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征兵制

合集下载

二战历史资料德国

二战历史资料德国

二战历史资料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World War II,简称二战)。

1939年9月1日—1945年8月15日,以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轴心国( 及芬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二战历史德国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4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中国、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法西斯国家:德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芬兰。

反法西斯国家:中国、前苏联、美国、英国、波兰、南斯拉夫王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比利时、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希腊、印度、法国等47个国家。

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根本原因由于一战战过后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其战败国的严惩和限制,暗中加紧恢复国力;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得到英法所许诺的领土而耿耿于怀;另一战胜国日本对华盛顿条约对它的限制也充满怨恨,在亚太地区与英美展开新的角逐,准备向中国侵略扩张。

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则在如何处理德国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直接原因法西斯政权的迅速崛起。

法西斯政权的基本特征就是对内极权统治,对外侵略扩张、争霸世界。

德、意、日法西斯统治者为实现重新瓜分世界、扩大自己势力范围的企图,不惜发动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事件1929年10月2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这场被称为“大萧条”的经济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正是这种背景下,法西斯主义开始抬头。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进攻中国沈阳,其后全面吞并中国东北,为以后的全面侵华战争做准备。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德国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制服完全记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制服完全记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制服完全记录暂时抛开战争的价值判断和是非色彩,二战的德军制服的使用效果和美观水准都是很高的.二战德军标准装备及生活物品'贴, 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战时战士之景象.陆军下士肩章镶白边表示步兵,领子上一圈灰白镶线表示军士身份。

从质地来看,这套制服应该是用42型野战服改制的36型野战服。

戴42~43年发放的40型便帽,便帽兵种色线于1942年9月取消。

右臂佩带步兵击毁坦克纪念章,银色表示击毁1辆,金色则代表击毁5辆。

陆军坦克兵/驱逐坦克兵/装甲列车兵身穿40型装甲车黑色战斗服,35型领章,兵种色粉红。

在普通中士肩章佩2道白杠表示他是候补准尉(优秀技术军士),如获推荐可以直接升任少尉。

戴35型装甲兵黑色便帽,有兵种色线。

陆军炮兵代理下士穿35型礼服,士兵用大檐帽(黑色皮风带)。

绶带为礼服用,礼服在39年后除了警察外一般不使用。

同第二P绶带为检阅用。

左襟佩二级铁十字勋章三色勋标,其他勋章为:上:一级铁十字勋章;下左:坦克突击银章;下右:西班牙内战干涉章(是入伍多年的老兵)陆军代理下士非制式热带工作服,纽扣为廉价的树脂制,在南欧及北非使用,左臂佩有军阶臂章。

35型便帽,步兵兵种色为白。

标准36型陆军野战服上衣灰绿、裤子铁灰色,黑色中长靴(士兵用)。

携带短望远镜,毛瑟98K步枪及黑皮弹盒(褐色为一战式样或波兰特许制造),后来军士多装备MP40冲锋枪。

占NZ德国国防军绝大多数的步兵都穿这种制服或其升级版本同上楼40型钢盔(35型钢盔的简化廉价品,1940年3月26日制式化。

军衔标志同1。

胸前的皮包内装有无袖斗篷(雨衣)。

陆军士兵通用的皮带扣,上写“COTTMITUNS”(与上帝同在)。

陆军炮兵上尉标准36型军官用野战服(领子尖长),兵种色正红。

戴36型军官大檐帽。

勋章:左胸衣袋上方依次为(观者视角)左: 二级铁十字勋章; 中: 41~42年东线冬季战章; 右: 罗马尼亚战功章左胸衣袋为上: 一级铁十字勋章; 中: 金质战伤勋章; 下: 金质突击章右胸衣袋为: 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

德国政治制度演变述论

德国政治制度演变述论

2.法兰克福国民议会的宪政尝试
◆1849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1)帝国由内政独立的各邦组成; (2)帝国元首为“德意志人的皇帝; (3)帝国立法机构为帝国议会,由二院组成; (4)最高帝国法院,负责处理各邦以及帝国与邦之间 的法律纠纷。
——法兰克福国民议会制定的帝国宪法, 是德国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最民主的 一部宪法,它是德国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政 治理想建立新的统一国家的尝试。
威廉一世(Wilhelm I )

普鲁士国王(18611871)和德意志帝国 皇帝(1871-1888)。 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完成了德国的统一。 在俾斯麦的回忆录里, 俾斯麦认为威廉是一 个传统、谦恭、绝对 有礼的绅士,是名副 其实的普鲁士军官。
三、魏玛共和国宪法制度
1.魏玛共和国诞生的背景
◆选举君主制时期的政治制度
①帝国议会——主要权力机构 ② 帝国官廷总务府——给皇帝提供建议 枢密院——直属皇帝的最高上诉机关 帝国执政府——协助皇帝处理国务 ③罗马教会
——由于德国的特殊发展,封建诸侯的独 立地位十分稳固。诸侯国都设有各自的 行政机构和邦议会(等级会议),有自 己的税收、军队,享有独立的司法权、 外交权,自行对外宣战和媾和。到17世 纪,这个所谓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 马帝国”包含314个邦国和1475个独立领 地。当时的德国地图,被人们形容成一 件“狂欢节穿的短上衣”。
◆宗教骑士团国家(13C末)
①骑士团团长(国家的最高首领以及领 土的最高所有者,由选举产生,终身任 职); ②五大“总管”(辅佐团长); ③国土划分为20个行政区(称“省”, 由各位“省长”负责管理)。

——骑士团国家承认神圣罗马帝国为宗主国。 14、15世纪,骑士团被波兰—立陶宛联军和 波兰军队两次打败,骑士团国家被迫成为波兰 的附庸。1525年,骑士团国家宣布进行宗教 改革,改宗路德教并成为世俗化的公国,继续 承认波兰的宗主权。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材料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分析题专项练习(含解析)一、第四单元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材料辨析论述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日本在1945年完全被摧毁了。

尼米兹海军上将始终认为,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使胜利得以实现,而且只要有海军的优势就足以获胜。

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即使没有原子弹也会是这样。

(在我)看来这些因素(美苏)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然后又使失败突然到来。

——摘编自H采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下册)(1)材料中“红军参战”(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终是在哪一次会议上确定的?(2)你同意作者关于日本失败原因的分析吗?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雅尔塔会议(2)不同意。

作者仅看到美苏军事因素对打败日本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中国坚持十四年抗战(中国战场坚持抗战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亦可)对打败日本也发挥了重大作用。

【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2月,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克里木半岛雅尔塔举行会议。

会议通过了一系列重大决议,包括:分区占领德国,彻底摧毁军国主义和纳粹制度,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决定在打败德国后对日本作战等。

(2)不同意,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美国海军的绝对优势”、“苏联的观点认为红军参战是决定性的因素”、“所有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才把日本一步步引向失败”等,从材料不难归纳出美国因素(海军、原子弹)、苏联红军、综合因素等是致使日本战败的原因。

显然,这样的分析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忽略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即中华民族全民族在抗战中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十四年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这是不争的事实。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联盟内部,各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并不一致,作战目的也不尽相同,虽然不时产生各种矛盾和斗争,但摧毁法西斯是它们的共同目标。

正是这种根本利益使它们团结起来,互相配合支援,直到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崛起如何变为灾难Zwlzwlzwl91945年4月30日,56岁的希特勒自杀。

5月7日,存在了十二年四个月的第三帝国,签下了无条件投降书。

5月8日午夜,鏖战了五年八个月零七天的欧洲迎来了和平。

炮火和轰炸停止了,但欧洲已是断垣残壁。

这对六十年后热爱自由和和平的人来说,依然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

“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历史上可怕的人物。

”一位当代的德国历史学家如是说。

然而纳粹德国给世界带来六十年前的那场浩劫,却不仅仅是因为希特勒品性的缘故。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主要的执政党。

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在危机中执掌大权的。

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的时候,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

可以说,刚刚上台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凋敝的德国。

可等到战后,纳粹德国的名将古德里安在回忆录里依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获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其中一项就是“失业现象消灭了”。

如果不因人废言,平心而论,这位战犯的话并不是简单的自吹自擂。

希特勒的执政经历表明,独裁统治可不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面目可狰。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算上家属,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

1933年2月1日,也就是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这不仅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似的政治口号。

事实上,通过纳粹当局的努力,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1.3%,而同时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

用纳粹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

在着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纳粹德国也高度重视社会福利政策。

二战德军编制(精确至班排一级)

二战德军编制(精确至班排一级)

二战德军编制(精确至班排一级)二战德军编制老编制步兵师(共17200人)辖师部、侦察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3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158人,轻机枪2挺,摩托17辆,轮式车辆31辆侦察营:625人,轻机枪25挺,重机枪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门,20毫米防空炮3门,50毫米迫击炮3门,81毫米迫击炮4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2门,装甲车3辆,摩托45辆,轮式车辆30辆,马车3辆,马213匹。

通信营:474人,轻机枪17挺,摩托32辆,轮式车辆103辆,马车7辆,马52匹。

炮兵团:2500人,轻机枪32挺,105毫米榴弹炮36门,105毫米火炮4门,150毫米榴弹炮8门,摩托40辆,轮式105辆,马车229辆,马2274匹。

反坦克营:550人,轻机枪18挺,75毫米反坦克炮36门,摩托45辆,轮式114辆。

工兵营:843人,轻机枪34挺,反坦克枪9支,火焰喷射器20支,摩托44辆,轮式87辆,马车19辆,马52匹。

师辎重队:2300人,轻机枪30挺,20毫米防空炮8门,摩托88辆,轮式车辆253辆,马车245辆,马735匹。

3个步兵团:各3250人,轻机枪123挺,重机枪36挺,反坦克枪27支,75毫米反坦克炮12门,50迫27门,81毫米迫击炮18门,75毫米leIG18型轻步兵炮6门,150毫米SIG33型重步兵炮2门,摩托47辆,轮式车辆73辆,马车210辆,马683匹。

1944年步兵师编制1944年步兵师(共计12352人)辖师部、燧发枪营、通信营、3个步兵团(2营/团)、炮兵团、反坦克营、工兵营、师辎重队。

师部:军官34名,军士87名,士兵106名,装备步枪121支,手.枪92支,冲锋枪12支,轻机枪5挺,轮式车辆32辆,摩托21辆,拖车(trailer)1辆。

师部:军官33名,军士61名,士兵92名,装备步枪95支,手.枪81支,冲锋枪7支,轻机枪2挺,轮式车辆25辆,摩托21辆,拖车1辆。

二战德国精锐部队军服图册

二战德国精锐部队军服图册

⼆战德国精锐部队军服图册Osprey出版公司军事书Men-at-Arms(MAA)系列第380号:德国陆军精锐部队(1939-45)-German Army Elite Units 1939-45。

原作者Gordon Williamson,绘图Ramiro Bujeiro,以下是该书的封⾯:A1:列兵,“⼤德意志”师步兵团,1939年这名⼠兵穿特殊的战前阅兵制服。

这种服装从来没有普遍装备,它的⼤量库存是基于对战争将胜利结束的预期。

注意特别的袖⼝设计完全不同于制式阅兵服,独⼀⽆⼆的领章则采⽤长条绞绳式银带设计。

肩章上团的缩写“GD”采⽤代表步兵的⽩⾊兵种⾊丝线绣制,右袖⼦上则装饰第⼀版机缝银⾊哥特字体“Grossdeutsehland”(⼤德意志)字样的深绿⾊袖带。

⽯头灰⾊的裤⼦则带有⽩⾊的裤边。

A2:中⼠,“⼤德意志”师宪兵团,1941年师属军事警察部队的这名⼠官穿带有军事警察橙⾊肩章滚边和浅⾊领章的标准M1936式上⾐,橙⾊的警察式环形鹰徽装饰在左上臂上。

⾼级⼠官的印戳式“GD”字样⽩⾊⾦属扣钉在肩章上的两颗纵向排列的军衔扣之间,此外,肩章和领章都带有银灰⾊的编花滚边装饰。

机缝的Feldgendarmerie字样(宪兵)袖带位于左袖袖⼝上⽅,第3版的萨特林字体“Grossdeutsehland”(⼤德意志)字样的袖带在右袖⼝上⽅出现。

⾮常有意思的是这⽀部队使⽤独特的护胸牌,戴它是⼀种⾮正式的但受到默许的虚荣做法。

这种标准的野战宪兵式胸牌发⿊的背板上带有这⽀部队的缩写“GD”。

⼠官的装备包括了装在⼿枪套⾥的P08⼿枪,⼀⽀地图包和⼀⽀野战⽤⼿电筒。

A3:下⼠,⼤德意志师⾼射炮兵,1943年-44年这幅图展⽰了战争后半期青年班长的典型形象。

这名下⼠穿带纯野地灰⾊领⼦和纯灰⾊绞绳式领边的M1943式上⾐,戴的M1942式钢盔上⽤亮漆涂得粗糙不平,短靴则搭配帆布护腿。

在他的右袖⼦上装饰最后版本的印刷字体“Grossdeutsehland”(⼤德意志)字样的袖带;肩章上带有⾼射炮兵兵种⾊红⾊的师的缩写徽章,右上臂上红⾊的带飞翼的弹壳图案的徽章是这⽀部队所特有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表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前后时间表—— 1919年至 1949年1919.1 ——德意志工人党成立1919.1.18 ——巴黎和会召开1919.3 ——法西斯党成立1919.3.1 ——朝鲜“三一”起义1919.3.21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19.5 ——德国十一月革命结束1919.5.4 ——中国“五四运动”1919.6.28 ——德国签署《协约及参战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构建了“凡尔赛体系”;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1919.8.1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被颠覆1919.9 ——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1919.11.6 ——日食测量结果正式公布,广义相对论被证明1920 ——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1920.1.10 ——国际联盟成立1920.1.16 ——美国开始禁酒运动1920.1.20 ——《凡尔赛和约》生效1920.4.1 ——希特勒将“德意志工人党”改名为“纳粹党”1920.5.7 ——苏联正式承认格鲁吉亚独立1920.8 ——陈独秀建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8.26 ——美国妇女获得选举权1920.11.2 ——无线电问世1921 ——华盛顿会议召开,美、英、法、日、意签订《五国海军条约》,这次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21.2.15 ——苏联红军进入格鲁吉亚,苏联夺回格鲁吉亚1921.3 ——苏联爆发喀琅施塔得武装叛乱,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1921.7.23 ——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10.5 ——希特勒建立冲锋队1921.11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杜黑提出“制空权”理论1921.12.7 ——《英爱条约》签署,爱尔兰自由邦建立,爱尔兰独立1922.10 ——墨索里尼组阁,法西斯专政在意大利建立1922.10.30 ——墨索里尼及其法西斯党接管意大利1922.12.17 ——日军航母“凤翔”号竣工,这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空母舰1922.12.30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苏联成立1923.1.11 ——法国伙同比利时以德国未履行赔偿义务为由,出兵10万占领鲁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战德国征兵制征兵制/动员令到拿破仑时代为止,欧洲各国均以佣兵为常备兵来执行作战。

然而法国大革命之后基于民主国家的原则,法国军队不再是“国王的军队”而成为“国民的军队”,也因此产生国民必须强制服兵役的“征兵制”,这个制度使得法国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欧洲其它各国也纷纷开始采用征兵制。

其中德意志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相对于法国人口本来就比较少,即使采用征兵制能集结的兵力仍然少于法国。

为了弥补这个先天的缺陷,普鲁士王国另外又把退伍军人集合起来成立了“乡土防卫队(Landwehr)”,以作为正规军的辅助部队。

这项制度后来就成为世界各国“战时动员令”的原型。

所谓的“战时动员”亦即把服完兵役的士兵列为“预备役”,必要时可以重新征召;而相对于这些预备役,正在服兵役者当然就是“常备兵”了。

有了这个制度,平承时期只要维持一小只常备部队,国家有必要时即可在短时间内组成大规模的兵力,当然这个制度也立刻被欧洲其它各国模仿,到一次大战时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一般制度了。

然而这个制度最大的缺点在于:预备役军人在被召集之前早已适应一般平民的生活,更何况他们已经尝过当兵的“苦头”,也比较知道怎么在军中打混,所以即使招集了这种由后备军人所组成之部队,其战力一定不如现役部队。

法国因此只把这类部队放在第二线从事一般勤务,根本没考虑过要把后备军人投入第一线。

只是一次大战由于第一线正规部队的损耗过于惊人,才不得不把后备军人送到前线去。

至于德国由于一开始就以法国俄国为假想敌,先天上即使采征兵制所能集结的兵力就居于劣势,加上普鲁士有“乡土防卫队”的传统,所以并没有把后备军人放在第二线,而是视同现役部队一样投入最前线去!!然而后备军人战力不如现役军人的缺点仍然存在。

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德国并没有如法国单独成立后备军人部队,而是采用普鲁士时代以来的做法:将后备军人与现役军人混合编组!!也就是说平承时期一个师并没有满编,战时征召后备军人添补缺员后才达到一个师应有的兵力。

这样的部队虽然无法达到100%由现役军人所组成的战力,但好处是每一支部队都可视同一线部队调动!!!新兵训练由非军事组织来代训一次大战后,为了防止德国再度走向军事大国,凡尔赛公约不只解散了德国的参谋本部,并且在重型机枪、战车、战机等军事细节都加以详细的限制。

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项是,限制德国只能保有10万现役部队,而且现役军人役期必须长达12年。

兵役役期如果是两年的话,德国在两年后就可以有10万后备军人,并且从此每隔两年就可增加10万;但是役期是12年的话,要等到12年后才有10万后备军人,想要凑到20万后备军人则要花24年。

因此德国在1935年重新武装时,国内只有10万现役军人及10万后备军人,除此之外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或军事经历的只剩那些曾参加过一次大战上了年纪的老兵了!!那么纳粹?德国陆军是如何在这么严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团(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为名实际上施与军事训练;另外于1935年成立“国家劳动奉献团”,规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进入社会就职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参加义务,名义上是为了解决经济不景气所成立的公路建设组织,实际上则施予军事管理,同时相当重视体能训练,几乎可以说是用铲子取代步枪来进行新兵训练,青年们有了这样的经历,将来即使突然征招入伍也很快就能进入状况。

靠着以上两个组织,德国青年可亦以说在正式入伍时其实已经完成了新兵基础训练,让军方新训单位能在新兵入伍后短时间内就授与更高度的军事训练。

德国陆军的征兵制及防卫区之角色1935年3月,德国开始实施征兵制。

规定年满20岁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须接受征兵体检,只要无重大身心障碍者立刻入伍服兵役。

军方更为了要达到在短期内即可培养大量预备役(即后备军人)的目的,一开始宣布役期为一年,但是旋即延长成两年。

主要是因为当时新兵训练时间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将有半年没有受完训的现役军人在部队里面了!!在服役期满退伍之后即列入预备役,到45岁为止国家若有征招就有义务再度入营。

即使国家下达召集令,一时之间正规部队没缺的话则会编入“乡土防卫队”(不过东普鲁士另外有由45到55岁退役军人所组成的“乡土突击队(Landsturm)”)。

有了这个制度,军方就拥有20到22岁的现役士兵,及23到45岁的后备军人。

理论上这些年龄层的人口被征召到枯竭为止,德军都会有源源不绝的补充兵力。

另外后备军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战干过部队主官者,或是因凡尔赛条约被迫退伍的旧军人均被列为预备军官,征召时以军官任用。

德国这个征兵制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以“防卫区(Wehrkreis)”为单位负责召集。

军方将德国分成15个防卫区,并赋予罗马数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后两个地区其实是兼并的奥地利。

二次大战前由各防卫区所编成之师级部队在部队番号之后都会加上防卫区代号,而各防卫区司令部则设在各地大都市里,战时动员令下达后这些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防卫司令部下辖所属师级部队。

举个例子,以柏林为防卫区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卫区战争期间编成了第1师,第13师,第23师,而第III防卫区司令部则直接变成第三军团司令部,下辖三个步兵师。

另外,跳号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个防卫区则是留给即将成立的机械化部队,战时则计画编为陆军总司令部的直属军团司令部。

每个防卫区下面又分两到三个征兵区,每个征兵区下辖数个分区负责该征兵分区内的征兵及新训任务。

德国在1938年并吞捷克后将波希米亚(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卫区,之后在并吞波兰之后又在波兰但泽Danzig(波兰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兰名Poznan)两地成立另一个防卫区,之后被赋予20,21(XX,XXI)两个防卫区番号。

波兰其它地区则合并成立一个“政府直辖防卫区”,于是整个德国管辖地里防卫区总数因而达到19个。

当然,由这些防卫区所征召的士兵并不是只拨给陆军,德国国防军陆海空三军的兵源均来自这里,只是配属陆军的占了三分之二。

除了义务役之外当然还有志愿役,志愿役则须年满17岁,入伍后和一般士兵受一样的训练下部队,但是表现优秀者会被提报升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汉诺瓦(Hannover,或译成汉诺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军官学校,毕业后以军官任用。

采两阶段制的新兵补充制度上述制度所组成的部队,在作战中对于兵员折损也有一套递补作战人员的系统。

直接担任征兵、召集、训练任务的是由一直留在防卫区各驻地的“新训营”在负责,也就是说防卫区并没有把所有征召来的士兵都送往前线部队,而是会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负责训练新兵,这些“新训营”和前线部队拥有相同的部队番号,只负责训练送往自己联队的士兵。

举个简单易懂的例子,在前线作战的步兵第一团下面有个“新训营”一直待在国内原本的驻地负责本团所要补充的士兵,而德军所有连队均有这样一对一的补兵单位留在家乡!!这主要是也是因为德军非常重视乡土意识,认为由来自同乡士兵所组成的部队对于士气有相当帮助而设计的补充兵制度。

当然这个“新训营”底下再依任务不同而分成数个连级单位,有专门负责征兵召集的“征召中队”和专门负责训练的“训练中队”,另外结训的士兵则集中到“转送待命中队”待命等着下部队到前线。

然而从“新训营”的“转送中队”送往野战部队时并不是直接到所属野战部队报到,而是先到野战联队的“衔接训练中队”,最前线的野战部队在需要补充兵员时是由“衔接训练大队”抽调,而非直接由“新训营”。

这就是德军的两阶段式新兵补充系统。

这个“衔接训练大队(营级单位)”除了接受由“新训营”送来的新兵之外,由野战医院出院的伤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这里衔接待命。

这个“衔接训练大队”编制和最前线的战鬪部队拥有完全相同的编制,由三个步兵连和一个兵器连构成,在这里新兵老兵混合编组接受训练,好处是可以让新兵在此先适应野战部队的实际状况,同时在实际下部队时已经能有认识的老兵,这对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也可以增加部队的向心力。

另外,“衔接训练大队”的编制和一般野战步兵营相同,基本上就等于是野战部队的预备队,在兵力调度上必要时可直接当成一般部队使用。

以上是以步兵单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队也都有类似的补充兵系统。

因扩编而发动了35梯次动员令靠着上述的动员方式,德国陆军从废除凡尔赛条约前7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的10万兵力迅速扩编到36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1个骑兵师,5个重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的规模。

| 1939年8月,为了入侵波兰做准备,陆军紧急在这一个月里面发动4梯次动员令,第一梯次先让废约后扩编的35个师满编(第1师到第46师,中间有跳号),第二梯次16个师(部队番号50到60左右的步兵师),第3第4梯次则分别扩编了21及14个师(部队番号200开头者)。

其实德军每波扩编的部队其编装都会因人员素质,武器装备生产速度及更新,战术变化而有所变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师的差异性很大。

另外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队时通常会由现有野战师拨调三分之一的兵力成为新编部队的主干,也就是说把其中一个步兵旅或步兵团分出来升格为师,再依师级编制补充兵力。

这一点也和德军喜欢采用老兵新兵混合编组的传统有关。

开战后陆军仍持续发出动员令,伴随着英法正式对德国宣战,对波兰战役还没结束时德军又发动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国时第十梯次入营,到第十梯次时所扩编的步兵师其部队番号已经用到90,另外100,200,300开头的步兵师也开始出现。

当然这些百位数字开头的一般步兵师和专门负责国境警备的500开头,国内补兵营管理的400开头的步兵师又不同,500,400字头的部队是不会调动换防的(又400字头的部队只是行政司令部组织)。

1941年对苏开战前夕,德军的装甲部队加倍计画也是采用和歩兵师一样的扩编方式,又因为装甲师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师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师被拨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师之后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员就直接改编成装甲师的。

第12装甲师由第2步兵师,第13装甲师由第13步兵师,第14装甲师由第4步兵师,第15装甲师由第33步兵师,第16装甲师由第16步兵师,第17装甲师由第27步兵师,第19装甲师由第19步兵师在这个时期由上述方式改编而来。

另外第18装甲师是由第4,第14步兵师,第20装甲师是由第19,59步兵师各拨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

当然这些装甲师的战车也是以同样的方式从原有的装甲部队调拨而来。

然而,后方的“新训营”已经无法像野战师一样的扩编,开战前前线部队和后方补兵营那种一对一的关系已经无法维持,这时便成数个步兵师共享一个“新训营”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