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学案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_部编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
两,絹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岁币)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北宋获得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和议?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 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契丹族、党项族都去哪儿了?
契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融合 达斡[wò]尔族
党 项
大部分与其他民族 融合
蒙古族
知识拓展
中华民族历史是 由五十六个民族 共同缔造——
三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 战争
(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耶律阿保机( 872—926)
想一想 契丹族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治国措施:耶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货币Fra bibliotek契丹文字
契丹鸡冠壶
一 契丹族与党项族
2.党项族与西夏政权 (1)党项族的兴起与发展
隋
隋
唐
唐
朝
末
初
末
11世纪 前期
有文献记载 党项诸部开 党项族内 党项族内迁 始强盛起来 附于唐朝
七年级下册部编版历史第7课 辽北宋西夏的并立

发型,是一种文化。这样的发型,你也许无法接受·······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兴起 (1)背景 ①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 经济、文化 联系日益密切。 ②唐朝末年,北方汉人纷纷避乱,带去了先进的 生产技术 和生活方式。 (2)兴起:9 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 (3)建国:10 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4)发展: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 文字 ,国力不断增强。
解析:本题考查对元昊功绩的准确掌握。A、B、C 三项都是元昊建立政权后,为巩固 政权和发展生产采取的措施;D 项“使东北地区得到开发”说法有误,元昊建立的西 夏政权为开发我国西北地区做出了巨大贡献。 答案:D
[学霸笔记] 耶律阿保机和元昊加强统治的相同之处
1.都是少数民族首领。 2.都建立过本民族政权。 3.都创制过本民族的文字。 4.都重视学习中原文化。
chán
澶渊之战
宋辽战争
二、战争与和平
战和
澶渊之盟 宋辽和约
燕云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全境,以及河北 北部地区、山西北部地区。公元936年,后晋的开 国皇帝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 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石敬瑭 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得辽 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燕云十六州的战略意义 使得中原的北宋政权感受威胁持续长达二百年。
太
祖
辽攻宋,澶渊之战
与澶渊之盟。
宋
太
保持友好关系,双
宗
方互通使节。
宋
真 宗
宋攻辽失利,采取
防御政策。
1、澶渊之战
1004年,辽军大举进攻北宋,直逼黄河岸边的 澶渊城,都城东京局势危急。有人主张迁都避让, 宰相寇准坚决反对,力劝宋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 振,射杀辽军统帅,辽军遭受重挫。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案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含答案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核心目标课标要求核心提要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思维导学课堂突破合作探究两宋时期,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民族政权并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勇敢善战,明达世务,916年登基称皇帝,立国号“契丹”,建立“大契丹国”,创立契丹文字。
材料二1038年,他自立为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材料三他是中国北宋王朝的建立者,他就是宋太祖。
材料四见下图请回答:(1)分别写出材料一、二、三中所述人物的姓名。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中人物的共同点。
(3)北宋和辽、西夏都曾发生多次战争,最终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产生了什么影响?(4)辽、宋、夏时期突出的时代特征是什么?即时训练1.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的是()A.耶律阿保机B.阿骨打C.元昊D.赵匡胤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A.秦桧B.寇准C.耶律阿保机D.岳飞3.与北宋并立的西夏政权是下列哪一民族建立的()A.党项族B.契丹族C.蒙古族D.女真族4.澶渊之盟是北宋与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政权签订的和议()A.金B.西夏C.辽D.蒙古5.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C.导致北宋的灭亡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课后作业基础过关1.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
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耶律阿保机B.赵匡胤C.元昊D.耶律德光2.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宋史·夏国传》记载:“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
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新⼈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第⼆单元辽宋夏⾦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北宋的政治【知识框架】北宋的政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轻武的政策【重点梳理】1.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北宋建⽴和统⼀(1)建⽴:960年,后周⼤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拥⽴他当皇帝。
他随即回师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以开封为东京,作为都城,史称北宋(2)统⼀: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针,陆续消灭了南⽅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的分裂割据局⾯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军事: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发兵之权。
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兵和地⽅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②政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在地⽅,派⽂⾂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三年⼀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县长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
③财政: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除各州留⼀部分⽤作地⽅的必要⽀出外,其余⼀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设置转运使,把地⽅财赋收归中央(2)作⽤: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加强2.重⽂轻武的政策响变政移的情况发⽣,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知识延伸】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利与弊。
(1)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民的愿望。
(2)弊:守内虚外,边防⼒量削弱,军队⼈数增加,军队开⽀⽇益膨胀。
官僚机构臃肿庞⼤,⼈浮于事,效率低下。
地⽅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积极性。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知识框架】辽、西夏与北宋的并⽴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重点梳理】1.契丹族与党项族契丹族10世纪初,契丹族⾸领耶律阿保机统⼀契丹各部,建⽴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复习课件)-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课件(部编版)

考点排查四: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课标: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农业的发展
原因 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
表现
①北宋时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 ③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④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2.北手推工进业到的江兴淮盛和川蜀一带。
宋代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海外贸易原因:
①陆上丝绸之路受阻;②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奠定了坚实 的物质基础;③宋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发达;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政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宋朝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自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人口:北方人口南迁,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政策:政府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重视兴修水利。 宋代经济发展启示: 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的社会环境;重视科技进步;保护生态环 境,爱护自然;坚持对外开放政策;重视人才……
部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标要求
1.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 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 和南宋偏安。 3.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4.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西夏、金,元军灭南宋;知道元朝的统 一。 5.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6.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 行以及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7.通过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四大发明对世 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一、单元知识要点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1.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以后改名为辽)。
2.辽与北宋的和战:(1)战:宋辽之战(宋真宗时,主战大臣是寇准)(2)和:双方签订澶渊之盟”。
3.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史称西夏。
第8课金于南宋的对峙1.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1125 年,金灭辽。
3.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4.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登上皇位,他就是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5.南宋与金的和战:(1)战:岳飞抗金(“岳家军”)(2)和: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1.农业的发展:(1)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2)表现: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谚语。
南方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手工业的兴盛:(1)纺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经有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2)瓷器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造船业:,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3.商业贸易的繁荣: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4.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那时中央的财政,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1.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对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于大都。
第11课元朝的统治1.元朝的地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019-2020年人教部编版历史第二册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

材料二的“宰相”指谁?宋辽议和有什么积极影响?
综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交融有哪些方式、途径。
【答案】:无
【解析】:
民族关系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唐太宗
B、错误
【答案】:
【解析】:
【答案】: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开始在黄河流域扩张发展势力。……陆续攻灭了当时与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上“乾元”的意思,定国号为元。……8年后灭南宋统一全国。……设置澎湖巡检司
——《中国通史》
【答案】:无
【解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嫁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营造与工技著作、医书医方、医疗器械、佛教经典,对西藏的社会、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
材料三:1005年,宋辽双方订立和议: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
A、党项族
B、契丹族
C、女真族
D、蒙古族
【答案】:
【解析】:
民族政权并立是两宋时期的重要特征。与北宋对峙的党项族政权是( )
A、辽
B、金
C、西夏
D、元
【答案】:
【解析】:
记录片《历史的拐点》中的第三个拐点是“澶渊之盟”,此盟约使交战双方保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局面。该盟约是( )
A、南宋与金达成的和议
根据提示,写出相关人物:
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坚持抗元斗争,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是______。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新人教版

(5)创新意识: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新观点,进行创新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将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和项目导向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讲授,为学生提供扎实的历史知识基础;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思考;通过案例研究,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通过项目导向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3. 题目:分析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
答案:辽、西夏与北宋之间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辽国与北宋之间存在矛盾和争斗,双方多次爆发战争。辽国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部分领土,但最终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西夏与北宋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西夏曾一度占领北宋的领土,但双方最终达成和约,实现了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7. 社会变化与民众生活:在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时期,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民众的生活。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回顾今天的课堂,我觉得在教学方法、策略和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通过导入环节引起了学生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在基础知识讲解环节,我采用了讲解、展示图表和实例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典型的历史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多样性。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课堂展示与点评环节,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深了全班对辽、西夏与北宋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目|标|我|明|确
①知道辽、西夏、北宋之间的和战,了解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特征。
②正确认识澶渊之盟的历史作用。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观察右图的钱币,你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文字吗?
1.契丹族
(1)生产生活:到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________、________和纺织等生产事业,并开始建筑________、城邑。
(2)建立政权: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____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3)统治措施:发展生产,创制________,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生产生活:原属羌族的一支。
唐朝时,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2)建立政权: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________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史称________。
(3)统治措施:仿效________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________,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____________。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和战:辽太宗时,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________政策。
2.澶渊之盟
(1)背景
①__________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
②宰相________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2)内容:辽与宋议和,辽军撤回,宋朝给辽________。
澶州旧称澶渊,所以这次宋辽盟约称
“______________”。
(3)作用: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战争: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被动挨打,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2.议和
(1)内容:北宋与西夏进行和谈,订立了宋夏和约,________向________称臣,宋给西夏________。
(2)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预习反馈
快来检测学习效果,判断下列观点的正误吧!
(1)由于宋军在澶州之战中战败,宋被迫与辽签订了澶渊之盟。
( )
(2)北宋与辽、北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 )
(3)北宋与西夏和辽之间的议和没有任何意义。
( )
(4)辽、北宋、西夏并立推动了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 )
快学快记
·列表记忆·
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
名称
·歌谣巧记·
北方契丹后称辽,十世纪初阿保机。
陈桥兵变赵匡胤,九六○年宋建立。
宋辽对峙两相伤,澶渊之盟战火息。
西夏建国元昊帝,宋夏议和都有利。
探究点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素材一: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世以齿论。
宋辽以白沟河为界(辽归还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双方撤兵。
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素材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 苏辙《栾城集》
素材三: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吗?”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
之后的很长时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阅读几则素材,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澶渊之盟。
,·特别提示·
(1)在北宋与辽和西夏的议和中,相同之处是北宋都要给岁币,不同之处是辽以撤兵为条件,而西夏要向北宋称臣。
(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但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名师点睛·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的
历史特征
纵观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可以看出:战争是短暂的,各族人民的友好相处是当时民族关系的主流。
辽和西夏人民不仅开发了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而且创造了各族丰富的文化,在我国历史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由此,我们认识到祖国的文明历史是由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课堂小结
课外链接
辽朝南面官、北面官
辽朝中央的官制有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两种。
所谓南、北面官,系因其官署分设于皇帝牙帐南北而得名。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南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
北面官名称与南面官不同,职掌却大体相似。
如北枢密院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北、南大王院相当于户部,夷离毕院相当于刑部,宣徽院相当于工部,敌烈麻都司相当于礼部。
北面官的长官都由契丹贵族担任,其权力比南面官大。
一、选择题
1.契丹族10世纪初建立政权,雄踞中国北方,与北宋并立。
由契丹族建立的政权是( ) A.吐蕃 B.辽
C.西夏 D.金
2.右图是被世人誉为“神秘的奇迹”“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西夏王是哪一少数民族的首领( )
A.契丹族
B.匈奴族
C.党项族
D.鲜卑族
3.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有“战”也有“和”。
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澶渊之盟”资料卡片。
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
A.时间 B.订立双方
C.内容 D.影响
5.在探究宋辽、宋夏和战关系后,小明同学列出了以下四个提纲,其中正确的是( ) A.北宋给辽岁币
B.北宋向辽称臣
C.西夏给北宋岁币
D.北宋向西夏称臣
6.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归纳比较学习后,下列哪一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 )
A.结束双方长期以来的战争状态
B.宋朝都要给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7.为了写一篇论文,小刚阅读了《契丹的兴起》《陈桥兵变》和《辽、宋、夏的和战》等书籍。
由此判断,他的论文题目应是( )
A.民族政权的并立 B.国家的统一
C.民族政权的繁荣 D.民族的交融
二、非选择题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寇准认为澶州北城将士正在浴血奋战,皇帝亲临……说:“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
”
材料二……二、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战争的结果如何?
(2)材料二中和约的签订与材料一中战争的结果有何联系?
(3)北宋每年向辽提供的“助军旅之费”被称为什么?这一费用有何影响?
(4)有人说,这一和约是不平等的、屈辱的。
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详解详析
【自主学习】
一 1.农耕冶铁房屋耶律阿保机文字
2.元昊西夏唐宋垦荒西夏文字
二 1.防御
2.宋真宗寇准岁币澶渊之盟
三 2.元昊宋岁币
【预习反馈】
(1)×(2)×(3)×(4)√
【要点探究】
探究点澶渊之盟是辽宋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增加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来看,它结束了辽宋的战争状态,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课时作业】
1.B [解析]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
契丹人多次更改国号,有时称契丹,有时称辽。
2.C [解析] 西夏是党项族建立的政权。
3.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北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宋真宗率兵亲征。
4.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能力。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时订立的,故选A。
5.A
6.C [解析] 宋辽、宋夏议和,宋朝都要给岁币。
议和之后,结束了宋辽、宋夏之间长期以来的战争状态,并且双方边境贸易往来,出现了相对和平、经济文化相对繁荣的局面。
故选C。
7.A [解析] 《契丹的兴起》主要指辽的建立,《陈桥兵变》主要指北宋政权的建立。
契丹人建立辽,汉人建立宋朝,党项人建立西夏,形成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
故正确答案为A。
8.(1)辽军受挫,北宋获胜。
(2)北宋政府以这一战争的胜利为条件与辽议和。
(3)岁币。
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4)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