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课后题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二、朗读课文: 1、自读正音正字;2.范读(配乐);3.学生仿读;4.指名朗读、齐读。
1、疏解词语:学生提出生疏的 词语全班讨论交流。
2、学生逐句翻译(可先 草丛。
四、分析课文:
1、上片描写怎样一个画面?分几层写的?动静结合了吗?从哪几个词语可以 看出?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上片描写一幅暮春三月的美景图:雨后新绿、映日残霞、碧水蓝天、茂 密芦苇、翩翩彩蝶。分四层写,动静结合极为鲜明,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 景图。从“过波”“啼鸟”等词语可以看出。体现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和欲 排解愁闷的情怀。
2、下片写怎样一个画面?情感怎样变化的?下片分几层?从哪些词语可以看 出来?答案:下片描绘了一幅故乡的画卷:风和日暖、杨柳依依、行云悠悠、 青山一片。情感由喜而悲,由恬而怨,跌宕起伏变化很大。下片分两层,从 “杨柳”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1、你了解的周邦彦:小组交流 收集的资料。
2、知人论世:
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末期词学大家。 他的词多写艳情,不少词笔触细腻,变化多端,技巧圆熟,语言精纯,词中又 常夹用叠字、联绵字,收放自如,跳动着内在
的节律,这些均与李清照词风神似,所以有人认为他得李之真传。
(5)分析五首诗的不同主题,以及这五首诗与作者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
3、结构分析
《虞美人》的结构非常紧凑。上片开头就直抒胸臆,用一连串比喻句排比铺叙 了内心的哀愁;下片则将个人感慨、家国沦陷以及生活惨境融入其中,笔意悲 凉凄婉,词人通过上下片之间的对比和呼应,将个人的悲情与国家的命运紧密 地在一起。
意味深长。⑩意境上幽美、清新的山水之境和柔媚、迷人的风情之境交织成篇 耐人寻味。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当堂背诵。教师小结:周邦彦的词深婉曲折、明 丽精巧,“前人有言‘清真词敲金戛玉中极流利者’(见陈洵《海绡说词》), 指的就是这一类。”这首词是作者在京任职期间为感爱人之离而作,为登高有 感而作,为情到深处而作,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苏幕遮》《八声甘州》课后练习及答案

《苏幕遮》《八声甘州》课后练习及答案《苏幕遮》《八声甘州》课后练习及答案《苏幕遮》《八声甘州》课后练习及答案《苏幕遮》《八声甘州》课后练习一、知识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踏莎行征辔蓑衣雨横风狂;text-decoration:none;”href=“:>上一篇:高考复习:语基、默写、古代诗歌鉴赏下一篇:《破阵子·春景》《蝶恋花》教学案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一、教研组建设方面:、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
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
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
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
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加强教研组建设。
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
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高中语文 第15课 苏幕遮(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15课苏幕遮1.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词人,字,号。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自成一家,有“”“”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
2.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作者客居汴梁时所作,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思乡之作。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借由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
3.解释下列字词。
溽暑侵晓宿雨芙蓉浦1.婉约派美成清真居士富艳精工词家之冠词中老杜片玉集3.潮湿的暑气;快天亮之时;昨夜下的雨;有荷花的水边。
1.上阕写了哪些景,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第一句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静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二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作者的心情也就由最初的烦闷转为欢快。
2.作者感情的变化主要是通过哪个字表现出来的?分析这几个字的妙处。
“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3.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最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王国维的这句评价?这寥寥数语就描绘出荷花的风姿。
特别是“举”字,仿佛使我们看到风荷亭亭出水的婀娜风姿。
王国维称之为“最能得荷之神理者”是极其恰当的评价。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燎原(liáo)禅让(shàn)湍急(tuān)歃血(shà)B.追溯(sù)溽暑(rǔ)混淆(xiáo)垂涎(xián)C.绦虫(tāo)赡养(shàn)偷窥(kuī)吮吸(shǔn)D.吁叹(xū)乳臭(xiù)徇私(xùn)舟楫(jí)2.下面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星宿溽暑拖沓袒护B.请贴厮杀宿舍燎原C.曲解欠收诬告忤逆D.销脏元霄臆造圆润3.下面句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燎沉香,消溽暑溽:湿润、潮湿B.侵晓窥檐语侵晓:快天亮之时C.一一风荷举举:举起D.梦入芙蓉浦芙蓉浦:芙蓉镇的水4.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燎沉香”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同步作业:15 苏幕遮 Word版含解析

第3单元第15课一、基础知识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梦入芙蓉浦.浦:水边B.叶上初阳干宿雨..宿雨:昨夜下的雨C.侵.晓窥檐语侵:侵入D.燎沉香,消溽暑..溽暑:潮湿的暑气【答案】C(侵:渐近)2.下列对周邦彦《苏幕遮》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鸟雀呼晴”的“呼”字特别富有神采,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这句是对鸟的动态描写。
B.“侵晓窥檐语”的“窥”字把鸟儿的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这句是对鸟的静态描写。
C.“一一风荷举”的“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疏密相间、错落有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D.“举”字富有动感,形象地描摹出荷叶出水的风姿,使荷之亭亭玉立的风韵毕现。
【答案】B(“静态描写”不对,此句也是对鸟的动态描写)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B.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
C.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第一次完整呈现世界顶级的文物修复技术,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集中展示了文物修复专家们的工匠精神。
D.中美两国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诸多全球和地区事务中拥有广泛影响力。
【答案】D(A.搭配不当,“维护……合理要求”动宾搭配不当,可把“和合理要求”去掉。
B.成分残缺,去掉“由于”。
C.结构混乱,“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句式杂糅,应改为“围绕着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这一核心命题”或“以现代人和古老文物之间的对照互动为核心命题”)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5课苏幕遮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
![高中语文2019-2020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第15课苏幕遮课后课时作业含解析中国古代诗歌[新人教版选修]](https://img.taocdn.com/s3/m/474a30b8e009581b6bd9eb65.png)
苏幕遮一、练基础1.下列对《苏慕遮》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先描写室内活动燎香消暑,继写词人听到鸟雀在屋檐下欢快的叫声,再写词人走到室外,看风荷摇摆的美景,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B.“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呼”字表现出小鸟在骤雨初晴后欢快的叫声和呼朋引伴的情态;“窥”字把鸟儿们东张西望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
C.“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寥寥几笔,写尽荷的摇曳多姿和神清骨秀。
尤其是“举”字炼字精妙,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D.下片虚实结合,“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写自己客居异乡的境况;“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虚写自己的梦境,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答案 B解析B项,没有比喻,且“呼”并非描摹小鸟呼朋引伴的情态,“呼晴”是鸟雀在窗外欢呼着,庆祝天气由雨转晴。
二、练模拟2.(2019·江西省景德镇一中高二上期末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杜甫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 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
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
②肯信:肯否相信。
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
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
”(《汝南先贤传》)(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
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
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题答案

范仲淹《苏幕遮》阅读题答案 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①,追旅思②,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褛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形容心情忧郁。
②追: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1.与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相比,本词在描写秋天景物方面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一句在全词中有怎样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1.《渔家傲秋思》选取了大雁、边声、号角与千嶂、孤城、长烟、落日等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展现了一幅萧瑟悲凉、荒僻寂寥的边塞秋景图。
(2分)本词选取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等意象,用绚丽多彩的笔墨由上到下、由近及远描绘了一幅辽阔苍茫深远的江野秋景图。
(3分)2.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无情的芳草,绵延伸展,直到那连落日余辉都照射不到的远方,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写芳草无情,衬托作者的羁旅乡愁(3分)。
承上启下,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渲染和铺垫(3分)。
简析《苏幕遮·碧云天》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色,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这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的方式,他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更准确地说,是阔远之境、秾丽之景、深挚之情的统一。
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所描绘的景色却阔远而秾丽。
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
【古诗文阅读】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苏幕遮周邦彦燎茶花,窭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明圆,一一风荷握。
故乡遥,何日回去?东郊吴门,长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辑轻舟,梦入芙蓉①浦。
【注】①芙蓉:荷花的别称。
1.以下对词句的认知,不恰当的一项就是a.“燎沉香”就是烧沉香,“消溽暑”是指潮湿闷热的暑气得到消解。
b.“鸟雀”二句就是说道作者在天刚亮的时候看出小鸟在檐头呼唤晴天。
c.“叶上初阳干宿雨”是说荷叶上昨夜留下的雨水在旭日下蒸发了。
d.“长作长安旅”就是指词人长久羁旅汴京,词中用“长安”借代汴京。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描写雨后风荷的神态,下阕写下小楫轻舟梦归属于,清爽淡雅,别具一格。
b.这首词即景抒情,而“荷”是全词关键,“荷”贯穿上下阕,情由“荷”生,“荷”是情所奇。
c.这首词上阕语言形象,层次分明。
比如:窭溽暑一呼晴一干宿雨一风荷握。
d.这首词想像神奇,手法巧妙,最后借发问把渔郎引入梦境,抒发思乡之情。
3.周邦彦就是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就是北宋末的一位小词家,词誉极高。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价这首词上阕的“叶上”三句“真能够得荷花之神理者”。
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观点并表明理由。
参考答案1.b(本小题主要考查若想精确认知词句。
“侵晓窥檐语”就是描绘小鸟破晓时分在檐头窥探、啼啭,而不是写作者看出小鸟在檐头呼唤。
这两句描绘用了拟人手法,富于情趣。
a、d二项存有注释并作。
d项可参考第③大题题干语。
c项“干宿雨”自然少不了风的促进作用,“叶上”二句上下本存有联结,但就本句而言并作此求解即可。
)2.d(本小题主要考查鉴赏能力。
此项错误有二:其一借发问把渔郎引入梦境一语不符合词意,应是借向渔郎发问引出梦境。
其二,评价为手法巧妙无误,说“想像神奇”则言过其实:以写梦境来抒发思乡之情,以及用“渔郎相忆否”发问。
苏幕遮学案及答案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时间
2012
课型
新课
第1课时
课题
苏幕遮
学习
目标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
重难点
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自学导航
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⑸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
⑹大荒: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重遮:层层遮住。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江:指柳江。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3、赏析一下这一首词的中的名句“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明确: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这两句词炼字的功夫了得!“一一” 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 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简单的一个 “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 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 字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 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 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向上的力, 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