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
试论汉语中反义词的判断及其分层

试论汉语中反义词的判断及其分层本文在以往对反义词类型及构成反义词条件研究的基础上,对反义关系的判断方法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并对反义词的分层提出了一点看法。
标签:反义词判断分层从字面意义看,“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的一组词。
但是“意义相反”这个说法十分笼统,而各人对“相反”一词意义的理解可能会有所偏差,所以在对“怎样的词可以算是反义词”这一问题的判断上见仁见智。
本文尝试对反义关系的判断方法作一些探讨,并据此提出对反义词分层的一点看法。
一、反义词的类型和构成反义词的条件(一)语义场理论中的反义关系词在语义上是互相联系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词汇系统,因此必须把词义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究。
只有通过分析、比较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才能比较清楚地确定一个词的准确涵义。
词只有作为“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才有它自己的“词义”;词只有在“语义场”中才有“意义”。
依据以上观点,德国学者特雷尔(J.Trier)提出了“语义场理论”(The Theory of SemanticFields)。
而反义词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语义场类型。
关于“怎样的词可以算反义词”,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但总的说来,并不都局限于“词义相反”这一种类型。
逻辑学家把反义词分成语义矛盾的词、语义相反的词和语义相关的词三大类。
有些研究把反义词分为互补反义词、渐进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还有一些研究认为反义词包括词义相反的词和词义相“对立”或“相对待”的词。
这几种反义词的分类有相类似的地方,但也都存在着界定上的分歧。
(二)构成反义词关系的条件反义词的成对使用常常是用于写作等方面,通过一组词互相对比和相衬,以对方的存在来突现自己的意义,并以此达到一种修辞的效果。
因此,汉语中的反义词,通常首先要求其字数相同,从很多反义词典中我们也能看出这一点。
除了字数相同外,关于反义词的界定,刘叔新先生提出了这样几个条件,即:不同的词语单位之间在语义上相反;语义上必须互为存在前提:理性意义只在某个方面上相反,其他方面须彼此一致;须能共同出现在某种语体、某种风格中;要求两个词的词性相同。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第36卷第3期2006年5月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6,No.3May 2006[收稿日期]20051012[本刊网址・在线杂志]http :///soc[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1B YY107)[作者简介]1.颜洽茂(1951),男,浙江舟山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及佛经语言研究;2.张建勇(1973),男,山东冠县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佛经词汇研究。
・汉语言文字研究・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颜洽茂,张建勇(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在反义词的判断标准、反义词的类型以及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种进展与现代词汇学、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密不可分。
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发展的趋向应该是具备现代观念、历史观念、系统观念,注重吸收现代语言学理论,注重对古汉语反义词的历时考察和系统描写;应将描写和解释结合起来,让描写为理论提供充足的证据,让理论对语言现象做出充分的解释;应把演绎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研究的重点是断代、专书反义词研究,为词汇史研究和断代反义词词典的编纂做出贡献。
[关键词]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42X (2006)03005307同义词和反义词是古代汉语中两种重要的聚合关系。
近年来,古汉语同义词研究有较大进展;相对而言,古汉语反义词研究则比较薄弱。
以近十年为例,据统计,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汉语反义词研究文章共有98篇,其中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方面的有12篇,仅占12%。
夏广兴、徐时仪[1]和许威汉[2]曾对汉语反义词研究做过回顾,他们介绍的重点是现代汉语反义词研究的概况。
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研究

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研究
上古汉语动词语义内涵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字义分析:对于上古汉语动词,可以通过对字义的分析来研究其语义内涵。
这包括对于动词本身的意义解析,以及动词与其他字词的关系分析,通过探究其本义、引申义、近义词、反义词、拓展义等方面,深入理解动词的具体含义和语义特点。
2. 语料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上古汉语语料,可以了解动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含义。
通过对动词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可以揭示出动词的隐含意义、动词搭配及常见的语义扩展等现象。
3. 语用分析:语用学角度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动词的使用条件、交际功能以及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分析动词在不同语用环境中的使用情况,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动词的语义内涵,以及对话交际中的作用。
4. 历时语义研究:通过对上古汉语动词的历时变化进行考察,可以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语义演变过程。
比较不同时期动词的用法和意义,可以揭示出动词语义的历史变迁和演变规律。
通过以上的研究方法,可以对上古汉语动词的语义内涵进行更为详尽和准确的分析,从而深入理解上古汉语的词汇体系和语言文化特点。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

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历史演变反义词是语言研究领域值得关注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的一种语言现象,本文致力于考察上古时期汉语反义词的历史发展,按历史发展的历程探索其发展历程上的各种特点。
标签:上古汉语;反义词;历时;发展演变关于反义词的研究,“通过近30年来反义词现象的简要回顾,发现该现象至今末引起学者们的足够重视,他们研究重心仍在其分类、语用和修辞功能等方面(刘国辉:2008)。
尽管情况未必如此严重,但也反映了反义词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相对而言,同义词的研究则要丰富得多。
“汉语词汇内的反义现象,与同意现象相比,差不多同樣普遍和丰富。
但是学者们对其观察研究比较晚,也比较少”(刘叔新:2005)。
反义现象是语言学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完全值得语言学者们投入相当的精力去进行研究。
本文拟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发展历程来探索其演变,理清反义词的发展脉络及其发展中的各种状态。
一、反义词的产生原因语言是人们认识世界、反映世界的产物。
在语言的三要素中,词汇对于事物的各种变化最为敏感,它几乎经常地处于各种变化当中。
在词汇系统中,各词类的数量存在差异,名词数量最多,其次是动词与形容词,它们是与名词密切相关的词类,直接陈述事物的性状或发展变化。
既然存在变化或性状差异,这时以某一参照点为中心的方向性或差异就成为了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对比认识,相对相反的概念就形成了,这些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反义词。
反义词出现的时间,应该是随着语言的出现而出现的,但无文字可考的语言发展阶段我们无法进行研究,我们所能接触的反义词的上限是上古殷商的甲骨卜辞。
古人卜筮常正反卜问以确定吉凶好坏,自然产生成对的概念,所以至迟在甲骨文时代,反义词已经产生了。
形容词和动词具有反义词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名词具有反义词则有时不太容易理解。
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可以有反义词, 有些名词反义词反映的事物本身,孤立地看来并不互相矛盾对立,如手、脚、冬、夏,只是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习惯于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一范畴中互相矛盾对立的事物来看待,久而久之,表示这些事物的词也就成了习惯上的相对反义词。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

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方法古汉语词汇研究对于深入研究古代汉语有着极大的价值,其中反义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语言,掌握它的表达能力和语义特征。
我们往往要从研究目前已有的古汉语文献中找出反义关系。
而如何确定反义关系从而获得更客观的结论则是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针对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我们可以利用结构分析方法,即从词语的文字搭配结构中来提取出反义关系。
结构分析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步:第一步从古汉语文献中找出所有出现的反义词及其相关的语义,并针对不同的文本记录下来。
第二步仔细分析文献中的反义词的搭配结构,包括位置、排列、以及词语之间的关系,通过这一步,就可以获得相应的反义关系。
第三步分析反义关系,以加深对反义关系的理解,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语言语义。
另外,除了结构分析,还可以利用概念化方法对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进行研究。
概念化方法是通过将古汉语中的反义词进行概念抽象,从而分析古汉语专书词汇的反义关系。
概念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抽象,根据古汉语文献中的反义词,将其抽象出反义概念,并对其进行概念抽象,找出其之间的反义关系。
第二步是比较,比较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找出它们之间的反义关系。
第三步是重新组合,根据反义关系组合出新的反义概念,从而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基于本文提出的结构分析和概念化方法,可以针对古汉语专书词汇研究中反义关系的确定提出更具体的探讨。
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汉语的语法和语义。
总之,要想深入研究古汉语专书词汇中反义关系,就需要利用本文提出的结构分析和概念化方法,从而确定古汉语专书词汇中反义关系,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古汉语文献。
这对于古汉语词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熟悉古汉语文献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古代汉语中的同义词和反义词

• 池:❶水塘;❷护城河
沼 • 诛:❶责备;❷惩罚;❸诛杀
• 饥,饿也。|饿,饥也。 • 恐,惧也。|惧,恐也。 • 追,逐也。|逐,追也。 • 逃,亡也。|亡,逃也。 • 谨,慎也。|慎,谨也。 • 珍,宝也。|宝,珍也。
同训指的是用同一个词来训释不同的词。 既然可以用同一个词来训释,就说明被训 释的这组词在某一个义位上意义相同或相 近。《尔雅》经常采用这种释义方法。
• 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含混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同”的一方面来说的;所 谓“析言”,是指分别地说,对比地说, 是就同义词的“异”的一方面来说的。
•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北宋邢昺疏:“此对文尔。散则草亦名华。郑 风云‘隰有荷华’是也。”
• 《说文》:“宫,室也。”段玉裁注:“宫言 其外之围绕,室言其内。析言则殊,统言不别 也。”
• 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 者然也。(《荀子·劝学》)苕,芦苇的 穗。
•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 吏》)
•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 信?”(《左传·桓公六年》)
•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 论》)
• 对于同义词我们要有一个历史的观点,这 是因为词的意义是在不断地变化的,它们 之间的关系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对于同义关系的变化,要注意两种情况:
_老子_反义词研究

《老子》反义词研究王琴(西南师大文献所03研究生重庆 400700)[摘 要]反义词丰富是《老子》语言的一大特色。
本文试图在一定的标准下,穷尽列举《老子》一书的反义词,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分析,并发现《老子》的语言特色以及反义词的存在对表现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意义。
通过这种尝试,为古汉语反义词研究提供一些材料。
[关键词]反义词、反义复合词《老子》(《道德经》)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约成书于战国时代。
老子喜欢讲事物的相反相存,所以反义词极为丰富。
本文特针对《老子》语言的这一大特色,对其反义词进行多角度的描写、分析、总结。
语料取陈鼓应的《老子注释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5月版)。
一、《老子》反义词的判定与统计反义词是客观现时中相互矛盾和对立的事物、现象等在词汇中的反映。
它是词的一种特殊的聚合关系,是指在一种语言的共时范畴内,在一定的义位上,语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所谓“相反”,是说反义词所体现的概念之间存在着矛盾关系。
所谓“相对”,表示客观事物彼此相互对峙的两端。
(一)反义词的判定原则。
反义词是在同一性前提下的对立;是在词的一定义位上具有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词的意义来讲的;就专书研究而言,它们必须在一定语境中具有对举关系。
《老子》一书中反义词的对举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错见,即把一对反义词分开用在句中相应的位置上,使之形成强烈的对比。
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三十六章)。
一种是连用,即一对反义词紧紧连在一起使用。
如:“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前后相随。
”(二章)。
(二)反义词的统计和分类统计说明:1、一个词分别与几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分别计算对数。
如:“大—小”、“大—细”计为两对。
2、一个词及其通假字或古今字或异体字,分别与同一个词构成反义词时,只算作一对。
如:“善—祅”、“善—妖”,“祅”与“妖”是通假字,只计一对。
“曒—昧”、“皦—昧”,“曒”与“皦”是异体字,只计一对。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古汉语词汇古汉语词汇中“反义同词"现象探析古汉语词汇摘要:在古汉语词汇中存在一种“反义同词”现象,即一个词的叉群中包含有两相反的义项。
这在古汉语词汇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既有客观词汇本身的因素又有人们主观的朴素辩证思维因素。
两者相辅相承、相互影响。
处于对立统一的状态之中。
关键字:反义同词;反训;存在形式;形成原因在古汉语词汇的实际语用中,存在着一种“正反两义,同词兼有”的语言现象。
如:“乱”,本义是“乱丝”。
后引申为“紊乱、动乱、祸乱”等义。
请看A1.“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A2.“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荀子・天论》)中,用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在,A3.“其能而乱四方。
”(《尚书・顾命》)中,用的却是它的相反义――“治理”。
此所谓《尔雅・释诂》:“乱,治也。
”又如“逐”,本义是“追赶”,后引申为“驱逐、赶走”。
在A1.例中“故逐之”为这个意思,但在,A4.“误逐世间乐,颇穷理乱情。
”(李白《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逐”使用的是“追求”之义。
这一语言现象古就有之,最早注意到它的是东晋的郭璞。
他在《尔雅・释诂》中有言:“以徂为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向,以故为今,此皆诂训义有反复旁通者,美恶不嫌同名。
这种现象,在训诂学界上的就叫做“反训”。
此后,历代学者都有关注这一现象的。
入清以后,训诂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成就也是最大,远胜过前朝。
学者段玉裁、王念孙、俞樾等人对此均有所提及。
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云:“敛为欲,而又为与:乞、丐为求,而又为与;贷为借,而又为与;禀为受,而又为与:义有相反而实相因者,皆此类也。
”又云:“凡一字两训而反复旁通者,若乱之为治,故之为今,扰为为安,臭之为香,可不悉数。
”(《尔雅疏证》卷三下)。
他明确提出“反训”是“一字两训,反复旁痛”。
肯定“反训”在古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 Vol.37 No.6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Nov. 2015──────────收稿日期:2015-03-15作者简介:雷雪江(1990-),女,内蒙古巴彦淖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词汇学。
通讯作者:万晓高(1970-),男,陕西旬邑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文艺美学和文学史等。
-14-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雷雪江,万晓高(天津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072)摘 要:上古汉语反义词是古汉语中的重要语言现象,对其的判定是古汉语研究和汉语词汇史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论析了前人关于上古汉语反义词的诸种判定方法,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判定应以文本格式法和义素分析法为基础方法,以语境求释法和注释参照法为辅助方法,相互补充,坚持“历史”和“发展”的原则。
关键词:上古汉语;反义词;文本格式;文素分析;语境述释 中图分类号:H0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6-0014-03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6.004The Comment on Definitive Method of Antonymous in Ancient ChineseLEI Xue-jiang, W AN Xiao-gao(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Law,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Abstract : The antonym of ancient Chinese is an important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ancient Chinese. Its judgment is one of basic work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research and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vocabulary. Various judging methods which were used by predecessors to judge ancient Chinese antonyms are analyzed. It puts forward that the text format method and semantic method should be used as the basic ways to judge ancient Chinese antonyms. Together with context interpretation and notes reference method as auxiliary method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It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history"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antonymous; text format; semantic analysis; context interpretation陈伟武经过调查,认为殷墟甲骨刻辞中以对举形式出现的反义词共有20余对[1]。
左文燕在充分搜集整理殷墟甲骨文反义词语料的基础上提出:在甲骨文中,单音节反义词比重较大,总共为39组,具体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方位词、时间指示词这六类反义词。
此外,也出现了都是由名词构成的17组复音反义词[2]。
何九盈、蒋绍愚中指出,在先秦五部著作中有216对反义词[3]。
饶尚宽先生在先秦时期八部主要典籍《周易》《诗经》《老子》《尚书》《孟子》《论语》《荀子》和《韩非子》中,发现有相对相反的词296对,分别为名词、动词、形容词[4]。
可见,上古时期汉语词汇中的反义词是非常普遍和丰富的。
然而,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对判定上古汉语反义词方法的研究却一直较为薄弱,致使无法有效消除一些研究中所确定的反义关系不符合汉语的实际、著作中所收反义词过滥等现象。
本文拟对前人有关上古汉语反义词的诸种判定方法进行具体论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相关研究现况目前,学术界对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判定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两种理路。
一种是纯粹的方法论研究,旨在探求适用于古汉语反义词的普遍判定标准。
王冰、徐正考认为可以借助文例判定、依靠注释及书中的有关解释等方法来判定古汉语反义词[5]。
李占平认为,个别学者使用的义素分析法及依据“连文”“对文”来确定反义关系的方法并不是理想的方法,应该以“系联法”为主要方法,加之一定的“参照法”为辅助方法,如此,才能更精准地确定反义关系[6]。
另一种是源于某一专书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具体判定方法。
刘献琦提出,《荀子》中反义词的判断方法可归述为如下三种:通过义素进行分析,通过文本格式进行界定以及通过社会语言来进行验雷雪江,等: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15-证[7]。
陈伟根据《孙子兵法》的具体情况又增加了标签法,所谓标签法就是指在古汉语专书中存在着一些固定的形式,这些固定的形式常常被用来表现反义词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长此以往,逐渐就凝固下来形成“标签”,成为特定的格式[8]。
人们在判定反义词语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标签词语,当然,在不同的专著中,“标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上述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深入研究上古汉语反义词的判定方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我们也明白,此前研究成果中,所提出的普遍判定方法并不全面和系统,一些方法异“名”同“实”或有交叉;专书反义词的研究大多是“依书”研究,每部专书有其独特鲜明的语言特点和行文特点,适用于该书的判定方法不一定会适用于其他专书。
因而,我们应以尽可能多的上古文本为研究对象,努力探求更具普遍性、适用性和系统性的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体系。
二、上古汉语反义词判定方法论析(一)文本格式法文本格式法是指依据反义词在文本中的依存方式来判定的方法,具体方法主要包括对文、连文及否定式认定法。
1. 对文所谓“对文”就是指“古人在文章中经常所使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组或者句子等,从而取得整齐、对称的修辞效果,而这些在相应位置上的词组或者句子有时在意义上构成相反或相对的关系”[9]。
如:(1)得之则存,失之则亡。
(《荀子·致士》)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3)贫尔无怨难,富尔无骄易。
(《论语·子路》)例(1)(2)(3)中“得”与“失”、“存”与“亡”、“穷”与“达”、“贫”与“富”、“难”与“易”在两个分句中处于相对位置,构成反义对文。
2. 连文就是指在意义上相反或者相对的两个词同时使用,使得两种相反的情况并存,或者是对同一事物的两种不同的属性进行概括,使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起到增强语势,和谐语音的效果。
如:(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2)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左传·庄公十年》)(3)贵贱有等,长幼有差。
(《荀子·礼论》)上例中的“昼夜”“大小”“贵贱”“长幼”都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并联使用。
3. 否定式认定法这“是指在某个具体句子中,存在甲、乙两个词语,其中,甲词的否定词语与乙词意义相同或相近,那么甲词和乙词往往就可以构成反义词语”[10]。
如:(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庄子·逍遥游》)(2)见将相毁,增加傅致,将昧不明。
(《论衡·累害》)例中的“不厚”与“浅”、“昧”与“不明”具有同义关系,去掉否定词“不”,则“浅”与“厚”、“昧”与“明”具有反义关系。
这类结构形式有一个较为鲜明的特点,即否定词只是出现在构成反义关系的其中的一个词的前面,一般来说,加上否定词,则使得甲乙两词的意义相近、相似,去掉否定词,甲乙两词的意义则形成相对相反的关系。
由于上古时期汉语写作讲究结构对称的形式美,所以文本格式法是判定该时期汉语反义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义素分析法义素分析法最初是由哥本哈根学派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迅速传播,尤其是在在词汇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这一方法被蒋绍愚首先用来确定两个词的反义关系,他认为:“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看,A ,B 两个词如果中心义素和一部分限定义素都相同,只有一个义素不相同,而A ,B 两个词不同的义素,或是互补,或是极性对立,或是反向,那么,A ,B 两词是反义词,否则,就不是。
”[11]进而,他通过例证说明义素分析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比如,“抑-扬,一为举之向下,一为举之向上,[上]和[下]反义,所以这两个词是反义词”[11]。
义素分析法在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较为明确地表现出反义关系,细化反义词的异同,同时也能突出地显示出词义之间的联系,从而能得到较为可靠的划分标准。
但义素分析法毕竟是以印欧语为依据产生,而汉语尤其是上古时期汉语在词义的准确性、丰富性和针对性等方面与印欧语有许多不同之处。
于是,用义素分析法来判定上古汉语反义词,就表现出适用范围有限、不易操作、主观性太强等局限。
例如,义素分析法对于一些容易操作的词语(亲属词、称谓词、表示坐具的词)还是较为适应的,但对有些词语(哭'-`泣,有声为哭,无声为泣)则不好用之判断。
因而使用义素分析法判定上古汉语反义词时,我们应更多注重对反义双方的对立或补充义素的探求,而不是简单的正反划界,这样就能最大化地“洋为中用”。
(三)语境求释法语境求释法是针对有些并不是以成对的方式出现,第37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1月-16-他们之间也没有较为明显的标志性词语或“标签”的反义词。
对于这些反义词,确定其反义关系就需要依靠语境来进行。
语境求释法要求我们在把握文章的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出反义词组。
如:“狂夫之乐,智者哀焉”(《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中的“乐”和“哀”就可以依靠语境把其归为一组反义词。
(四)注释参照法此外,在有些情境下,依靠相关的注释也可以较为行之有效的确定词语之间的反义关系。
同时,依靠注释参照法还可以对词语之间的反义关系进行检验。
在上古汉语文本中,主要是包括两种类型的注释:“一是附在文献正文后面的注释,前人称为传,解,诊,疏,证,微,话,注。
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纂集编排的训话资料或训话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