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 2 调节肌张力 3 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 4 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 5 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
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
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个月出现症状,平均10个月。
表现不自主反复发作的伸舌,过度紧张和闭口,下颌偏斜,鬼脸,肢体舞蹈样运动,重者角弓反张,肢体扭转痉挛等。
停药后2~3个月症状逐步消失。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日出现表情呆滞,舌头发硬,少语,颈部固定,手足震颤,肢体发硬不灵活等。
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不安腿综合征:一般用药后30分钟至24小时,也有5~6个月出现下肢,较对称性深部肌肉酸胀、刺麻、极度不安,坐卧不宜,夜间加重,下床活动、改变体位或局部按摩,症状可缓解。
停药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致药源性抑郁,甚至出现自杀。
除此以外,还可出现困倦和乏力,多见于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竭及胰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胃复安又名灭吐灵,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止吐剂,因其止吐作用较强,能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增加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幽门,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出,对各科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其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抗精神病药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常用药物,但同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其中包括锥体外系反应。
锥体外系反应是一种由于抗精神病药物对多巴胺受体的阻滞作用导致的运动障碍性症状,如震颤、僵硬、舞蹈样动作等。
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会导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研究如何有效地治疗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针对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治疗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药物和方法被提出和应用。
了解这些研究进展,对于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2000字】1.2 研究目的对于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目前存在许多药物治疗方法,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全面了解目前药物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总结各种常见药物治疗方法的优劣,分析药物治疗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其管理策略,探讨当前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也有助于启示和指导未来相关研究的方向,促进这一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3 意义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是精神病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进行药物治疗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研究药物治疗进展,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提高治疗效果。
解决锥体外系反应对患者的严重影响,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家庭和社会功能。
深入研究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有助于指导未来的临床实践,不断完善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践价值。
2. 正文2.1 药物治疗研究进展近年来,针对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治疗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方法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方法锥体外系反应是指在烯烃等化合物的锥体间位上发生的反应,通常在化学合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处理锥体外系反应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反应机理的解析、反应条件的控制以及反应产物的选择。
本文将详细讨论以上几个方面,并给出处理锥体外系反应的一些建议。
首先,理解反应机理对处理锥体外系反应非常重要。
锥体外系反应通常是通过锥体间位上的过渡态进行的,锥体间位上的键角通常为180度。
因此,在反应中,我们需要合理调节反应条件,以促使分子在锥体间位上排列。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反应中引入手性大分子或对映体选择性催化剂,它们可以改变反应物分子的构型,从而控制反应路径。
此外,合理选择反应的温度和溶剂也可以帮助控制反应的过程。
其次,合适的反应条件对处理锥体外系反应至关重要。
一般来说,锥体外系反应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才能有效进行。
高温可以增加分子的动力学能量,有利于反应物分子在锥体间位上进行构型调整。
此外,较长的反应时间可以增加反应物分子在锥体间位上停留的机会,有助于形成所需的产物。
另外,反应产物的选择也是处理锥体外系反应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锥体外系反应中,反应物分子通常可以形成多个不同的产物,因此我们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反应条件。
一种选择产物的方法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或配位反应引入对应的官能团。
此外,反应活性较高的反应物通常更容易在锥体外系反应中发生,因此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反应物来促进反应的进行。
综上所述,处理锥体外系反应需要理解反应机理、控制反应条件以及选择合适的反应产物。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引入手性大分子或选择性催化剂来改变分子的构型,通过调节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来促进锥体外系反应的进行,通过选择合适的反应物来选择所需的反应产物。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锥体外系反应,并在化学合成中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选择性。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反应药物治疗研究进展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具有较好的疗效。
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会导致一系列副作用,其中最常见的是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ramidal symptoms,EPS)。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许多研究致力于寻找和开发新的药物来治疗抗精神病药导致的EPS。
锥体外系是指体内的除皮层外和脑干(锥体)外的神经系统,包括基底节、小脑、额叶和视觉皮层,负责调节运动、姿势和姿态。
EPS是由抗精神病药物干扰这些神经系统功能而引起的,表现为肌肉僵直、震颤、舞蹈样动作和口咬等症状。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包括传统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传统的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如氯丙嗪、奋乃静等)疗效显著,但副作用较大,易导致EPS。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喹硫平等)相对较少引起EPS,但其疗效不及传统药物。
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药物来克服这些问题。
一些研究表明,改变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可能有助于减轻EPS的发生。
调整药物剂量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而分次给药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从而减少EPS发生的风险。
个体化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以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疗效并尽可能减少EPS的发生。
除了改变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外,一些研究还尝试寻找新的药物来治疗EPS。
某些研究发现,抗胆碱能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EPS。
抗胆碱能药物可以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对脑内乙酰胆碱的阻断作用,从而减轻EPS的症状。
一些研究还表明,其他药物如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和抗氧化剂等也可能有助于减轻EPS。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有许多药物可以用于治疗EPS,但每种药物都有自己的副作用和风险。
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
临床上还需要进行长期随访观察,以评估抗精神病药物治疗EPS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
抗精神病药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及其防治ppt课件

.
经典抗精神病药致EPS比较表
吩噻嗪类
不良反应
硫杂蒽类 丁酰苯类
二甲胺类 哌嗪类 哌啶类
急性运动 异常
静坐不能
﹢﹢ ﹢﹢
﹢﹢﹢ ﹢﹢﹢
﹢﹢ ﹢﹢
﹢
﹢﹢﹢
﹢
﹢﹢﹢
注:+:轻厦;++:中度;+++:重度
13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一)
氯氮平 给药剂量需个体化,由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用量,且 每日量应采取分次服用的原则,其主要不良反应为植物神经 紊乱,几乎不产生 EPS,但也有大剂量服用氯氮平引起EPS的 个案报道,长疗程使用氯氮平的少数患者出现迟发性运动障 碍,但是症状较轻,甚至不为患者察觉。因此,在使用氯氮 平过程中,出现EPS时,也要注意鉴别究竟是氯氮平的不良反 应还是疾病本身的表现。
16
.
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四)
其他 帕潘立酮 治疗精神分裂症和双向情感障碍的疗效与奥氮平
相当,但是EPS发生率高于后者。 齐拉西酮 需要使用双环哌丙醇(Biperidone)来控制EPS的频
率更高。 喹硫平 EPS发生率较利培酮低。
17
.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EPS比较见表
不良反应
氯氮平
利培酮
奥氮平
给药初期,常见为肌张力增高、不安和震颤,偶见动眼危象 和急性活动障碍。通常减量或给予抗震颤麻痹药处理,临床 上一般不预防性地并用抗震颤麻痹药。 甲硫达嗪为吩噻嗪类的哌啶衍生物,作用与氯丙嗪相似,其 抗精神病尤其是治疗幻觉妄想方面不如氯丙嗪,但E二)
硫杂蒽类(噻吨类) 包括氯普噻吨、替沃噻吨和氟哌噻吨。其 中,氯普噻吨抗肾上腺素和抗胆碱作用较弱,锥体外系反应 较少,而氟哌噻吨在大剂量使用时,其EPS发生率显著增加, 而疗效并无相应增高,甚至有导致猝死的报道。
锥体外系反应概述

据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左旋多巴、利血平(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其他
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咳必清)、乙胺丁醇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编辑本段引起椎体外系反应的药物
1、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一般而言,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
与用药剂量和时间有关,如将剂量控制在每日30mg以下,短期使用,发生率可显著减少。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运动。小脑半球与大脑皮层有双向性的联系,即小脑一方面接受大脑皮层下行的控制,同时也发出纤维返回到大脑皮层。小脑的传出纤维主要发自齿状核,它们一部分止于红核,经红核脊髓束到达脊髓前角;而大部分纤维止于丘脑,由此发出纤维返回大脑皮层,对大脑皮层发动的随意运动起调节作用。这个大、小脑皮层间的环路在人类最为发达。小脑损伤后的病人,随意动作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均不能很好地控制,表现为乏力、乏平衡、乏协调的症状。即四肢乏力,行走摇晃不稳;当病人闭双目、两脚并扰站立时,就无法维持自身的平衡;协调动作也发生障碍,拮抗肌作轮替动作时,协调障碍明显,这称为意向性协调障碍,也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纹状体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上该系统病理损伤的主要表现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运动过多而肌紧张的综合征,如舞蹈病和手足搐动症;另一类为具有运动过少而肌紧张过强的综合征,如震颤麻痹(巴金森氏症)。
编辑本段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
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在临床上尤常见。有多种常用药具有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副作用的药物,如非那根、咳必清、阿托品、胃复安、甲硝唑、西米替丁、氯丙嗪、奋乃静等。这些药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锥体外系兴奋作用,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锥体外系的控制失调,使得椎体外系兴奋性增强,结果由锥体外系控制的肌力和肌紧张度失控,从而引起一系列与肌力和肌紧张相关的症状和体征。药源性锥体外系反应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关键在于要遵医嘱用药,不要轻易加大用药剂量,更不要随意买药来服用。如果出现异常就要与医生及时取得联系。
锥体外系反应ppt

锥体外系反应ppt精神科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之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反应的一般情况介绍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约为50%--70%。
?发生率与年龄、剂量、疗程、剂量和个体因素有关。
发生时间多在治疗3--5周出现,最早可发生在服药后数小时。
锥体外系反应表现形式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TD)恶性综合症(NMS)药源性帕金森综合症特征:运动不能;肌肉强直;震颤;植物神经功能混乱。
临床表现:动作笨拙,迟缓,少动,肌肉僵硬,面具脸,拽行步态,静止性震颤和流涎,多汗及皮脂溢出。
发生率:传统抗精神病药为30%.发生时间:一般于治疗数周至数月发生,但也可能发生较早。
静坐不能临床表现:不可控制的烦躁不安、不能坐定,来回走动。
重者可出现焦虑,易激惹,与精神症状加重难以区分。
发生时间:早于药源性帕金森氏综合征,晚于急性肌张力障碍。
治疗:抗胆碱能抗帕金森药如苯海索、安定、普奈洛尔。
临床表现:咀嚼肌受累--下颌不能闭合面,颈和舌肌受累--口眼歪斜,眼球向上凝视(动眼危象),斜颈,伸舌卷舌,张口,扮相喉肌受累--言语、吞咽困难四肢、躯干肌受累--角弓反张,扭转痉挛,步态不稳。
发生时间:治疗一周内或第一次用药后出现,以儿童和青少年较多见。
治疗:东莨菪碱0.2mg/Tid或0.3mg/im苯海索2--4mg/Qd--Tid苯甲托品1mg/Qd--Tid或2mg/im用药注意事项:药物本身有副作用,且可诱导肝药酶,不宜久用及预防性用药;剂量不宜过大;重症肌无力患者及青光眼患者禁用。
抗胆碱能药物过量如何处理:苯海拉明25--50mg/Qd--Tid;25--50mg/imQd--Bid异丙嗪25--50mg/Qd--Tid;25--50mg/imQd--Bid迟发性运动障碍(TD)临床表现:颊-舌-咀嚼综合征,表现为吸吮、舔舌,鼓腮,躯干或四肢舞蹈或指划样运动。
发生时间:服药,减药或停药时均可出现,老人和有躯体病者为高危人群。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方法

锥体外系反应处理方法《聊聊锥体外系反应那点事儿及处理办法》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唠唠这个锥体外系反应,听起来好像很专业、很复杂的样子,但其实咱普通人也得了解了解,万一哪天遇着了也知道咋应对呀。
这锥体外系反应呢,就像是身体里的一场小“混乱”。
简单说,就是身体的一些动作不听使唤啦。
比如说突然手抖得像筛糠,脖子歪得像麻花,或者嘴巴张得老大闭不上,那场面可真是有点搞笑又有点让人心疼呢。
那要是不小心碰上了这锥体外系反应可咋整呢?别急,咱慢慢说。
首先呢,就像家里着火了得先灭火一样,咱得先让身体尽快平静下来。
要是正在吃着可能引起这反应的药,赶紧先停一停。
就像骑车的时候发现路不对,得赶紧刹车呀。
然后呀,可以试试让患者放松放松,就跟哄小孩似的。
让他找个舒服的地方坐好或者躺好,放点儿舒缓的音乐,跟他说说话,让他别紧张。
可别小看这一招,有时候心情一好,这反应说不定就减轻不少呢。
再有呢,咱可以给患者喝点温水,就像汽车没油了得加油一样,给身体补充点水分。
要是情况没好转,那可就得找医生啦。
医生就像个超级英雄,有各种厉害的法宝和办法。
他们可能会给开一些药来缓解症状,让身体重新找回秩序。
咱普通人平时也得注意呀。
吃药的时候可别乱吃药,特别是那些容易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一定要听医生的话。
就像走夜路得打个手电筒一样,听医生的准没错。
总之呢,锥体外系反应虽然有点麻烦,但咱也不用太害怕。
只要知道怎么应对,就像打怪兽知道弱点一样,就能轻松搞定啦。
希望大家都能远离这麻烦的锥体外系反应,身体都健健康康的,能吃能睡能玩,开开心心过每一天!哈哈,今天就先说到这儿啦,大家记得照顾好自己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锥体外系反应(Effects of extrapyramidal system,EPS):锥体外系指在中枢锥体系以外的连接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丘脑、小脑网状结构及神经元的神经束和传导系统
椎体外系的主要生理功能:1 为椎体系的随意运动做准备 2 调节肌张力 3 维持躯体的运动姿势 4 与随意运动相伴随的不自主运动有关 5 对下运动神经元的发射起控制作用。
所以当其发生病变时直接间接影响到随意运动,产生各种临床症状。
●急性肌张力障碍:一般于用药后48小时左右出现颈后仰、斜颈,肢体姿势异常,两眼不自主向上凝视,牙关紧闭或强制性张口、伸舌、说话不清等。
一般停药后1~2日症状消失。
●迟发性运动异常:一般用药后1~19个月出现症状,平均10个月。
表现不自主反复发作的伸舌,过度紧张和闭口,下颌偏斜,鬼脸,肢体舞蹈样运动,重者角弓反张,肢体扭转痉挛等。
停药后2~3个月症状逐步消失。
●帕金森综合征:一般用药后2~10日出现表情呆滞,舌头发硬,少语,颈部固定,手足震颤,肢体发硬不灵活等。
停药后2~4日症状消失。
●不安腿综合征:一般用药后30分钟至24小时,也有5~6个月出现下肢,较对称性深部肌肉酸胀、刺麻、极度不安,坐卧不宜,夜间加重,下床活动、改变体位或局部按摩,症状可缓解。
停药后症状消失,严重者可致药源性抑郁,甚至出现自杀。
除此以外,还可出现困倦和乏力,多见于药后30分钟至1小时,出现四肢软弱无力;顽固性呃逆;呼吸衰竭及胰淀粉酶升高等不良反应。
引起锥体外系反应的药物一般有
1、抗精神病药:氯丙嗪、三氟拉嗪、氟奋乃静、氟哌啶醇、奋乃静、碳酸锂、三环类抗抑郁药等。
本类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最高,并且与药物的剂量、疗程和个体有关。
2、甲氧氯普胺(胃复安):
胃复安又名灭吐灵,是临床各科常用的一种止吐剂,因其止吐作用较强,能促进食管和胃的蠕动,增加贲门括约肌的张力,松弛幽门,加速了胃内容物的排出,对各科原因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疗效,所以目前临床应用较广,其副作用有疲乏无力、嗜睡和锥体外系症状等。
胃复安引起锥体外系症状是因为它易通过血脑屏障,干扰纹状体内神经介质的正常代谢,其所引起的锥体外系反应与吩噻嗪类药物相似,(故不能与分噻嗪类药物合用,以免加重椎体外系反应)当胃复安中毒时多巴胺受体被阻断,胆碱能占优势,常用量为每次~kg,每日不应超过kg,超过此量,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反应,长时间使用可导致体内蓄积。
、据有关文献报道,约有20%患者可发生锥体外系反应。
甲氧氯普胺所致椎体外系反应表现形式多样,应与癫痫、癔症、帕金森综合征、破伤风、风湿性舞蹈症等相鉴别,且常规剂量亦可引起,很多文献均报道,与特异体质有关所以我们在使用胃复安时要注意应用的指症,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做到尽量短期用药,鉴于其轻易引起不良反应,临床上用此药要有所警惕,必要时向患者或其家属说明。
3、心血管药物:据报道硝苯地平、桂利嗪、氟桂利嗪、左旋多巴、利血平(大剂量)均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4、其他:多潘立酮、西咪替丁、卡马西平、喷托维林(咳必清)、乙胺丁醇等也偶见引起锥体外系反应。
治疗
1)盐酸苯海索(又称安坦):它是临床应用中最常见的药
物之一,副作用少。
用法为每次2~4mg,每天2~3次。
主要用
于药源性巴金森征效果较好,也可用于静坐不能和急性肌张力
障碍。
(2)东莨菪碱(海俄辛):与阿托品作用相似,并有较强的镇
静催眠作用。
由于副作用明显,不宜长期应用。
但在缓解急性
肌张力障碍和减轻严重静坐不能方面疗效快,大部分病人可收
到立竿见影之效。
用法为肌注。
(3)盐酸右苄替米特:一种抗巴金森氏病新药,临床该药能
有效地缓解和减轻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且
具有长效、剂量小、不良反应少和安全等优点。
用法:1mg,每日
1次。
(4)苯甲托品:1mg每日1~3次。
也可用2mg肌注,对急性
肌张力障碍效果较快。
开马君5~10mg,每日1~3次。
3.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的应用:近年报道心得安可有
效地治疗静坐不能,且疗效明显优于抗震颤麻痹药和抗焦虑药
物。
推测其治疗作用可能与阻滞中枢的β受体有关。
用法为
10~20mg,每日2~3次。
用此药时应注意心率低于每分钟50
次应停药。
对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或慢性支气管炎的病人应慎
用或禁用。
4.抗组织胺类药物:苯海拉明25~50mg,每日1~3次,肌
注每次20mg。
异丙嗪(非那根)25~50mg,急性肌张力障碍者每日1~3次,肌注
每次25~50mg。
5.其他
(1)金刚胺具有抗震颤麻痹机理,可能为阻断多巴胺回收
促进多巴胺释放或直接激动多巴胺。
每次10~20mg,每日3
次。
阿朴吗啡可作用突触前多巴胺,借以减少服用抗精神病药
物所致的代偿性增加多巴胺更新,能消除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2)安定类可用于治疗静坐不能和急性肌张力障碍。
同时可用利尿剂加速胃复安排泄,大剂量维生素及保肝对症治疗
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严格掌握甲氧氯普胺的适应证:甲氧氯普胺通过阻滞多巴胺受体而作用于延髓化学感受器,具有强大的中枢镇吐作用,仅对手术后、药物、尿毒症及放射治疗引起的呕吐有效,对前庭功能紊乱引起的呕吐无效;因其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较易透过血脑屏障,当其阻断了中枢的多巴胺受体后,常致锥体外系症状。
婴幼儿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更易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因此,婴幼儿、孕妇应慎用;急性胰腺炎和恢复期不宜应用,因其可使胰淀粉酶升高;乳癌病人禁用,因其可促使催乳素释放。
2、关注配伍禁忌:与氯丙嗪等吩噻嗪类合用,增加锥体外系副作用;与阿托品、普鲁本辛、癫茄合剂合用,止吐作用减弱。
3、因其对胃和上部肠段运动增长,可促使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乙醇、吡氨青霉素、左旋多巴等药的吸收增加,谨防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