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2021届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详解 精校(新课标卷宁夏)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详解精校(新课标卷宁夏)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
?常形?是指显示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
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
?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
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
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
?其实,湖带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
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态的改变。
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认领陈蔚文①不久前,姐夫的车钥匙不慎在小区遗失,寻找未果。
若去4S店重配钥匙要3000多元,无奈贴出公告,拾到者以500元酬谢。
拾到者收取酬金似乎无可厚非,然而我的第一个念头——如果是我家任何一位成员拾到,断不会收取这笔钱,这源于家风。
②父亲是军人,在我和姐姐的成长道路上,他的要求有时严苛得近于粗暴。
小至教导我们吃有吃相、站有站相,大至仁善礼俗、道德理想,还有“与人为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当年被父亲以这些“家规”训诫时不胜其烦,然而不知不觉中,它们已于日常生活中潜入我们的血脉,化育成人生的一部分。
③说来,这些不过是些农耕文化即有的“常识”伦理,与古老祠堂张挂的家训类同,只是父亲惯以口语表达,而先人们讲究遣词造句,使得家训更有恢宏的文化气度。
如我的老家浙江兰溪诸葛村,迄今留有诸葛亮先生的《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曾到过鄱阳湖畔的汪山土库,这是一座气派的清代建筑,曾经的主人是“程氏家族”,有“一门三督抚”的佳话。
据说程家三兄弟在早饭前必诵家规:“尊长敬贤,唯礼是尊;孝顺父兄,共敦友爱”“待人持物,仁义为本;自省其心,非礼莫为”……这些听上去非常古老的家规其实也很现代,因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许多家庭教育子女的理念,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且心怀坦荡的基石。
④“自省其心,非礼莫为”一句,用诗人的语言转译便是“一个人应该活得像自己并且干净”。
⑤我父亲奉行的人生信条也大抵如此。
他不仅如此训导我们,本人亦是忠实的践行者。
⑥还记得儿时,从部队回来探亲的父亲带我乘公交,有个乡下孩子晕车,吐了我一身,孩子父亲惶恐,父亲的第一反应是掏出大手绢给那孩子揩拭,并连声安慰那对父子,还请旁边的乘客给那孩子让座。
十几年前,他拾到一部九成新手机,那时手机还算贵重物品,他首先检查手机有没有电,还好,有电,于是开机等机主打来电话。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

2020-2021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陆星儿记陈村假如想在一群人中间认出陆星儿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
那个像一阵风似的,边走边说着的,衣着色彩丰富的,发式每周一歌的女子,一定便是她了。
她是那种一眼看去就很健康的人,肚里没有弯弯绕的心思。
陆星儿属牛,自然是“老三届”,有过当北大荒人的光荣。
她的文学生涯便是从那里开始的。
那块冷寂的土地据说是很肥沃的,自然还萌生了爱情。
陆星儿的激情常常和那里有关。
从她的手势,她的谈吐,可以嗅到黑土地的气息。
她把家安在北京,儿子叫陈厦。
那时因为总在为房子发愁,迁徙成为她生活中的永远的命题,连美国人也不会搬得这么勤快。
“安得广厦千万间”,只是一个梦想,而那个小小的厦厦却是切切实实的。
儿子生得眉清目秀,陆星儿怕他长大后难以沉静,怕得没有道理。
三个人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然而却要分家了。
这是一出当代人常常会发生的戏剧,戏剧学院的老师想必没有教过这样的课程,一切全在自己的感觉。
陆星儿带着儿子和小说家的名声回到上海。
这是她生活的两大支柱。
生活自然不很容易,她却应付过去了,还有闲心写点男人女人一类的文章,当当大众的先生。
据说,有许多姐妹们向她倾诉衷肠。
作家被动地扮演了一个全知全能者。
但是,她的故事去向谁诉说?只有小说了。
陆星儿总在写女人的故事,不很欢愉,也不忧伤。
故事中的主人公经常是很要强的。
她们没有太好的命运,没有辉煌的背景,不做粉色的梦,曲曲弯弯地生活下来并将生活下去。
当然,也不作强人状。
陆星儿之所以健步疾行,是因她总是很忙。
她像那种很值钱的老钟,不停地摆动。
每天起得很早,极少给自己放假。
冬天的清晨,她在楼下跳绳,不是为了显示活泼,只是强健身体。
钟的摆动是很有规律的,尤其是那种古典的钟,不会摆出很多花样。
我曾说过,她是陆地,不是舢板。
如今的世界,女人爱木筏,男人爱舢板,要的就是那种动荡和飘流。
日子是过给别人看的,唯恐被时尚拉下。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及解析)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及解析)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答案及解析)全国卷1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锄李锐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
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
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
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
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
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
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
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
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
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
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
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2021年山西高考语文真题答案解析

2021年⼭西⾼考语⽂真题答案解析⼀、现代⽂阅读(36 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 3 ⼩题,9 分)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中信息的能⼒。
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阅读,寻找细微的差别,仔细辨别真伪对错。
C 项,以偏概全。
⽂中第 4 段说“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本的⽂体特征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本层⾯也是成⽴的”,也就是说远读的⽅法也适⽤于单篇⽂本。
那么 C 项所说的“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规模的⽂本集合还是单篇⽂本”就不严密了。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法的能⼒。
A 项所说⽂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本,理解错误。
⽂本第⼆段开头所述区分“技术” 与“理解”是在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理解”,理解⽂本具体内容还必须依靠⼈。
3.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本观点、态度的能⼒。
做此类题时,第⼀步,把握题⼲信息要点;第⼆步,选项逐⼀对应⽂本相关语句,核对、⽐较、分析,最后判断正误。
A 项说⼈⽂研究主体,在数字⼈⽂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向计算机的转变。
与原⽂⽭盾,原⽂说“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本基础上所建⽴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句话,⼈的阅读不可替代”。
C 项所说的数字⼈⽂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本都进⾏数据化并做研究,缩⼩了⽂本概念内涵和外延。
数字⼈⽂的价值,不仅仅是对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本进⾏数据化,⽽对⼤规模的⽂本集合进⾏数据化研究。
D 项“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数据时代⽂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其中“⽂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原⽂⽆依据。
(⼆)实⽤类⽂本阅读(本题共 3 ⼩题,12 分)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对⽂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筛选能⼒。
新高考2021届高考语文小题必练14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含答案)

高考语文小题必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天下的祥云禾源①从去年腊月到今年春节的假期,一直都是好天气,虽说有过一两天阴云,下过一场小雨,但时日很短,一直都是丽日晴天。
可新型冠状病毒如同鬼魅悄然降到武汉,让处处迎春的华夏大地罩上一股阴霾,让人感觉听风凄凉,见水流悲。
我一次次地看着湛蓝的天空,寻找着祥云,找到了诗人梁平的诗行:“墙上的日历发炎了,一页一页脱落。
白云裁剪的口罩,武装了交通、社区和场所的公共呼吸。
”……找到了诗人叶玉琳的诗句:“请战出征的白色身影挤满专列和专机黑漆漆的夜晚,前方宣告锁城,他们却义无反顾上演最美逆行”……“一袭袭白衣,在病房穿梭用生命守护生命,不眠不休”……②我一行行细读,体味着九省通衢武汉病发日子里的国人情怀。
体会着明洁天空祥云的所往,她们化作一个个口罩,化作一个个白衣身影,鏖战在疫情的战场。
③当我戴上口罩时,如同与吉祥亲吻,清新杀毒味让我觉醒,几十年的春秋,几十年的平安岁月,让我觉得有些失聪失敏,有些麻木。
我顺择正月初八为女儿婚期,正为其筹备着婚事,虽说女儿声声告诫,现在是非常时期,要把婚期推迟,而我以“天行有常”而搪塞,她不断地给我发来一条条链接,一次次说服,直到1月24日我才听从她的建议,推迟婚期,正月初一才一一打电话向亲友表示歉意。
可此时依存冷漠与侥幸心态,还与一家影视公司约定正月初三到村点采风之事,直到正月初二,疫情越来越严重,才取消了这个约定。
④今回首,惭愧至极,空长年岁。
在一封封“国有战,召必回,回必战,战必胜”的请战书面前,俯首低眉。
至此,我心系武汉,心系自己身边的疫情动态。
⑤1月28日读到了叶玉琳的诗《致敬》,1月30日又读到梁平的诗《保卫武汉,保卫家园》,还读了微信上许多诗文,几次也想在键上敲下自己的心语,可一天天越发严重的疫情,一处处严防死守的消息,我不知从何下笔,再昂首看天,从早上看到中午,中午看到晚上,天上的星星闪烁,新月如钩。
就是这弯月,钩动了我的心弦,拉足我勇气的弓弩,把我的勇敢射向苍穹,向天呐喊“天若有情,请来个雷霆万钧,立毙瘟神。
2021年新高考语文模拟题及答案

2021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现化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材料一:写一本小说不容易,读一本小说也不容易。
平常人读小说,往往以为既是“小”说,必无关宏旨,所以就随使一看,看完了顺手一扔,有无心得,全不过问。
这个态度,据我看来,是不大对的。
小说之所以能够存在,并不是完全因为它“小”而易读,可供河遣。
反之,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因为它有它特具的作用,不是别的文体所能替代的。
小说是讲人生经验的。
我们读了小说,才会明白人间,才会知道处身涉世的道理。
哲学能教咱们“明白”,但是它不如小说说得那么有趣,那么亲切,那么动人。
因为哲学板着面孔说话,而小说则生龙活虎地去描写,使人产生兴趣,因而也就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历史也写人间,似乎与小说相同。
可是,一般来说,历史往往缺乏文艺性,使人念了头疼:即使含有文艺性,也不能像小说那样圆满生动,活灵活现。
历史可以近乎小说,但代替不了小说。
世间恐怕只有小说能原原本本地描画人世生活,并且能暗示出人生意义。
就是戏剧也没有这么大的本事,因为戏剧须摆到舞台上去,而舞台的限制往往让剧本不能像小说那样自由描画。
于此,我们知道了。
小说足在书籍里另成一格,它不是仅供我们念着“玩”的。
读小说,第一能让我们得到益处的。
便是小说的文字。
世界上虽然也有文字不甚好的伟大小说,但是一般来说,好的小说大多是有好文字的。
所以,我们读小说时,不应只注意它的内容,也须学习它的文字,看它怎么以最少的文字。
形容出复杂的物态心态来:看它怎样用最恰当的文字,把人情物状一下子形容出来,使其活生生地立在我们眼前。
况且一部小说。
有景有人有对话,千状万态,包罗万象,更使我们心宽眼亮,多见多闻,假若我们细心去读的话,它简直就是一部最丰富的最好的模范文。
文字以外,我们该注意的是小说的内容。
要断定一本小说内容的好坏,颇不容易、因为世间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作为小说的材料,实在不容易分别好坏。
不过,我们可以这样来决定:关心社会的便好,不关心社会的便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2021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11)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二)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稻田里的等待
周华诚
稻子们高傲地昂着头;稻穗挺立,捏一捏其中的一颗两颗三颗,依然是轻飘柔软,里面空空如也。
天气渐渐转凉,本来稻子该是灌浆的时候了,再不灌浆,很可能意味着收成不佳。
隔着一条田埂,邻家的杂交稻一丛丛的稻穗已经低下了头,清清爽爽,散开了谷粒,显得低调而又成热,相比之下,我们的稻田就令人焦虑不已,像是没心没肺的浪荡少年。
周一那天,父亲问我:“我们的水稻不会灌浆,稻穗不低头,我担心可能没有产量。
”
不会灌浆,对稻子来说,是一件严重的事情。
好几亩稻田,如果都是空秕,这一年花在上面的汗水和心血都会白费。
我想了半天,想不出什么言辞来宽慰父亲,只好说:“没有关系,我们就顺其自然吧,好好观察记录它的生长,就可以了。
收成的事,也急不来,能收多少是多少。
”
在种田这件事情上,我的经验是苍白的。
我拿着稻子的照片,去请教水稻研究所的专家。
专家说,问题不大——看起来,水稻才刚开过花,还没有到散粒的时候。
“吃了一颗定心丸,我便也这样安慰父亲。
父亲说:“那好的,只能等了。
”
接下来,父亲每天都会去田间察看,并用手机拍下照片发给我。
到周三,父亲终于又忍不住了,问我:“邻居家的杂交水稻已经垂下头,颗粒饱满,我把他们的谷粒掰开看了,浆水
金戈铁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