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_雪苔针论_黄龙祥
《窦太师针经》考略

《窦太师针经》考略
岗卫娟;黄龙祥
【期刊名称】《针刺研究》
【年(卷),期】2007(032)003
【摘要】《窦太师针经》是一本流传不广的腧穴专书,现仅存有抄本两部,其一本题作《杨氏家传针经图像》,另一本题曰《玉龙歌》,但均有残缺.此书所载腧穴主治及刺灸法,至今对针灸临床实践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对其书名与成书年代、作者、传本源流、基本内容与学术渊源四个方面略作考证,以便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3页(P207-209)
【作者】岗卫娟;黄龙祥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5
【相关文献】
1.《窦太师针经》版本及传本研究 [J], 黄幼民;黄龙祥
2.唐洋州司马窦匪石墓志铭考略 [J], 张翔宇
3.基于《针经指南》探析窦汉卿针法特点 [J], 莫曦雅
4.唐窦展墓志考略 [J], 刁淑琴
5.宋《窦太师外科全书》 [J], 曾文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窗幽记》【美文赏析】

《小窗幽记》【美文赏析】《小窗幽记》【美文赏析】小窗幽记卷一集醒作者: 陈继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
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
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伤之日。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
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

黄元御,不该被遗忘的神医(转载二)转自:泥巴匠的博客罗大伦(续)天下第一用功的同学那么黄元御同学为什么会写这么一本《伤寒悬解》呢?其实这本书就基本相当于他的读书笔记,他对《伤寒论》思考得太深入了,觉得以前好多教授说的都不对,于是就开始按照自己的见解来解释,在研究《伤寒论》的派别中,黄元御是属于错简重订派的。
这个读书笔记,在十年以后,他给好好的整理了一下,估计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后来出版了。
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对于理解《伤寒论》很有好处。
当读完《伤寒论》以后,黄元御同学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这哪里是在学习啊),黄元御自己说的是:“心枯神瘁,几于白凤朝飞。
”再感慨一遍,这哪里是学习啊,他几乎是用尽了自己的精力来学习这本经典的,这实在让我们没什么话好说的了。
如果有个最用功学生排行榜的话,我估计黄元御同学一定是排名第一的。
顺便再感慨一句,这个《伤寒论》还真的不白读。
我以前在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回地读《伤寒论》和前人的经方医案。
整整一年,白天晚上全是《伤寒论》,结果现在诊病的基础就是那一年打下的。
那年过后,有亲戚朋友求我开方(那时我还是个学生),如果遇到和读过的汤证一样的,就开经方(张仲景的方子),如果不一样的,就婉言谢绝。
结果开出方子的,百分之八九十都痊愈了,基本是几服药就见效。
现在这么多年了,老家还有一些患者来找我看病,就是那个时候传出的名声(惭愧啊),所以我才理解为什么古人把张仲景称为医圣。
说句心里话,我能够坚持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地学习中医,完全是因为看到了中医的好处,看到了患者痊愈后的笑脸,这完全是拜《伤寒论》所赐。
经方体系是一个很有趣的体系,它是经过临床千锤百炼出来的,是经过千万个真实的人体试验摸索出来的,每个方子的适应证都非常精准,方子的组成也十分的合理。
在过去有的医生甚至发现个别经方如果你加上什么药,效果就不好了,把加上的药减去,效果就恢复了,所以中医有句话叫“经方不加减”。
当然,这也太教条了,我们还是可以根据经方进行加减的,后世的所谓和经方并列的“时方”,其实很多也是经方加减得来的,所以我们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
ljh__秋灯琐忆(古文+林语堂翻译)

秋灯琐忆作者:蒋坦道光癸卯闰秋,秋芙来归。
漏三下,臧获皆寝。
秋芙绾堕马髻,衣红绡之衣,灯花影中,欢笑弥畅,历言小年嬉戏之事。
渐及诗词,余苦木舌挢不能下,因忆昔年有传闻其《初冬诗》云“雪压层檐重,风欺半臂单”,余初疑为阿翘假托,至是始信。
于时桂帐虫飞,倦不成寐。
盆中素馨,香气然,流袭枕簟。
秋芙请联句,以观余才,余亦欲试秋芙之诗,遂欣然诺之。
余首赋云:“翠被鸳鸯夜,”秋芙续云:“红云织(虫墨)楼。
花迎纱幔月,”余次续云:“入觉枕函秋。
”犹欲再续,而檐月暧斜,邻钟徐动,户外小鬟已啁啁来促晓妆矣。
余乃阁笔而起。
秋月正佳,秋芙命雏鬟负琴,放舟两湖荷芰之间。
时余自西溪归,及门,秋芙先出,因买瓜皮迹之,相遇于苏堤第二桥下。
秋芙方鼓琴作《汉宫秋怨》曲,余为披襟而听。
斯时四山沉烟,星月在水,杂鸣,不知天风声环佩声也。
琴声末终,船唇已移近漪园甫岸矣。
固叩白云庵门。
庵尼故相识也,坐次,采池中新莲,制羹以进。
香色清冽,足沁肠睹,其视世味腥膻,何止薰莸之别。
回船至段家桥登岸,施竹簟于地,坐话良久。
闻城中尘嚣声,如蝇营营,殊聒人耳。
桥上石柱,为去年题诗处,近为嫔衣剥蚀,无复字迹。
欲重书之,苦无中书。
其时星斗渐稀,湖气横白,听城头更鼓,已沉沉第四通矣,遂携琴刺船而去。
余莲村来游武林,以惠山泉一瓮见饷。
适墨开士主讲天日山席,亦寄头纲茶来。
竹炉烹饮,不啻如来滴水,遍润八万四千毛孔,初不待卢仝七碗也。
莲村止余草堂十有馀日,剪烛论文,有逾胶漆。
惜言欢未终,饥为驱去。
树云相望,三年于兹矣。
常忆其论吴门诸子诗,极称觉阿开士为闻见第一。
觉阿以名秀才剃落佛前,磨砖十年,得正法眼藏。
所居种梅三百余本,香雪满时,跌坐其下,禅定既起,间事吟咏。
有《咏怀诗》云:“自从一见楞严后,不读人间糠粕书。
”昔简斋老人论《华严经》云:“文义如一桶水,倒来倒去。
”不特不解《华严》,直是未见《华严》语。
以视觉阿,伺止上下床之别耶!惜未见全诗,不胜半偈之憾。
闻莲村近客毗陵,暇日当修书问之。
_窦太师针经_版本及传本研究

·246·Shanghai J Acu-mox, Apr 2009, V ol 28, No 4 文章编号:1005-0957(2009)04-0246-02 ·文献研究· 《窦太师针经》版本及传本研究黄幼民1,黄龙祥 2(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校区,北京 100102;2.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 100700)【关键词】 古籍;《窦太师针经》;版本;传本【中图分类号】 R224 【文献标志码】 A元代针灸古籍《窦太师针经》的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极高。
《窦太师针经》(补注本),腧穴专书,编者未详,其穴法、刺法与金元针灸大家窦汉卿针术如出一辙。
是自初唐《甄权针经》之后的又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基于临床实践经验对针灸腧穴的系统总结。
其文献价值与学术价值都很高,但对其版本及传本源流的研究不多。
理清《窦太师针经》一书的版本和传本源流情况将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利用该书、更好地理解该书在针灸学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它对我们今天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本文对此书的这两方面进行探讨。
1 版本目前发现的《窦太师针经》只有抄本两部,均有残缺。
其中抄写年代较早的一种清抄本,旧题“杨氏家传针经图”(下称“甲抄本”),并记有“杨瑞霞”三字,无目录,书末题有“锦堂录”三字及“孤云野鹤”朱印。
《窦太师针经》第一页下半部分内容不完整,注有“阙文”字样,则此抄本所据之底本已残损;未详此本是单行本,还是像另一抄本一样,也是与《玉龙歌》的合抄本。
此抄本首尾均有残缺,所题书名难以为据。
此本从形式与内容两方面考察可见有后人补注的文字,实为一种补注本。
另一本为民国抄本,题曰“玉龙歌”(下称“乙抄本”),前半部分为“玉龙歌一百二十穴”,后半部第一页脱欠,书名不详,封面只题第一部书书名“玉龙歌”。
原抄本实为两部书的合抄本,“玉龙歌”既是第一部书的书名,又用作合抄二书的总书名。
此本载穴数少于前本,文字也较前本简略。
《竹窗随笔初笔(译文版)》明释祩宏

《竹窗随笔·初笔(译文版)》明·释祩宏竹窗随笔·初笔(译文版)明·释祩宏竹窗随笔三卷明释祩宏撰。
宏,云栖沙门。
书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一说十年)刊行。
《大藏经补编》则收有金陵刻经处之刊本,内分《随笔》(即《初笔》)、《二笔》、《三笔》三部。
本书系云栖盐宏晚年的随笔文集。
其中,《初笔》一六一条、《二笔》一四一条、《三笔》一二五条,三笔合计共有四二七条。
内容所述为作者个人的见闻、求道过程、对宗教界的批判,以及论教义、禅净优劣、儒佛融合等方面。
不仅将本身的圆熟思想表露无遗,同时也彰显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的思想动向。
此外,书中并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自序,及钱养庶撰于崇祯十一年(1638)的后跋。
在日本则有承应二年(1653)的刊本。
●竹窗随笔序古有容斋随笔,予效之竹窗之下。
时有所感,笔焉;时有所见,笔焉。
从初至再,成二帙矣!兹度八旬,颇知七十九年之非,而自觉其心之未悄然也。
奈何久仆乐生之堂,无能勤赵老之屦,于是一榻而走千山,寸晷而游神于百世,所感所见,积之岁月,忽复成帙。
虽东语西话,宾叩主酬,种种不一,要归于整饬行门、平治心地而已。
余如世谛中事,无关于法化,无补于修进者,则不暇及焉。
噫!吾耄矣,胡不囊括瓶守,而喋喋乃尔?噫!吾耄矣,斜阳剩月,能几何时,此而不言,更待何日?苟有利于民物,他何恤为?因以付管城子。
万历乙卯春日后学云栖袾宏谨识竹窗随笔序译文古代的时候有《容斋随笔》(《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着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
)我效仿这本书与竹子做的窗子的下面。
在有所感受的时候,就用笔记下来;在有所见解、见闻的时候,,也用笔记下来。
从刚开始一直到现在,居然也成了两本书了!我已经度过了八十年的时光,很了解七十九年的是是非非,而自己仍然觉得心还没有达到非常寂静的地步,无奈的下坠在这个生灭的世间,不能随着赵州老和尚的脚步而行,于是拿着一个行脚用的卧具,行走于千山万水之间,以很短的时间神识游荡于百年的光阴,所见到的、所感触到,经过了那么多的岁月,突然间就成了书了。
孙曼之老师丹溪医案评析系列(1——30)

孙曼之老师丹溪医案评析系列(1——30)1.朱丹溪生平及其学术成就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人。
生于元至元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281年1月9日。
因为其故居有一溪名“丹溪”,学者遂尊之为丹溪翁或丹溪先生。
丹溪幼习举业,十五岁时丧父,由其母戚氏抚育成人。
三十六岁时赴东阳八华山,师事名儒许谦受理学。
三十七岁时乡试不中,四十岁时再度应试仍失利,遂专志学医。
次年以“倒仓法”疗许谦病愈。
四十五岁时外出漫游求师,途经定城,始得阅刘元素与李东垣书稿。
至武林,拜名医罗知悌为师。
罗氏为河间学派南传的关键人物。
当时罗年事已高,由丹溪伺诊,罗尽授丹溪医术。
丹溪四十七岁时罗卒,丹溪为之营葬而归。
至此,丹溪已精于刘、张、李三家之学。
丹溪归故里后,除日常诊务外,还广泛授徒,传授医术。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丹溪以七十八岁高龄逝世。
丹溪的学术思想,最为著名的是“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
他认为人体阴气难成而易亏,因而在病理上表现为阳常有余。
这种说法显然与《内经》、《伤寒论》以来的崇阳抑阴传统观点不符,但也反映了临床火热证居多的客观事实。
笔者认为,临床所见火热证居多的病理现象,与人体生理以阳气为本的生长发育规律并不抵牾,它只是一个事物标本关系的两个方面而已。
应该看到的是,丹溪虽然主张“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但这个说法与其“相火”说紧密相关,因而其重点在“阳常有余”而不在“阴常不足”。
所以,在其医案中,补阴滋阴方法并不多见,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遵循“有则求之,无则求之”的原则进行辩证施治。
如在《格致余论》中,即有一节题目便是“面鼻得冷则黑论”。
另外,善于使用人参、附子也是丹溪的临床特点之一。
气血痰郁的病机辩证与治疗,是丹溪学术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他认为,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气血痰郁是杂病的主要病因与病机。
丹溪关于气血痰郁的病机辩证思想给了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在中医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辩证论证的系统理论。
《小窗幽记》全文

《小窗幽记》全文陈继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
今世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无一人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而天下竟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
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须防射影之虫;饰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胆之镜。
怪小人之颠倒豪杰,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吾辈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吾辈。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根。
澹泊之守,须从秾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过高,当原其可从。
不近人情,举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梦境。
遇嘿嘿不语之士,切莫输心;见悻悻自好之徒,应须防口。
结缨整冠之态,勿以施之焦头烂额之时;绳趋尺步之规,勿以用之救死扶伤之日。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俭,美德也,过则为悭吝,为鄙啬,反伤雅道;让,懿行也,过则为足恭,为曲谨,多出机心。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餍,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为秾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
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辩以招尤,不若讱默以怡性;广交以延誉,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费以多营,不若省事以守俭;逞能以受妒,不若韬精以示拙。
费千金而结纳贤豪,孰若倾半瓢之粟以济饥饿;构千楹而招徕宾客,孰若葺数椽之茅以庇孤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采用了corrected 结果。
本研究在纳入受试者时进行了较严格的控制,对受试者进行了详细的试验说明,由有经验的高年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选择的穴位安全,从而也有效地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
因此在试验过程中,没有发现晕针、滞针、弯针、血肿等情况,也未出现其它特殊不良反应。
由于腧穴与经络、脏腑联系的复杂性,还需要进一步地揭示和解释它们的脑激活情况;另外,试验参数、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将会提高试验的准确性,这也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由于脑病患者存在发病部位、轻重、病程的不同,结果分析容易出现偏倚,本试验只选用了健康者做为受试对象,针刺穴位对患者的fM RI 影响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S iedentopf C M ,Golaszews ki S M ,M ottaghy F M ,et al.Fun c -tional magn etic res onan ce imaging detects activation of the visual ass ociation cortex du ring laser acupunctu re of the foot in hu -
mans.Neurosci Lett,2002,327(1):53-56.
2 Li G,Ch eun g R T ,M a Q Y,et al.Visu al cortical activations on
fM RI upon stimulation of th e vis ion -im plicated acu points.Neu ro -rep ort,2003,14(5):669-673.
3 Zeng Y,Liang X C,Dai J P,et al.Electroacupunctu re m odu -lates cortical activities evok ed b y noxious somatosen sory stimu la -tion s in human.Brain Res,2006,1097(1):90-100.
4 田丽芳,周 诚,陈 敏,等.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探讨经穴和大脑
皮层的关系.针刺研究,2006,31(2):113-115.
T ian L F,Zhou C,Chen M ,et al.U sing fun ctional magnetic resonan ce imaging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b etw een the acu point and cerebral region.Zhen Ci Yan Jiu (Acu punct Res,Chin ),2006,31(2):113-115.
5 Kong J,Gollub R L,W ebb J M ,et al.T es t -retest s tudy of fM RI
signal ch ange evoked by electroacupunctu re stimulation.Neu ro -image,2007,4(3):1171-1181.
6 Kieh l K A,Stevens M C,Lauren s K R,et al.An adaptive re -flexive processing model of neurocognitive function:su pportin g evidence from a large scale (n =100)fM RI study of an auditory oddball task.Neuroimage,2005,25(3):899-915.
(收稿日期:2007-11-10 修回日期:2008-03-05)
m 书 评m
读5雪苔针论6
黄龙祥(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北京100700)
王雪苔针灸论集5雪苔针论6于2008年8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王雪苔研究员,自1948年从事中医研究以来,在针灸学、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等学科均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针灸学领域,其研究工作更是包括了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
宽广的研究面与作者丰富而特殊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王老除参加中国针灸研究的最高机构针灸研究所的前身)))针灸疗法实验所创建的全过程之外,还曾担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的最高机构医史文献研究所的前身)))文献资料研究室与医史研究室的总负责人,又是中国唯一一所高等针灸教学单位)))北京针灸骨伤学院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国际、国内最高针灸学术团体)))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这就使得王老能以研究者、组织者、管理者等多种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地考察、研究针灸学的不同侧面,从而获得对于针灸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比一般人更准确、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与更科学的表达。
本书着重反映了作者60年来在针灸领域探索与思考的主要成果,作者以深厚的文献、史学研究为积淀,以大量针灸研究重大项目的亲身经验为素材,以与不同学科一流专家合作的学术背景为依托,以推进针灸国际化重大事件的丰富经历为借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当代针灸学发展的见证人对针灸之道的执着追求与深刻理解。
全书分为/针灸文献与针灸史0/经络与腧穴0/针灸疗法与手法0/针灸临床治疗0/针灸研究方法学0/针灸的现状与未来0/其他07个部分。
研究始于文献和学术史而归于针灸的方法学研究以及针灸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思考,一步一步地将读者从针灸学的山脚带到山顶,去领略她独特而诱人的魅力。
本书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位针灸理论家、战略家的毕生研究成果之精华,更重要的是以生动的实例说明了理论研究对于学科发展的巨大推动与引领作用,以及从事理论研究所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科学方法,对于当今的针灸研究将产生深远的方法学启示与研究思路的借鉴。
作为5雪苔针论6的第一位读者,整个编辑过程本身也是一次很好的学习过程,凭借一个治史人的职业敏感,我特意将王老学术思想变迁的轨迹与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针灸学发展的律动曲线加以比较,看着这两条呈现出规律性/时间差0的相似曲线,我又一次感受到了理论研究对一个学科发展的引领作用,也更增强了我迎难而上、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一条理论研究之路的决心和信心,进而将这个信念传达给我那些刚刚上路的学生,并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传递给每一个有志于攀登中医理论高峰的探索者。
#
271#针刺研究 2008年8月 第33卷 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