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环境影响评价师《评价技术方法》:自然环境调查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引言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下的一项重要法定程序,旨在对各类开发项目在建设之前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本文将就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进行论述。
一、项目意义及背景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类建设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但项目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愈加突出。
因此,对项目进行全面、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估,以便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成为了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的内容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项目背景和目标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前,必须对项目的背景和目标进行明确、准确的描述,包括项目的规模、地理位置、发展战略等方面。
2. 环境基线调查环境基线调查是环境影响评估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了解项目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等情况,为后续评估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是环境影响评估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明确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综合、全面的识别和评估。
4. 环境影响预测环境影响预测是根据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结果,预测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各类影响,包括水质影响、大气影响、土壤影响等。
5. 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与分析是基于环境影响预测的结果,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的主要内容,旨在评估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并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6. 环境管理措施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要求在评估结果中,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7. 监测与监督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要求对项目实施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监测和监督,确保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落实环境保护要求。
三、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的实施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应由建设项目的申请单位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实施。
具体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项目申请单位应向有关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递交环境影响评估申请,申请材料中应包含项目的背景、项目意义、环境基线调查报告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是一本关于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的专业书籍,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应用。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种用于评估新项目、政策、规划等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方法,旨在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性。
1. 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和背景。
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标准。
2. 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则:预防原则:避免环境影响的产生。
缓解原则:减轻环境影响的发生。
补偿原则:对环境影响进行补偿或修复。
公众参与原则: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3.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环境基线调查:对项目区域的环境状况进行详细调查和描述。
环境影响预测:通过模型和数据分析预测可能的环境影响。
环境风险评估:对环境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环境管理计划:提出减轻和管理环境影响的措施和计划。
可行性分析:评估项目的可行性,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
4. 不同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基础设施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
工业和能源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自然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
5. 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应用:实际项目案例分析。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与审查。
环境影响评价在决策中的作用。
这些内容通常涵盖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如何在各种情境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标。
如有需要,你可以查找相关的教材、学术论文或专业出版物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技术方法和要求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基本判据
第三节 工程分析
作用:
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多方案选优依据、项目 环境可行性决策依据
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用于环境影响识别 ,污染源强数据……
为生产工艺和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物料衡算、 清洁生产审计
工程分析的内容
采用图表及文中结合方式,概要说明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组成、主要 工艺路线、工程布置及与原有、在建工程的关系。
通过对建设项目原辅材料、产品、废物等的装卸、搬运、储藏 、预处理等环节的分析,核定各环节的污染来源、种类、性质、 排放方式、强度、去向及达标情况等。 5)交通运输
给出运输方式(公路、铁路、航运等),分析由于建设项目的 施工和运行,使当地及附近地区交通运输量增加所带来环境影响 的类型、因子、性质及强度。 6)公用工程
给出环境保护设施的工艺流程、处理规模、处理效果。
9)污染物排放统计汇总 对建设项目有组织与无组织、正常工况与非正常工况排放的各种污
染物浓度、排放量、排放方式、排放条件与去向等进行统计汇总。
对改扩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统计,应分别按现有、在建、改扩 建项目实施后汇总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及其变化量,给出改扩建 项目建成后最终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公路包括道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和公路渡口。
二、公路工程的类型
按建设性质,分为新建公路和改扩建公路两类; 按工程类别,分为公路、单独公路桥梁和单独公路隧道三类。 根据具体项目的工程内容、性质、规模、方案的不同,后两类工程建设项目往
往包含在公路项目之中,即一个公路项目可能他含有公路、隧道、桥梁或水底 隧道等于项目。
给出水、电、气、燃料等辅助材料的来源、种类、性质、用途 、消耗量等,并对来源及可靠性进行论述。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三者 --知识点总结笔记

必需 湿球温度 必需 露点温度 必需 相对湿度 必需 降水量 必需 降水类型 必需 海平面气压
必需 观测站地面气压 hPa(百帕) 必需 云底高度 必需 水平能见度 km km
干球温度 ℃
⑴地面。
基准站-基本站-一般站 必须项目:时间、风向、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 (风风时干、云量总低)
⑵高空。
h<1500m,至少每日一次。 必须项目:时间、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温度、风速、风向 (时气层,两度风) 进一步预测模式:资料需逐日 24 次连续观测资料;
7
不足 24 次的,应用前对原始资料进行插值处理; 方法 连续均匀插值法(一日 4 次或 8 次) 均值插值法(一日 8 次以上)
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污染物项目 SO2、NO2、颗粒物(粒径≦10 年平均 μm、≦5μm)、NOX SO2、NO2、CO、颗粒物(粒 24 小时平均 每日至少有 20 个小时平均浓度值或采样时间 径≦10μm、≦5μm)、NOX O3 臭氧 SO2、NO2、CO、O3、NOX 总悬浮颗粒 TSP、苯并芘 年平均 BaP、铅 Pb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5 个日平均浓度值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15 个日平均浓度值 铅 Pb 季平均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6 个日平均浓度值 总悬浮颗粒 TSP、苯并芘 24 小时平均 每日应有 24 小时的采样时间 BaP、铅 Pb 8 小时平均 每 8 小时至少有 6 小时平均浓度值 1 小时平均 每小时至少有 45 分钟的采样时间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 60 个日平均浓度值 每月至少有 27 个日平均浓度值(2 月份-25 个) 平均时间 数据有效性规定 每年至少有 324 个日平均浓度值
河川径流:地面径流+地下径流; 产流阶段:从降雨——径流形成; 汇流阶段:坡面漫流及河网汇流。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生态

2、敏感保护目标的识别 (1)具有生态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2)具有美学意义的保护目标。 (3)具有科学文化意义的保护目标。 (4)具有经济价值的保护目标。 (5)重要生态功能区和具有社会安全意义的保护 目标。 (6)生态脆弱区。 (7)人类建立的各种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的对 象。 (8)环境质量急剧退化或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 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域、水域。 (9)人类社会特别关注的保护对象。
4、群落评价 群落评价的目的是确定需要特别保护的种群及其生境。一般 采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对个别珍稀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进行重点 评价。 (1)群落保护类别评价例。 ①对某项工程拟建场址3km范围内不同栖息地(水体、废料、 农田、草原、洼地森林)的主要哺乳动物按照丰度定为以下四类。 A——丰富类,当人们在适当季节来栖息地视察时,每次看 到的数量都很多。 C——普遍类,人们在适当季节来访时,几乎每次都可以看 到中等数量。 U——非普遍类,偶尔看到。 S——特殊关心类,珍稀的或者可能被管理部门列为濒危类 的物种。
波段 2(0.52-0.60μ m)可见绿光区 波段 3(0.06-0.90μ m)可见红光区
波段 4(0.76-0.90μ m)远红外反射区 波段 5(1.55-1.75μ m)中红外反射区 波段 6(10.4-12.5μ m)远红外反射区 波段 7(2.08-2.35μ m)中红外反射区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原则与方法环境影响评价(简称EIA)是一种评估和预测特定项目、政策或计划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的过程。
下面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原则与方法:原则:一、全面性:考虑到所有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积极和消极的环境影响全面性是指在考虑环境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所有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关注某些明显的环境影响,而是要全面地考虑所有可能的影响。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全面性是一个重要的原则。
它要求对项目或活动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
这包括直接影响,如土地使用变化、水资源利用、空气质量等,以及间接影响,如社会经济影响、生态系统服务等。
全面性的目的是确保我们对环境影响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便在决策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权衡各种因素。
通过全面性的考虑,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轻或弥补这些影响。
总之,全面性是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我们综合考虑所有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积极和消极的环境影响,以便做出更全面和准确的决策。
二、可比性:确保不同方案之间具有可比较性,以便进行有效决策确保不同方案之间具有可比较性是为了能够进行有效的决策。
在比较不同方案时,我们需要确保它们在相同的标准下进行评估,以便能够进行公正和准确的比较。
以下是确保可比性的一些方法:1.定义共同的评估标准:在比较不同方案之前,需要明确定义共同的评估标准。
这些评估标准应该是客观、可量化的,并且与决策目标密切相关。
例如,如果我们正在比较不同的投资方案,我们可以使用投资回报率、风险水平等作为评估标准。
2.统一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确保在比较不同方案时,使用相同的数据收集和处理方法。
这样可以避免因为数据来源或处理方法的不同而导致结果的不可比性。
例如,如果我们正在比较不同产品的销售数据,我们需要确保使用相同的时间段、销售渠道和计量单位。
3.考虑上下文因素:在比较不同方案时,需要考虑到上下文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

方向速度分量的相关性。
所用资料的样本数不得少于规定的 观测周期所获取的数量。对于符合上述 条件的资料,可根据求得的线性回归系
数a、b值,对气象台站的长期资料进行 订正。一级评价项目,相关系数r不宜小
于0.45,二级评价项目不得小于0.35。
在建设项目拟建排污口上游500m处应 设置一个取样断面。
(2)取样断面上取样点的布设
①断面上取样垂线的确定。断面上取样 垂线设置的主要依据为河宽。当河流断 面形状为矩形或相近于矩形时,可按下 列方法布设取样垂线。
小河:在取样断面的主流线上设一条取 样垂线。
大河、中河:河宽小于50m者,在取样 断面上各距岸边1/3水面宽处,设一条取 样垂线(垂线应设在明显水流处),共设两 条取样垂线;河宽大于50m者,在取样 断面的主流线上及距两岸不小于5m,并 有明显水流的地方各设一条取样垂线, 即共设三条取样垂线。
Pasquill稳定度分级法分为六类, 即强不稳定、不稳定、弱不稳定、中性、 较稳定和稳定,并分别以A、B、C、D、 E和F表示。分类时,首先由云量与太阳 高度角按表3-3查出太阳辐射等级,再由 太阳辐射等级与地面风速按表3-4查找稳 定度等级。
(4)联合频率 联合频率是指由风向、风速、大气
稳定度构成的组合频率。
3、地形地貌
8、动、植物与生态
4、气候与气象
5、地面水环境
二、社会环境调查的基本内容与技术要求
1、社会经济 2、文物与景观 3、人群健康状况
第二节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大气污染源的分类
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指 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设施或排放大气污染物 的建筑构造),称大气污染源(排放源)。
环境评价技术方法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所必需的技术方法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正确把握、运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的能力。
一、工程分析(一)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1)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要求;(2)了解建设项目原料及生产工艺的产排污特点分析方法;(3)掌握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句括的工程范围;(4)熟悉改扩建及异地搬迁建设项目现有工程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调查方法;(5)熟悉建设项目组成、产品方案、原辅材料消耗、建设周期、投资等基本情况;(6)掌握污染源类型识别和污染源分类;(7)掌握污染源排放因子的确定方法;(8)熟悉清洁生产主要指标的选取与计算方法:(9)掌握使用工艺流程图分析产污环节的方法;(10)掌握生产、公用工程设施、辅助设施等单元污染物产排污情况分析的方法;(11)熟悉生产原料、辅助材料消耗与产排污情况的关系;(12)了解建设项目主要物料的理化性质;(13)熟悉建设项目存在的致癌、致畸、致突变、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的来源、产生、排放情况;(14)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适用的实测法、物料衡算法、系数法、类比法、实验法、查阅参考资料分析法等技术方法和要求;(15)了解建设项目污染源排放参数;(16)熟悉固体废物属性的分类方法;(17)掌握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的统计内容和无组织排放量的估算方法(18)熟悉非正常工况污染初排放情况的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19)掌握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方法、转移途径和流向;(20)熟悉污染源源强核算的技术要求。
(二)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1)掌握生态影响型项固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技术要求;(2)掌握项目施工和主要生态影响途径的分析方法;(3)熟悉分析运行期生态影响性质、途径和强度的方法;(4)掌握生态影响因素识别的分析方法;(5)熟悉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区域性影岣、长期影响以及累积性影响程度、范围的分析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影响评价师《评价技术方法》:自然环境调查基本
内容与技术要求
1.地理位置
应包括建设项目所处的经、纬度,行政区位置和交通位置,要说明项目所在地与主要城市、车站、码头、港口、机场等的距离和交通条件,并附地理位置图。
2.地质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当地的地质状况,即:当地地层概况,地壳构造的基本形式(岩层、断层及断裂等)以及与其相应的地貌表现,物理与化学风化情况,当地已探明或已开采的矿产资源情况。
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且与地质条件无关时,地质现状可不叙述。
评价矿山以及其他与地质条件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时,对与建设项目有直接关系的地质构造,如断层、断裂、坍塌、地面沉陷等,要进行较为详细的叙述。
一些特别有危害的地质现象,如地震,也应加以说明,必要时,应附图辅助说明,若没有现成的地质资料,应做一定的现场调查。
3.地形地貌
一般情况,只需根据现有资料,简要说明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所在地区海拔高度,地形特征(高低起伏状况),周围的地貌类型(山地、平原、沟谷、丘陵、海岸等)以及岩溶地貌、冰川地貌、风成地貌等地貌的情况。
崩塌、滑坡、泥石流、冻土等有危害的地貌现象,若不直接或间接威胁到建设项目时,可概要说明其发展情况。
若无可查资料,需做一些简单的现场调查。
当地形地貌与建设项目密切相关时,除应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附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地形图,特别应详细说明可能直接对建设项目有危害或将被项目建设诱发的地貌现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必要时还应进行一定的现场调查。
4.气候与气象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年平均风速和主导风向,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最冷月和最热月),年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量极值,日照,主要的天气特征(如梅雨、寒潮、雹和台、飓风)等。
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H J 2.2—2008)中的规定,增加有
关内容。
5.地面水环境
如果建设项目不进行地面水环境的单项影响评价时,应根据现有资料选择下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地面水状况,即地面水资源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地面水各部分(河,湖,库等)之间及其与海湾、地下水的联系,地面水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以及地面水的污染来源。
如果建设项目建在海边又无需进行海湾的单项影响
评价时,应根据现有资料选择性叙述部分或全部内容,概要说明海湾环境状况,即海洋资源及利用情况,海湾的地理概况,海湾与当地地面水及地下水之间的联系,海湾的水文特征及水质现状,污染来源等。
如需进行建设项目的地面水(包括海湾)环境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叙述上面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外,还需按《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地面水环境》中的规定,增加有关内容。
6.地下水环境
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地下水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
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简述下列内容:当地地下水的开采利用情况,地下水埋深,地下水与地面的联系以及水质状况与污染来源。
若需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除要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水质的物理、化学特性,污染源情况,水的储量与运动状态,水质的演变与趋势,水源地及其保护区的划分,水文地质方面的蓄水层特性,承压水状况等。
当资料不全时,应进行现场釆样分析。
7.土壤与水土流失
当建设项目不进行与土壤直接有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时,只需根据现有资料,全部或部分地简述下列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肥力与使用情况,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其质量现状,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及原因等。
当需要进行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时,除要比较详细地叙述上述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土壤结构,土壤一次、二次污染状况,水土流失的原因、特点、面积、
元素及流失量等,同时要附土壤分布图。
8.动、植物与生态
若建设项目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但项目规模较大时,应根据现有资料简述下列部分或全部内容: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植被情况(覆盖度、生长情况),有无国家重点保护的或稀有的、受危害的或作为资源的野生动、植物,当地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森林、草原、沼泽、荒漠等)及现状。
若建设项目规模较小,又不进行生态影响评价时,这一部分可不叙述。
若需要进行生态影响评价,除应详细地叙述上面全部或部分内容外,还应根据需要选择以下内容进一步调查:本地区主要的动、植物清单,特别是需要保护的珍稀动植物种类与分布,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稳定性状况;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以及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环境因素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