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案
比较《春》与《济南的冬天》的课文异同

比较《春》与《济南的冬天》的课文异同【相同点】1.文体与主题相同两者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都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所写季节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情景交融,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
2.写作手法相同修辞手法都很丰富:都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比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将小草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的生机勃勃;《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赋予老城以人的动作和状态,使老城的形象更加亲切可爱。
3.虚实结合的手法相同两篇文章在描写眼前实景的同时都结合了自己的想象,丰富了文章内容,引人入胜。
例如《春》中作者在描写春花时,想象“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济南的冬天》中在写雪后的山景时,也有类似的写法。
4.结构清晰相同二文都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春》围绕春依次展开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等画面的描写;《济南的冬天》则从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到山、水等具体景物分别进行描写。
5.观察细致相同两位作者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使读者能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如:春天的“新、美、力”特点,济南冬天的“温晴秀美舒适”特点)【不同点】一、描写季节与基调不同1.季节特点不同《春》描写的是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和活力;《济南的冬天》写的是冬天,给人一种温暖、宁静、安适的感觉。
2.情感基调不同春天的蓬勃朝气,使《春》的情感基调,更加欢快、激昂,表达了对新生事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而《济南的冬天》的情感基调,则相对内敛、温和,体现出一种对济南这座城市的喜爱和眷恋。
二、描写角度与侧重点不同1.观察角度不同《春》侧重于近处的细致观察,作者对春草、春花等景物的描写非常细腻,仿佛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济南的冬天》侧重于远景的观察,从不同角度对济南的山水进行了描绘,展现出了整个城市的风貌。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对比阅读(教案)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散文的基本概念、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文章描绘四季之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描绘自然景色。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对比阅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文章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如何描绘四季之美。
(3)对比分析三篇文章在描绘自然景象、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生需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三篇文章在选材、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共性与个性,从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需要从具体的词句中提炼出作者的情感,如《春》中朱自清对春天的喜悦、憧憬;《济南的冬天》中老舍对家乡冬天的热爱和怀念;《雨的四季》中刘湛秋对雨的依恋和感慨。
(2)能够准确把握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生需要识别和理解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运用,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散文描绘四季景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7课《散文诗二首》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师可结合具体实例,详细讲解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尝试运用。
(3)深入剖析文本,培养思维品质:对于文本的深入剖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
(4)联系实际,增强文化自信:将课文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其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可组织学生分享家乡的美景、风俗等,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强调,同时关注学生的难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突破难点,提高语文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散文诗二首》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观察过四季的变换?”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散文诗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散文诗中描绘的春天和冬天的美好。
(2)掌握艺术特色:使学生掌握散文诗的艺术特色,如形象生动的描绘、优美的修辞手法等。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散文诗的艺术表现手法。
-举例:《济南的冬天》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冬天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把济南抱在怀里”,展现了散文诗的艺术魅力。
春济南的冬天教案及练

春济南的冬天教案及练.《春》《济南的冬天》教案及练习《春》《济南的冬天》二. 教学重难点: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的感情。
②学习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③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
《春》一、简介:朱自清(1898—1948),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
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二、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1、读准字音:rùn yùn niàng wǎn yùn suō lì朗润酝酿宛转黄晕披蓑斗笠hè liáo sǒu chēng应和嘹亮抖擞撑起2、掌握多音字和形近字:①薄:báo薄饼;bó浅薄;bò薄荷;②晕:yùn晕车;yūn头晕;③散:sǎn散漫;sàn散会;④;混:hùn混合;hún混水摸鱼;⑤撩:liáo撩拨;liāo撩起liáo嘹亮、liáo缭乱3、掌握词义:欣欣然、朗润、酝酿、繁花、呼朋引伴、卖弄、宛转、黄晕、烘托、和平、舒活、花枝招展(补充注释)应和:回答或随声附和。
抖擞:振作,振奋。
三、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盼望春天。
第二部分(第2-7段):描绘春天;第三部分(第8-10段):赞颂春天。
2、文中具体描绘哪五幅春景图?3、具体抒发了对春天怎样的感受?四、研读与赏析:(一)盼春1、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提示:“盼望着,盼望着”。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2、为什么用两个“盼望着”?提示:反复的修辞,更能表达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教案

-《春》中“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这里的比喻需要学生理解春天不仅仅是季节的象征,还有生命力和希望的寓意。
-《济南的冬天》中“冬天,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季节”,学生需要理解作者对冬天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情感如何与家乡情结相结合。
-教学策略: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和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春》和《济南的冬天》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对散文诗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理解并运用文本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拟人等。
-鉴赏文本的文学美感,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学习两篇散文诗中对自然景色和家乡情感的描绘,引导学生感受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家国情怀。
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散文诗二首》教案:
1.《春》朱自清
-描述春天的美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分析作者运用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2.《济南的冬天》老舍
-描述济南冬天的景色和氛围。
-探讨作者通过对比、写实等手法展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对家乡的眷恋。
本章节内容围绕两篇散文诗展开,通过阅读、分析和解读,使学生了解散文诗的特点,掌握文本解读的方法,并培养他们对自然美和家乡情的感知。教学内容与教材紧密相关,符合教学实际。
在讲解两篇散文诗的时候,我尽量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但可能由于时间关系,这部分内容讲解得还不够深入。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创作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创作时仍然难以把握散文诗的特点,这让我意识到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散文诗写作技巧的指导。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对比阅读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感受课文中丰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发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
2.通过朗读深入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
3.揣摩课文语言,提供鉴赏能力,初步体会文学语言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对人生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复习回顾“春、冬天、雨”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但是同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眼中、笔下所表现出来的情思却各不相同。
朱自清的《春》写的不是某一特定地方的春景,而是作为季节的“春”。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则是赞美济南冬天的风貌。
刘湛秋的《四季的雨》则不限一时一地,而是描绘大自然四季里多姿多彩的雨的形象。
所写之景围绕“景”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手法语言特点《春》春《济南的冬天》冬天《雨的四季》雨1.写景要抓特点2.写景要有顺序3.写景要有方法序号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得分1 找出所写之景物准确找出所选之景物,得一分2 归纳内容归纳内容,对一点得一分3 分析情感能准确说出情感,对一点得一分;能结合内容分析情感,得两分4 情与景之间的关系能总结物与景得关系,一点得一分;能联系内容总结物与景得关系,得三分二、品味语言1.美读相应篇目中的相应语句,在朗读中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景物的美感。
(停顿、重音)重音,是对一句话中需要强调的词语加以重读,以引起听者的注意,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一圈的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停连,指朗读语流的停顿和连接。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评价项目评价标准评价等级正确程度字音准确,普通话标准不错字,不丢字,不添字能注意轻音、变调、儿化音流利程度不顿读、不回读、不重读节奏恰当,注意轻重音情感把握语调、语气、语速适合能做到声情并茂仪态风采精神饱满仪态大方2.品读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用“我喜欢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我学到了描写景物要____________。
《春》《济南的冬天》比较阅读课件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七步诗
曹植 (三国·魏)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知识卡片
比喻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 物的类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 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事物 的修辞手法。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的感情。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以人的……,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感情。
1. 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2.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米,嫩嫩的,绿绿的。 3.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 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4.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从里,像眼 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5.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6.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7.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 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8.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哑巴知了
金子美玲
聒噪的知了把歌唱, 从早到晚把歌唱, 不管谁看着都要把歌唱 一支歌儿没完没了地唱 哑巴知了写歌词 默默地往树叶上写歌词, 没人看见的时候写歌词, 尽写些没人要唱的歌词。
(难道它不知道,秋天来了,树叶会落到地上腐烂吗?)
拟人 1.拟人要把物人格化 2. 突显物性,赋予人格
3.要符合表达的情感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 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
作者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在这里他没有直接写天气 暖和,但是让人感受到了温暖而是通过这水这绿藻,这楚楚 可爱的垂柳,来侧面烘托天气暖和,你还能不说济南的冬天 是慈善的吗?
《春》《济南的冬天》的比较阅读

《春》《济南的冬天》的比较阅读
《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但它们的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有所不同。
首先,从写作风格上看,《春》采用细致入微的描写方式,通过五幅“春景图”展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而《济南的冬天》则以全景式的观察和描述为主,将济南冬天的独特气质和环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两篇文章的侧重点不同。
《春》主要侧重于近景的细致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春天的花朵、气息和生命力,而《济南的冬天》则更注重远景的描绘,从宏观的角度展现出济南冬天的山水风貌和城市气息。
此外,两篇文章的修辞手法也有所不同。
《春》采用整句和散句结合的方式,既有节奏感又有流畅感,而《济南的冬天》则多用整句,通过整齐的句式表现出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最后,两篇文章的主题思想也有所不同。
《春》主要表现的是对自然界的感悟和赞美,而《济南的冬天》则更加强调对城市、人文环境的关注和思考。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中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的独特气质和环境,表达了自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关注。
总之,《春》和《济南的冬天》虽然都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但它们的写作风格、侧重点、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都有所不同。
阅读这两篇文章,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不同作者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
风格和表现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的冬天》和《春》比较阅读教案
从朱自清先生的笔下,我们了解到春天不仅带来人视觉上的享受,还带来希望和力量。
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满目萧索和生活上的不便……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无限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
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简介济南历史,参看《济南历史概述》一文。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刘凤诰(清)“一面荷花三面柳,半城波浪半城春”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大明湖之春》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1) 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温晴)(用对比的手法描写)(2)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各段描写之间有何联系?
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比喻、拟人修辞在写景中的作用。
(1) 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
得最妙?妙在何处?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2)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3)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味这些精妙
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什么?妙:引出了下文对雪的光、色、态的描写,点出了雪景的秀丽和奇妙。
卧:展现了一种安适悠闲的气氛,呼应前文“安适暖和”的感受。
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作
者能描绘出这么精彩的画面?为什么语言能如此优美?体会在写法上与《春》有什么相同之处?写好文章,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感受揣摩才能成文。
这两篇文章作者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甚至被外界景色感动了,而写出了真情,那些比喻、拟人才那么活灵活现,富有灵性,才能达到神似。
学生自由朗读《春》和《济南的冬天》中自己喜欢的精彩片断,再次体会大师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