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诗词鉴赏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原文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心情颓丧。
追:追随,引申为纠缠。
旅思(sì):羁旅愁思。
译文译文1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铺的大地,萧瑟秋色连着江中水波,波上寒烟迷漫肃杀苍翠。
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
绵绵密密的芳草不谙人情,一直铺到斜阳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译文2流云漫天,黄叶遍地。
秋色渐老,倒映于江上碧波,波涛上笼罩着阵阵寒烟,一片苍苍翠色。
远山沐浴着夕阳,蓝天连接着碧水。
岸边芳草最是无情,只管延绵消失在那西斜的夕阳之外。
追念故乡,已黯然销魂。
这羁旅中的愁思缠绕不休,唯有沉入梦中才能得以暂时排解。
月明之夜,休要携酒登楼独自倚栏,可知那入喉的每一滴酒,都会化作相思泪滴,断人心肠。
题解此词写羁旅客愁。
全词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清代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评曰:“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评点这是词人秋日旅途思乡之作。
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的辽阔苍茫景色,词人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
上片着重写景,词以“碧云天,黄叶地”开篇,展开一幅天高气爽、黄叶满地的苍莽秋景图。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中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萧瑟秋色与江中水波的相连,苍翠的寒烟迷漫在江波之上。
这秋日特有的景象,渲染出悲秋的情绪。
“山映斜阳天接水”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接下来两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蔓延无边。
此情此景,怎能不惹人伤感?下片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是相思愁苦的原因所在,只因词人离乡背井,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
苏幕遮燎沉香诗歌鉴赏

苏幕遮燎沉香诗歌鉴赏《苏幕遮·燎沉香》这首诗,哎呀,真的是让人心头一震的感觉。
想象一下,诗人李清照在那样一个岁月里,心中满是情感,满是思绪,她用这种轻松又深邃的语言,把心里的滋味儿全都抒发了出来。
说到“燎沉香”,哇,简直像是点燃了什么,让人一瞬间就想到了那种幽幽的香气,仿佛可以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听听那段情感的波澜起伏。
就像现在的我们,追求的又何尝不是那种细腻的感觉呢?你看,“沉香”这个词,光是念一念,心里就觉得暖暖的。
很多人不知道,这可不是随便的香味,沉香可是个稀罕货儿,价值可不低呢。
李清照把它拿来形容,想必她的心中也是多么的珍贵。
再说,燎这个字,乍一看就让人想起火焰,火焰在夜空中舞动的样子,像是在呼唤着什么,又像是在述说着自己的心事。
这种画面感,真的是妙不可言,感觉就在眼前。
诗中有种淡淡的忧伤,轻轻地飘荡。
李清照在那段岁月中,失去了太多,她的情感就像那沉香,藏在心底,只有在特定的时刻才能被点燃。
她的笔触就像那温柔的风,轻轻掠过心田,带走了一丝忧愁,也留下了几分柔情。
你想啊,那种感觉就像是晚上独自走在街上,听到一曲动人的旋律,心中瞬间涌现出一股难以名状的情愫。
恰到好处,令人沉醉。
说到爱情,这首诗也是一份特别的情感宣言。
李清照对爱情的理解,真是让人佩服。
她把爱情描绘得那么细腻又真实,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小小的细节,平常日子里不起眼的东西,却常常能让人心潮澎湃。
比如,一缕春风拂过,一声轻语低喃,都是她心中的那份眷恋。
唉,这种情感,谁能说不是最真实的呢?再说那句“几度夕阳红”,真是让我想起了夕阳下的温暖。
夕阳的余晖照在大地上,万物都笼罩在一种柔和的色调中,那种美好,不就是李清照内心深处的那份期许吗?她期待着,期待着能够与心爱的人共享这份美好。
可是啊,人生有时总是充满了意外,正如那句“长亭外,古道边”,诗人流连忘返,却又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情。
感情的纠葛就像那纷飞的落叶,随着风飘荡,却再也无法追回。
范仲淹的苏幕遮译文

范仲淹的苏幕遮译文范仲淹的苏幕遮译文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译文,欢迎来参考!苏幕遮·怀旧宋代: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留人睡一作:留人醉)译文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接着江中水波,波上弥漫着苍翠寒烟。
群山映着斜阳蓝天连着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的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化作相思的眼泪。
注释⑴苏幕遮:原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后用作词牌名。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句: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⑶“芳草”二句:意思就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鉴赏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起首“碧云天,黄叶地”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无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两句,此时从碧天广野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此时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周邦彦《苏幕遮》赏析鉴赏及译文3

周邦彦《苏幕遮》赏析鉴赏及译文3周邦彦《苏幕遮》赏析鉴赏及译文2苏幕遮词牌《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来自西域。
幕,一作“莫”或“摩”。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十一《苏莫遮冒》修:“‘苏莫遮’西域胡语也,正云“飒磨遮”。
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
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
”后用为词调。
曲辞原为七言绝句体(如张说的《苏摩遮》五首),以配合《浑脱舞》。
《新唐书宋务光传》载吕元泰上唐中宗书曰:“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为《苏莫遮》。
”可见此曲流传中国尚在唐玄宗之前。
后衍为长短句。
敦煌曲子词中有《苏莫遮》,双调六十二字,宋人即沿用此体。
《词谱》卷十四谓“宋词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误。
此词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作“别恨”。
作者简介中国北宋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
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
长调尤善铺叙。
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
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
诗词文赋,无所不擅。
但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
其中《汴都赋》为成名之作,长7000字,流传至今。
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
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
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
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
【经典诗句】“碧云天,黄叶地。”范仲淹《苏幕遮》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碧云天,黄叶地。
”范仲淹《苏幕遮》翻译赏析碧云天,黄叶地。
[译文] 天上,漂浮着青碧瓦蓝的流云;地下,铺满金黄的落叶。
[出自] 北宋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黯乡魂:黯,沮丧愁苦;黯乡魂指思乡之苦另人黯然销魂。
黯乡魂,化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追旅思:追,追缠不休。
旅思,羁旅的愁思。
夜夜除非,即“除非夜夜”的倒装。
按本文意应作“除非夜夜好梦留人睡”。
这里是节拍上的停顿。
译文1: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译文2:天上,漂浮着青碧瓦蓝的流云;地下,铺满金黄的落叶.浓重的秋色同远处的江水碧波相连接,碧波上寒冷的烟雾漂浮,一片沧溟青翠多光洁.斜阳映照着远山,秋波连天,天水相接;斜阳照不到远在山那边的故园芳草,使人枉自叹思念家乡,黯然神伤,羁旅愁思,追逐而来.怎么度过一个个漫漫长夜呢?除非是每夜都做一个回乡的好梦。
明月朗照,楼阁高耸,不要一个人凭栏独倚上楼台。
还是喝上一杯酒吧,酒入愁肠都化作思乡的热泪。
译文3: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译文4:蓝天白云,黄叶遮地,秋色连着水波,水波上寒烟凄迷。
斜阳映照着群山,蓝天与白水连在一起,色彩浑然如一。
周邦彦《苏幕遮》解析与赏析

周邦彦《苏幕遮》解析与赏析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解析读书求仕,是古代文人普遍的人生选择,一旦踏入仕途,便游宦四方,长期远离家乡,难免不思念故乡的亲人与风物,因此,思乡成为古代诗词中的永恒主题,最能引发天涯游子的共鸣。
思乡的情怀往往借助作家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故乡景物来表达,周邦彦的这首《苏幕遮》正如此,它以荷为媒介,表达对故乡杭州的深深眷念。
此词上片描写盛夏早晨的风景:词人一早醒来,便嗅到昨夜点燃的沉香依旧弥漫在空气中,令人烦闷的暑热也已退去。
窗外传来鸟儿叽叽喳喳的欢叫声,据说鸟鸣声能预测晴雨,莫非天已放晴,词人抬头朝窗外望去,只见天色才微微放亮,鸟雀在屋檐上跳来跳去,晃动着头脑争噪不停,似乎也在为雨后新晴而喜悦。
盛夏酷暑时节,难得有这样一个清爽的早晨,词人漫步荷塘边,只见荷叶上的雨珠在朝阳下渐渐变干,看上去更加碧绿净洁,一张张圆圆的荷叶铺满水面。
一株株荷花亭亭玉立在荷叶间,微风吹过,微微颤动着更显丰姿绰约。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被誉为写荷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赞此语“真能得荷之神理”,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清新恬静的境界,下片转入思乡的愁怀与回忆。
眼前的荷塘,勾起了词人的乡愁:故乡遥遥,就在那莲叶田田的江南,羁旅京师已经很久,何时才能归去,汴京(今河南开封)的荷塘唤起了词人的思乡浓情,思绪飞回故乡,不知儿时的玩伴是否还记得五月同游西湖的情景,多少次梦回故乡,依然是划着轻巧的小船驶向荷塘。
杭州西湖上的“十里荷花”闻名天下,杨万里曾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词人生长于斯,他对荷花的记忆是与童年的水乡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京城夏日雨后荷塘的景致牵动了词人对故乡最亲切的回忆,荷花成了词人思乡的媒介,同时将这首词的上下片联成一气,成为一篇写荷绝唱。
苏幕遮《苏幕遮-碧云天》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苏幕遮《苏幕遮-碧云天》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①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①黯(an):心情忧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旅思(si,读去声):客中情思。
与上文“乡魂”为互文,一意两笔。
【译文】白云悠悠,长空万里湛碧;落叶飘飘,大地一片澄黄。
明艳的秋色吻向那浩淼的秋江,江上袅袅寒烟染上了绿水的波光。
绿水连着碧天,远山映照着斜阳,芳草萋萋更伸向斜阳外的远方。
客愁乡思缠绕不放,怎教人不黯然神伤。
多少个不眠之夜啊,难得有几回好梦还乡。
不要独倚高楼,明月皎皎而故乡渺茫。
不要酒浇愁肠,一点点,一滴滴,都化作了思乡的清泪千行。
【集评】清·彭孙遹:“范希文《苏幕遮》一调,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金粟词话》)清·黄苏:“按文正一生并非怀土之士,所为乡魂旅思以及愁肠思泪等语,似沾沾作儿女想,何也?观前阕可以想其寄托。
开首四句,不过借秋色苍茫以隐抒其忧国之意。
‘山映斜阳’三句,隐隐见世道不甚清明,而小人更为得意之象。
芳草喻小人,唐人已多用之也。
第二阕因心之忧愁,不自聊赖,始动其乡魂旅思。
而梦不安枕,酒皆化泪矣,其实忧愁非为思家也。
文正当宋仁宗之时,敭历中外,身肩一国之安危。
虽其时不无小人,究系隆盛之日。
而文正乃忧愁若此,此其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矣。
”(《蓼园词选》)【赏析】此思乡怀远之作,寥园寄托之说,失之穿凿。
上片写秋景,一无萧瑟寂寥之气,但见色泽浓丽,境界阔远,此以乐写哀之法。
“山映”三句景愈转愈远,情愈转愈深,由眼前芳草天涯,悄悄透出缕缕秋思。
上下片过渡自然,情韵含蓄。
下片承“芳草无情”转入抒情。
乡魂旅思,点题。
以下月夜难寐、独倚高楼、举杯销愁三层渲染,尤以结拍二句绝妙。
李白“举杯消愁愁更愁”,以流畅明快见长,而范词则以曲意柔婉取胜。
【经典诗句】苏幕遮燎沉香原文_翻译和赏析_周邦彦

【经典诗句】苏幕遮燎沉香原文_翻译和赏析_周邦彦【经典诗句】苏幕遮?燎沉香原文_翻译和赏析_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朝代:宋代作者:周邦彦原文: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回去。
东郊吴门,长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相关内容译文及注解作者:佚名译文细焚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
鸟雀鸣叫呼唤着晴天(旧有鸟鸣可占雨之说),拂晓时分我偷偷听它们在屋檐下的“言语”。
荷叶上初出的阳光晒干了昨夜的雨,水面上的荷花清润圆正,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挺出水面。
(看到这风景)我想到遥远的故乡,何日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吴越一带,长久地客居长安。
五月,我故乡的小时候的伙伴是否在想我,划着一叶扁舟,在我的梦中来到了过去的荷花塘(词中指杭州西湖)。
注解燎:烧。
音,[liáo]茶花:木名,其芯材可为烧香料。
沈,现文学创作浮。
沈(浮)香,一种名贵香料,复置水中则下陷,故又名沉水香,其香味可辟恶气。
溽(rù)暑:潮湿的暑气。
沈约《休沐寄怀》诗:“临池清溽暑,开幌望高秋。
”溽,湿润潮湿。
呼晴:唤云间。
旧有鸣叫可以占到晴雨之说道。
侵晓:快天亮的时候。
侵,渐近。
宿雨:昨夜下的雨。
清圆:清润圆正。
风荷握:意味荷叶迎着晨风,每一片荷叶都氏藓水面。
握,托雷西。
司空图《王官二首》诗:“风荷似醉酒和花舞,沙鸟无情伴客闲。
”吴门:古吴县城亦称吴门,即今之江苏苏州,此处以吴门泛指江南一带。
作者乃江南钱塘人。
长安:原指今西安,唐以前此地长作都城,故后世每借指京都。
词中筹钱指汴京,今河南洛阳。
旅:客居。
楫:[jí]独木舟用具,长桨。
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有溪涧可通的荷花塘。
词中指杭州西湖。
唐张宗昌《太平公主山亭侍宴》诗:“折桂芙蓉浦,吹萧明月湾。
”浦,水湾、河流。
芙蓉,又叫“芙蕖”,荷花的别称。
有关内容赏析二作者:佚名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诗词鉴赏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词作鉴赏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
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
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
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
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
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
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
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明月”句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
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
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
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