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药物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治体会.doc

合集下载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一、锥体外系综合征锥体外系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包括药源性巴金森征、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和迟发性运动障碍。

发生率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50%~60%,奋乃静40%~50%,氯丙嗪25%~30%,甲硫哒嗪、舒必利、氯氮平较少见。

(一)临床表现1.药源性巴金森征:多在应用抗精神药后数日及数月内发生,绝大多数见于治疗的头2~3个月内,易感者可在1~2周内出现症状。

主要特征为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

(1)震颤:最先出现于肢体的远端,以上肢多见,尤其是手及手指,其次为下肢、头、唇及下颌部。

手的节律性震颤具有一定特征,呈“搓丸样”表现。

震颤在肢体静止状态时出现,随意活动时可减轻或暂时停止,情绪激动时增强,睡眠时消失。

(2)肌强直:伸肌及屈肌的肌张力都增高,出现肌肉强直,面、颈及四肢肌肉均可受累。

由于屈肌的肌张力增强略高于伸肌而呈现特殊姿势及表情,即头向前倾、躯干僵硬、向前俯屈、两臂内收屈曲、肘关节及手指关节屈曲、手指伸直、髋膝关节微屈、面部呆板、缺乏表情、双目凝视、眨眼减少呈“假面具脸”。

(3)运动减少:是本综合征的突出表现,由于肌强直、姿势平衡发生障碍,可引起一系列的运动不协调。

(4)精细动作障碍:系扣、穿脱鞋、洗脸、刷牙等动作均有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坐下时不能起立,卧床时不能翻身。

(5)步态障碍:呈“慌张步态”,表现起步困难,起步后步伐细碎,越走越快,直向前冲,难于止步,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或消失。

(6)流涎:口、舌、腭及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咽部肌肉运动障碍,唾液由口中流出,严重者可发生吞咽困难。

(7)言语障碍:肌肉运动障碍影响到发音,病人音调变低,构词不清、吐字不准。

2.静坐不能:是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

症状较轻者不易被觉察,严重时病人往往痛苦万分,为此自杀者并不罕见。

临床上有时将此误诊为精神病加重,而采取相反的措施,增加抗精神病药的剂量,以致加重病人痛苦。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胃复安主要作用是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并促进胃及十二指肠蠕动,加速胃排空。

大剂量应用可阻断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破坏了多巴胺、乙酰胆碱的平衡,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多发生于婴幼儿和老年人。

主要表现有:肌震颤、肌肉抽搐、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静坐不能、流涎、鸭步、面具脸等。

一旦发生上述症状,应立即停用胃复安,给予以抗惊厥、镇静药,抗胆碱能药物及抗组胺剂治疗。

很多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是0.2-0.3mg/kg*次胃复安所致锥体外系症状临床表现:两眼凝视,头强直性后仰,头颈僵硬性扭向一侧,四肢强直性痉挛,呈角弓反张,面部肌肉抽搐.呈持续性发作.治疗措施:1停用胃复安药物;2促进排泄;3用安坦,眠尔通;4小量镇静剂;5积极治疗原发病。

【注意】胃复安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最多见的为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其导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占2%~3%。

胃复安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为1%,大多在用药后1~2天发病,且剂量不需太大,多为10~30mg/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胃复安选择性作用于D2受体而起止吐作用,D2受体被抑制后,由D1受体执行的功能占优势,出现颈部、口部的异常运动,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胃复安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常用药物,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其中包括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受体的阻滞作用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症状,如震颤、僵硬、舞蹈样动作等。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研究如何有效地治疗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针对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治疗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药物和方法被提出和应用。

了解这些研究进展,对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对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存在许多药物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目前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各种常见药物治疗方法的优劣,分析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其管理策略,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有助于启示和指导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促进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3 意义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进行药物治疗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研究药物治疗进展,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解决锥体外系反应对患者的严重影响,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家庭和社会功能。

深入研究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有助于指导未来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从中医的角度看锥体外系反应,精神药物副作用退!退!退

从中医的角度看锥体外系反应,精神药物副作用退!退!退

从中医的角度看锥体外系反应,精神药物副作用退!退!退迄今为止,国内外对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大家都知道,抗精神病药物可致不同程度的锥体外系反应。

关注我久的朋友应该都知道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静坐不能,焦虑或者不愉快,无法控制地颈后仰、眼上翻,帕金森综合征,肌张力高、震颤、运动不能、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严重者会有协调运动丧失、慌张步态、僵硬、面具脸、流涎等。

传统抗精神病药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为50% ~70%,以前临床上常用苯海索治疗这一症状。

治疗震颤麻痹常用药物——苯海索苯海索是常见的一种抗胆碱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药物所致震颤麻痹综合征。

苯海索治疗锥体外系反应时,此药也会导致出现认知功能损害、视物模糊、便秘以及口干等,甚至会引起药源性意识障碍和幻觉,从而加重对非治疗性受体阻断造成的不良反应,还可能会降低某些抗精神病药物的血药浓度,最终使疗效降低。

因为苯海索的种种弊端,导致了临床应用的困境,故迫切需要寻求某些可替代的方案。

从中医的角度看锥体外系反应由于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僵硬震颤等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在中医属于“颤病”、“拘病”的范畴。

古代医家认为此病机为肝风内动、阴血亏虚所致,如《诸病源候论》曰“肝藏血而主筋,肾主骨而生髓,虚劳损血耗髓,不能荣养于筋,致使筋气极虚,又为寒邪所侵,故筋挛急”。

陈修园认为乌梅丸的组方符合仲景提出的“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的原则,称其有“味备酸甘焦苦,性兼调补助益,统厥阴体用而并治之,则土木无忤矣”的功效,契合“颤病”、“拘病”的病机。

*(想要方子的可以给我留言)为什么说乌梅丸辅助治疗有方呢?①阴血亏虚,筋失濡养证: 证候特点主要为表情呆板,言语呆板,步态拖拉,腰酸腿笨,以肢体拘痉,活动笨拙为主,上肢协调不能,大便秘结,舌偏嫩,舌苔少,脉弦细或细,采用乌梅汤加减治疗可奏滋养肝肾、濡养筋脉功效;②阴血亏虚,肝风内动证: 证候特点主要为表情呆板,言语呆板,步态拖拉,腰酸腿笨,以肢体震颤为主,上肢协调不能,大便秘结,舌偏嫩,舌苔少,脉弦细或弦,采用乌梅汤加减治疗可奏滋养肝肾、熄风止颤功效;③寒热错杂,厥阴风动证: 证候特点主要为表情呆板,肢体或头颤,项背僵直,肢体拘痉,体倦乏力,或腰酸腿痛,舌质淡红或淡黯,舌苔薄白,脉细,采用乌梅汤加减治疗可奏散寒清热、助肝熄风功效。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但长期使用会导致锥体外系反应(EPS),如震颤、僵硬、运动迟缓等不良反应。

为了更好地控制EPS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者们积极开展药物治疗研究,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

目前,对EPS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调整用药方案、联合治疗和使用辅助治疗药物。

调整用药方案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

研究发现,EPS与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种类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可以显著降低EPS的发生率。

一些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等的使用也能有效减少EPS的发生。

一些研究发现,使用长效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等,可以降低EPS的发生。

在临床中,调整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种类是控制EPS的关键。

联合治疗是另一种治疗EPS的方法。

目前,联合治疗主要包括抗胆碱药物和抗帕金森药物。

抗胆碱药物如安坦、三氟甲哌啶等可以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EPS的发生。

抗帕金森药物如托巴坦等可以通过增强多巴胺能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EPS的症状。

一些研究发现,联合治疗可以显著改善EPS的症状,但是也增加了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如认知功能的下降、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等。

在选择联合治疗时需要权衡利弊。

一些辅助治疗药物也被用于治疗EPS。

肌注紧张性治疗药物如贝莱珠丁等可以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功能,减少EPS的发生。

抗糖皮质激素药物如地塞米松等可以通过减轻细胞的炎症反应,改善EPS的症状。

一些营养药物如维生素E、维生素B6等也被用于治疗EPS。

尽管这些辅助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有限,但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通过调整用药方案、联合治疗和辅助治疗等方面的努力,可以更好地控制EPS的发生和发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对于EPS的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疗的缺乏个体化、不同药物治疗效果的差异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决。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

胃复安等药物引起的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及处理胃复安主要作用是抑制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较强的止吐作用,并促进胃及十二指肠蠕动,加速胃排空。

大剂量应用可阻断黑质纹状体中多巴胺受体,破坏了多巴胺、乙酰胆碱的平衡,导致锥体外系症状,多发生于婴幼儿和老年人。

主要表现有:肌震颤、肌肉抽搐、头向后倾、斜颈、阵发性双眼向上注视、语言障碍、共济失调、静坐不能、流涎、鸭步、面具脸等。

一旦发生上述症状,应立即停用胃复安,给予以抗惊厥、镇静药,抗胆碱能药物及抗组胺剂治疗。

很多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和不良反应的处理胃复安小儿剂量是0.2-0.3mg/kg*次胃复安所致锥体外系症状临床表现:两眼凝视,头强直性后仰,头颈僵硬性扭向一侧,四肢强直性痉挛,呈角弓反张,面部肌肉抽搐.呈持续性发作.治疗措施:1停用胃复安药物;2促进排泄;3用安坦,眠尔通;4小量镇静剂;5积极治疗原发病。

【注意】胃复安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最多见的为抗精神病药物,如吩噻嗪类,其导致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占2%~3%。

胃复安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发生率为1%,大多在用药后1~2天发病,且剂量不需太大,多为10~30mg/d,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胃复安选择性作用于D2受体而起止吐作用,D2受体被抑制后,由D1受体执行的功能占优势,出现颈部、口部的异常运动,表现为急性肌张力障碍。

大剂量或长期应用胃复安可能因阻断多巴胺受体而使胆碱能受体相对亢进,导致锥体外系反应,主要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等神经系统副作用。

8例氟哌利多术后镇痛致锥体外系反应临床分析

8例氟哌利多术后镇痛致锥体外系反应临床分析

8例氟哌利多术后镇痛致锥体外系反应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氟哌利多用于术后镇痛致锥体外系反应的原因,处理方案及预防措施。

方法:对2 113例术后镇痛患者发生的8例锥体外系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 113例术后镇痛患者中发生锥体外系反应的8例,占0.4%。

8例中6例为PCEA,占75%。

8例中7例为妇产科病人,占88%。

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时间与用药剂量成负相关,发生率与用药剂量成正比。

结论:氟哌利多术后镇痛发生锥体外系反应与其本身的药理性质相关,2.5 mg是相对安全的剂量或用其他药物替代。

是否与用药途径、个体敏感性差异相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氟哌利多;术后镇痛;锥体外系;临床分析我院自2003年运用江苏省泰兴市扬子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美迪牌一次性使用麻醉镇痛泵2 113例(PCEA1 790例,PCIA 323例),其中有8例发生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约0.4%,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 113例患者年龄15~65岁,均为ASAⅠ~Ⅱ级,无神经精神及癫痫病史,手术麻醉顺利。

手术种类:剖宫产术,子宫及附件手术,胃、肠手术,胆囊切除术,骨科手术,肺及食管手术。

1.2方法: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患者术中麻醉维持为1.5%利多卡因与丁卡因配伍硬膜外腔间断给药,并酌情给予静脉辅用度非合剂或安定类药镇静。

自控静脉镇痛(PCIA)患者术中麻醉维持为丙泊酚泵注、万可松、芬太尼间断静脉推注。

均于缝皮前15 min接泵,PCEA接泵前推注吗啡1.8 mg与0.75%布比卡因2.5ml加生理盐水至6 ml作背景剂量硬膜外腔推注,PCIA直接接静脉留置针。

PCEA配方:吗啡7mg,氟哌利多2.5~5 mg,甲磺酸罗哌卡因(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268.2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持续量2 ml/h。

PCIA 配方:芬太尼0.5mg,氟哌利多2.5~5 mg,根宁16 mg加生理盐水至100 ml,持续量2 ml/h。

氟哌利多静脉镇痛致锥体外系症状一例

氟哌利多静脉镇痛致锥体外系症状一例

氟哌利多静脉镇痛致锥体外系症状一例鄄城县人民医院林鹏患者,女,24岁,在CSEA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术后PCIA镇痛,(镇痛液配方:芬太尼1.0mg+氟哌利多5mg+NS至100ml)。

术后第二天,发现患者颈强后仰,双眼向上凝视,舌头发硬,发音困难,双上肢不自主抖动。

查体T:37.6℃,P:88次/分,BP120/70mmHg,R:22次/分,神志清,紧张面容,言语困难,咽部稍充血,扁桃体不肿大,头呈后仰状,颈项僵硬,心肺腹阴性,四肢肌力增高,双上肢腱反射亢进,平素体健。

急查血:WBC10.1×109/L,N79.6%,L22%,Ca2+2.4mmol/L,k+3.6mmol/L,考虑为氟哌利多致锥体外系症状,给予安定10mg静推,患者入睡,1小时后症状完全缓解。

讨论:抽搐、脚弓反张、双眼凝视,等症状出现于青年患者,主要见于脑炎、脑膜炎、癫痫、癔病、破伤风、脑型颅内损伤、氟哌利多毒副作用等症。

该患者精神紧张,家属不知所措,如果仅根据症状,不详细询问病史和用药史,就很容易误诊,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经济支出,浪费了有限的医药资源。

该患者无昏迷,瘫痪,亦无癫痫,外伤史,血象及电解质值均正常,有明确应用氟哌利多史,考虑系其毒副作用,给予镇静剂安定治疗后症状缓解,进一步证实为氟哌利多中毒所致。

氟哌利多系一种常用的镇静止吐药,和芬太尼合用即增强了镇痛镇静效果,又增加了中枢性止吐效果,其较重要的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特别是在年轻人多见,主要表现为类帕金森综合症,如肌颤、头向后仰、斜颈、双眼向上凝视、发音困难等。

其机理为本品系纹状体的多巴胺拮抗剂,在纹状体内多巴胺和乙酰胆碱是一对拮抗者,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当体内多巴胺减少或多巴胺受体被阻断时则乙酰胆碱功能相对加强,出现上述相应临床症状1。

氟哌利多引起锥体外系的发生率与体质、剂量及年龄有关,多发生于年轻人。

在使用氟哌利多过程中,把握好剂量,疗程不宜过长,使用时要充分了解药物不良反映,一旦发生中毒反应要全面分析病情,及时正确诊断,以免误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分药物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治体会
部分药物致锥体外系反应的诊治体会作者于泽年马翠荣刘欣然【关键词】锥体外系反应部分药物氢溴酸东莨菪碱随着临床药物的广泛应用,部分医务人员对有些药物又缺乏充分的了解,药物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不仅使病情加重,而且增加了医疗费用,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引发诸多医疗纠纷。

药物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多样,并与某些疾病具有相同临床表现而致误诊误治。

笔者自1999年2月~2011年9月共收治因药物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23例。

现将诊治体会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本组23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8例。

年龄4~65岁,平均36.8岁。

原发疾病急性胃肠炎6例,食物中毒3例,小儿抽动症2例,美尼尔氏综合症4例,顽固性呃逆3例,过敏性荨麻疹4例,偏头痛1例。

分别应用甲氧氯普胺7例,盐酸硫必利5例,异丙嗪3例,氟哌啶醇2例,盐酸氟桂利嗪3例,吡哌酸1例,多潘立酮2例。

1.2临床表现本组患者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肌张力障碍17例,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
双眼向上凝视、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等表现;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7例;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4例。

1.3误诊病例共9例。

分别为癔症3例,脑梗塞3例,低钙抽搐2例,癫痫1例。

1.4辅助检查15例血生化检查血钙及电解质未见异常。

20例头颅CT检查4例老年患者有腔隙脑梗死。

13例脑电图检查未见异常。

1.5治疗与结果考虑为药物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患者,均立即停用相关药物。

并给予氢溴酸东莨菪碱注射液0.3mg~0.6mg静脉点滴,咪达唑仑2~10mg静注或地西泮5~10mg肌注或静注,输液葡萄糖、生理盐水等1000~3000ml,8例曾应用呋塞米20mg静注以利尿促排泄。

经治疗20分钟~6小时,症状完全消失或缓解,有效率100。

2讨论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

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
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这就是锥体外系反应[1]。

锥体外系反应的机制,是新纹状体中存在的抑制性多巴胺递质和兴奋性乙酰胆碱递质之间的功能失调[2]。

多种抗精神病药物、中枢性镇吐药、抗癫痫药物、抗组织胺药甚至部分抗菌药,通过阻滞边缘系统、下丘脑、黑质网状体、延髓等部位的多巴胺受体,这样乙酰胆碱功能相对占优势引起协调障碍进而出现锥体外系反应的副作用[3]。

本组病例应用M胆碱受体阻断药氢溴酸东莨菪碱,它对眼平滑肌、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较阿托品强,抑制大脑皮层,特别是运动区,对抗乙酰胆碱功能亢进,调节兴奋乙酰胆碱递质与多巴胺递质之间的功能平衡[4]。

再加用镇静类药物如短速效的咪达唑仑等,以及促排泄输液等治疗措施,从而达到良好的疗效。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

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异丙嗪、咳必清、阿托品、甲氧氯普胺、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等。

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锥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发作时间数分钟到数小时不等,有时可持续更长时间。

不伴发热等其他严重症状,神志清。

脑电图及脑CT均无重要异常发现。

预后较好。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要注意用药的途径、方法、个体化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

如果出现异常要立即停药,并与医生极时取得联系。

本组9例误诊原因病史采集不详细,未详细询问服药史,诊断思路狭窄,对药物致锥体外系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不了解、不熟悉。

参考文献[1]安德仲.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18-622. [2]杨藻宸.医用药理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4-132. [3]杨建华,唐元萍.胃复安致锥体外系反应22例分析.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6. [4]陈伯銮.临床麻醉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1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