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人教五年级上册(统编2023年更新)第六单元-群文阅读《父母之爱》教案

父母之爱【设计理念】以“从不同描写中体会父母的爱”为指导,让学生在充满情味、语言味的课堂中培养语文素养。
【教学内容】1.部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2.群文阅读(语文新课程1+x读本):《大地的耳朵》、《苦瓜》、《有太阳味的童年》【教学重点】1. 品读第六单元三篇文章中的句子,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父母之爱。
2. 用梳理出的方法自学《大地的耳朵》、《苦瓜》、《有太阳味的童年》体会父母之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实录】一、主题回顾1、出示ppt 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天起,他们就倾注了无私的爱。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第六单元主题,学生齐读板书父母之爱2、出示ppt(三篇课文插图)师: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这三篇文章,说说哪个场景你最难忘。
生:慈母情深我最难忘的场景是母亲给“我”钱买书……3、下面我们回到《慈母情深》那些难忘的场景师: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生(读):ppt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师:我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脊背?生: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的脊背师:以前母亲的脊背是怎样的?生:挺拔直直的。
师:什么原因使母亲的脊背变得瘦弱、弯曲?生:工作劳累,工作辛苦,工作时间长,师:母亲为什么这样辛苦工作?生:我们家很穷,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买了,被我和弟弟吃进了肚子里。
师;我们家这么穷,母亲这么辛苦,但当我伸手向她要钱买书时,生(读):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教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师:你从这些句子体会到了什么?生:我从“塞”体会到妈妈动作迅速。
生:给我钱毫不犹豫。
师:妈妈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生:不!师:那是什么?生:那是爱,那是期盼。
师: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生:我还体会到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师:从哪里体会到的?生:母亲的语言。
师:读给大家听听。
五年级群文阅读《父母之爱》教案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
(2)结合全文的内容说说:巴迪的诗究竟写得好不好?面对同一首诗,母亲说“精彩极了”,父亲却说“糟糕透了”,这是为什么?
(3)小结:看来大家都明白,热情鼓励是一种爱,严格要求更是一种爱。这个道理起初巴迪并不明白,曾感到委屈难过。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巴迪才渐渐体会到这一点。你们交流的这段话其实写的是巴迪内心的感悟。(板书:内心感悟)
(1)你为什么感动?结合重点词句说一说。
(2)仔细读读,看看这段话跟我们平时写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你为什么感动?也结合重点词句说一说。
4、总结:母亲挣钱不易,却毅然给“我”钱买书,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
(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4)“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相信同学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谁来说说?
(5)总结:读了巴迪这些内心的感悟,相信我们都明白了,父亲和母亲的这两个极端的评价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四、对比阅读,读中学写
1、今天我们重点分享了这本语文书上的三篇文章。对比一下,这三篇课文在写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1)请说说这句话让你感动的原因,并想想自己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从“掏”、“数”的动作,你体会到了什么?
(母亲对“我”无私的爱)
(3)小结:我们从母亲数钱的动作,体会到母亲对“我”深深的爱!(板书:动作)
过渡:课文中还有描写母亲动作的语句吗?你又从中体会到什么?请继续交流。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母亲动作的倒装句、排比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语文百花园二《群文阅读:父母之爱》|语文S版

群文阅读“父母之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方法。
2、能够粗读、略读、浏览读本节课拓展的三篇文章,并且能够准确的概括出主要内容。
3、能够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4、通过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与其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父母的爱,懂的怎样回报这份爱。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虽然他们比较叛逆,但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
对于老师布置的学习要求基本上能够独立完成,而且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完成的非常出色。
从语文学习来看,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也能够在其他学生的带动下,做到最基本的学习要求。
教学重难点:1、能够粗读、略读、浏览读本节课拓展的三篇文章,并且能够准确的概括出主要内容。
2、能够抓住文章中的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3、通过学习文章中的细节描写,与其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父母的爱,懂的怎样回报这份爱。
教学过程:课前导入:背诵古诗《游子吟》学生齐背。
(幻灯片1)师:如同我们刚才朗读的这首诗,这就是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亲情。
她的无私叫付出,她的坚定叫忍耐,她的回报叫孝道。
所以,我们在享受父母之爱的同时,一定要懂得回报爱!一、单元主题回顾师:同学们,在我们这三年的学习中,我们已经多次感受到了浓浓的父母之爱。
课文中的一些句子至今让我们触动心灵。
请看大屏幕,谁来读,并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方法。
1、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附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3、“儿子,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4、我想我一定是世上最狠心的母亲,在孩子有病的时候不但不帮助他,还给他雪上加霜。
群文阅读《父母之爱》—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五年级上册第六组“父母之爱”教学设计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
通过本组教材的学习,一是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宇宽广,崇高与无私。
二是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是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正确认识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爱。
【设计理念】主题:在分享同步阅读教材成果,开拓视野,发展思维的同时,激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情景:以知识树为线,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相互渗透,有机整合。
【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9册六单元:《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慈母情深》《学会看病》五年级语文《同步阅读》教材:《两个电话》《父爱安全网》《一碗馄饨》【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激发阅读兴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出主题──父母之爱1.讲述父母之爱的故事,引导发现,引出主题──父母之爱.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刚读过的故事吗(生说题目,师板书)?你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了吗(引出“爱”)?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爱的海洋,一起感受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二、主题回顾2.从第六单元的四篇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地震中的父与子》——伟大《“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激励《慈母情深》——慈祥《学会看病》——广袤三、阅读概述(过渡):(出示课件三篇文章题目)前几天,选了三篇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文章,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进行了认真的阅读,请同学们小组之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最喜欢哪篇文章?3.学生汇报: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为什么?4.结合阅读任务学生汇报引出主题。
《两个电话》:爱是问候《拐弯处的回头》:爱是一个动作《一碗馄饨》:爱是包容理解小结:同学们读书都非常认真,发言也很精彩!通过认真的阅读,我们对“父母之爱”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
《父母之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父母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父母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注:根据您的要求,文章的标题和格式可以自行判断,但为了方便阅读,本文以小节的形式进行论述。
父母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阅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技能之一,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然而,由于忙碌的生活节奏和孩子对电子设备的过度依赖,越来越多的孩子忽略了阅读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父母爱群应该通过创新的阅读教学设计,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二、目标设定1.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2. 提高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孩子的思辨与创造能力。
4. 促进家庭共读与互动。
三、教学策略1. 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兴趣的书籍。
2. 制定每日阅读计划,并制约孩子的电子设备使用时间。
3. 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如图书馆、书店等。
4. 建立孩子的阅读笔记,鼓励他们记录想法、观点和感受。
5. 激发孩子的创意,通过绘画、写作和手工制作等方式展示阅读成果。
6. 创造家庭共读环境,父母与孩子一起阅读和讨论书籍。
四、实施步骤1. 确定阅读目标和选取书籍。
2. 制定每日阅读计划和时间表。
3. 提供阅读资源和材料。
4. 建立孩子的阅读笔记和记录本。
5. 开展有趣的阅读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
6. 创建家庭共读氛围,每周选择一天全家一起读书。
7. 鼓励孩子通过绘画、写作和手工制作展示阅读成果。
五、评估与反馈1. 每月对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进步进行评估。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阅读计划和教学策略。
3. 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估,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阅读技能和成绩。
六、总结父母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策略和阅读活动,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辨与创造能力,以及促进家庭共读与互动,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享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
七、延伸阅读建议1. 了解孩子的阅读兴趣和倾向,选择适合他们的书籍。
父母之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父母之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1. 理解和感悟父母之爱的重要性;2. 掌握群文阅读的技巧,如阅读理解、文本分析等;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和感悟父母之爱的重要性;2. 掌握群文阅读的技巧,如阅读理解、文本分析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课件、教具;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相关教材,并准备提问或讨论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口头提问和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受。
引入课文:(10分钟)教师出示课文《父母之爱的故事集》,引导学生观察封面、标题和目录,并提问:1. 这本书大概讲述了什么内容?2. 你们认为为什么要读这本书?阅读理解:(20分钟)学生开始阅读故事集中的故事,并回答教师提供的相关问题。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文本分析:(25分钟)学生完成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例如细节描写、对话等。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情感互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互动活动,例如小组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亲密时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或心情。
2.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将自己的故事,或者课文故事中的情节和描写重新书写,表达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学习内容,并进行思考:1. 父母之爱对我们的成长有何影响?2. 阅读群文对我们感悟人生有何帮助?五、课堂延伸1. 借助家长的支持,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家访,采访父母的故事,然后与课堂上的故事进行对比和分享。
2. 学生可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群文作品进行深入阅读,并撰写读后感或作品鉴赏。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群文作品进行阅读和分析,撰写读后感,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将父母之爱作为教学主题,加强学生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
父母的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父母的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支撑力量。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父母的爱,我们设计了一堂群文阅读教学课程,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感知父母的爱。
二、选材与目的我们在选材过程中重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以展现不同类型的父母之爱,并帮助学生探索其中的深意和启示。
我们的教学目的包括:1.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2. 对比不同类型的父母之爱,理解家庭关系的多样性;3. 启发学生思考父母的爱与自己的成长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发学生对“父母的爱”的思考,开启他们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可以采用以下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你认为父母的爱有哪些表现形式?- 你最感动过的父母之爱的故事是什么?2. 第一篇作品阅读选择一篇生动感人的短篇小说,描述父母为了孩子付出的无私与牺牲。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并帮助学生分析文中父母的爱是如何体现的。
3. 个人思考与分享要求学生在阅读后进行个人思考和反思,写下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理解和感悟。
学生可以选择某一段特别触动他们的情节,进行深入解读,并与同桌分享。
4. 第二篇作品阅读选取一篇展现不同类型父母之爱的作品,例如一位单亲父母的故事或跨文化背景中的家庭关系故事。
通过与第一篇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认识到父母的爱是多样的,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和表达方式。
5. 小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每个小组从多个角度对这两篇作品进行比较和讨论,探究父母的爱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每个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可以邀请他们分享其中的触动和感悟。
6. 总结与反思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成果和感受,并与他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父母的爱如何影响一个人的成长?- 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回报父母的爱?四、教学评估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学生个人反思和分享的内容是否体现了对父母爱的理解和感悟;2. 学生小组探究的深度和广度;3. 学生对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中的父与子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一层楼的左后角,便疾步走到那里。
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人们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为失去孩子过于悲痛,精神失常了。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人赶紧跑过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出口开辟出来了。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
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她高兴得再次拥抱了我。
“妈妈,爸爸下午什么时候回来?”我红着脸问。
我有点迫不及待,想立刻让父亲看看我写的诗。
“他晚上七点钟回来。
”母亲摸着我的脑袋,笑着说。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
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
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
七点一刻。
七点半。
父亲还没有回来。
我实在等不及了。
我敬仰我的父亲。
他是一家影片公司的重要人物,写过好多剧本。
他一定会比母亲更加赞赏我这首精彩的诗。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
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
我紧张极了。
“这是什么?”他伸手拿起了我的诗。
“亲爱的,发生了一件美妙的事。
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母亲上前说道。
“对不起,我自己会判断的。
”父亲开始读诗。
我把头埋得低低的。
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
“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母亲嚷道,“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
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
他需要鼓励。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我再也受不了了。
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失声痛哭起来。
饭厅里,父母还在为那首诗争吵着。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
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
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
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
有一次我鼓起勇气给父亲看了一篇我写的短篇小说。
“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
”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十二岁。
现在我已经有了很多作品,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我有个慈祥的母亲,她常常对我说:“巴迪,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
”我还有个严厉的父亲,他总是皱着眉头,说:“这个糟糕透了。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
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慈母情深我一直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
书价一元多钱。
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
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
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我从同学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过几次《青年近卫军》的连续广播。
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
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呆呆地将那些母亲扫视一遍,却没有发现我的母亲。
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找我妈!”“你妈是谁?”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一个老头儿朝最里边的角落一指。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妈——”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我……”“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我……要钱……”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说出来了!“要钱干什么?”“买书……”“多少钱?”“一元五角……”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你这孩子,谁叫你给我买水果罐头的!不是你说买书,妈才舍不得给你这么多钱呢!”那天母亲数落了我一顿。
数落完,又给我凑足了够买《青年近卫军》的钱。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父母之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课型展示:群文阅读群文主题:父母之爱议题:如何通过各种描写方法突出人物特点,表达父母之爱。
授课过程:一、故事导入。
讲述汶川地震中发生的关于母爱的故事。
梁实秋曾说过:父母的爱是天地间最伟大的爱。
今天这节群文阅读课,就让我们阅读三篇文章,体会父母之爱的伟大。
(板书:父母之爱)二、学习课文。
1、快速读文连接语:下面请同学们打开阅读材料,默读三篇文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快速读文的方法,了解课文大意。
(课件演示:读文思考)(教师巡视,学生读文结束,示意学生看大屏幕,完成思考题)2、解决问题。
(出示表格)(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a第一篇:主要讲了什么事?请用两个字概括主线:买书(填表)B第二篇:主要讲了什么事?用两个字概括主线:救子(填表)C第三篇:主要讲了什么事?用两个字概括主线:评诗(填表)(2)读感人片段。
把你圈画出的感人的画面和大家分享一下。
(朗读指导)(3)品析父母之爱a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慈祥、善良这种爱是怎样的爱?(填表)b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坚持、伟大这种爱是怎样的爱?(填表)c这是一对怎样的父母?他们的爱矛盾吗?鼓励批评(填表)总结:无论是慈祥的、鼓励的;还是伟大的、严厉的爱。
只不过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如果用自然界的一种景物来表达,你觉得母爱如“什么”?父爱如“什么”?(补充板书:母爱如水父爱如山)(4)写作方法a第一篇:语言动作环境神态(填表)b第二篇:语言动作外貌(填表)c第三篇:语言心理(填表)小结:虽然三篇文章的选材不同,但是三位作者都运用了较多的语言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表达人物情感。
可见,语言是沟通情感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三、升华主题,读写结合。
然而,走出文艺作品的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所感受的父母之爱也许不仅仅只有语言:宝贝,我爱你!有时可能是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可能是默默地陪伴。
请你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吧!(课件演示)(学生自由发言)四、布置作业1、小练笔:按照表格归纳的方法,用你的笔书写你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给你的作文陪上漫画,图文并茂的表现爱的画面。
五、结束语:同学们,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无论是鼓励还是严厉,只不过是我们的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同,但是,请相信,无论到什么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他们的爱一直都在。
(补充板书,画心型)。
下课。
六、板书设计:父母之爱母爱如水父爱如山《父母之爱》群文阅读教学设计邱晓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