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格局的结束.ppt

合集下载

两极格局的结束

两极格局的结束
①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重夺军事优势(1983年 “战 略防御计划”(目的)) ②意识形态的宣传大战『资料回放』教材1oo页 ➢布什政府的超越“遏制”战略:
在遏制基础上再超越“一点”,这一点就是运用政治 、经济、军事、外交等各种手段,寻找“同莫斯科合作的可 能性”,促使其和平演变,纳入西方轨道。
①支持苏联国内改革 ②以提供经济援助为条件左右苏联改革
战略态势
原因
重大事件
既缓和又紧 张,优势在 美
赫氏推行与美平起平坐、 缓和③赫氏访美
实现美苏合作,争夺世 紧张①第二次柏林危机
霸的政策
②古巴导弹危机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综合苏国①力发的展与竞军争事,有尤关其的 是经缓和济:和1科97技2年的尼竞克争松访。 国护和670际自军0年年力身事代代量的力中末-的安量对全对苏势比与比攻在美苏,利是守归益难,优根时以到,持工 略 美 南底要久业 。 ① 战取注的争② 经决意。泥济推潭于发增行长积经展趋极济综缓进和合②攻科国越战技力力 。苏 紧张量片1阿:,面9富17一发95汗7年个展9欧年国军安苏家事会联召在技入开侵维术
“星球大战”计划
80年代中又提出“星球大 战计划”,即“战略防御计划” (SDI),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 经济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 激光发射器工作示意图 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量,又带动 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 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 从而拖垮苏联。
星球大战计划使外太空同 陆地,海洋,天空一样成为了 “第四”战场。
(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 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6)要抵制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的侵蚀。
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纵览图示
两极初成 阵营对峙 争霸初期 争霸中期

历史人教版选修3 第四单元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30张)

历史人教版选修3 第四单元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课件(30张)

两极格局的演变和特点
1.演变过程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对峙局面。 它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初期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 营与以苏联为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 宣告结束。
(2019·高考浙江卷)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 联解体2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苏联的实力下降,美国以“缓和”促使苏联内部发 生变化。 (2)政策:里根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军事措施 ①提出“灵活反应战略”,以重新夺取军事优势。 ②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即“_____星__球__大__战__计__划______”,对 苏联施加压力,进而拖垮苏联。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按ESC键退出全屏播放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优秀PPT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优秀PPT
1999年3月—6月
科索沃战争态势图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南联盟地处巴尔干半岛西北,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北约向东扩
3.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张的严重障碍。科索沃是南斯拉夫
的表现:①科索沃战争
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
起因:南联盟共和国反对科索沃独立 人口200万,阿尔巴尼亚族人占90% 左右。在东欧剧变和南斯拉夫联邦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1961年)
现有120个成员国、17个观察国和10个观察员组织。绝大 部分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总和占世界 人口的55%左右,在国际社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 年9月成为其观察员国。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定期举 行首脑会议。
大欧的盟经济日、军事和
决 定 因 素
科技力量建立一个 经
以美国为主导的

“单 极局世界”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多极化趋势
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普罗迪称,欧洲的一个主要目 标是建立“一个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欧洲大陆上的超级大 国”。
欧盟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的许多矛盾, 为欧洲的发展提供了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
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正在一体化的道路 上阔步前进,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欧盟逐渐成为世界发展中的一支 重要力量,推动世界迈向多极化。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多极化趋势
日本汽车工业
新干线铁路
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大国,GDP值约为美国 的50%左右。其军事力量在质量上已超过英、 法、德等国,居世界第三位。日本积极谋求 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_第六单元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课件_第六单元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共28张PPT)

第三次变动与前两次变动有何不同? 第三次变动是在苏联解体后,没有像前两次一 样受到世界大战的影响。
列举世界史上的三对敌对的军事政治集团。 三国同盟 三国协约 轴心国集团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北约” “华约”
导入
近100年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几次重要变化,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一战后世界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世界格局: 美苏两极格局 思考: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 结束,世界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苏联解体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阐述美国
21世纪外交政策的讲话中说,世界必须有一个领导, 而且只能有一个,美国最具有领导这个世界的能力。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冷战后世界形势呈现的发展趋势 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 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2、如今威胁着世界安全的因素
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 教纷争、恐怖活动抬头。
3、典型事件 (1)1999年,科索沃战争。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 联盟共和国进行轰炸。
1999年3月~6月, 以美国为首的北 约越过联合国安 理会,以南联盟 军队屠杀科索沃 的阿尔巴尼亚族 人为借口,对南 联盟境内进行狂 轰滥炸……
被美机轰炸后的南联盟 某大桥。
美国借“民主”、推行霸权
建立国际新 秩序的努力
不结盟运动兴起 中国的主张与贡献
1、对冷战后世界格局的理解,错误的是 ( )
A、两级格局不再存在 B、新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
B
D、出现了多级化的发展趋势
随堂训练
1.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是 A.单极格局 B.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C.多极化 D.反恐斗争

美苏争霸及两极格局的结束

美苏争霸及两极格局的结束

争霸的特点:苏联推行在欧洲缓和的 同时在亚太积极扩张;美国从战略进 攻转入战略防御
第三阶段: 8 0 年 代

里根主义

星球大战计划
裁减军备

全面收缩

1981年
1984年
阶段 基本态知势 识结对 外构战表略 格 对 华 政 策
既有缓和 苏联争取同美 50年代中 又有紧张 国平起平坐, -60年代 (美攻苏守)共同主宰世界 初
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 什么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三、美苏争霸的结果和 带来的启示
结果: 1989东欧剧变、1991苏 联解体使两极对峙格局宣 告结束。
一、美苏争霸格局形成的原因
对内 医治战争创伤 ,恢复国民经济
斯大林
时期 50对年外 代巩固中东欧后阵地期,抵起制美国扩张
美苏争霸的格局
逐 渐 形 成 赫鲁晓夫 时期
国民经济发展迅速 氢弹爆炸成功
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第一阶段: 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初期
1.争霸的特点:既有缓和又有紧张
缓和
苏承认联邦德国 1959年9月 赫鲁晓夫访美
1972年毛泽东接见尼克松总统
试比较尼克松主义与杜鲁门 主义对外政策的不同
杜鲁门主义实施时,美 凭借其在强大的经济军事实 力,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霸 主地位,确定了战后美国以 欧洲为重点的全球性进攻战 略。
尼克松 1970 年提 出的对外政策,它反映 了美国对外战略的重大 调整,从战略进攻转为 战略防御,处于守势。
苏 联
(勃列日涅夫) 差距大为缩小,军 扩张;1979年 备上赶上了美国 出兵阿富汗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课件ppt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课件ppt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认为 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 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 “单极世界”。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 等-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 和地区事务中发挥者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 化方向发展。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的 正确认识。
教学难点:分析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原因、揭露所谓“人权高于主权” 的实质。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冷战的结束使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 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 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美苏
(1)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 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 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利用“北约”,随意干涉他国事务。 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2)两极格局被打破后,一些国家和地区内部长期以来抑而不发的深层矛盾爆发,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 头,威胁着世界安全。 轰炸南联盟,占领伊拉克。 3.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青少年应为维护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教学重点: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多极化趋势,对霸权主义的正确认识。 它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展,对维护国际及地区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美国为维护世界霸主地位,不断加强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干预,严重干扰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它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展,对维护国际及地区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了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局面。 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伊拉克家庭失去亲人家园的痛苦 (1)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 次年,四国又在巴西召开领导人会议,商定加强合作与协调。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 盟运动。 轰炸南联盟,占领伊拉克。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PPT课件

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与世界多极化趋势PPT课件

三、跨世纪的世界格局 1.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瓦解 (1)苏联解体 ①原因: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向政治改革,提
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改革的指导思想发 生根本改变。苏联取消了共产党的 领导地位,实行 多党制。
②经过:一些加盟共和国先后脱离苏联独立,苏联迅速走向
解体;1991年,“ 8· 19 事件”成为苏联崩溃的催化剂;
(3)意义
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 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
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②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4)发展壮大:到1996年,成员已达113个国家(地区)。
4.中国的振兴: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改革开放取得巨 大 成就。
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根本上取决于格局中主要力量的消 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些变化是由各国的综合国力所决定 的。
2.下列三幅图片共同反映的问题是
A.世界日益联系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B.世界经济多极化的趋势形成 C.西欧、日本努力改善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D.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
)
解析:欧洲和日本的崛起,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 的状况;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日益形成为国际上一支举足 轻重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这些都在很大 程度上推动着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冷战”的兴起 1.背景 (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 战时同盟 的基础,双方关系开始发 生变化。 (2)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 称霸 世界 的全球战略。
(3)苏联把确保东西部边界安全作为国家的首要利益,努力扩
大自己在世界上的影响。 (4)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与 意识形态 方面根本对立,美国更积

19-20版: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步步高)

19-20版: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步步高)

二、冷战的结束
1.背景 (1)美国:布什政府关注苏联国内的改革,并试图左右苏联的改革进程。 (2)苏联:经济改革不能扭转经济下滑颓势,政治“ 多元化 ”和多党制削弱和放弃了 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各种危机全面爆发。 2.表现 (1)东欧剧变: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了执政党地位。 (2)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 联邦德国 ,德国重新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 要标志之一。
答案
史论总结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
(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违背了科学社会 主义理论,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影响
标志着战后持续了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 趋势发展
——[英]约翰·W·梅森《冷战(1945~1991)》 材料二
戒备森严的柏林墙
1234
苏联解体
(1)材料一是否完整地揭示了美苏冷战对峙的主要目的?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 没有。不仅是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问题,更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各自的国家 利益。
解析 阅读材料,从材料的信息中作出判断。
1234
解析 答案
答案
(3)苏联解体 ①标志: 1991 年12月,《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签署。 ②影响: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战后持续了四十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宣告结束。
答案
易混易错
苏联解体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原 则,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最直接的原因。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作:安化二中 陈芳 e-mail:21913114@
苏联国旗
独联体旗帜

( 布 什 和 戈 尔 巴 乔 夫 )
的 最 后 一 次 会 晤
九 九 一 年 苏 美 领 导

【资料回放】教材101页 布什说:“我们能结束一个互相为敌的漫长时代,写下我们两
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篇章,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和一种牢固的和 平。”
⑴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1989年被称为“东欧年”
⑵原因:
请同学们看一段资料。讨论一下,钱其琛把东欧剧变的原因 分为几个方面?分别是什么?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 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 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 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 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出应有的优越性, 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 革之风,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 起了推动作用。
西方因素: 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东西柏林边界开放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涌向西柏林
探究一:【历史纵横】阅读教材102页的历史
纵横,德国的重新统一说明什么?
⑴说明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它是冷战结 束的重要标志之一,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缓和。
⑵但是德国的统一是以民主德国放弃社会主义道 路,并入联邦德国为代价,又说明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积极参与 国际竞争,才能提升自身国际地位。
(4)苏联解体的原因
内部 历史原因 :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因) 原因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
(主要原因)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外部原因:西方资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独联体建立,国家解体. 苏联解体影响:标志两极格局的结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5)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 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6)要抵制和平演变和资本主义的侵蚀。
三、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
1.对美国: 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要独霸世界,插手世 界各地事务; 2.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总趋势趋于缓和,但并不太平(地区, 民族);呈现缓和紧张,和平和动荡并存的局面; 3.对社会主义: 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社会主义遭受挫折, 应该要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4.对第三世界的影响:不利(要挟,施压,混乱);有利(和 平发展为主,利于经济振兴) 5.世界格局: 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呈现多极化的趋势; 6.世界经济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世界经济区域集 团化和全球化一体化加快; 7.对中国: 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
——摘自钱其琛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问题时的谈话
历史原因: 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原因: 照搬苏联模式所带来的消极
欧 内部
后果(各国没能找到一条适合
剧 原因
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政治原因: 执政党与政府威信低,脱离群众

原 因
外部 原因
苏联因素: 戈尔巴乔夫的建设“民主社会 主义”纲领推动东欧各国党的 改组、分裂与蜕变
探究二:『学习延伸教材103页』东欧巨变
苏联解体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
1、不是。 2、①它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苏联模式)的失败
②是社会主义在我们应吸取哪些历史教训?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 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 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 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 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要奉行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戈尔巴乔夫说:“在友好关系的新大厦上又加高了一层。” 苏联《共青团真理报》认为:“白宫的主人今天头戴胜利者的 光环骑在马上”,“克里姆林宫的主人头戴的却是殉难者的光环。”
——对1991年7月布什与戈尔巴乔夫的最后一次会晤的评价
①回美答苏:之⑴间美“苏互之相间为“敌互的相漫为长敌时的代漫”长是时指代1”9指47的年是冷哪战一开段始时到间? 结19合91所年学苏知联识解说体明,这长个达敌四对十的余漫年长美时苏代对是峙如争何霸结时束期的。? ②最后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宣告了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
二、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1989年
东欧各国国名的变更
原国名 波兰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变更后的国名 波兰共和国 匈牙利共和国 罗马尼亚共和国 保加利亚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变更日期 1989 1989 1989 1990 1991
2、苏联解体1991年
(1)背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催化了东欧各国的剧变
后果
国内经济持续下滑 民族日益矛盾尖锐
党内斗争尖锐化
(2)“八一九”事件1991 年 (3)苏联解体—— 1991.12.俄罗斯等11国领导 人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签署《阿拉木图 宣言》 ——《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 (独联体)
缓和与紧张
东 欧 巨 变 苏
①及所《谓共⑵的青苏“团联新真《思理共维报青”》团实之真际所理上以报削如》弱此为和评什放价么弃,这了是么共因评产为价党戈?的尔领巴导乔,夫背改离革了 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处于解体的危机中; ②而布什政府以“建立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推进“和平演变”, 从外部促使了苏联的剧变。
一、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
1、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2、美苏关系的重大转折(主要因素) 3、日本和西欧的崛起 4、社会主义阵营解体 5、第三世界的兴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