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读后感
失踪的家长:《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存在主义解读-最新年文档

失踪的家长:《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存在主义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发表的第三部小说,其道德主题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使不少学者认为这是奥斯汀小说中最具有深意的一部。
故事的主线是出身贫寒的少女芬妮被有钱的亲戚收养,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过起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最终嫁给了从小爱慕的表哥埃德蒙。
虽然故事的主题仍然是男婚女嫁,《曼斯菲尔德庄园》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发展着力较少,埃德蒙原本一心爱慕玛丽?克劳福德,结尾却与芬妮成婚,显得十分突兀,令不少读者不满。
有评论认为小说真正的主题是曼斯菲尔德庄园本身的道德和身份象征,因此埃德蒙与芬妮的结合是必然结局。
小说不仅涉及阶级意识和贫富差距,对19 世纪早期英国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也有所反映,其视野远远超出了其它作品对家庭琐事的关注。
在萨义德的著作中,维持曼斯菲尔德庄园日常开销的来源是位于西印度群岛的海外产业,这象征了帝国是由不在场的遥远海外殖民地所维持的,是文化和帝国主义关系问题的代表范例。
在他的解读下,曼斯菲尔德庄园主人托马斯爵士的缺席,代表着帝国力量对殖民地资源的掠夺和输送,是重要的帝国符号。
撇去这一人物殖民语境符号的象征意义,托马斯爵士在庄园的长期缺席是决定生活在庄园里年轻人命运的重要外部因素。
正因为庄园长期缺少家长的权威和约束,芬妮和她的表哥表姐们在自身欲望和道德约束面前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其选择带来的后果也是他们必须背负的责任,小说结尾人物各自的结局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在简?奥斯汀小说中,出于一家之长地位的男性往往无法承担起为家庭成员树立道德榜样并在行为上加以约束的责任。
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先生对妻子女儿有失体面的言行举止视之不见,甚至热嘲冷讽;《爱玛》中伍德豪斯先生从身体到精神都十分虚弱,家中大小事务都由女儿说了算;《劝导》中艾略特爵士爱慕虚荣,债台高筑,自视甚高。
《曼斯菲尔德》中的托马斯爵士也属于这样一类人物。
出于经营海外事业的需要,托马斯爵士长期缺席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日常生活,成为了一位消失的家长。
范妮普赖斯走出父权制樊篱的女性—对简奥斯丁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主义解读

范妮普赖斯走出父权制樊篱的女性—对简奥斯丁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主义解读传统上认为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保守的小说,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是顺从的一个女性典型。
但正是这样一个女性为了捍卫自己婚姻自由的权利,对父权制做出了大胆的反叛。
她以坚定的勇气反抗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托马斯爵士的威胁和埃德蒙的规劝,最终挣脱了父权制的束缚,为自己赢得了幸福。
引言《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情节围绕着两个反抗事件展开。
一个是由托马斯爵士的儿女发起的失败的反抗,另一个是由范妮普莱斯发起的成功的反抗。
在第一次反抗里,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决定家庭业余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托马斯爵士权威的挑战,但他们的演出被中途禁止,最后还引起了道德的混乱。
在第二次反抗里,范妮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婚姻自由的权利,不顾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托马斯爵士的威胁和埃德蒙的规劝,毅然拒绝了克劳福德先生的求婚。
1.贝特伦兄妹对父权制的反抗这次反抗是由托马斯爵士的三个孩子,克劳福德兄妹和耶茨先生发起的。
他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决定进行一场家庭业余演出,并选中了有伤风化的《海誓山盟》作为剧本。
埃德蒙一开始和范妮坚定地站在同一立场上来维护托马斯爵士的权威和当时所推崇的行为规范,他认为这样做非常不妥当:私人演戏容易受人指责父亲不在家,时时刻刻都处在危险之中,我们演戏会让人觉得我们太不把父亲放在心上。
再说玛丽亚的情况也很值得我们操心,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让人极不放心。
(第110页,《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下同)最后一点他指的是玛丽亚已经和拉什沃思订婚。
但是后来由于他爱上了克劳福德小姐,而她时刻对参演跃跃欲试,这让埃德蒙进入了一种两难境地。
最后他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这场演出,并且扮演了克劳福德小姐情人的角色。
这时候,只有范妮一个人来维护父权制秩序,她的内心也充满了痛苦和孤独,因为她在坚持原则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
当所有人都要求她扮演一个小角色时,当满足这一要求成为她的义务时,她对自己发出了疑问:这本是她该对之百依百顺的几个人,如此强烈的要求她,热切地盼望她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对他们热衷的计划又是那么至关重要,她居然不肯答应,这样做合适吗?这是不是说明自己心地不善自私自利?(134)这表明了范妮做出正确决定并付诸于行动的困难,同时也显示了范妮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自己判断的难能可贵。
曼斯菲尔德庄园

《曼斯菲尔德庄园》塑造了一对可爱的青年男女。
范妮出身于贫困人家,十岁时被伯特伦爵士夫妇收养。
来到姨父姨妈家后,虽然受到二表哥埃德蒙以外的众人的冷落,但她始终“有一颗温柔亲切的心,想要表现得体的强烈愿望”。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始终能明辨是非,知人知心。
大表哥汤姆等人要在家里排演有伤风化的情节剧,家里只有她一人加以反对和抵制。
她早就看清了克劳福德兄妹的自私和轻浮,因而当克劳福德死死纠缠她时,她丝毫不为其所动,始终不渝地暗恋着埃德蒙;当克劳福德小姐对埃德蒙“旧情复发”的时候,她告诫表哥不要上她的当。
最后,她的高尚人品赢得了托马斯爵士的器重,也赢得了埃德蒙的爱,两位年轻人终于结成伉俪。
赏析小说最后以范妮和埃德蒙的美满姻缘为结局,但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作者的讽刺笔锋主要指向了以几户富足人家为代表的英国上流社会,揭示了他们的矫揉造作和荒唐可笑。
托马斯·伯特伦爵士是国会议员,一家人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但是,他与伯特伦夫人在教养子女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光知道“严厉”,一个一味地“放纵”,致使四个孩子中有三个在教养上存在严重问题,为人处世全然没有责任感,缺乏道德准则。
大女儿玛丽亚是个水性杨花的姑娘,一边动心于“粗大肥胖、智力平庸”,但“一年有一万二千英镑”收入的拉什沃思,一边又跟纨绔子弟克劳福德私下调情,当发现后者对她缺乏真情时,便轻率地嫁给了拉什沃思,与此同时,还继续与克劳福德发展暧昧关系,直至跟他私奔,最后遭到被遗弃的可悲下场。
二小姐朱莉娅跟姐姐一样放荡不羁,差不多就在姐姐私奔的同时,也跟贵家子弟耶茨私奔。
就在两起丑闻发生之前,伯特伦家的大儿子汤姆突然染病,差一点丧命。
一时间,这兄妹三人几乎使伯特伦家陷入了绝境。
克劳福德兄妹是小说中的另外两个重要人物。
这兄妹俩都是拥有大宗财产的年轻人。
他们长年寄住在叔叔克劳福德将军家里,两人一个受叔叔宠爱,一个受婶婶溺爱,因而都给娇惯坏了。
特别是将军是个“行为不端”的人,甚至想在家中豢养情妇,自然给两个年轻人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意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意识《曼斯菲尔德庄园》作为简·奥斯丁特定时期的作品,它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和简·奥斯丁的其他作品比较而言,本书情节更为复杂,突发性事件更加集中,社会讽刺意味也更加浓重,更能代表简·奥斯丁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成就。
笔者通过对《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文本细读,探讨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强烈的女性意识,系统展开论述简·奥斯丁文学创作中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从而凸显《曼斯菲尔德庄园》在简·奥斯丁女性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同时再次肯定简·奥斯丁为建立一种女性写作传统而作出的开拓性贡献。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主体分为三部分。
文章的引言简要归纳简·奥斯丁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第一部分试图从简·奥斯丁在创作《曼斯菲尔德庄园》时所处的历史背景中来解析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现实文化意义。
第二部分细读《曼斯菲尔德庄园》,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整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特点,体现其丰满度与独特性。
第三部分将《曼斯菲尔德庄园》与简·奥斯丁早期作品《理智和情感》、《傲慢与偏见》、《诺桑觉寺》和晚期的《爱玛》、《劝导》进行比较分析,凸显出《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女性意识特性,具体表现为女性在婚姻意识上由对爱情的物质方面的追求上升到对爱情的精神方面的追求;在审美意识上由对活泼热情的女性的喜爱转向对具有独立思想的女性的钟爱;在独立意识上由丈夫独权、妻子享乐到夫妻相敬如宾、共同进退。
结语部分再次强调《曼斯菲尔德庄园》在简·奥斯丁的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简·奥斯丁在以女性视角来探讨社会问题的同时表达出特有的女性意识,她的创作在女性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对后人有着很大的影响。
由《曼斯菲尔德庄园澜到《红楼梦》——读《曼斯菲尔德庄园》

奥斯 丁 的 角 色 是 喜剧 的 , 曹雪 芹 的 是悲剧的; 奥斯 J ‘ 写 女 子 争取 爱 情 和 婚 姻, 并 且成 功 ,曹 雪 芹 写 女子 爱情 和 婚 姻被践踏而同情悲叹伤感。 我 认 为 要 有两点原因: 首 先 奥斯 r是 以 女 性 视 角 写 小 说 , 写 的是 女性 “ 我” , 因此 对 _ } 压迫 采取 的方 式 就 是 反 抗 : 曹 雪 芹 是 以 男性 视 角 写 小 说 ,写 的 是 女 性 “ 她” , 所 以看 待
二 、女 性 意 识 奥 斯 丁和 曹 雪 芹 在 婚 姻 和 爱 情 方 面 的态 度是 相 同 的 , 只 建立 在 物 质 与 地 位 基础 上 的婚 姻 是 失 败 的 。 《 庄 园 》 中伯 伦 特 小姐 嫁 给 了物 质 生 活丰 富 , 有 身 份 的 拉什 沃斯 先 生 。 但 是 她并 不 爱 他 , 甚 至 觉 得 他 是一 个 愚蠢
宣鼬逊 一
燮 堂
由《 曼斯菲尔德庄 园 到《 红楼梦 》
读《 曼斯菲尔德 庄 园》
口 符 颖
咸阳 7 1 2 0 0 0)
( 咸 阳职 业技 术学 院基础 课教 学部 , 陕西 【 摘
要] 第 一 一 次渎奥斯 丁的 《 曼斯 菲尔德 庄园》便想到了中国古代小说 的巅峰 《 红楼 梦》 ,同样都是世
残。
的人, 只是拉什沃斯可以给她提供 富裕 生活, 一辈 子能 过 着 舒 适 悠 闲 的 富太 太 生活才看 中 r他 。 在遇到克劳福德先生 后, 醉 心于 他 的幽 默 和 翩翩 风度 不 能 自 拔 ,最终 和 克 劳福 德弘 奔 。 在奥 斯 丁 的 笔 下没有 爱 情 的婚 姻 是不 牢 靠 的 。奥斯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道德空间磁场】曼斯菲尔德庄园概览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道德空间磁场】曼斯菲尔德庄园概览列数英国文坛的经典作家,简・奥斯丁绝对应占有一席之地。
生于英国乡间的奥斯丁用她幽默的笔调,道尽了她周围“微小世界”的婚恋嫁娶,但令奥斯丁跻身于经典作家之列的,并非只是她细微入至的人物刻画,还有其作品背后承载的道德思考。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的晚期作品,于1814年发表。
较之前《傲慢与偏见》中的轻松活泼不同,《曼》更为严肃,且将视角放在了人物的道德成长。
但在该书道德的因素又似乎与人物所处的环境无不相关,正如Gary Kelly所说,小说中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有着强烈的宗教意味。
(Kelly 155)因此将曼斯菲尔德庄园视为道德中心,并以它为最强辐射,对于解读主要的女性人物的道德转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Harold Bloom的论述中,芬妮强调清教徒般的自主性,绝不允许外力对自我理智的侵犯。
(Bloom 56)对此,C.S.Lewis颇有微词,他认为芬妮的这一做法几乎是一种病态的自我克制,但Bloom却用Lionel Trilling的评论打消了这一疑虑,认为芬妮的自我克制与封闭视为走向自我完善的一条途径。
(Bloom 57)毫无疑问,芬妮的道德问题始终是评论家们的关注点,但奥斯丁在书中所做的道德空间划分更值得玩味。
自芬妮踏进曼斯菲尔德庄园的那一刻起,她便意识到,如若自己仍顽固地表现出不快,那“实在是不知好歹。
”(10)如果芬妮最初的这一举措只是孩童时的一时兴起,那么在接下来的时光中,她在曼斯菲尔德庄园里自我道德不断规范则更能说明这个“寄居地”对她的影响。
当托马斯爵士因生意上的事,不得不前往安提瓜时,伯伦特一家顿时没了主人,而克劳福德兄妹却与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关系日渐熟络。
汤姆迎合耶茨提出演出《山盟海誓》,这一动议立即收到实效,众人纷纷响应。
对此,芬妮的态度则是不置可否。
诺里斯姨妈甚至怪罪她是“忘恩负义的小姑娘。
”(142)因为这部《山盟海誓》说的尽是男女情爱之事,而考虑到克劳福德兄妹也将参加排演,这必定会增加玛丽亚与亨利的接触,但此时的伯伦特小姐已与拉什沃思有了婚约,这一举措无疑会令庄园蒙羞。
曼斯菲尔德庄园——值得探讨的写作手法

曼斯菲尔德庄园——值得探讨的写作手法纳博科夫在《文学讲稿》里说:一个人读书,究竟应该怎样读才合适呢?要有不参杂个人感情的想象力和艺术审美趣味。
我以为,需要在读者作者双方心灵之间形成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平衡关系。
我们要学得超脱一些,并以此为乐才好,同时又要善于享受——尽情享受,无妨声泪俱下,感情激越地享受伟大作品的真谛所在。
当然这种事情要做到非常可观是不可能的,因为真有价值的东西无不带有若干主观成分。
我们必须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必须设想小说人物的器具、衣着、举止。
《曼斯菲尔德庄园》里范妮·普莱斯的眼珠是什么颜色,她那间阴冷的小屋子是怎么布置的,都不是小事。
读《曼斯菲尔德庄园》时,我更像是一位学生。
我想在读纳博科夫先生的讲座前,先由自己在读的过程中解析。
虽然我毫无头绪,也没有学习过如何解读一本经典,我的内在也不够支撑我做这样的事情,但因为我足够虔诚地面对文学作品,它必定会回馈些我什么。
最能与我感同身受的是夕又,我们都以敬佩、瞻仰的态度阅读文学作品。
所以当我看到如此好的书,总是情不自禁地给她发消息,又或者在见面时,一而再再而三地提起这本书。
可见我对本书的喜爱。
在我目前来看的寥寥文学作品中,《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写作视角非常独特。
虽然简·奥斯丁小姐最主要借用的是范妮的视角,但她时不时会变动,借用任何一位角色的视角都是有可能的。
一开始十分不习惯,必须在写说的前几章就记住所有的人物姓名与关系,才能更顺畅的阅读。
简·奥斯丁小姐也为我科普了她那个时代里,在英国一些叫人的称谓。
比如说,女性嫁人后,就要改为夫姓。
长子成年后,如同托马斯爵士的长子汤姆·伯特伦,则应该唤其为伯特伦先生。
如果长子离家,次子在家,则人们应该称埃德蒙·伯特伦为伯特伦先生。
弄清角色的名字、关系以及因为故事发展而导致的名字变换之后,书中的一切都变得明朗起来。
美国畅销小说家詹姆斯·帕特森在写作课程里曾这样说:“大部分时候,我采用第一人称和受限的第三人称一起写作。
城市与道德--《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玛丽·克劳福德的道德观解读

城市与道德--《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玛丽克劳福德的道德观解读陈秀渊【摘要】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在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中,通过充满感情纠葛的家庭故事,展示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城市与乡村道德观相互冲突的社会现实。
玛丽·克劳福德作为反面形象出现,是大都会伦敦浮华与堕落的象征,但是作家并不认为她天性如此,而是她的道德观受到了城市生活的损害。
通过聚焦玛丽·克劳福德的道德意识,可解读城市对其在金钱、婚姻、社交等观念上所施加的各种影响。
【期刊名称】《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4页(P129-132)【关键词】城市;道德观;曼斯菲尔德庄园【作者】陈秀渊【作者单位】浙江树人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561.074英国知名女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善于描绘乡村中产阶层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多部作品均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传统贵族与地主士绅阶层逐渐衰落、新兴资产阶级日益崛起的年代,英国人的道德准则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其中《曼斯菲尔德庄园》(1814)是奥斯汀写作生涯后期的一部力作,被誉为作家“第一部完全成熟的小说”。
[1]在这部小说中,来自伦敦的玛丽·克劳福德作为反面人物登场,代表深受城市生活熏陶、破坏原有道德秩序的那一类人,起到了衬托女主人公范妮美德的作用。
以往对此小说的研究多以范妮的道德成长为重心,如利奥纳尔·特里林评价范妮“靠德行的帮助几乎做了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主人”;[2]詹姆斯·科林斯认为性格温顺、心地善良的范妮就是奥斯汀的道德指南的化身,[3]却还很少有评论家将关注重点放在玛丽·克劳福德身上。
笔者认为,奥斯汀生活和写作的年代处于世纪之交,工业革命正在悄悄改变英国传统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曼斯菲尔德庄园》有感
内容提要:简奥斯丁名作《曼斯菲尔德庄园》发表于1814年,是奥斯丁创作后期的一部作品。
本书沿袭奥斯丁小说的一贯传统,以青年恋爱,婚姻为主线,讲述了女主人公芬妮·普莱斯与男主人公埃德蒙·托马斯的爱情婚姻故事。
由于贫困的家境,芬妮只能寄人篱下生活在姨夫托马斯爵士家也即曼斯菲尔德庄园里,在那里没有人真正关心芬妮除了埃德蒙表哥,他关心她,帮助她,成为她的唯一知己,于是芬妮深深地爱上埃德蒙,然而,由于芬妮天生性格内敛,羞怯,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身份地位的巨大悬殊,芬妮只能将自己狂热的爱恋深埋于心底。
某一天美丽优雅且身份地位高贵的玛丽克劳福德与她的哥哥亨利克劳福德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善良的埃德蒙爱上了玛丽,他们一起骑马散步,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而芬妮只能远远地看着一切,无力阻止事情前进的脚步。
另一方面,亨利开始关注温柔的小芬妮,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已经爱上芬妮,亨利一出场就是奥斯丁的宠儿,他风度翩翩,眉清目秀,帅气多金更重要的是他擅长与年轻的姑娘相处,于是他得到芬妮的两个表姐的垂爱,曼斯菲尔德的两位大小姐为他争风吃醋,然而芬妮早已将他的真实面目看的清清楚楚,知道他是玩弄感情的高手,所以即使最后他是真心爱着芬妮想与她结成美满的婚姻,他也无法获得芬妮的爱慕。
当他终于放纵自己与拉什沃思夫人私奔离开时,自己也走向了灭亡,这一事件也直接导致埃德蒙与玛丽关系的破裂,因为埃德蒙终于看清玛丽与亨利的虚假的面具。
转身的瞬间埃德蒙终于发现自己与芬妮在思想性格方面多么一致,渐渐地爱上芬妮,这时就发现那个一直爱着自己的芬妮一直默默守候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等候着他的转身。
心得评论:《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奥斯丁后期创作的小说,虽然与其他几部作品在选材上是一致的即围绕青年的恋爱与婚姻为主题,然而它与作者前期的作品有着明显的不同与差异,十几岁的芬妮的性格与她的年龄完全不符,她沉稳,懂事,理智,乖巧,顺从,但她的内心无比强硬,完全失去一名妙龄少女的青春活力与叛逆。
我们仿佛看到奥斯丁作为一名成熟女性的个性而不是少女芬妮应有的性格,然而正是芬妮的理智让她得到奥斯丁的怜爱与拥护。
奥斯丁从赞美《傲慢与偏见》伊丽莎白活波调皮的性格,在《理智与情感》中摇摆于成熟稳重代表理智的性格的埃莉诺和热情洋溢代表情感的玛丽安之间,再到《曼斯菲尔德庄园》中对小芬妮的理智的赞扬,她完美地完成自己从情感向理智的成长。
正因为奥斯丁在书中推崇的是成熟理智的爱情,所以她才毫无保留地赞美芬妮,疼爱芬妮让芬妮成为她的宠儿,得到所有人的疼爱,获得幸福。
芬妮深深地爱着埃德蒙表哥,从埃德蒙走向她的那一刻起,她在曼斯菲尔德的生活再也不孤独了。
他成为芬妮唯一的朋友帮助她渡过离开家,离开亲人的煎熬岁月,关心她的身体健康并且将自己的马借给芬妮锻炼身体,保护她不受诺里斯姨妈的谴责,如此种种给芬妮幼小的心灵带来无数感动与温暖,她渐渐爱上这位风度翩翩,品格高尚而且细心善良的表哥。
然而芬妮与埃德蒙一直仅限于兄妹之情,芬妮一直默默的爱恋着表哥,但是她胆怯,内向,以及他们生来地位的不平等,芬妮的爱只能深埋心底,从未表露。
另一方面,当性格开朗,美丽优雅而且身份相当的玛丽·克劳福德小姐来到曼斯菲尔德庄园时,埃德蒙就深深地迷恋上了她。
作为他的知心朋友,芬妮理所当然的成为这一美好感情的倾述对象,他向她述说着他对另一个美丽女性的爱慕与欣赏,而胆小怯懦的芬妮只能将自己炽热的感情深埋心底,默默忍受着相思却不能相爱相恋的痛苦。
当埃德蒙热烈的追求玛丽时,芬妮心里是嫉妒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内心煎熬因为她无时无刻不在关注他们,她的心一直被埃德蒙牵着所以她的眼睛同样离不开他,她看着他们一起散步,一起愉快的交谈。
他教玛丽骑马,频繁的到牧师家里与她共进晚餐这一切的一切都让芬妮抓狂,甚至让她无法理性的思考而陷入胡思乱想。
虽然芬妮知道玛丽隐藏在美丽外表下的真实个性,她贪慕虚荣,追求金钱与享乐,但芬妮将所有她知道的真相隐藏在心底不想伤表哥的心。
虽然芬妮没有得到他表哥的爱情,她却始终如一的爱慕他,即使亨利·克劳福德对芬妮采取了狂轰乱炸似的猛烈的追求她却始终不为之所动。
亨利拥有英俊的外表,丰厚的资产,幽默的谈吐以及对芬妮深深的爱意,虽然他刚开始时只是为了娱乐好玩才去追求芬妮,但当他慢慢了解芬妮之后就认识到他是真的爱上这个沉默寡言性情温柔的小姑娘,他开始对她采取狂热的追求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对芬妮实施压迫。
他利用自己的关系提拔芬妮的哥哥,利用自己丰厚的资产引诱托马斯爵士和曼斯菲尔德的所有人,当所有人相信他的真心并热切的盼望他与芬妮的结合时,只有芬妮一个人保持清醒因为她清楚地知道亨利的为人,更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的真心,不愿违背自己的心。
芬妮的行为是出于自己对埃德蒙的一片真心,即使她深爱的那个人爱的不是自己她也不愿委曲求全,下嫁他人。
芬妮的坚韧终于等来埃德蒙的回头,当他了解到玛丽的真实性格以及他们兄妹俩的不
堪行为给曼斯菲尔德带来多么大的痛苦时,他才知道自己一切的感情只是幻想而已,他及时的回头发现了一直默默深爱着自己的芬妮而且他们志趣相投,性格合适。
他们的爱情之路是曲折的可是他们最终获得了真爱,结成幸福美满的婚姻。
芬妮是幸运的,而最后他与埃德蒙满满的幸福都是她应得的,是她的理智与执着换来她的爱情与幸福。
她的理智让她拒绝参与不符体统的戏剧表演,理智使她清楚地看见克劳福德兄妹的虚假面具,远离亨利那样的纨绔子弟,不受金钱与地位的诱惑。
同时,他对埃德蒙执着的爱恋也成就了她,假使芬妮因为埃德蒙与玛丽之间的交往而对埃德蒙心灰意冷,假使芬妮因为感动亨利为她所做的一切转而爱上亨利,就没有她与埃德蒙的终成眷属。
正因为芬妮的理智行为以及她对埃德蒙执着的爱恋让她有机会获得埃德蒙以及所有人的喜爱。
同时,庄园两位千金失败和不雅的婚姻让庄园的主人对婚姻的观点有很大的改变。
“他厌恶野心和金钱的婚姻,也越来越赞赏按纯正的原则和性格缔结的亲事,”而且,芬妮得到奥斯丁的垂爱,她让芬妮成为曼斯菲尔德不可缺少的一员,这里人人都喜爱她。
她总是这样表达“我的芬妮”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于是当埃德蒙从对玛丽的迷恋中醒来时,他开始意识到芬妮在思想性格上与自己是一致的,他很快的爱上那对温柔的蓝眼睛也得知芬妮一直以来都深爱着他。
芬妮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获得埃德蒙的爱情,他们的爱情开花结果,得到所有人的祝福。
芬妮是如此的幸福因为“一个少女几乎从来不敢指望得到的那种感情,一旦获得证实,她的心情恐怕就没有人能够描摹了。
”她从来不敢奢求也没敢指望能够获得表哥的爱情,当幸福突然降临她的心情难以言喻。
结语:芬妮幼时生活经历坎坷,离乡背井寄人篱下没有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疼爱,但她以一颗善良纯洁的心对待他人,始终如一的追求自己的爱情,矢志不渝的坚守爱情,最后结成美满的婚姻过上幸福的生活。
读到芬妮时我不觉想到《红楼梦》中林黛玉,黛玉幼时丧母,离乡背井寄人篱下生活在外祖母家,她与宝玉相知相爱却难逃命运的魔爪,无法结成婚姻最后一个魂归离恨天,一个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芬妮却是用自己的行动争取自己的幸福,也许表面看来芬妮什么都没有做,但正是她默默的守护着,执着的坚持着,用心的付出着,她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参考文献:
[1](英)简奥斯丁,著.曼斯菲尔德庄园[M].项星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