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走向虫子(节选)刘亮程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
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
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些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
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
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
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
谁知道呢。
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
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
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
结果还是一样。
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
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
我要能帮帮它多好。
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
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
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凝固在穿岩山的时光张雄文①小车像只负重的岩鹰,缓缓盘旋而上,将雪峰山深处亘古沉默的幽绿一层层抛在脚下。
②一路陪伴我们的是盛夏里一场粗犷的雨。
雨点似乎窥伺漫山油油绿意已久,忘情倾泻而来,清脆如金石相扣,将山脚统溪河野性的轰响稀释得若有若无,像天外渺远的钟磬声。
这是有着世居深山更深处乡民特质的雨,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
从我们一行钻入雪峰山,抵近统溪河河岸,望见穿岩山眉梢时,它们便紧随而行,似乎生恐浓荫如盖的莽莽丛林凉意不够,怠慢了远道而来的我们。
③我依旧汗意涔涔,却都是穿岩山壁立悬崖惊出的冷汗。
小车蓦地停在了山腰人工凿出的一处平地,我弓腰钻出车门,长吁一口气。
抬头,一座静默的古寨跃入眼眸。
“枫香瑶寨”几个大字将银色的雨幕染成温婉的金黄。
古寨木墙黑瓦,松木的清香扑鼻而来;门楼上三层屋檐清俊雅致,弯翘欲飞。
我脑海里蓦地闪过许多镜头:白发长髯的瑶王率领族人避居于此,山高林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耕时猎,怡然自乐。
④似乎为了印证这些我从纸上得来的印象,刚近寨门,山歌乍起,一排五彩民族服饰的窈窕女子笑靥烂漫,端着大碗酒肉拦在了门口,“瑶王”迎了上来。
他是一个真正的雪峰之子,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也是我神交多时的好友。
他穿着随意,憨厚而儒雅,淡淡的微笑里漫溢古朴的书卷气,绝不似一个久居深山的“山人”,而像是一个大学校园中寻常可见的学者。
⑤豆大的雨点还在倾情挥洒,“瑶王”陪我重新钻入雨幕,前往右上角的一处泳池。
古树参天而立,枝叶交错,几乎将雨水隔绝在十几米外的头顶。
路边偶尔开出一点豁口,簇拥几丛翠竹,竹林尽处有一块长条形窄狭菜地,生长着辣椒、茄子、丝瓜、苦瓜。
“瑶王”笑笑说,我种的。
我不好意思开口,心里却默念,晚餐要有点这地里的菜肴才好。
⑥泳池是削平一座不宽的山峰而建,山泉从林间岩石罅隙注入。
三五游客或仰或俯,搏浪其间,趣味盎然,全然不顾头顶淋漓的雨水。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散文专题训练祝勇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祝勇散文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风雪祝勇①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
②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
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
像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今夜有暴风雪。
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
③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
绘画在晋唐,色调明媚雅丽,风景光感强烈,人物表情雍容。
到了宋代,却分出了两极-一方面,以溪边野花、天上飞鹤,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清旷,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孤寂,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
④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的原因。
隋唐,气候温暖,其画中桃红柳绿、兽鸟出没、马蹄欢畅的景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
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场接一场雪频频光顾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桥上,落在冻滞的酒幌上,落在东京鳞次栉比的瓦片上。
太湖全部结冰,杭州频繁落雪,就连华北的梅树都全军覆没,以致王安石写诗“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
“雪盈尺”“断流”“伤麦”这样的表述充斥着大宋的史书和奏折。
宋代画家也用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
⑤但宋画的变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气候,更取决于审美趣向的改变和哲学性的加深。
⑥若把唐画与宋画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二者是那么泾渭分明,就像唐三彩与宋瓷,前者热烈奔放到顶点,后者细致沉静到极致。
这一方面关乎唐、宋两朝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又与这两个朝代的气质相吻合-唐代中国是一个跨民族共同体,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礼乐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气血,所以李白的诗热烈奔放,唐画绚烂张扬;而宋代又回到“中国本部”,与辽、西夏、金、蒙古同为列国之一,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皇帝大林清玄听说有一家披萨店,顾客一坐下来点菜,只要超过五分钟没送来,就完全免费招待。
孩子感到好奇,一直吵着去吃。
我们去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是,餐厅大客满,等了半小时才有空位。
果然,餐单印着五分钟尚未上菜免费招待,点完菜,孩子开始计时,不到四分钟就送来了,效率真是快得惊人。
但是,我立刻想到,为了赶这五分钟,我们坐了四十分钟的计程车,排队等候座位花去半小时,吃完饭还要花至少三十分钟回家。
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十分钟的代价。
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我们赶着在五分钟上菜的心情,促使速食面、速食咖啡、速食餐厅大行其道。
不仅在五分钟里做完菜,还希望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超过五分钟,于是有了微波炉,尽管微波食品使做菜过程毫无乐趣,微波食品的滋味普通,我们也只好使用,为了节省另外的五分钟。
不只是吃饭的五分钟,做其他事时,我们也要维持在每一秒钟操控局面或被操控的状态,于是有了传真机、寻呼机、手机、电脑。
为使目标立即呈现,我们做了许多遥控器,谁家的客厅桌子上,现在不是摆了一堆遥控器呢?我们拼命把时间省下来,理论上时间增加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上所花费的时间还是惊人的。
为了结局所产生的时间压缩,不仅未能使我们有更多空间来悠然生活,反而使我们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
这些代价最大的是,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
大部分人一整天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回到家立刻累倒了,哪有时间思维,做心灵更深刻的开发呢?其次,生活逐渐分成两边,一边是像吃饭这种“无用”的事物,人们甚至不肯花超过五分钟来等待,这已经不叫“吃饭”而叫“填鸭”了。
另一边则是充满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是什么滋味了。
从一个更大的观点来看,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那些在俗眼中绝不可缺的东西,在慧眼里看来都是浮沤泡沫一般。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巴金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巴金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桂林的微雨巴金绵绵的细雨成天落着。
昨晚以为天就会放晴,今天在枕上又听见了叫人厌烦的一滴一滴的雨声。
心里想:这样一滴一滴地滴着,要滴到什么时候为止呢?起来看天,天永远板着脸,在那上面看不见笑的痕迹。
我不再存什么希望了。
让它落罢,这样一想,心倒沉静下来,窗外有人讲话。
我无意间听到一个本地口音说:“这种天气谓之好天气。
”接着是哈哈的笑声。
低的气压似乎被这笑声冲破了。
我觉得心境略为畅快。
我初来这里正遇着这样的“好天气”。
我觉得烦躁我感到窒闷。
那单调的滴不断似的雨声仿佛打在我的心上,我深夜梦回时不禁奇怪地想:难道我的心是坚厚冷硬的石板,为什么我的心上也响起同样的声音?我走在街上,雨水把我的头发打湿。
眼前似乎罩了一层雾。
我的脚踩进泥水中了。
我要去找那个书店,看那三张善良的面孔。
但是,啊,街道忽然缩短了,凭空添了一大片空地。
我看不见那个走熟了的书店的影子。
于是一道亮光在脑中掠过,另一个景象在眼前出现了。
我觉得自己被包围在火焰中。
一股一股的焦臭迎面而来,我的眼睛被烟熏得快要流出眼泪。
人在跑,手里提着、捧着东西。
大堆的书凌乱地堆在路中间。
一个女人又焦急又气愤地对两个伸着手的难民说:“人家房子都快烧光了,你们还忙着要钱!”她红着脸把手伸进怀里去掏钱。
我在这个女人的脸上见到熟人的面容了。
我一定在什么地方见过她。
不,我应该说是见过这张面孔,这样的表情我在我走过的每一个中国的地方都目击过。
这里有悲愤,有痛苦,有焦虑,但是还有一种坚忍的力量。
我再往前走,所见到的都是火焰,窒息呼吸、蒙蔽视线的火焰。
墙坍下来,门楼带着火摇摇欲坠。
烧残的书页散落在地上。
我要去的那个书店完全做了燃料,找不到一点痕迹了。
我忽然醒过来了,又从一个月以前回到今天。
雨丝打湿了我的头发。
眼镜片上聚者三五滴雨点。
我一双鞋底穿了洞的皮鞋在泥泞的道路上擦来磨去。
刚刚亮起来的街灯和快要灭尽的白日光线给我指路。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散文文本阅读理解十年真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你会捉摸到”的那种“历史感”,也正是“我”当年的经验和感悟。
B.句子②语义上与上段文字紧密相连,但单独成段,语气和表达的感情就更强烈。
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
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
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
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C.句子③中的“飘”,是年轻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脱离了父辈压制而感到飘然自在。
D.句子④表达出的不确定,与前文多处“你会”“你得”表现出的笃定形成了张力。
8.“下田去吧,儿子”这个段落,写出了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2024年高考语文阅读之贾平凹散文专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2024年高考语文贾平凹散文专练贾平凹作品:《延安街市记》《棣花》《通渭人家》《进山东》《白浪街》《月迹》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延安街市记贾平凹街市在城东关,窄窄的,那么一条南低北高的坡儿上;说是街市,其实就是河堤,一个极不讲究的地方。
延河在这里掉头向东去了,街市也便弯成个弓样;一边临着河,几十米下,水是深极深极的,一边是货棚店舍,仄仄斜斜,买卖人搭起的,小得可怜,出进都要低头。
棚舍门前,差不多设有小桌矮凳;白日摆出来,夜里收回去。
小商小贩的什物摊子,地点是不固定的,谁来得早,谁便坐了好处;常常天不明就有人占地了,或是用绳在堤栏杆上绷出一个半圆,或是搬来几个石头垒成一个模样。
街面不大宽阔,坡度又陡,卖醋人北头跌了跤,醋水可以一直流到南头;①若是雨天,从河滩看上去,尽是人的光腿;从延河桥头看下去,满是浮动着的草帽。
在陕北的高原上,出奇地有这么个街市,便觉得活泼又新鲜,情思很有些撩拨人的了。
街市开得很早,天亮的时候,赶市的就陆陆续续来了。
才下过一场雨,山川河谷有了灵气,草木绿得深,有了黑青,生出一种呈蓝的气霭。
东川里河畔,原是做机场用的,如今机场迁移了,还留下条道路来,人们喜欢的是那水泥道两边的小路,草萋萋的,一尺来高,夹出的路面平而干净无尘,蚂蚱常常从脚下溅起,逗人情性,走十里八里,脚腿不会打硬了。
一入街市,人便不可细辨了,暖和的太阳照着他们,满脸浮着油汗。
他们都是匆匆的,即使闲逛的人,也要紧迫起来,似乎那是一个竞争者的世界,人的最大的乐趣和最起码的本能就是拥挤。
最红火的是那些卖菜者:白菜洗得无泥,黄瓜却带着蒂巴,洋芋是奇特的,大如瓷碗小,小如拳头大,一律紫色。
②买卖起来,价钱是不必多议,称都翘得高高的,末了再添上一点,要么三个辣子,要么两根青葱,临走,不是买者感激,偏是卖主道声“谢谢”。
叫卖声不绝的,要数那卖葵花子的,卖甜瓜的。
延安的葵花子大而饱满,炒得焦脆;常言卖啥不吃啥,卖葵花子的却自个嗑一颗在嘴里了,喊一声叫卖出来。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徐鲁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徐鲁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腾的春溪徐鲁募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
回到山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
募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
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板栗、柞、野樱、乌柏等杂植。
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
鸟雀噪林,是山塆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日常。
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
布谷和斑鸩先带个头,然后众鸟响应,不同的“声部”和“音色”,应有尽有。
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
富水河有一条支流,叫桃花溪。
清亮的桃花溪一路唱着歌,弯弯曲曲地流淌,经过许多塆子,绕过不少山脚。
向晚时分在桃花溪潺潺流过的一个长满水竹、鸭舌草和矮菖蒲的埠头,几块光滑的捶衣石上,我坐下来休息。
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的。
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
“归家咯——”不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
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音。
玫瑰色的晚霞、把小塆的屋顶、田畈、树和溪水,映照得红彤彤的。
起身的瞬间,我伸出双手、从溪水里轻轻撩起一串彩色的水花。
翌日,一位年轻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去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
此刻,满山满谷,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
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
鸟声洗耳,溪声洗心。
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叮咚演奏着大地的音乐。
身处此情此景,我的心里不禁升起几缕古意。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
放下身上的行囊,独自流连在这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或者干脆赤脚涉过山溪,随意叩开哪扇柴扉,没准就能遇见一位山中隐者,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遐想中,我的目光被驻村工作队队员吸引过去。
在这春忙时节,在这日新月异的年月,奋斗在山塆的人们,可没有像我这样遐想的工夫!望着眼前几面山坡上青枝勃发的柑橘林,我问年轻的队长:“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可不小哪!”“合起来有三百多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一)正在沉思间,突然一个毛茸茸的小团,轻吻着我赤裸的足踝,我不自觉地打了个寒噤。
一低头,我发现那闪亮畏怯、如云边孤星的小眼睛,正向我这庞然大物的人类侧目而视。
我俯身捧它在手,原来是一只才学飞的小麻雀呢。
本是羽毛丰盈的头部、翅、尾都被烧得焦黑、短茁、凌乱。
许是自谁家烟囱逃出而“劫后余生」的吧。
它伸着尖尖的小喙向我啁啾着,残羽下,波动着一股生命的颤栗。
我才将这小生命捧进屋子,两个孩子正巧自田埂间呼啸着回来了。
见了鸟儿,又是一阵“泰山”似的欢呼。
山山更忙著为它腾肥皂箱,在他的指挥下,才学步的兰兰,也乘我不备,蹒跚着自床垫下抽了一把稻草,凌乱地放在箱底,瞬息间鸟儿的新居落成。
“看鸟儿啊!”两个孩子如热带卖果女郎,轮流着把鸟儿连箱子举在头顶,兴高采烈地呼喊着。
于是,同巷中的小玩伴们都闻声而来了,赤膊、跣足、髦发、泥脸……形形色色的都有。
此刻,这寂寂的宅院,喧哗如一只开动的闹钟。
一个小光头向小鸟献上蜻蜓,一个双辫女贡上了蚯蚓,小家伙们箪食壶浆,络绎于途,但小鸟儿抬抬玲珑的小头,眨眨晶亮的小眼睛,瞧瞧这些“非我族类”的小面孔,它紧紧地闭起微黄的尖喙——“不食周粟”。
热心的孩子们变得失望了,不再去采粮购秣,只静静地环着鸟儿围坐成一个圆圈。
突然,屋外传来清脆动听的声音,比竹竿相击声还要俐落、悦耳。
我一抬头,一个多么奇丽的伟观啊,对面人家屋檐落满了小小的麻雀,在暮光中,如朵朵颤动的火焰。
它们翘尾、颔首、展翅,似怀着无限的同情,遥遥凝望着这陷入不幸的同类。
它们在踌躇、疑惧,都不敢飞下来。
由那断续的啁啾,我觉察它们,似乎饱尝了“相望不相亲”的痛苦。
我遂吩咐孩子们都埋伏在帘帷后面,我也远远地站在屋子的一角。
不多时,“特冷”一声,一只较大的麻雀,竟飞进了玻璃走廊,低头亲昵地向小麻雀致慰:“吱喳,吱喳,吱喳。
”小麻雀也在哀哀诉告:“吱吱吱,喳喳喳。
”孩子们自帘帷后移动了一下,那个来访者拍翅惊飞了,只留下那个可怜的小囚徒,望着足边那根红绳和片片落羽发怔。
“把鸟儿放在院子里,叫它和同伴们谈谈心好不?”怀了无限的悲悯,我商得山山、兰兰的同意,把盛鸟的木箱,放在长青苔的花荫下。
立即,有两只大麻雀,像影子般倏忽,自对面屋檐,移到了距小麻雀较近的篱墙。
我带着孩子们,隐身在走廊的玻璃门里,悄悄观望。
只见一只大麻雀,果然勇敢地自篱墙上跳了下来,口里衔着一条小小白虫,两只细细小腿,像雨线般在地上轻盈跳动。
及至四顾无人,唰的一声,飞跃到小麻雀跟前。
它的头向这边歪一歪,小麻雀的头向那边斜一斜,正好一下两喙相接,那条白虫,遂落进那张饥饿的小嘴巴里。
翅子一展,大麻雀划了一道斜线,飞上短篱,活跃的姿态,描绘出它满腔喜悦,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饕餮吞食的小囚徒。
这时另一只又飞了下来,以同样的姿态,双倍的温柔,把另一只青虫,送进那落难的小鸟口里。
我至此才辨别出,它俩与小麻雀,较其他的麻雀,有更亲密的关系。
屏息站在我身后的孩子们,也似乎为眼前的这现象感动了。
半晌,山山眨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匆忙地不及穿木屐,赤足跳下走廊,走入花荫,把系在小麻雀左足的红绳解松,小麻雀吱了一声,带著快乐、喜悦,一道箭矢般,直飞上两只大麻雀栖息的篱边。
随即三个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瞬间,杳无所见,只透出一片灰蓝的天空。
山山满脸喜悦,重新跳上了走廊。
问他:“你为什么把小麻雀放走,你不是喜欢它吗?”“叫它去找它的爸爸、妈妈。
”山山怪神气地双手插腰,好像做了件生平得意的事。
“爸爸、妈妈。
”才学语的兰兰,也模仿着她的哥哥在喃喃着,摇着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脖颈。
我觉得此刻我的眸子噙满了泪水,她不正是那只雏鸟的小影,对我充满了爱慕、眷恋、依恃?我不禁想起娜达利的话:“是怎样的冒昧,怎样的大胆,把活泼的小生命带到世间,却不能给予他们含有幸福本质的东西!”暮色渐浓,夜色将临,我凝望著三只鸟儿适才掠过的天空,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自由的高空中飞翔。
充满了爱的三只鸟儿,该是幸福愉悦的。
喂其懂得“爱”,才获得了幸福本质。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炊烟()战栗()悲悯()杳无所见()4.看到两只大麻雀喂食的情景,山山眨着亮亮的眼睛,若有所悟,连忙放飞了小麻雀。
你认为山山悟到了什么?(4分)6.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起到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等作用。
晴具体谈一谈下面两处环境描写分别起到了怎样的作用?(4分)开头:“邻家的炊烟,袅袅地拂过花梢,玻璃走廊外徐徐飞来了暮色,温柔、无声,如一只美丽的灰鸽。
”结尾:“在它们飞去的方向,什么时候展开了一片银云,婉柔美丽,如爱神的羽翼在高空中自由飞翔。
”7.“三雀相偕,穿过林梢,飞入白云堆里,白云渐渐掩住它们的鸣声羽影”,这是属于鸟儿的幸福:“胖胖的小身躯,扑到我的怀里,短短的肥臂,勾住我的颈项”,这是属于孩子的幸福。
请结合生活经历或读书积累谈一谈你对“幸福本质”的体会。
(4分)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答案:1.(1)chuī(2)zhàn(3)mǐn(4)yǎo2.本义是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或酒浆(形容百姓用用箪盛饭、用壶酒浆来欢迎他们拥护的军队)。
作者用这个词重在表现孩子们欢迎小鸟时兴奋、欣喜和热闹的情态。
3.围绕“以美人蕉花朵萎落,将籽粒留在枝头,来体现生命依赖神圣的爱代代相传的中心意思”回答。
4.围绕“小鸟需要它的家人养护,应放飞小鸟,让它与家人团聚”回答。
5.示例:“我”捡回小鸟,孩子喂养小鸟,目睹大鸟冒险给小鸟喂食,被感动而放飞小鸟。
6.开头围绕“以袅袅炊烟和温柔暮色渲染出祥和柔美的气氛,为下文的叙事抒情作铺垫”回答。
结尾围绕“以柔婉美丽的银云烘托了作者看到鸟儿相偕飞去,与孩子紧紧相依的喜悦幸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世间亲情的赞美和祝福”回答。
7.围绕“像小牛一样与家人相亲相爱”或“在长辈的呵护下快乐成长”回答。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二)你听到过春天的声音吗?春天的可爱处不只在它的颜色,更在于它的声音。
那是雨脚落上窗棂时的微响,轻风对你的呼唤。
以及从小径上、园角里发出来的一些细碎的声音,甚至于一个小孩响亮的口哨,都会成为春之交响曲中动人的部分。
但是,最美妙的春之音响,是鹧鸪的鸣唤,断续的一声声,似是怨嗔,又似是喜悦。
但是在都市里竟然听不到这最动人的春天的声音!没有声音的,哑了的都市之春啊!我终日伫立窗前,渴望听到那朦胧的,包裹着浓雾一般的,不分明的鹧鸪啼声。
记得在古城读书时。
窗外那凄婉的鸣声,来自不远的湖滨以及附近的小树林,一声声,又一声声,渐渐地叫得窗子发白、变亮了。
于是,我起身打开门窗,迎接那芳香如露的春晨,连同那早晨第一次听到的声音。
我整个的灵魂浸润在那带着草木湿味的声音里,宛如接受上天的祝福。
如今我再到何处才能听到那种声音呢?盈耳的是喧嚣的市声、车声……没有鹧鸪的鸣唤,也没有一只鸟儿飞到院中的树上。
窒息了的,喑哑了的都市的春天啊。
“写作可以成为爱的工作,生活的祷语,是一种能够使你个人及读者高贵化、神圣化的工作。
你给予,却比接受更为有益。
你应该只想到给这世界增添点什么,而不想获取。
因你增添上的这点东西,使世界变得更美了一些、好了一点。
”也许,我的一支笔并未给世界增添点什么,但我愿以我心中的一点灵焰,燃亮手中的一支蜡烛。
在这一点微亮中,人们将乐观地瞩目未来,看到一片原野上,摇曳着春天的绿影。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冰雪的寒天,我仍能听到春天的脚步由远而近。
如今,大地上正是春天的布景。
春天是生长的季节、欢愉的季节,我们应该为脱去冬日沉重的“愁闷”之衣而歌唱。
在不远处的绿原上,我似乎看到一朵白色的曼陀罗在绽放。
它微微笑着,似给了我一个允诺,一个美丽的允诺——它将帮助我写成一首小诗。
诗的大意是:自平凡中发现了美,自苦难中提炼出笑,在冬天里寻找到春天。
温习着往昔春日的乐曲,我黯然地迎接这个春天——寂寞的春天。
今天走过了一条小河,水流无声,河畔的杜鹃花如同一缕紫烟。
我走到前面拾取了一片落瓣,我听到了一声春天的叹息,一种那么细微的声音。
我感到一阵喜悦。
即使是叹息也罢。
我终于听到了春天的声音。
鹧鸪的鸣唤,听来似是绿色春之海洋中翻腾着的泡沫;而落花的叹息,却是缥缈在晴晖中的游丝。
一个代表着春天的来到,一个意味着春天的将去。
林挞,很久不曾接到你绿色的小笺了,你到何处寻春去了?再有几日,春天又将化做灰尘,在轻风中渐渐消失了踪迹,代之而来的,将是燥热的夏季——那头烦躁的小鹿。
趁着春天还在窗外徘徊,未曾以成堆的落花道出最后一声“再见”。
陪伴我走到林中去,寻找回忆中的春天吧,倘再迟延,春天就要在城市的灰尘中褪色了。
如果寻找到记忆中的春天,我就要设法将它留住,留在我的园中、窗外、阶前,更要将它——留在我的心中。
如此,即使在未来的岁月中,凄寒的冬日来了,我也仍然拥有一个春天——一个冬天里的春天。
(选自《阅读与作文(初中版)》2009年第1期)13.文章以设问句开头有什么好处?(3分)鹧鸪的鸣唤,听来似是绿色春之海洋中翻腾着的泡沫;而落花的叹息,却是缥缈在晴晖中的游丝。
这句话分别写出鹧鸪鸣唤和落花叹息的什么特点?15.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
(4分)A.文中作者谈自己对写作的看法,偏离了主题,与“春天的声音”无关。
B.本文中的“春之交响曲”与“窒息了的,喑哑了的都市的春天”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春天声音的怀念。
C.因为“我”的想象力,所以即使在冰雪的寒天,仍能听到春天的脚步由远而近。
D.作者从眼前所见的实景“白色的曼陀罗”的绽放与“河畔的杜鹃花”的凋谢中温习了往昔春日的乐曲。
16.填空,感受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4分)开始作者因为听不到春天的声音而充满了_______,她毅然寻求春天的声音,因为感受了__________又充满了喜悦与盼望。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答案:13.(3分)采用设问的形式引起读者的思考,(1分)自然而然地引起下文记忆中各种各样的春天的声音。
(2分)14.(4分)这句话写出了鹧鸪鸣唤的热闹、富有生机(2分)和落花叹息的细微、若有若无的特点(2分)。
15.(4分)B.C.答对一个得2分,答三个以上(含三个)不得分16.(4分)怀念与惆怅/落花的叹息(每处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