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其一)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PPT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秋词》PPT精品课件
同: 二者都描写秋景,都赞美秋天胜过了春天。
异: 《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 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 理为主。
❖ 2、同是写秋,马致远与刘禹锡两位作者表露的心 境有什么不同?
《秋词》表达了豪迈乐观之情。《秋思》 表达了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3、在表现手法上,《秋词》是议论兼抒,情 而《天净沙·秋思》却是_借_ 景抒情
4、课本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 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市)后写的。
反映了他虽励精图治、锐意改革而遭受打击,却毫不气馁, 仍保持着高昂的进取精神。
自学指导(一)
❖听录音,初步感知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时间:1分钟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 赏析“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 妙处。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
“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鹤冲天而引 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中心思想
《秋词(其一)》赞颂了秋天的 美好,借冲天一鹤,表达了作者 奋发向上的精神和乐观豁达的情 怀。
练习
1、通过学习,请比较《山行》与《秋词》的异同 。
自学指导(三)
❖ 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 2、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时间:2分钟
❖1、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 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的。 表现了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2、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 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 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反 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31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一个“排”字,“推开”“冲破”的意思,写出 了白鹤搏击长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诗人奋发进 取的豪情,这正是诗人虽遭贬谪,却绝不消沉的 顽强斗志的生动体现。
20
•同学们想想还有哪些赞颂秋天的 诗词?
21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 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16
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 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 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17
• 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 上 ,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 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这只鹤是不屈 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 者以其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 神,就不会感到寂寥。
18
《秋词》用最简约的手法表现最完整的意境。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 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 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 的精神财富。
主题:赞颂秋天的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 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19
“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10

鹤雌雄相随,步行规矩,情笃而不 淫,具有很高的德性。古人多用鹤比喻具有 高尚品德的贤能之士,惯用鹤翔或鹤鸣来喻 人生大志的,所谓“鹤鸣九皋”、“冲天一 鹤”。
11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这句诗用文字具体描绘出 来,比一比,谁的内容最丰富、最恰当。
秋高气爽,晴朗蔚蓝的天空下, 一只雪白的仙鹤张开翅膀,奋力扑打 ,推开层层云朵,矫健的身姿自由翱 翔,直上更广阔的蓝天。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24张ppt)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课件(共24张ppt)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4: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5、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 悲
6、借景抒情的句子是哪一句?诗人在诗中借冲天而上的“鹤”, 抒发了什么感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写一只白鹤排云而上,抒发了诗人毫不气馁,昂扬进取的精神。
(这句诗是这首诗的名句,是最有哲理性的。它通过对晴空“鹤排” 云天的描写,展现出一幅独特而富有活力的秋景图,诗人也许是 以“鹤”自喻,也许是视“鹤”为不屈的化身。借以表现诗人积 极向上、乐观开朗的高洁情操,再次体现出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 斗争精神,整首诗无不表现出诗人豪迈的大度。)
8、“晴空一鹤”这一意象表明什么? 乐观明快豪迈高远的心境。
9、这首诗为古代咏秋别具新意之作,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什么地 方? 打破了以往文人悲秋的怪例,表达颂秋的情意。
10、赏析加点的字“排”和“引”,说说它们各自的妙处。
“排”字写出了白鹤直冲云霄的气势;“引”字写出了作者看到白 鹤冲天而引发出来的豪迈乐观之情。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研读赏析
1、为什么作者说“自古逢秋悲寂寥” 大多也是悲秋的!
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的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凄凉开阔明丽,反映 出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小结
这首诗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 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写作特色
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 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 象来表现感情。
课堂练习
1.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 思想感情? _作_者__一__反__过__去__诗__歌__的__悲__秋_习__惯__,__而__断__言__秋__日__胜__春_朝__,__表__现__作__者_ 身 _处_逆_ _境_ _却_ _奋_ _发_ _向_ _上_ _的_ _乐_ _观_豁_ _达_ _的_ _生_ _活_ _态_ _度_ _和_ _思_ _想_ 感_ _情_ _。_ _ _ _ _ _ _ 。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秋词(其一) 课件(共31张ppt).ppt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 秋词(其一) 课件(共31张ppt).ppt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第一次被贬郎州(今湖南常德)时写的, 他虽被贬谪,但却不悲观消沉,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歌颂 秋天的壮美,表达了他的乐观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的可贵,在于诗人对秋的感受与众不同,一反历来他 人悲秋的情调,以奔放的热情、生动的画面,热情赞美秋日 风光的美好,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前两句是议 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 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情景又进入梦中。
品诗句
从一二句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 人当时的心情如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通过“僵”“卧”“孤”写出了诗人凄凉、孤 独的处境。从“不自哀”可以看出诗人积极乐观、 豁达的心情。“尚思”和“戍轮台”表现了诗人坚 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第三句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 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 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 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 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 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主旨探究
这首诗通过对潼关壮丽景象的描写,表 达了诗人豪迈奔放的激情和冲破封建束缚、追 求思想解放的愿望。
写作背景
《夜雨寄北》,选自《李义山诗集》,是李商 隐脍炙人口的抒情短章,是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 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 人给对方的复信。
明诗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译文:你问我何时回家,
泛指川东一带 的山,川东一
巴山夜雨涨秋池。我雨无连法绵说,准秋归水期涨;满巴了山池夜塘。
诗中的“风吹雨 ”一语双关,既写眼前情景,又象征 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词(其一)》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秋词(其一)》课件

关于秋天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 夕》)
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
❖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秋 词(其一)
人教部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郎州司马时所作。 永贞元年(公元805年),顺宗即位, 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 了这场革新运动。但革新遭到宦官、 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 而告终。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赐死, 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 并没有消沉下去。《秋词》就是被贬 郎州时写的,从诗中可以看到,刘禹 锡并没有悲观失望,而是一反常态, 赞美秋天,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 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性格是 一致的。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 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 随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 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 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晴空一鹤排云上”,“晴空”二字即描绘出秋高气爽 的秋天的特色,是春天多风沙、有春寒所不能比的。在诗 人被贬的背景下,一只孤鹤直冲云霄,博击长空,作者的 用意不言自明。这一意向是全诗的精华。难道我们就没有 感到诗人那种被贬、压抑的情感自然随着仙鹤飞向云天, 展翅飞翔!诗人那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坚定信念已是 “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学PPT课件

部编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学PPT课件
晴空/一鹤/排/云上,
xiāo
便引/诗情/到/碧霄。
借助注释,读懂诗词大意,读准 字音和节奏。
自古以来,人们每逢秋天都悲叹冷 清萧条, 我却说秋天的风光要胜过春天。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仙鹤推开云层 直冲云天, 便引发我的诗情到碧蓝的天空之 上。
任务二 涵咏诗歌,品读推敲
借助讲解短文,涵咏推敲,理解赏析。
对比、议论、直 抒胸臆
借景抒情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奋发向上 愈挫愈勇
古诗词学习方法
一 借助注释 初读诗歌 二三 知涵人咏论诗世歌深品读读诗推敲 歌 四 对比阅读 拓展延 伸
刘禹锡和古人分别对秋天作何评价?借助诗 中原句和讲解短文来回答。
任务二 涵咏诗歌,品读推敲
意象:圣人立象以尽意
➢ 超凡脱俗 ➢ 君子之德
鹤有不群者, 飞飞在野田。 饥不啄腐鼠, 渴不饮盗泉。
——白居易《感鹤》
任务二 涵咏诗歌,品读推敲
结合诗句,你从哪里看出来这是一只怎样的鹤
? 晴空一鹤排云上
“排”, 意为推开、冲破。 “上”, 意为向上、冲上。
任务三:知人论世 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朗州司马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 史,南下的路上又改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 德),据史书记载,朗州“地居东南夷,土风 鄙陋,举日殊俗,无可与言者”。
被贬之日,秋意正浓。《秋词》就是 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途中的即兴之作。
秋词(其一)
这是一只卓尔不群、冲破桎梏的鹤。
任务三:知人论世 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精选初中初一上册语文(统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教学课件

精选初中初一上册语文(统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PPT教学课件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诗经·鹤鸣》
神鸟仙禽 隐士之风
鹤有不群者,飞飞在野田。 君子之德 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 贞姿自耿介,杂鸟何翩翾。 翾xuān:低空飞翔 同游不同志,如此十馀年。
——白居易《感鹤》
初中语文
任务二:涵泳推敲,品读诗歌
“晴空一鹤排云上”这一句中哪些词重读?
孤独清高 身姿矫健 冲破云霄 挣脱桎梏
初中语文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中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
唐 唐代中晚期诗人,与柳宗元、白居易是
诗 豪
同时代人。他出身于世代以儒学相传的 书香门第。自幼好学,精通诸子百家、 诗文辞赋。被白居易称赞为“诗豪”。
初中语文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初 青年时代,可谓一帆风顺,平步青云。 出 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 茅 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庐 二十三岁授太子校书,可谓前途一片光明。
初中语文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刘禹锡其人以及此诗的创作背景。

公元805年,而立之年的刘禹锡梦想着治国
初中语文
任务三:知人论世,深读诗歌
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州)刺 朗 史,南下的路上又改授为朗州司马(今湖 州 南常德),据当时的史书记载,朗州“地 司 居东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 马 言者”。
被贬之日,秋意正浓。《秋词二首》 就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途中的即兴之作。 此诗是其中一首。
初中语文
了解大意。
歌,理解赏析
把握情感
见情见性
借助书上注释、 赏析文字已掌 握的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课件

拓展延伸
潼关
终古高云簇此城, 自古以来高高云层就簇拥这这座
秋风吹散马蹄声。
雄关, 秋风阵阵总是吹散哒哒的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黄河奔向广阔的原野尚且还嫌河
山入潼关不解平。
床太过束缚, 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道什么
是平坦。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终古高云簇此城”,赋予了云以人的动作“簇拥”。 “河流大野犹嫌束”,赋予河流人的情感“嫌弃拘 束”,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北方风景的壮阔。 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 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品读诗歌
本诗中的 “风吹雨”指的是什么?
“风吹雨”运用双关的修辞手 法,既指现实生活中的风雨, 又象征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命 运和处境。
品读诗歌
这首诗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整首诗虚实结合,诗人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 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壮 志融为一体,抒发了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 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谭嗣同早年曾在故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 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 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知人论世
谭嗣同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变法 失败后,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 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刑场英勇就义 (年仅33岁)。同时被害的维新人 士还有林旭、杨深秀、刘光第、杨 锐、康广仁。六人并称“戊戌六君 子”。
的河流。
写作背景
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罢官后, 闲居故乡山阴农村。此诗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1192年)十一月四日。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 然年老,但爱国情怀丝毫未减,日夜思念报效祖国。 诗人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 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 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 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 常德市)后写的。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 悲/寂寥, 我言/秋日/ 胜/春朝。 晴空/一鹤/ 排云/上, 便引/诗情/ 到/碧霄。
第一句中的“自古”有什么作用?
自古,包含一切,也有例外,为什么还这么 说?是为了突出下文的“我”。反映作者的 豪迈的气概。
自古逢秋悲寂寥,
这首秋词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 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向上 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其他关于秋天的诗句
❖ 秋雨——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 秋夜——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日明中。 ❖ 秋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 秋叶——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 秋色——雨侵坏瓮新苔绿,秋入横林数叶红。 ❖ 秋月——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 ❖ 秋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 秋思——故人万里无消息,便拟江头问断鸿。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同学们Leabharlann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秋词(其一)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不怕困难、高昂的进取精神。 4.背诵默写全诗。
走近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著 名的文学家和进步的思想家。祖籍中山 (今河北定县)。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 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 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有 《刘梦得文集》。
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古以来人们是逢秋悲寂寥,而我却是 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好。
一二句用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 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 的心境。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万里晴空中一只白鹤冲云直上,我的诗情也随 它飞上了蓝天。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 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 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