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纪录片的叙事 素材总结

合集下载

叙事作文之纪录片《敦煌画派》的主题叙事及创作手法的表现

叙事作文之纪录片《敦煌画派》的主题叙事及创作手法的表现

纪录片《敦煌画派》的主题叙事及创作手法的表现一、《敦煌画派》的主题建构《敦煌画派》是由《大千面壁》、《美术诗经》、《敦煌微笑》、《花开敦煌》、《岩彩之路》、《朝圣敦煌》六个分集内容组成。

作为国内首部从美术角度深入了解敦煌壁画、彩塑历史渊源及其传承发展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敦煌画派》从敦煌博大精深的美术遗存和历史传承入手,主要挖掘提炼敦煌敦煌艺术,人文精神和敦煌画派与中国美术史、世界美术史之间的对应关系。

电视是艺术的呈现,而不是学术的阐述,这是非常矛盾的。

如何从千丝万缕的信息中提炼出主线去把这个主题清晰生动的表现出来呢?导演甄选了莫高窟横跨10个朝代的经典壁画和雕塑精品,由中外一流敦煌学者和美术家权威解析。

并根据敦煌美术中已有的美术类别:壁画、彩塑、图案纹样、岩彩作为讲述的主要分集内容。

作为学术型纪录片,主要靠还原美术作品和依托中外专家学者的采访作为学术资料。

一幅图片有时得花很大的功夫,借助特技让它动起来,和前后的画面发生关系。

全片涉及美术作品、历史人物照片数千幅,活脱脱的用动态影像的方式把静态的敦煌艺术和美术史立体生动起来。

敦煌绘画虽然是以表现佛教内容为大框架,但是其风格是多元的。

从南北朝起,到隋、唐、五代、宋、西夏、元。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们以各异的艺术观和宗教观进行创作,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敦煌壁画。

将表述内容与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相联系,从人物和事件中延展开来,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生动的影像。

在整个影片中导演的核心思想就是提炼和归纳了敦煌艺术精神,为敦煌画派立言立论,为中国美术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探索新路,呼唤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

二、《敦煌画派》的叙事结构在作品结构方式上,秦川导演采用的是故事串联的戏剧性结构,具备完整的故事片花的叙事组合。

在《敦煌画派》纪录片中,每一集都通过一两个主要人物,形象、生动地把故事讲出来。

如抛弃都市投身西北,在边远冷寂的敦煌沙漠中面壁三年的中国着名国画大师张大千等。

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法

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法

人物纪录片叙事手法人物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影像传达人物故事和生平的媒体形式。

在这种纪录片中,叙事手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并体验人物的经历和成长。

首先,人物纪录片可以通过线性叙事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故事。

这种叙事手法按照时间顺序呈现人物的重要事件和转折点。

观众可以通过纪录片跟随人物的成长轨迹,了解他们的起点、奋斗过程以及最终的成就。

这种叙事方式有助于建立情感联系,并使观众更容易与人物产生共鸣。

其次,人物纪录片还可以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

这种手法以非传统的方式展现人物的故事,通过回忆、闪回或交叉剪辑等方式打破时间顺序,呈现人物的多个层面和复杂性。

这种叙事手法能够激发观众的思考和解读能力,增加影片的艺术性和吸引力。

此外,人物纪录片还可以采用访谈式叙事手法。

制作团队可以采访人物本人、关键人物或知名嘉宾,获得他们对人物的观点、见解和回忆。

通过这种叙事方式,纪录片可以呈现多个声音和角度,使观众更全面地了解人物的个性、思想和行动。

同时,人物纪录片还可以借助影像手法来叙事。

制作团队可以使用原始档案资料、照片、录音、视频等素材,通过图像、音效和配乐的搭配,将观众带入人物的世界,共同感受他们的情感和经历。

这种叙事手法可以通过感官刺激来加强观众的沉浸感和参与度。

最后,人物纪录片还可以通过解说词来叙事。

一位旁白人物可以借助文字说明和解说词来介绍人物的背景、成就和影响,以及他们在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

解说词的运用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故事,并提供背景信息和思考触发。

总的来说,人物纪录片具有多种叙事手法,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是常见的方式,而访谈式叙事、影像叙事和解说词叙事等手法都可以在其中运用。

这些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人物纪录片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能够更好地传达人物的故事和价值。

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叙事手法

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叙事手法

浅析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叙事手法【摘要】《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以故宫修复文物的过程为主线的纪录片,通过对古代文物的修复过程展示,引发了观众的兴趣和关注。

本文从纪录片的叙事方式、镜头运用、音效运用、叙事角度和叙事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纪录片采用了生动的实景展示和专业的叙述,使得内容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镜头运用灵活多样,通过特写和全景等不同镜头展现文物修复的每一个环节,让观众能够全面了解文物修复的过程。

音效运用自然自然流畅,营造出了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叙事角度独特新颖,通过员工的视角展示了故宫修复工作的艰辛和细致。

整体叙事效果出色,引人入胜,让观众更加了解和尊重文物修复的艰辛和价值。

这部纪录片很成功地展现了故宫修文物的过程,引人入胜,让人对文物的保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展望未来,希望能够有更多这样的纪录片出现,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我国文物保护的工作。

【关键词】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叙事手法,引言,背景介绍,正文,纪录片的叙事方式,镜头运用,音效运用,叙事角度,叙事效果,结论,总结观点,对纪录片的评价,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以故宫文物修复为主题的纪录片。

故宫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和文物收藏中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而文物修复作为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重要工作之一,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现故宫文物修复的全过程,展示了修复人员在工作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对文物的热爱与敬畏之心。

通过这部纪录片,观众不仅可以领略到故宫文物的价值和美感,还可以了解到文物修复背后的艰辛与细致,以及修复人员对于文物的执着追求。

这部纪录片在叙事方式上独具匠心,通过精心编排的镜头和音效,将观众带入到一个个精彩而震撼的修复场景中,让观众在欣赏文物之余,也更深入地了解了文物修复这一神秘而神奇的领域。

2. 正文2.1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采用了多种叙事方式来展现故宫文物修复的过程。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一、本文概述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特殊的影像艺术形式,凭借其深邃的内涵、生动的画面和引人入胜的叙事结构,深受观众的喜爱。

本文旨在探讨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分析其内在的构成要素、特点及其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运用。

通过对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纪录片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塑造形象、引发思考,从而推动纪录片创作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首先概述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定义、特点及其在电视纪录片中的重要性。

接着,我们将详细分析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叙事线索、叙事视角、叙事节奏等,并探讨这些要素在电视纪录片中的具体运用。

我们还将对不同类型的电视纪录片进行案例分析,以揭示其叙事结构的独特之处和共同规律。

本文将总结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研究意义,指出其对于提高纪录片创作水平、丰富观众审美体验以及推动电视艺术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深入研究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纪录片作品,还可以为未来的纪录片创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电视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核心要素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作为纪录片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故事性:纪录片的核心是故事,无论是人物的生活经历,还是社会事件的演变过程,都需要通过故事来展现。

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使观众产生共鸣。

因此,故事性是纪录片叙事结构的核心要素之一。

时间与空间:纪录片中的时间与空间是叙事的重要元素。

时间的流转与空间的转换,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节奏,引导观众进入特定的情境。

通过对时间与空间的精心安排,纪录片可以更好地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深化主题表达。

视角与立场:纪录片的视角与立场决定了其观察与解读世界的方式。

不同的视角与立场,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创作者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视角与立场,来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引导观众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声音与画面:声音与画面是纪录片叙事的重要手段。

纪录片个人总结

纪录片个人总结

纪录片个人总结纪录片《答案交易诞生记》总结陆承万学习知识犹如吃饭,只有真正消化了才是自己的东西。

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这门课程,也有机会将学过的知识运用到现实中去。

一直以来,我很喜欢看纪录片,因为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的影片,每一部片子里都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或观点,而且它又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辑和音响来增进作品的感染力。

纪录片是自然素材的使用,而且需要运用艺术技法对素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平时用空的时候,我常看看播放器里的纪录片频道,我愿意上CCTV高清纪录片频道、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英国的BBC、日本的NHK、韩国的PBS频道等,因为我觉得里面的东西即真实又有科学依据,与其看偶像泡沫剧还不如看看里面的一些优秀纪录片,既能打发时间,又能学到知识,是一举两得的消遣方式。

《电视纪录片创作教程》这门课程学习后,老师给我们一个创作纪录片的机会,我们寝室有五个人,我们是一个组。

由于当时已经是期末了,时间比较紧,不仅要复习考试,还要拍一些其他课程的作品,所以我们经过商量,最终决定拍一个微电影,同时把微电影的拍摄过程记录下来,整理编辑成一部纪录片。

从前期准备到拍摄完成,我们共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拍摄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但也有些小困难,在我们小猪的共同努力、其他同学的帮忙以及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客服了那些困难,完成创作。

这次纪录片创作算是我们的处女作,由于技术不到位,编剧不够优秀,设备条件受限制等因素,影片有瑕疵的地方比较多,以后能够不断的学习、积累,得到老师的更多指点,我们一定会创作出更好的优秀作品。

经过这次纪录片创作,我们小组的成员(一个寝室的兄弟)更加相互了解了,大家齐心协力的在一起工作是多么难得的,这也是一段大学里难以忘怀的值得回忆的时光。

在工作中,我们又学到了很多。

比如:纪录片选题尽量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 现场环境要具有可实行和新鲜感,拍摄现场要利于极为转换。

2 事件、人物、细节要利于镜头表现。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探析一、真实呈现人物纪录片最基本的叙事策略是真实呈现。

相比于一般的文艺类电影,人物纪录片的拍摄对象都是真实的人物,所以在叙事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真实的呈现。

在制作人物纪录片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减少对素材的干预和编辑。

除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外,影片的呈现应该尽可能真实可信,让观众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例如,《让子弹飞》导演在拍摄《南京》时,为了体现真实性,选择了现场直播,让观众看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对话,使得电影具有更真实的感受力。

二、场景营造场景营造也是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之一。

好的场景营造可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人物的情感和生命经历。

在制作人物纪录片时,场景的选择应该保持真实性,并且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特质。

合适的场景营造可以让观众对人物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例如,该纪录片笔者最近观看的《饺子》中,用细腻的镜头拍摄妈妈在家中制作饺子与外出采访签证处和机场,反映了女儿和妈妈分离和重归的心路历程。

同时,该片通过展现饺子这一鲜活生命的传承,彰显了家庭和人类的传统与温情。

三、情感呈现在人物纪录片的叙事中,情感呈现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方面。

人物纪录片不仅要展现人物的生活轨迹和社会背景,更要体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以及情感经历的丰富性。

在叙事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情感,例如情绪化的表情、语速和音调等等。

例如,纪录片《我是谁》通过对普通女孩张若凡的访谈,向观众展示了她在初中因为被他人误认为是同性恋而受到歧视和伤害的情感经历。

同时纪录片还展示了各个时期张若凡的自我更新和成长,以及她通过坚持自我和努力争取公平的过程,体现出了她的信念和争取平等的决心。

四、叙事手法在人物纪录片的叙事中,也涉及一些叙事手法,例如回忆录、镜头语言、镜头感觉等等。

这些手法可以灵活运用,使得电影的叙事更加生动有趣,并且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特质和个性。

例如,纪录片《工地上的小姐姐》通过回忆录的方式,让女孩们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了回忆和反思,展现了每一个女孩子的性格和成长经历——他们面对困难的态度、对未来的期望,让观众深入了解这些平凡而强大的人物。

第九章纪录片的叙事

第九章纪录片的叙事

在一般观点看来,只有以故事片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当中 才有叙述,而以自然时间为维度,以现实空间为经度,截取 “生活流”片断,并尽可能保持生活原汁原味的纪录片,则 很难或根本没有叙述。 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叙事方式的不同:
故事片的叙事注重的是故事本身的因果关系,呈现为一种有 开始、过程、高潮、结局的完整封闭的戏剧式结构。可以称之为 虚构叙事。从叙事功能上,主要是审美价值而非认识价值。 纪录片叙事是纪实叙事,它是要让观众去认识现实中应该注 意而没有注意到的,应该思考还没有思考的问题。从结构上,纪 实叙事是通过对生活中某一事实看似不经意的片断截取;在语言 的运用上,注重对事实的陈述;在叙事元素使用上,尊重包括时 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客观的叙事元素。
四、仰叙与俯叙
(一)仰叙 1、含义 叙述者可以是一个幼稚、浅薄的人,可以用疑惑不解的目 光观察生活,可以用自嘲自讽的语气叙述故事。 2、特点 (1)为全面展现人物性格及作品思想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更多可 供选择的角度。 (2)有利于设置悬念,让观众跟着困惑的叙述者一步一步清醒 过来。 (3)有利于摆脱高高在上的说教面孔,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有我的叙事境界,除了有场景感,有细节渲染,有详略 取舍而外,更讲究虚构和假设,强调制作者的态度与意见 的充分表达,因此在叙事上呈现出“复调”性质: 一方面是事物的呈现(手段); 一方面是作者的意见与态度的呈现(目的)。
2、具体的时空过程
纪实叙事要求有具体的时间、具体的环境、具体的情景,这可 以使一般性的视听语言所表现的抽象内容具有一种可经历的情景 意义。 (二)多维度倾向
四、仰叙与俯叙
(二)俯叙 1、含义 叙述者也可以是一个头脑清醒、分析深刻的人,可以用洞 察一切的目光观察生活,可以用鞭辟入里的语言叙述故事。 2、特点 (1)可以让观众很快进入故事,迅速接近人物。 (2)全知全能的角度更加方便叙述者叙述,进而更直接地实现 纪录片的教育功能。 (3)可以缩短叙述过程,以更简明的方式和更快的节奏,展现 更加丰富的内容。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对真实事件、人物或现象的记录和呈现来传达信息和观点的影视艺术形式。

而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则是指如何将这些真实的素材组织起来,以使观众能够理解和体验到导演想要传达的主题和故事。

在纪录片的叙事结构中,有几种常见的方式:1.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最传统的纪录片叙事方式,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

这种结构适合于讲述一个故事或者追踪一个事件的发展过程。

通过将素材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通过解说词或文字说明来串联起来,观众可以清晰地了解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2.主题结构:主题结构是将素材按照一定的主题或者观点进行分类和组织。

导演通过挑选和整理素材,将它们按照不同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通过解说词或者访谈等方式来展现这些主题。

这种结构适合于探讨一个主题的不同方面或者展示多个相关事件的共同主题。

3.对比结构:对比结构是通过对比不同的人物、地点、时间或者事件来展现故事的不同层面或者观点。

通过将素材进行对比,并通过解说词或者文字说明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叙事者结构:在一些纪录片中,导演本身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通过导演的视角和经历来展现故事。

这种结构适合于那些需要导演的观点和情感参与的纪录片,观众可以通过导演的叙述和观察来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纪录片叙事结构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创新方式,如非线性结构、碎片化结构等。

这些结构形式在一些特定的主题或者风格的纪录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影体验。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对于影片的效果和观众的体验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个好的叙事结构可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影片的主题,增强影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因此,导演在创作纪录片时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叙事方式,选择适合自己影片内容和目的的结构形式,以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和传播效果。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导演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合理运用不同的叙事方式,导演可以将真实的素材转化为具有故事性和观点性的影片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纪录片来说,“人”显而易见地是其表现的主要对 象之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人”才成为了自然素材的 一部分,成为了纪录片所表现的客体。但我们必须认识到, 这种素材的自然属性与其它两种自然属性的事物(实时、 采集素材)有所不同,其自然属性有可能被被采访者有意 识地掩盖起来、有可能以假象的形式提供错误的信息;当 然,也有可能表现出完全自然的形态。
矿难矿工家属、其他矿工等。
3、专家。对事物作出评价或估计的专业人员,如影片中出现的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官员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监察
厅的官员。
《南丹矿难内幕》
四、搬演素材
搬演素材是指那些符合非欺蒙搬演条件的素材。
1、告知搬演。 2、自明搬演。影片中人物在说到有电话打来的时候,观众听
到了电话铃声,这一声音的搬演是自明的,因为人物说的是过去 时的事情,不可能有录音电话铃声的出现。
一、理念决定材质
观众在接受某一叙事的时候,完全有可能忽略承载这一 叙事的媒体。 仅使用人工素材或者大量使用人工素材构成的纪录片在 某些纪录片类型中并不罕见,如在认知类的纪录片中。这是 因为这类纪录片的主题或论点往往是不容置疑或已经被反复 证明过的科学原理,由于科学的和主流的历史概念是一种完 全正面的社会意识形态,人们对科学和历史的笃信已经渗透 到了潜意识之中,所以在纪录片中即便不使用自然的素材也 能得到观众的信任。
二、采集材
采集素材是指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与主题相关的非直接拍摄 素材。一般来说,这些素材并不是为这部影片的制作准备的,而是 为了其他各种不同的目的制作和准备的,但是却能够为这部影片所 用。
1、来自媒体。如地方电视台、广播、报刊等。 2、 来自个人。如个人的照片、书信、物件等。 3、来自官方或机构。如政府颁发和往来的各种文件、条例等。
4、来自其他途径。如影片中所表现的举报电话的录音。
《南丹矿难内幕》
三、采访素材
采访素材是指通过事件相关人员的讲述或询问所获得的视听素 材。其中包括:
1、当事人。与事件有直接关系的人物,如矿难生还矿工、县
委书记万瑞忠、县长唐毓盛、矿长黎东明等。
2、相关人。与事件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有相关关系的人,如
1、主题直接相关素材。
由于这部影片是事后的调查,因此这方面的素材不是很多, 有矿区的外景,以及在抽水之后进入矿区巷道拍摄的镜头。
2、主题非直接相关素材。
这部分素材包括广西南丹的公路、田野、南丹县城的街道、 县政府,以及其他未发生事故的矿区。这部分的素材用作了 专家采访时的插入画面。
《南丹矿难内幕》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 24—25页】
二、追求决定材质
罗伯特· 麦基在讨论剧情电影剧作时就电影故事的材质提 出了一个问题:“故事的‘材质’是什么?” 他回答说:“在其他所有艺术中,其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作曲家采用的是乐器以及乐器奏出来的音符。舞蹈家的乐器 便是其形体。雕塑家凿的是石头。画家搅和的是颜料。所有 的艺术家都能亲手摆弄其艺术的原材料——唯有作家例外。 因为在故事的内核中装的是‘材质’,就像在一个原子核中 旋转的能,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更听不到,然而我们的确 知道它并能感觉到它。故事的材料是活生生的,但也是无形 而且不可触摸的。”
1、主持人。影片中使用了主持人出镜作为贯穿手段。或者也
可以说是元叙事作为素材出现在影片中。
2、旁白。影片中使用了第三人称旁白。
3、艺术表现。影片基本上没有使用艺术表现的方法,但使用
了艺术化的标示,如使用动画展示地下巷道中被水淹没的情况。
《南丹矿难内幕》
这里所提到的五种不同类型的素材是纪录片常用的素材。
在纪录片的范围,大量使用人工素材仅限于在自然科学 和历史的主题范畴之内,一旦超越这一主题,对人工素材的 使用便极易引起争议。特别是搬演的素材,这是一种类似于 科学实验的手段,科学实验是为了证明假说、猜想和推测, 因此它不可能提供新的视角和思想,库恩在他那本著名的《 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说:“范式的存在决定了什么样的 问题有待于解决;范式理论往往直接地隐含在能够解决问题 的仪器设计之中。”
第十六章
纪录片的叙事(一) 素 材
Company
LOGO
纪录片的叙事包括两个方面:素 材和对素材的处理。 对素材的编排方式,决定了叙事 的风格和处理素材的方式。
第一节 纪录片的素材
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 2001年12月播出的 纪录片《南丹矿难内幕》(约35分)为例。
一、实时素材
实时素材是在事物现在时进行过程中同步记录下的素材, 也就是在当时、当地拍摄的素材。在《南丹矿南内幕》一片 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前面三种素材主要是从客观世界和他人的经验获取,后面的 两种则有较多影片制作者的主观参与。因此也可将这五类素 材粗略地分为来自自然的客观素材和来自影片制作者的主观 素材。 在所有这些素材中,最为核心的是实时素材,这是纪录 片区别于其他影片类型的根本所在,只要有可能就要尽可能 获取实时的素材,只有在不能取得实时素材的情况下,才会
3、无害搬演。在影片的开头,我们看到当目击者说到有水来
时,我们看到了喷涌而出的水;当目击者说到电灯遇水爆裂时, 我们看到了电灯的画面等,这些都是短暂而又局部的无害化搬演 镜头。
4、非虚构搬演。
《南丹矿难内幕》
五、添加素材
添加素材是指影片叙述者在叙述时附加给影片的与所表现事物
无关的视听素材。具体表现有:
退而求其次。
《南丹矿难内幕》素材形式一览表1
《南丹矿难内幕》素材形式一览表2
《南丹矿难内幕》素材形式一览表3
《南丹矿难内幕》素材形式一览表4
第二节 素材关系
纪录片的素材关系说到底就是不同材质的兼容 性问题。自然的素材和人工的素材“异质”,两 者分别代表不同性质的作品构成:人工素材是虚 构的剧情故事片的基础,自然素材则是非虚构的 科研文献影片(包括新闻片)的基础,而纪录片 则把两者综合在了一起。
【罗伯特· 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周铁东译,北京,中 国电影出版社,2001年8月,第159页】
如果说故事电影的叙事核心是虚构的话,那么带有 叙事性质的纪录片在某种意义上也就不可能彻底避免虚
构——至少,它具有虚构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纪录
片中的体现主要便是通过人工素材的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