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闽南传统建筑

合集下载

闽南古建筑介绍200字

闽南古建筑介绍200字

闽南古建筑介绍
一、独特的外观
闽南古建筑超有特色。

屋顶弯弯翘起,像展翅欲飞的鸟儿。

红砖红瓦特别亮眼,在阳光下红得喜庆。

墙上还有精美的雕刻,花草鱼虫仿佛活了过来。

就像闽南的古厝,那燕尾脊高高扬起,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让人一眼就难忘。

二、巧妙的布局
它们布局很有讲究。

一般有前厅、后堂,中间是天井。

下雨时,雨水落入天井,滴答滴答,满是生活气息。

像一些古老的闽南大宅院,家族成员按辈分住在不同的房间,围绕着天井生活,彼此亲近又有各自空间,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

三、深厚的文化
闽南古建筑里藏着文化。

门楣上的题字,或是祝福,或是家训。

屋内的装饰,可能蕴含着古老传说。

比如有的建筑雕刻着八仙过海,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把神话故事带到了现实,传承着闽南人的信仰与智慧,历经岁月仍熠熠生辉。

【行吟中国(77)】闽南古厝益之

【行吟中国(77)】闽南古厝益之

【行吟中国(77)】闽南古厝益之一座座红砖古厝,横延在八闽之南。

沉淀着古老的记忆,见证着岁月的沧桑。

在这块曾经蛮荒的土地,纯朴的原住民架起过第一根屋梁。

在这块灵秀厚重的海疆,闽越的山海融合了南渡的衣冠。

从此,中原的文化植入八闽,华夏的文明写下新的篇章。

今天,我走进闽南,走进惠安,走近那一座座稳重大气的古厝,去欣赏、去探访、去品读、去仰望,去触摸“皇宫起”的殿宇,去追溯跨越千年的滥觞。

这是几代人的匠心独创,才有了如此的恢宏壮观。

看那前埕后厝,坐北朝南;看那燕尾双翘,灵动飞扬;看那檐牙高啄,画栋雕梁;看那出砖入石,稳固如磐;看那红砖白石,喜庆吉祥;看那安金刻柳,富丽堂皇。

更有石雕木雕,双雕合璧,雕出了传世的精美,雕出了独具一格的典范。

再看看那些图案纹样,雕饰在脊吻、斗拱、雀替、门窗;塑绘在勒脚、檐边、屏风、栋梁,无不精美绝伦,富于想象,无不隐喻象征,寄托美好愿望。

这是一个民族的智慧啊,让世界也为之击节赞叹。

走进古厝,我沉思,我遐想,我感受先民迁徙创业的甘苦,也感受文明传承创新的遐昌。

这一瓦一砖,彰显闽南人的沉着、豁达、坚韧、开朗;这一石一木,凸显闽南人的睿智、自省、务实、温良;这一脊一拱,呈现闽南人的拼搏、进取、奋斗、勇敢。

这就是历久弥新的古厝,在闽南,在惠安,在华夏建筑史上永远流传。

【闽南古厝是指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

闽南建筑文化赏析闽南居民建筑特色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

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

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特色戏台角檐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也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着艺术化的本义,也有出砖入石之说。

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是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

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

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

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

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红砖赤瓦、燕尾山墙,镶嵌上精美的木石雕刻装饰……这样的红砖古厝在闽南一带十分常见。

从审美的角度看,这类建筑反映着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也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

厦门闽南建筑风格鉴赏厦门,一个充满魅力的城市,拥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与闽南地区的文化传统相辅相成。

闽南建筑风格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建筑的元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在厦门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那些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们保留着历史的印记,让人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闽南古村落。

本文将带您一起领略厦门闽南建筑的魅力,从而更好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

一、闽南建筑特点闽南地区的建筑风格以“红砖青瓦”为主要特征,建筑物主要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上以当地的花岗岩石料、黄泥瓦为主。

闽南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讲究均衡、对称,注重层次感和轻重变化;在建筑装饰上善用各种砖雕、石雕、木雕和泥塑,充分表现了民间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

闽南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物往往与周围的景观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建筑风格。

二、厦门特色建筑1. 鼓浪屿风格建筑鼓浪屿是厦门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的建筑主要由中外交融的各种建筑风格组成。

西式建筑有平房、别墅等,保存完好,中西融合的古建筑也是鼓浪屿的一大特色。

古典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的建筑与中国式建筑相得益彰,展现出多元文化的风采。

2. 沙坡尾风情街位于厦门岛西南端的沙坡尾,是厦门保存最完整的近代西洋古建筑群。

这里的建筑风格大多是近代欧式风格,古朴、典雅,给人以浓厚的历史感。

在这里,游人可以欣赏到各种西洋建筑的独特风采,感受到厦门曾经的繁华。

3. 厦门大学白城厦门大学,坐落在环境幽雅的鼓浪屿,是一所以世界闻名的高校。

其建筑风格以欧洲古典主义风格为主,散发出浓厚的学府氛围。

白色的建筑,青翠的植被,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1.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厦门传统建筑的杰作,它是闽南传统村落建筑的代表。

土楼为圆形或方形建筑,主要用土和石头建造,厚重坚固,具有防御功能。

土楼内部设施齐全,居住舒适,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形式。

2. 传统闽南民居传统闽南民居的建筑风格以四合五天井、二路三分院为多见,建筑结构和布局合理,充分考虑了厦门地区的气候特点和生活习惯。

闽南人独一种的石头房!

闽南人独一种的石头房!

闽南⼈独⼀种的⽯头房! 绚丽的红砖⼤厝,也被称为“闽南红”,谈及闽南民居中从来不可规避。

这些红砖⼤厝,⼤量⽤⽯材代替⽊材建成的房屋,⽆论是墙壁、梁柱、楼板均使⽤⽯材搭盖⽽成。

此外,⼤泉州的蟳埔蚝壳厝、泉港樟脚村、惠安崇武古城以及⾮砖墙⾮⽯墙的“出砖⼊⽯”墙壁,也是⾮常有名⽓! ⽯头厝多兴建于,上世纪七⼋⼗年代,那个年代⽊材紧缺,台风频繁,海风⼜带有酸性腐蚀。

巧的是,泉州刚好盛产⽩⾊花岗岩,村民就地取材⼤规模砌⽯头厝,以抗风挡⾬。

⽽⽯头房冬暖夏凉,还能抵挡各种恶劣天⽓;这也是泉州甚⾄福建沿海地区那么多⽯头厝的原因。

美中不⾜的是,⽯头厝的缺点就是抗震能⼒低,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财⼒与民间财⼒上来了,“⽯改”政策也随之提上台⾯!就现在,⽯头厝已是越来越鲜见! ⽯头厝中,最令⼈喜爱的当属,墙壁上的图案花纹和不同颜⾊⽯头垒成的数字、标语等。

泉州市安溪县仙地、仙西、仙东、仙凤四个村境内,⾄今还遗留着许多风格迥异的⽯头厝,它们颜⾊各异并且带有不同的图案花纹和数字标语,具有很⾼的观赏性和建筑价值。

很精致的⼀座⽯头房,现今是⼀位⽼教师在居住,房⼦的特点呈⾼度对称,不仅左右的图案各异,就连⼤门两边的设计都是对称的。

门楼上⽅是⽑主席画像,⼀个时代的印记! 标记有“1956”建造时间,⼟坯房与⽯头房的结合,⽊质窗户和⽯头窗户的融合,以及左边的不规则图案与右边的整齐排列。

房⼦的外墙犹如⼀张五颜六⾊的⼤⽹,甚为美丽。

有朋友就会发现,为什么有的房⼦两边⽯头颜⾊或者花纹不⼀样?要知道当时建⽯头房⼤多是不得已⽽为之,很多⼈由于资⾦不⾜,就先盖左房和⼤厅,右边留下⽯条为今后再建时预留空地。

有汉字“和平”字样的⽯头厝 这栋⽯头厝是1959年建的,因修路需要,房⼦被拆掉⼀⾓,如今只剩“19-5”字样。

泉州⽯头古民居主要有红、灰、⽩、青等颜⾊组成,这些由“七彩⽯”堆叠⽽成的建筑,俨然⼀幅美丽迷⼈的油彩画。

据居住的⽼伯伯介绍,这栋房⼦是1976年开始建的,也是分为⼏次才建成,这也是为什么房⼦外墙左右两边花纹图案不同的原因。

福建泉州土楼的结构与介绍

福建泉州土楼的结构与介绍

福建泉州土楼的结构与介绍一、前言福建泉州土楼,是中国南方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而著名。

本文将从土楼的结构和介绍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土楼的结构1. 土楼的概念土楼是指用夯实的黏土和石头等材料修筑而成的多层高大建筑,主要分布在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区。

2. 土楼的类型根据不同的形状和用途,土楼可以分为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多种类型。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圆形和方形两种。

3. 土楼的结构特点(1)外墙:采用厚重坚固的夯土墙体,可以抵御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2)内墙:内墙一般采用砖木结构,保证了房屋内部空间之间隔离性;(3)天井:每个层次都有天井,可供采光通风;(4)走廊:每个层次都有走廊环绕,便于行走交流。

三、土楼的介绍1. 土楼的历史土楼起源于明朝,是当时福建南部少数民族为了避免海盗侵袭而修建的一种防御性建筑。

土楼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文化和艺术水平。

2. 土楼的分布福建泉州是土楼最为集中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南靖县、漳浦县、云霄县等地。

其中南靖县是福建省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土楼保护区。

3. 土楼的文化价值(1)历史价值:土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2)艺术价值:土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而闻名于世;(3)社会价值:土楼是闽南地区少数民族居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

四、结语福建泉州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魅力的一种形式之一,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不可忽视。

通过本文的介绍,相信读者对土楼的结构和介绍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闽南古厝

闽南古厝
建筑习俗 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正房就是北房,也称上房或主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 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 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住 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 的略大,这是受“左为上”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
四合院,又称四合房, 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 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故名四合院。
建筑意义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 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 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 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或独家独户,或数户、十几户 合居,形成了一个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

福裕楼 永定土楼位于湖坑镇洪坑村,是永定府第式土楼的 杰出代表,富丽堂皇。公元1880年开始兴建,耗资 十多万光洋,经历三年时间才建成,占地面积7000 余平方米。该楼由楼主三兄弟(林仲山、林仁山、 林德山)的朋友汀州知府张星炳设计。其结构特点: 在主楼的中轴线上前低后高,两座横屋,高低有序, 主次分明。楼前有三个大门,在主楼和横屋之间有 小门相隔,外观连成一体、内则分为三大单元。楼 门坪和围墙用当地河卵石铺砌,做工十分精细与大 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十分和谐。外形像三座山,隐 含楼主三兄弟“三山”之意。楼名也是张星炳题写。


晋江古厝,是中国 儒家文化的缩影,是 中国仅存的少数古 民居,它承载着一 段 历史。
晋江地处福建东南沿 海,历史悠久,人文 荟萃。晋江古民居不 同于北方大地和江南 水乡的民居,也有别 于南方山区的。

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出砖入石”工艺探讨

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出砖入石”工艺探讨

1“出砖入石”建造工艺的来源“出砖入石”这一建造工艺,相传最早出现在明代。

第一种说法是当年闽南地区沿海一带遭到倭寇侵袭,建筑变成一片废墟,泉州人民利用残破的砖石,重新砌筑和修整,由此形成了“出砖入石”的工艺做法并沿袭至今。

第二种说法是,明代万历年间曾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地震后的泉州只剩断壁残垣,百姓利用废墟中破败的砖瓦重新修葺建筑,便形成了“出砖入石”的建筑形式。

灾难后,就地取材的无奈之举,成就了闽南建筑错落有致,红白相间、自然质朴的独特效果。

建造的石材可以抵挡海风的侵蚀,坚固耐久。

石材与红砖这两种材料,一则材质质感不同,二则颜色差异较大,对比强烈,加之尺寸不一,用相对规律的砌筑方法来叠合垒砌两种材料,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与美感。

石材的粗放与红砖的细腻,色彩的灰白与暗红的冲撞,体现出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

将被破坏后的建筑材料修整后重新利用,资源得到节约,环境得到改善,体现出了古人绿色建筑的价值观。

“出砖入石”的建造工艺可谓是当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2当地红砖和石材的历史发展概况2.1红砖的历史发展《福建史志》记载,在两晋隋唐时期的古墓葬中,便有红砖使用的迹象,但其使用量仅占同时期的20%~40%。

而南宋以后墓室中开始大量出现红砖,且作为闽南传统建筑材料在建筑中使用并一直延续至今[1]。

因红砖红瓦的烧制工序比青砖少,工艺相对简单,易于生产,因此红砖红瓦被普遍使用。

从地理位置上分析,闽南地区属于沿海地带,以丘陵和山地为主要地貌。

土壤以红壤和黄壤较为常见,这一类土壤中富含铝硅酸盐与铁等金属离子,在砖瓦的烧制过程中,这些成分可以使红砖得到充分的氧化,形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殊的红色。

因此,地域优势大大促进了红砖文化的发展。

2.2石材的历史发展在新石器时代,石材就开始作为自然地基应用于建筑中。

到了宋元时期,石构建筑开始迅速发展。

南宋时期,泉州开元寺的建造材料由砖被改为石材,花岗岩经过精细雕琢,垒砌于开元寺的塔壁之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闽南建筑—屋顶这次将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和设计方法的视角,对闽南传统建筑屋顶进行研究。

就是对其形态、构造、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分别对各个部分的形态、构造、施工做法和设计思想进行了分析。

首先对闽南地区的人文和地理环境因素做介绍。

一、源远流长的闽南建筑文化东汉时期,闽南地区还是一片荒凉之地,文化状态也处于最原始的状态。

大量的民族人口迁移带来了新的中原汉文化。

具有多元性的中原汉文化逐渐成为了闽南文化的主导。

历史记载中汉民的多次迁移,还有闽南地区依山傍海的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儒学、释、道家这三大文化的交流汇集,受这种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形成了闽南文化。

南北朝时期的泉州已有不错的发展程度,而到了宋朝,泉州港成为了世界著名的贸易大港,名扬内外。

这时的泉州凭借着海洋经济的繁荣发展,早期的闽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达到了顶峰。

外来的西方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等都开始了融合的过程。

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华侨文化,更是对后期的闽南民居建筑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闽南民居建筑色彩中多以红砖为主旋律,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渊源。

据专家推断:闽南地区开始出现红砖建筑是在宋元时期,随后开始日趋流行起来,红砖也成为了闽南地区所独有的一种建筑材料。

所以说,闽南红砖民居建筑是在历史的积淀和闽南文化的熏陶下形成,并逐渐发展、成熟。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上看,并不是类型化千篇一律的,也不是张扬、个性的形式,它在屋顶的装饰和美化美学角度上,有着较为特殊精彩的表现。

闽南民居建筑的屋顶装饰从审美的角度上体现了闽南地域的风格和特性,这就是所谓的闽南风格建筑。

二、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特色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墙身及基座三大部分组成。

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出建筑的等级的两大因素为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屋顶的形式。

闽南风格建筑的标志性特色就是闽南传统建筑屋顶中的以“燕尾屋脊”和“ 马背山墙”所构成的屋顶形象形式。

在闽南民居传统建筑中,层层叠叠的燕尾脊以及各种马背山墙一同构成了美丽迷人的天际线,在依山傍水的背景中,形成了一副靓丽的风景画,强烈的地域特色令人流连难忘。

三、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类型3.1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样式种类闽南传统建筑的屋顶主要由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等多种形式构成。

每种形式又分为单檐和重檐,这样一来,便有非常多种组合方式。

中小型的庙宇建筑的屋顶以歇山顶和硬山顶为主,而大型的庙宇则较多采用重檐顶的形式。

如泉州的关帝庙是由三间庙宇组成的,其中祀关公的主建筑采用的是山川脊,两侧建筑则是采用歇山顶,用来衬托出主建筑的地位。

还有位于泉州市区的崇福寺的前殿、圆通宝殿、大雄宝殿的屋顶都是采用重檐歇山顶的形式建造的。

3.1.1 庑殿顶庑殿顶是四面屋坡的屋顶,屋顶由前后左右四个斜坡面组成,所以又称“四阿顶”。

前后斜坡相交而成正脊,左右斜坡和前后斜坡相交处成垂脊,垂脊共四条,因此庑殿项又称“五脊殿”。

闽南称庑殿项为“四导水”。

闽南地区现存的庑殿顶建筑仅泉州文庙大成殿一例。

大成殿为重檐庑殿顶,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规格。

大成殿的庑殿顶同太和殿的形态不同,翼角起翘显著,正脊是曲线的,而且曲度较大。

屋顶轮廊显得舒缓优美。

泉州文庙大成殿3.1.2歇山顶歇山顶可以看成一个两坡屋顶套在庑殿项上,整座屋顶共有正面的一条正脊,两边的前后四条垂脊,四角斜向的四条戗脊。

共计九条脊,所以歇山顶又称“九脊殿”。

歇山顶发展到后期结构构造比较复杂,形成的外貌形象也较为丰高。

闽南称歌山项为“四垂顶”。

闽南的寺庙宫观广泛采用歇山屋项,漳州文庙大成殿,同安孔庙大成殿,安溪文庙大成殿,厦门南普陀寺天王殿均使用重檐歇山顶。

漳州文庙大成殿同安孔庙大成殿安溪文庙大成殿厦门南普陀寺天王殿3.1.3悬山和硬山式屋顶悬山和硬山式屋顶部是两面坡,前后两面斜,在屋项正中最高处形成正脊。

闽南地区的悬山和硬山式屋顶,在前后两面坡的两端有两条与正脊垂直的脊,用来压瓦收边,也称为垂脊。

闽南称硬山顶为“包规起”,闽南称垂脊为规带,起就是建造的意思。

包规起就是屋顶的重脊正好落在山墙之上,山墙把檁条的端头封包在墙内侧。

硬山顶是沿海地区建筑使用最广泛的晨项形式。

闽南地处亚热带,气候较炎热多雨,但濒临大海,多台风暴雨,海风中夹杂海水对建筑物的腐蚀较大,因此使用硬山顶,保护檐口。

闽南地区称悬山顶为“出规起”,就是屋顶悬挑出山墙之外。

屋顶木构架的檁条挑出山墙之外,这样可以保护山墙免受雨淋,但在山区以砖石为外墙的住宅也用出规起。

随着时代的进步,砖墙或空斗砖墙渐渐収代了夯土墙,但悬山顶依旧使用,看来使用悬山顶在当地已成为一种习惯。

闽南地区的安溪、永春以及州的部分地区使用出规起。

悬山和硬山顶甘氏祠堂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悬山顶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硬同安林希元祠龙海市角美镇埭尾村山顶厦门大嶝岛古厝龙海角美潘厝四、闽南传统建筑的泥作装饰泥作作为闽南传统建筑屋脊的装饰手法,是极具有地域代表性的。

泥作装饰是在建筑实体的基础上所附加的一种美,它与建筑结构是密不可分的,不仅起到了保护的作用,也使民居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完美。

闽南民居建筑屋脊的泥作装饰主要有灰塑和剪粘两大形式。

灰塑剪粘灰塑也称泥塑或彩塑。

一般是在灰泥中加入少许矿物质色粉或者在灰泥半干状态时在其表面上雕画装饰。

主要在民居住宅、寺庙等多处运用。

剪粘也称为“剪花”、“剪碗”的,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屋顶独特的装饰方式。

老工匠师傅用一把类似老虎钳的剪刀,将瓷碗、碟子等彩色的陶瓷片简称碎小的块状,再嵌入还没干透的灰泥表面,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物。

清末后期,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屋顶屋脊上装饰的主要形式逐渐以剪粘为主。

人物造型非常注重姿态的动感,老工匠师傅将人物动作和环境氛围都塑造刻画得极其到位。

剪粘装饰人物的姿势都刻画得比较夸张,五官刻画得清晰动人,连衣服和饰品也会配合其动作而表现出动感,张力十足。

剪粘造型醒目,色彩鲜艳,常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

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各种五花十色的瓷片在屋脊上跳跃着动人的光线,显得熠熠生辉。

剪粘不仅有防止风吹日晒雨淋将屋顶腐蚀破坏的保护功能,更是将民居建筑屋脊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泉州市区香火非常旺的关帝庙屋顶上用许多彩色的碎瓷片在灰泥塑成的雏形上刻画出了繁多复杂的图案造型。

屋脊装饰与屋顶和梁柱的比例极为夸张,远远望去色彩艳丽夺目,细看装饰内容丰富,工匠精雕细琢的技艺,将装饰物刻画得栩栩如生。

五、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生动的燕尾脊装饰闽南传统建筑的屋脊尾处微微翘起的翘角可分为武脊、文脊、尖脊和圆脊。

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民居屋顶多以硬山为主。

闽南传统民居建筑的屋脊中较为常见的主要有尖脊和垂脊两大形式。

尖脊也称为燕尾脊。

燕尾脊是指屋顶主脊向两端延伸开来并超过垂脊,屋脊的两端向上曲翘,在屋脊的末端分叉为二,就像燕子的尾巴划破天空一样,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呼为燕尾脊。

生动的燕尾脊装饰充分体现出了闽南地域文化对红砖民居屋脊装饰的深厚影响。

燕尾脊一开始是闽南地区等级制度比较高的一种主脊的形式,仅仅作为庙宇装饰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在官办人家和富裕人家中流行起来。

燕尾脊大部分闽南地区庙宇建筑正殿的正脊上都装饰着双龙与宝珠或是宝塔。

泉州开元寺的屋顶装饰上,燕尾脊就做的惟妙惟肖,正脊的脊顶正中装饰着七层宝塔。

宝殿屋顶的垂脊,与正脊一样具有压住屋顶的作用,上面采用彩色瓷砖堆剪或彩绘花鸟、兽或人物,末端一般以高高翘起的卷草或鲤鱼吐水等装饰,增加脊线的弯曲变化。

有着卷草克火、龙凤呈祥的美好蕴意。

泉州开元寺六、闽南建筑屋顶屋脊的马背山墙马背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中另一种等级较高的主脊形式。

是因为屋顶曲脊是半圆角形状而得名的。

闽南传统建筑除了采用燕尾屋脊装饰,也有建筑的山墙面因为形状造型如同马背弓起,这种形式通称为“马背山墙”。

马背有着多种样式的形制造型,主要有圆角型、多边型、曲型、尖角型和平头型马背。

也有学者按五行分类,是极富有装饰性的一种屋脊装饰方式。

圆角型马背是最常见也是最古老的一种马背形态。

多边型马背多是在庙宇或富贵人家中采用,是将最基本的圆角变成了五个平直的边。

曲型马背与圆角型马背的区别在于有着弯弯曲曲的弧度,更加婉转动人。

尖角型马背是因为其向外弯曲的尖角,显示出了气势尖锐锋利的特点。

平头型马背的形态较为直线平稳,主要有一字和凸形两种不同的形态。

蔡氏古民居山墙圆角型马背多边型马背蔡氏古民居山墙曲型马背尖角型马背平头型马背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屋顶正脊的两端,有一对翘首华丽的装饰物,古代称为龙吻。

龙吻是在古代建筑中,装饰在建筑屋顶正脊上的装饰物,也称为大吻或正吻。

龙吻作为一种重要的装饰物,不仅将屋顶的正脊与垂脊紧密衔接起来,更有使屋顶更加牢固、封闭、防止雨水渗入的作用。

华丽的屋脊装饰物也显示出了当地工匠灵巧独特的手艺。

使闽南传统建筑在蓝天白云、绿树的背景里,形成了连绵优美的轮廓线,将寺庙建筑屋脊奇妙缤纷的色彩,展现在人们的眼中。

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