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幼胚组织培养力的遗传研究
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研究初报

2 1 ,7 3 :7 —5 6 0 0 4 ( )5 3 7
Xi in giutrlS in e n a gA r l a ce cs j c u
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研究初报
海 热 古力 ・ 阿不 力孜 姚 翠琴2邵 琳 苏敬 国。李新 杰4王 子 霞 , , , , ,
表表诱导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的影响培养基幼胚材料是影响小麦幼胚培养植株再生的个主要因素小麦幼胚的培养再生过程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不同的小麦基因型其一次成苗率和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能力上都率硝弘嘴致盯弘哪书警一绿篡竺引数缸数缸效严效盯扣万方数据??新疆农业科学卷现出较大的差异
培 养 基 一 次 成 苗 率 最 高 (5 , 次 是 M (3 1% )最 低 的 是 c,2 . %) Y 7 %) 其 S3 .3 , 。 33 ( 4 , P培养 基 一 次 成 苗 的 效 果 明 显 优 于 其 它 两 种 培 养 基 , 同 基 因 型 间 的 愈 伤组 织绿 苗 分 化 率 差 异 明 显 。【 论 】 不 结 筛选 出适 宜 小 麦幼 胚 培 养 一 次
Pr lmi a y Re o to t o Cu t a i n o ei n r p r n Vir li t f v o W h a m m a u e Em b y s e tI t r r o
H i gl A ui’Y O C i i 2 H O Ln ,UJ g u 。I i j 4 WA GZ —x a eui b li, A u —qn ,S A i S i —gd L n— i 。 N i i r ・ z g n X e a
(. Ist e o ul r& Bo gclTcnl i , i ag Aa e y o gi l rlSi cs Uu q 1 ntu f N c a it e ioi eho ge Xn n cdm A r u ua c ne 。 rm i l a o s i f f ct e 8 0 9 , hn 2 Ist e ri r s Xn agAa e yo A r u ua Si e- rm i80 9 , hn ; . 301 C i a; .n i t o GanCo , i n cdm gi l rl c n s Uu q 3 0 1 C i 3 tu f p i f f ct e c a R gm n l am N . 0 o gi l rlDv i o 6 Xnag Pout n ad C ntt n Crs Qt eiet r o 18 f A r u ua is n N . , i i r c i n o ri o , i i aF c t io jn d o s c o p a Xn ag, 38 8 C i ; . gi l rl e n us x ni t i - ei na F r o 12 o gi trl iin 8 10 , hn 4 A r u ua Tc i e E t o S t n Rgm tl am N .2 A r u ua j a c t h q e n ao s e f c l Dvi o 8 Xna gPout na o tt n is nN . - i i r c i n C n ri io jn d o d s c o 。S i o e i i g。 3 0 2 C i ) h ht na h z X j n 82 6 - hn a
小麦离体培养性状的遗传分析

小麦离体培养性状的遗传分析
王增裕;李修庆
【期刊名称】《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3(019)A00
【摘要】对5个小麦亲本双列杂交的分析表明,小麦未成熟胚的离体反应是受到复杂遗传控制的,其基因作用以加性为主,在研究的性状上,愈伤组织分化率一主要性状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力。
各性状的杂种F1的表现不尽一致,合子胚提早萌发率和根诱导率两性状表现了较大的杂种优势,而愈伤组织分化率则表现倾低亲遗传。
在愈伤组织诱导率,合子胚提早萌发率,愈伤组织分化率,体细胞胚数目Ⅱ等性状上存在着正反交差异,杂种F1的表现受杂交组合方
【总页数】7页(P104-110)
【作者】王增裕;李修庆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2.103
【相关文献】
1.小麦产量性状与粒重性状的遗传分析 [J], 王晖;陈佳慧;王文文;兰进好;田纪春
2.水稻种胚离体培养若干性状的遗传分析 [J], 陈璋;朱秀英
3.水稻成熟胚离体培养有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J], 陈璋;朱秀英
4.小麦离体培养性状的遗传分析 [J], 王增裕;李修庆;孙宝启;张树榛
5.普通小麦闭颖特性遗传分析及离体培养特性研究 [J], 杨德勇;陈耀锋;张月琴;王丽;王晶晶;王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品】毕业论文优秀毕业论文本科...

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优秀论文小麦组织培养特性的分子遗传分析及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关键词:小麦组织培养遗传转化载体构建分子遗传摘要:遗传转化是作物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研究的重要工具.小麦是比较难转化的禾本科作物之一,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效率目前还没有超过10%,远远低于水稻等作物的转化效率。
转化受体植株再生困难是限制小麦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而且受基因型影响很大。
小麦遗传转化主要以幼胚或其愈伤组织作为受体。
除此之外,成熟胚和花药也已被尝试用作转化受体.与幼胚相比较,成熟胚的取材不受季节限制,有充足的材料来源。
然而,其组织培养体系仍不成熟,限制了它在遗传转化中的应用。
本研究的目的是阐明影响小麦组织培养特性的遗传基础,并试图建立较高效率的农杆菌介导的小麦遗传转化体系.首先进行了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的遗传研究。
普通小麦品种南大2419的成熟胚具有较高的组织培养能力.本研究利用<南大2419×望水白>重组自交系群体,对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相关性状(TCR)进行了QTL分析。
检测到5个控制愈伤组织诱导率(PEFC),4个控制愈伤组织植株再生潜力(PCRP)和4个控制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效率(NPRC)的染色体区段。
其中,QPefc.nau-2A和QPcrp.nau-2A 是分别控制PEFC和PCRP的主效QTL,均位于染色体2A的长臂上,分别解释22.1%和19.7%的表型变异率。
同时,在染色体2D和5D上分别检测到一个控制NPRC 的QTL,两者一起可以解释51.6%的表型变异率。
另外,分别在染色体2A、2D、5A、5B和5D的不同区段上检测到至少两个与TCR相关的QTL。
其中,QPefc.nau-2A 和QPcrp.nau-2A是分别控制PEFC和PCRP的主效QTL,均位于染色体2A的长臂上,分别解释22.1%和19.7%的表型变异率。
同时,在染色体2D和5D上分别检测到一个控制NPRC的QTL,两者一起可以解释51.6%的表型变异率。
小麦幼胚离体培养育种技术研究

小麦幼胚离体培养育种技术研究摘要:小麦种植是通过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了促进小麦基因工程和基因功能研究,有必要建立小麦种子转化体系。
小麦胚种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种植方法。
目前,中国的小麦胚胎文化组织正在收集关于什么品种、胚胎、年龄、环境和外源激素的信息,并正在研究如何将这些信息传播到中国其他地区。
预处理、接种等关键词:幼胚离体;培养育种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作物,经过一次旅行,它是中国在中国最大的种植园之一。
鉴于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找到加强社会经济制度、促进多样性和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近年来,生物技术已被证明是通过提供可接受的转化率和遗传受体来提高小麦质量的重要手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种植小麦。
小麦蹄不仅组织损伤高,强度高,而且重量轻,结构简单,污染程度低。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在没有经验的森林地区种植小麦。
专家们与白莓的培养密切相关,并就近年来培育的胚胎撰写了一份书面报告。
1 影响小麦幼胚培养的因素利用小麦作为植物材料来组织和逐步再生植被是普通植被的结果。
虽然很少进行研究,但铍的营养成分比测试更重要,因为下面的结果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营养素,如peetree、Miller n6(包括C17和p2mg)。
营养是最重要的媒介。
第一批小麦种子来自营养不良的环境。
他们将这两种营养物质与多发性硬化症患者的身体进行比较,以增加植被,减少氮,增加糖,用钙破坏白质。
无论在培养基中加入KCl或渔业和糖作为糖,细胞结构都在收缩。
蒸腾作用使小胚胎更容易渗入液体或胚胎细胞,这意味着它需要相应的营养渗透性。
2 不同基因型对幼胚离体培养的反应列出了用于筛选高分化高品质遗传材料的不同类型的基因。
虽然基因类型不同于其他类型,但正确的取样和正确的工作,回收率可达100%;虽然总轨迹系数相当不同的基因类型,只有15个测试材料的全部种子喷发,然而,其他四个没有和11完全分解材料之间的差异也非常大,从53.1%,在953年李,例如,Luwen85-14,最低仅为2.8%。
小麦论文范例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进展摘要:小麦组织培养是利用基因工程改良小麦品种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对不同小麦外植体 (幼胚、幼穗、成熟胚、幼叶、根、小孢子、花药、原生质体等)组织培养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麦,外植体,组织培养Abstract :Wheat tissue 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and assurance of improving wheat by plant gene engineering. different wheat explants, such as immature embryo, inflorescence, mature embryo, young leaf, root, microspore,anther, protoplast,were cultured to obtain regenerative plants, the advances of study on which we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Keywords: Wheat ,Explant,Tissue culture;1. 前言小麦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和栽培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在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是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运用基因工程进行小麦品种改良越来越受到国内外育种家的重视,并已成为世界各国作物遗传育种优先研究的课题之一。
而外源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向小麦的转移要求建立高效的离体培养系统,这种系统必须对广范围的基因型而言是快速、可靠和适用的。
因此,小麦高效组织培养系统的建立仍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
2. 小麦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幼胚组织培养自1978 年Shimada成功地通过小麦幼胚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以来,幼胚被共认为是小麦组织培养最有效、最理想的外植体来源之一。
在小麦幼胚培养中,如何确定胚龄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首先是如何确定胚龄的衡量标准问题,一些学者选用“一定长度”或“直径”的胚作为衡量胚龄的标准。
不同类型和基因型小麦组培特性及农杆菌浸胚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不同类型和基因型小麦组培特性及农杆菌浸胚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1.以21种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的幼胚及成熟胚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选出了较适于组织培养的小麦基因型。
同时为了比较不同基因型小麦和不同外植体所诱导愈伤组织的组培特性差异,并初步确定与小麦愈伤组织分化成苗相关度较大的生理生化指标,使用裂区设计,以基因型为副区,外植体类型为主区,测定了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相关性状,并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1)幼胚愈伤组织的颜色状态和胚性愈伤率优于成熟胚愈伤组织。
幼胚愈伤组织的平均分化率为51.37%,平均成苗率为20.82%。
幼胚组织培养效果最好的基因型是宁春16和Ei15,小偃22,Durum332和Tr256次之。
成熟胚愈伤组织的平均分化率为19.32%,平均成苗率为4.37%。
成熟胚组织培养效果最好的基因型是硬4286,Yunyin01和小偃22。
(2)幼胚愈伤组织的鲜重,总酚含量和成苗率显著高于成熟胚愈伤组织,干重,POD活性,和分化率则极显著高于成熟胚愈伤组织,SOD活性显著低于成熟胚愈伤组织。
其他指标则无显著差异。
不同基因型间愈伤组织的生理生化指标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所有生理生化性状的外植体类型和基因型的互作效应都极显著。
(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总酚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与愈伤组织的分化率和成苗率有一定关联。
2.初步比较了黄淮麦区95种主流普通小麦栽培品种的幼胚愈伤组织的组培特性,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选出了其中组培特性较好的基因型。
结果表明:(1)组织培养效果最好的基因型是西农1376,Xnsq26次之,较好的基因型有轮回201,徐州26,CYL8,郑9023,兰考90(6)2,CYL2,宁春16和Durum332。
(2)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普通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的颜色状态,胚性愈伤率均与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化率与成苗率呈显著正相关。
(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可将所有基因型划分成7个类群,其中第一类群包含53个基因型,有较好的组培特性。
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_陶丽莉

麦类作物学报 2008,28(4):713-718Journal of Triticeae Crops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展陶丽莉1,殷桂香2,1,叶兴国1(1.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部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国家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大科学工程,北京100081;2.长江大学农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摘 要:小麦成熟胚转化体系的建立对促进小麦基因工程研究和功能基因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小麦成熟胚具有取材方便、不受季节限制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小麦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可望取代幼胚成为小麦遗传转化的方便受体。
本文就目前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进行了综述,目的是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小麦成熟胚再生体系和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目前国内外采用较多的小麦成熟胚培养方式主要有完整成熟胚培养、胚乳支撑成熟胚培养、成熟胚刮碎培养和成熟胚切割培养等。
对培养基中激素种类、浓度配比的优化也进行了较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结果。
利用基因枪轰击法和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小麦成熟胚均成功获得了转基因植株,证明小麦成熟胚及其愈伤组织作为受体进行遗传转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关键词:小麦;成熟胚;组织培养;遗传转化 中图分类号:S512.1;S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1041(2008)0420713207Progress Outline of Wheat Tissue Culture and G enetic T ransformationby Using Wheat Mature Embryos As ExplantsTAO Li2li1,YIN G ui2xiang2,1,YE Xing2guo1(1.National Key Facilities for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Key Laboratory for Crop Genetics and Breedingof Agricultural Ministry,Crop Sciences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Agronomy College of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25,China)Abstract:Wheat mat ure embryo has been regarded as a high potential explant s for plant regeneration and genetic t ransformation because of some distinguish advantages such as easy collection all t he year round,consistent p hysiological stat us and econo mic experiment p rocess.In t he last ten years a great success has been achieved on t he tissue cult ure and t ransformation of wheat by using mat ure embryos worldwide.To get good regeneration system,t he mat ure embryo s are tested to be cult ured by several ways including whole embryo cult ure,endosperm2supported embryo cult ure,t hin embryo fragment s cult ure,and cutting embryo cult ure t reat ment s.The effect s of concent rations and combinations of va2 rious growt h regulators on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have also been st udied,and some a2 vailable result s obtained.U sing t he mat ure embryo s as target tissues,transgenic plant s have been re2 ported mediated wit h Agrobacterium technique and biolistic particle approach,proving t he bright pos2 sibility of t he explant s employed in wheat t ransformatio n.We summarized here t he progress of wheat mat ure embryo cult ure and t ransformation to p rovide reference for t he optimization of t he bot h sys2 tems.Efficient systems of t he wheat mat ure embryo cult ure and t ransformation will remarkably p ro2 mote wheat genetic engineering improvement and f unctional genomics st udy.K ey w ords:Wheat;Mat ure embryo s;Tissue cult ure;Transformation3收稿日期:2008202205 修回日期:2008205220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2007AA10Z129)。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小麦遗传转化方法及其研究进展资源与环境学院姓名:漆海龙学号:3115701060摘要:在粮食作物中,小麦属于遗传转化最为困难的作物,加上转基因研究起步较晚,基因工程育种进程明显落后于其它作物。
随着基因枪的问世、新的选择标记基因和高效启动子的运用,1991年以后小麦转基因研究开始增多。
目前小麦遗传转化尽管有多种方法, 但转化效率仍然很低, 一个重要原因是遗传转化方法尚不成熟, 因此建立合适的转化方法是小麦遗传转化成功的关键. 本文综述了小麦基因枪转化、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几种重要遗传转化方法研究的最新进展, 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小麦遗传转化, 基因枪法, 农杆菌介导法, 花粉管通道法正文: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在中国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作物,也是人类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 约占谷物蛋白质的38% ) .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谷物种植面积的30%. 小麦面粉约含70%~ 80% 的淀粉.通过遗传转化可以打破物种之间的遗传限制,利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可以实现新品种的定向改良,从而创造新的小麦品种。
与国外小麦相比, 我国小麦的蛋白质总量不低, 但是在加工品质上有较大差距, 主要原因是我国小麦贮藏蛋白缺少优质蛋白质亚基。
目前在小麦品质改良领域中主要有两个热点:一是通过特异地改变某些亚基的构成与比例, 增加小麦中蛋白质及必需氨基酸含量来改良其营养品质, 进而提高烘烤品质. 二是调节淀粉生物合成途径, 以培育直链淀粉含量少甚至没有蜡质的小麦品种,提高其加工品质. 近几年来,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完善, 为小麦品种改良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小麦转基因研究大多采用授粉后13~14 d 的幼胚为受体材料,表达载体构建中普遍采用Ubi、E35S 等启动子和bar、nptⅡ、EPSPS 等筛选标记基因,筛选剂一般使用Bialaphos、Glufosinate、G418 和Glyphosate 等,成功利用的农杆菌菌系包括ABI、Agl1、c58C1、LBA4404 和CP4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在培养 5 天内就丧失生长和分化能力, 0 他们还从
3 个材料 中选择了一 个愈伤组 织培养 2 0 9 4 天仍 保持快 速增殖和 80 以上高 分化频率 的 材 料 N 73。 此 50 7 D 52 后, 品种 成为深人研究 小麦幼 胚 T R 的典型 材料。 该 C 继他 们之后 ,L zr等[ ’ aa 2 也提出了基因 型与环境 的互 < 作对小 麦幼胫 T R具有显著 影明, C 并进一步发现 幼胚 愈伤组织 的诱导 、生 长和分化 之间没有 必 然 的 相 关
注:摘 自 F le b r esn u g和 F lma ( 97x ;材料为中国春小 麦的 2 个 B染色体的非整 倍体 品系; 表中 NE e d n 8) 3 1 ' 4 :没有影 响; 一:抑 制作用 ; + 微 弱的促进作用 ; + :促进 作用 ; + :强烈 的促进作用 ; ? : 什 :结 呆不清楚
性。 受 Bnhm 等‘对百蓓 T R的选择取得成功 iga ” C
的启发 , aa 等分 析 了 2 个材料中具 有亲缘关系 的 L zr 4 基因型的 T R C ,提出小麦 T R选择 的可 能性‘3 C 2 。总 4 之, 民的研究表 明:“ 状”T R可能在培养过 程 中 大 性 C
Xu n mig a . Ge tc fe t te e t Xig n e l: nei E f c o h Wh a t n
织的生长密切相关,其它各条B 染色体均与愈伤组织 的生长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 大多数B染色体(1 1, 3
2, 5, 都在不同 B 4, 6) B B B 程度上影响愈伤组织的分
化频 率,而 6 D对 愈伤组织分化 则是最关键 的。 这一
图 1 中 国春小 麦染色体 2 调控小 麦幼胚组织培 养 力的假定 的模式图 材料 为中国春小麦染色体 2 端体 和缺对四体E3 的 2 1
( 一)特定染色体对幼胚 T R的影响 C Sl at1采用 N 73 am n2 0 D 52与其它栽培品种的杂交
分析表明 ,愈伤组织 的生长速率和 植株再生是质量性 状的遗传模式 ,其 中某些组合体现出 T R 受显性基 C 因作用 , 另外一 些组合体现 出 T R 主基 因和修饰 而 C 受 基因 的共同作用。M i a a t s和 F k i” h uu" 以中 国春 小麦 ( S的 C pelD sr C ) apl e e e p :的 4 染色体( a4 ) B C pB 的置换
要较高浓度的 2 4D处理( ] 材料 C Sa 的幼胚 , - !。 7 Se“
愈伤组织的生长不受黑暗的影响, 而基因型 Cp的幼 a
胚愈伤组织在黑 暗条件 下生长更快 ,光暗条件对愈 伤 组织的生长的影响还与 愈伤组织的生长 阶段以及培养 基中的 2 4D浓 度有关 , , - 愈伤组织的分化也 受基因 型 与培养条件互作 的影响 ‘。显 然, ” 培养 条件、 因型 基 ( 胞核 基因组、 细 细胞质因子及其核质组 合)以及基因 , 型与培养条件 的互 作效 应对 T R C 的影 响都是存在 的 ,
1 BL 2BS 2BL 3BS 3BL 4BS 4BL 5 BS 5 BL 6 BS 6 BL 7 BS 7 BL
N E N E N E N E N E N E N E N E N E N E 十 N E N E
2 不 能取代 2 D B 4D 不 能 取 代 4 B 5 不能取代 , D B 6D, 可 以 取 代 6 6 A B, 6B, 可 以 取 代 6 6 D A 6 , 不 能 取 代 6D A 6 B 以 7 置 换 7 引起 培 养 力 降低 D B
上述其它有关研究者有关4 染色体与 T R的关系 B C
是 有矛盾 的。 G l a等〔’ ai b 1研究一 套 C / H H 指 C en e 4 SC ( C hyn )
色休样的 端体 (i lsm c 和缺 体四体 (u i m c d eoo i) t nls i o t rsm c e ao i)品 系分析小麦 幼胚 T R 并绘 制了中国 t C, 春小 麦第 2 部分 同源染色体群调控小 麦幼 胚 T R 的 C 假 定的模式 图( 1。 他们 认为, C 图 ) T R主基 因位于染
Klia 2采用中国春小麦第 2 ae u等11 k 1 部分同源 染
认为, 小麦幼胚 T R是质量性状, C 而就愈伤组织分化
裹 1 不间的 B染色 体公对中国春小麦幼胚 培养力的影响 染色体臂
1BS
愈伤生长
N E {
幼苗 再生
备
1D 可 以 补 偿
注
1 BS 对 幼 苗 再 生 的 抑 制 作 用
次 要调 节因子
‘ 置换系的 T R发现,置换系间愈伤组织的诱导没有 C 羞异, 但是, 愈伤组织的分化频率存在显著差异, 并且,
分 化频率受供体植株栽 培环 境因子 的影响,对 田间材
主要调 节 因子
料来说,6, 1 , 6 A 7, 4 , 7 B D D D和 D影响分化频率, 就 温室种植的材料而言,5 , 7, , 3 A 4 , I 2 , 7 B B D D D和 D
gn)有关 , ee 并认 为这类基 因可能通 过植物激素代 谢及渗透势变化 等调控小麦幼 胚培养力 。 关键词 :普通小麦 , 幼胚培养 , 组织培养力 , 遗传 近 3 年来 , 0 各种植 物不 同外 植体 的组织培养 纷纷 取 得成功 , 的已应 用于育种实 践。然而 , 物组织 培 有 植 养 的基 础研 究却显得比较 薄弱 ,植物 组织培养 的遗传 调控、激 素调控及其代 谢规律的研究还 存在相 当的难 度 , 着组织培养工作 的发展 。 制约 近年来植 物组织 培养 不同的阶段受不 同的遗传机 制所调 控,即愈伤组织的 诱导、 生长 、 根芽原基 的分化 ,以及 幼苗 再生成株可能 受不同的遗传 因子所控制。
影响分化频率。显 然, 在两种 栽培条件下 ,7 , B 1 D和 7 D都 影响愈伤组织的分化 , 从而推 论,控制小麦幼胚 分化的遗传 因子位于 7 , 7 上。 然而 , B 1 D和 D 既然环 境 因子影响 T R C ,那么 , 有关幼胚 T R作为“ C 质量性 状, ’ 的研究就需要进一 步开 提 了。
色体臂 2 L上, 2 L 2S D 而 A 和 B 存在T R C 微基因; 主要
调节因子 位于 2 B上, 它们通过激 素代谢等调 控 T R C 基因 的表达。 这一 第 2 部分 同源 染色体群控制 T R C
报道与 M ta 等〔’ ai h s ’利用这套材料进行成熟胚组织 。
培 养力的研究 结果相一 致,并且与其他 几位研究者有
修饰基因, 并且许多控制幼胚培养力的基因位于染色体B上, 而且第 24 6 ,, 部分同源染色体群对幼胚培 养力的影响较大。小麦幼f培养力也与细胞质因子有关,特定的核质组合与培养条件的互作对幼胚培 养力有密切的关系。多数研究者注意到, 小麦幼胚培养力可能与小麦Rt 3 h和D 等矮源基因 (wrig daf n
系〔 C(a4 ) 即 SCpB]研究小麦幼胚T R C ,发现 CpB a4 使 C 的T R得到改善。 Hign S C gis和 Ma i" ta "研 hs
究 1 个不 同 4 染色 体的中国春小 麦置 换 系 的 T R 0 B C 又发现 , 中国春小麦 4 置 换系之间 , B 愈伤组织, 的诱导、
I mmau e r o l r R so s tr E mby C t e pn e uu e 本文于 19 90年 8 7日收到。 月
色 体中 , 6 外 , 3 5 , 6 除 A 3 , 5 1 D和 L也抑 制愈伤组织 3 生 长,因而 认为愈伤组织 的生 长和 分化之间可 能存 在 卜 因连 锁或 一因 多效 的遗传现象。显然 ,这一 结论与 基
一定的分歧, 这是研究材料和方法的 也许, 不同所致。
( 、遗传背景 对小 麦幼胚 , R的影响 二 r C Pcr 〔1 者先后报 道了 Pa n 通常 i d等 9研究 a 0 ls e( mo
体 种类、 基因型和培养条件有关。 e s e ad" Sa 和Dc rt r k "
选 用 ” 个 材料研 究小麦 幼胚培养力 , 发现大 多数愈伤
生长、 芽原基的形成和幼苗再生都存在显著差异, 他们
认 为小 麦幼胚 T R受 少数 主基因 控制 ,而不是 受许 C 多微基 因所控制 , 并且 4 B染色体 存在这些基 因。 K l ku 等「 」 ae a i ,采用 2 个 Wi i 。 0 ct h a单体 和 一 个
力( iu C l r Rsos Ts e t e pne简写为 T Rt s uu e C) ”的研究
在 国外 已 引起重 视, 且首借 [、 并 3 红三叶草「 、 1 如 烟草〔、 , ’
番茄川〕 、 矮牵牛〔’油菜〔1 ’、 , ”、玉米〔、小黑麦「、大 2 1 4 ’
麦〔’ 稻L3 ’、 ” 水 3 等的 T R 基础研 究 已逐渐 见诸刊载。 2 C 普通栽培 小麦 ,这一六 倍体的粮食 作物存在 染色体部 分 同源 特性,这 就为其 T R 的细 饱遗传学研 究提供 C 了方 便。本文就 小麦幼 胚 T R的遗传研究作一 介绍。 C 6年代末期 ,小麦组 织培养获 得成 功〔,7 以后 0 14 , 6f 1 的研究 不断表明 ,愈伤组织 的诱导、 生长 、 分化 与外植
2 L A 2 BS 2 DL
TC 微基 因 RTຫໍສະໝຸດ 微 基因 RT R主基因 C
Flnug和 Flm n ' eebr s e a" 研究 C 的 2 个B d S 4 染
色 体非 整倍体品系( 体端体 、缺体四体和 四体 ) 二 的幼 胚T R C ,结果表 明( 1, 表 ) 普通小麦 的 6L对愈 伤 组 B
关4 B染色体对幼胚培养力影响的报道‘1 9 有矛 19 J , 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