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这三句话的出处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出处及解释

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出处及解释中国古代名言警句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们流传千古,至今仍是人们生活中的准则。
这些名言警句集中了中国哲学、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智慧,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选取几个典型的名言警句,分别从出处及解释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句,“不怕慢,就怕停”。
这是孟子的经典名言,出自《孟子·公孙丑下》一章。
该句话是一个寓言故事的结束语,孟子用它来阐述“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怕进展慢,就怕中途停顿,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这句话可谓应用广泛,不仅在工作生活方面有着深刻的含义,而且也是体育生涯的信条。
第二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是王羲之说的一句名言,意为阅读千万本书不如亲身经历万里之行。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对于实践的崇尚和对于知识的尊重,“学以致用”是人们研究和实践的基本原则。
第三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出自清朝文学家郑板桥的《送君子》诗中,原意是说有心人能够克服一切困难。
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人富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特点,也激励着人们在做事情时要有决心,不怕困难。
第四句,“知足常乐。
”这是汉代著名道家张道陵所说的,意思是知足才能常乐,即要珍惜现有的幸福,不要总想着得到更多。
这句话与当代人们追求繁华的思想相对立,提醒人们要懂得知足常乐,感恩拥有的一切。
第五句,“家和万事兴。
”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谚语,语出《论语·卫灵公》。
这句话表达的是家庭和睦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强调家庭的和谐氛围对于一个人的精神和行为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是对于家庭的警示,同时也是对于社会和谐的呼吁。
以上是五句典型的中国古代名言警句,它们一直流传至今,且依然具有指导意义。
这些名言警句不仅能够引导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追求真理、积极向上,更能够塑造人们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品质。
它们在中华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哲学和思想的独特魅力。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出自宋代贺铸的《芳心苦·杨柳回塘》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
依依似与骚人语。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杨柳回塘,鸳鸯别浦。
绿萍涨断莲舟路赏析此词全篇咏写荷花,借物言情,暗中以荷花自况。
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
因为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类比,情感可以相通,人们可以利用联想,由此及彼,发抒文外之意。
所以从《诗经》、《楚辞》以来,就有比兴的表现方式。
词也不在例外。
此词起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
“回塘”,位于迂回曲折之处的池塘。
“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
(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做浦。
另外的所在谓之别,如别墅、别业、别馆)回塘、别浦,在这里事实上是一个地方。
就储水之地而言,则谓之塘;就进水之地而言,则谓之浦。
荷花在回塘、别浦,就暗示了她处于不容易被人发现,因而也不容易为人爱慕的环境之中。
“杨柳”、“鸳鸯”,用来陪衬荷花。
杨柳在岸上,荷花在水中,一绿一红,着色鲜艳。
鸳鸯是。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
者出处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出自宋代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赏析这首词通过回忆在洛阳的游乐来抒
发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漂泊四方的寂寞。
以对比的手法,明快的笔调,通过对旧游生活的回忆,抒发了北宋亡国后深沉的感慨。
寥寥几笔,勾画出来的自我形象相当丰满。
上片忆旧。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回想往昔在午桥桥上宴饮,在一起喝酒的人大多是英雄豪杰。
用“忆”字开篇,直接了当把往事展开来。
“午桥”是唐代白居易、刘禹锡、裴度吟唱和、举杯相欢的地方。
作者青年时期,追寻遗韵,仰慕前贤,在故乡洛阳,与当时“豪英”一起,也在午桥宴饮
聚会,把酒临风。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竟然不知道碧空的月光随着流水静悄悄地消失了。
桥上欢歌笑语,桥下一片。
论语20句经典名言及出处

论语20句经典名言及出处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藏着数不清的智慧珍珠。
今天呀,我就给大家挖出20颗最闪亮的,再讲讲它们的出处。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出自。
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这难道不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儿吗?就好像你种了一棵小树苗,每天给它浇水施肥,看着它一点点长大,心里能不美吗?朋友从远方赶来相聚,哇,那感觉就像在寒冷的冬天突然遇到了暖阳,心里暖烘烘的。
别人不了解自己呢,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的风度呀。
我有个朋友,他很有才华,可是有时候别人不理解他的想法,他就特别生气。
我就跟他说:“你看人家孔子都说了,人不知而不愠,你生啥气呀。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还是在篇。
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可是自我提升的好办法。
我就想啊,我自己有没有尽心尽力地为别人做事呢?和朋友交往的时候是不是讲诚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有没有温习呢?这就好比是给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大扫除,把那些灰尘都扫掉,让自己变得更纯净。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样是中的话。
温习旧的知识能有新的收获,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啦。
我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些知识第一次学的时候迷迷糊糊的,后来复习的时候,突然就开窍了,感觉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
这时候就觉得自己好像也有点当小老师的资格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篇的这句太经典了。
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
这就像走路,只闷着头往前走,不看看方向,那肯定会迷路;可要是光在那儿想该往哪走,就是不迈步子,那也永远到不了目的地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里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诚实对待自己的知识。
不懂装懂那可不行。
我曾经见过一个人,别人问他一个问题,他明明不懂,还在那儿瞎扯。
这就不是有智慧的表现。
真正聪明的人会坦然说自己不知道。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篇说看到贤人就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贤的人就在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
出自宋代吴文英的《沁园春·送翁宾旸游鄂渚》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
便江湖天远,中宵同月,关河秋近。
何日清尘。
玉尘生风,貂裘明雪,幕府英雄今几人。
行须早,料刚肠肯殢,泪眼离颦。
平生秀句清尊。
到帐动风开自有神。
听夜鸣黄鹤,楼高百尺,朝驰白马,笔扫千军。
贾傅才高,岳家军在,好勒燕然石上文。
松江上,念故人老矣,甘卧闲云。
1情如之何,暮涂为客,忍堪送君赏析“情如之何”三句,以一“情”字总合全词。
此言词人年已垂暮,然仍旧羁旅在外,且还要送亲如兄弟的翁五峰赴鄂州前线御敌,不由思绪万千。
“便江湖”四句,临别赠言。
词人说:我俩虽然将要分离,今后两地相隔,千里之远。
但秋高气爽,仍可在中秋佳节,同赏明月,所以说即使是隔着千山万水也是“千里共婵娟”啊!可是如今战火纷飞,何日才能重新回复宁静的生活?这是词人对时局的担忧。
“玉尘”三句,状翁之外形打扮,并赞之。
“玉尘”,即玉柄拂尘。
魏晋时清谈家常手拿拂尘,泛泛而谈。
此言翁五峰到鄂后,很快就要入冬,故词人想象中,翁将手执拂尘,身穿貂裘,在贾帅幕府中与人讨论时政,议论战况。
词人说:但不知道贾帅府中如。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出自宋代苏轼的《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1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赏析本词是伤春之作。
苏轼长于豪放。
亦最擅婉约,本词写春景清新秀丽。
同时,景中又有情理,我们仍用“何处无芳草(知音)”以自慰自勉。
作者的“多情却被无情恼”,也不仅仅局限于对“佳人”的相思。
本词下片所写的是一个爱情故事的片段,未必有什幺寄托。
只是一首很好的婉约词。
王士祯所说的“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
未必能过。
”《花草蒙拾》指出本词与风格婉约的柳永词不相上下。
“花褪残红青杏小。
”褪对旨颜色变浅或消失。
开头一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句意为:暮春时节,杏花凋零枯萎,枝头只挂着又小又青的杏子。
作者的视线是从一棵杏树开始的:花儿已经凋谢,所余不多的红色也正在一点一点褪去,树枝上开始结出了幼小的青杏。
“残红”,他特别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语气中透出怜惜和喜爱,有意识地冲淡了先前浓郁的伤感之情。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燕子在空中飞来飞去,绿水环绕着一户人家。
这两句又描绘了一。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
出自宋代贺铸的《子夜歌·三更月》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
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1三更月。
中庭恰照梨花雪赏析作者:王增斌这首《子夜歌》是思妇的子夜的悲歌。
上阕紧扣题目描写子夜深闺的寂寞凄凉,下阕抒发思妇的愁苦之情。
词虽是写的传统题材,但写景与写人的结合,刻画人物的矛盾心理,却独具特色。
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
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
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
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
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
此词由所见月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如归去”,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全文

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全文在生活中相信有许多人喜欢用一件成功或失败来总结他人的生活或者让是判断自己生活的成就,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不管是对于普通人,我们应该具备“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这样的心态,虽然出生无法选择,但是未来是可以靠自己来创造的。
古往今来有很多出生一般但是最终也有成就之人的,所以任何时候大家不应该灰心。
那么大家知道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全文讲述的是什么故事呢?一、生如蝼蚁应该都鸿鹄之志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们虽然在生活中生的渺小,但是我们不应爱妄自菲薄,应该有着足够的强大,应该有像鹰一般的飞翔在天空的志向,我们不应该自己就先否定了自己。
二、命比纸薄当有不屈之心这句话我相信应该很有感触,是的我们每个人的命都是犹如浩瀚中的一点,微不足道,就和纸片一样,很薄很容易就死亡,但是我们也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应该有不屈服命运的心,有句话说的好,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可是我们应该改一下叫做某事在天但是成事在人,只要我们心有那种不服输的心,每个人都会成功。
鸿鹄之志,比喻有远大志向。
这两句话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译文:唉!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典故: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陈涉,他小时候家里很穷,经常被人雇佣耕田。
一天,他在耕作休息时,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越想越是气愤,就对一块休息的人说:“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裕了,一定不会忘记你们的。
”同伴听了他的话,都讥笑他是异想天开,白日作梦。
他不禁叹息说:“唉,燕雀怎能理解鸿鹄的远大志向呢!”三、生如蝼蚁当立鸿鹄之志,命薄如纸应有不屈之心相关的句子天上不会掉馅饼,人生千万不要等,等着等着,等来的,除了后悔,就是遗憾,而且,往往还会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
做人要明白,人生没有等出来的精彩,只有拼出来的辉煌,你要一直努力,一直坚持,不断去拼,去闯,你才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句话的出处
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mo)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了治学经验,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西风刮得绿树都凋谢了,表示当前形势很是恶劣,之所以独上高路,在于他感觉到只有他能爬上高楼,而且此时处境有些艰难,此种艰难多来自于胸怀天下的责任和自我修为的不足,有了着层境界,说明他已经具备普通人难以企及的眼界高度。
居高临下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望尽天涯路,几许苍凉,更多的则是内心生出的豪气壮志,说明有了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的决心。
通过自己已有眼界。
他坚信自己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
并坚定了继续攀登的决心。
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三句话的前提是在格物致知上已经有了一定造诣。
在深层次上还有一个心理上的递进关系,只是不太明显,有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感受。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成为可能,
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
人瘦了、憔悴了,但仍不悔初衷。
无论遇到何种何样的困难,始终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成就事业,舍去再多也在所不惜。
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进取的路途上没有平坦大道,更多的是艰难险阻,他敢于进取,而且善于等待。
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格物致知。
同时修心修心,个人觉得与三忍之隐忍有些关联,君子知时而动,等待时机,同时修心修身弥补自我不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动作上与第一种境界不同,几乎是同步的,由于奋斗而带来的身形憔悴在描述上侧重点不同而已。
三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在经过长时间周折,经过长期的磨练之后,他逐渐成熟起来,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能力上,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
在事业上继续稳扎稳打,豪不骄傲,长养浩然正气,势必用一生的时间,去创造更大的辉煌,用坦然与恬静去看待一切,用广阔胸怀去兵甲天下。
原出处:
1、“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出自柳永的《蝶恋花》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
说登楼引起了“春愁”。
全词只此一句叙事,便把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象一幅剪纸那样突现出来了。
“风细细”,带写一笔景物,为这幅剪影添加了一点背景,使画面立刻活跃起来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魂销的“春愁”油然而生。
“春愁”,又点明了时令。
对这“愁”的具体内容,词人只说“生天际”,可见是天际的什么景物触动了他的愁怀。
从下一句“草色烟光”来看,是春草。
芳草萋萋,尽还生,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愁恨的联绵无尽。
柳永借用春草,表示自己已经倦游思归,也表示自己怀念亲爱的人。
那天际的春草,所牵动的词人的“春愁”究竟是哪一种呢?词人却到此为止,不再多说了。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
前一句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可以知道,他久久地站立在楼头眺望,时已黄昏还不忍离去。
“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
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
一种极为萋美的景色,再加上“残照”二字,便又多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一句抒情定下基调。
“无言谁会凭阑意”,因为没有人理解他登高远望的心情,所以他默默无言。
有“ 春愁”又无可诉说,这虽然不是“春愁”本身的内容,却加重了“春愁”
的愁苦滋味。
作者并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却又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
作者把笔宕开,写他如何苦中求乐。
“愁”,自然是痛苦的,那还是把它忘却,自寻开心吧!“拟把疏狂图一醉”,写他的打算。
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单靠自身的力量是难以排遣的,所以他要借酒浇愁。
词人说得很清楚,目的是“图一醉”。
为了追求这“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醉了就行。
不仅要痛饮,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他的愁怀。
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他并没有抑制住“春愁”。
故作欢乐而“无味”,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至此,作者才透露这种“春愁”是一种坚贞不渝的感情。
他的满怀愁绪之所以挥之下去,正是因为他不仅不想摆脱这“春愁”的纠缠,甚至心甘情愿为“春愁”所折磨,即使渐渐形容憔悴、瘦骨伶仃,也决不后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才一语破的:词人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二字。
这首词妙在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
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了。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mo)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
经过千百次的寻觅,终于在灯火冷落的地方发现了她。
人们都在尽情的狂欢,陶醉在热闹场中,可是她却在热闹圈外;独自站在“灯火阑珊处”,充分显示了“那人”的与众不同和孤高。
“众里寻她干百度”极写寻觅之苦,而“蓦然”二字则写出了发现意中人后的惊喜之情。
这里作者以含蓄的语言,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这首词先用大量笔墨渲染了元夕的热闹景象,最后突然把笔锋一转,以冷清作结,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
这种对比,不仅造成了境界上的强烈反差,深化了全词的意境,而且很好地起到了加强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灯火写得愈热闹,则愈显“那人”的孤高,人写得愈忘情,愈见“那人”的不同流俗。
青玉案
南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