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发展史》第六章-封建社会中期服装
中西服装发展史中世纪服饰

中西服装发展史中世纪服饰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的历史时期,在服装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世纪的服饰具有独特的特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风貌。
本文将从中世纪服饰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中世纪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罗马帝国时期。
自从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人们开始从事农耕和手工业,过上了农耕文明的生活。
这个时期的服饰多样化,常见的有长袍、紧身衣、外套、披肩等。
中世纪服饰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即早期中世纪和后期中世纪。
早期中世纪(公元5世纪至公元10世纪)是一个封建制度盛行的时期,服饰主要是以功能性为主。
男性常常穿着长袍、外套和腰带,女性则穿着长袍和裙子。
服饰的颜色大多是暗淡的,制作材料以粗布为主。
后期中世纪(公元11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一个服饰风格多样、变化频繁的时期。
由于城市的发展和中产阶级的兴起,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服装产业逐渐兴起。
在这个时期,服饰的制作工艺逐渐精细化,服饰的风格和款式也更加多样化。
男性的服饰包括外套、袍子、裤子等,而女性则穿着长袍和裙子,有时还会配上披肩和帽子。
丝绸和绢布成为重要的制作材料,服饰的颜色也更加丰富多样。
中世纪服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封闭性:中世纪服饰多以长袍、披肩等宽松的服饰为主,这种设计可以起到保暖和保护的作用,同时也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
2.艳丽的颜色:尽管早期中世纪的服饰以暗淡的颜色为主,但后期中世纪的服饰则注重提高服饰的丰富度和华丽度,服饰的颜色也更加鲜艳。
3.线条简洁:中世纪服饰的设计注重线条的简洁和流畅,服饰的版型比较直线,对身材的塑造较少。
4.社会地位的象征:在中世纪社会,服饰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贵族和富商常常穿着华丽的服饰,而平民百姓则穿着朴素的服饰。
总之,中世纪服饰是欧洲服饰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和文化的特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世纪服饰从功能性的农耕服饰逐渐发展成为风格多样、款式繁多的时装。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

二、丝织品的发展
• 元明清丝织品的发展中,最突出的是金锦。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 后期服装
库金
金
锦 加金
刻金
在丝线中加入黄金质的 丝线,把金箔贴在线上 成为圆形金线织出的花 纹
用金线盘织在花纹周围 或渗织在花纹中
图案中一部分花纹全用 金线织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 后期服装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 后期服装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 后期服装
棉织品普及的原因及意义
• 原因: • 一、物美价廉 • 二、适用面广 • 三、材料新颖 • 意义: • 棉花及棉织品的普及,是中国服装史上一
次伟大的革命性的变化,从此,棉取代的 丝、麻,占据了服装材料的主导地位。
直接表现在纹样图案 中,来比拟人们对某 些事物的热爱、追求 和向往。
《中西服装发展取花草动物飞禽器皿
的名字中的谐音意义 来传达祝福和希望。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 后期服装
• 4、文字性图案 • 把汉字中的吉祥字直
接绘制于其他图案中, 明确表达一种祝愿。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 后期服装
衣料纹样历史发展
春秋战国 龙凤、动植物、几何形,风格细腻,图形对称工整
汉代 魏晋
云纹和龙凤纹的结合,为前代所未见,增加了动物图案,尤其出现 了汉字吉祥语的图案。纹样风格流畅飞动,打破了单一对称的设计 模式。
出现和佛教相关的纹样,动植物纹样减少,风格拘谨
唐代 宋代
• 风格:继承了明代庄重大方的风格,装饰 性强,反映出清代锦的技术水平。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 后期服装
《中西服装发展史》第七章封建社会 后期服装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指导大纲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指导大纲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西服装发展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的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开拓学生的形象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加深对服装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历代千姿百态的服饰来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服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装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
使学生掌握完备的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及最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两个部分,中国服装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现代社会的服装予以介绍和评说,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
西方发展史同样分为六个时期,突出表述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中西服装史应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中西方服饰演变的脉络。
抓住脉络提纲挈领,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孤立地掌握知识,造成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学习掌握所列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创作思维,引发创作灵感,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具体应用。
由于课时原因,有些章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上课根据其阅读情况,适当提问。
中国服装史: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第一节原始社会的服饰状况第二节原始人类的服装动机第三节服装起源与人类生产劳动的关系第二章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第一节影响人类服装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二节服装变化的现象第三节人类服装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朦胧与萌芽第一节最早的缝纫工具和身体饰物第二节纺织工具和麻毛丝织物第四章奴隶社会服装——积淀与定型第一节原始信仰及其对服装观念的影响第二节礼服与冠服制度第三节冕服第四节两种基本服装形制: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第五节服装礼仪和社会民俗第五章封建社会前期服装——成熟与融会第一节丝绸与丝绸之路第二节楚汉袍服第三节魏晋南北朝衣衫第四节男子冠巾与时尚第五节女子发式及时尚第六章封建社会中期服装——绚丽与素雅第一节纺织印染与衣料第二节唐宋官服第三节唐代女服第四节唐代女妆第五节宋代女服第六节服饰时尚与百工百衣第七章封建社会后期服装——寓意与腐熟第一节衣料与图案的新变化第二节辽金元的民族服装第三节明代官服第四节明代妇女服装第五节清代官服第六节清代妇女服装第七节明清服饰时尚第八章近代社会服装——锐变与革新第一节晚清时期服装第二节辛亥革命后的男装第三节新文化运动后的妇女服饰第四节近代中国民族服装的发展第五节20世纪下半叶服装西方服装史:第九章古代服装——源头与迁徙第一节古代西亚与北非服装第二节古代欧洲的服装第十章中世纪服装——华美与肃穆第一节拜占廷服装第二节5-12世纪西欧服装第三节哥特式服装(13—15世纪)第十一章近代前期服装——矫饰与纤柔第一节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中—17世纪初)第二节第二节巴罗克时期(17世纪)第三节洛可可时期(18世纪)第十二章近代后期服装——嬗变与流行第一节工业革命及其对服装的影响第二节男装的嬗变第三节女装的流行第四节时装设计师第十三章20世纪服装(上)——成熟与经典第一节世纪之交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服装第二节20世纪20年代服装第三节20世纪30年代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服装第四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及20世纪50年代服装第十四章20世纪服装(下)——大众与多元第一节20世纪60年代服装第二节20世纪70年代服装第三节20世纪80年代服装第四节20世纪90年代服装第十五章综合分析——中西服装跨文化比较第一节中西服装发展轨迹比较第二节中西服装文化差异性特征分析四、学时分配本课程坚持适用、够用的原则,将教学要求分为了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相关图片,适时结合相关视频,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
中西服装发展史 中世纪服饰93页PPT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1、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非洲 2、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3、有勇气承担命运这才是英周恩来 5、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中西服装发展史》中世纪服饰共93页文档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免费下载】中西服装发展史打印

在古罗马中,只有帝王才有权穿紫色的宽松长袍在埃及中期王国时,标志王后权威的头饰是兀鹰的形象骑士装上面的徽章是表示骑士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女服最引人注目的是头饰,达到离奇古怪的程度。
文艺复兴盛期,女子服装最大特色是的流行巴洛克风格起源于意大利团领袍衫亦称圆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饰,当为常服宋朝官员的朝服有严格的用色规定,不同等级有着不同等级的用色标准,赵普身为宋朝的宰相位高权重,他上朝应穿的朝服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的人物多戴明代妇女下裳多穿裙,裙子的颜色尚浅淡,裙幅初用六幅,到明代末年开始用八幅,十幅,行动起来犹如水纹。
文艺复兴盛期的男装有何特点?唐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是最为灿烂的一章,请简述其原因。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
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
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31近世记的划分文艺复兴时期、巴罗克时期、洛可可时期。
在衣裳上都绣有图案以与冕之等级相符,共有12种图案,称为十二章纹。
十二章纹:一曰日,二曰月,三曰星辰,四曰山,五曰龙,六曰华虫,七曰宗彝,八曰藻,九曰火,十曰粉米,十一曰黼,十二曰黻。
十二章纹不仅是服装上的服饰图案,而且还寓有极强的政治与道德意义,同时也成为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符号。
阴阳五行在服装上的体现:阴阳五行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种十分博大精深的哲学和社会思想,深刻地影响着古代人们的宇宙观以及科学技术和其他文化。
其源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在商周时代已有强烈的表现,在服装的服饰、色彩上表现尤为突出。
商周时对上衣下裳的色彩搭配也有相当多的规定。
由于对色彩功能的极端重视,夏商周三代都崇尚不同的颜色,并在所有文化之中表现出来。
夏商周的服装观念,深受原始信仰的影响,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又以国家的名义制定成制度,在朝服中体现出来。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指导大纲

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指导大纲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中西服装发展史》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西服装发展史》课程是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与识别能力,正确的处理传统与现实、民族与时代的关系,继承中西方服装文化的优秀遗产,开拓服装设计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开拓学生的形象设计思维。
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审美情趣,加深对服装的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通过历代千姿百态的服饰来洞察其中的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
并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服装的历史演变脉络,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服装特点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意识对服装发展的影响和内在关系。
使学生掌握完备的服装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服装发展的历史及最新趋势,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水平和审美修养,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内容分为中国服装史和西方服装史两个部分,中国服装史划分为六个时期,分别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前期、中期、后期和近现代社会的服装予以介绍和评说,各个历史时期侧重不同的方面。
西方发展史同样分为六个时期,突出表述不同时期的服装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学习中西服装史应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中西方服饰演变的脉络。
抓住脉络提纲挈领,而不应不加理解、缺少纵向与横向联系孤立地掌握知识,造成学习枯燥,记忆困难。
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教学环节学习掌握所列内容,并运用所学知识,启发创作思维,引发创作灵感,在服装设计中加以具体应用。
由于课时原因,有些章节要求学生自己阅读理解。
上课根据其阅读情况,适当提问。
中西服装发展自测习题史答案

《中西服装发展史》自测习题答案冯泽民编2010.9←第一章人类服装的起源←一.单选题← 1.D 2.C 3.A 4.C5.C 6.B 7.D 8.C 9.D 10.C←11.A 12.C 13.B 14.B 15.B←二.填空← 1.皮肤着色、文身、人为变形← 2.肤色较浅的人群,肤色较深的人群← 3.裸态生活期、兽皮叶草与装饰期、纤维织物期← 4.宗教信仰,象征标识,异性吸引,装饰审美← 5.欧洲及北美大陆、印度、中国←第二章人类服装的共性特征←一.单选题← 1.B 2.A 3.C 4.C 5.B 6.A 7.B 8.C 9.B 10.C←二.多选题← 1.ABCD 2.ABC ?应BCE 3.BCDE 4.ABCDE 5.ABC ←三.填空题← 1.物质功能、精神功能← 2.政治思想和人文、科技和经济、习俗心理和时尚← 3.阻力与动力、渐变与激变、外因与内因← 4.人、服装、环境← 5.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第三章原始社会服装←一.单选题← 1.B 2.D 3.C 4.B 5.D 6.D 7.D 8.B 9.A 10.D←二.多选题← 1.ABCDE 2.ABCD 3.AB 4.AC 5. ABCD←三.填空题← 1.骨针、纺坠 2.颈 3.4千7百年← 4.颈饰、耳饰、臂饰、手饰← 5.碧玉、玛瑙、石英、大理石、象牙←←第四章奴隶社会装←一.单选题← 1.B 2.C 3.D 4.A 5.A 6.D 7.B 8.D 9.B 10.A←11.C 12.A 13.B 14.A 15.A 16.B 17.A 18.C 19.B 20.A←二.多选题← 1.ACD 2.ABCDE←三.填空题← 1.上衣下裳、上下连属 2.五服← 3.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4.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5.袆衣、揄狄、屈狄←第五章封建社会前期服装← 1.D 2.B 3.A 4.D 5.C 6.D 7.B 8.D 9.B 10.C←11.A 12.A 13.B 14.D 15.A←二.填空题← 1.楚汉 2.汉,殓 3.刘氏冠,进贤冠,通天冠,貂禅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时期服饰
• •
•
男子一般着圆领襕衫、戴软角幞头 女子一般着艳丽大袖衫,以穿男装为时尚。 披帛、帏(wei)帽盛行。 女子面妆华丽繁复
唐代贵族男装
唐代贵族女装
宋代时期
• 男子一般着右衽襕衫,头戴巾帽、硬角 幞头 • 女子一般着有绶环的素雅儒裙,披帛、 花冠,出现缠足
硬 角 幞 头
阑 袍
二、唐代官服
鹤氅
直掇
道衣
第三节 唐代女服
• 唐代是中国服装文化史上最为发达的阶段。政 治开放,思想活跃,服装款式也比前朝解放的 多,唐朝女装可以称为时装,变化迅速展示性 强。化妆美容的流行也非一般年代可比。
• 初唐时,女装就不 再流行深衣,而改 为上衣下裙,上身 着窄小的“襦”
唐代女装基本形制
• 领口很低,更有一种u型 领,把整个前胸都袒露 出来,在襦的外面,套 两裆或半臂,都是短袖 外衣,领口低于内襦, 所以虽有披帛(长围巾) 半围,前胸仍裸露着。
第六章 封建社会中期服装
——绚丽与素雅
• • • • • •
第一节 纺织印染与衣料 第二节 唐宋官服 第三节 唐代女服 第四节 唐代女妆 第五节 宋代女服 第六节 服饰时尚与百工百衣
第一节 纺织印染与衣料
• 隋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鼎盛 时期,科技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丰富的 经济基础刺激了社会对服装的需求。 • 当人们满足了物质需求的时候,便会开始 要求精神需求。这种需求便来自于人们对 社会的认同感。
品色服
• 天子用黄袍及衫,并对不同品级官员的服 色做了规定 • 这种以服色来区别官阶的服饰,称为品色 服 • 品色服的出现,是唐代印染技术高度发展 的结果
左三位为初唐官员朝服形象,第四位为东罗马使者,第五位 为高丽国使者。
唐代的冠帽制度
• 幞头:历经千年历史,形成帽身端庄丰满, 展脚,扩大视觉空间,虚实动静结合,脱戴方 便,华贵而又轻松活泼,流行至明末清初。 • 原名折上巾,由汉末魏晋幅巾演变而来,至 北周武帝裁为四脚名为幞头。
四、幞头形制的变化 • 至宋成为男子主要首服。 • 官宦直脚幞头 • 硬脚幞头 • 仆从乐人、交脚和曲脚幞头
五、宋代文人的巾帽 • 进贤冠 • 幞头 • 东坡巾
七、命妇服饰 • 袆衣、鞠衣、朱衣、钿(dian)钗礼服、 常服 • 常服为真红大袖衣,以红生色花罗为领子, 红罗长裙,红霞帔(pei),药玉坠子,红罗 背子,黄红纱衫,白纱裤,黄色裙,粉红 色纱短衫。
• 隋代的丝织遗物迄今还没有重大发现,但在史书 论述中,有这样描述:即隋炀帝对洛阳西苑yuan 的经营和沿运河南游的铺排,除衣物之外,连拉 船的彩绸,树上的绢花,都是丝织品。这样的挥 霍浪费,如没有大量的生产是难以保证的。 • 隋朝创造出用木板雕出花纹,然后将布夹入加以 染色的技术,并用多套色镂空版印花
软脚幞头 • 平头小样,武家诸王样,顶部高而前倾, 分为两半 • 内样巾子,顶部大而圆,分两半府向前额 • 官样巾子,顶上突高,小头尖圆而不前倾 硬脚幞头 • 朝天幞头,展脚幞头
通天冠 • 通天冠是级为最高的冠帽,是皇帝的礼冠 (又称高山冠) 形制特点: • 颜题-帽圈形 • 帽身向后旋转倾斜 • 帽前金博山成圭形 饰王字或附蝉 • 冠上有珠玉装饰 • 帽身有直线纹 即通天冠梁数
盛唐 联珠猪头纹锦覆面斜纹纬锦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出土联珠大鹿纹锦纹样
唐绫
• 唐代的缭绫是众多纺 织品中最重要的衣料 之一。 • 缭绫是一种有冰纹状 的斜纹织物,为唐代 的贡品,其品种也颇 繁多。
宋缂(ke)
• 北宋时彩锦有四十多种,到南宋发展到百 余种,并产生了在缎纹底上在织花纹图案 的织锦缎 • 宋锦的特点在于品种更为丰富,工艺更加 精细。 • 宋代最具特色的丝织品是缂丝
唐代纺织品发展
• 唐代的纺织品以麻织品和丝织品为主。分布在 河南河北以及四川,江南等地。唐代还建立了 官府丝织业机构——少府监下的染织署。 • 唐代的丝织产地遍布全国,花色品种也极为丰 富。仅绫一类,各地就有很多品科,其中最著 名的是缭绫。另外还有“轻容”,这是一种最 轻的无花薄纱,也是传到今天的“毫州纱”。
• 衫,单衣,有坦胸贯头,对襟和右衽大襟, 袖子有窄袖大袖之分。 • 领有交领,方领,圆领之外还有翻领。
• 半臂:一种短袖或无袖的上衣,可穿于内 外,内者短衣,外者长衣,但大多及于腰 间,可突出女性身材,两袖宽大而平直, 长不掩肘,不可单独穿用。
• 帔帛:唐代女子常用披巾,是与上衣相配 套的一种装束。一条轻纱罗裁成的宽幅长 巾,印染或织绣花纹图案,披绕双肩或背 后,两端左右下垂,参差不齐,也可绕与 臂上,一副轻柔潇洒风情万种的韵味。 • 唐代女装很有代表性的一种饰物 自秦汉已有唐代形成风气影响波及宋明清 至民国,后演变成披巾——围巾。
唐代官服形制:
1、圆领长袍;领座、袖口、衣裾边缘贴边 2、前后直裁,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 接成横斓(斓衫袍),革带束腰,衣袖分直 袖式和宽袖式 3、直窄袖 ,宽袖, 皆可穿 4、配乌皮六合靴
体衣与品色服
• 体衣按功能分类:朝服、公服、常服 • 朝服、公服仅为正式朝廷活动时所服,颇 为烦琐 • 常服则较为普遍,是帝王贵臣以致百姓的 常用服装,足以代表时代的主流风尚。
• 当然,随着时代推移,联珠纹也有相应变化,典型 特征是越来越“中原化”,如联珠圈逐渐变为卷 曲连贯的唐草纹,主题纹样也出现有中原风味的 舞凤等形象。
陵阳公样
• 这种对称的纹样,包括对狮、对羊、对鹿、对凤、 对马等,以团窠为主体,围以联珠纹,中央为各种 动物纹样,风格秀丽华美,颇具特色。
纹样发展阶段
宋代男子的一般服饰
1、袍 广身宽袖 紧身窄袖 2、襦袄 3、短褐(贫苦百姓穿用) 4、褐衣 (隐士道士/麻布毛织物) 5、衫 (内穿的小衫和长衫)紫衫
宋代男子的一般服饰
短褐(贫苦百姓穿用)
6、直掇(中部中缝线通到底的长衣)
7、道衣 (斜领交裾,衣身宽大) 8、鹤氅 (羽衣,披在外面) 9、背子 (腋下开衩的长袖长衣) 10、半臂(短袖长衣)
• 唐代服饰文化背景:公元618年,唐朝建立, 经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代出现空前繁 荣,国家强大,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对 外来文化采取开放包容的态度。 • 形成唐代服饰雍容大度,百类竞呈。
唐代冠服制度
• 冠服制度: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 的儒学 • 黄色成为帝王专用色 • 吸收胡服的某些成分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 合,形成具有唐代特色服饰。 • 缺胯袍、半臂、大裤口
• 宋代还发明了用石灰和豆粉调制出来呈现胶 体状的浆来代替腊进行涂绘和纺染的技术, 为推广纺染技术提供了条件。 • 这种被称为“药斑布”的花布在民间广泛流 传,那种蓝白相间的格调,和宋代的朴素雅 致的服装风格极为协调。
二、唐绫宋缂新品呈现
• 隋唐至宋的纺织物尽管有丝、麻、棉等, 但仍以丝织品为衣料的主体。 • 从纺织、印染的产量上看,也是丝织品居 首位。 • 隋代的丝织品储存于洛阳的数量最多,到 隋朝亡国十多年后,唐代宫廷都没用完, 而唐代的丝织品每年产量更是数以万匹计。
三省六部
• • • • • • 三省 中书省:掌管表章,拟写诏敕等 门下省:负责规讽帝王过失,谏议之事 尚书省:重要的务实部门 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官僚制度对服装的影响
• 唐宋官僚机构的改革,对服装产生深远的 影响,这种规范化、简约化、明了化的官 僚机制和一大套详细而完备的官服制度, 使服装的符号性更为鲜明突出,数百年官 服的威风不减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典 范。
三、衣料上的纹饰与图案
• 衣料上的纹样与图案最能表现时代的风尚, 反映出社会文化的主流倾向。 • 织锦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联珠纹,以及对 称格式的图案组织——陵阳公样
联珠纹
• 纹样主体之外有一圈圆 珠围绕,而主体纹样也 多以外族风格的动物纹 为主,尤其带有鲜明的 萨珊波斯风格,如翼马、 鹿、野猪、鸾鸟等。
宋代官服
宋代的文化背景 • 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 • 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 • 强化思想控制,发展程朱理学 • 经济繁荣推动丝织棉纺手工艺发展 • 棉布的增量提供了新的衣料 • 刺绣及手工印染技艺,形成民间服饰艺术的 基本格调
宋代的官服制度
官服包括祭服、朝服、公服、时服 一 、祭服 • 起用了古代全部六种祭服,略有省改,但 长期处在群臣的争论中,多次改制,最为丰富多彩,绚丽夺目变化万 千中又风格协调,充分表现出唐代繁丽奢 华的服饰之风。 • 隋至唐初,长裙曳地,裙腰及胸,下摆圆 弧,裙形瘦窄,裙上多绣花纹,多幅长裙 有单色和多色之分,多色称为间色长裙或 裥群,以朱绿、朱黄、黄白相间常见。
• 单色以红紫黄绿青及白色为流行色。 • 盛唐流行 花笼裙和百鸟裙 • 花笼裙:细软轻薄半透明单丝罗制成的花 裙,上用金银丝彩线绣成花鸟装罩在裙外。 • 中唐至五代,裙拖加长,裙围加宽,多褶 裥。(宽大适体,行时飘然,显出女性柔 美)
缂丝形制
• 以本色生丝为经,彩丝为 纬,用于手工采取通经断 纬的织法织法出正反面花 纹色彩相同的织物。 • 宋代缂丝的纹样题材一般 以简单的几何形花纹为主, 色彩主要是平涂的块面, 还没有使用晕色匹配,故 色彩层次不够丰富,但有 的已使用金线作地纹,增 强了装饰效果。
南宋、北宋缂丝比较
• 北宋时缂丝主要用于 服装的装饰上,缂法 较简单,纹样结构即 对称又富于变化,力 求实用。 • 南宋则从实用转向于 欣赏,并发展成独立 的艺术织品,采用细 经粗纬的纬起花法, 以唐宋名画家书画为 缂丝内容,使丝织技 术与艺术结合起来。
唐锦
• “锦”,为丝织品中极华丽的一种,除此之外, 代表当时织造工艺最高水平的面料,尚有绫、罗、 布等等,装饰技法则有绣、染、缂丝、织成等, 纺织品的用途,除了用作衣料,还用于室内外环 境的装饰点缀、赐边易货等场合。 • 在中原民族,锦却不作衣料之用,在服饰中出现, 也多是衣边、鞋袜、腰带、半臂(一种极短的开 襟背心)等,更多的用于室内外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