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著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一。
小说以19世纪英国乡村社会为背景,以女主人公费尼为中心,展现了她在爱情、婚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挣扎和成长。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感动,也对英国乡村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费尼是一个聪明伶俐、独立自主的女性,她在一个男权至上的时代,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她的坚强和勇敢给予了我很大的鼓舞,也让我对她充满敬意。
而费尼的表弟埃德蒙则是一个温文尔雅、正直善良的男子,他对费尼一直保持着深厚的感情,最终成为了她的丈夫。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次,小说中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描写让我深有感触。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费尼和埃德蒙之间的感情经历了许多波折和考验,但最终他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这种真挚的爱情让人感动,也让我对爱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而小说中对于婚姻的描写也很真实,通过不同人物的婚姻生活,展现了婚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让我对婚姻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最后,小说中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让我对英国乡村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
作者通过对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描写,展现了当时英国乡村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到了那种宁静和祥和的乡村生活。
总的来说,读完《曼斯菲尔德庄园》让我受益匪浅。
通过对费尼的成长和奋斗的描写,我学会了坚持和勇敢;通过对爱情和婚姻的描写,我对爱情和婚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通过对乡村生活的描写,我对英国乡村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启迪之书。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部小说,感受到它的魅力和温暖。
由《曼斯菲尔德庄园澜到《红楼梦》——读《曼斯菲尔德庄园》

奥斯 丁 的 角 色 是 喜剧 的 , 曹雪 芹 的 是悲剧的; 奥斯 J ‘ 写 女 子 争取 爱 情 和 婚 姻, 并 且成 功 ,曹 雪 芹 写 女子 爱情 和 婚 姻被践踏而同情悲叹伤感。 我 认 为 要 有两点原因: 首 先 奥斯 r是 以 女 性 视 角 写 小 说 , 写 的是 女性 “ 我” , 因此 对 _ } 压迫 采取 的方 式 就 是 反 抗 : 曹 雪 芹 是 以 男性 视 角 写 小 说 ,写 的 是 女 性 “ 她” , 所 以看 待
二 、女 性 意 识 奥 斯 丁和 曹 雪 芹 在 婚 姻 和 爱 情 方 面 的态 度是 相 同 的 , 只 建立 在 物 质 与 地 位 基础 上 的婚 姻 是 失 败 的 。 《 庄 园 》 中伯 伦 特 小姐 嫁 给 了物 质 生 活丰 富 , 有 身 份 的 拉什 沃斯 先 生 。 但 是 她并 不 爱 他 , 甚 至 觉 得 他 是一 个 愚蠢
宣鼬逊 一
燮 堂
由《 曼斯菲尔德庄 园 到《 红楼梦 》
读《 曼斯菲尔德 庄 园》
口 符 颖
咸阳 7 1 2 0 0 0)
( 咸 阳职 业技 术学 院基础 课教 学部 , 陕西 【 摘
要] 第 一 一 次渎奥斯 丁的 《 曼斯 菲尔德 庄园》便想到了中国古代小说 的巅峰 《 红楼 梦》 ,同样都是世
残。
的人, 只是拉什沃斯可以给她提供 富裕 生活, 一辈 子能 过 着 舒 适 悠 闲 的 富太 太 生活才看 中 r他 。 在遇到克劳福德先生 后, 醉 心于 他 的幽 默 和 翩翩 风度 不 能 自 拔 ,最终 和 克 劳福 德弘 奔 。 在奥 斯 丁 的 笔 下没有 爱 情 的婚 姻 是不 牢 靠 的 。奥斯
《曼斯菲尔德庄园》成长与自我发现学习心得

《曼斯菲尔德庄园》成长与自我发现学习心得《曼斯菲尔德庄园》这本书,就像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
刚开始读的时候,只觉得是个普通的故事,可越深入其中,越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就像在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里探险,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
故事里的女主人公范妮,她初到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就像一只胆小的小兔子。
庄园的奢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让她感到无所适从。
我仿佛能看到她那怯生生的眼神,还有紧紧攥着衣角的小手。
她在这个全然陌生的环境里,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
范妮在庄园里的生活并不轻松。
那些表姐妹们有时候对她友善,有时候又会拿她开玩笑,甚至冷落她。
这让范妮心里很不是滋味,我想咱们在生活中也都经历过这种被人“忽冷忽热”对待的时候吧,那种感觉真不好受。
可范妮这姑娘特别坚韧,她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努力去适应这个新环境。
在庄园里,范妮也有自己的小快乐和小烦恼。
比如说,有一次她发现了一个秘密的花园角落,那里开满了不知名的小花,五颜六色的,特别好看。
她会偷偷跑到那里去,一个人静静地欣赏,感觉那就是属于她自己的小天地。
每次去的时候,她心里都充满了期待和欢喜,就像咱们发现了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宝藏地方一样。
还有啊,范妮特别喜欢读书。
在那个大大的书房里,她常常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有时候读到一本好书,她能高兴好几天,还会反复回味书里的情节和道理。
这让我想起我自己,读到一本喜欢的书时,也是那种恨不得把每一个字都刻在心里的感觉。
不过,范妮的成长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一次,家里要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
范妮特别期待能参加,她早早地就开始准备自己的衣服,还在心里幻想了无数次跳舞的场景。
可到了最后,却因为一些莫名其妙的原因,她没能参加成那场舞会。
当时她那失落的样子,真让人心疼。
她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偷偷地哭,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
但是,也就是在这种挫折中,范妮慢慢学会了坚强,她明白了生活不会总是按照自己的期望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范妮逐渐长大了。
她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小女孩。
《曼斯菲尔德庄园》成长与自我发现学习心得

《曼斯菲尔德庄园》成长与自我发现学习心得提起《曼斯菲尔德庄园》,我的思绪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奇妙世界的大门。
这可不像读一般的书,而是一次深入心灵的冒险之旅。
故事中的女主角范妮,初到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就像一只胆小的小兔子。
她出身贫寒,在这个富裕且复杂的大家庭中显得格格不入。
记得书里描述她刚走进那豪华庄园的那一刻,眼睛里充满了惊讶和不安。
那高大的建筑、华丽的装饰,对于从小生活拮据的她来说,简直就是另一个世界。
她的穿着朴素,举止也带着几分土气,在那些衣着光鲜、举止优雅的表兄妹中间,显得那么的不起眼。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柔弱的女孩,在面对种种困难和诱惑时,却展现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坚韧和智慧。
比如说,当其他年轻人热衷于举办那些奢华而无聊的聚会时,范妮总是默默地坐在一旁,观察着周围人的言行。
她心里清楚,这些表面的热闹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有一次,大家决定要排演一出戏,整个庄园都沉浸在兴奋和混乱之中。
可范妮却在一旁犹豫着,她觉得这样的活动有些轻浮,不太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但她又不敢直接拒绝,害怕被大家孤立。
于是,她小心翼翼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虽然声音很小,但却充满了坚定。
这让我看到了她在坚持自我和融入群体之间的艰难挣扎。
还有一次,范妮的表哥汤姆因为赌博欠下了巨额债务,整个家庭陷入了危机。
这时候,范妮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惊慌失措或者抱怨连天。
她默默地帮忙整理账目,出谋划策,试图帮助家庭度过难关。
她那认真的模样,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许多。
她仔细地计算着每一笔开销,那专注的神情,让人忍不住为她点赞。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发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不再是那个总是躲在角落里的小女孩。
范妮在爱情方面的经历也让我感触颇深。
她一直默默地爱着埃德蒙,但是因为自己的自卑和羞涩,从来不敢轻易表露心迹。
当埃德蒙被另一个女孩吸引时,范妮的心都碎了。
她偷偷地哭泣,却又强装坚强。
那种暗恋的苦涩和无奈,真的让人特别心疼。
不过,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爱情信念,依然默默地守候着。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由简·奥斯汀创作于19世纪初。
小说通过对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性的深刻剖析,展现了英国乡村上层社会的生活和爱情,以及人们对名利、地位和婚姻的追求。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启发,对人性、爱情和社会生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着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费茨威廉先生和他的两个女儿菲茨威廉小姐和克劳福德小姐展开。
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名利之争、婚姻的纷扰和人性的复杂。
在这个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善良和丑恶,以及社会风气的虚伪和现实。
在小说中,作者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费茨威廉先生是一个典型的乡绅,他对自己的地位和名誉非常在意,同时也对自己的女儿有着严格的要求。
他追求的是社会地位和名利,但在处理家庭事务和女儿的婚姻问题上却显得有些无能。
而他的两个女儿则展现了不同的人性特点,菲茨威廉小姐善良、坚强、真诚,而克劳福德小姐则表现出了虚荣、自私、阴险的一面。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使人们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另外,小说中对爱情和婚姻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乡村小镇上,爱情和婚姻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菲茨威廉小姐和克劳福德小姐的婚姻问题成为了整个故事的重要线索。
菲茨威廉小姐坚持自己的爱情观念,她认为婚姻应该是基于真爱和尊重,而不是名利和地位。
而克劳福德小姐则追求的是金钱和地位,她愿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嫁给一个她不爱的人。
通过这两个女主角的对比,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爱情和婚姻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人们在面对婚姻问题时的追求和选择。
最后,小说中对社会风气的描写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乡村小镇上,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虚荣和现实,他们追求的是名利和地位,而不是真爱和真情。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名利的影响,而不是内心的真实感受。
作者通过对这样的社会风气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虚荣,使人们对社会风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值得探讨的写作手法

曼斯菲尔德庄园——值得探讨的写作手法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里说:一个人读书,究竟应该怎样读才合适呢?要有不参杂个人感情的想象力和艺术审美趣味。
我以为,需要在读者作者双方心灵之间形成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平衡关系。
我们要学得超脱一些,并以此为乐才好,同时又要善于享受——尽情享受,无妨声泪俱下,感情激越地享受伟大作品的真谛所在。
当然这种事情要做到非常可观是不可能的,因为真有价值的东西无不带有若干主观成分。
我们必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必须设想小说人物的器具、衣着、举止。
《曼斯菲尔德庄园》里范妮·普莱斯的眼珠是什么颜色,她那间阴冷的小屋子是怎么布置的,都不是小事。
读《曼斯菲尔德庄园》时,我更像是一位学生。
我想在读纳博科夫先生的讲座前,先由自己在读的过程中解析。
虽然我毫无头绪,也没有学习过如何解读一本经典,我的内在也不够支撑我做这样的事情,但因为我足够虔诚地面对文学作品,它必定会回馈些我什么。
最能与我感同身受的是夕又,我们都以敬佩、瞻仰的态度阅读文学作品。
所以当我看到如此好的书,总是情不自禁地给她发消息,又或者在见面时,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这本书。
可见我对本书的喜爱。
在我目前来看的寥寥文学作品中,《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写作视角非常独特。
虽然简·奥斯丁小姐最主要借用的是范妮的视角,但她时不时会变动,借用任何一位角色的视角都是有可能的。
一开始十分不习惯,必须在写说的前几章就记住所有的人物姓名与关系,才能更顺畅的阅读。
简·奥斯丁小姐也为我科普了她那个时代里,在英国一些叫人的称谓。
比如说,女性嫁人后,就要改为夫姓。
长子成年后,如同托马斯爵士的长子汤姆·伯特伦,则应该唤其为伯特伦先生。
如果长子离家,次子在家,则人们应该称埃德蒙·伯特伦为伯特伦先生。
弄清角色的名字、关系以及因为故事发展而导致的名字变换之后,书中的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
美国畅销小说家詹姆斯·帕特森在写作课程里曾这样说:“大部分时候,我采用第一人称和受限的第三人称一起写作。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以19世纪英国乡村庄园为背景,讲述了贵族家庭的爱情、婚姻和社会地位等问题,展现了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风貌和伦理道德观念。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奥斯汀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也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主人公伊丽莎白·班内特是一个聪明、独立、善良的女性形象,她不愿意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而达西先生则是一个高傲、自负、但内心善良的贵族形象,他在与伊丽莎白的爱情中逐渐改变,最终成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物。
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奥斯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也让读者对人物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其次,小说中的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悬念和反转。
从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第一次相遇到最终走到一起,整个故事情节充满了曲折和戏剧性,让人过足了瘾。
而且,小说中还描绘了众多次要人物的爱情故事,如简和彬格莱先生、吉英和宾利先生等,这些情节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爱情画卷。
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奥斯汀展现了爱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读者对爱情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最后,小说中的社会背景和伦理道德观念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19世纪的英国,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差距巨大,社会地位和财富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而且,当时的伦理道德观念也十分保守,婚姻是家族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个人幸福的追求。
通过对这些背景和观念的描绘,奥斯汀展现了社会的残酷和现实,也让读者对社会和伦理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总之,《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小说,它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让人感动和敬佩。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不仅对奥斯汀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产生了深刻的敬佩,也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深刻的感悟。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阅读这部经典之作,感受其中的温情和智慧,也从中获得启发和感悟。
曼斯菲尔德庄园电影观后感

曼斯菲尔德庄园电影观后感首先得说说这电影里的庄园,那可真是美得不像话。
一开篇看到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画面,我就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充满古典韵味的世界里。
那些大房子、大花园,还有精致的装饰,感觉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过去的繁华和讲究。
就好比我自己突然闯进了一个超级豪华的古老城堡,眼睛都不够看啦。
然后就是主角范妮这个小可怜又很坚强的姑娘。
她刚到庄园的时候,就像个小鹌鹑似的,小心翼翼。
她在这个看似华丽但又有点复杂的家庭里,地位那叫一个低。
不过呢,范妮就像一颗顽强的小种子,虽然不被重视,但还是努力地生长着。
看着她在庄园里慢慢长大,面对那些富家子弟的各种事儿,我就特别佩服她。
她不像那些被宠坏的少爷小姐们,只知道玩乐,范妮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内心特别坚定。
说到那些少爷小姐,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比如说托马斯少爷,一开始那是玩世不恭的样子,到处惹事生非。
他对待感情就像对待游戏一样,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又对那个有兴趣了。
还有他的妹妹们,也是各种任性。
他们就像是被放在精美笼子里的小鸟,除了叽叽喳喳地享受着富裕的生活,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不过这也怪不了他们,谁让他们从小就在这个封闭又富裕的庄园里长大呢。
电影里的爱情线也是挺纠结的。
范妮喜欢上了不该喜欢的人,那心里的小九九就像一团乱麻。
她得藏着自己的感情,又忍不住被那个人吸引。
我在看的时候,心里就一直在喊:“范妮啊,你可怎么办呢?”这种爱情不像现在的爱情那么直白,它就像一杯温吞的茶,慢慢在心里发酵。
而且中间还夹杂着各种家庭关系、社会地位的因素,就像一道道关卡,挡在范妮追求爱情的道路上。
电影的节奏呢,就像那种慢悠悠的古典音乐。
有时候我都着急了,觉得这事儿怎么还不解决呢?但是回头一想,这可能就是那个时代的节奏吧。
就像在那个古老的庄园里,时间都是慢悠悠地流淌着,人们的生活也是按部就班,不像我们现在这么快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一)《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作者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
提到简奥斯汀,可能没有多少人知道她,但是只要你说到“傲慢与偏见”这五个字,即便是在中国,也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傲慢与偏见》太著名了,这或许有书名的原因。
总之,《傲慢与偏见》这本书的出名,有点吊诡。
我相信并不是每一个引用“傲慢与偏见”这五个字的人都是《傲慢与偏见》的读者,因为我就不是。
但是《傲慢与偏见》这本书以及它的作者简奥斯汀,确确实实很出名,至少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
简奥斯汀在英伦的地位,与曹雪芹在中国的地位仿佛。
巧合的是,简奥斯汀和曹雪芹是同一个时代的人。
其实,如果非要在中国作家中找一个和简奥斯汀相似的人的话,张爱玲更合适。
两人同为女作家,关于爱情的小说同样出类拔萃。
可惜张爱玲在中国的知名程度似乎不如简奥斯汀在英国的知名度。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充满少女心的小说,它一看就知道是女性作家的作品。
因为它的语言是那么地细腻,充满了英伦戏剧式的古典优雅。
这种优雅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纷繁复杂上,能够一句话说清楚的事,一定要用十句话来描述。
这种语言上的纷繁复杂,就像维多利亚时代英伦女士的衣着一样——夸张的帽子,金丝镶边的帽檐上点缀着晶莹剔透饱满圆润的珍珠,帽顶插着珍禽的羽毛和颜色鲜艳的花朵;宽大而蓬松的鲸骨裙,由木架子支撑着裙底,袖口一定要蕾丝边的,像一朵盛开的花,衣襟一定是千层褶,加上各式各样的胸针……不得不说,纷繁复杂是一种经典的美。
语言精准简练是一种美,纷繁复杂无疑也是另一种美。
简奥斯汀的纷繁复杂,有时候就如同在“啰嗦”,具有神奇的催眠效果,让人昏昏欲睡。
但我知道它是美的。
小说讲述了女主角芬妮在曼斯菲尔德庄园成长、恋爱的故事。
芬妮有两个姨妈,二姨妈伯特伦太太是个贵妇,姨夫托马斯爵士是个议员,在英属殖民地安提瓜也有着自己的产业。
二姨妈一家住在北安普顿乡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
二姨妈伯特伦太太是一个和蔼可亲、脾气温顺的人。
大姨妈一家得到托马斯爵士的照顾,成为庄园的牧师,住在牧师府。
牧师死得早,大姨妈就将曼斯菲尔德庄园作为了依靠。
芬妮的妈妈是姨妈们最小的妹妹,也是家境最不好的一个。
在工业时代之前的英国,曼斯菲尔德这种乡下的条件比芬妮家所在的城市朴茨茅斯好得多。
于是芬妮被送到了曼斯菲尔德庄园寄养。
从城里来到庄园的芬妮,就像现代的乡下人来到大都市一样。
什么都是新奇的,可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
她只得小心翼翼地行事。
尽管托马斯爵士慈爱友好,伯特伦姨妈善良可亲,但庄园里的人并非都对这个“乡下妹”友好。
大姨妈诺里斯太太就是一个尖酸刻薄、欺穷近富的势利小人,她处处讨好大表姐玛利亚,相反处处针对寄人篱下的芬妮。
有什么重活都派给可怜的芬妮去做,需要跑腿就叫芬妮去,不论刮风还是下雨。
诺里斯姨妈明明知道芬妮身体比不上从小环境优渥的表姐们,依然吩咐下人不给芬妮的房间生火,直到托马斯爵士走进芬妮的屋子才发现芬妮多么可怜。
芬妮就像是一只小麻雀飞进了凤凰窝,更倒霉的是窝里还有令人厌恶的黑乌鸦。
一部小说,有坏人就会有好人,这样才会有矛盾冲突和戏剧性。
这部小说中的好人就是二表哥埃德蒙,他处处都替表妹着想,努力保护和照顾着她。
因为要去海外殖民地照顾产业,托马斯爵士不得不离开庄园,来回至少需要一两年。
托马斯爵士一走,庄园就成了骄横跋扈的大表姐二表姐和诺里斯姨妈的天下,他们想干嘛就干嘛,恣意妄为。
小说所有的矛盾、所有的高潮和伏笔,大部分集中在了托马斯爵士离开庄园时的那场戏剧排演。
大表哥威廉、大表姐玛利亚、二表姐朱莉亚、诺里斯姨妈、外来户亨利克劳福德和他的妹妹玛丽、外来户耶茨先生、拉什沃斯先生,这些人都赞成排演戏剧,除了二表哥埃蒙德和芬妮。
埃蒙德出于对父亲的了解和对家庭小圈子封闭性的维护,不愿外人参与家庭圈子,自己也不愿意参与戏剧排演。
而芬妮根本就不喜欢戏剧在家中上演,更不喜欢参与排演戏剧。
可这两人偏偏是曼斯菲尔德庄园最无足轻重的人,他们的反对根本无效。
这些要演戏剧的人,都各怀鬼胎,为了演什么剧本就争论了很长时间,大家都想选择利于自己出场的剧本。
最后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选出了一个平衡所有人利益的剧本。
因为缺少演员,芬妮和埃德蒙被大家拉去凑数。
戏剧终于开始排练,剧场终于开始搭建。
故事所有的种子都在这场戏剧排练中种下。
拉什沃斯展现了自己对大表姐玛利亚的喜欢和爱恋,耶茨先生也不甘落后,他喜欢二表姐朱莉亚。
带着妹妹来的亨利克劳福德,则展现了他花花公子的本性,游走在大表姐和二表姐之间,与他们肆无忌惮地调情。
而花花公子的妹妹玛丽小姐,似乎喜欢上了埃德蒙。
就在排练进行到高潮的时候,托马斯爵士突然提前从海外回来了。
这种热闹在爵士眼中无疑成为了胡闹,他显然不喜欢长子威廉对于戏剧排演的安排。
于是戏剧排练被遣散、戏台被拆迁。
庄园日子就这么在简奥斯汀近乎啰嗦的叙述中风平浪静地过去了。
在拉什沃斯的追求下以及出于家境方面的门当户对,大表姐玛利亚匆匆结了婚。
二表姐朱莉亚被度蜜月的姐姐带去了伦敦。
花花公子亨利克劳福德又一次展现了他的本性,他开始转而追求不起眼的小人物芬妮。
然而芬妮将他的所作所为从头到尾都看在眼里,她反感亨利。
所有人都认为,对于芬妮这种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来说,亨利的追求无疑是不能拒绝的。
包括慈爱的托马斯姨夫,大家都劝芬妮答应亨利克劳福德的追求。
可惜芬妮始终不愿意。
于是她被托马斯爵士惩罚式地送回朴茨茅斯反省。
写小说就像吹气球一样。
首先把一枚橡胶片展现给读者看,告诉大家这是一个气球。
所有人都知道,颜色鲜艳的气球,被吹得饱满的时候多么漂亮。
所有人也知道,饱满的气球会有爆炸的风险。
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中,戏剧排练便是众人串通一气吹气球,这是最后一口气,也是最深、最大的一口气。
然后这个气球慢慢膨胀。
芬妮在朴茨茅斯老家待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气球爆炸的音讯终于传来——已经成为拉什沃斯太太的大表姐玛利亚和正在猛烈追求自己的的亨利克劳福德私奔了,朱莉亚和耶茨先生也私奔了。
这个消息对于受人敬仰和赞誉曼斯菲尔德庄园无疑是致命一击——完美的家庭竟然出现了道德上的败类,一出就出两个!他们不得不把温顺听话的芬妮召回庄园,这个家已经离不开芬妮这么乖顺的孩子。
气球爆炸是在所有读者的预见之中的,尽管玛利亚两姐妹的私奔看似因为爱情——这在现代的道德观念中是值得称颂的,相反守旧的托马斯爵士会被抨击封建、冥顽不灵。
但是我却一点没有这样的感觉。
我觉得私奔丑闻,让人畅快,丑闻的爆发终于证明了女主角芬妮隐忍、顺从、明理等等性格多么难能可贵。
如果一个人放浪形骸,对自己不加以约束,结局一定是被所有人唾弃。
气球爆炸带来的快感,就像电影中反派被抓住处决一样。
大仇得报。
最可贵的是,作者简奥斯汀在气球中撒下了金粉,气球爆炸,金粉喷出,那是一种典礼般的喜庆。
这个金粉就是芬妮和埃德蒙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
至此,小说完毕。
《曼斯菲尔德庄园》其实是一部很简单的小说,就是一部人物少、关系简单、情节简单、故事单调的小说。
唯一复杂的、值得称道的,就是小说的语言。
就像一支简单的钢笔,被她雕上花纹,粉上金粉,再用漂亮的绒面盒子装起来,最后用一根华贵的丝绸系上,打出一个漂亮的翻面蝴蝶结。
最后贴上一张花式英文书写的贺卡。
这样做,有好处也有坏处。
我的观念里,好文章就是文彬质实,文采华丽的同时,必须有足够的故事情节和精神内涵支撑。
然而在我不太成熟不太够资格的评价中,这部小说不够“质实”,尽管它是如此被奉为经典,我仍然认为类似这样的小说其实有很多很多。
时间就像一条长河,不管是涓涓细流还是波涛汹涌,它总在淘洗着河里一切。
读书就是这么一个淘洗的过程,那些很一般的书,慢慢会被遗忘。
就如河里小一点的石头,终究会被冲成泥沙,遁于无形。
而那些经典的作品,总是屹立在那里,或是坚壁,任他滔天巨浪,或是高山,让河流至此分野。
当然,站在读者的角度,比起水平一般的书的泛滥,读书水平不够的读者就更多了。
有的巨石是藏在河底的,在外面只露出尖尖一角,让人误以为只是个小石块。
有的石块看起来很大,却是石灰岩,经不住岁月的洗礼。
在读书上,我自认为水平不错。
老实说,这部《曼斯菲尔德庄园》,在我看来,不是什么大石头、硬石头。
坐而论道、夸夸其谈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虽然我对这部小说的评价没有小说本身的地位那么高,但哪怕它的十分之一,我都写不出来。
所以常常感慨自己读得很好,写得很烂。
有时候,经典的书看多了,常常惊为天人,自叹弗如。
看到水平一般的小说,更是捶胸顿足喟叹不已——这么简单我竟然写不出来。
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二)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
在作者短暂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许多许多脍炙人口的小说。
但是,《曼斯菲尔德庄园》这本小说往往冷落诟病多余哄抬热捧。
的确,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情节稍显赘长,而且人物性格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
而故事情节的发展颇有说教之嫌。
小说的女主人公,范妮是一个灰姑娘型的人物。
由于家庭经济窘迫,在她十岁的时候便被送到了姨妈寄养。
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变得胆怯拘束、沉默寡言。
虽然她受到了托马斯爵士夫妇的礼遇和疼爱。
而大姨妈诺瑞斯太太却是一个非常刻薄的寡妇,她时时告诫范妮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把自己当成是贝特伦家的小姐,她必须忍受两个表姐对她的奚落和欺侮。
但是她却是一个有着高尚的精神品格的人,在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忍辱负重的毅力和牺牲精神。
她一直坚守着,在家里年青人排演话剧的时候明确地表示反对并加以劝告,勇敢地拒绝克劳福德的求婚,不为名利所诱惑。
小说的最后,()隐忍、勇敢的范妮终于时来运转。
埃德蒙发现外表光鲜亮丽的克劳福特小姐内心阴暗,面对弟弟亨利勾引有夫之妇玛丽亚的行为而毫不羞愧,她是为了金钱接近他,而不是因为爱情。
范妮用她的勇敢和矜持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她理想的爱情和富足的生活。
范妮这个“帕米拉”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作者自己情感价值观的表达。
作者试图告诉我们只要内心有真诚的爱,即使是出身卑微、毫不起眼的灰姑娘,依然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而从小生活在优渥的生活条件下的贝特伦小姐们,最终跟别人私奔,名誉败坏。
可以说,奥斯汀将道德标准和准则完全融入到了小说当中去。
作者用了非常犀利狠绝的笔法讽刺了那些道貌岸然的小人物。
托马斯爵士的一家,虽然表面上祥和富足,但是实际上家庭里缺少温情,父亲非常地严厉,而母亲十分懒惰,从来不关系儿女的教育。
在这个家庭中,范妮根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这也使得初来的范妮不由自主地怀念恬静适然的田园生活。
在贝特伦的家族中,除了埃德蒙,其他人身上都充满了骄纵傲慢的习气,特别的贝特伦的两姐妹。
作者通过这种对比,突出了范妮美好纯洁的心灵。
另外,简奥斯汀对诺里斯太太极尽讽刺之能事,相信读罢小说的人都会对这个人物深恶痛绝。
起初,她为了博得一个好名声口口声声要收养范妮。
但是范妮出现后她却声称照料诺里斯先生花费她过多心力,不可能再额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