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传统建筑

合集下载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

泉州的闽南建筑文化有哪些特点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闽南建筑文化。

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

闽南建筑的一大特点是红砖红瓦。

在泉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那鲜艳的红砖红瓦。

红色,在中国人的文化中象征着吉祥、繁荣和热烈。

这种红砖的运用,不仅赋予了建筑鲜明的色彩,还展现了闽南人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红瓦则与红砖相得益彰,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为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

燕尾屋脊也是闽南建筑的显著标志之一。

那高高翘起的燕尾,如同展翅欲飞的鸟儿,充满了灵动之美。

燕尾屋脊的设计,不仅具有美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寓意。

它象征着家族的兴旺和人才辈出,寄托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且,燕尾屋脊的造型独特,其工艺复杂,需要精湛的技艺才能完成,充分体现了闽南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在闽南建筑中,石雕、木雕和砖雕等装饰艺术更是精彩纷呈。

石雕通常用于建筑的门柱、石鼓和栏杆等部位,其雕刻精美,题材丰富多样,有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

木雕则多见于门窗、梁枋和斗拱等处,雕刻细腻,线条流畅,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

砖雕则常出现在墙面和屋脊上,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独特的工艺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这些装饰艺术不仅美化了建筑,还传达了闽南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闽南建筑的布局也颇有讲究。

常见的有“四房看厅”“五间张”等格局。

房屋多为四合院式,以厅堂为中心,左右对称。

这种布局体现了闽南人重视家族团结和秩序的观念。

而且,闽南建筑注重通风和采光,房屋之间通常留有天井,既能让阳光照入室内,又能保证空气的流通,营造出舒适的居住环境。

此外,闽南建筑还常常运用蚝壳墙。

这种独特的墙体材料,是将蚝壳与灰土混合堆砌而成。

蚝壳墙不仅坚固耐用,而且具有良好的隔热和防潮性能。

在泉州的一些古老建筑中,蚝壳墙依然保存完好,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

闽南建筑中的防火墙也是一大特色。

防火墙高耸厚实,能够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

闽南建筑方案案例

闽南建筑方案案例

闽南建筑方案案例闽南地区是中国福建省南部的一个地域,也是中国最早的开放口岸之一。

闽南建筑是中国南方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艺而闻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闽南建筑的方案案例。

1. 圭堂圭堂是闽南地区最重要的建筑类型之一,通常用于祭祀或拜神。

它的特点是坪顶,四面开口,屋顶覆盖着瓦片,墙壁用黄土夯筑。

圭堂在设计时注重比例和尺度,以突显其庄重和庄严氛围。

其中最著名的圭堂之一是位于福州的句容圭堂,它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圭堂之一,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四合院四合院是闽南地区传统住宅的代表,也是中国古代宅院的典型形式之一。

它由四个完全独立的翔梁组成,每个翔梁围着一个天井。

四合院通常是环境友好型住宅,使用自然资源,如阳光和雨水,为室内提供充足的光线和水源。

著名的四合院建筑包括厦门的鼓浪屿和泉州的开元寺。

3. 亭楼亭楼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通常用于休息和观赏风景。

亭楼的建筑风格注重曲线和雕花的装饰,其外观精美细致。

厦门的海沧亭楼是一个知名的亭楼,它位于厦门的黄则和宝橙园,是游客和当地居民喜欢的休闲场所。

4. 简屋简屋是闽南地区农村地区常见的住宅类型。

它通常是由砖土结构建造的,屋顶覆盖着瓦片。

简屋在设计上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通常屋内布局简单,但功能齐全。

这种建筑风格可以在闽南地区的乡村地区找到,并成为当地人居住的主要选择。

5. 庙宇闽南地区的庙宇建筑也是闽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庙宇通常是建在山上或风水宝地上,以供奉神灵或祖先。

庙宇的建筑风格凸显了寺庙极致的尊重和安宁氛围,通常由大门、大殿和偏殿组成。

厦门的南普陀寺是一个著名的庙宇建筑,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和朝圣者。

以上仅列举了闽南建筑的一些方案案例,这些建筑代表着闽南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它们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建筑技艺向世人展示了闽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些建筑物不仅是人们居住、工作和娱乐的场所,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这些建筑方案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闽南 建筑 特色做法

闽南 建筑 特色做法

闽南建筑特色做法
闽南地区的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其中一些特色做法包括:
1. 福建园林建筑:闽南建筑以福建园林建筑为主要风格,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通常采用青砖、木材等传统材料,结合精美的雕刻和装饰,展现出优雅的气质。

2. 四合院式布局:闽南建筑常采用四合院式布局,围合成庭院式结构,突显家族文化和人际关系。

庭院中常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生活氛围。

3. 飞檐翘角:闽南传统建筑常见的飞檐翘角设计,是其独特的标志之一。

飞檐可以挡雨遮阳,翘角则体现了建筑物的线条美感。

4. 厚重实用的结构:闽南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坚固稳固,常采用厚重的墙体和柱子,以应对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

5. 木雕石刻装饰:闽南建筑常使用木雕、石刻等装饰,丰富建筑表面的艺术感。

这些装饰从细节处展现出工匠的精湛技艺。

6. 高脚厝:高脚厝是闽南建筑中的一种特色建筑形式,常见于农村地区。

建筑底部留有一定高度,可避免涝水侵袭,同时也方便通风和储藏物品。

总的来说,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展现出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和喜爱。

福建闽南建筑工程

福建闽南建筑工程

福建闽南建筑工程福建闽南地区,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闽南建筑工程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技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建筑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福建闽南建筑工程的特点和魅力,以及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和应用。

一、福建闽南建筑工程的特点1. 独特的建筑风格福建闽南建筑工程的风格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其建筑形式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空间的利用率。

常见的建筑类型包括园居、庙宇、祠堂等,以及防风雨、通风卫生、采光等要素。

尤其是其传统的园林建筑,常常以水池、假山、花径等元素为特色,形成了独特的福建建筑风貌。

2. 精湛的工艺技术闽南建筑工程在技术上有着显著的突破和创新。

其建筑构件多采用木材,拼接方式独特,施工技术高超。

例如,闽南传统建筑中常采用的飞檐、斗拱等构件,经过精湛的工艺技术加工而成,既美观又实用。

3. 丰富多样的装饰艺术福建闽南建筑工程在装饰艺术方面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传统建筑常采用彩绘、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手法,使建筑更加华丽和富有艺术感。

同时,闽南建筑还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常常运用自然材料和植物元素进行装饰,增强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福建闽南建筑工程的影响与应用福建闽南建筑工程不仅在当地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对现代建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应用。

1. 艺术与文化交流福建闽南建筑工程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许多人都愿意来到福建闽南地区,亲身感受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魅力,从而促进了不同地域和文化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2. 融合与创新福建闽南建筑工程的特色和技术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许多建筑师从福建闽南建筑工程中汲取灵感,将其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兼具传统与现代特色的建筑作品。

这些建筑作品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展示了创新和独特的设计理念。

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福建闽南建筑工程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高度的保护与传承。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赏析
• 泉州惠安是石雕的故乡,闽南民居也少不了石雕,形象栩栩如生,也为房子增加了 几分特色。
第7页/共34页
第8页/共34页
砖雕和石雕
第9页/共34页
3、飞檐
• 房屋的正脊中间低两头高,两端的翘尾处有美丽的燕尾。这是闽南人保持了祖先从 中原南迁时带来的中古时期的建筑风格。
美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在话 • 这种屋面呈现轻盈的轮廓给人以腾跃、飞翔的感觉。
• 林路厝是一排四座红砖大厝,气势恢宏。它的特色在于增加了楼层,左右护厝均为二层八角形。二层和八 角建筑是林路从西洋移植过来的,当时也是先例。
第16页/共34页
林 路 厝
第17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 黄家花园是印尼华侨黄奕住建造的,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别墅”。他由三栋独立的别墅和一个广阔的 花园构成,整个外形整洁华贵,气度非凡。别墅前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据说是中国最早的足球场。 ——《中国国家地理》
下!
第10页/共34页
(三)、典型的建筑
• 南安蔡氏古民居——群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1页/共34页
• 泉州杨阿苗故居——单体民居典型代表 第12页/共34页
二、闽南民居的演变
闽南华侨建筑
——说不尽的旧时遗事满画楼
--
《中国国家地理--福建特辑》
闽南,华侨聚集的地方,这里的华侨建筑,无论是鼓 浪屿的洋楼,还是侨乡的番仔楼,都不可避免带有强 烈的“中西混搭”的风格。
第18页/共34页
——黄家花园
第19页/共34页
骑楼
• 骑楼是源自南洋商住一体建筑,通常建二层或三层楼房,连成一体;底楼共同退缩而空出一条公共人行道, 正好遮阳避雨;临街正立面全成了店面,里间和楼上则做仓库和住所,使用率极高。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研究

一、红砖古厝的历史背景
红砖古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台湾等地区,是一种传统的闽南民居建筑。 这种建筑风格以红色砖块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装饰手法,营造出 古朴典雅、庄重大方的氛围。红砖古厝的外墙装饰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部分,更 是体现了闽南人民对于建筑美学的独特追求和深刻理解。
二、红砖古厝外墙装饰的地域性 特点
内容摘要
红砖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是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其基本形式是 用红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砖石和木结构相结合,建造出精美绝伦的住宅和公 共建筑。在历史上,红砖厝曾经是闽南地区最为普遍的建筑形式之一,代表着当 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传统。
内容摘要
红砖厝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红砖、青砖、石材和木料等。红砖是其主要建筑 材料,由当地特有的土壤制成,经过烧制而成。这种砖颜色鲜艳,纹理独特,具 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青砖则是用黏土制成,经过高温烧制而成,其颜色和红砖 形成鲜明对比,使建筑更加美观。石材和木料也常常被用作辅助材料,使建筑更 加坚固和美观。
三、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最后,应该加强对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在保护和传承 的基础上,应该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将传统的装饰艺术与现代设计理 念相结合,推动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也可以通过与文化产 业相结合的方式,将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 品和文化品牌,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也注重弘扬传统美德,如忠孝节义、仁爱友善等。 许多古厝的墙壁、门窗和屋顶上都有寓意深刻的道德题材绘画和雕刻,如“岳母 刺字”、“孟母三迁”等历史故事,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赞扬和传承。
二、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 的艺术特点
二、闽南传统古厝建筑装饰艺术的艺术特点

闽南风情游览泉州古城的建筑之美

闽南风情游览泉州古城的建筑之美

闽南风情游览泉州古城的建筑之美泉州,位于中国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泉州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还拥有许多独特而美丽的建筑。

本文将带你领略闽南风情,探索泉州古城的建筑之美。

一、鼓楼:古代守望城市的建筑典范泉州鼓楼位于古城的中心地带,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古建筑。

它高耸入云,气势磅礴,是泉州城的象征之一。

鼓楼始建于宋代,历经多次修葺,如今的鼓楼已成为泉州的地标之一。

鼓楼的建筑风格糅合了中西方的元素,东西方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

楼体以青砖为主,搭配着雕刻精美的石柱和窗花。

攀登至楼顶,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繁华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二、开元寺:闽南佛教文化的瑰宝泉州古城还有一处不容错过的建筑是开元寺。

开元寺建于唐朝,是一座具有浓厚佛教氛围的古刹。

寺庙内,高耸的佛塔、精美的壁画以及古老的佛像构成了宗教建筑的独特风格。

开元寺内蕴藏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游客可以借此机会了解禅宗文化的内涵。

寺内修道院的建筑风格独特,紧密结合了园林艺术和建筑艺术,让人感受到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

三、清真寺:传统与多元文化的交汇点泉州不仅有着丰富的汉族文化,还是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中心之一。

古城中的清真寺是闽南回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

泉州的清真寺融合了伊斯兰文化与汉族建筑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寺内的拱形门洞、华丽的装饰以及尖顶的建筑,都展现出清真寺建筑特有的风采。

四、海外交通:古代对外通商的见证作为海洋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古城的建筑也承载了对外交往的重要历史。

比如泉州天后宫,它是全球最大的妈祖庙,也是祭祀妈祖的重要场所。

天后宫的建筑风格独特,以明代建筑风格为主,体现了中国南方民间建筑的特色。

宫殿的宏伟、雕刻的精美以及寺内的神像,都展示了泉州作为海上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

五、黄巢墓:英勇抵抗的象征泉州古城中还有一座与传说和历史有关的建筑——黄巢墓。

根据史书记载,黄巢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他与其他起义军一同在泉州与唐军进行激烈战斗。

泉州的闽南建筑有哪些特色

泉州的闽南建筑有哪些特色

泉州的闽南建筑有哪些特色泉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中闽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了地域文化的重要象征。

闽南建筑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艺术的结晶,展现了闽南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情趣。

闽南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

红砖红瓦是其标志性的元素之一。

红砖经过精心烧制,呈现出鲜艳而持久的红色,给建筑增添了热烈而浓郁的色彩氛围。

这种红砖不仅美观,而且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防潮性能,适应了泉州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

同时,闽南建筑还大量使用花岗岩石材。

石头被巧妙地运用在建筑的基础、门框、窗框和台阶等处,坚固耐用,又为建筑增添了一份稳重和古朴的气息。

在建筑布局方面,闽南建筑注重对称和中轴线的设计。

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通过前后进落和左右护厝的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层次分明的建筑群。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严谨和秩序,同时也满足了家族聚居的生活需求。

院落之间相互连通,通风采光良好,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闽南建筑的屋顶造型多样,富有变化。

常见的有燕尾屋脊和马背屋脊。

燕尾屋脊线条优美,高高翘起的两端形如燕尾,展现出灵动和飘逸之美,通常用于庙宇和官邸等重要建筑,象征着尊贵和权威。

马背屋脊则形似马背,圆润流畅,常见于普通民居,给人一种朴实和亲切的感觉。

屋脊上常常装饰着精美的剪瓷雕和交趾陶,色彩斑斓,栩栩如生,展现了高超的工艺水平。

在建筑装饰方面,闽南建筑更是极尽精致之能事。

木雕、石雕、砖雕和泥塑等工艺被广泛应用。

门窗、梁柱、斗拱等部位常常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如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吉祥纹样等,寓意着美好和幸福。

石雕多用于建筑的基座和栏杆,工艺精湛,线条流畅。

砖雕则常常出现在墙面和屋脊上,以细腻的纹理和丰富的色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泥塑则常用于装饰屋顶和墙面,造型生动,色彩鲜艳。

闽南建筑的外墙也是一大特色。

墙壁常常采用“出砖入石”的砌法,即将红砖和石头交错堆叠,形成独特的纹理和图案。

这种砌法不仅美观,而且坚固耐用,能够有效地抵御风雨的侵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传统建筑————————————————————————————————作者:————————————————————————————————日期: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因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 马背山墙”所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三、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类型3.1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样式种类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主要由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多种形式构成。

每种形式又分为单檐和重檐,这样一来,便有非常多种组合方式。

中小型的庙宇建筑的屋顶以歇山顶和硬山顶为主,而大型的庙宇则较多采用重檐顶的形式。

如泉州的关帝庙是由三间庙宇组成的,其中祀关公的主建筑采用的是山川脊,两侧建筑则是采用歇山顶,用来衬托出主建筑的地位。

还有位于泉州市区的崇福寺的前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的屋顶都是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形式建造的。

3.1.1 庑殿顶庑殿顶是四面屋坡的屋顶,屋顶由前后左右四个斜坡面组成,所以又称“四ﻫ阿顶”。

前后斜坡相交而成正脊,左右斜坡和前后斜坡相交处成垂脊,垂脊共四条,因此庑殿项又称“五脊殿”。

闽南称庑殿项为“四导水”。

闽南地区现存的庑殿顶建筑仅泉州文庙大成殿一例。

大成殿为重檐庑殿顶,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规格。

大成殿的庑殿顶同太和殿的形态不同,翼角起翘显著,正脊是曲线的,而且曲度较大。

屋顶轮廊显得舒缓优美。

泉州文庙大成殿3.1.2歇山顶歇山顶可以看成一个两坡屋顶套在庑殿项上,整座屋顶共有正面的一条正脊,两边的前后四条垂脊,四角斜向的四条戗脊。

共计九条脊,所以歇山顶又称“九脊殿”。

歇山顶发展到后期结构构造比较复杂,形成的外貌形象也较为丰高。

闽南称歌山项为“四垂顶”。

闽南的寺庙宫观广泛采用歇山屋项,漳州文庙大成殿,同安孔庙大成殿,安溪文庙大成殿,厦门南普陀寺天王殿均使用重檐歇山顶。

漳州文庙大成殿同安孔庙大成殿安溪文庙大成殿厦门南普陀寺天王殿3.1.3悬山和硬山式屋顶悬山和硬山式屋顶部是两面坡,前后两面斜,在屋项正中最高处形成正脊。

ﻫ闽南地区的悬山和硬山式屋顶,在前后两面坡的两端有两条与正脊垂直的脊,用ﻫ来压瓦收边,也称为垂脊。

闽南称硬山顶为“包规起”,闽南称垂脊为规带,起就是建造的意思。

包规起就是屋顶的重脊正好落在山墙之上,山墙把檁条的端头封包在墙内侧。

硬山顶是沿海地区建筑使用最广泛的晨项形式。

闽南地处亚热带,气候较炎热多雨,但濒临大海,多台风暴雨,海风中夹杂海水对建筑物的腐蚀较大,因此使用硬山顶,保护檐口。

闽南地区称悬山顶为“出规起”,就是屋顶悬挑出山墙之外。

屋顶木构架的檁条挑出山墙之外,这样可以保护山墙免受雨淋,但在山区以砖石为外墙的住宅也用出规起。

随着时代的进步,砖墙或空斗砖墙渐渐収代了夯土墙,但悬山顶依旧使用,看来使用悬山顶在当地已成为一种习惯。

闽南地区的安溪、永春以及州的部分地区使用出规起。

悬山和硬山顶悬甘氏祠堂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山顶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硬同安林希元祠龙海市角美镇埭尾村山顶厦门大嶝岛古厝龙海角美潘厝四、闽南传统建筑的泥作装饰泥作作为闽南传统建筑屋脊的装饰手法,是极具有地域代表性的。

泥作装饰是在建筑实体的基础上所附加的一种美,它与建筑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不仅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也使民居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完美。

闽南民居建筑屋脊的泥作装饰主要有灰塑和剪粘两大形式。

灰塑剪粘灰塑也称泥塑或彩塑。

一般是在灰泥中加入少许矿物质色粉或者在灰泥半干状态时在其表面上雕画装饰。

主要在民居住宅、寺庙等多处运用。

剪粘也称为“剪花”、“剪碗”的,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屋顶独特的装饰方式。

老工匠师傅用一把类似老虎钳的剪刀,将瓷碗、碟子等彩色的陶瓷片简称碎小的块状,再嵌入还没干透的灰泥表面,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物。

清末后期,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屋顶屋脊上装饰的主要形式逐渐以剪粘为主。

人物造型非常注重姿态的动感,老工匠师傅将人物动作和环境氛围都塑造刻画得极其到位。

剪粘装饰人物的姿势都刻画得比较夸张,五官刻画得清晰动人,连衣服和饰品也会配合其动作而表现出动感,张力十足。

剪粘造型醒目,色彩鲜艳,常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各种五花十色的瓷片在屋脊上跳跃着动人的光线,显得熠熠生辉。

剪粘不仅有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将屋顶腐蚀破坏的保护功能,更是将民居建筑屋脊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泉州市区香火非常旺的关帝庙屋顶上用许多彩色的碎瓷片在灰泥塑成的雏形上刻画出了繁多复杂的图案造型。

屋脊装饰与屋顶和梁柱的比例极为夸张,远远望去色彩艳丽夺目,细看装饰内容丰富,工匠精雕细琢的技艺,将装饰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五、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生动的燕尾脊装饰闽南传统建筑的屋脊尾处微微翘起的翘角可分为武脊、文脊、尖脊和圆脊。

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民居屋顶多以硬山为主。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屋脊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尖脊和垂脊两大形式。

尖脊也称为燕尾脊。

燕尾脊是指屋顶主脊向两端延伸开来并超过垂脊,屋脊的两端向上曲翘,在屋脊的末端分叉为二,就像燕子的尾巴划破天空一样,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呼为燕尾脊。

生动的燕尾脊装饰充分体现出了闽南地域文化对红砖民居屋脊装饰的深厚影响。

燕尾脊一开始是闽南地区等级制度比较高的一种主脊的形式,仅仅作为庙宇装饰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在官办人家和富裕人家中流行起来。

燕尾脊大部分闽南地区庙宇建筑正殿的正脊上都装饰着双龙与宝珠或是宝塔。

泉州开元寺的屋顶装饰上,燕尾脊就做的惟妙惟肖,正脊的脊顶正中装饰着七层宝塔。

宝殿屋顶的垂脊,与正脊一样具有压住屋顶的作用,上面采用彩色瓷砖堆剪或彩绘花鸟、兽或人物,末端一般以高高翘起的卷草或鲤鱼吐水等装饰,增加脊线的弯曲变化。

有着卷草克火、龙凤呈祥的美好蕴意。

泉州开元寺六、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马背山墙马背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中另一种等级较高的主脊形式。

是因为屋顶曲脊是半圆角形状而得名的。

闽南传统建筑除了采用燕尾屋脊装饰,也有建筑的山墙面因为形状造型如同马背弓起,这种形式通称为“马背山墙”。

马背有着多种样式的形制造型,主要有圆角型、多边型、曲型、尖角型和平头型马背。

也有学者按五行分类,是极富有装饰性的一种屋脊装饰方式。

圆角型马背是最常见也是最古老的一种马背形态。

多边型马背多是在庙宇或富贵人家中采用,是将最基本的圆角变成了五个平直的边。

曲型马背与圆角型马背的区别在于有着弯弯曲曲的弧度,更加婉转动人。

尖角型马背是因为其向外弯曲的尖角,显示出了气势尖锐锋利的特点。

平头型马背的形态较为直线平稳,主要有一字和凸形两种不同的形态。

蔡氏古民居山墙圆角型马背多边型马背蔡氏古民居山墙曲型马背尖角型马背平头型马背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装饰物,古代称为龙吻。

龙吻是在古代建筑中,装饰在建筑屋顶正脊上的装饰物,也称为大吻或正吻。

龙吻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物,不仅将屋顶的正脊与垂脊紧密衔接起来,更有使屋顶更加牢固、封闭、防止雨水渗入的作用。

华丽的屋脊装饰物也显示出了当地工匠灵巧独特的手艺。

使闽南传统建筑在蓝天白云、绿树的背景里,形成了连绵优美的轮廓线,将寺庙建筑屋脊奇妙缤纷的色彩,展现在人们的眼中。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