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_《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归纳法、讨论、交流法教具准备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1力是什么课题引入多媒体展示:嫦娥一号卫星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太空,实现我国几千年的登月梦想。
玉兔的月球车。
火箭升空时以及升空后速度及方向的变化都用到了哪些基本的力学知识?由此得出本节的课题第一节力接下来请看大屏幕小组完成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直接碰触小球;2.请说出每种方法中是什么力量让小球动起来?请学生演示?接下来请学生看看大屏幕并讨论?并回答?物体之间的作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副板书)请学生给力下个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板书)符号 F请学生回顾刚才的现象,他们要发生力的作用设计到几个物体?请学生回答?施力物体受力物体2. 力的作用效果接下来请看大屏幕静止的小球运动(静止到运动),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我们就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力的!这种方法叫转换法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小组完成。
请小组说出你的实验现象,(副板书)运动状态的改变:有静到动、有动到静、以及速度大小或方向的改变总结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动动脑筋:用力捏矿泉水瓶,我们看到瓶子形状发生变化。
用力捏玻璃瓶,玻璃瓶发生形变吗?请学生回答?3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屏幕进行体验活动1.依次完成每个活动;2.说出每个活动过程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3.体验活动过程中你的手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初三《力》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

初三《力》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初三《力》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初三《力》复习课的课后教学反思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老师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在许多复习课上,学生往往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
如何提高复习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复习课的功能不只是将所学知识进行一种枯燥的回顾和归纳呢?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能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升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试图优化复习课的教学。
我始终认为,上好复习课的难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下是我所上的一节初三“力”部分知识复习课的教学情况和课后反思。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我尝试了一种打哑谜的方式来引入复习课。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开始进入期末考复习阶段。
这一学期所学的内容不少,我想把这些知识分几个块进行复习,第一块就是力,这部分内容很重要,前一阶段同学们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基本达标,但也有一些缺漏,希望通过复习,我们能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我们准备用两个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复习。
师:现在请同学们注----意----看(放慢语速),听清了,是“注意看”,老师给你们出一道题。
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有学生急切地问“看什么?看什么?”我笑而不语。
他们满脸困惑,但却个个都在紧张地注视着我,生怕错过了每一个细节。
我上课是使用扩音器的,我没有把发射器别在腰上,而是用手抓住。
我从讲台的一端缓慢地走下来,故意发出一声较响的脚步声。
然后我一步步从教室的前头走到后头去,再走回到讲台上。
先拿起讲台上一张白纸,将它摊开着用力去擦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效果不好(这时我转头看着学生,引起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于是又换用黑板擦先轻擦,效果也不好(我又转头看着学生),后用力地擦去黑板上残留的粉笔字迹,然后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而刚劲的“力”字师:好了,我的题目出完了。
《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活动5
1.认识“力”的示意图:
1)教师结合“教学活动4”,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感知,并举例子,让学生试着画“力”的示意图。
2)图片展示:“力”的示意图。(见附图四)
3)学生练习画“力”的示意图。
4)教师图片展示:画“力”的示意图(见附图五)
教学活动6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使物体发生形状的改变),认识力的单位、能用图示表示力的三要素。
2.通过对力的学习,认识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力”的知识指导生活。
二、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的事例入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感知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的单位及表示方法。
2.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力的三要素。(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方向和力的作用位置,让学生感知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在发生改变)。
5).教师适时引入“力”的单位及表示。
教学活动4
1.认识“力”的三要素:
1).通过让学生推门,试着改变作用力的大小、施力的位置、施力的方向,看“门”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并让学生说出感受。(教师总结:“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只有“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力的作用效果才完全相同,改变“力”三要素中的任意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就发生改变。
1).图片展示:生活中用“力”的图片(一)(见附图一)
2).让学生拉或压弹簧,感知弹簧的形状发生改变.(教师总结: “力”使物体发生形状上的改变即形变)。
3).图片展示:生活中用“力”的图片(二)(见附图二)
4).让学生推小车,感知小车由静止到运动;让学生停车,感知小车由运动到静止;让学生推小车并拐弯,感知小车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教师总结:“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详述什么叫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
《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专题CHUZHONGWULIZHUANTI《力》第1课时教学设计辽宁省辽阳县首山镇二中 白 璐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力》的第1课时,是学习力学的基础。
力虽然常见,但力相对抽象,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建立力的概念,通过习题讲解,加深理解。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形象直观思维能力较强,因此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建立力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分析生活中图片和视频,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认识到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概念。
五、设计思路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入手,拉近学生和物理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科学规律的兴趣。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首先来看一个视频。
播放《奔跑吧兄弟》的片段。
师:将刚才的视频分割成三个片段,谁能根据片段造一个最简单的句子,并将它写在黑板上。
师:你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师:是的,邓超拔萝卜,鹿晗撕名牌,热巴打气球都是需要力的。
“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
那么在物理学中的“力”是什么含义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章第一节《力》。
生:观看视频。
生:邓超拔萝卜,鹿晗撕名牌,热巴打气球。
生:这三个情境都涉及力,人对物体产生了力。
运用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探究与学习学习新知师:以上情境可以说是人对物体产生了力,那么是不是只有有生命的物体才能产生力呢?师:你能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说出几个无生命的物体产生力的现象吗?师:大家来讨论分析一下这几幅图有什么共同特征,如图1所示。
图1师:我们将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叫作力。
师:我们再分析一下图1左侧的物体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不是。
生:推土机推土,起重机拉货物。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的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旱冰鞋、拉力器、气球、磁铁、铁块、铁锯条、铁钉等。
(一)引入新课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义.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确切的物理含义。
(二)新课教学1.力的概念的教学用投影仪打出:人推车、拖拉机拉拖车、人提物体、手提箱子、手压弹簧的幻灯片。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这四个图有什么共同点?教师总结:人推车,人对车施加了力,车受到了力;拖拉机拉拖车,拖拉机对拖车施加了力,拖车受到了力;手提箱子,手对箱子施加了力,箱子受到了力;手压弹簧,手对弹簧施加了力,弹簧受到了力。
在物理学中把人、车、拖拉机、箱子、弹簧等称为物体。
把推、拉、提、压等称为作用。
请同学概括力的概念。
结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1)没有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2)一个物体会产生力的作用吗?(3)只有施力物体或只有受力物体这样的力存在吗?学生做出判断,师生共同总结:规律认知:力是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的,没有物体或只有一个物体不可能发生力的作用。
即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它们同时出现和同时存在。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实验一:用磁铁吸起铁钉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可让学生亲自到讲台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教师在总结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发言基础上总结:在这个实验中,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了。
《12.4 力》教学设计

《§12.4 力》教学设计附页:课后作业:C组:1、力是。
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_______符号为_______。
图3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力(填“能”或“不能”)。
3、力的、、都会影响,把他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4、力的作用效果:(1);(2)。
5、如图3所示是某小组同学所做的两个小实验,其中在研究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______图,研究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______图。
6、小明用手拍了一下小红,小明、小红都感到疼,这说明__ ____,使小明感觉疼的力的施力物体是___ ___.B组: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到痛,这是因为,用力越大,手越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有关。
2、下列事例中,不能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是A、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就前进B、将铅球从手里抛出去C、用手拉橡皮筋,觉得橡皮筋也拉手D、跳高时脚用力向下蹬地,人就向上跳起3、“大头针被吸引到磁铁上”,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磁铁能吸引大头针,而大头针不会吸引磁铁B、两个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能发生力的作用C、大头针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D、磁铁吸引大头针后将会发生形变A组:1、下列情况中,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是A.运动的汽车减速行驶B.匀速下降的跳伞运动员C.停在车站内的火车D.在空中飞行的足球2、下列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A、在圆形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玩具火车B、“神州七号”飞船腾空而起C、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D、张辉从滑梯上沿直线匀速滑下3、在水中划船,使船前进的力是A、人对船的推力B、船桨对水的推力C、水对浆的推力D、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设计《力》教学设计(通用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力》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力》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揭示学科特点,能用身边一些简单的学习用具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体会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1、引入课题:“力”字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在日常生活中有智力、生产力、体力等解释。
在物理学中,力是一个重要的物理量,表示的是力量,其主要研究自然、生活、生产中的力的现象。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有关力的知识。
2、力是什么?a、请学生列举自然、生活、生产中有关力的事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教师举例总结如:马拉车,人推木箱,压路机压路等)其它物体之间是否也产生力的作用呢?(让学生举例老师分析)不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力的作用呢?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地球对月亮的引力。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b、分析上述事例,得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举例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一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会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例如:一本书放在桌面上,那么书对桌面有一个向下的压力,同时桌面对书有一个向上的支持力:)3、在上述事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物理《力》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学:
(一)目标及分解
1、教学目标:
1). 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知识
2). 会应用力、弹力、重力的相关知识判断、答题、解题、画受力图
3). 会用G=mg计算,并弄清重力与质量的区别
2、目标分解:
(1)力是,力不能离开存在,其中给出力的物体叫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发生改变。
(3)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体验1N 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1N 大小的钩码,手对钩码施加的力大约是1N 。
(4)力的、、叫力的三要素。
1、物体由于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物体受力时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形变能自动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特性叫做;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到原来形状的特性叫做。
拉力、压力、支持力都是弹力,对吗?答。
2、测力计是测量的大小的工具。
实验室里测量里的工具是,它是根据弹簧受到的越大,就越长的道理做成的。
测量力的工具还有握力计,臂力计等。
而各种各样的秤是测的。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不许超过它的。
弹簧在测量范围内有: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比,
1、物体由于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方向是。
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了力的作用。
2、宇宙间的任何两个物体间都存在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3、物体重力的大小跟它的成正比,表达式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为,它的意义是。
重力的大小要随位置而,而质量随位置变。
物体在月球上受到的重力是地球上重力的。
地面上800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牛顿,用量程为5n 的弹簧秤能称出它的重力吗? 答。
4、重锤线是利用重力的制成的,用它来检查所砌的墙壁是否。
5、重心是重力在物体上的。
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这个物体的几何中心上
(二)解读及示范
1、考纲解读:例1、如图所示,F1与F2的关系是()
A .F1>F2
B .F1<f2
C .F1=F2
D .F2可能大于F1
例2、质量为1kg 的物体A 与质量为2kg 的物体B 叠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则B 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及作用点是()
A .重力大小为9.8N ,作用点在
B 物体的上方
B .重力大小为19.6N ,作用点在B 物体的重心
C .重力大小为29.4N ,作用点在B 物体的底部
D .重力大小为29.4N ,作用点在桌面上
2、示范分析
(1)解决目标一: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它受到的力是()
A 、只有重力
B 、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
C 、重力和它对桌面的支持力
D 、重力、支持力和压力
2、关于9.8N/kg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正确的是()
A 、9.8N 等于1kg
B 、9.8kg 等于1N
C 、质量是9.8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1N
D 、质量是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3、一个物体受到的重力为19.6N ,则它的质量为()
A 、2kg B、19.6kg C、1.2kg D、1kg
(2)解决目标二:
1、游乐场里的碰碰车是孩子们喜欢玩的,当两辆车对碰时,都会向后运动,这既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__,又说明力的作用可以_____________。
2、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其比值是它定值约等于_______,其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
3、把足球踢向空中,足球上升的过程中,受到_____个力的作用,这个力是_____力,力的方向是_______,施力物体是_______。
二、合作探究
(三)学生限时规范板演
要求学生用10分钟做一题选择题和两道填空题;
选择题要求学生写出排除思路。
(四)师生合作分析问题
选择题主要分析学生的排除思路运用得失。
问题一: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做好题目,存在排除思路不清晰;
问题二: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完成填空题,说明这个知识点掌握不牢固。
(五)当堂解决个性问题填空题:
1、在跳板跳水这一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对跳板施力的同时,也受到跳板对他的作用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却不同,前者主要改变了跳板的
__________,后者主要改变了运动员的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用大小、方向均相同的力推门,推力作用在A 点比B 点更容易把门推开,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看到家里的书柜门松了,关不紧。
他找到一张纸折了几叠后夹在柜门与门框之间,书柜门就关紧了,这主要是通过增加的方法增大柜门与门框之间的摩擦力。
4、两人同时用4N 的力拉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则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__N,若将此测力计的一端固定在墙上,另一端用8N 的力拉它,则测力计的示数为
__________N。
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和接触面的有关。
右图所示的气垫船利用压缩气体在接触面间形成一层气垫,从而使摩擦明显(选填:增大或减小)。
二、选择题:
1、弹簧测力计的钩上分别挂了几个物体,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10N 时,这个物
体可能是()
A、一袋方便面
B、一根大头钉
C、一张课桌
D、一只鸡
2、如果没有重力,就不会出现下列哪个现象()
A.河水不能流动 B.杯中的水倒不进嘴里
C.人一跳起来就会离开地球 D.人无法握住鸡蛋
3、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A.小明用力将足球踢了出去
B.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
C.人坐在软沙发上,沙发凹了下去
D.篮球撞击篮板上被弹了回去
4、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A.汽车轮胎上有较深的花纹
B.旱冰鞋底部装有轮子
C.汽车在冰雪路面上行驶,需加装防滑链
D.体操运动员上单杠前往手上涂抹镁粉 5、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它们之间一定有摩擦力
B.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C.物体质量越大,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D.摩擦力都是有害的
三、检测与提高
(六)当堂检测
小明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如图10所示。
所用器材:甲、乙、丙中使用的均为同一木块,但乙中的木块在毛巾表面滑动。
(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木板上滑动时,每次都要使木块做
________________运动。
这是因为弹簧测力的拉力大小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相等。
(2)比较_______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是否有关;比较_____________两图能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否有关。
(以上均填“甲”、“乙”或“丙”)
(3)比较乙、丙两图,你能得出正确结论吗?答:__________。
(填“能”或“不能”)你所回答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应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改变接触面积大小。
21、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选用的器材有:正方体木块、读数准确的弹簧测力计、粗糙程度均匀的长木板、棉布、毛巾等。
(1)在采用如图13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很难读数。
请分析其原因。
答:很难保持木块做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解决上述问题,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14所示。
请说明利用该装置是
如何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的。
答:当拉动长木板时,木块处于__________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_____________的大小。
(3)用如图14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为什么能解决上述问题?
答:因为无论长木板是否做______________,木块都处于______________,都______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读数。
(六)作业布置综合应用题
2009年4月29日,创下多项世界第一的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正式通行。
大桥主桥长932m ,全桥永久用钢达到国内创纪录的4.6×107kg。
(1)大桥永久用钢受重力多大?(取g=10N/kg)(2)如果从桥上人行通道过桥的路人步行速度约为1.2m/s,他通过主桥所用时间为多少?(结果保留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