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根源内因

合集下载

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是什么

乌克兰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如下:第一个方面是历史渊源。

乌克兰和俄罗斯历史联系紧密。

在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以后,乌克兰的主要政治领导人与俄罗斯相对来说维持着比较密切、一定程度上互相认可的合作关系。

但后来由于乌克兰政治取向变化,转向亲西方并试图依美制俄,导致乌内部族群矛盾凸显,也导致了俄乌的政治关系陷入对立状态。

俄罗斯担忧一个亲西方的乌克兰甚至有可能加入北约,将其战略缓冲带完全消除,使西方军事力量彻底直抵家门口,从而将成为俄罗斯的战略性的直接威胁。

从这个历史发展的渊源来看,俄乌两国的历史纠葛导致乌克兰内部亲俄罗斯的顿巴斯地区寻求分离,而乌克兰变成俄罗斯与西方对抗的前沿阵地。

显然乌克兰的这种变化导致俄乌关系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

第二个方面,是国际政治变化导致的结果。

首先是跨大西洋及欧洲与俄罗斯存在一种结构性的矛盾,这包括俄罗斯和北约、俄罗斯和美国、俄罗斯和欧洲的结构性矛盾。

目前来看,在美国的不断挑动刺激下双方陷入直接对抗的状况。

从西方国际政治传统来看,欧美国家有一个地缘政治理论的概念,认为俄罗斯作为陆权国家地处亚欧大陆的心脏地带,一直对欧洲国家乃至两岸大西洋国家构成一种由陆向海的巨大压制力。

这个状况上百年来一直就存在。

冷战期间的苏联以及现在的俄罗斯,对欧洲或者北约国家保持着一种突出的压制性地缘优势。

西方国家为消除这种威胁,试图通过北约东扩的方式,尽可能地要把这种威胁源往外推,乃至于一直东扩到俄罗斯边界上,从而大大限制俄罗斯的战略行为,以保证北约或者欧洲的绝对安全。

美国在冷战期间就形成了一种控制亚欧大陆“边缘地带”,来压制苏联“对外扩张”的理论。

到今天来看,美国试图利用欧洲大国与俄罗斯忧虑,挑动欧洲盟国与俄罗斯对立。

美国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拉住欧洲,把德法等欧洲大国纳入到美国的地缘战略轨道,支撑美国的盟主地位,全力服务于美国追求全球领导地位的战略利益。

为此,美国需要把俄罗斯作为重要的战略对手,并将俄罗斯推入与欧洲对抗的陷阱中,从而掌控欧洲。

形势与政策乌克兰局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乌克兰局势分析

形势与政策乌克兰局势分析乌克兰局势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自2024年爆发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乌克兰政治与地缘政治的形势一直在持续变化。

本文将从乌克兰政治形势、经济形势、地缘政治形势以及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乌克兰政治形势复杂多变。

乌克兰政治经历了多次政府更迭,冲突激化等问题。

2024年,在总统选举中,弗拉基米尔·泽连斯基当选为新总统,取代了前任总统彼得·波罗申科。

泽连斯基上台后,乌克兰政治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腐败问题、内部分裂等。

与此同时,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亲俄势力依然存在,并与乌克兰政府产生摩擦与冲突。

因此,乌克兰政治稳定仍然面临很大压力。

其次,乌克兰经济形势疲弱。

乌克兰是一个农业国家,但经济结构并不健康。

乌克兰在冲突爆发前的经济增速已经较低,冲突爆发后更是雪上加霜。

乌克兰的经济受到了战争、腐败和政治不稳定等因素的严重影响。

乌克兰政府在努力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但进展缓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欧盟等机构向乌克兰提供了财政援助,但这远远不足以解决乌克兰的经济问题。

因此,乌克兰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第三,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形势复杂。

乌克兰位于俄罗斯和欧洲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一直紧张,特别是在克里米亚危机后,乌克兰与俄罗斯的争端不断升级。

乌克兰希望加入欧洲联盟和北约,但遭到了俄罗斯的反对。

乌克兰与俄罗斯在克里米亚、顿巴斯等地区的冲突与对峙,进一步加剧了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形势,并导致国内分裂。

乌克兰政府试图寻求西方的支持,以在地缘政治竞争中保持平衡,但目前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

最后,国际社会对乌克兰局势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

西方国家对乌克兰表示支持,并对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制裁。

然而,由于国际社会的立场分歧,对乌克兰冲突的处理方式也存在不同意见,导致政治解决乌克兰冲突的进展缓慢。

此外,乌克兰冲突还引发了难民危机,导致了人道危机。

俄乌战争对乌克兰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

俄乌战争对乌克兰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

俄乌战争对乌克兰国内政治经济的影响引言:俄乌战争自2014年爆发以来,对乌克兰国内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探讨俄乌战争对乌克兰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乌克兰未来发展的可能影响。

一、政治影响1. 领土争端与领土丧失俄乌战争使得乌克兰失去了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权,这对乌克兰的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克里米亚半岛的丧失引发了乌克兰国内的政治危机,导致政府的信任度下降,国家安全形势严峻。

2. 东部地区分裂与亲俄势力崛起俄乌战争也导致了乌克兰东部地区的分裂,亲俄势力在该地区崛起。

亲俄势力的崛起不仅对乌克兰的国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政治改革与民主进程俄乌战争促使乌克兰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以应对战争带来的挑战。

这些改革包括加强反腐败力度、推动司法改革、加强民主进程等。

然而,由于战争的持续和政治分歧的加剧,乌克兰的政治改革进程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二、经济影响1. 经济衰退与财政压力俄乌战争对乌克兰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战争导致乌克兰的经济陷入衰退,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失业率上升,财政压力增加。

乌克兰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紧缩政策来应对经济困境,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2. 能源依赖与能源安全乌克兰在能源方面高度依赖俄罗斯,而俄乌战争使得乌克兰的能源安全面临巨大威胁。

俄罗斯曾多次中断对乌克兰的天然气供应,这对乌克兰的经济运行和国家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

乌克兰政府为了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加大了对其他国家的能源合作力度,但仍面临着巨大挑战。

3. 地区发展不平衡与社会不稳定俄乌战争使得乌克兰东部地区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破坏,而西部地区相对较为稳定。

这导致了乌克兰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经济困境和地区不平衡也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流失,加剧了社会的动荡。

结论:俄乌战争对乌克兰国内政治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战争导致了乌克兰的领土丧失、政治分裂和经济衰退,对乌克兰的国家统一、民主进程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程及趋势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程及趋势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进展历程及趋势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以及克里米亚归并俄罗斯,一场冷战完毕以来从未有过的深刻变动正在拉开序幕。

关于乌克兰危机缘由的争论即使从西方世界的观点来看,关于这场危机缘由的讲解也是众说纷纭。

从较为保守主义的立场来看,这场危机的发生缘起于西方对俄罗斯战略的彻底失败,认为俄罗斯远非如原先所想象,可以通过供给帮助或者接触引导,使其转变立场,成为西方阵营的一员。

麦凯恩的观点鲜亮地表达了这一阵营的立场,认为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敌人。

而从较为专业人员的立场来看,如同美国驻苏联最终一任大使马特洛克的观点,是长期以来美国的骄傲,导致了俄罗斯的反响过度;而乔治敦大学的安其拉· 斯坦因教授则干脆认为现有美国对俄问题的决策团队中根本缺乏有关俄罗斯的必要学问,才会导致这样的失误。

固然,还有更为离奇,但是未必没有来头的另一种视角的断言,就像美国“超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米尔斯海默所说,美国是压根儿搞错了对象,根本不应当把俄罗斯作为敌人,中国才是美国的真正对手。

从俄罗斯的立场来看,乌克兰和俄罗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人脉联系;苏联虽解体,但维持对乌克兰等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乃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第一要务。

冷战完毕以来,西方已经一再突破底线,如戈尔巴乔夫所云,先是两德统一之后违反承诺参与北约,后是把东欧甚至波罗的海国家拉入北约和欧盟,现在又要在俄罗斯周边最关键的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地通过实行分化瓦解,这接连不断的步步紧逼,为俄罗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民历史感情,以及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抱负所不能接受。

在我个人看来,既不能把乌克兰危机单单解释为是“内因”,也不能够将此简洁解释成为“外因”这样一种说法。

乌克兰局势变化源于国内、国外一系列政治经济变动和简洁历史文化因素的相互交织。

从长时段的背景来看,至少值得关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乌克兰国内宪政多变、国家治理力气虚弱,乃是造本钱次动乱的一个长期的构造性缘由。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乌克兰危机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启示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乌克兰危机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启示

论乌克兰危机的原因和对中国的启示在当今的世界中,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流。

当今世界处于整体和平,局部冲突的情况下。

由于乌克兰的政治危机,打破了欧洲平静的局面。

那么乌克兰危机到底是怎么回事?依我看来,无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乌克兰这次政治危机有其必然性。

首先,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在没有任何预兆的前提下,拒绝加入欧盟,这算是这次乌克兰政治危机的一个导火索。

此后,支持加入欧盟的乌克兰人开始在基辅和其他城市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

他们围困总统府、政府大楼和议会大厦,并在基辅的独立广场安营扎寨,要求政府下台并提前举行总统大选和议会选举。

随着抗议示威的持续发酵,乌克兰国内紧张局势愈演愈烈。

在这之后亚努科维奇逃往俄罗斯,克里米亚公投并入俄罗斯,乌东部持续升温有爆发内战的危险。

乌克兰危机彻底爆发。

首先,从内部因素来看。

其一、在政治方面:政治转型的失败,乌克兰照搬西式民主“水土不服”。

乌克兰从前苏联中分离出来后,独立以来,乌克兰共经历了5位总统,20位总理,两场革命,两部宪法,三次政治制度的改变。

选举成为利益集团牟利的工具;畸形民主导致寡头政治;总统,总理的腐败等。

其二、在思想方面:没有在政治思想领域建立完整的舆论体系,没有对思想领域阵地作出统一有效的管理手段,因在社会层面上出现各种势力形成的舆论导向。

因而从意识形态方面,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别。

有效仿西方文明的自由舆论,有效仿东方的思想意思形态的两大集团,形成对立的群体。

其三、在地理文化方面:区域发展之间的失衡,历史上形成的东西部之间的差异,以及族群之间的隔阂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改变。

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约三分之一乌克兰人讲俄语,倾向俄罗斯;而生活在中西部的人口,三分之二讲乌克兰语,倾向于靠近欧盟。

种族对立,文化分裂。

这种不和谐状态对乌克兰的政局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对外交政策的选择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次,从外部因素来看。

其一、西方与俄罗斯的博弈。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乌俄形势分析演讲稿范文

乌俄形势分析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为大家分析当前乌克兰局势,探讨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应对策略。

乌克兰局势错综复杂,涉及国家利益、地缘政治、民族矛盾等多方面因素。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乌克兰局势进行深入剖析。

一、乌克兰局势的背景1. 历史渊源乌克兰位于欧洲东部,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自公元前以来,乌克兰地区一直是东斯拉夫民族的重要居住地。

乌克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多个历史阶段,包括基辅罗斯、立陶宛大公国、波兰立陶宛联邦、俄罗斯帝国、苏联等。

2. 独立后的乌克兰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宣布独立。

此后,乌克兰国内政治动荡,民族矛盾突出,经济困境不断。

乌克兰试图在东西方之间寻求平衡,但始终未能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二、乌克兰局势的现状1. 政治局势乌克兰政治局势动荡不安,政权更迭频繁。

2014年,乌克兰发生“广场革命”,亲西方的波罗申科政府上台。

然而,乌克兰政治体制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权力过于集中、腐败现象严重等。

2. 地缘政治乌克兰地处欧洲东部,是俄罗斯与欧洲国家之间的战略缓冲地带。

乌克兰局势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俄罗斯与欧洲国家的关系。

近年来,乌克兰在东乌克兰地区爆发冲突,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

3. 民族矛盾乌克兰国内存在乌克兰族和俄罗斯族两大民族。

两国族在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存在差异,民族矛盾长期存在。

在乌克兰独立后,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剧,成为乌克兰局势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我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1. 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一贯尊重乌克兰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任何形式的领土争端和分裂活动。

在乌克兰局势中,我国主张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争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2. 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我国坚决维护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反对任何国家以武力干涉乌克兰内政。

在乌克兰问题上,我国主张尊重各国合理关切,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分歧。

3. 促进乌克兰局势稳定我国支持乌克兰在尊重各国合理关切的前提下,实现国内政治稳定,推动经济恢复和发展。

乌克兰危机的看法

乌克兰危机的看法

乌克兰危机的看法1. 乌克兰危机的背景与原因乌克兰危机是指乌克兰政府与亲俄罗斯派别之间的冲突,始于2014年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的被罢免和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事件。

俄罗斯认为克里米亚应归俄罗斯管辖,引发了乌克兰东部地区的亲俄罗斯武装分子分离主义活动,导致了乌克兰东部地区持续的冲突。

2. 各方的立场与行动乌克兰政府认为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吞并是违反国际法和乌克兰领土完整的行为,同时坚称乌克兰的东部地区应该得到政治和经济上的自治。

亲俄罗斯派别则认为乌克兰政府没有合法性,呼吁哥萨克自治,有些地区甚至宣布独立。

俄罗斯方面一直坚称自己没有介入乌克兰冲突,但事实上,俄罗斯提供了对分离主义武装分子的支持,并在克里米亚组建了俄罗斯联邦兵团。

3. 影响和前景乌克兰危机给乌克兰和俄罗斯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乌克兰在冲突中失去了克里米亚和部分领土,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困难。

而俄罗斯面临国际制裁和孤立,经济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乌克兰危机的前景不确定。

如果各方无法达成和平解决方案,乌克兰可能面临更长时间的战争和混乱。

同时,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各方仍有可能在政治和经济上取得进一步妥协。

4. 国际社会的角色国际社会在乌克兰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欧盟成员国和美国对俄罗斯实施了经济制裁,并向乌克兰提供了政治和经济上的支持。

同时,有多国成立了特别调查组,调查分离主义武装分子和俄罗斯之间的关联。

5. 对中俄关系的影响乌克兰危机对中俄关系产生了影响。

中国一直主张不干涉俄乌冲突,但也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和克制。

而俄罗斯感受到了国际孤立的压力,可能更加依赖中国的支持。

对于中国而言,保持中俄的友好关系同时又不与西方对抗,是需要平衡的问题。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程及趋势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程及趋势

乌克兰危机的成因、发展历程及趋势随着乌克兰危机的发生,以及克里米亚归并俄罗斯,一场冷战结束以来从未有过的深刻变动正在拉开序幕。

关于乌克兰危机原因的争论即使从西方世界的观点来看,关于这场危机原因的解说也是众说纷纭。

从较为保守主义的立场来看,这场危机的发生缘起于西方对俄罗斯战略的彻底失败,认为俄罗斯远非如原先所想象,可以通过提供帮助或者接触引导,使其改变立场,成为西方阵营的一员。

麦凯恩的观点鲜明地体现了这一阵营的立场,认为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地缘政治敌人。

而从较为专业人员的立场来看,犹如美国驻苏联最后一任大使马特洛克的观点,是长期以来美国的傲慢,导致了俄罗斯的反应过度;而乔治敦大学的安其拉·斯坦因教授则干脆认为现有美国对俄问题的决策团队中根本缺乏有关俄罗斯的必要知识,才会导致这样的失误。

当然,还有更为离奇,但是未必没有来头的另一种视角的断言,就像美国“超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米尔斯海默所说,美国是压根儿搞错了对象,根本不应该把俄罗斯作为敌人,中国才是美国的真正对手。

从俄罗斯的立场来看,乌克兰和俄罗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人脉联系;苏联虽解体,但维持对乌克兰等前苏联地区的影响力乃是俄罗斯对外战略的第一要务。

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已经一再突破底线,如戈尔巴乔夫所云,先是两德统一之后违背承诺加入北约,后是把东欧甚至波罗的海国家拉入北约和欧盟,现在又要在俄罗斯周边最关键的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地通过颜色革命实行分化瓦解,这接连不断的步步紧逼,为俄罗斯地缘政治经济利益、国民历史感情,以及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抱负所不能接受。

在我个人看来,既不能把乌克兰危机单单解释为是“内因”,也不能够将此简单解释成为“外因”这样一种说法。

乌克兰局势变化源于国内、国外一系列政治经济变动和复杂历史文化因素的相互交织。

从长时段的背景来看,至少值得关注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乌克兰国内宪政多变、国家治理能力虚弱,乃是造成本次动荡的一个长期的结构性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克兰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根源内因乌克兰地处俄罗斯与欧洲的缓冲地带,复杂的地理、政治、经济格局使得该国近年来政局变化莫测。

乌克兰危机是由2013年底乌克兰亲俄派总统亚努科维奇中止和欧洲联盟签署政治和自由贸易协议,欲强化和俄罗斯的关系导致。

2013年11月22日,乌克兰亲欧洲派在基辅展开反政府示威,抗议群众要求政府和欧盟签署协议、亚努科维奇下台、提前举行选举。

至此乌克兰危机全面爆发。

截至今日,乌克兰危机已经持续近两年,那么战乱下的乌克兰的政治经济状况又如何?一、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一)经济当前乌克兰经济严重衰退,形势岌岌可危。

(1)根据乌克兰“协和资本”投资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前9个月,乌克兰对欧盟出口额为146亿美元,对俄罗斯出口额为211亿美元。

2013年年初以来,乌俄贸易额大幅减少,乌克兰经济因此遭受重创。

(2)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7%,预计2015年下降4.3%。

全国近半数企业停产,货币贬值66%,通胀率超过30%,居民实际收入缩减一半以上。

外汇储备急速缩水至50亿美元。

标准普尔将乌长期主权外汇信用等级由“CCC”降为“CCC-”,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降为“负面”。

经济运转基本靠美欧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和援助维系。

(二)政治乌克兰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为主权、独立、民主的法制国家,实行共和制。

总统代表国家的最高元首。

实行多党制。

截至2012年2月,共有198个政党在乌司法部注册登记。

(三)外交乌新政权视美西方为外交优先方向,坚定推进加盟入约融欧进程;谴责俄侵略行径,拒不承认克里米亚并入俄,积极争取国际社会同情和支持;寄希望于美欧助其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范俄继续肢解乌。

2014年9月16日,议会正式批准同欧盟签署的联系国协议。

12月23日,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通过放弃不结盟地位法案,决定加强与北约合作。

因为克里米亚和乌东部问题,乌俄关系已降至历史低点。

(四)军事智库卡内基欧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朱迪•登普西说,乌克兰危机持续的原因是各方签署的停火协议未能得到有效执行。

从机制上看,停火协议缺乏权威监督。

另外,随着危机持续,乌克兰冲突各方的互信几乎消磨殆尽。

有政治分析师认为,乌克兰政治危机的直接导火索虽然是乌政府2013年11月决定暂停与欧盟签署联系国协定,但最根本原因还是国内民众在“向东走”还是“向西走”问题上的深度对立。

这一根本矛盾没有化解,乌克兰局势升级的土壤就始终存在。

在乌克兰“向东走”还是“向西走”这个问题上,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同时是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性中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接下来从乌克兰社会物质条件与社会意识层面上分析乌克兰当前状况的经济和政治的根源。

二、乌克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等方面(一)生产及生产方式在人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乌克兰作为世界上重要的市场之一,是世界上第三大粮食出口国,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

乌克兰是一个新兴的自由市场经济体,乌克兰工农业较为发达,其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

欧洲粮仓。

重工业在工业中占据主要地位。

(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也作为劳动对象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1.地理位置乌克兰地理位置重要,是欧洲联盟与独联体特别是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交叉点。

乌克兰是欧洲除俄罗斯外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有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与黑海沿岸的土耳其、保加利亚、格鲁吉亚、罗马尼亚和俄罗斯南部地区等均有便捷的海上通道。

从陆地边境看,乌克兰东靠俄罗斯,北临白俄罗斯,西部与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接壤,通过东欧国家进入西欧的路径也极为方便和简短。

2.现代乌克兰领土形成现代乌克兰的领土成形于苏联时代,它的东西部分曾被不同国家(或帝国)统治。

独立以来,乌克兰努力进行国家身份的建构,但仍缺乏强大的凝聚力,尤其东西之间,既有历史经济文化的异别,在国家未来走向上也有不同意见。

3.战略意义欧洲中部和东部被地缘政治学家称为心脏地带,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乌克兰恰好处于这个心脏地带,这就是乌克兰必须面对的地理窘境:它的位置太靠东,也太接近俄罗斯的腹地了,所以不管莫斯科是谁当权,哪怕是民主派掌控了克里姆林宫,都不会允许乌克兰彻底倒向西方。

而同时欧盟并没有认真考虑过乌克兰的入盟事宜,毕竟波兰、立陶宛等八个中东欧国家对欧盟已经是一个严重的负担,再向东扩,已经超出欧盟现实所能承受的界限之外;但为了制约俄罗斯,也不会完全放开对乌克兰的控制。

于是乌克兰试图在两方僵局之间左右逢源,获取最大利益。

(三)人口因素人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主体,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等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乌克兰目前共有130多个民族,其中乌克兰人占77%,俄罗斯人约占20%,其他为白俄罗斯人、犹太人、鞑靼人、摩尔多瓦人、波兰人、匈牙利人、罗马尼亚人、希腊人、德意志人、保加利亚人等。

官方语言为乌克兰语,通用乌克兰语和俄语。

主要宗教为东正教和天主教。

由于地理原因,大约三分之一的乌克兰人口讲俄语,生活在靠近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主张与俄罗斯保持密切关系;大约三分之二人口讲乌克兰语,主要生活在中西部地区,倾向于更亲近欧盟。

双方对乌克兰的争夺早已成为拉锯战。

三、社会意识层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等(一)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这里主要谈政治思想。

1.国家经济政策和各项立法带有多变性、缺乏连贯性、科学性和可靠性,这已成为乌克兰形成严重的、持续性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2.多元主义导致乌克兰内无在能赢得多数人民心,成众望所归、具有压倒影响力的政党。

乌政局难以取得稳定、国家经济改革难以推进.在现今乌克兰的政治环境中,尽管各种政治思潮纷呈,但有强大影响力的主要思想潮流不外乎三种: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

乌现行41个政党中,基本上是宣传上述思想潮流中的其中一种。

但是,无论哪一种思想潮流,在苏联这棵大树倒下后,由于出现信仰多元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两极化,都不能形成在社会中占主导的政治潮流。

这就造成乌克兰政治生活中一个重大难题:迄今,在议会中难以形成占议席过半的议会党或党派联盟。

独立以来的乌克兰议会,基本上是按“议员是自由哥萨克”的不成形思想模式选出的。

这就决定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点:议员崇尚标新立异,政见门户过多,意见过渡分散,分歧难以弥合,结果是,议会决议经常难产,而且议会通过的决议经常和总统或政府的主张相左。

这是乌政局难以取得稳定、国家经济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

3.乌克兰的政局潜伏着不稳定,其原因还在于,议会中最具实力的第一大党——乌共的政治和经济主张与国家现行的政治和经济改革方针大相径庭,甚至有天壤之别。

众所周知,在西方政坛,不管哪一政党上台执政,其政治经济主张与前执政党相比的摆幅并不很大。

而乌克兰情况却完全不同:在政治上,乌共主张修宪,反对实行总统制,主张政府应隶属于议会,不应归总统领导,这与库奇马总统的主张完全是针锋相对的;在经济改革方针上,执政当局实行激进的改革方针,大力贯彻私有化政策,而乌共主张稳健进行改革,反对激进的改革方针,反对私有化(只同意实行某些领域的私有化);在社会政策上,乌克兰利用广大民众对生活恶化的不满情绪,提出改革首先要维护群众的利益,锋芒直指执政当局;在对外关系上,乌共主张加强与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全面友好合作关系,这与政府现行对外方针也有很大差别。

总之,乌共与现任总统和政府之间存在多方面的截然对立的矛盾,而且是难以调合的。

关于这一点,在1997年,现任总统库奇马曾公开说,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关键时刻,他可以与其它政党坐在一起进行商议,寻找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但与乌共则无论如何也不能坐到一起,达不成互相谅解。

这次乌共在议会选举中席位大增,其前景只能是,乌共与总统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更趋尖锐化。

(二)宗教与民族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宗教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交织在一起,对社会发展和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另外宗教常常与现实的国际斗争和冲突交织。

1.乌克兰地处欧洲腹地,在文化和道德上深受欧洲各国影响。

乌克兰的民族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民主、自由和人权至上主义。

(1)人道主义和许多欧洲国家一样,人道主义是乌克兰各民族十分普遍尊奉的价值观念,在国家对内对外政策上,在社会人际关系上,人道主义精神总是普遍遵奉的行为准则。

(2)民族主义乌克兰在历史上饱受外族欺凌,乌克兰史,就是一部不断被外国侵占、分割和奴役的历史。

所以,乌克兰人的内心深处怀有强烈的“民族至尊”感情,这成为乌克兰在1991年“闹独立”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在乌克兰大小城市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矗立着宣耀民族英雄、民族伟人、民族宗教领袖的建筑物。

(3)民主、自由和人权至上主义是乌克兰各民族中较普遍存在的最高价值观。

这一价值观正式写入乌克兰新宪法。

这种价值观念,对乌克兰政治制度、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十分深远。

这种价值观,导致多元主义,人们实行言论、集会、结社自由,媒体实行独立;在经济导致私有化和所有制多样化及充分的经营自由;在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上,人们很注重人权观念,强调男女,平等尊重老年人、妇女和爱护儿童,法律上注重保护劳动权、迁异权、自由择业权、居住权、私人财政不受侵犯权等等。

需要一提的是,民主、自由和人权至上观念,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是很广泛的。

不仅私有化运动、个人经营活动的空前活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根深蒂固的人权和自由观念,而且,在选择就业方式上,也出现了“非正规化”趋势。

乌克兰人心理素有“精神第一”、“个人意愿至上”的价值观,他们愿把自己的工作和收入与个人的独立选择性和独立经营性、个人的首创性结合起来。

据乌克兰社会学研究资料,甚至在最热爱本职工作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中,也有30%的人具有上述心理素质。

可以预期,经营多样化的和自由化的加强,必然逐渐产生贫富分化。

当然,价值观念的某些其它方面,如人道主义、民主等,又会要求缩小社会待遇上的不公正和贫富过份悬殊的差别。

总之,国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发展都要综合地受到上述价值观念的影响。

2.乌克兰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在1991年以前,乌克兰作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完全奉行整个苏联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

按苏联宪法规定,苏联共产党是执政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规定的建设目标是,在苏联全面建成共产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