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散文的教学内容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教学设计1一、学情分析《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朴素、典雅、充满诗意的语言将描写荷塘与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优雅、朦胧、幽静的物境之美,在写景中抒发出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之情。
学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难,而且对语言和景物层次的精妙之处难以感悟,因此在教学时先详细叙说文章写作的时代形势和作者的复杂心境,让学生通过联想产生历史的想象,再紧扣作者情感的变化揣摩语言的运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三、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课前:①学生查阅有关时代背景的资料;②学生仔细阅读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课堂:①分小组讨论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仔细思考文章的文眼、线索及全文的感情脉络②重点分析课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课后:①整理课堂笔记②限时做《导学和同步训练》上的有关题目③仿写: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写一段写景的文字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预习内容:1、自读课文,准确认读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背景3、全文写景状物的特点导入新课1、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背影》、《匆匆》、《春》2、理清脉络,整体感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感受明确:线索:作者的行踪变化+情感变化3、文眼:颇不宁静为什么?――结合背景文眼: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分析思想感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4、结构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5、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写景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写景散文阅读教学设计【导语】景物描写是写景散文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阅读景物描写能够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篇文章将介绍一种针对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散文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景物描写。
【篇章一:介绍写景散文(100字)】写景散文是一种通过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展示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文学形式。
它以文字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气味等特征,使读者能够通过想象获得对景物的真实感受。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写景散文可以开拓视野、丰富词汇、提升审美能力。
【篇章二:选取适合教学的写景散文(200字)】在进行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设计时,首先要选取一篇适合的散文作为教学材料。
在选择时需要考虑散文的文体风格、描写手法、以及对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适应度。
比如可以选择形象生动、描写细腻的经典散文作品如《故乡》、《月夜怀志》等。
【篇章三:前导式阅读(200字)】在进行写景散文的阅读教学之前,可以使用前导式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师可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你最喜欢哪种自然景观?你对夜晚的城市有什么感受?”等。
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让学生先行思考景物描写的意义和价值。
【篇章四:整体阅读理解(200字)】在进行整体阅读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整体结构,如开头、中间、结尾等部分。
鼓励学生描述散文的主题和情感态度,并尝试用几句话进行概括。
通过整体理解,学生可以做到把握散文的主旨,并对散文的写作意图产生更多思考。
【篇章五:细节描写赏析(300字)】在进行细节描写赏析时,教师可以选取散文中的几个重点描写句子或段落进行解读。
通过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描写词语和句式结构等,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力量和美感。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感想,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和意义。
【篇章六:情感体验与表达(300字)】在进行情感体验与表达时,学生可以自由发挥,通过表演、绘画、写作等方式来表达对写景散文的感受。
写景散文教学范文3篇

写景散文教学范文3篇写景散文教学范文一写景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苏教版)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每个年级均有编排,从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到矛盾的《白杨礼赞》以及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写景散文的经典之作。
这类散文,文质兼美,具有诗歌的韵味,丰富的想象力,细致的描摹,饱满的情思,意境悠远,余味无穷。
学习这类的课文,教学目标、教学思路与设想是相通的,一致的,那是引领学生立足文本,在反复诵、品味中感受美的景、美的人、美的情,感悟作者借助文字所表达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从而深入作者内心的情怀,到达作者精神的彼岸。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多彩四季”为主题,编排了《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夏》四篇散文,文中描写的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本单元教学,本人在引领学生诵读“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的诗篇中开篇,在吟咏“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诗句中作结,并在反思中获得以下发现:一、对于同类体裁与主题的*,可对教材进行整合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探索同类文的教学模式,化繁为简,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举一反三,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可触类旁通,达到课堂的高效。
根据本单元的主题、*的内容特点及本单元的写作任务与要求,本人在教学中首先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1、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
3、学会观察景物的特点,并作简单的描述。
再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赏析语言,体味感情为教学重点,并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技巧的指导,使学生明确此类写景散文必须观察入微,想象丰富,热爱生活,融入自己的情感。
二、写景散文均可按照“景美——人美——情美”这样的顺序进行教学设计。
为实现以上设定的教学目标,在学习本单元四篇*的的过程中,本人是按照品味“景美——人美——情美”这样的顺序设计教学思路的,着重引领学生思考以下的问题:*写了什么景?抓住景物什么特点来?如何来描写?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解决了这关键的几个问题,就能由表及里地理解了*的内涵,深入浅出地解读文本,不仅达成了教学目标,而且使得整个教学流程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设计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1. 掌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基本特点和表达技巧;2. 理解并欣赏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作品;3.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教授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表达技巧和欣赏方法;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品味和感受散文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设计1. 热身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关于大自然的美景短视频或者播放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音乐,营造出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
2. 了解基本概念(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写景抒情散文的定义,以及其特点和表达方式,并通过一些典型的例子进行说明。
3. 分组朗读散文(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进行朗读。
要求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将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出来,注重语音语调的表现。
4. 分析散文结构(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选读散文的整体结构,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
引导学生理解散文的层次结构和承上启下的关系。
5. 情感共鸣与表达(20分钟)让学生就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引导问题,如“你读完这篇散文后,有何感受?”、“这篇散文中哪些词句或段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
6. 阅读理解与欣赏(25分钟)选择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让学生独立阅读并回答相关的问题。
通过让学生回答问题,提高他们对散文内容的理解和整体把握能力。
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欣赏这篇散文,分析其表达方式和情感表达。
7.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散文的特点、表达方式以及对读者的情感影响。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作品,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四、作业布置让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写景抒情散文,并撰写读后感或评析,可以使用所学的写作技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散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散文的朗读、分析、讨论和欣赏,提高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1讲 四年级写景散文阅读讲义

第1讲四年级写景散文阅读讲义x 知识点一:怎样读懂写景散文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我们所学过的描绘景物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看见的景物,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风、雨、雷、雪、雾等],如《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风景,如《鸟的天堂》、《镜泊湖奇观》。
如果我们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对于把握文章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①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
如《黄果树听瀑》就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写的。
②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照出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写的。
③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即描写不同时间景物的变化。
如《火烧云》一文是按照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这一段时间里火烧云从形状到颜色的千变万化的情况写的。
④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3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我爱家乡的秋夜家乡的秋夜素雅、幽静。
我对家乡的秋夜有一种眷恋之情,我爱家乡的秋夜。
家乡的秋夜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
柔和的月光下,一望无际的田野是碧绿的翡翠,水稻的叶子挑起一粒粒的秋露,远远望去,好像珍珠撒在翡翠上,绿得逗你的眼,亮得闪你的目。
月光慢慢地从浓密的竹林里一丝一缕地透过来,撒在细密的竹叶上,撒在亭亭玉立的竹茎上,撒在浓黑的小草上。
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美丽极了。
写景散文的教学设计

篇一:写景散文教案哈七十二中学新课程课堂“三位一体”教学设计首次备课人:吴萍备课日期:2008 年 6 月10 日中心组备课人:吴萍预授课日期:年月日篇二:撰写一篇写景类文章的教学设计撰写一篇写景类文章的教学设计,注意要体现表达方法的使用,作为作业上交。
(注意不得抄袭他人,否则视为0分)写景类文章教学模式: 1.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2.整体感知,抓住特点: 3.默读批划,深入体会: 4.全班交流,品读评析: 5.回归整体,梳理写法: 6.读写结合,拓展练笔: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赏景必然离不开感受情感,所以体会“情”很重要。
同时,赏析应该是最重要的。
每个学生的知识和阅读素养是不同的,对写景文字的理解也是深浅不一的。
所以赏的范围不要太大,选取最精彩的,并且在其中把一些基本的写景技巧传达给学生。
例如:写景的层次,修辞手法的运用,动静相结合,色彩的搭配等等。
教会他们欣赏,才能让他们在写作中付诸实践。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教材分析名称《山中访友》第1课时执教者刘艳霞课时 1课时所属教材目录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描写了作者带着愉悦的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好友,并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课文虽然写的景物很多,然而作者将一天的游程按空间顺序进行转换,使文章的脉络十分清晰。
对六年级学生来说,这种形式的散文首次遇到,阅读时会感到内容很特别,尤其对语言表达方式会有一种新奇的陌生感,在教学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文,多层次地朗读、感悟,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和感悟。
本课教学的最大问题,由于课文对景物的描写繁多,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
因此,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课文的整体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细节,感悟大自然的美丽。
写景的散文如何教学教案

写景的散文如何教学教案课题:写景的散文如何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散文的概念与特点,能区分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2. 了解写景的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3.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散文的概念与特点;2. 学习写景散文的基本写作方法;3. 鼓励学生通过写景散文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学准备:1. 散文文本集合,包括不同风格和主题的写景散文;2. 学生练习册,包含写景散文写作的指导和练习题;3. 显示设备,如投影仪或电视,用于展示散文文本和示范写作。
教学步骤:导入: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对散文的理解,以及他们喜欢的散文作品;2. 通过展示一段精彩的写景散文,引起学生对写景散文的兴趣。
知识讲解与实践:3. 解释散文的概念和特点,与学生一起比较散文与其他文体的区别;4. 分析写景散文的特点,如细腻的描写、感性的语言和注重细节;5. 通过展示和讨论多个写景散文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写景散文的写作技巧;6. 引导学生参与写景散文的创作实践,包括观察和描述身边的景物、体验和感受。
写作指导与批评:7. 为学生提供写景散文写作的指导和范例,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写作主题和角度;8. 分发学生练习册,要求学生按照教材中的指导完成写景散文的练习题;9. 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提供个别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改进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展示与总结:10. 鼓励学生在课堂结束前找机会向同学展示自己的写景散文;11. 点评和评价学生的作品,鼓励他们改进和发展自己的写作风格;12. 总结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凝练出学生对散文和写景的理解。
拓展活动:13. 推荐学生阅读更多经典的写景散文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14. 提供写景散文写作比赛或展览的信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这份教案旨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多个示例和指导作品,以及实践练习的环节,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散文的美感和表达方式,并发展自己的写作风格。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共3篇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共3篇《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1《写景抒情散文》阅读教案(鲁人版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不受诗歌的束缚,更富有自由性,多样性。
散文可以描写生活中的点滴,也常常抒发作家内心的情感。
《写景抒情散文》是一本以散文为主题的教材,它让我们在阅读中感受到写作者感性的表达和对自然、人生的诗意描摹。
二、教学目标1.学习教材中的散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
2.理解散文中隐含的情感,体会作家的感情抒发和思想意识。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加深他们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4.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2.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散文中的感情色彩,如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中的内容,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散文中的情感。
2.阅读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听音乐和赏诗,加强感性的体验,提高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
3.写作法:通过作文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
五、课堂设计1.引入:教师播放一首悠美的音乐,并朗读一首关于自然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2.教学主体:(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2)分析教材中的散文,体会作家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意识。
(3)讨论教材中的经典词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和作文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激发他们的文学灵感和创意。
3.总结:教师概括教材的主旨和教学要点,鼓励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培养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价1.笔试评价:通过考试的方式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作业评价:通过作文和课堂笔记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思维能力,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景散文的教学内容把握景物的外部特征,包括形态,声色味等分析景物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描写景物的表达技巧小说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1.文本解读:教学内容研究的前提:我们可以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抓住文本的首尾,线索结构,关键词句,细节等对文本进行解析从而读出文本所蕴含的意义(1)抓住文本首尾(2)抓住文本线索进行文本解析,实例小说《药》明暗线(2)抓住文本结构进行解读(3)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文本解读(4)抓住文本细节进行解读小说《祝福》文言文中史传类散文的教学要点其一,语言与语法学习放首位:如词类转用,推敲句式,重要语句。
其二,评价与鉴赏:如写作手法—人物刻画,场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人物性格的分析与评价教材分析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变的原因及具体表现五次。
事件开始时,奥楚蔑洛夫不知狗主人是谁,说狗是“野畜生”“疯狗”,“把它弄死好了”,肯定赫留金是受害者,可当人群中有人说“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时,他就开始了第一次变化。
他对赫留金说:“它是那么小,怎么咬着你的?”并骂赫留金是“鬼东西”。
第二次变化是因巡警说狗不是将军家的,奥听罢又说狗是“下贱胚子”,“赫留金受了害,我绝不能不管”。
第三次变化是当人群中有人证实是将军家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说“狗是娇贵的动物”,赫留金是“混蛋”,“怪你自己不好!”第四次变化是将军厨师说不是将军家的狗时,奥称其狗为“野狗”,“弄死算了”。
最后一次变化是当将军家的厨师说是将军哥哥的狗时,奥楚蔑洛夫又夸狗“还不赖”,“怪伶俐”的。
并对赫留金说“我早晚要收拾你”。
济南的冬天中,济南冬天的总体特征及表现第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
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
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
这是山水画法。
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
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
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
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
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借这种联想、想像,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
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
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
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
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
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
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
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
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
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
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
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
结句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第四,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这样美的形象如何画出?作者舍弃了济南冬水的种种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鲜明形象,在鲜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
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
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
接着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活”。
水流的一切细节乃至具体形态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笔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
”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
在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出水的特有的态、特有的势,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这不是出色的绘画艺术又是什么?结尾处,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鲜亮明丽的色彩给泉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倩影:“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从立意看还是从构图、笔势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
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
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定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别里科夫的形象别里科夫,现实生活让他总是感到心神不安,让他害怕,为了同世人隔绝,不致受到外界的影响,他总想给自己包上一层外壳,给自己制造一个所谓安全的套子:哪怕在艳阳天出门他也总是穿着套鞋,带着雨伞,他的雨伞、怀表、削铅笔的小折刀等等一切能包裹起来的东西都总是装在套子里,就连他的脸也好像装在套子里,因为他总是把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面,戴着黑眼镜,耳朵里塞上棉花,坐出租马车的时候也要车夫马上把车篷支起来。
这仅仅是他抵挡恐惧的外在表现。
另一方面,一切被禁止的东西都让他感到心里踏实、清楚明了,而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他都觉得可疑、害怕。
别里科夫的形象1.性格、行为①封闭:他“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把随身带的东西都放在一个又一个“套子”里;他把自己的脸也“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坐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总之”,他“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
不仅如此,他把和人交往也视为厌事,“他所去的那个挤满了人的学校,分明使得他满心害怕和憎恶”,跟“我”(布尔金)一块儿走路,“对他那么一个性情孤僻的人来说,显然也是苦事”。
②怀旧:他“老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没存在过的东西”,他总认为过去什么都好,其实意味着对现实的恐惧、抗拒。
所以作者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雨靴”“雨伞”都是他逃避现实生活的道具。
他为什么这样害怕现实生活呢?他究竟要“逃避”什么?③胆小多疑:他胆小,恐惧得让人发笑。
“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他又多疑,什么事都让他“心慌得很,一个劲儿地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从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的性格行为上看,他的所谓“性情孤僻”,其实是“逃避”外界活生生的生活。
人类生活总要向前发展,文明才能进步。
他怕的就是这样的发展、进步,所以他干脆逃避生活,以今不如昔来安慰自己,甚至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可见他已经虚妄到何等地步! ④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思想上自觉向反动政府看齐。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自然是御用报纸,经过镇压,不可能宣传进步思想的新闻媒体)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
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着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担忧“闹出什么乱子”。
至于“违背法令、脱离常规、不合规矩的事”,当然引起他“心慌”,即使和他“毫不相干”,他也要“闷闷不乐”。
如果说他的悲剧是性格悲剧的话,那么他乐于告密,就表现了他人格的卑鄙了。
他对自己的无耻行为总是振振有词:“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
我不能不这样做。
”他从思想上的保守僵化已经堕落到行为上的卑劣了。
就这样,他在思想上行动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动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压制着身边的人们,全城的人战战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都怕他”,“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这个“套中人”给人们带来多么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板书紫藤萝瀑布桃花源记结合具体篇目论述小说教学设计的方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分析鲁提辖的人物形象二、了解文章的情节特点三、体会生动的描写[教学设计]二、教学内容及过程1.导语(从介绍《水浒》及作者入手)2.检查预习情况①字词②复述全文③对“拳打”部分的讲述3.讨论完成预习思考题①按情节发展,全文可分四部分,即:酒楼赠银→客店坐送→肉案寻衅→当街拳打在情节发展中,作者为展示人物性格,巧妙运笔,欲高而蓄势,欲下而不收,使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②鲁提辖的性格简要归结为:粗鲁爽直、仗义疏财、嫉恶如仇、除暴安良、粗中有细、有勇有谋鲁提辖这一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展现的,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显得更加鲜明、丰满③“拳打”部分从下面几方面体会首先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过程中,一串动作的描写、简洁有力,深刻体现鲁提辖嫉恶如仇的内在品质和拳脚利落有力的外在气概如:“只一脚”→“只一拳”→“只一拳”→“又只一拳”其次是对被打的镇关西生理反应的描摹从嗅觉上写,“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从视觉上写,“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从听觉上写,“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道场,馨儿、钹儿、铙儿一齐响”描绘出了一个又一个有味、有声、有色的写意画且句式既长短有致、又整齐划一,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这一部分是鲁提辖人物个性具体而高度的体现,这“一脚三拳”是为受欺凌的弱者出了一口气,为受压迫的人民增了一份胆气,道出了恶人必有恶报的真缔二、过程设计教法学法本文采用师生情感“互动”的教学模式和“阅读批注”法相结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分析,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教学可分四步走一是设置情境,激发情感二是阅读批注,深化情感三是品读揣摩,强化情感四是拓展延伸,体验情感教学流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运用多媒体(播放《水浒传》电视剧主题曲《好汉歌》VCD),引导学生体会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豪迈风格这首歌,描绘了一幅侠肝义胆、豪气冲天的英雄群像,歌颂梁山好汉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英雄行为“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梁山好汉鲁达路见不平是怎样出手的?那就请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2、简介作者、作品(二)感知全文,理清线索提示:复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时,只要诱导学生抓住“(鲁提辖)问(金氏父女)――(鲁提辖)救(助金氏父女)――(鲁提辖)打(镇关西)――(鲁提辖)走”这个思路,复述就能较顺利的进行事件:鲁达酒楼会友时,得知金氏父女遭受欺凌,见义勇为助其逃离虎口,并消遣郑屠,三拳打死郑屠后远走他乡(三)熟悉情节,划分结构开端(1—7自然段):鲁达在酒楼会友,突遇金氏父女遭受欺凌,见义勇为,仗义疏财发展(8、9自然段):鲁达助金氏父女逃离虎口高潮(10—20自然段):鲁达消遣郑屠,三拳打死郑屠,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结局(21自然段):鲁达弃官逃走,远走他乡(四)细处品读,精段赏析1、齐读鲁达向郑屠买肉“三激”的精彩语段,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第一次:“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并要郑屠“你自与我切”可见鲁达咄咄逼人,一身正气;郑屠欺弱怕强,忍气吞声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爱憎第二次:“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郑屠虽提出“肥的臊子何用”,但顶不住鲁提辖的“相公钧旨”“谁敢问他”,也只好屈曲从事,紧张局势,一触即发第三次:“再要十斤寸金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见些肉在上面”条件更为苛刻,逼得郑屠冒出一句“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于是郑屠落入圈套,正中鲁达之计鲁达的“三激”,情节扣人心弦,趣味横生鲁达的步步紧逼,郑屠忍无可忍,结果是鲁达一胜再胜,次次得手从中表现了鲁提辖为伸张正义惩治邪恶中表现出的坚定和机智,使读者折服2、齐读鲁达对郑屠痛打“三拳”的精彩语段,联系课后练习三,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第一拳:打的动作极为简洁,“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精彩的比喻:“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显示了鲁达的武艺高超这一比喻句从味觉写的,相似点是血流满面,疼痛难忍的滋味与油酱咸、酸、辣的滋味相同,滋味万千第二拳:打的动作也只一下,“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结果是“眼棱缝裂,乌珠迸出”,威力与第一拳比毫不逊色这里也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这一比喻句从听觉写的,相似点是红的血,黑的眼珠、紫色的脓血与彩帛铺相同,五颜六色第三拳:打的动作也只一下,“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之后还有一个妙喻“却似做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饶儿一齐响”这一比喻句从视觉写的,相似点是神志晕迷,两耳乱鸣与水陆道场上各种乐器的响声齐鸣一样,纷乱嘈杂三个比喻,充分地表现了打的效果,郑屠的狼狈相,使人觉得鲁达的三拳,痛快淋漓,尽致解恨其结果必然是郑屠“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弹不得”,一个“挺”字,写尽了郑屠的死相鲁达的性格,在这三拳中得到充分的表现,他的威猛,他的义愤添膺,令人拍手称快(五)阅读批注,品评人物阅读文本,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多元解读人物性格形象,通过交流学生对鲁达性格分析所作的句子批注,品评人物,教师予以适时点评(言之有理即可,附参考)1、品评人物包括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2、人物性格分析见义勇为,嫉恶如仇:“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厕便来!’”、“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报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等句子莽撞粗鲁,性情冲动:“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饭楼上”、“直娘贼!还敢应口”等句子颇有心计,精中有细:“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登子,坐了两个时辰”、“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等句子慷慨大方、仗义疏财:“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等句子(鲁达性格:见义勇为、嫉恶如仇、慷慨大方、仗义疏财、性急如火、心细如发、有勇有谋、胆大心细、机敏精明等)(六)问题探究:鲁达生活在封建社会,那个时代,他们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他们鲜明的性格,那么我们现在应该怎样看待鲁达这样的人物,你认为鲁提辖有罪还是无罪?我们今天该怎样看待他的行为?1鲁达过失把人打死是有罪的,但是他的行为是值得歌颂的,因为当时社会黑暗,恶人当道,想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来惩罚这些恶人,很难办到,只有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才能让这些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2今天是法治社会,我们对于恶人应当通过法律途径让这些恶人得到应有的制裁,不能简单模仿鲁达的行为任意处罚恶人以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3鲁达这样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让我们通过他们的遭遇来认识黑暗的封建社会我们生活在法治社会,对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义气,独来独往的个人英雄主义应有正确的认识,不可以盲目搬用,要有法制观念,要依法办事板书设计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施耐庵主人公:鲁提辖(绰号花和尚鲁智深)与之有关的情节有: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火烧瓦罐寺等复述故事:(鲁提辖)问(金氏父女)――(鲁提辖)救(助金氏父女)――(鲁提辖)打(镇关西)――(鲁提辖)走一、品评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二、细处品读,精段赏析“三激”:鲁提辖坚定、机智“三拳”:鲁提辖威猛、高强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课时的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