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教学设计
《常见的力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沪教版上海》

《常见的力》导学案一、导入引言力是物体之间互相作用的结果,是物体发生运动、形变或变形的原因。
在我们的平时生活中,有很多种不同的力在发挥作用,例如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等。
本节课将进修常见的力及其作用规律。
二、进修目标1. 了解重力、摩擦力、弹簧力等常见力的观点及其特点。
2. 掌握力的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力相关的问题。
三、进修内容1. 重力:定义、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2. 摩擦力: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观点、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3. 弹簧力:弹簧的弹性特点、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四、进修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不同力的观点及其特点。
2. 掌握力的计算公式及作用规律。
3. 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进修方法1. 理论进修:通过教师讲解、课本阅读等方式掌握相关观点和公式。
2. 实验探究: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力的作用规律。
3. 例题练习:通过解题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六、进修过程1. 重力的观点及计算:a. 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吸引的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
b.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F = mg,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
c. 重力的作用规律: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
2. 摩擦力的观点及计算:a.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接触时产生的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通常有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之分。
b. 静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 ≤ μsN,其中μs为静摩擦系数,N为法向压力。
c. 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 = μkN,其中μk为动摩擦系数,N为法向压力。
d. 摩擦力的作用规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的粗拙水平、接触面积和压力成正比。
3. 弹簧力的特点及计算:a. 弹簧力是一种弹性形变产生的力,通常用符号F表示。
b. 弹簧力的计算公式为:F = kx,其中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x为弹簧的形变量。
c. 弹簧力的作用规律:弹簧力的大小与弹簧的弹性系数和形变量成正比。
七、教室练习1. 计算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重力大小。
小学科学第4课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第4课运动和力(教学设计)运动和力是小学科学课程中的一部分,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力量的作用和运动的原理。
本次教学设计将围绕运动和力展开,为小学生提供一种亲身体验和探索的机会。
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引入】1. 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运动,例如走路、跑步和跳跃。
询问他们是如何进行这些运动的,有什么办法能使自己停下来。
2. 观察实验:在课堂上展示一个小车,向学生解释该车是如何移动的,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接着,将一块磁铁放在桌子上,演示磁铁对小车的吸引力。
这样,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作用。
【探究】1. 动手实验: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配备一块磁铁和几个小车。
让学生在相对平坦的地方进行实验,以观察磁铁对小车的吸引力。
学生可以尝试不同的磁铁位置和力的大小,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伴分享实验心得。
2. 模拟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运动过程中的力量,例如举起重物时的力量是如何用于克服重力的。
教师可以借助简单的器材,如弹簧秤和物体,演示力量的大小和方向对运动的影响。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力的效果,并总结出发生运动所需的条件。
【拓展】1. 案例探究:教师选取几个有趣的案例,如拔河比赛、跳高比赛等,引导学生讨论胜利所需要的力量因素。
通过学习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力量的应用和影响。
2. 制作轨道:学生分组进行小项目,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轨道,模拟滑梯或过山车等运动形式。
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利用重力和摩擦力来实现运动,并测试轨道的平稳性和速度。
【巩固】1. 思维导图: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本课学到的运动和力相关的知识。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顾所学内容,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2. 分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验或项目成果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通过图表、模型或小短剧等形式向全班介绍他们的成果,并解释其中涉及的运动和力的原理。
【评估】1. 作品评价:对学生的展示成果进行评价,包括创造性、准确性和清晰度等方面。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5篇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篇1一、教学设计思想弹力是力学常见三种性质力之一,也是后续摩擦力产生条件,所以本节课是全章的基础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学生应当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知道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弹力,能准确画出这些弹力的方向;知道弹力的大小与物体本身的性质、和形变量的大小有关,把握胡克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设计中以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原则,通过观察弹簧,弯曲的木棍,气球,橡皮泥等,来认识形变以及形变的种类。
着重在演示微小形变和推断弹力方向。
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需要试验,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得出胡克定律,探究过程设计简洁,快速可完成。
再次让学生体会用图处理数据的好处。
二、学习任务分析1.学生凭借生活阅历,已经知道弹力是一种与重力产生缘由不同的力。
本节课通过学生体验形变;观察并分析弹力的产生条件;分析弹力的方向;可以加深学生对弹力概念的理解。
进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例题点面接触,面面接触,点点接触,知道分析弹力的方向的方法。
通过学生对杆的练习,知道杆的弹力不肯定沿着杆。
三、学习者分析1.学生学完力和重力的概念,并且了解弹力的存在。
强调受弹力的物体,缘由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的。
2.胡克定律本身并不难把握,但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简单误将弹簧长度理解为形变量。
四、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弹性形变和裂变。
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画出不怜悯况下,上述弹力的方向。
知道常见的形变,能识别拉伸形变、压缩形变、弯曲形变、扭转形变。
通过试验了解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通过试验得出弹簧弹力与形变量成正比;知道胡克定律;把握运用胡克定律计算弹簧弹力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放大了的微小形变”,让学生知道把微小变化量进行放大,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试验探究弹簧弹力与形变量关系过程中,熬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使学生体会物理是一门试验学科。
教学设计:力公开课(新课标初中物理教案)

《力》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从“课程内容"的要求看,本节课涉及如下条目: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例2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快慢. 例3 通过实验,认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体会分析和归纳在科学中的应用。
要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人施出力时,都伴随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不仅人能施出力,其它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也可以施出力.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推、拉、挤、压、举、抬、吸引、排斥等等都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知道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必然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通过事例和实验,知道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
也就是说,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知道有些力需要两个物体直接接触才能产生,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有些力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也能产生,如重力、磁铁吸引铁块的力。
力是抽象的,力无法直“看到",通过事例和实验,认识到对于力,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两种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分为改变运动的方向和变运动的快慢两种情况。
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这些都是运动快慢的变化。
当我们观察到物体的形状或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这个物体一定受到了力。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具体讨论重力、弹力、摩擦力之前让学生建立力的初步概念,了解力作用的相互性和作用效果.课文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首先从学生熟悉的一些涉及力的生活情景、自然情景中归纳出力的初步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简易实验,体验力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以让学生形成一个有关力的初步的物理图景。
3.4 力的合成与分解 (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3.4 《力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求沿同一直线作用的两个力的合力的方法,在第一章也初步接触过位移的矢量合成,本节的内容进一步介绍矢量运算的普遍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科书首先结合提水桶、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等实例,根据等效思想提出合力与分力的概念;然后提出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探究问题,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所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最后,从物理量运算的角度,提升对矢量和标量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对于本章来说,把牛顿第三定律由原来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提前放入本章,这就为解答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受力分析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
为此,本章在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后面,增加“牛顿第三定律”一节课文,并在该节课文中,专门设立了一个“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小标题,为分析“共点力的平衡”问题设下伏笔。
在这一节中,把力的合成和分解设计为一节课,其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求学生会用等效替换的方法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力的合成和分解的运算,并不要求学生解答具体实际情境中的受力问题,而把这些问题放在“共点力的平衡”中去解决,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理解和规范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建议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从的法则,对后续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节内容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是物理知识体系中有方法、可迁移、应用广泛的内容,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习的重点。
矢量运算的法则完全不同于算术运算法则,从思维方式上看对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跨度,因此平行四边形定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1、教学目标(1)、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合成和分解遵从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利用作图和三角函数知识求解合力或者分力。
(4)、知道矢量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标量相加遵从算术法则。
能区别矢量和标量。
《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设计《力的合成》公开课教学设计一、主题力的合成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高中物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本次公开课,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且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二、目的1、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力的合成的知识。
三、教学大纲1、力的概念和基本要素。
2、力的合成方法:平行四边形法则、三角形法则、正交分解法等。
3、实践应用:如何应用力的合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桥梁、建筑结构等。
四、教学流程1、引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出力的合成概念,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2、呈现:通过演示实验和动画,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3、概括:引导学生概括力的合成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举一反三地应用在实际问题中。
4、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入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5、评估:通过测试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了解力的合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任务驱动:通过设置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的方法和技巧。
3、互动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互相启发中深入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知识。
六、评估方式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
2、测试和作业:通过小测验、作业和实践报告等,评估学生对力的合成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实验器材和设备:用于演示实验和实际操作,如力传感器、小车、绳子等。
2、教学视频和动画:用于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力的合成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教学PPT和教案: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包括教学大纲、知识点总结、例题解析等内容。
力的三要素教学设计

力的三要素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描述:1.知识与技能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学习内容分析:1.力的作用效果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3.力的示意图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学重点:力的基本知识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学情分析我所任教的班级物理学习程度中上,学生整体水平还可以,有优生,学生基础还行,学习风气也还好,所以要趁热打铁,应着手以培养基础为主,促合格率,提优秀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策略设计1.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
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结合课本里的插图以及教学VCD,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长铁片,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长铁片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
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有没有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力》
称
本课内容由力、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和力的
示意图、力的作用是相
互的等四部分内容组成。教材在设计上注意引导学 教材分析
生经历感知力、描述力
和分析力的认识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力的
概念。
Hale Waihona Puke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
互的。
择与设计 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
观看图片,动手实验,引导学生
要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
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
两个同学掰手腕,每个同学手有何感受?
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
谁用力了?谁受了力?
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
的物体施力。推土机推土时,推土机对土
施力;磁铁吸引铁钉时,磁铁对铁钉施力。
展示图片: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
提、举、吸引等概括为力的作用。前面的
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
到力称为受力物体。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
用。
这节课我们对力的一些基本知识
课例研究综 述
做了研究。知道了什么是力,力的单 位、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 的示意图怎么画,以及力的作用是相
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 教学目标
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
的
由于我校学生来自农村,大部分学习积极性较差,
各学科基础薄弱等特点, 学生学习能
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生 力分析
活实际,动手、观察、
分析归纳等学习物理的重要环节,提高课堂效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用一只气球去压另一只气球(现象:俩球都变瘪)
(4)把俩磁放在俩小车上,让一个小车靠近另一个小车(不接触的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解释“一个巴掌拍不响”
2、解释“火箭升空”或“爆竹上天”
3、课后题处理
参与总结,重点点拨。
听讲思考
体验力
全员参与
情景:树被风吹弯;用力写字;十一放假收玉米等
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那位同学能用桌上的器材来演示力的存在,依据是?
两手挤压气球(空可乐瓶、气球),气球变扁;两手拉或压弹簧,弹簧变长或短;手压直尺,尺变弯。
我们从物体的形状改变中感受到力的存在,可见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
各种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吗?(能)
课题
力
执教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体验:我们举起俩个鸡蛋的力是一牛;半斤的东西大概是5牛。
四.“力”的三要素
举例打台球、踢球说明力的大小方向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除了力的大小和方向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以外,还有什么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
演示:推门时,手的位置不同效果不同
说明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不同
五.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情景:(1)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双方的手都感觉痛)
知识迁移
小结
讲“神舟七号”飞船及宇航员太空行走问:同学们知道火箭是依靠什么力量升空的?模拟火箭升空实验引入
一.感受“力”的存在
情景:学生推桌子、举起椅子等。
体验:(1)用俩手指夹住书本,并尽可能太高手臂;(2)双手相对放于胸前,并相互挤压(3)与同桌同学单手拉起,并呈拔河状。
感受?(酸痛)
我们的祖先就是从推拉提压等作用引起肌肉酸痛中感受到力的存在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
里的概念
难点
力的概念的建立过程及运用力的作用相互性解释有关概念
教具
演示
弹簧、钢尺、气球、磁铁、小车、可乐瓶
主要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引入
自主探究构建力的概念
回答
进一步认识
实验
观察
体验
思考
回答
体验
观察
思考
观察
体验
归纳
板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计
四、力
一、力的作用效果
扁静止运动
长形状运动静止运动状态
弯方向
速度
二、力的单位:牛顿(N)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反
思
力除了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用怎么样的作用效果呢?
实验:(1)运动小车在力的作用下静止
(2)静止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运动
(3)运动的小车在力的作用下转弯
可见力能使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发生变化,我们把物体的运动方向,速度大小改变统称运动状态的改变。因此力还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单位
演示:用大小不一样的力向里压气球问:力产生的效果一样吗?说明了什么?(力有大小,且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要比较力的大小,首先要规定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