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声环境概述
建筑声环境设计规范要求

建筑声环境设计规范要求建筑声环境是指建筑物内外的环境中存在的声音的总和。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的声环境设计可以提供良好的舒适性和可使用性。
为了确保建筑声环境的质量和满足用户的需求,以下是建筑声环境设计的规范要求。
一、室内声环境设计要求1. 声学设计的目标:室内声环境设计的目标是在建筑内部创造适宜的听觉环境。
这包括噪声控制、声音品质和声学透明度的改善。
2. 噪声控制要求:建筑内部的噪声水平应该低于规定的标准。
在办公室、学校、医院等室内环境中,工作或学习所需的噪声水平应低于45分贝。
3. 声音品质要求:建筑内部的声音品质应该满足不同空间和用途的需求。
例如,在音乐厅或剧院等娱乐场所,应该提供清晰而富有深度的声音。
4. 防火防爆要求:建筑内部的声环境设计需要考虑防火和防爆安全要求。
声学材料和构造应具备阻燃和防爆功能,以确保建筑内部的声环境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维持稳定。
二、室外声环境设计要求1. 噪声控制要求:建筑物周围的噪声水平应低于规定的标准。
例如,在住宅区或学校周围,噪声水平应低于55分贝,以保证居住和学习的安静环境。
2. 对道路噪声的控制:建筑设计需要考虑道路交通产生的噪声。
在道路旁边的建筑物应该采取隔音措施,以减少噪声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3. 建筑物布局要求:建筑设计应根据周边环境的噪声特点合理布局。
例如,将噪声敏感区域远离噪声来源,将噪声源与噪声接收器之间设置屏障,以减少噪声传播。
4. 绿化规划要求:植物对于噪声的吸收和屏蔽具有一定效果。
因此,建筑设计应考虑在周围环境中增加绿化植物,以提供更好的声环境。
三、声环境测试和评估要求1. 声环境测试:建筑声环境设计完成后,应进行声环境测试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
测试方法包括声音级测量、频谱分析、吸声性能测试等。
2. 声环境评估:通过声环境测试结果,对建筑声环境进行评估,判断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评估结果可用于设计改进或验证设计的合格性。
3. 标准和规范:建筑声环境设计需要参考相关的标准和规范。
建筑与城市物理环境概论---声环境

鞭打妻子,这不是为了保护妇女, 而是因为挨打妇女的叫声会干扰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保护署(UNEP)发表的报 告《环境状况——拯救我们的星球》,其中 关于噪声污染方面,报告指出,“与10年前 相比,噪声已经成为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特别是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噪声污染日趋严 重。在马尼拉、曼谷、开罗和许多其他城市, 它成为一个主要的环境问题”。
50ms前到达的声能/全部到达的声能 1962年,Beranek出版《Music Acoustics and Architecture》
提出初始延迟间隙(initial-time-delay gap):第一个反射声相对于直达声 的延迟时间,与亲切感(intimacy)有关; 1967年,Marshall提出側向反射声对音质的重要性; 1968年,Barron提出空间感的客观量度S: 早期(5~80ms)側向反射声能/早期(0~ 80ms)非側向反射声能 1970年,Jordan提出“早期衰减时间”EDT; 1974年,Abdel Alim提出明晰度(clarity)C,用于音乐的清晰度:
布朗(M.Barron)组织20个有经验的音质评价人员,大部 分为声学顾问,对英国的11个厅堂进行了现场评价。评价者在厅 内不同的位置听音,根据问卷调查对各主观指标作出评价。最后 对厅堂总的音质分成7个级别,从“顶级”到“很差”。结果显示 5个音质指标,即明晰度、混响感、环绕感、亲切感和响度是相互 独立的,而厅堂音质的总印象与混响、环绕感、亲切感的相关性 最高。同时,也发现评价人员对于厅堂音质有不同的偏好,一部 分倾向于混响感,而另一部分则倾向于亲切感。
纽约 Carnegie Hall
1891建,1986和1989年 改建
建筑资料建筑中的声音与环境设计

建筑资料建筑中的声音与环境设计建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不仅仅包括外观和结构,还包括内部的声音环境。
在建筑设计中,声音和环境的考虑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建筑中的声音与环境设计的相关问题。
1. 建筑中的声音问题声音是建筑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它可以影响人们的舒适感和健康。
建筑中常见的声音问题包括噪音传播、回声、共振等。
(1)噪音传播噪音来自于多种来源,比如交通噪音、机械噪音和人声等。
建筑物周围的噪音会通过墙体、窗户等途径传入室内空间,干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为了减少噪音传播,可以采用隔音材料和结构设计,如安装隔音窗、切断声音传递的结构等。
(2)回声回声是由于声波在空间中反射产生的。
回声会导致声音的重叠和模糊,影响语音的理解和音乐的欣赏。
为了减少回声,可以采用吸声材料和表面处理,如在墙面和天花板上安装吸音板,避免大面积的光滑表面等。
(3)共振共振是指建筑结构或材料在特定频率下的振动。
共振会导致声音的放大和失真,产生噪音。
为了避免共振,可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如使用阻尼材料减少共振反应,确保结构的稳定性。
2. 建筑中的环境设计环境设计是为了提供一个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考虑到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因素。
在声音与环境设计中,有几个关键的方面需要考虑。
(1)声学设计声学设计是为了控制建筑内声音的传播和回声。
通过合理的声学设计,可以保证室内声音的清晰度和声学性能。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合理的声学分隔和吸声措施等。
(2)通风系统设计通风系统设计是为了提供新鲜空气和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的。
在声音与环境设计中,通风系统应考虑噪音控制,避免噪音干扰人们的活动和休息。
(3)光照设计光照设计是为了提供适当的照明条件和光线分布。
在声音与环境设计中,光照设计可以帮助控制室内声音的反射和回声,提供更好的声学环境。
3.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建筑中的声音与环境设计,以下是一个案例分析:某办公楼设计采用了隔音墙体和窗户,以减少外部噪音的传播。
建筑声环境概述

建筑声环境概述建筑声环境是指在建筑内部和外部空间的声学环境,涉及到声音的传播、衰减、反射、折射等现象。
建筑声环境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室内空间的听闻质量,降低噪声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高人们的舒适度和生活品质。
建筑声环境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音频范围: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一般在 20~20000Hz,高于 20000Hz 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 20Hz 的声音称为次声。
在声频范围内,将频率低于 300Hz 的声音称作低频声;300-1000Hz 的声音称作中频声,1000Hz 以上的声音称作高频声。
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通常在20~20000Hz。
超过这个范围的,就分别被称为超声波和次声波。
在人类听觉所能感知的声频范围内,按照频率的不同,我们又分别称之为低频声、中频声和高频声。
其中,低频声是指频率低于300Hz的声音,中频声则是指频率在300~1000Hz之间的声音,高频声则是指频率高于1000Hz的声音。
这些分类构成了声音的不同频段,并在许多领域都有各自独特的应用。
听阈和痛阈:人耳刚能感觉到声音的声压称为听阈,不同频率的声波的听阈不同。
使人产生疼痛感的上限声压称为痛阈,对 1000Hz 的声音为 20Pa。
听阈和痛阈是描述声音引起人类感知和疼痛阈值的术语。
听阈是指人耳刚能感觉到声音的声压,而痛阈则是指使人产生疼痛感的上限声压。
不同频率的声波的听阈和痛阈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对于1000Hz的声音,其听阈为20Pa,而痛阈则高于该值。
这些术语在声音研究、听力保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声压级:声压级是表示声音强弱的指标,通常用分贝(dB)表示。
人耳对声音大小的感觉近似地与声压呈对数关系。
声压级是衡量声音强弱的标准,通常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
在人类听觉系统中,人耳对声音大小的感知与声压级之间呈现出近似对数关系。
这种关系意味着,当声压级增加一倍时,人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也会相应地增加一倍。
因此,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声压级的测量对于评估声音的质量和强度非常重要。
建筑环境学建筑声环境

客观评价法
利用声学仪器和设备对声环境进 行测量和评估,如声级计、频谱 分析仪等。
综合评价法
结合主观和客观评价方法,综合 考虑人的主观感受和声学参数, 全面评估声环境质量。
声环境标准与规范
国家标准
制定了一系列声环境质量标准,如《声环境 质量标准》等,规定了不同区域和场所的声 环境限值。
行业规范
各行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声环境规范,如 《电影院建筑设计规范》等。
隔音结构的设置
通过设置隔音墙、隔音门 等结构,阻隔声音的传播 ,保证室内安静。
声学设计咨询
在进行室内装修时,可以 寻求专业的声学设计咨询 ,根据房间用途和要求进 行针对性的声学设计。
室外声环境的优化
绿化带降噪
在道路两侧或居住区周围 种植密集的树木和草坪, 利用植物的降噪作用减少 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声屏障设置
在噪声源附近设置声屏障 ,如隔音墙或隔音板,阻 挡噪声的传播。
城市规划与声环境
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 高噪声区域与居住区相邻 ,降低噪音对居民生活的 影响。
建筑材料的声学特性
吸声材料
具有多孔性结构,能够 吸收和散射声音的建筑 材料,如矿棉、玻璃纤
维等。
隔音材料
能够阻碍声音传播的材 料,如隔音墙、隔音门
声场是指声音传播的空间范围 和特性,包括声音的分布、传 播方向和衰减等。
在建筑声环境中,声场的变化 会影响到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听 感。
03
CATALOGUE
建筑声环境的设计与优化
室内声环境的设计
01
02
03
吸声材料的选择
选择具有高吸声性能的材 料,如玻璃纤维、矿棉等 ,可以有效吸收室内声波 ,降低噪音。
建筑声环境概述学习

建筑声学发展简史
露天剧场存在的问题是:1、露天状态下,声能下降很快。 2、相当大的声能被观众吸收。3、噪声干扰。 解决方法:加声反射罩;控制演出时周围的噪声干扰。
古罗马的露天剧场
圜丘坛
回音壁、三音石
皇穹宇的回音壁、三音石,加上圜丘坛的天心 石,都有着奇妙的声学现象,但更为奇特的是 皇穹宇的“对话石”声学现象。站在“对话石” 上,即使是相隔很远的两个人,彼此对话的声 音也会十分清晰。声音的传播靠的正是皇穹宇 的回音壁。
天坛回音壁、 山西永济的普救蟾声、 河南三门峡蛤蟆塔 四川潼南大佛寺石琴
中世纪教堂建筑
自从罗马帝国被推翻后,中世纪建造的唯一 厅堂就是教堂。中世纪的室内声学知识主要来源 于经验,科学的成分很少。教堂的声学环境的特 点是音质特别丰满,混响时间很长,可懂度很差。
十五世纪的剧场
十五世纪后欧洲建了很多剧场,有些剧场的观众 容量很大。如意大利维琴察,由帕拉帝迪奥设计的奥 林匹克剧院,建于1579~1584,有3000个座位。又如 1618年由亚历迪奥设计的意大利帕尔马市的法内斯剧 场,可容纳观众2500人。
事实上,现代音乐厅的音质之所以不如古典先例,关键在于古典音乐正是在古典形 式的厅堂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现代厅堂在尺度、体型和材料等方面已有了很大变化, 而在其间演奏的音乐(绝大多数)依旧是原来的音乐。
声学上的探索正在逐步揭开厅堂音质之迷。然而看看历史上许多失败的例子,音 乐家们对新音乐厅的不满和不安不会消除。建筑师们一方面积极研究有效利用新的声 学理论及技术成果,一方面又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碰运气,不断祝愿自己能博得缪斯 女神们的微笑。
建筑声学设计的复杂性
1962年9月23日开幕的纽约林肯中心爱乐音乐厅, 为了对此厅进行有效的声学设计, 白瑞纳克博士对世界上已有的54座著名音乐建筑进行了系统调研,并著有《音乐、声 学和建筑》一书,却在音质方面遭到前所未有的失败。多次改装, 后于1976年10月19 日再次落成,成为音乐厅建筑史上最悲惨的实例。据最近消息,其演奏空间仍在进行 小范围改造。 据分析,爱乐音乐厅的失败主要缘于原声学顾问白瑞耐克认识上的局限性。他只 强调亲切感而没有认识到侧向反射声的重要性,顶棚反射板增加的反射声几乎同时到 达听众的双耳,缺少侧向反射带来的围绕感。此外,为了在直达声与后期反射声之间 插进一些早期反射声,他在大厅中引进了“浮云”,但由于浮云尺度过于单一,且呈 晶格状规则布置,导致相邻低频声的相消干涉,使听众听不到有些演奏(如大提琴) 的声音,成了一种“无声电影”。而且,这些浮云的大小和形状不足以扩散低频反射 声,使低频成份衰减得很厉害,还显出了G. M. Sessier和J. E. West所发现的另一不利 现象,即直达声掠过多排座席时低频声衰减越来越多。
建筑声环境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

建筑声环境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建筑声环境是指人们在建筑内、外部分所听到和感受到的声音环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密集度越来越高,建筑声环境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嘈杂。
这对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危害。
因此,建筑声环境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建筑声环境分析技术是指通过科学手段对建筑环境中的声音进行系统、科学地测量与分析。
它涉及到声学理论基础、测量技术、信号处理方法等多个方面。
通过建筑声环境分析技术,可以获取建筑内、外部分的声环境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估。
其中,建筑内部的噪声主要来自于机器、人声和建筑本身所传递的声音。
这些声音会影响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对于建筑内部的声环境分析,一般采用声级计进行频谱分析,来判断声音的强度和频率分布。
建筑外部的噪声主要来自于交通、工业和社会活动等,这些噪声对周边居民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对于建筑外部的声环境分析,一般采用噪声监测仪来进行现场测量和记录。
除了建筑声环境的分析之外,控制技术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建筑声环境控制技术主要包括隔声、吸音和噪声治理等方面。
隔声是通过隔墙、隔板、隔音门等来减少声音的传播和反射,使声音的传播路径更加复杂,从而达到隔音的目的。
隔声效果的好坏,主要要看材料的吸声性能和隔声性能,而且这些性能的评估必须是综合的。
吸音是通过声学吸声材料把声能转化为热能,从而减弱声音的反射和传播。
吸音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它可以吸收声波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减轻声音对建筑内的影响。
吸音材料的性能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密度、厚度和工艺等多个因素。
噪声治理是通过减少噪声源或改变噪声源的工作方式来减少环境噪声的效果。
噪声源的治理方法主要包括减少噪声源、隔离噪声源、改变噪声源的工作方式、增加基础设施等多种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筑声环境分析及控制技术研究中,要充分考虑不同的建筑类型和用途,因为不同类型的建筑对声环境的要求是不同的。
例如,在音乐厅、剧院和放映室等要求良好音效的场所,需要采用特别的吸声材料和隔声措施,而在工厂、机房等噪声源较强或对噪声敏感度较低的场所,则需要采用更高效的噪声隔离技术。
第一讲 建筑声环境概述

1.2.3 材料的声学性能测试与研究 吸声材料:材料的吸声机理,如何测定材料的吸声系数,不 同吸声材料的应用等等. 隔声材料:材料的隔声机理,如何提高材料的隔声性能,如 何评定材料的隔声性能,材料隔振的机理,不同材料隔振效果等. 实例: 1)天花板吸声性能,剧场座椅吸声性能. 2)轻质隔墙产品隔声性能,如何提高隔声能力? 3)军委演播大厅雨噪声问题.
第一讲
建筑声环境概述
1.1 声环境设计的意义
声环境设计是专门研究如何为建筑使用者创造一个合适的声音环境. 声音是人类行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们可以听到的声音都属于声环境范畴.人们可以听到谈话,鸟鸣, 音乐,泉水叮咚,歌声等;但也能听到吵闹,机器轰鸣,车辆的轰 鸣等噪声. 从人的感受上声音分两类: U类:舒服的,如音乐,歌唱,生活中的交谈等. C类:不舒服的,如噪声,爆炸声,刺耳的啸叫声等. 有时,C类也会转换成U类,如邻居的歌声,别人之间的甜言蜜语, 以及应该听见听清而听不见,听不清的交谈等. 声环境设计围绕着人的感受,在建筑设计中做到: 1,如何保证C类的声音听清听好——音质设计. 2,降低U类声音(噪声)对正常工作生活的干扰——噪声控制.
音乐厅声学设计理论的出现
从十九世纪开始,在维也纳,莱比锡,格拉斯哥和巴塞尔等城市, 都建造了一些供演出的音乐厅,这些十九世纪建造的音乐厅已反映出声 学上的丰硕成果,直到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到二十世纪,赛宾(Wallace Clement Sabine,1868-1919)(哈佛大 学物理学家,助教) 在1898年第一个提出对厅堂物理性质作定量化计算 的公式——混响时间公式,并确立了近代厅堂声学,从此,厅堂音质设 计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 赛宾在28岁时被指派改善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Fogg Art Museum)内 28 Fogg Museum 半圆形报告厅的不佳音响效果,通过大量艰苦的测量和与附近音质较好 的塞德斯剧场(Sander Theater)的比较分析,他发现,当声源停止发声 后,声能的衰减率有重要的意义.他曾对厅内一声源(管风琴)停止发 声后,声音衰减到刚刚听不到的水平时的时间进行了测定,并定义此过 程为"混响时间",这一时间是房间容积和室内吸声量的函数.1898年, 赛宾受邀出任新波士顿交响音乐厅声学顾问,为此,他分析了大量实测 资料,终于得出了混响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著名的混响时间公式.这 一公式被首次应用于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的设计,获得了巨大成功.至今, 混响时间仍然是厅堂设计中最主要的声学指标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掌握的资料来看,虽然这个时代的建筑师几乎 没有任何室内声学知识,但这个时代建造的几座剧院 和其他厅堂没有发现任何显著的音质缺陷。主要的原 因是由于观众的吸声和剧场内华丽的表面装饰起到了 扩散作用,使剧场的混响时间控制比较合理,声能分 布也比较均匀。
17世纪的马蹄形歌剧院
从十五世纪修建的一些剧院发展到十七世纪,出 现了马蹄形歌剧院。这种歌剧院有较大的舞台和舞台 建筑,以及环形包厢或台阶式座位,排列至接近顶棚。 这种剧院的特点是利用观众坐席大面积吸收声音,是 混响时间比较短,这种声学环境适合于轻松愉快的意 大利歌剧演出。 在十七世纪开始有人研究室内声学。十七世纪的 阿.柯切尔所著的《声响》,最早介绍了室内声学现象, 并论述了早期的声学经验和实践。十九世纪初,德国 人E.F.弗里德利科察拉迪所著的《声学》一书中,致力 于解释有关混响的现象。
建筑声学发展简史
露天剧场存在的问题是:1、露天状态下,声能下降很快。 2、相当大的声能被观众吸收。3、噪声干扰。 解决方法:加声反射罩;控制演出时周围的噪声干扰。
古罗马的露天剧场
圜丘坛
回音壁、三音石
皇穹宇的回音壁、三音石,加上圜丘坛的天心 石,都有着奇妙的声学现象,但更为奇特的是 皇穹宇的“对话石”声学现象。站在“对话石” 上,即使是相隔很远的两个人,彼此对话的声 音也会十分清晰。声音的传播靠的正是皇穹宇 的回音壁。
天坛回音壁、 山西永济的普救蟾声、 河南三门峡蛤蟆塔 四川潼南大佛寺石琴
中世纪教堂建筑
自从罗马帝国被推翻后,中世纪建造的唯一 厅堂就是教堂。中世纪的室内声学知识主要来源 于经验,科学的成分很少。教堂的声学环境的特 点是音质特别丰满,混响时间很长,可懂度很差。
十五世纪的剧场
十五世纪后欧洲建了很多剧场,有些剧场的观众 容量很大。如意大利维琴察,由帕拉帝迪奥设计的奥 林匹克剧院,建于1579~1584,有3000个座位。又如 1618年由亚历迪奥设计的意大利帕尔马市的法内斯剧 场,可容纳观众2500人。
第三篇 建筑声学
建筑声学概述
1.1 建筑声环境设计的意义
声环境设计是专门研究如何为建筑使用
者创造一个合适的声音环境。
音乐厅、剧院、礼堂、报告厅、多功能厅、 电影院、体育馆等。
1.2 建筑声环境研究的内容
1.2.1 音质设计 1.2.2 隔声隔振
1.2.3 材料的声学性能测试与研究
1.2.4 噪声的防止与治理
只要游人在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前拍手,就会听到酷 似鹳鸟“喳、喳”的叫声,如果一直拍手走到楼下, 就会听到鹳雀的叫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这一奇观 让当初复建这座名楼的人也始料未及。为何会出现这 样的现象?据修复工作人员介绍,所谓鹳雀的叫声, 其实是游人拍手时从主楼位置发出的回音。不过这一 奇观并非复建鹳雀楼的人为设计。由此鹳雀楼成为我 国四大名楼中惟一有回音的建筑,与不远处有蛙鸣回 音的莺莺塔相映成趣。如今这个奇怪的现象已成为鹳 雀楼的一个新“卖点”。
1.2.3 材料的声学性能测试与研究
吸声材料:材料的吸声机理、如何测定材料的吸声系 数、不同吸声材料的应用等等。 隔声材料:材料的隔声机理,如何提高材料的隔声性 能,如何评定材料的隔声性能,材料隔振的机理,不同材 料隔振效果等。 实例:
1)天花板吸声性能、剧场座椅吸声性能。
2)轻质隔墙产品隔声性能、如何提高隔声能力? 3)军委演播大厅雨噪声问题。
北大纪念堂、人大会 堂(小礼堂)
首都剧场
怀特大海乐园
石家庄铁道学院礼堂
1.2.2 隔声隔振
主要是有 安静要求的房间, 如录音室、演播 室、旅馆客房、 居民住宅卧室等 等。
对于录音室、演播室等声学建筑对隔声隔振 要求非常高,需要专门的声学设计。 对于旅馆、公用建筑、民用住宅,人们对隔 声隔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大跨度框架结构的 运用,越来越多地使用薄而轻的隔墙材料,对隔 声隔振提出了更高的设计要求。
音乐厅声学设计理论的出现
赛宾在28岁时被指派改善哈佛福格艺术博物馆(Fogg Art Museum)内半圆形报告厅的不佳音响效果,通过大量艰苦的测 量和与附近音质较好的塞德斯剧场(Sander Theater)的比较分 析,他发现,当声源停止发声后,声能的衰减率有重要的意义。 他曾对厅内一声源(管风琴)停止发声后,声音衰减到刚刚听 不到的水平时的时间进行了测定,并定义此过程为“混响时 间”,这一时间是房间容积和室内吸声量的函数。1898年,赛 宾受邀出任新波士顿交响音乐厅声学顾问,为此,他分析了大 量实测资料,终于得出了混响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即著名的混 响时间公式。这一公式被首次应用于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的设计, 获得了巨大成功。至今,混响时间仍然是厅堂设计中最主要的 声学指标之一。
音乐厅声学设计理论的出现
从十九世纪开始,在维也纳、莱比锡、格拉斯哥 和巴塞尔等城市,都建造了一些供演出的音乐厅,这 些十九世纪建造的音乐厅已反映出声学上的丰硕成果, 直到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到二十世纪,赛宾(Wallace Clement Sabine, 1868-1919)(哈佛大学物理学家、助教) 在1898年第 一个提出对厅堂物理性质作定量化计算的公式——混 响时间公式,并确立了近代厅堂声学,从此,厅堂音 质设计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
1.2.5 其他
1.2.1 音质设计 主要是音乐厅、剧院、礼堂、报告厅、多功 能厅、电影院、体育馆等。 设计得好: 音质清晰、丰满、浑厚、亲切、 温暖、有平衡感、有空间感。 设计得不好: 嘈杂、声音或干瘪或浑浊,听 不清、平衡感和空间感差。
实例:
设计良好的 维也纳音乐厅 设计不好或完全没有 考虑声学的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 (已重建)
19世纪的音乐厅
19世纪的音乐厅
音乐厅早期发展阶段是在十七世纪中后到十九世纪,包 括:早期音乐演奏室、娱乐花园和大尺度的音乐厅,是后来 古典“鞋盒型”音乐厅的就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 19世纪前作曲家所做的音乐作品是与其表演空间相适应 的,这一时期的演奏空间基本是矩形空间。19世纪以后,随 着浪漫主义音乐及现代音乐的产生,演出空间变得丰富多彩, 出现了扇形、多边形、马蹄形、椭圆形、圆形等多种形状, 其混响时间及室内装饰风格也各不相同。 在这一时期,音乐厅的声学设计仍然没有太多的理论可 以遵循。
1.2.4 噪声的防止与治理
噪声的标准、规划阶段如何避免噪声、出 现噪声如何解决。 实例: 教师住宅受交通噪声影响,教师选房问声。 模型声学测定。 声学测量: 声音本身性质的测定、房间声学的测定、 材料声学性质的测定。 声学实验室的设计研究。 计算机模拟。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