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及方法(导学案)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课题一燃烧和灭火》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能使用燃烧的知识和灭火的原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防火、防爆问题。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学习方法】:自主预习、朗读理解、合作明确、拓展练习预习案阅读课本P124—P127完成。
1、燃烧是指:。
燃烧发生的一定是(物理/化学)变化?2、以下物质都能够燃烧,写出其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②;③、。
4、着火点是指:。
5、碳酸钠粉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6、灭火的方法:①;②;③、。
7、常用的灭火器有:。
8、阅读并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
探究案探究点一:1、燃烧的定义:问题1、物质的燃烧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问题2、把这些共同点概括起来就能够得出燃烧的概念,什么是燃烧?燃烧是物质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练习:以下变化是燃烧吗?1.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2.食物的腐烂 4.动植物的呼吸探究点二:2、燃烧的条件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燃烧需要问题2、如何才能使酒精、蜡烛、木条等燃烧?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问题3、假如把正在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它还能一直燃烧吗?燃烧需要实验7-1现象:铜片上的白磷,铜片上的的红磷,烧杯中的白磷。
结论:燃烧需要、、。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探究点三:3、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试一试:设计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明原理。
(烧杯、镊子、水、剪刀、碳酸、2、3、阅读书127页表7-2,回答以下问题(1)木材、棉布失火应选用哪种灭火器?它的灭火原理是什么?(2)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应选用哪种灭火器?(3)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训练案1、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A.纸比煤接触面积大B.纸比煤着火点高C.纸比煤的密度小D.纸比煤着火点低2、烹调时,不小心油在锅里着了火,要熄灭它,最简单的方法,这种灭火的原理是。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导学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重点:由燃烧的条件和生活经验,推理得出灭火的方法及其原理。
一、燃烧的条件认真阅读课本P128~P129文字及表格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
2.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
3.常见物质的着火点:物质白磷红磷木材木炭无烟煤着火点/℃40240250~330320~370700~750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的条件。
方法:①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②隔绝氧气(或空气) ;③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CO2能用来灭火,原因是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3.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是产生浓厚的白烟,放出热量,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一、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内容】1.将一根小木条和一支粉笔分别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可发现小木条能燃烧而粉笔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可燃物。
2.仔细观察老师演示课本P128【实验7-1】,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下的白磷不燃烧;通入氧气后,水中的白磷燃烧。
【讨论交流】小组内讨论课本P129“讨论”中的四个问题。
【实验结论】综合上述讨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充足的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
二、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本P129“讨论”中的灭火实例,交流其他灭火事例。
根据燃烧的条件,分组归纳灭火的原理并展示。
2.实验探究灭火的原理【提出问题】一支燃着的蜡烛,你能有多少种熄灭它的方法?【进行实验】各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课本P130“探究1”,在课本上的表格中记录下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和展示。
【拓展运用】1.为什么用嘴能吹灭蜡烛?讨论并展示完成课本P135“练习与应用1、2、3、4”。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导学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2、能够根据灭火的原理寻求适当的灭火方法。
3、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和灭火知识的应用【学习难点】燃烧的条件的理解以及正确理解着火点学习过程一、常识展示同学们回答:1、火的用途有哪些 2、火的危害二、检查预习情况小组查阅教材124-125页燃烧条件。
组内讨论完成导学卡第1、2题,相互检查。
三、探究燃烧的条件1、请听老师介绍实验,完成卡中3题。
学生讲解实验中各步能获得的条件。
四、探索灭火的原理及其方法。
请同学们查阅课本125-127页,小组讨论完成导学卡中第4、5题,且能讲解。
五、[活动探究] 灭火知识的应用。
小组同学讨论,并解答问题6、7、8,展示成果,其他同学有序点评或补充。
六、课堂小结:归纳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点1、燃烧的三个条件2、利用破坏燃烧条件来灭火燃烧和灭火导学卡1、可燃物与发生一种、的剧烈的反应叫做燃烧。
2、阅读课本125页,总结物质燃烧需满足的3个条件: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个条件,且缺一不可。
讨论回答:物质的“着火点”是指。
4、灭火的原理是:。
方法可以是:、、。
5、(1)烧杯罩住蜡烛,熄灭是利用。
(2)用扇子扇燃烧着的蜡烛,蜡烛会熄灭,是因为:。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4)试写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电线因短路起火时,我们首先,然后用来灭火。
7、用水浇灭燃着的木柴,是利用降低木柴的着火点来达到灭火的目的,对吗?为什么?8、请想想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说出该方法的原理:(1).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用锅盖盖灭。
8-6-1《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共2课时)第1课时自学-诊断一、自学目标:(根据目标读读、划划课本内容)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的分析,从化学反应角度认识燃烧.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重点)2.了解乙炔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生成物的差别、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
二、问题导学:1. 灭火的原理(1)燃烧的条件: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 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着火点是可燃物维持燃烧所需的________ 温度,是可燃物固有的属性,与可燃物的性质和颗粒大小有关,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既不能通过降低或升高着火点来灭火。
(2)燃烧的定义:是指可燃物与发生的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反应。
燃烧的现象: 是发光发热,并生成新物质,是化学反应。
注意: 发光发热未必都是燃烧,如灯泡通电发光发热。
(3)灭火的原理与方法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③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火场隔离。
例: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学情诊断:【诊断1】1992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炸起火燃烧,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贡献,下列措施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A.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B.设法使火眼隔绝空气C.设法阻止原由喷射D.设法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诊断2】已知白磷的着火点是40℃,下列情况能发生燃烧的是()A.白磷置于80℃水中B.白磷置于10℃的水中并通如氧气C.白磷置于80℃水中并通入氧气D.白磷置于10℃的室内第1课时问题-探究四、探究重点:寻找灭火的方法、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五、问题记录:六、论证演练:第1课时觉悟-发展七、水平过关:1.使物质燃烧应具备的条件是()A. 只要有充足的氧气B. 只要可燃物达到一定的温度C. 只要是可燃物D. 只要可燃物在氧气中达到一定的温度2. 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A. 缓慢氧化反应B.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C. 发光.发热的化合反应D. 剧烈的分解反应3.食用油在锅内不小心着火,将火熄灭的最好的方法是()A.把油倒掉B.立即用大量水灭火C.迅速关闭火源D.盖严锅盖4.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B.防止燃烧产物污染空气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D.水分解出不助燃的物质5.下列图示中的灭火的方法错误的是()6.冬天用煤火取暖,如果室内通风不良,因空气不足,碳会不完全燃烧,产生______,就会发生_______中毒。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课题1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调控(教案)

第七单元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课题1燃料的燃烧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及调控【基础主干落实】一、燃烧的条件1.概念:通常情况下,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条件: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燃料燃烧的调控1.灭火的原理与方法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举例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森林失火,设隔离带隔绝氧气(或空气)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用水扑灭火灾2.火灾自救(1)火势不大,可根据起火原因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灭火器将火扑灭;(2)火势较大或有蔓延的趋势和可能,应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并采取必要的自救措施。
【生活链接】“纸火锅”是用纸张为容器盛放汤料,当点燃酒精加热纸锅时,纸锅不会燃烧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水蒸发时吸热,导致温度达不到纸锅的着火点,纸锅不会燃烧。
【情境思考】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并用鼓风机吹起,形成沸腾状燃烧,其原理是什么? 提示: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煤充分燃烧。
【漫画助学】火场逃生技巧: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重点 项目探究】 燃烧条件的探究化学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进行了“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
(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分别为40 ℃、240 ℃。
)任务一:完成实验现象及实验分析 对比实验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①②①燃烧②不燃烧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其着火点;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而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①③ ①燃烧 ③不燃烧 燃烧需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③中的白磷未与 氧气 接触,不能燃烧③④③不燃烧 ④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了白磷的 着火点,④燃烧可以实现燃烧结论:燃烧三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且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拓展:(1)要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可采取的措施是通入氧气。
(2)烧杯中水的作用是BC(填字母)。
A.作反应物B.隔绝氧气C.升高温度任务二:创新实验装置类型一:密封装置型——将P2O5封闭在有限空间内,不污染环境类型二:吸收燃烧产物型——P2O5可以被碱液或水吸收类型三:燃烧条件控制型——通过装置特点控制燃烧条件,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课堂达标反馈】1.[灭火的原理]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 (A)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降低着火点D.产生二氧化碳2.[燃烧条件的探究]如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①向装置内依次加入白磷和80 ℃的水,此时白磷不燃烧;②通入氧气,白磷剧烈燃烧,气球胀大。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导学案

麟游县中学学科导学案班级九年级科目化学课题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课型问题生成课主备教师上课教师备课时间上课时间月日(星期)共 2 课时,第 1课时本期总计第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了解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知道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方法。
2.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燃烧条件的同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方法上,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逐步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的辩证思想。
重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与缓慢氧化。
导学准备烧杯、蜡烛、火柴、水泥块核心问题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主要导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导学内容教师行为期望的学生行为修改或补充创设情境提出问题3分燃烧条件创设情境,交流所知道的燃烧有关条件积极讨论自主学习问题探究10分归纳燃烧的条件指导观察实验现象归纳总结个性问题规范指导12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指导讨论讨论交流理解掌握问题生成合作评价15分灭火原理由燃烧条件引导灭火原理探讨归纳共性问题归纳总结5分燃烧条件缺一不可,灭火条件任一即可归纳总结巩固掌握板书设计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一、物质燃烧的条件(三个缺一不可)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2.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3.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燃烧的起码温度)。
二、燃烧、缓慢氧化、自燃(1)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燃烧的共同特征:发光、发热,且为氧化反应(剧烈)。
(2)缓慢进行的氧化称为缓慢氧化。
(3)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做自燃。
三、灭火的原理1.燃烧物质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掉可燃物;2.使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3.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教后反思。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燃烧和灭火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理解燃烧与灭火的联系,并且灵活运用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3、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常识,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易燃物和易爆物4、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认识到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学难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以及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一、燃烧的条件知识准备1、[思考讨论]下列哪些物质可以燃烧:石头、布、木块、天然气、钢铁、酒精、瓷器。
画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是剧烈的反应。
【学习分析】1、燃烧的定义:问题1、物质的燃烧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问题2、把这些共同点概括起来就可以得出燃烧的概念,什么是燃烧?燃烧是可燃物与发生的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练习:下列变化是燃烧吗?1.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2.食物的腐烂3.铁的生锈4.动植物的呼吸【过度】燃烧需要哪些条件?由燃烧的定义知:燃烧需要有物质,(可燃是燃烧的首要条件)【思考】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呢?【实验7——1】根据实验现象完成课本第125页的讨论。
结论:由讨论1知可燃物燃烧需,由讨论2、3知物质燃烧需要[知识总结1]:燃烧的三个条件:①;②;③。
(着火点: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想想]:1..扇就灭?2.点燃火柴,火柴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燃着;而火柴头向下,火柴梗容易燃着。
为什么?二、灭火[思考]:请看看常见的灭火方法,说出该方法的原理:1.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最好用锅盖盖灭。
()2.堆放杂物纸箱着火时,可以用水扑灭。
()3.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4.火大,有蔓延的可能就应立即拨打火警电话求救。
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2)把菜放进去,也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这是利用了( )A.清除可燃物B.隔绝氧气C.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2.解释成语:“釜底抽薪”【解释】:釜:古代一种锅;薪:柴。
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7.1《燃烧与灭火》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遭遇火灾时如何自救。
学习重点:燃烧的条件的探究和灭火的原理。
学习难点: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实际应用。
课时安排: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一、情景引入
教师演示“水火相容”的实验后,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探究一:探究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
(三者缺一不可)
想一想:刚刚大家看到的“水火相容”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探究灭火的方法及原理。
活动4:点燃蜡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哪些方法使其熄灭?并讨论灭火的原理。
总结:灭火的方法虽然很多,但通过燃烧的条件可推知,灭火的原理无外乎三种,
三、实战演练
四、知识拓展
活动6:观看视频:如何报火警;遇火灾如何逃生。
五、课堂小结
活动7:本节课我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小组内交流。
六、作业:课后习题1-3
附:板书设计
7.1燃烧和灭火
一、燃烧条件二、灭火原理
1、可燃物→ 1、清除可燃物或与其它物品隔离
2、氧气(或)空气→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降温至着火点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一步研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以及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亲身体验和思考掌握知识。
关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也是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来说明为什么会发生爆炸,并通过一些注意安全的图标来加强对安全的认识,说明随时注意防火、防爆,采取安全措施的重要性。
第1课时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及方法课题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并学习对获得的实验事实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通过对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初步学习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探究实验,了解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的思想设计对照实验进行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导管、烧杯、试管、铜片、酒精灯、火柴等。
课前预习 1.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
2.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1)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新课导入 [导入]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燃烧燃尽了茹毛饮血的历史;燃烧点燃了现代社会的辉煌。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燃烧。
请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地方有燃烧的现象。
[提问]你能从燃烧的事例和现象中找出燃烧共同的特征并试着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备课笔记知识拓展: 更广义的燃烧指的是所有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如氢气可以在氯气中燃烧,镁条可以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等。
进行新课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1.燃烧的定义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提问]燃烧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什么样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燃烧?请同学们根据你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对燃烧条件的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
[讨论回答]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制定方案,设计实验][思考]我们的假设要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那么如何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呢?[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共同制定出实验方案。
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形成优化实验方案。
[小结]要利用控制变量、对比实验方法的原则进行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实验,观察感知]学生分组实验:(1)分别用玻璃棒蘸取酒精和水,在酒精灯上点燃。
(2)摇动可乐瓶,向带有一支燃着蜡烛的烧杯中通入气体,观察现象。
(3)铜片两端放一根火柴和木炭,用酒精灯在底下加热。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肯定学生的正确操作,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交流总结,得出结论]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的本性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
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介绍]着火点: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这个温度是可燃物的着火点。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
[展示火三角,巩固新知]教师及时展示“火三角”,强调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知识点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过渡]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
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有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的灾难。
通过展示一组火灾图片,显示出大火的无情和惨痛,从而引出灭火的必要性。
备课笔记易错提醒: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不一定是燃烧。
如:灯泡通电发光、放热,并没有燃烧。
知识拓展:绝大部分燃烧都是可燃物与氧气在点燃或加热的条件下发生的,如木炭、硫、磷、铁、镁的燃烧。
但有些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如金属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进行新课 [点拨]根据燃烧所需三个条件,我们怎样灭火呢?反推理解新知,思考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见教材第130页“探究——灭火的原理”),归纳总结灭火原理。
[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注意](1)灭火时,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即可,不必要同时破坏三个条件。
(2)灭火时,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不能降低其着火点。
[讨论](1)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
并思考其原理是什么?(2)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①炒菜的锅起火了;②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③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④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⑤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3)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 [视频播放]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简介。
[活动探究]分组做教材第130页~131页“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
教学板书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物理变化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燃烧特征:发光、发热、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着火点:燃烧时所需达到的最低温度。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增强防范火灾的意识,并且掌握一旦出现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
教材习题解答 练习与应用(P135)1.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什么?解: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用扇子扇煤炉火焰,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蜡烛火焰,为什么一扇就灭?解:用扇子扇煤炉火焰时,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降温,但并不能使环境温度低到着火点以下,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3.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劈柴)来引燃煤?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解:因为煤的着火点较高,引燃木柴(劈柴),是为了升高煤炉的温度,使其达到煤燃烧的着火点。
备课笔记特别提醒: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一般情况下是固定不变的,应该采用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的方法来灭火,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方法点拨:水灭火时起的作用有两个:一是通过水蒸发时吸收热量而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二是碰到高温的燃烧的物体,形成水蒸气,将氧气与燃烧的物体隔绝。
难题解答例1下列灭火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灭B.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布盖灭C.白磷着火用沙土盖灭D.电器着火切断电源后用湿棉被盖灭【解析】油锅着火用水浇灭不正确,因为油类的密度比水小,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用水浇油后油会浮在水面上并随水流淌而使火势蔓延。
实验桌上酒精着火用湿抹布扑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B 正确。
白磷着火用沙土覆盖,隔绝空气,火焰熄灭,C 正确。
电器着火首先切断电源后根据实际情况用湿棉被盖上,隔绝氧气和降低可燃物周围温度灭火,D 正确。
【答案】A例2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能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B.②④C.①④D.③④【解析】证明可燃物必须达到一定温度才能燃烧需要控制其他变量,即都通入空气,都是白磷。
【答案】B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所选材料,都取自于我们身边看似不起眼不经意的东西。
通过在课堂上的演绎、变化,实现了由现实生活向科学世界的回归。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
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
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备课笔记方法点拨:①在探究燃烧条件时,主要采用对比实验,设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变量。
探究其中一个条件时,要保持其他两个变量相同。
如要探究温度影响,则所选可燃物的种类、质量、形状、氧气的含量等需相同,然后通过对比温度不同而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燃烧现象的不同,从而确定温度对燃烧的影响。
②实验探究常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实验探究中往往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在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运用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