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心理学
心理学角度分析说谎

心理学角度看待说谎1、研究表明:从我们学会说话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学会撒谎了;2、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在一天的时间里会说两次大的谎,1/ 3的谈话都会含有某种形式的欺骗,80%的谎言没有被揭穿,超过80%的人会为了获得一份工作而撒谎(大部分人说他们觉得雇主并不希望求职者坦言自己的背景和经历);3、揭穿谎言的时候,公众所掌握的技巧其实比随意猜测好不了多少;4、调查发现:很多相处良久的伴侣也很难发现自己的另一半正在撒谎。
很多结婚多年的夫妇之所以能够长期厮守,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无法识破对方的谎言;5、人们之所以无法察觉谎言,是因为他们将自己对各种行为的看法当作了评判的基础,但这些行为其实与欺骗无关;6、说谎者通常会从心理上与谎言保持距离,所以在说话的时候很少提到自己或个人感受;7、如果有人向你提了一连串的问题,问你上周都做了什么。
你很可能已经不记得很多琐碎的细节了,如果你是一个诚实的人,肯定会坦言自己已经忘记了,但说谎者却不会这么做。
当说到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信息时,他们似乎都具备了超强的记忆力,而且通常都会“想起”哪怕是最细枝末节之处。
8、能够辨别谎言的真实线索就是人们的遣词造句;9、说谎者的描述通常缺少细节;10、说谎者说话时停顿和犹豫不决的情况比较多;11、说谎者为了与谎言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会尽量避免使用指向自己的词语,比如“我”;12、说谎者不会谈及自己的感受;13、对于说真话者可能忘记的琐碎细节他们却记得一清二楚;14、真心的笑容并不仅仅涉及颧大肌的活动,同时还会关乎眼睛周围的眼轮匝肌。
当露出真心的微笑时,这些肌肉会绷紧,把脸颊往上拉,同时把眉毛往下拉,从而在眼角周围产生微小的细纹。
眼部肌肉的收缩是无法随心所欲加以控制的,“只有内心的甜蜜感才能够让它们动起来”;15、研究表明:经常真心笑的人比假笑的人在工作、生活、爱情树上更加顺利;16、研究表明:通过操控人的记忆,就可以让他们回忆起根本就没有发生过的事情;17、暗示的欺骗效果并不仅仅会让世界上的领导人把虚构的故事当作事实。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儿童可能模仿周围人的说谎行为,将其作为一种 社交手段。
寻求关注
有时儿童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或获得关注而说谎 。
自我保护机制
逃避惩罚
儿童可能因为害怕惩罚而 说谎,以试图掩盖自己的 错误行为。
维护自尊
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儿童可能会说谎以掩饰自 己的失败或不足。
避免冲突
在面临冲突时,儿童可能 会说谎以避免更大的矛盾 或纷争。
说谎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01
02
03
普遍性
说谎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普 遍存在的现象,几乎所有 儿童都会经历说谎的阶段 。
发展性
随着儿童认知和语言能力 的提高,说谎行为会逐渐 复杂化,从无意说谎向有 意说谎发展。
影响性
说谎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发 展和社会适应具有重要影 响,需要引起家长和教育 者的关注。
说谎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地位
应对孩子说谎的策略和方法
介绍了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面对孩子说谎时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包括倾听、理解、引导等。
强调辩证看待孩子说谎的意义和价值
深入了解儿童心理
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正确应对孩子说谎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促 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通过辩证看待孩子说谎,可以更加深入地了 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明确表达对孩子诚实行为的期望和奖励
家长应该明确表达对孩子诚实行为的期望和奖励,让孩子知道诚实是值得赞赏和鼓 励的。
当孩子表现出诚实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强化孩子的积极行为。
通过明确的期望和奖励,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逐渐形成诚实的习惯。
提供正面榜样,以身作则
1
家长应该提供正面榜样,以身作则,成为孩子学 习诚实的榜样。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说谎不是人类的堕落,是人类的天性,哄骗和察觉谎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说谎有利于生存,创新,社交。
下面是我整理的读后感,盼望对大家有关心!《谎言心理学》读后感[篇1]: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解每个人为啥都会说谎。
马克吐温说,大家都在说谎,每一天,每一小时糊涂时,沉睡时(善意的谎言)。
说谎不是人类的堕落,是人类的天性,哄骗和察觉谎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说谎有利于生存,创新,社交。
一、人类是说谎的动物。
1.大部分是没有恶意的,主要是人的天性。
人类说谎,大部分是源于社会性本质。
(社会性本质:马克思曾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人在社会中,不仅需要保持与别人的关系,又要考虑自身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还要考虑怎么回应四周人的行为和反应。
为了快速处理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速率,人脑体积开头增大,决策力量越强,社会智能被提出。
人的智能,不单单是为了适应自然环境,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关系。
人类有了高智商之后,发觉哄骗能提高生存力量,从而说谎成为了人类生存的一种力量。
3.不光是人类,近亲类动物——灵长类动物也会说谎,说谎需要肯定的智商才能消失。
二、孩子如何学会说谎。
9个月的孩子,为了融入群体,可能会跟着四周的人笑或者哭;4岁的孩子,可能会拿了饼干,但是会说谎是没拿,甚至把错误怪罪到别人头上。
(3岁的孩子可能承认,4岁的孩子可能撒谎,这中间差别,科学家解释为心智理论,即知道别人不知道自己所思所想)。
三、识破说谎者并不简单。
1.识别说谎,观看面部表情,一般状况下表情会反应人的真实情感。
2.说谎胜利的机率,比我们想象中大,大部分人高估别人会发觉自己说谎的力量。
3.说谎仪器并不肯定牢靠。
测谎仪器是通过检测几种生理指标(血压,呼吸速率),来结果描绘在匀速移动的纸条上,通过观看纸条上的波动线来推断人是不是有在说谎。
测谎仪成立的前提是说谎过程中真的存在成功变化,但人的血压降低也不仅仅是由于说谎四、人为什么会哄骗自己。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引导孩子认识说谎的危害性
解释说谎的含义 和后果
举例说明说谎可 能带来的负面影
响
引导孩子思考说 谎的动机和原因
提供正确的沟通 方式和解决问题 的方法,以避免
说谎的发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05
家长和教育者 的责任
树立榜样作用
家长和教育者应 该以身作则,诚
实守信
家长和教育者应 该引导孩子认识
引导孩子正确表达:教孩 子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和 感受,避免使用谎言来达
到目的
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道德观念:让孩子理解说 谎是不对的,诚实是美德
责任感:让孩子明白说谎 的后果,学会承担责任
教育方式:通过故事、案 例等方式,引导孩子理解
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家长榜样:家长要以身作 则,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
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媒体影响、社会价值观等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孩子的个性、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引导孩子正确面对问 题等
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
家长和教育者应 该以身作则,树
立诚实的榜样
引导孩子认识到 说谎的危害,培 养他们的道德观
念
鼓励孩子说实话, 给予他们足够的 信任和支持
帮助孩子建立正 确的价值观,培 养他们的责任感
儿童心理学如何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目录
01 儿童说谎的普遍性 02 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待说谎 03 辩证看待孩子说谎 04 如何纠正孩子说谎 05 家长和教育者的责任
01
儿童说谎的普 遍性
儿童说谎的年龄段
4-5岁:说谎行为逐渐增多, 开始学会用谎言来逃避惩罚
6-7岁:说谎行为达到高峰, 开始学会用谎言来获取利益
说谎行为的心理学

说谎行为的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于对自身或他人利益的考虑而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和日常生活中的小谎言不同,在司法和临床医学等专业领域,对当事人陈述真实性的识别则关系重大。
正是由于这些来自实际社会工作的需求,心理学家对说谎行为的研究始终都是与人们对说谎的识别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国际关于说谎行为及其识别的研究文献中,deception和lie经常是通用的,为避免歧义,本文一律取“说谎”意,即在明知真相的情况下故意对事实进行隐瞒、歪曲或凭空编造虚假信息以误导他人的行为。
以下是心理学家对说谎行为研究的成果。
1、说谎行为存在的意义探究心理学家通过要求被试品尝饮料味道的实验发现:12岁的儿童就已经完全具备了和成人一样的能力来控制他们的语言和外在的行为表现,以掩饰自己的真实感觉。
说谎行为如此普遍,如此根深蒂固,引发学者对其存在的意义进行探究。
语言作为人类首要的沟通工具,是欺骗行为的重要载体。
为什么人可以通过说谎来欺骗对方?心理理论认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有表征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包括他人的知觉、意图和想法。
对心理状态的认知是日常生活认知的核心,在日常生活认知中人们总是论及他人的心理状态、推知他人的意图和观念,并通过推测心理状态而预测人们的行为。
这就为说谎提供了可能性,比如A了解到B和自己看到的不一样并利用这一认知去组织谎言,进行欺骗。
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
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
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人类个体本质是自私的,但是也存在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基于互惠的利他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一方试图利用对方对其互惠的信赖,就会产生欺骗。
说谎行为本身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并且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识别。
一些进化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为了更好地防止谎言行为合理化,有助于说谎行为的成功;同时,通过自我欺骗个体的心理处于更加和健康的状态,有益于个体的整体适宜性。
心理学之谎言读心术

心理学之谎言读心术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谎言。
无论是善意的小谎言,还是恶意的欺骗,都可能对我们的人际关系、工作甚至生活造成影响。
而心理学中的“谎言读心术”,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帮助我们揭开谎言的面纱,洞察他人真实的想法。
要理解谎言读心术,首先得明白人们为什么会说谎。
有时候,人们说谎是为了自我保护,避免受到批评或惩罚;有时候是为了获取利益,比如在职场上为了争取晋升机会而夸大自己的成绩;还有时候是为了维护关系,不想让对方伤心或生气。
无论出于何种原因,说谎者在心理和行为上都会表现出一些蛛丝马迹。
从言语方面来说,说谎者的话语往往缺乏细节。
当一个人在讲述真实的事情时,他能够清晰地回忆起各种细节,包括时间、地点、人物的表情和动作等等。
而说谎者由于是编造的内容,往往只能给出一个大概的框架,对于具体的细节则含糊其辞或者前后矛盾。
比如,当你询问一个人昨天的行踪时,如果他说“我昨天出去了”,但却说不出具体去了哪里、做了什么,这就可能存在问题。
另外,说谎者在回答问题时可能会重复提问者的问题。
这是因为他们需要时间来构思谎言,通过重复问题来争取思考的时间。
比如你问“你昨晚是不是去喝酒了?”,对方回答“我昨晚是不是去喝酒了?没有啊。
”这种重复就显得有些不自然。
语速和语调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线索。
说谎者可能会突然加快语速,试图尽快结束对话,以免露出破绽;或者语调变得比平时更高,显得有些紧张和激动。
除了言语,非言语的线索同样能揭示谎言。
肢体语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比如,一个人在说谎时可能会避免与你眼神接触,或者眼神游离不定。
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摸鼻子、挠头或者摆弄手指,这些小动作往往是内心紧张和不安的表现。
还有,说谎者的姿势和动作也可能会显得僵硬不自然。
比如,原本放松的坐姿突然变得笔直,或者双手紧紧交叉在胸前,像是在自我保护。
面部表情也能透露出端倪。
真正的笑容是由眼睛周围的肌肉带动的,会出现鱼尾纹;而假笑往往只是嘴角上扬,眼睛没有相应的变化。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

《说谎心理学》读后感《说谎心理学》读后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谎言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大量出现。
无论是瑕疵的谎言,还是高明的谎言,都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这种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作者保罗•埃克曼斯基于这一现状,写下了这本名为《说谎心理学》的书,来告诉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
阅读这本书,我收获颇丰。
起初,我对书的标题相当好奇,直到阅读完成,我才真正意识到说谎所体现出来的复杂思维过程和行为形式。
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作者深入浅出的论述、各种事例的阐述和充满幽默的语言十分喜欢。
在我的印象中,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极具悬念,层层递进地揭示说谎者的思维过程、人际交往、以及针对不同目标的各种谎言。
此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作者所分享的心理学知识,这让我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
通过几个真实的案例,我了解到了说谎者隐藏在自己和周围人周围的环境之中,而对于说谎者的损害计划和建议处理方法的探索,更让我受益匪浅。
而且,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说谎者经常可以挣扎出生死存亡,因此说谎者的表演也是一种独特的学问。
总之,《说谎心理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关于谎言的深层次内容,让人们不再贪图一时欢乐或财富。
我们应该知道谎言中隐藏的是什么,从而更好地识别并拒绝谎言,这样可以保持一个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因为说谎者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伤害他人,事实上,人们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生活和工作。
最后,我想说,作者埃克曼的思维广泛,对于写下这样一本充满谎言的书而言,这本书可以说是创意十足。
院内,他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闪闪发光的世界,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简单而有力的思考。
另一方面,他的文笔也非常棒,无论对于研究学学生还是其他专业人士来说,阅读了此书都会有所收获。
我个人强烈推荐此书,相信读过此书后的您会有所收获,这不会让您失望。
教你识破谎言的心理学

教你识破谎言的心理学心理学研究表明,说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是人类适应群体生活的必备技能。
每个人每天都在说谎,个体说谎行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化的一个过程,许多谎言是下意识的直接反射,说谎会不经意的产生。
生活中我们需要谎言,但是说谎要以向善为目的,恶意的谎言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伤害,让受欺骗的人心理产生巨大的愤怒和痛苦体验。
下面从心理学角度教你如何识别谎言,以尽量避免受欺骗和伤害。
易受骗人群我们先来看看你是不是易受骗人群。
请对照以下内容自测一下。
1、缺乏社会经验、思想单纯的人容易受骗。
比如我们在校读书期间不少人都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
2、易受心理暗示的人容易受骗。
我们熟悉的春晚小品《卖拐》,赵本山就是用心理暗示的手段成功骗到了范伟。
3、自我意识弱、依赖性强、缺乏主见、易从众的人容易受骗。
比如现在微信上常常出现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假信息,你本来是不信的,但是大家口口相传,自己熟悉的朋友推荐给你,加上高点击率及看似权威的发布者,你就开始深信不疑了。
如何识破谎言?大部分人在说谎时都会努力掩饰,但控制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心理学家指出了以下几种与说谎有直接关联的线索。
1.面部表情特征眼神:瞳孔放大、眼神飘忽不定、专注地盯着你的脸,不看你的眼睛。
说谎者眼神容易干燥会导致过多眨眼。
眼睛向右上方看(说真话时向左上方看,这种“眼动”是一种反射动作,很难控制)表情:假笑,或忍不住偷笑。
鼻孔扩张。
表情不自然, 脸部肌肉突然短暂地抽搐几下。
2.声音特征说话停顿多、使用“嗯”“呃”等词,语速慢,小心用字遣词。
也可能话速加快,将早已编好的谎话尽快说完。
更多的逻辑和言语错误。
说话音量和声调突变;突然大声、高音。
3.肢体动作特征抠衣角、拽衣领、摸脖子或拨弄头发。
用手掩口或用食指掩着上唇。
频频吞咽口水及舔口唇。
抓面颊或耳朵。
掰手指关节或转动指环。
双腿轻微发颤。
下意识的用食指或手背蹭一下鼻子,不自觉地经常摸鼻。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来测试对方有没有说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说谎的动物:我们的智慧因欺骗而得益每一个团体成员都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生存下去并繁衍生息;而在争夺食物与配偶时,又都必须学会利用别人、用谋略胜过他人--至少要知道如何避免同样的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越懂得预计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以及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存活的机会就会越大。
这无关道德,只为生存。
--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巴别塔之后》在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719年出版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中,主角鲁滨孙·克鲁索(Robinson Crusoe)只身漂流到荒岛上。
为了存活下去,他要自己建造遮风避雨的居所、采集食物,并时刻抵御外来的侵犯。
他挖了个洞穴,用石头和木材制造了些工具;他打猎、养羊、种玉米,甚至学会制作陶器。
最初的年月里,在荒岛上陪伴他的只有一只鹦鹉,大约15年后,鲁滨孙从一群土著手中救下了一个野蛮人,从此这位被命名为“星期五”的男子就成了鲁滨孙的同伴。
他教“星期五”讲英文,并使“星期五”信仰基督教。
后来他们一起从野蛮人手中拯救出其他的囚徒,并开始建立一个小型社会。
后来,科学家在对人类智慧进行研究时,常常引用鲁滨孙这个神话一般的故事。
据称,我们人类是因为驾驭自然环境、对石头等熟悉的物件有了新的使用方式、制作工具,并且用新的方法来运用我们的身体,才变得强壮聪慧。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能有效运用上述工具的物种在演化中得以存活,其大脑也越来越发达。
身为人类,我们就是这种有良好适应能力的物种。
所以,不难看出这个故事为什么迷人:这让人类显得高贵、灵巧且聪明。
不过,这种说法对于我们非凡的心智能力而言,还不能提供最完美的解释。
人类的大脑也许是演化史上最令人赞叹的成就--同时也是最神秘难解的奇迹。
原始人的脑容量仅为现代人的1/3;大约在150万~200万年前,人类祖先的脑容量开始以相当快的速度扩展,科学家始终不知道原因。
大脑极耗资源,它的质量只占人体的一小部分,却消耗了人体1/5的能量。
增大的脑容量需要消耗更多的食物,而获得更多的食物则代表着可能遭遇更高的风险,因此,我们的智慧显然是危险的奢侈品。
我们的大脑尺寸比猩猩的大脑大上许多,这就难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和猩猩住在相似的环境中,而且和它们的DNA有98%完全一样,但在某个演化的时间点上,我们却将它们远远地甩在身后。
就好像陶比和莎拉这对能力相当的双胞胎一样,在刚刚入学的前几年,两个人的成绩相仿;然而从某个学期开始,陶比开始大幅度领先,他可以回答非常复杂的问题,而且在每次考试中都有杰出的表现,但莎拉却表现平平。
如果不是靠作弊,这种现象就值得深思了。
对于人类为什么会拥有较高的智能,近数十年来有一种新的解释,就是“善于欺骗”这一能力使人类拥有了高智商。
这个理论之所以萌发,是因为某位科学家注意到了在鲁滨孙的故事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其他人的出现。
※·※·※在现代学术圈中,像尼古拉斯·汉弗莱(Nicholas Humphrey)这种通才型的学者可以算是稀有动物。
他主要的学术兴趣是研究人类大脑的功能,并忽略学术间的界线,同时不想在搜集论据上耗费太多精力。
他采用的方法是对其他研究者探究的课题进行重新构思,然后提出自己的大胆假设,并等着其他学者花上好几年的时间进行筛拣验证,来证明他的论点。
而在别人为此花费大量精力时,他已经把注意力放到别的事情上去了,而等到他人的结论出炉时,往往证实了汉弗莱的大胆推论是正确的。
(“The Social 1976年,汉弗莱独具风格地介入了对人类演化的争议。
在《智力的社会功能》Function of Intellect”)一文中,他挑战了认为人类智能是“我们的祖先必须对抗自然环境才演化而成”的传统观点。
他说,我们之所以持有这种传统观点,原因之一就在于我们误读了《鲁滨孙漂流记》一书。
我们误以为,鲁滨孙的难关是在他必须依靠自己才能活下去的、独处的那几年,而事实上,或许“星期五”的出现,才是鲁滨孙真正试炼的开始,因为他必须学习(或是再学习)跟他同样聪明的生物的沟通及合作。
所幸“星期五”对鲁滨孙非常忠诚,但如果“星期五”非常狡诈,不值得鲁滨孙信任,那鲁滨孙就必须提高警惕了。
况且,如果“星期一”“星期二”和“星期三”同时出现呢?更别提可能还会出现一个叫“星期四”的她了。
汉弗莱表示,很难相信我们的祖先演化出较高的智商只是为了应对生存问题。
当然,制造工具需要一定程度的智商,而像每当掠食者出现,原始人类不得不爬到树上去这类事情并不需要创造性。
某个人在偶然中发明了某项技术,那么其他人要做的事,就是应用这项技术。
少数物种--尤其是人类--拥有惊人的先见之明和杰出的推理能力,汉弗莱将其称之为“创造性智力”。
我们可以推断小说情节再盘算主人公该有什么样的反应;我们可以在事情发生前先预见它的发生,如果够幸运,我们还能阻止事情发生。
这种想象力从何而来?汉弗莱认为,它或许来自旧石器时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挑战。
人类以及直系祖先群居的环境,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还要广大也更复杂。
较大的社群会给人较高的安全感,但也会出现更多的流言蜚语和更激烈的竞争。
每一个团体成员都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才能生存下去并繁衍生息;而在争夺食物与配偶时,又都必须学会利用别人、用谋略胜过他人--至少要知道如何避免同样的坏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在这样的环境中,凡事必须加倍小心(至少要记住已经发生过的事),才能在战略游戏中存活下来。
这表示必须要能够记住人的脸--你必须记住谁在今天早上或上周对你做了什么事,谁是你的朋友,谁又是敌人?这表示你必须预估你对别人做的事会产生什么后果,以及他们的作为对你的影响。
你必须在混沌的、时常变化的情境中完成这一切。
汉弗莱认为,适应社会生活远比应对自然环境更需要成熟的智力。
毕竟,树木不会移动,石头也不会因为要夺取你的食物而欺骗你。
当我们的祖先从森林迁移到开阔的草原上时,原本就复杂的社会生活又混进了来自新环境的挑战,让祖先们的心智演化如同加装了火箭推进器,智人(Homo Sapiens,现代人的学名)因此而诞生。
这就是汉弗莱的观点。
长久以来,“社会智能”的假设一直都由于欠缺证据而充满争议。
汉弗莱的论文就像是给生物学家们下的战书,但始终没有人接受挑战。
直到20世纪80年代,理查德·伯恩(Richard Byrne)和安德鲁·怀特恩(Andrew Whiten)才接下战书。
这两位任职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的灵长类动物学家一直希望闯出名堂,如果他们能够证实或推翻汉弗莱的假设,他们就能成名。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调整方向,锁定社会行为的一个特殊层面:欺骗。
他们阅读了简·古道尔(Jane Goodall)针对猩猩骗局的研究报告;同时,他们在南非德拉肯斯堡山脉(Drakensberg mountains)的实地研究中,也发现了狒狒用于欺骗的巧计。
他们询问从事其他实地研究的同人后,得知也有类似的发现,因此乐不可支。
一只年轻的狒狒攻击同伴后,引发其他年长的狒狒从远处跑来,想要对它施以责罚。
该狒狒突然发出“敌人来袭”的警报式吼叫,并站立起来眺望远处的山谷。
其他狒狒以为猎人或敌群即将到来,放弃了对它的责骂,也一起朝那个方向望去。
虽然最后事实证明一点儿威胁也没有,但长辈们已经因此分了心,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初跑过来的目的。
两只年轻的猩猩正在拼命挖掘之前埋在土里的食物。
而当它们发现一只年长的猩猩靠近时,它们立刻站起来走开,以远离食物埋藏地,并抓耳挠腮,装出一副无所事事、四处闲逛的样子。
等年长的猩猩离开后,那两只猩猩才又回到那个地方,把食物挖了出来。
一只雌狒狒被一只成年雄狒狒赶出了自己的觅食区,这只雌狒狒既不抗议也没有黯然远去,似乎酝酿出了一个新的计划。
它看了一眼雄狒狒,邀请它和自己一起去攻击另一只在附近进食的年轻雄狒狒。
当成年雄狒狒费力地追赶无辜的年轻狒狒时,雌狒狒趁机回到了自己的觅食区。
其他同事认为这些事件只是特例,伯恩和怀特恩却不这么想。
他们执着地认为,这些灵长类动物,尤其是大型猩猩,像是黑猩猩、金刚猩猩或红毛猩猩,都是说谎“惯犯”。
这样的怀疑让这两位科学家开始思考智人的演化历程。
在远古环境中,越懂得预计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以及别人的行为对自己的影响,存活的机会就会越大。
也就是说,谁越善于欺骗,谁就越拥有繁衍的优势,因为说谎者能够靠着欺骗别人而获得食物。
同样,越快察觉欺骗行为,也越有利于生存,因为能够避免自己被欺骗。
正如演化心理学家大卫·利文斯通·史密斯(David Livingstone Smith)写道:“在说谎者的世界中,谁能拥有‘谎言探测器’,谁就占据优势。
”当每一个物种都更善于耍弄把戏或发现别人的把戏,演化史上的“军备竞赛”(和平时期,敌对国家或潜在敌对国家互为假想敌,在军事装备方面展开的质量和数量上的竞赛)就会跟着发展。
这些物种会演化出更好的记忆力、预先思考的能力,也能够在这种思考的微妙游戏中,考虑别人下一步会怎么做及其行动的目的。
最初,伯恩和怀特恩很难公开他们的发现。
“欺骗”在人类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当时并不受重视。
科学家也和一般人一样,有自己的偏见和盲点。
而且,被人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都在撒谎”,总不是件让人舒服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相信人类是“由技巧独创性和诚实辛劳而演化过来的”,就很难接受人是“由口是心非和欺骗而演化成功”的反面论调。
但我们都知道,上天并不会因为物种的本性诚实,就对它加以庇佑,所以许多物种将欺骗当作存活下去的必要手段。
东部猪鼻蛇(Eastern Hognose snake)在受到威胁时会将腹部朝上、使身体发出恶臭并让舌头滑出口腔,种种动作都是为了装死;印尼巴厘岛外海的拟态章鱼(The Mimic Octopus,一种可以随意改变身体颜色和形状、模拟各种环境和其他海洋生物的章鱼)能够伪装成至少15种不同的海洋生物,只为骗取猎物或避开敌人;雌珩鸟(plover)在狩猎者逼近时,会飞离自己的巢穴并假装翅膀断裂,好让敌人远离它的雏鸟。
别说动物了,就连植物都会假装。
北非的镜兰(Mirror Orchid)会开一种小花以吸引潜在的授粉者。
因为这种花朵没有花蜜,所以它用一种特殊的“骗术”去引诱大意的授粉者--它模仿雌黄蜂,蓝紫色花蕊就像雌黄蜂静止的翅膀,而红色的长须则模仿昆虫腹部的毛须。
这是个诱饵,是好色雄蜂的昆虫色情片。
在1982年,伯恩和怀特恩耸人听闻的见解终于得见天日,而另一本新书的出版则吸引了学术界内外的注意力。
弗兰斯·德瓦尔(Frans de Waal)的《黑猩猩的政治》(Chimpanzee Politics)绘声绘色地描写了荷兰动物园黑猩猩的圈子里权力关系的转变,全书读起来就像描述黑帮争斗的电影剧本,包括联盟的形成、瓦解又重组,个体被操弄、有计划的暴力行动,争夺和引诱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