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

苏幕遮范仲淹赏析原文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心情颓丧。
追:追随,引申为纠缠。
旅思(sì):羁旅愁思。
译文译文1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铺的大地,萧瑟秋色连着江中水波,波上寒烟迷漫肃杀苍翠。
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
绵绵密密的芳草不谙人情,一直铺到斜阳照不到的山外。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译文2流云漫天,黄叶遍地。
秋色渐老,倒映于江上碧波,波涛上笼罩着阵阵寒烟,一片苍苍翠色。
远山沐浴着夕阳,蓝天连接着碧水。
岸边芳草最是无情,只管延绵消失在那西斜的夕阳之外。
追念故乡,已黯然销魂。
这羁旅中的愁思缠绕不休,唯有沉入梦中才能得以暂时排解。
月明之夜,休要携酒登楼独自倚栏,可知那入喉的每一滴酒,都会化作相思泪滴,断人心肠。
题解此词写羁旅客愁。
全词低回婉转,而又不失沉雄清刚之气。
清代邹祗谟《远志斋词衷》评曰:“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评点这是词人秋日旅途思乡之作。
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的辽阔苍茫景色,词人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
上片着重写景,词以“碧云天,黄叶地”开篇,展开一幅天高气爽、黄叶满地的苍莽秋景图。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在广袤无垠的天地中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萧瑟秋色与江中水波的相连,苍翠的寒烟迷漫在江波之上。
这秋日特有的景象,渲染出悲秋的情绪。
“山映斜阳天接水”一抹斜阳映照群山天连着水,接下来两句由眼中实景转为意中虚景:凄凄连绵的“无情芳草”蔓延无边。
此情此景,怎能不惹人伤感?下片抒情,“黯乡魂,追旅思”是相思愁苦的原因所在,只因词人离乡背井,故“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除非是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片刻安睡。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秋日思乡情浓

范仲淹《苏幕遮》赏析:秋日思乡情浓1. 原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 译文碧蓝的天空飘着屡屡白云,金黄的树叶铺满大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3. 注释●苏幕遮:词牌名,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本呈白色,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两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黯乡魂:用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语,指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追旅思(sì):追随,可引申为纠缠。
旅思,羁旅之思,指旅居在外的愁思。
4. 作者介绍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先人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
他参与过多次改革,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范仲淹的词作以豪放、激昂而著名,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个人情感,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5. 背景故事公元1040年春天,范仲淹因众望所归被宋仁宗召回京师,七月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八月兼知延州。
此后四年间,范仲淹身处边塞主持防范西夏军事。
在某个秋日里,面对边塞的萧瑟风光,他心中泛起一股强烈的乡思,愁断肠,忍不住挥毫而作一曲《苏幕遮》。
6. 古诗讲解《苏幕遮》是范仲淹秋日旅途思乡之作。
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翠烟、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的辽阔苍茫景色,词人触景伤怀,抒写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故里的深情。
苏幕遮范仲淹原文赏析(专业9篇)

苏幕遮范仲淹原文赏析(专业9篇)《苏幕遮·碧云天》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词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以及中学语文教科书。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乡愁的词。
此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
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绚丽多彩的笔墨描绘了碧云、黄叶、寒波、翠烟、芳草、斜阳、水天相接的江野辽阔苍茫的景某,勾勒出一幅清旷辽远的秋景图,抒写了夜不能寐、高楼独倚、借酒浇愁、怀念家园的深情。
其主要特点在于能以沉郁雄健之笔力抒写低回宛转的愁思,声情并茂,意境宏深,展现了范仲淹词柔媚的一面。
苏幕遮⑴碧云天,黄叶地,秋某连波,波上寒烟翠⑵。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⑶。
黯乡魂⑷,追旅思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⑴苏幕遮:词牌名。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
⑵波上寒烟翠: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某的寒烟。
烟本呈白某,因其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某。
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某”。
⑶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思是,草地绵延到天涯,似乎比斜阳更遥远。
“芳草”常暗指故乡,因此,这俩句有感叹故乡遥远之意。
⑷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伤神。
黯,形容心情忧郁。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⑸追旅思(sì):撇不开羁旅的愁思。
追,追随,这里有缠住不放的意思。
旅思,旅居在外的愁思。
思,心绪,情怀。
碧云飘悠的蓝天,黄叶纷飞的大地,秋景连绵江中水波,波上弥漫苍翠寒烟。
群山映斜阳蓝天连江水。
芳草不谙人情,一直延绵到夕阳照不到天边。
默默思念故乡黯然神伤,缠人的羁旅愁思难以排遣,除非夜夜都做好梦,在好梦中才能得到片刻安慰。
不想在明月夜独倚高楼望远,只有频频地将苦酒灌入愁肠,一杯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这首词抒写了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不脱传统的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意境的阔大却为这类词所少有。
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范仲淹《苏幕遮》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1,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黯(音an):心情忧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旅思(音si):客中情思。
与上文“乡魂”为互文,一意两笔。
【译文】白云飘去,万里云空澄碧,黄叶飘去,覆盖苍茫大地。
秋色连着烟波,波上寒烟翠绿。
斜阳辉映山峦,水波接连天际。
无情无思伸向斜阳之外的唯有芳草萋萋。
思乡的魂梦呵,追随着旅程,令人忧郁。
夜夜难眠,除非好梦留人在乡梦里。
明月朗照高楼之际,不要独自凭倚。
酒入愁肠,也化作相思的泪滴。
【赏析】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
上阕多用丽语,碧云、黄叶、翠烟、斜阳,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意境壮阔、色彩斑斓的秋景图。
起句写秾丽阔远的秋景,字里行间暗透出一种掩抑不住的乡思。
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云天、叶地两个角度描绘塞外那种苍茫寥廓的秋景。
天游碧云、地满黄叶,画面苍丽,意境萧飒。
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
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
“寒烟翠”中“寒”字既突出了翠色的烟霭特征,也写出了秋色寒意浸人的感受。
紧接着三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词人的情思随着景物的前展而延伸到了想象中的天涯。
尤其“情”字的出现,更为全词由写景到抒情的转折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下阕紧承上阕所写的芳草天涯词境,直接点出“乡魂”“旅思”,抒发作者无限的羁旅愁思。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
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显现出主人公羁泊异乡的时间之久和乡思离情之深。
“夜夜除非”两句写出了作者夜里除睡时偶然的好梦外,别无其他的慰藉。
周邦彦《苏幕遮》宋词赏析10篇

周邦彦《苏幕遮》宋词赏析10篇评解:雨后天晓,露烟凄迷,芳草如茵,嫩色相照。
梅尧臣这首咏草词,以拟人化手法,委婉地描绘了春草的形象和特色。
意新语工,为前人所未道者。
结尾两句,意境幽美,极有韵味。
这首词正如他在论诗中所说的“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最为欧阳修所称赏。
集评:《能改斋漫录卷十七》: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草词“金谷年”年,乱生青草谁为主”为美者。
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露堤平云云,欧公击节赏之。
上片起首两句写长堤上绿草平整、露光闪烁;远处的别墅在如烟绿草掩映下若隐若现。
接下来一句总写芳草萋萋。
“雨后江天晓”,是用特定的最佳环境来点染春草的精神,通过雨后万物澄彻、江天开阔的明媚物象,活画出浓郁的春意和蓬勃的生机,为下文“少年”的出场作铺垫。
“独有庾郎年最少”三句,由物及人,由景入意。
“庾郎”本指庾信。
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
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宦游少年春尽思归的情怀。
过片二句化用李白《菩萨蛮》词末二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之意。
接下来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的厌倦,用自怨自艾的语调表达了强烈的归思。
“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以自然界春色的匆匆归去,暗示自己仕途上的春天正在消逝。
结拍两句渲染了残春的迟暮景象。
“老”字与上片“嫩”字遥相呼应。
于春草的由“嫩”变“老”之中,暗寓伤春之意,而这也正好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的深刻写照。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七云:“梅圣俞在欧阳公座,有以林逋词‘金谷年年,乱生春色准为主’为美者,圣俞因别为《苏幕遮》一阕云云。
欧公击节赏之。
”梅词与林词究竟孰优孰劣,读者诸君自有分解。
上阕写景,景中含情。
“碧云天,黄叶地”二句,青碧苍穹,落叶满地,上天入地,俯仰之间,展现了苍莽秋景,展现了际天极地的万千气象,给人心胸开阔之状。
苏幕遮原文及赏析

苏幕遮原文及赏析苏幕遮原文及赏析原文:露堤平,烟墅杳。
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
独有庾郎年最少。
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
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
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译文: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
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
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
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
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
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注释:苏幕遮:唐教坊曲名,来自西域。
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四仄韵。
墅:田庐、圃墅。
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
庾信是南朝梁代文士,使魏被留,被迫仕于北朝。
庾信留魏时已经四十二岁,当然不能算“年最少”,但他得名甚早,“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庾开府集序》)。
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sū)地:拂地,拖地。
窣:拂,甩动。
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
宋代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
刚释褐入仕的年轻官员,一般都是穿青袍。
春袍、青袍,实为一物,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一切经音义》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
亭,留也”。
王孙:贵族公子。
落尽梨花春又了:化用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诗句:“曲水飘香去不归,梨花落尽成秋苑。
”赏析:评解:雨后天晓,露烟凄迷,芳草如茵,嫩色相照。
梅尧臣这首咏草词,以拟人化手法,委婉地描绘了春草的形象和特色。
意新语工,为前人所未道者。
结尾两句,意境幽美,极有韵味。
这首词正如他在论诗中所说的“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张晓棠《苏幕遮》赏析

张晓棠《苏幕遮》赏析《苏幕遮》是张晓棠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曲由陈佳明作词,李宗盛作曲,发表于1994年的专辑《再一次离开你》中。
这首歌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成为了张晓棠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华语乐坛的经典之作。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首歌的歌词:苏幕遮,青楼又一曲。
燕子去,雁子来,几点楼台月。
金尊重,玉宇凤凰曲。
笑一笑,都护在远方等你。
歌曲以苏幕遮为引子,为听众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情感的场景。
苏幕遮是古代传统的一种戏曲形式,以其优美的音乐和曲调而闻名。
歌曲的开头,张晓棠以轻柔的嗓音唱出了这个曲调,令人如痴如醉。
歌词中的“燕子去,雁子来,几点楼台月”表达了岁月更迭、人事变迁的主题。
燕子和雁子是两种常见的候鸟,它们的迁徙象征着季节的变换。
楼台月则呼应了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给人一种古典美的感觉。
这些形象的运用,使得歌曲中的情感更加深刻、真实。
接下来,歌词中的“金尊重,玉宇凤凰曲”展现了一种宫廷的场景,宝座上的皇帝或者贵妃,带来了尊崇和华丽的感觉。
在这个场景中,歌曲传达了权力与爱情的交织,以及贵族生活的繁华与寂寞。
最后,歌曲以“笑一笑,都护在远方等你”作为结尾,再次唤起听众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
这句歌词简洁而深情,给人一种苦中带甜的感觉。
它既表达了思念之情,又给人以希望和慰藉。
除了歌词的深情和意境外,张晓棠的演唱更是将这首歌曲的魅力推向了巅峰。
她用她独特的嗓音和情感,将歌曲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都诠释得恰到好处。
她的演唱不仅让人感受到了歌曲中的情感,更让人陶醉其中。
此外,李宗盛为《苏幕遮》谱写的音乐也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以古典的元素和现代的编曲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这首富有韵律感和张力的曲调。
音乐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恰到好处,使得整首歌曲更加动听。
总的来说,张晓棠演唱的《苏幕遮》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美感的经典之作。
它以古典的元素和现代的表达方式,打动了无数的听众。
无论是歌词中的深情意境,还是张晓棠的动人演唱,都让人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5《苏幕遮》【宋】范仲淹

苏幕遮【宋】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释】1.芳草:芬芳的青草。
2.波:水波,这里指水面。
3.黯乡魂:因思念家乡而黯然销魂。
黯,愁苦的样子。
语出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4.追旅思(sì):羁旅的愁思缠绕不休。
追,追随,纠缠。
思,心绪、情怀。
5.好梦:指回家欢聚的梦。
【译文】白云满天,黄叶遍地。
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
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
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
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
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的眼泪。
【相关链接】【作者】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
唐宰相履冰之后。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苏州吴县(今江苏省吴县)。
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
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通行有《四部丛刊》影明本,附《年谱》及《言行拾遗事录》等。
【赏析】范仲淹的总体风格是豪放悲凉,但本词却写得极为婉约。
在许多人心目中,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形象已深深扎下了根。
然而,范仲淹也会有乡魂、旅思、愁肠、相思泪、这是人之常情,并无损于范文正公的人格品质。
而且正是由于范仲淹坦荡的胸怀与气质,才使这首词虽然在主题上只是重复一般的乡愁,却能沉挚而不颓靡,在述说柔情的同时,给人以意境开阔的新鲜感受。
此词写羁旅相思之情。
上片写人对景怀思,开篇大处落笔,“碧云天,黄叶地”,以六个字写尽秋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赏析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是清真词中少数的例外。
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引入故乡归梦,表达思乡之情,意思比较单纯。
上阕先写室内燎香消暑,继写屋檐鸟雀呼晴,再写室外风荷摇摆,词境活泼清新,结构意脉连贯自然,视点变换极具层次。
词中对荷花的传神描写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评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为写荷之绝唱。
下阕再由眼前五月水面清圆,风荷凌举的景象联想到相似的故乡吴门的五月的风物,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相思之情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
一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或暗示在热闹场中服一副清凉剂,两句写境静心也静。
三、四句写静中有噪,“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昨夜雨,今朝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叶上”句,清新而又美丽。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则动态可掬。
这三句,实是交互句法,配合得极为巧妙,而又音响动人。
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昨夜的雨珠,在朝阳下逐渐地干了,一阵风来,荷叶儿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这像是电影的镜头一样,有时间性的景致,体现出荷叶的圆与青翠。
词句炼一“举”字,全词站立了起来,动景如生,描绘出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美与荷花的茎的力度美。
这几句构成了一幅恬淡、清丽的美景这样,再看“燎沉香,消溽暑”的时间,则该是一天的事,而从“鸟雀呼晴”起,则是晨光初兴的景物,然后再从屋边推到室外,荷塘一片新晴景色。
再看首二句,时间该是拖长了,夏日如年,以香消之,寂静可知,意义丰富而含蓄,为下阕久客思乡伏了一笔。
下阕直抒胸怀,语词如话,不加雕饰。
己身旅泊“长安”,实即当时汴京(今开封)。
周邦彦本以太学生入都,以献《汴都赋》为神宗所赏识,进为太学正,但仍无所作为,不免有乡关之思。
“故乡遥,何日去”点地点时,“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实为不如归去之意。
紧接“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主客移位,更加衬托出我对家乡亲朋的思念,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
一结两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即梦中划小舟入莲花塘中了。
实以虚构的梦景作结,虽虚而实,变幻莫测。
这首词风格清新活泼,境界淡远高超。
周邦彦的词以典雅著称,又被推为集大成词人,其词作固然精工绝伦,而其思想境界之高超,实尤为其词作之牢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