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学

合集下载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第1章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1.1 保护生物学的概念和学科特点保护生物学:应用科学解决由于人类干扰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问题的新途径,其目的是提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理和工具。

保护生物学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

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处理危机的决策科学,一门处理统计现象的科学,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也是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的科学。

1.2 保护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1、保护生物学思想的形成:中国:萌芽于春秋战国,源于贤哲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保护的意识和文明程度与社会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有禁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并能科学利用野生动物资源。

国外:诺亚方舟的故事是人类的早期觉醒;自然保护运动起源于19世纪。

2、保护生物学的产生:1978年召开了第一届国际保护生物学大会,1987年《保护生物学》杂志创刊。

1.3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灭绝:预测灭绝的趋势、阐明灭绝的原因、预防措施进化的潜能:种群生存力分析、政策保护种群和生态系统:简化生态系统的观点是生态系统在不同层次的特征都是组成它的较低层次系统的综合;完整生态系统论的观点是生态系统不包含每一个单位的特征。

要确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生境的恢复:土地退耕、土地的合理使用物种的回归自然和圈养繁殖:迁地保护,存在近亲交配和野生物种复壮和重建种群的问题。

生物技术在物种保护中的应用:物种调查和编目、避免遗传多样性损失和近交衰退、分析种群遗传结构和适应潜力、保存物种和群落、生物安全。

1.4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趋势小种群的生存概率确定和保护热点地区物种濒危灾绝机制生境破碎问题自然保护区理论公众教育、法制建设1.5我国保护生物学现状:①广泛开展了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调查工作。

国家各有关机构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组织完成的较大规模的考察活动就达近百次,积累了一定的资料。

但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物种动态的长期监测体系,资料的分析研究工作还有待深入,调查范围和内容还需进一步完善;②建成了一批自然保护区,新的保护区的规划和建设正在进行之中。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的学科。

以下是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 物种保护:保护生物学主要关注物种的保护问题,包括物种灭绝、濒危物种的保护、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等。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物种的生存环境、演化历史、生态功能等,来评估物种的保护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2.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学还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相互依存性。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3. 生态系统保护:保护生物学还研究生态系统的保护问题,包括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平衡等问题。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物种数量、分布、形态等,来评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平衡状况,并提出保护策略和措施。

4.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保护生物学也研究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人类的农业、工业化、城市化等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这些活动对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影响,来提出应对这些活动的措施。

除了以上四个方面,保护生物学还包括许多其他研究内容,例如生态系统恢复、生态教育等。

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旨在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人类福祉做出积极的贡献。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一、什么是保护生物学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diversity)是从保护生物及其环境的角度出发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该门科学将首先研究生物多样性原理、现状和丧失的原因,然后从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等多个层次上对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并从国际间的公约、保护法律、政府部门的政策、基层保护区的管理、社区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多方面入手促进和保障保护措施的实施。

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目标:弄清自然生态系统在人类压力下被破坏的过程和程度;提出保护和管理的措施。

其目的是遏制并扭转由于人口过度增长和自然资源过度破坏而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的危机状况。

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系统与进化、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等诸多自然科学。

目前地球上很难找到未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保护需要人们直接干预自然生态系统,需要了解人类活动对物种生存的影响,因此需要将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应用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中。

因此,保护生物学是纯科学与应用科学结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要求保护生物学者具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多学科扎实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实践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

保护生物学是一门价值取向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要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直接目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的价值,借以保护和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保护生物学具有价值取向。

保护生物学涉及的保护对象是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持续、成功保护的标准,不只是某一个物种的数量的简单增加或者保护区的扩大,而应该是长时间尺度上保护,至少是进化时间尺度上的保护,即保护的目标实现生态系统多样性、结构、功能的长期保持,并使其进化的历程得以保持。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一、名词解释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地方特有种:有些物种仅生长在某一有限的地区或某种局部特殊生境,我们把这些物种称为该地区或该生境的特有种。

关键种:对群落结构和功能有重要影响的物种。

这些物种从群落中消失会使得群落结构发生严重改变,可能导致物种的灭绝和多度剧烈变化。

野外灭绝:一物种如果已知仅生活在栽培和圈养条件下或仅作为一个驯化种群远离其过去的分布区生活时,即为野外灭绝。

生境片段化: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使一大块的、连续的生境被分割成两个或多个片段化的过程。

外来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区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位,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

土著种:某一地区原来就有、而不是从其他地区迁移或引入的物种。

它可以是这一地区的固有种,也可以是特有种或孑遗种。

外来入侵种:是指通过国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将物种引入到其自然分布区以外的自然或半自然生态系统中建立种群,并对引入地的物种生物多样性造成影响或破坏的物种。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的地区,在新的区域里,其后代可以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

生物安全: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那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而获得的遗传修饰生物体,避免其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遗传修饰生物体: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遗传修饰,所得到的基因组成和性状改变了的生物体。

最小生存种群:㈠遗传概念,主要考虑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对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适合度下降影响,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种群遗传稳定所需的最小种群数量;㈡种群统计学概念,即以一定存活概率为基础,在给定时间内保持种群数量稳定所需要的最小的种群数量。

有效种群数量:具有正常繁殖、生育能力和不致于引起近缘变异和突变的群体数量。

最小动态面积:指能够包含较复杂的生境类型和植被演替阶段,并能满足受保护物种和其相互作用物种正常活动的保护区的面积。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带★是老师骚微提到的重点,虽然很可能没甚么卵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为4种方法。

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

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入侵渠道:(案例)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薇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中国的。

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

如“松材线虫”就是中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

航行在世界海域的海轮,其数百万吨的压舱水的释放也成为水生生物无意引进的一种主要渠道。

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有意引进: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

如20世纪初,新西兰从中国引种猕猴桃,美国从中国引种大豆等。

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

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

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一、名词解释:1、保护生物学:是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态系统)。

3、遗传多样性:广义上讲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个体基因中的遗传信息的总和;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种内不同种群之间或一个群体之间或一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遗传变异的总和。

4、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表现形式,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的多样性化及其变化,包括一定区域内生物的(1)状况(如受威胁和特有性等)、(2)形成、(3)演化、(4)分布格局及其(5)维持机制等。

5、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惊人的多样性。

6、关键种指一个物种的活动和丰富度决定种群的完整性,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系统的稳定,该物种被称为关键种。

7、栖息地:生物出现在环境中的空间范围与环境条件总和。

在生物圈内,我们把生物实际居住的场所称为栖息地。

8、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植被保存较好、生物种类丰富且特有程度较高的地区称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

8、濒危物种:濒危物种指所有由于物种自身的原因或受到人类活动或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动植物。

一个关键物种的灭绝可能破坏当地的食物链,造成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并可能最终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解。

9、生态恢复: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10、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人为划定的、需加以保护的特殊地理区域。

10、自然保护区的分类:1)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11、保护对象:比较完整的有典型代表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生物学

保护生物学

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总称。

保护生物学:一门为了保护物种及其生境和生态系统,防止物种超速灭绝而研究地球生物多样性现状、自然保护的科学。

灭绝:指某支生物谱系的演化终结或整支谱系的消亡。

当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称该物种灭绝。

物种: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极其相似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生态特性,个体间可以自然交配产生正常后代的自然生物类群。

性状分歧:指生物生活在各种环境里,向不同方向变异和发展,形成多种性状的现象。

中间类型:指性状分歧不大,介于较早发生和较晚发生的之间的类型。

地理隔离也称空间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将两种群隔离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使种群间基因流受阻。

生殖隔离:物种由于群体间基因型上的差异而使其之间的基因交换受到限制或抑制。

生态隔离:指由于所要求的食物、环境或其他生态条件的差异而发生的隔离。

杂种不活:是指杂种接合子不能存活,或者是接合子在适应性上比亲代差很多而造成的隔离;其根本的原因是两个基因组不协调或生理失调等。

杂种个体不育:是指杂种不能产生具有正常的染色体组的、有正常受精功能的性细胞而造成的隔离。

杂种个体生活力低:是指杂种子二代(F2)或回交杂种世代的全部或部分个体不能生活或适应性低下的现象。

渐变式物种形成:主要是通过突变、选择、隔离等过程,从一个种先形成若干地理亚种,然后建立起一套生殖隔离机制,进而形成一个或多个新种。

继承式:指一个种在同一地区内逐渐演变成另一个种;分化式:指一个物种在其分布范围内逐渐分化成两个以上的物种。

骤变式物种形成:物种以相当迅速的变化爆发式地变成不同的物种,而不是缓慢地变成不同物种,一般不通过亚种的阶梯。

小进化:以现代生物个体和种群为对象,研究其短时间内的进化,即某种群从一代到下一代等位基因频率的改变。

大进化:是长期(几千年至几百万年)的基因变异方式及物种形成的过程。

适应辐射:指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一、保护生物学的定义保护生物学是刚刚诞生十多年的一门新兴学科。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社会迈入后工业文明的历史阶段,人类已经领悟到,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进入一个动植物物种空前大量灭绝的时代,而灭绝对人类的未来是可怕的,人类必需扭转这种趋势。

为此,一门危机学科——保护生物学应运而生。

鉴于紧迫的社会需求、大量的研究素材与课题、丰厚的科学基金与资助,以及期刊《保护生物学》的问世,使保护生物学很快成为一门世人瞩目的前沿学科。

在很多发达国家以至于全球,保护生物学基本原理已家喻户晓或正在媒体中广为传播,"生态平衡"、"生态危机"、"环境保护"、"保护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可持续发展"等已成为日常生活用语。

所以,保护生物学应该是21世纪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必需通晓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是在1978年由生态学家米切尔·苏勒(Michel Soule)首次组织国际会议并提出“建立|一门交叉学科,可以帮助拯救由人类造成大量灭绝中的动植物”的建议,以后由Soule、Pau1t Ehrlich 和Jared Diamond (加利福尼亚大学)等学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发展起来。

由于该门学科出现的时间仅十多年,目前还处于迅速发展阶段,对其基本含义尚有不同的说法,还未能形成确切的定义。

但一般认为保护生物学是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交叉的一门综合学科(图1-1)保护生物学:一门价值取向与处理危机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就像是急诊与保健,或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如何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保护,使之能够为人类持续利用的一门学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1
谢谢阅读
8
③当今科学家已认识到,许多对生物多样性的 胁迫因素是协同性的,例如酸雨、过度采伐森 林和捕猎等因素结合起来,往往出现倍增的恶 果(Myers1987);
④人们必将逐渐认识到,危害生物多样性必然 会危害人类自身,因为人类生存所需要得到的 天然物质、粮食、药材、水、空气和其它一切 物品及设施,都来自于大自然。
谢谢阅读
5
人类学 社会学 教育学 心理学 经济学
哲学 法学
进生 植动分生遗生化物 物物类态传理生地 学学学学学学物理
学学
保护生物学 CONSERVATION BIOLOGY
2020-6-1
谢谢阅读
林学 农学 水产养殖 学 野生动物 管理 自然保护 区 森林公园 育种学
6
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两个目的: 第一是研究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其次是研究防止物种灭绝的有效途径。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 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 学。
2020-6-1
谢谢阅读
3
研究生物多样保护的科学,即研究从保护生物物种 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和环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 响,以及如何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与 保护,使之能够为人类持续利用的一门学科。
2020-6-1
谢谢阅读
7
主要关注到四个方面:
①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是前所未有的,在生物历史 上,以前从未出现过有如此众多物种在如此短的时间 内遭受灭绝的威胁;
②由于人类人口激增和科学技术的加速进步,人类生 产力的迅猛发展,生物多样性受到的威胁也空前严重。 而世界上物种丰富的国家,却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贫 困国家,危机的症结在于世界财富分配不均;
2020-6-1
谢谢阅读
12
2.古今诗歌(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热爱大 自然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 林修竹;又有清清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 人们一提到这篇文字,往往先想到它是书法极品, 其实它的内容也很美,它把人们引人了“崇山峻 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的美境之中。
保护生物学
2020-6-1
谢谢阅读
1
参 考 书:
《保护生物学》,傅之屏主编,四川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
《生物多样性科学》,陈灵芝、马克平主编,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保护生物学基础》,Richard Primack、季维智主 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保护生物学》,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中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出现了保护生物的制 度、法令和执行生物保护制度的机构。《尚 书·尧典》记述了舜任命伯益担任“虞”的官 职,“虞”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 保护机构。①泽虞,负责管理和保护湖泊、湿 地的动植物;②山虞,负责管理保护山林野生动 植物资源;③林衡,负责巡视林木,检察护林人 员保护森林的情况;④川衡,负责巡视河流湖泊; ⑤迹人,管理狞猎地区,监督围猎禁令的执行。
2020-6-1
谢谢阅读
9
保护生物学研究内容正在以下几个领域中活跃的 进行着:
小种群的生存机制 物种濒危灾绝机制 生境破碎问题 自然保护区理论 公众教育 保护法与执法
2020-6-1
谢谢阅读
10
第二节 保护生物学的产生与发展
2020-6-1
谢谢阅读Βιβλιοθήκη 11一、保护生物学思想的起源
(一)中国起源
1.思想起源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荀子也认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 不矢其生,不绝其长也……”
老子在其《道德经》中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老子所 谓的“一”,就是平衡,天道失去了平衡,就要裂一 一天时不正、水旱交回、瘟疫流行。
2020-6-1
谢谢阅读
16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立法的手段来保护 动植物的国家。夏、商、周等朝代都制定了保 护和管理山林的制度与禁令,据《逸周书·大禹 篇》记载《禹禁》中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 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 之长",《禹禁》可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资 源保护法。
陶渊明在《归田园居》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室八 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 鸣桑树巅……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诗中描 述了田园风光,桃红、柳绿、鸡鸣、犬吠,人与自 然生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
2020-6-1
谢谢阅读
13
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明亮的一颗星,是诗歌 王国中的无冕之王。李白的诗歌不仅为中华文 化增添异彩,也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他 的诗歌为全世界人民所传涌。
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路易·艾黎先生在李白故里题 词说:“对全世界青年来说,李白的精神告诉我 们:‘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当今瞬息万变的 世界中,这种精神往往被泯没”。这段题词指出 了李白精神的现代价值。
读了李白的诗谁都会热爱壮美的大自然,热爱自 然界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鱼,李白的诗歌就是 进行保护自然、爱护生物的生动教材。
研究直接或间接受人类活动或其它因子干扰的物 种、群落、生态系统的生物学。
研究保护物种,保存生物多样性和持续利用生物 资源问题的学科。
2020-6-1
谢谢阅读
4
我国著名生物学家蒋志刚、马克平认为 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即研 究从保护生物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着手来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科学。
2020-6-1
2020-6-1
谢谢阅读
14
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诗人以他们的诗歌,讴歌大 自然,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 天”。
苏东坡的"春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潦月转廊,只 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竹外桃花两三 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之类的诗句。
2020-6-1
谢谢阅读
15
3.最古老的政府保护机构和最古老的自然保护法
《保护生物学概论》,Richard B. Primack著,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020-6-1
谢谢阅读
2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保护生物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一、保护生物学的定义
保护生物学:一门价值取向与处理危机的科学。 保护生物学与生态学的关系就像是急诊与保健, 或战争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