究发掘,保护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结合长期的营造实践,就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试加解析。

一、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略述红砖建筑在西方建筑中司空见惯,“红砖洋房”也成为西洋建筑的一大特征。

而历数中国各地各民族各流派的民居建筑,多使用青砖青瓦,形成中国传统民居沉稳、清雅的特色。

惟独闽南传统民居异于其它地区民居,普遍使用红砖红瓦,《砖块斜叠成黑线的独特图纹》形成独有的“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

闽南地区粘土中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很高,烧制成的青砖,颜色呈土黄色,色感观感难看。

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正,特别耐看。

而红色正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喜好吉庆祥和的秉性,因而“红砖建筑”就应运而生,传承光大。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图1)独具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砖(石)木构造、红砖白石、坡屋顶燕尾脊、靓丽堂皇是其主要建筑元素与普遍特征,而又以红砖最彰显个性。

“红砖”泛指釉面砖、花头砖、火垫砖、花砖等系列规格砖,广义上还包括屋面、地面用的红地砖、红瓦等主要建材(俗称“红料”),构造成闽南传统民居的风韵。

红砖建筑根植闽南,经久不衰,并伴随闽南人的足迹,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

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与其它民居异同分析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作为民居,它与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民居的形制布局上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图2),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这与闽南先民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

红砖的制造
红砖的制造
泉州红砖的制造过程非常独特。首先,选择具有粘性的土壤,将其浸泡并搅 拌均匀。然后,将搅拌好的土壤放入木制模具中,压制成型。最后,将砖坯晒干 或用火烘干,再进行打磨和抛光。这样制造出来的红砖质地坚硬,纹理清晰。
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
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
泉州红砖的建筑装饰风格以简约、实用为主,同时也融合了闽南文化和海洋 文化的元素。在建筑结构上,红砖的线条和形状非常注重对称和和谐。在装饰细 节上,红砖与石雕、木雕和灰塑等工艺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此外,红砖 还常被用于铺设庭院、公园和街道,构成美丽的景观。
四、结语
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砖文化”是一种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文 化遗产。红砖作为建筑材料之一,在当地得到了广泛应用和精心打造。这些红砖 装饰不仅体现了泉州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也反映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发 展。通过深入了解和传承“红砖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泉州这座历 史悠久城市的独特魅力。
结论
结论
泉州红砖建筑装饰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它不仅代表了泉州人民的勤 劳智慧和历史文化传承,也体现了泉州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涵。通过保护和发展红 砖建筑装饰,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同时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 力和魅力。
谢谢观看
2、工艺价值
2、工艺价值
红砖的烧制和拼接工艺是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烧制过程中, 匠人们需要严格控制火候和时间,才能使红砖达到最佳的色彩和质量。在拼接过 程中,匠人们需要运用各种砌筑技艺和粘合材料,才能使红砖紧密相连,构成牢 固的建筑结构。这些工艺技术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匠人们的精湛技艺,也使红砖 成为了传统民居装饰中的重要元素。
探析泉州传统民居装饰“红 砖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解析福建省泉州市古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蒋钦全日期:2012年11月8日关键词:红砖民居特征营造技艺摘要:民居是人类赖以生栖、衍繁、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有形建筑实体(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居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载体,它折射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活式样和文明程度,并以其多元性、多样性的特质丰富了文化遗产宝库。

探究发掘,保护传承传统民居文化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结合长期的营造实践,就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特征与营造工法技艺试加解析。

一、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略述红砖建筑在西方建筑中司空见惯,“红砖洋房”也成为西洋建筑的一大特征。

而历数中国各地各民族各流派的民居建筑,多使用青砖青瓦,形成中国传统民居沉稳、清雅的特色。

惟独闽南传统民居异于其它地区民居,普遍使用红砖红瓦,《砖块斜叠成黑线的独特图纹》形成独有的“红砖建筑”与“红砖文化”。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建筑有着久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是由闽南地区特定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的。

闽南地区粘土中三氧化二铁(Fe2O3)含量很高,烧制成的青砖,颜色呈土黄色,色感观感难看。

若烧制成红砖,色彩纯正,特别耐看。

而红色正迎合闽南人热情豁达、喜好吉庆祥和的秉性,因而“红砖建筑”就应运而生,传承光大。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图1)独具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砖(石)木构造、红砖白石、坡屋顶燕尾脊、靓丽堂皇是其主要建筑元素与普遍特征,而又以红砖最彰显个性。

“红砖”泛指釉面砖、花头砖、火垫砖、花砖等系列规格砖,广义上还包括屋面、地面用的红地砖、红瓦等主要建材(俗称“红料”),构造成闽南传统民居的风韵。

红砖建筑根植闽南,经久不衰,并伴随闽南人的足迹,远播海内外,成为闽南籍华人的精神家园。

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与其它民居异同分析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作为民居,它与中国各地传统民居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民居的形制布局上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主要形式是四合院(图2),其保留了许多古代中原地区民居建筑的特点,这与闽南先民迁徙的历史密切相关。

从民居的结构系统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通常为砖木、石木或混合结构,木构系统抬梁式、穿斗式并用以穿斗网状式为主,这与各地的民居建筑构造的不同在于穿斗网状式之结构的技术内涵。

从民居的营造工序、主要工法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营造以大木作匠师为首“领场”统筹安排、指派各工序、工种的施工组织系统,与各地的做法相近或相通。

从民居营造采用的尺度、尺法制度看,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十分讲究尺度关系,形成了一套尺法制度,(鲁班尺法、门公尺法、丁兰子思尺法),的天父地母尺度。

但对照通用的《鲁班营造正式》、《鲁班经》,大致趋同,稍有差异。

基于上述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我们以为闽南传统红砖民居最具象征意义,最“闽南化”的构造和营造工法技艺体现在:精妙的第五立面——“双燕归脊”;别出心裁的面前堂壁——“出砖入石”;华彩的门路厝——“门当户对”。

三、独特构造的营造工法技艺1、精妙的“第五立面”——“双燕归脊”燕尾脊(图3)是闽南传统红砖民居最直观、最显著的建筑装饰特征,它蕴含着闽南人丰富的人文情愫,表达出闽南传统建筑固有的灵气,它是闽南传统建筑精妙的屋顶构造的传神点睛之笔,作为建筑的“第五立面”的屋顶因之而出彩。

中国的传统民居普遍注重屋顶的营造和屋面的装饰,有学者称之为“美丽的冠冕”。

而闽南传统红砖民居在屋顶的营造上形成了独特的构造法式和工法技艺独树一帜。

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式样多姿多彩,有“四导水”的庑殿顶、“四垂顶”的歇山顶、“双导水、出规起”的悬山顶、“包规起”的硬山顶,还有一些地方风格鲜明的式样,诸如“三川殿”、“假四垂”、“牌楼顶”等,这当中凝固了精妙的工法技艺。

(1)匀称的屋面举折屋面举折,即确定屋面斜坡曲线的工法,闽南称之为“倒水”、“折水”、“运水”或“落运”。

屋面举析在实际营造中因无严格的规定,全凭匠师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相机而为,通过事先设计的“水卦图”一一标示标注。

举高是确定脊檩的高度,闽南民居的通常做法是,以寮圆(挑檐檩)为基准定脊圆的高度,依照屋面“大者三八,中者三五,小者三三”,一般民居的举高不超过4分,即俗称“加四水”。

下折是在脊檩举高确定后,自脊檩上皮至挑檐檩上皮连成斜弦,每步架的金檩中心线与此弦相交,由相交点下折,确定各条金檩的上皮标高,中间凹曲最大,并两端渐小,近似于一条对称的圆弧线。

(2)“双曲面”的屋面。

中国传统古建的屋顶在纵向与横向上都做成凹曲面,称作“双曲面”。

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面曲线大,尤其是正脊起翘很高,很夸张,形成凌空欲飞的美感——这种独到的效果来自“升山”的构造工法。

闽南传统建筑中檩条的生起是靠梁架(“栋路”)来造就的,即明间的栋路(中栋路)高于次间的栋路(四路栋),次间的又高于梢间的(六路栋),高差1 尺左右,按“寸白”来计算。

这种做法闽南称之为“升山”,意即山面梁架的标高较明间、次间抬高。

由于所有的檩条均“生起”,檐口下的“水车堵”也随之生起,外观很有特色。

升山在实际营造中通常的做法有:一是将次间、梢间、尽间的珠子高度依次加高;若用搁檩造,只须将隔墙、山墙高度依次加高;若用架筒起,则在栋路的柱头(瓜筒或叠斗)上加置一至数个斗即可。

(3)独到的“暗厝”构造工法。

由于结构及构造上的限制,脊檩、金檩、檐檩的生起毕竟有限度,对于大型的、重要的传统建筑,为显示其高挑、雄伟的气势,需加大屋面的坡度和正脊及角脊的曲线,闽南独创了“暗厝”(详见图4)的构造方式,按照屋面位置分为“屋面暗厝”,“脊端暗厝”、“翼角暗厝”三种构造工法。

“屋面暗厝”即双层檩条、双层椽子的屋面。

做法是在屋顶脊檩、中金檩、下金檩上再各增设一条檩,由上而下檩条直径渐次减小,再在增设的檩条上布椽铺瓦,屋顶上新增一个楔形不见光的空间,以此抬升脊部的陡峭度。

“脊端暗厝”即在正脊与垂脊交汇处构造一个椎体的三角形空间,以抬升屋脊两端的上举弧度,以达到屋面“双面曲”的效果。

做法是在屋面架好檩条椽子及望板后,再在脊檩两端竖立一根短柱,高度视脊尾起翘需要而定。

短柱上搁置“暗厝圆”(檩),每根长度须为屋脊长度的三分之一。

暗厝脊檩的外端搁在短柱之上,内端端头砍劈成斜面,钉在屋脊檩上。

再由暗厝脊檩的内端向垂脊尽端架一斜向的椽子,以限定暗厝与屋面交接处的边缘。

在垂脊的位置上,依次在各金檩外端加设高度递减的短柱,短柱上搁置暗厝的各条金檩,暗厝金檩的内端钉在椽条上。

尔后布设暗厝椽,一般用通常的椽子,暗厝与原有屋面的相交部位,填充灰土,铺上瓦后就形成和美的屋面曲线。

2、美感独出的面前堂壁——“出砖入石”闽南传统民居一向重视正立面墙体的砌筑与装饰,以系列红砖为主材,运用精湛的砌筑、装饰技法,营造民居典雅吉庆的“面前堂”,使传统民居更具地方特色与感染力,彰显出“红砖文化”的魅力。

这当中最别出心裁的工法技艺略析一二:(1)匠心独具的红砖“镜面壁”镜面壁(墙)由下而上依次分为数个块面,每一块面称为一“堵”(图5)。

依次有柜台脚、群堵、腰堵、身堵、水车堵、錾砖堵及角牌,而红砖技艺淋漓尽致地发挥在身堵上。

身堵位于腰堵以上、檐口以下,也称作大方堵、心堵。

通常用红砖砌筑而成,四周由红砖砌成数道凹凸脚线,作为堵框,称作“香线框”。

香线框以内,工匠师利用红砖,采用砌筑、拼花、镶嵌等工艺手法,筑成万字堵,古钱花堵、人字堵、工字堵、海棠花堵、葫芦塞花堵、龟背堵、蟹壳堵等花式花样,体现对富贵吉祥的追求与期盼。

整堵的身堵经过能工巧匠的造作,形态秀美,红彩四溢,分外夺目。

(2)拙朴隽永的“出砖入石”。

解读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不能不涉及“出砖入石”。

作为民居墙体细部的一种砌筑工法,能有如此非常的感染力,足见“出砖入石”技法虽似“雕虫技艺”,却为传世功夫。

“出砖入石”砌筑法(图6)据考是在明代万历年间泉州大地震之后产生的。

在震后废墟瓦砾堆上重建家园民居,工匠师们利用不规则的石块、砖瓦混筑墙体,石条(石块)多呈竖置,上下错开,砖瓦片则横置,厚薄不一,填筑在石条(块)空隙处,石块略塌内,闽南人形象地称之“出砖入石”。

出砖入石的墙体真实表现了材料的本性,体现了材料的质感对比,色泽对比,纹理的大小粗细对比,砖石浑然天成,拙朴隽永,耐人寻味,成为闽南红砖民居建筑营造中一门“绝活。

”3、华彩的门路厝——“门当户对”“人讲衣装,厝讲门面”,“门”是传统民居共同关注并刻渲染的部位,“门第”、“门阀”、“门当户对”,传统的世俗观念与居住文化赋予“门”诸多的功能,在突出大门的实用功能的同时更表现出精神文化上的意义与标志。

闽南传统民居入户门多采用“塌寿式”(“合巢式”)构造(详见图7),称之为“门路厝”,这里有大门、两角门和门路厝壁堵。

“门路厝”又有“单合巢”、“双燕合巢”之分,显示出厝主的身份、族系、地位及财富。

中国宅地建筑原来讲究等级森严,尤其是“门户”,但由于“皇宫起”的缘故,闽南传统民居的“门户”即“门路厝”更多彰显的是争荣夸富,极尽所能加以雕饰,引来双燕筑巢栖息其上,称之“合巢”①。

屋主引以为荣,倍加呵护,希望双燕年年来“筑巢”,形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闽南红砖民居的独特吉相。

大门一般采用花岗岩雕制而成,并镌刻对联。

大门之上,另设门匾一方,镌刻厝主之郡望、人望或意望,以显示身世家世。

合巢的壁堵上争奇斗艳,常用石雕砖雕或灰雕,雕刻出花鸟、诗文或人物典故,以显风流与风雅。

“门路厝”的装饰有全用石雕或木雕,也有下部用石、上部用木雕的,即在角门转角石柱上,立以短木柱,上面出挑木半拱,拱端垂挂木吊筒,刻雕考究,贴金饰彩,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成为闽南传统红砖民居一道靓丽的景观。

闽南传统红砖民居的价值与影响与日俱增,广受关注和垂青,在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已启动世界物质与文化遗产的申报进程,我们愿与业界同仁携手为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1、《泉州府志》2、《惠安县志》[1]3、《图说民居》王其均4、《闽南传统建筑》曹春平5、《弘扬传统营造特色》骆中钊1、关于“塌寿”之解说。

也有人写为“凹寿”,因闽南民居与中国民居都是用吉祥的词语来形容所言的事物。

闽南语中的“塌寿”二字则有相克之意,其语义不吉。

“塌寿”与“合巢”是闽南语谐音,“合巢”指的是春天的燕子归来在民居中安身筑巢,另闽南民居“合巢”的造型也是同“壳”、“同”字。

有双燕合巢的寓意,诠释了民居屋主财富和地位并且同心同力共筑合巢的吉庆安乐之语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