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修改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公范妮

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公范妮简·奥斯汀是19世纪英国著名女性小说家,她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吸引了全世界千千万万的读者。
从1811年到1817年,这位不朽的文学大师为世人留下了六部小说,这使她在文坛的地位如日中升。
《曼斯菲尔德庄园》创作于1814年,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
这部小说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摄政时期的评论家对小说中的正统道德观赞赏有加;现代评论家也指出,主人公范妮的性格复杂,有洞察力,特别在故事后期显示出勇气和自尊。
小说塑造了范妮这样一个有着强大精神世界的女性形象,描写了范妮的内心成长经历,体现了她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虽然范妮在男权社会中处于弱势地位,但是她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所以她最终突破社会的种种束缚,赢得了幸福的婚姻。
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对作品进行了深入分析,作品指出女性应该注重其自身内心感受,保持自身独立人格的协调发展,依靠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论文共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章对小说及作者进行了简要介绍。
奥斯汀被誉为“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她将十九世纪女性文学推至高峰。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内涵深刻的作品。
本文是揭示其女性意识的一次尝试。
第二章介绍了女性主义批评理论。
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属于女性主义文学范畴,因为它关注女性的婚姻和命运。
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目的是改变女性的被压迫地位,主张女性自主选择婚姻,追求自我幸福。
第三章体现了女主人范妮的女性意识。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她怀揣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婚姻,她注重自身内心感受,追求真爱;面对父权制的压迫,她努力反抗,突破束缚。
每个女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婚姻和生活。
在维护个人完整和自由选择的权利时,范妮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因为她捍卫了女人与生俱来的权利。
第四章讲述了范妮因自身的女性意识而得到的幸福回报。
通过她自身的努力,范妮得到了美满的家庭,幸福的婚姻和所有人的尊重。
范妮普赖斯走出父权制樊篱的女性—对简奥斯丁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主义解读

范妮普赖斯走出父权制樊篱的女性—对简奥斯丁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主义解读传统上认为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保守的小说,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是顺从的一个女性典型。
但正是这样一个女性为了捍卫自己婚姻自由的权利,对父权制做出了大胆的反叛。
她以坚定的勇气反抗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托马斯爵士的威胁和埃德蒙的规劝,最终挣脱了父权制的束缚,为自己赢得了幸福。
引言《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情节围绕着两个反抗事件展开。
一个是由托马斯爵士的儿女发起的失败的反抗,另一个是由范妮普莱斯发起的成功的反抗。
在第一次反抗里,这些被宠坏的孩子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决定家庭业余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托马斯爵士权威的挑战,但他们的演出被中途禁止,最后还引起了道德的混乱。
在第二次反抗里,范妮为了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婚姻自由的权利,不顾亨利克劳福德的苦苦追求,托马斯爵士的威胁和埃德蒙的规劝,毅然拒绝了克劳福德先生的求婚。
1.贝特伦兄妹对父权制的反抗这次反抗是由托马斯爵士的三个孩子,克劳福德兄妹和耶茨先生发起的。
他们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决定进行一场家庭业余演出,并选中了有伤风化的《海誓山盟》作为剧本。
埃德蒙一开始和范妮坚定地站在同一立场上来维护托马斯爵士的权威和当时所推崇的行为规范,他认为这样做非常不妥当:私人演戏容易受人指责父亲不在家,时时刻刻都处在危险之中,我们演戏会让人觉得我们太不把父亲放在心上。
再说玛丽亚的情况也很值得我们操心,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让人极不放心。
(第110页,《曼斯菲尔德庄园》孙致礼译下同)最后一点他指的是玛丽亚已经和拉什沃思订婚。
但是后来由于他爱上了克劳福德小姐,而她时刻对参演跃跃欲试,这让埃德蒙进入了一种两难境地。
最后他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这场演出,并且扮演了克劳福德小姐情人的角色。
这时候,只有范妮一个人来维护父权制秩序,她的内心也充满了痛苦和孤独,因为她在坚持原则的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阻碍。
当所有人都要求她扮演一个小角色时,当满足这一要求成为她的义务时,她对自己发出了疑问:这本是她该对之百依百顺的几个人,如此强烈的要求她,热切地盼望她做一件事,而这件事对他们热衷的计划又是那么至关重要,她居然不肯答应,这样做合适吗?这是不是说明自己心地不善自私自利?(134)这表明了范妮做出正确决定并付诸于行动的困难,同时也显示了范妮克服重重困难始终坚持自己判断的难能可贵。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修改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被忽视的寄人篱下的小女孩到后来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真正女主人。
在此过程中,范妮承受了不少的心理压力。
小说反复描述到范妮的身体虚弱,经常头痛,而且情绪低落。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观察,范妮的病态归因于她那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
范妮的家境清贫、身份卑微,同时为了维系新的人际关系而一再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其三重人格无法达到平衡。
在范妮的自我能够最终成功地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前,超我往往压制其本我,从而导致了她身体上的疼痛以及情绪的低落。
关键词: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像作者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关于女性在社会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些女性试图寻求自身合理的社会地位为内容的一部小说。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范妮因家境贫困自幼被送往所以姨妈家抚养,像很多维多利亚后期描写孤儿的小说相似,范妮从小离开父母寄人篱下,无法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
19 世纪,女性在当时无法享有自己的社会地位,许多女性只能通过婚姻这一途径来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是范妮除了自身的美貌和姨妈家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她超乎其她女性的美德她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难以满足的渴求小范妮初到庄园的时候,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虚弱、胆怯、无奈。
弱小的身体让范妮感到羞愧; 她的衣着打扮遭到嘲笑; 她的无知也使她受到表兄表姐们一味的数落。
姨母诺里斯太太反复提醒范妮的劣等地位,要她必须按照姨妈以及表兄表姐们的意愿行事,永远别想着把自己当作是他们中的一员。
总而言之,姨母贝特伦夫人的沉默让范妮感到没有自信; 姨夫托马斯爵士的严肃让她感到敬畏; 姨母诺里斯太太的训诫让她无地自容。
面对所有这些,小范妮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躲进自己的那间小屋偷偷地哭泣,而不谙世事的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寄居者的被动地位。
范妮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贝特伦一家在一起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来自贫苦家庭的无知的小姑娘来说,这一切已经是令人乐不思蜀。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形象之探讨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形象之探讨作者:杨苗捷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08期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爱情为主题,带着浓重的讽刺意味讲述了青年男女间的恋爱、婚姻,刻画了一对善良可爱的男女形象。
而其中,女主角范妮的个性十分突出,有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物内涵。
本文从社会背景和范妮的地位、处境进行分析,阐明范妮性格的重要特征。
同时,由范妮的形象引发思考,探讨了关于女性价值的自我实现,寻求自我解放、自我教育等问题,并从范妮的形象中得到关于现代社会人文回归的启示。
关键词:《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形象女性教育人文回归一、《曼斯菲尔德庄园》概述《曼斯菲尔德庄园》写于1812年,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众多小说作品中最具争议的作品。
它刻画了英国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时期,一些英国的乡下贵族青年男女在田园生活中的爱情、婚姻故事。
女主人公范妮,是出生在一个平凡海军家庭的“灰姑娘”。
由于兄弟姐妹太多,贫寒的家境使她不得不投奔亲戚。
十岁时,父母将她寄养在姨夫姨母伯特伦爵士夫妇家中,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过,姨夫、姨母的冷漠,表兄、表姐的排挤让她吃尽了苦头。
但她善良、正直的品格,不懈努力的执着,以及明辨是非的智慧,最后终于获得埃德蒙的青睐和姨父的赏识,赢得了想要的爱情和器重。
而堕落的大表兄,放荡的两位表姐以及自私的克劳福特兄妹也为他们的言行付出了代价。
文章描绘了鲜明的英国贵族生活,通过树立范妮在众多青年男女中的突出形象,表现了作家心中的价值观,引发我们的思考。
二、范妮形象简析1 范妮的自卑情结范妮出身贫寒,父亲虽是海军军官,但由于父亲退役而需要抚养的孩子众多,所以生活十分艰难。
于是范妮被寄养在有钱的姨母家中。
除了二表哥埃德蒙之外的所有人都很冷漠地待她,这让范妮自幼受尽了冷落。
严重地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是她自卑情结的来源。
她强烈地想要表现得体正是自卑情结的征象,她希望成为有教养的人,认为只有努力使自己优秀、处处得体,才有可能融入这个贵族家庭。
重创的精神家园—从认知失调理论看《曼斯菲尔概要

重创的精神家园—从认知失调理论看《曼斯菲尔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认知的失调造就了主人公范妮这个人物形象,她的蜕变有自己主动的有意识,也有被动的无意识。
同时,新的认知的建构和完善彻底改变了范妮,使她成长为一个不折不扣的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人。
维持无效信念所造成的社会趋同是一个社会的产物,而不是某一个人或一些人的错误。
这种社会对人的反作用总是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人生观。
关键词认知失调个人成长社会反拨世纪初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一生写过六部长篇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其颇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情感成长历程—由一个庄园上被人忽视的小女孩到后来与自己一直喜欢的庄园二少爷埃德蒙·贝特伦结婚,最终成为庄园上的精神主人。
而从深层结构看,作家借此表现了社会风尚、静态与动态、稳定与变化之间的冲突展现了英国型人物范妮和法国型人物克劳福特兄妹在认识上的分歧,性格上的差异,以及他们如何各显其能,扩大自己的影响,低毁对方的声誉,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代表英国传统社会型的曼斯菲尔德庄园和受到法国影响使社会习俗、意识形态正在经历着巨大变化的伦敦之间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由于此矛盾所导致的人物在认知心理上的冲突与转变。
本文试从利昂·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来解读这种矛盾的起源、产生、影响以及消解。
一、认知失调理论和范妮成长的不可逆性一失调的产生如果在两个认知元素之间,或在两种认知元素的群组之间存在着失调,那么,通过增加新的认知元素,而这些新的认知元素能产生新的协调关系,就会减少这种失调。
由此推测,当失调出现时,人们会追求减少已有失调的信息。
’田二从认知失调理论看范妮的成长的不可逆性如果两个认知元素处于失调的关系之中,可能具有的最大失调程度相等于这对元素中具有较小抵制的元素的抵制力。
同样,如果一组元素群同另一组元素群组之间存在失调,那么,其失调不可能超过群组中具有最小抵制力的那部分元素对改变的抵制程度。
论《曼斯菲尔德庄园》中范妮的女性主体意识

的 地 方 。 直 到克 劳 福 德 小 姐 的 出 现 。 克 劳福 德小 姐 的 出现 是 范妮 自我 意识 觉 醒的 一 个 分水
乐的事情 。 每 每在 楼 下 遇 到 什 么 不如 意 的事 情 , 她 总 要 跑 到
这里来 , 找点事情做做或者想点心事, 就立刻得到慰藉。…… 就算没有心情做活 , 只能在房间沉思 , 那她只要 看到 屋里 的
屋子 , 希 望想 出计 策来 。 另 外 的这 间 屋子 比较 宽 敞 , 可 以在
里 面 踱 步 和 思 考 .而 且 很 长 时 间 一 直 只有 她一 个 人 使 用 这
问屋子。 … … 在这 个 房 间 里 度 过 自己 的 闲暇 时 光 , 是 她 最 快
产” , 一 连 生 了 九个 孩 子 , 家 中一 贫 如 洗 。在 这 种 情 况下 , 范 妮 作 为 姨母 们 行 善 的 对 象 来 到 了曼 斯 菲 尔 德 庄 园 。她 的处 境可想而知。 除 了 二 表 哥埃 德 蒙 真 心 地 关 心 她 外 , 托 马 斯 爵 士严厉 、 大 姨 妈 诺 里斯 夫 人 言语 打压 、 二姨 妈 伯 特 伦 夫 人 视 若无睹 、 两个表姐轻视。 寄 人 篱 下 的 范妮 在 庄 园里 就 那 么 生 活着 , 虽然有 诸多的不如意 , 但她也适应 了 , 把 这 当作 人 生 的常态。 她 逆 来顺 受 , 忍气吞声 , 毫 无 自我 , 处 于 自我 的 一种 蒙昧状态。 这 也 是 一些 批 评 家 们 颇 有 诟 议 。 认 为 她 没 有 光彩
从现实主义角度看《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形象

从现实主义角度看《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女性形象作者:柯竹蓉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9期摘要:小说是一个时代的体现,能够在深层面反映现实,使得人们在心灵上达到共鸣。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小说,其作者简·奥斯汀是英国著名的女性作家,文风以揭露社会社会现实、讽刺黑暗的统治阶级为主,作品主要围绕男女青年的婚恋故事而展开。
《曼斯菲尔德庄园》被称为简·奥斯汀作品中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一部小说,理由与出发点是极为丰富的。
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小说,能够得到作者对于小说环境最深层面的体会与思考,现实主义角度作为文学作品分析的重要思维方式,对于文学创作的发展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曼斯菲尔德庄园》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其中的女性形象。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线几乎就是围绕几位女性人物而展开的,以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女性形象,对于小说的探究分析,有着很强的必要性。
关键词:现实主义女性形象分析环境中图分类号:I5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9-0079-03《曼斯菲尔德庄园》主要讲了庄园中几位男女青年的情感发展[1],范妮、托马斯爵士的四个儿女以及克劳福特兄妹玛丽和亨利几个人在情感中的故事形成了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主要内容。
总的来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较为丰富,这对于小说的主旨以及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以现实主义的角度去分析这部小说,最为必要的就是要分析其中女性形象,当然女性形象的突出,与作者简·奥斯汀为女性也不无关系[2],这将在下文中进行详述。
本文以现实主义的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将在整体社会环境以及时代发展的层面进行分析,并不局限于小说中所直接描写的内容,这对于现实主义分析成果挖掘深度的发展十分有益。
本文首先进行作者简·奥斯汀的分析,探究作者自身对于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影响。
一、作者简·奥斯汀对于小说的影响分析小说的主题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读小说,分析研究小说,最初的出发点就是研究作者,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作者简·奥斯汀作为著名的英国女性作家,其个人的经历是丰富的,这也是其在文坛成就斐然的原因之一。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对比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两中文译本范妮的角色重塑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对比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两中文译
本范妮的角色重塑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和女性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结果。
女性主义译者认为翻译是重写和女性化的过程。
她们的任务是使女性在译文中再现。
而实现这一目的重要方式则是忠实再现源文中女性形象。
然而,目前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角度分析译本中女性角色重塑的研究并不多。
《曼斯菲尔德庄园》展现了简·奥斯汀对于爱情和婚姻本质的理解,也成功创造出一系列女性角色。
本文作者比较著名译者、兰州大学教授秭佩和女译者席雨晴的两译本,从女性主义翻译角度出发分析范妮的形象重塑。
本文基于形象重塑的模型分析《曼斯菲尔德庄园》两译本(直接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间接描写:与其他人物形象的互动、环境描写)。
本文探索了以下问题:(1)范妮的形象在两译本中是如何被重塑的;(2)两译
本在范妮形象重塑方面有何差异;(3)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4)范妮的形
象是被忠实地重塑还是被扭曲。
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1)女性主义意识对于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2)从直接和间接描写的角度看,两译本在范妮形象重塑方面存在着差异。
女性译本在翻译中能够还原并且加强范妮的形象,而男性译本则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留有父权语言的痕迹。
(3)两译本的差异是由性别差异及语境等因素决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人物形象分析摘要:《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主要展示了女主人公范妮.普莱斯的成长历程———从一个被忽视的寄人篱下的小女孩到后来曼斯菲尔德庄园的真正女主人。
在此过程中,范妮承受了不少的心理压力。
小说反复描述到范妮的身体虚弱,经常头痛,而且情绪低落。
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观察,范妮的病态归因于她那无法得到满足的欲望。
范妮的家境清贫、身份卑微,同时为了维系新的人际关系而一再压制自己的欲望使得其三重人格无法达到平衡。
在范妮的自我能够最终成功地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之前,超我往往压制其本我,从而导致了她身体上的疼痛以及情绪的低落。
关键词:简奥斯丁;《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简奥斯丁的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像作者其他几部小说一样关于女性在社会所处的地位以及这些女性试图寻求自身合理的社会地位为内容的一部小说。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范妮因家境贫困自幼被送往所以姨妈家抚养,像很多维多利亚后期描写孤儿的小说相似,范妮从小离开父母寄人篱下,无法决定自己的社会地位。
19 世纪,女性在当时无法享有自己的社会地位,许多女性只能通过婚姻这一途径来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但是范妮除了自身的美貌和姨妈家的关系外,最重要的是她超乎其她女性的美德她确立了自己的社会地位。
一、难以满足的渴求小范妮初到庄园的时候,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虚弱、胆怯、无奈。
弱小的身体让范妮感到羞愧; 她的衣着打扮遭到嘲笑; 她的无知也使她受到表兄表姐们一味的数落。
姨母诺里斯太太反复提醒范妮的劣等地位,要她必须按照姨妈以及表兄表姐们的意愿行事,永远别想着把自己当作是他们中的一员。
总而言之,姨母贝特伦夫人的沉默让范妮感到没有自信; 姨夫托马斯爵士的严肃让她感到敬畏; 姨母诺里斯太太的训诫让她无地自容。
面对所有这些,小范妮唯一能够做的就是躲进自己的那间小屋偷偷地哭泣,而不谙世事的她也逐渐意识到自己作为寄居者的被动地位。
范妮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的贝特伦一家在一起生活,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对来自贫苦家庭的无知的小姑娘来说,这一切已经是令人乐不思蜀。
对于范妮来讲,她生活在曼斯菲尔德庄园这个微型的社会群体之中,受到其中每个成员的影响。
范妮内心真正所渴望的却是在庄园里那些阔亲戚对她身份的认同以及达到身份的平等。
作为一名来自下层社会的外来者,范妮的“本我”就是对曼斯菲尔德庄园所象征的上层社会的优越身份、地位的确立的渴望。
然而,要跨越阶级的鸿沟,融入上流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使其身份得到认同,对范妮来说却并非易事。
当时社会的身份等级制度的道德规范代表着“超我”。
本我虽然强大,但是与代表理想境界的超我背道而驰,与范妮的实际的身份地位不相符合。
这种潜在的心理必然会受到压制,其本我与超我一直处于激烈的斗争中。
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如果人的本能冲动总是受到压抑,人格的三个部分之间就无法达到调和、平衡,那么人就表现出某些病态人格特征。
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通常依赖自我的协调,使自我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我的需求,而又不违背超我所代表的道德准则。
这一调节主要是范妮的自我通过弱化矛盾和积极平衡矛盾来得以实现的。
由于范妮的“德”——“温柔的性格,纯洁的心灵,高尚的道德”以及现实的处境,为了能继续寄居在富丽堂皇的曼斯菲尔德庄园,范妮就必须要维护好与庄园中的亲戚们的关系。
托马斯爵士曾考虑让小范妮与姨母诺里斯太太一起生活,这对于范妮来说或许就是一种警告。
范妮根本就没有权利来决定自己与谁生活。
范妮也意识到维护与庄园里亲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因此,范妮选择了较为被动的方式来寻找本我与超我两者的平衡点,其自我往往受到庄园这个外部环境的限制无法满足其本能欲望,从而不能协调本我与超我两者的矛盾,渴望实现身份认同的欲望长期受到超我的压抑。
在这场争斗中,超我时常战胜本我,占据主导地位。
当两者矛盾对立到一定程度,欲望始终长期郁积于心而无法得到满足时,范妮必然会出现精神不振、病殃殃的模样。
在庄园,处于寄人篱下的劣势地位,范妮的自我时常选择等待的方式来寻求平衡。
所以,在失去心爱的小马驹后,范妮也只能沉默。
而在贫穷落后的家乡——朴次茅斯镇,范妮的自我则选择向他人倾诉的方式来协调本我与超我间的矛盾。
范妮总是向苏姗讲述着在庄园的经历并且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她的好顾问。
其实,她向妹妹苏姗介绍庄园就是释放其长期压抑的欲望的一种形式。
她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他人对其上层社会身份的认同。
一旦这些欲望得到满足,她便获得无比的快乐。
然而倾诉的方式也只能弱化本我与超我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最终是无法让两者和谐统一。
与在朴次茅斯相比,范妮觉得在曼斯菲尔德庄园似乎更能找到归属感,更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朴次茅斯,她除了向弟弟妹妹们谈论一些庄园的事情以外无法融入他们的生活。
而在庄园,她至少一直都是贝特伦夫人的好陪护。
当庄园里的那群年轻人筹备表演的时候,她还能帮他们出谋划策。
显然,范妮已经接受自己是豪华的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一员,已经不再属于贫困的朴次茅斯的家。
只有这样的心里暗示才能减缓压抑的心理。
一直以来范妮都期望能实现与上层社会的阔亲戚们的身份平等,但长期逗留在与自己身份地位“格格不入”的朴次茅斯更是让她内心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自然也就时常感到焦虑、失落与沮丧。
这也难怪在爱德蒙去朴次茅斯接范妮时,他看到“范妮面容变化如此之大”。
二、难以满足的期盼在追寻上层社会身份的漫漫长路中,范妮的自我采取了等待与倾诉的方式协调,然而这只能是起到缓和的作用,终不能使本我与超我达到和谐。
因此,其自我同时也不断积极地寻找另一条出路。
弗洛伊德指出,“爱的关系才是构成集体心理本质的东西。
”对于一个寄养他家的小孩来说,希望能够成为家庭中的一员并得到其他成员的认可,首先是建立起爱的关系。
自我在选择这一出路时,却又陷入了另一个复杂的、无法协调的局面。
范妮在来到庄园之前就已经缺失母爱,可以说,自她年幼时就有着对被爱的渴望。
她在刚到庄园时非常地思念家人,但仅仅是思念“难舍难分”的“兄弟妹妹”。
其中她最思念的是“形影不离的伙伴和朋友”———威廉哥哥。
当一个还不懂事的小女孩远离父母而寄居他人家中受到委屈时,对自己的母亲却没有丝毫的想念。
范妮在多年之后重返家乡仍旧无法重拾母爱。
范妮渴求母爱的欲望无法得到满足从而加深了她的低沉,同样也使得她希望能马上离开朴次茅斯。
因此,范妮有着强烈的情感需求,希望得到人与人相互的关怀与照顾。
对于一个正常的家庭来说,这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可是对于小范妮这样家境的孩子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其本我对爱的渴求始终受到超我的压制,而自我为此作过努力,试图弱化两者的矛盾。
母爱的缺失以及渴望获得身份认同让范妮努力寻求从母亲形象的人物那里获得关怀与爱。
姨母贝特伦夫人就是一个养尊处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女人。
她对范妮的关怀仅限于偶尔说说她的好,若是嫁给亨利.克劳福特便送她一只哈巴狗的幼犬。
在炎炎烈日下,自己在树荫下却让范妮去花园为她采摘玫瑰。
显然,范妮并没有从这位门第显赫的姨母那里找寻到母爱。
与范妮的亲生母亲和姨母贝特伦夫人相比,另一位姨母诺里斯太太对她的“关注”更多。
但是所有的这些“关注”都是消极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范妮没有母亲。
范妮四处寻求双亲之爱却无功而返。
在这场夺爱的较量中,其本我处于优势地位。
自我的协调作用更倾向于本我,于是另辟蹊径——寻求爱情。
自小在庄园里,在众多的亲人中也就只有爱德蒙关心和照顾着范妮,这使得一向孤单寂寞的范妮对表哥爱德蒙暗生爱意。
当范妮失去她的那匹衰老的灰色小马后,爱德蒙毅然作出决定,用他的马换一匹适合范妮骑的马。
可爱德蒙为了表达对克劳福特小姐的爱慕之情把范妮的这“最称心如意的东西”让给克劳福特小姐骑乘。
范妮一连四天没有了锻炼身体的机会。
在烈日下修剪了一个多小时的玫瑰,又跑了两趟诺里斯太太家后,范妮便突发眩晕头疼。
范妮的顽固性头痛病不仅是由于没有骑马锻炼身体,还是因其身份地位无法得到肯定,也是因其爱的缺失。
两位姨母贝特伦夫人以及诺里斯太太对她的漠不关心,特别是一向关爱体贴自己的爱德蒙表哥的忘却都深深地伤害到范妮。
在其自我苦苦寻求出路以满足情感需求的历程中,爱德蒙的爱是底线。
因此,在触及这最后的防线时,其本我再一次受到超我的压制,两者的平衡被打破,她的身体以及精神上的苦痛便也一起涌了上来。
然而,简.奥斯汀还是不忍这样一个备受煎熬的俏佳人和娇滴滴的林黛玉一样香消玉损。
范妮经受住一切诱惑并始终坚守着最后的防线。
面对风度翩翩,眉目清秀而有富有的亨利·克劳福德先生的体贴,范妮没有动摇对爱德蒙表哥的爱。
与两位表姐相比,范妮始终坚守自己的德行等待一位知音的到来。
范妮一直只是在默默地爱着、支持着爱德蒙表哥。
这让爱德蒙最后感受到了她的爱与德。
在这一点上,其自我也有选择弱化的方法来协调本我与超我的矛盾。
但在追寻自身身份以及爱的整个艰辛历程中,其自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与尝试从而使得本我与超我最终达到了平衡。
简.奥斯汀也在小说结尾做出了妥协,让她如愿以偿。
在适当的时候范妮与爱德蒙表哥喜结良缘,满足了她的情感需求; 同时也得到庄园中权威人物———托马斯爵士的认可,使她获得了庄园女主人的身份,实现了尊重的需求。
其自我也积极地、曲线式地完成了协调两个本我与两个超我日益激化的矛盾的使命。
三、结语曼斯菲尔德自身的经历就是对传统女性生活方式的质疑和反抗。
20岁的她不顾家人反对只身来到伦敦追寻她的作家梦,仅靠微薄的稿酬和父亲有限的接济为生。
逃离仓促短暂的第一次婚姻后,她因为疾病和爱情的缘故频繁搬家、旅行,居无定所,四海为家。
她不再像传统女性囿于家庭的小天地,她的阅历和生活方式在消解男性世界所谓的理性观察和客观透视。
虽然曼斯菲尔德不是激进的女权主义者,但她却凭借对女性生活的敏锐洞察力和作为女性的意识体验,通过女性独特的视角,用女性自己的话语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
她在女性写作上所做的积极探索有助于唤起女性的觉醒,促进女性的解放。
参考文献:[1] 宋晓晗. 《曼斯菲尔德庄园》中的新女性形象[J]. 青年文学家. 2010(15)[2] 张丹丹. 倔强的灵魂——略论简·奥斯汀的女权主义思想[J]. 当代文坛. 2001(03)[3] 吴卫华. 试析《傲慢与偏见》的女性写作立场[J]. 外国文学研究. 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